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为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在国内部分地区有病例发生及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它是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1、流行病学史

1.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1.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病人可闻少许湿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

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天后应予复查。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条或1.2+2+4条或2+3+4条。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4条及以上,或1.2+2+4+5条,或1.2+2+3+4条。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条。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病人,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体温。观察中的病人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病人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感、流感、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军团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非感染性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呼吸系统疾患。

重症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标准中的1条即可诊断为重症“非典型肺炎”:

一、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二、低氧血症,在吸氧3-5升/分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

<70mmHg,或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93%;或已可诊为急性肺损伤(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三、多叶病变且病变范围超过1/3或X线胸片显示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四、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五、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或合并其他感染或年龄>50岁。

附件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

一、监测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症状、体温、呼吸频率、SpO2或动脉血气分析,血象、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3天),心、肝、肾功能等。

二、一般性和对症治疗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用力。

2、避免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祛痰药。

3、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有可能引起Reye综合征。

4、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作相应的处理。

5、加强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三、出现气促或PaO2<70mmHg或SpO2<93%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四、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应用指征为:①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3日不退;②48小时内肺部阴影进展超过50%;③有急性肺损伤或出现ARDS。一般成人剂量相当于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d,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剂量,大剂量应用时间不宜过长。具体剂量及疗程根据病情来调整,待病情缓解或胸片上阴影有所吸收后逐渐减量停用。建议采用半衰期短的激素。

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儿童慎用糖皮质激素。

五、预防和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根据临床情况,可选用喹诺酮类等适用抗生素。

六、早期可试用抗病毒药物。

七、重症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八、可选用中药辅助治疗。治则为: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论治。

九、重症病例的处理:

1、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监护。

2、使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模式通常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

气(CPAP),压力水平一般为4-10cmH2O;吸入氧流量一般为5-8L/分,维持血氧饱和度>93%,或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PSV+PEEP),PEEP水平一般为4-10cmH2O,吸气压力水平一般为10-20cmH2O。NPPV应持续应用(包括睡眠时间),暂停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直到病情缓解。

3、若病人不耐受NPPV或氧饱合度改善不满意,应及时进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4、出现休克或MODS,予相应支持治疗。

附件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一、体温正常7天以上;

二、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三、X线胸片有明显吸收。

附件4:《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修改说明

为更好地指导各地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在总结了广东、北京等地诊断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经验,广泛征求了医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部对4月14日下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考虑到随着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认识的深入和诊断治疗经验的增加,可能对诊断标准继续修改,因此修订后的标准仍试行。此修改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流行病学史中1.2发病前两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城市,修改为:发病前两周内曾

到过或居住于报告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出现继发感染病人的区域。

二、症状与体征中增加一款“注意有少数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基础疾病的病人”。根据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有些病人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为了避免漏诊,特增加此款。

三、胸部X线检查

“常为双侧改变”修改为“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临床发现部分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胸部X线呈单侧多叶改变,因此对此条进行了修改。

四、疑似诊断标准中的1+2+3条修改为:1.1+2+3条,增加一项标准为1.2+2+4。

五、增加了医学观察诊断标准和医学观察对象的管理措施。医学观察诊断标准为:符合上述1.2+2+3条。

增加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的目的主要是指导医师正确甄别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人,对大量常见的其他发热病人通过医学观察予以鉴别。同时尽可能减少潜在非典型肺炎传播的危险。

六、修订后的诊断标准增加了重症非典型肺炎的诊断标准和出院标准。

七、下发非典型肺炎推荐治疗方案。

非典型性肺炎(培训)

