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种辩证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服务于文化又反映了文化的需要。这篇文章仅谈论语言中的两个小方面-委婉语和禁忌语,并以此来研究他们如何在多方面反映文化。因此本文着重于讨论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他们的关系,委婉语的交际目的以及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委婉语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现实感。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交际目的语用特征每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也有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就从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看语言如何影响文化,以及常见的禁忌语及运用委婉语的目的和语用特征。一、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关系 Taboowords (禁忌语)这个词最初用于波利尼西亚,当时禁忌语和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宗教仪式中的一些语言是神圣的,在其他场合就是禁忌语,如果使用就是亵渎神灵。后来禁忌语就定义为: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禁忌语在说英语国家里同样存在,但一些禁忌语和宗教是没有联系的。比如,性,性器官,排泄物。说英语的人都避免(fuck)性交,(prick)性器官等类似的词语。一些人甚至把 breast (乳房),也称作为禁忌语。(Shit)粪便,(fart)放屁,这样的词一般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所避免的。禁忌语的存在就促进了委婉语的产生,因为委婉语能很好的代替禁忌语。所以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同一交际中的两个方面。委婉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比喻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委婉语广泛用于工作,报纸,杂志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另外,委婉语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委婉语和禁忌语对学好语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这个的单词来源于古希腊。前面一部分eu 意思是good(好的),后面一部分phemism意思是speech(言语),所以整个单词euphemism 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言语)。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或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比用portly(发福的)和full figured(丰满的)来代替(fat)肥胖。二、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说话中修辞都是一种工具,而委婉语作为一种比喻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想使用这种语言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在现实的表达中,我们使用委婉语就是想突出它的目的性,或者是想表达一种语用效果。常见的禁忌语及使用委婉语交际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第一种目的——避讳委婉语的产生与古代社会中某些原始信仰遗存下来的语言禁忌有关。人们由于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恐惧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防范措施,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语言禁忌。为了避免想象中的不利后果,在某种场合不讲某些话,而采用避讳的说法或词语(委婉语)去代替。语言禁忌的内容多是人们生活中充满偶然的、无法把握的东西,如未来命运、生死、吉凶等。由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或畏惧,或者因为神灵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认为神灵太神奇可怕,所以使用委婉语。英语世界中的人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义,便用jeepers (天呀)和gosh(天哪)代替Jesus (耶稣或主)和God(上帝)。无论西方东方,“死”都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词语。在英语中,人们一般不直截了当地说die(死),而是把die委婉语,例如(pass away)离去,(toanswer thelast cal 了)应答最后的呼唤,perish (谢世),expire(断气),emit thelast breath 呜呼哀哉,endone's days (寿终正寝)。fall asleep(睡觉)、rest (休息)、depart (去了)、jointhe(great)majority(加入群体)、be gone(走了)、go to heaven(进天堂)、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进入上帝的怀抱)、jointheangels (加入天使的队伍)、begonetoabetter land (去了圣地)、quit theworld(离弃了世界)、depart fromthewor- ld (离开世界)、breathe one's last(最后一口气)、go to another world(去了另外一个世界)、go to one's home(回老家)、trou- blesbeover now(结束苦难)等等。我们用这些委婉语不仅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且不会对听者心理造成害怕和痛苦,可以说文解字 318 安徽文学 2008 年第期 8 使听者心里更加舒服。如果我们直接说某人(die)死了,不仅表

明我们说话不文雅还说明对英语这门语言不够精通。另外关于(old)“老”字,外国人不喜欢被人称之为老年人。(old)“老”这个词是能冒犯外国人的一个词。当我们想表达“老”这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选择像senior citizen或者long-lived这样的词,这样的词他们更容易接受。但在中国情况就相反,中国人喜欢别人称呼他们“老王,老李”等,这样称呼就表示一种尊敬和礼貌。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国家要选择不同的表述,这就是不同的文化所折射出的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二)第二种目的——给语言增添文雅性在语言交流中,以礼相待体现为用委婉语取悦对方以避免冒昧或非礼。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的礼貌原则——为照顾自己和听话人的面子所要做出的努力。例如,说人长得丑是不礼貌的,于是,把ugly(丑陋的)委婉称为plain(一般的)、plainlooking(大众化的样子)或ordinary (普通的); 把crippled(瘸的,有残疾的)委婉称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 (肢体不健全的)或physicallychallenged; 把“残疾人”(disabled)委婉称为differently disabled(体能不同的人); 把blind(瞎的)婉称为visually challenged(对视力有挑战的) ; 把thin,skinny(瘦)婉称为slim或slender(苗条);把女性的fat 被委婉称为plump或chubby(丰满的),男性的fat 被委婉称为stout(结实)或heavyset(魁伟)等。如果语言学习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委婉语,将委婉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意思,就很容易犯些搞笑的错误。一例子:一天一个高中的女孩对她外国的一名男性同学说:“would you mindgoingtowashmy handswithme ”?(你介意和我一起去洗手吗?),男孩立刻回答说:“no,no ,no”.其实女孩说的是委婉语,其含义是“:你介意和我一起去厕所吗”?所以男孩才立刻说“:不行,不行”。由此可知不能很好地运用和理解委婉语,就会和在外国人交流的时候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或者会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三)第三种目的——达到掩饰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委婉语具有模糊意义。它不仅能掩饰说话人不愿意直说的事物,且能够文过饰非。譬如,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需要,西方媒体和军方常用一些隐晦的词语,把 invasion、raid(侵略)说成military action 或involvement ,re- treat(撤退,退却)说成redeployment(重新部署),war(战争)说成massive exchange (大规模的交火),economic crisis (经济危机)说成economicrecession(经济萎缩),economicrol- lingreadjustment (经济滑动的调整),economicslowdown(经济放缓)等,或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代替,很容易产生误导。三、委婉语的使用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委婉语的学习。通过了解禁忌语和学习委婉语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能和外国人交流的更加流畅和自然,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语言的实用性。委婉语大体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积极型使委婉的部分升格,比它本来的意义显得更宏大,更重要; 而消极型使委婉的部分降格,减少其用词的攻击性。所有的委婉语,无论积极型还是消极型,都是在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情况下使用。无意识委婉语主要包括一些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很久以前变成委婉语的初始动机却无法得知。例如,用cemetery (墓地)代替让人听起来害怕的graveyard (坟场),用rooster (公鸡)代替cock,因为cock被认为sexual (性的)。有意识委婉语的范围还要广,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将一些话语变得迂回婉转,以期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例如, Mary 太太的先生去世了, Joan前去悼念,说I feel very sorry for thelossof your husband (我对您丈夫的过世感到非常的遗憾)为了不使Mary感到难过,Joan用loss (失去)代替death (死亡),达到了语用目的。再如,有人称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是freedomfighter (自由战士),也有人说他是terrorist (恐怖主义者),可见,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由于说话者对该人该事的态度不同,是否使用委婉语也就不应一概而论。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可以避免“制造麻烦”,而且还能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促进社会交往。总之,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委婉语和禁忌语,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那些是禁忌语而且也要恰当地使用委婉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委婉语都较为普遍的

应用。委婉语代替了禁忌语掩盖了羞于启齿的令人难堪的事实,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和唐突现象。使用委婉语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它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陈而给对方造成伤害。在日益文明的社会里说话技巧和人际关系越来越深刻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所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了解什么是禁忌语并且掌握常用的委婉语,有助于扩大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减少和克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现象,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英语的应用水平。参考文献:[1] 何兆熊.Modern Linguistics. ForeignLanguageTeach- ingandResearch Press,1999. [2]何善芬.Contrac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杨信彰.AnIntroductiontoLinguistics. HighEducation Press,200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种辩证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服务于文化又反映了文化的需要。这篇文章仅谈论语言中的两个小方面-委婉语和禁忌语,并以此来研究他们如何在多方面反映文化。因此本文着重于讨论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他们的关系,委婉语的交际目的以及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委婉语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现实感。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交际目的语用特征每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也有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就从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看语言如何影响文化,以及常见的禁忌语及运用委婉语的目的和语用特征。一、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关系 Taboowords (禁忌语)这个词最初用于波利尼西亚,当时禁忌语和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宗教仪式中的一些语言是神圣的,在其他场合就是禁忌语,如果使用就是亵渎神灵。后来禁忌语就定义为: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禁忌语在说英语国家里同样存在,但一些禁忌语和宗教是没有联系的。比如,性,性器官,排泄物。说英语的人都避免(fuck)性交,(prick)性器官等类似的词语。一些人甚至把 breast (乳房),也称作为禁忌语。(Shit)粪便,(fart)放屁,这样的词一般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所避免的。禁忌语的存在就促进了委婉语的产生,因为委婉语能很好的代替禁忌语。所以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同一交际中的两个方面。委婉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比喻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委婉语广泛用于工作,报纸,杂志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另外,委婉语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委婉语和禁忌语对学好语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这个的单词来源于古希腊。前面一部分eu 意思是good(好的),后面一部分phemism意思是speech(言语),所以整个单词euphemism 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言语)。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或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比用portly(发福的)和full figured(丰满的)来代替(fat)肥胖。二、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说话中修辞都是一种工具,而委婉语作为一种比喻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想使用这种语言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在现实的表达中,我们使用委婉语就是想突出它的目的性,或者是想表达一种语用效果。常见的禁忌语及使用委婉语交际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第一种目的——避讳委婉语的产生与古代社会中某些原始信仰遗存下来的语言禁忌有关。人们由于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恐惧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防范措施,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语言禁忌。为了避免想象中的不利后果,在某种场合不讲某些话,而采用避讳的说法或词语(委婉语)去代替。语言禁忌的内容多是人们生活中充满偶然的、无法把握的东西,如未来命运、生死、吉凶等。由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或畏惧,或者因为神灵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认为神灵太神奇可怕,所以使用委婉语。英语世界中的人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义,便用jeepers (天呀)和gosh(天哪)代替Jesus (耶稣或主)和God(上帝)。无论西方东方,“死”都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词语。在英语中,人们一般不直截了当地说die(死),而是把die委婉语,例如(pass away)离去,(toanswer thelast cal 了)应答最后的呼唤,perish (谢世),expire(断气),emit thelast breath 呜呼哀哉,endone's days (寿终正寝)。fall asleep(睡觉)、rest (休息)、depart (去了)、jointhe(great)majority(加入群体)、be gone(走了)、go to heaven(进天堂)、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进入上帝的怀抱)、jointheangels (加入天使的队伍)、begonetoabetter land (去了圣地)、quit theworld(离弃了世界)、depart fromthewor- ld (离开世界)、breathe one's last(最后一口气)、go to another world(去了另外一个世界)、go to one's home(回老家)、trou- blesbeover now(结束苦难)等等。我们用这些委婉语不仅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且不会对听者心理造成害怕和痛苦,可以说文解字 318 安徽文学 2008 年第期 8 使听者心里更加舒服。如果我们直接说某人(die)死了,不仅表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分析 禁忌语和委婉语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使用委婉语代替禁忌语。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继承发展,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本文以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基础,探讨禁忌语与委婉语的范畴化及委婉语的生成。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语言现象,两者相互依存。禁忌语指一些粗俗不雅的语言,使用禁忌语会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会提及禁忌话题。因此运用委婉语来替代禁忌语,通过使用间接的语言表达形式来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尴尬,保证交际气氛和谐。本文以家族相似性为理论基础,对禁忌语和委婉语实例进行分析。 一、家族相似性原理 家族相似性是维特根斯坦提出来的,他认为不同事物间构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似关系网络。理解家族相似性原理,首先要理解认知范畴理论,认知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其中原型范畴理论源于家族相似性。原型在范畴化过程中作为参照物,而家族相似性则在范畴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及成员间相互关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事物拥有共同的特性,事物具有这个特征或不具有这个特征,是确定性的。维特根斯坦针对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提出范畴中事物之间存在“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理论主要是强调语义范畴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相似性,但两个成员间的相似处不一定被其他成员所拥有,没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成员间只有相似和亲缘关系。家族相似性是指同属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在智力、相貌、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彼此间相似程度不同。例如一个家庭中哥哥和姐姐长相上有相似性,姐姐和妹妹性格上有相似性,妹妹和哥哥智力上有相似性,他们的关系是重叠复杂的,没有一个特征被三人共同拥有,但是三人间可以看到亲缘关系。 二、从家族相似性原理下的禁忌语与委婉语 (一)、禁忌语和委婉语同属一个语义范畴 范畴是普遍存在的,语义范畴也存在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各个义项间拥有着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内的边缘义项围绕原型义项,原型义项是核心成员,拥有范畴最典型的属性,其他成员拥有更多相似属性。边缘义项根据与原型义项的家族相似性程度决定其地位。在委婉语与其对应的禁忌语所构成的语义范畴中,禁忌语是原型义项,具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典型特征;委婉语是边缘义项,具有较少原形义项特征,其委婉程度取决于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程度,越边缘所具有的范畴属性越少。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doc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 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 作。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在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 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 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 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 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 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 ,“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 ,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 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 ,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 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所谓“借字”就 是一国语言里所糅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 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 新词。就像纯音译的:软椅叫沙发(sofa ), 咖啡 coffee 、可可 cococa、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 第卷第期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试眦 年月∞ . .... 文章编号:枷. :./.遗 英汉禁忌语和委婉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技巧分析 胡绍廷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英文化的戢体,都各有其语言禁忌和由此产生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英汉两种语言在禁 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对英汉禁忌语和委娩语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英汉互译中,对于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套译和加注翻译等四种处 理技窍,以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文化内涵,从而使读者能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 的鸿沟,成功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对比分析;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即是产生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一些逐渐成为根引言 植于人类文化中的风俗,人们在交际中都应该遵守。在日常交际中,当人们不得不涉及那些受到禁忌的行为或语言时, 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社会,都存在语言禁忌,而委婉 为了避免直接提及,人们寻找另外一些词语或说法来暗示或是禁忌心理的产物,委婉语和禁忌语休戚相关。为了使交际代替它们。委婉语即是用来暗示或代替这些禁忌词语的成双方均能接受,保证交际的和谐顺利,在人们的交往中,一些分,在英语中Ⅱ。咖”。。”一词源于希腊 属于禁忌的事物的名称就必须改头换面,以一种相对得体、文,从词源上说,即或、盹好;锄即能 高雅的名称出现,人们对犯忌讳的事物或避而讳之或委婉言话,整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话,即。融 之,于是产生了委婉的修辞手法。禁忌语及其相应的委婉语啪耐”,有时还被称作美化词“、Ⅳ”。 这一语言现象在各民族语言中普遍存在,在语言交际中不可在人们的交往中,哪些行为或语言受到禁止或可以接 避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有受,因所处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就对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由于两种语言在历史背景、生活环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roduction Since human being appeared ,all kinds of languages came into being bir by bi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cultures, varieties of cultures grew ,too .What we can not deny is that there is a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imately related. Both phenomena are unique to humans and have therefore been the subject of a great de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ven memetic study. Language, of course, is determined by culture, 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 true is now under debate. The converse is also true to some degre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language - or rather, by the replicators that created both, memes. ●Language as Determined by Culture Early anthropologists, following the theory that words determine thought, believed that 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 we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existed. This was a logical extension of what is termed 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which views the human mind as an indefinitely malleable structu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y sort of culture without constraints from genetic or neur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vein, anthropologist Verne Ray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1950's, giving color samples to different American Indian tribes and asking them to give the names of the colors. He concluded that the spectrum we see as "green", "yellow", etc. was an entirely arbitrary division, and each culture divided the spectrum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the divisions seen between color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language we learn, and do not correspond to divisions in the natural world. A similar hypothesis is upheld in the extremely popular meme of Eskimo words for snow - common stories vary from fifty to upwards of two hundred. Extreme cultural relativism of this type has now been clearly refuted. Eskimos use at most twelve different words for snow, which is not many more than English speakers and should be expected since they exist in a cold climate. The color-relativity hypothesis has now been completely debunked by more careful,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hich show a remarkabl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cultures divide the spectrum. Of course, there ar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ally does determine language, or at least certain facets thereof. Obviously, the ancient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radios, televisions, or computers because these items were simply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same vein, uncivilized tribes living in Europe in the time of the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tribunes, praetors, or any other trapping of Roman government because Roman law was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e. Our culture does, sometimes, restrict what we can think about efficiently in our own language. For example, some languages have only three color terms equivalent to black, white, and red; a native speaker of this language would have a difficult time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purple" efficiently. Some languages are also more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本文是北京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在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作学术讲演的提纲。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文化的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我把文化分为三类: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 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绘画。 民俗无所不在。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杨亚丽201322050762 摘要: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汉语教学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文化相互影响,而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就是通过语言。文化传播离不开语言的传播。人们的交际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方法、观念、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存在信任和理解的障碍。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社会习俗、是非标准等文化因素,才能提高我们有意识的和有志向的交际技能。 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了语言,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而语言只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核心是语义,而语义又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语义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该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思维方法。不同的语言社团各有独特看待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各自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他们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们文化系统的线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1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2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定的语言并非总是和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而是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情况。比如同样是使用英语或西班 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

东北语言与文化禁忌

东北的一些语言和文化禁忌 说明 本文可以任意使用,但是必须满足下列前提: 1.保证本人(木喜的未羊)的署名权。 2.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3.本人只保证由本人亲自发布的版本的真实性。 东北地理范围广阔,细究起来差异其实很大,因此我绝对不敢贸然代表整个东北地区来说话。但是我们也共享着大多数的共性。在生活中时常遇见一些情况,我发现人们对于东北的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误会没有很多了解(当然了,这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想略略倾吐一二,闻者可以稍稍多了解一点关于东北的知识,也可以避免不小心触碰这些小麻烦。 为了方便理解,例句不一定是纯正的东北方言。 一、语言方面的禁忌、误会 东北日常的方言中,暗语并不算多;然而有许多普通话或其它方言中正常的词语,在东北方言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外人如果不知道,就有可能用错,造成小误会甚至小麻烦。同样地,个别东北的语言习惯也会给非东北人民造成误解,引起不快。其实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我自己发觉的有下面这些。 机子(电子产品),鸡子(方言,鸡蛋) 至少在北京,无数人都在以很高的频率使用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指电子产品等机器。有的方言中,鸡子指鸡蛋。 不过,无论在东北,还是在东北人的面前,建议杜绝此词,它拥有非常不雅的含义。 干 在网络流行语中,干的意思是一种令人不齿的犯罪行为。但是在传统东北方言中,干这个动词只有如下义项: 1.干活,劳作,工作。例句:就这点儿家务活了,赶紧干完得了。 2.弄,做。例句:小张,干什么呢? 3.揍,殴打。这个义项最容易误会。例句:偷钱还不承认?今天非找几个哥们干你不可! 4.意义宽泛的动词,具有强烈的动作性,表示某行为对目标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性的,富有动作性的效果。 例句1:车撞树上了,挡风玻璃干稀碎,俩前轮全干瘪了。 例句2:你把我啤酒干打了!(电影《耳朵大有福》) 例句3:黄飞鸿没管那个,一脚把对手干趴下了,半天顾拥(蠕动,扭动)不动。 所以,在纯东北语言环境中遇到“干”这个词,您无必歪想。

中英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摘要:每个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中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禁忌语和委婉语,讨论中英文化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别的民族的交际风格和语用习惯,消除交流上的障碍。 关键词:中英文化禁忌语委婉语 一、不同之处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禁忌语的存在导致委婉语大量的出现。委婉语和禁忌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中国和英语国家,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文化中的禁忌语和委婉语有着共同点,但也有很多不同。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尤其注重社会等级之分,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名字和称谓中。上级或长辈的名字就是一个禁忌,不能直呼其名。在中国古代,人们在起名字时,需要避开君主或长辈的名讳,以示尊重。即使在现在,人们也不会用长辈的名字给新生儿命名,然而在西方,孩子的名字中可能包含着长辈的名字,表达对长辈的尊重或纪念。 很多中国人看来表示热情友好的话,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则成了“刺探隐私”,英语中这样一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own castle.”更是表明英语国家的人对个人隐私的重视。在中国,亲戚朋友甚至不熟的人之间,可能会问“你几岁了”“你一个月工资多少”这样的问题,但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是忌讳。除非

他们明确表示不介意,不然最好不要问他们以下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r wages? you make a lot of money,don’t you? what’s your name? how much did that pair of shoes cost you? 二、中英两个民族在禁忌方面存在的相同之处 (一)死亡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很忌讳“死亡”,认为提到死亡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礼记·曲礼》中这样说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而佛教用语中也出现“圆寂”、“涅槃”和“坐化”这样的词。即使在现代,人们也倾向于用“走了”“没了”来表达某人的死亡,在正式场合,则会用到“仙逝”“驾鹤西归”等具有文言色彩的词。 英文中,表示“死亡”最简单的词为“die”,然而出于说话者态度的不同,委婉的说法也有着差异。一般人们会用“pass away”,“depart”,“be gone”,有时也会用“buy the farm”,“kick the bucket”这样的短语表达某个人的离世。 (二)貌 礼貌也是委婉语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人们都希望遵守“合作原则”,力图回避一些“不雅”的事物。 1.关于性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

2014—2015年第2学期 《语言与文化》学习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2013241021 姓名:郭宏传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要想知道说他们间关系,首先得知道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只可惜连定义都难以界定。对语言的定义也只能从某方面来说明,语言从结构特征来看,是个符号系统,它是由音位,语素,词组,句子组成的层级系统。语言从功能看,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各家说法不一,文化似乎只是个感觉的东西,难以解释。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最活跃的是词汇。从中文的发展历史就能看出。语言不过几大块:语音,词汇,语法。比较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我们可以发现古汉语最难理解的就是词汇,有的词看起来和现代汉语一样,其实却相差甚远。比如:“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表示让步的连词,在古代汉语里却是两个词的组合,意思是“虽然如此”。词汇意义的不同,就能反映各种语言所表达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也反映在了语言习惯上。我们学习外国语言时会发现,没有对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很多语言词汇就无法真正理解。 举最简单的例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英语的俗语SLANG。比如:“LUCKY DOG ”,翻译成汉语就是“幸运儿”的意思。可如果直接翻译就是“幸运狗”。而狗在中国人眼里自古就没什么好名声。说一个人势利叫“狗眼看人低”,说这个人成天跟在别人后面作威作福就叫“狗仗人势”。。。可在英语中,狗却是和很多好东西联系在一起。幸运的人叫“幸运狗”。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屋。西方人欣赏狗的忠诚因而也很爱狗,他们把狗看成自己的家庭成员之一,所以狗在英语中代表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就不奇怪了。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