时间:2011.10.5 地点:发热门诊 主讲:翟厚锋 内容: 非典型性肺炎培训学习 中文又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英文名称:Atypical Pneumonias 英文又名:Serious Atypica Respiratory Syndrome 疾病分类:传染性疾病 呼吸道疾病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新的疾病名称。但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过“非典型肺炎”发生,其英文名为Atypical Pneumonias ,系指一组具有肺火表现,如发热、头痛、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X线片有浸润阴影等肺炎体征,而病原体并不明确或由非细菌性病原体引发的肺炎,总称为非典型肺炎。既往有因为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等分别引发非典型肺炎流行的记载。1976年美国、西班牙、瑞典、荷兰、英国等先后均有过因军团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的报道。因其他病原体引发非典型肺炎流行也曾发生过。但是,并非所有非典型肺炎均表现一样,正是由于其肺炎表现的不典型性,使不同病原体引发的非典型肺炎表现差异极大,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传染性也各不相同。 此次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由于其病原体为变异的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有极为重症类型引发死亡病倒存在,并且易在未作良好防护的医护人员群体中传播流行,所以影响很大,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由于部分患者很快表现出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因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统称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英文简称为SARS(Serious Atypica Respiratory Syndrome)。 病人通常以发热(体温38 以上)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并可持续1 -2 周以上,可伴有寒战或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全身酸痛和不适、乏力,部分病人在早期也会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等)。发病2 - 7 天后,病人会有干咳、少痰、呼吸困难,少数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约10% 的病人需要机械性通气。血液化验时白细胞大多正常或降低,胸部X 线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肺炎改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试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中均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该题内的横线上,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共27小题,每小题2 分,共5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第一例非典病例发现。 A .2002年11月在台湾 B . 2002年11月在广东C. 2003年3月在北京D .2003年2 月在河北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本次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 A .冠状病毒的新变种 B .肺炎双球菌的新变种 C .立克次氏体的新变种 D .衣原体的新变种3?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简称SARS,它主要通过 ______ 传播。 A.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 B .吃饭和喝水C.血液D .乘车、吃饭、住宿 4.胡锦涛总书记4 月17 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时指出:防治非典工作的总体要求 A.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 B.再接再厉、坚定信心,发扬爱 国奉献、勇攀高峰、为民造福的精神C?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 合作、完善机制 D.高度重视、通力协作、统筹兼顾、注重实效 5.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_____ 。 A. 一般约为2-12天,通常在4-5天B ?一般约为1-8天,通常在3-6天C ?一般约为4-16天,通常在8-12天D ?一般约为10天,通常在半个月 6.下面关于非典型肺炎疫苗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 A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使用疫苗防治 B ?该疫苗早已有之,现已停产 C ?全世界都还 未研制出该疫苗D.说不清 7.非典型肺炎在___ 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A.电影院和舞厅 B.家庭和医院 C.建筑工地和交通工具中 D.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生部等国家四部委5 月初发出通知,规定发热病人入院就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农村患者医疗费用全免,城市患者医疗费用减半收取 B.费用标准及手续均不变 C. 没有类似规定D. 免办挂号手续,初诊为非典患者或疑似病人后,不再由患者缴纳检查、检验等费用,实行记账制。 9.省财政厅、卫生厅、社保厅 4 月份联发文件规定:下岗失业人

案例1 2003年背景非典型肺炎控制过程

案例1 2003年背景非典型肺炎控制过程 3月中旬至4月1日:流言成真。北京市发生非典型肺炎的消息首先是在网上流传的。 3月26日,新华社突然刊出报道: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称,背景输入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病原没有向社会扩散。 3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被定为疫区。 4月2日,前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接受新华记者采访,透露:截至3月31日,北京发现12例输入性病例,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已及时采取措施,病原没有向社会扩散,也没有法现原发性病例。 4月6日,国际劳工组织官员在京病逝。 6日下午,卫生部门和北京市卫生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出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国际劳工组织官员派克·阿罗患“非典”在北京去世。 4月9日下午,离粤返京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考察结果。开会半小时前,偌大的房子已经被1000多名国内外记者挤得水泄不通。卫生组织专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们的相关问题。一天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公布了专家组的考察报告。报告指出:“其他卫生体系不够完善的省份,无法像广东那样迅速和有效地面对SARS的挑战。比如北京,只有少数医院每日汇报病例,接触跟踪体系存在问题,无法系统执行。这将导致疾病的扩散。” 4月13日,高规格的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召开。温家宝到会讲话,他说,预防、治疗和控制非典型肺炎,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国家利益和我国国际形象。 4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考察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之中心,指出:“当前要把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 4月15日上午,卫生部公布了最新疫情:截至4月15日上午中国内地共报告非典型肺炎发病1435例,比5天前增加了145例;死亡64例,增加了9例。引人注目的是,北京市从几天前的22例增加到37例—多数人感觉这个数字不高,可细细一算,5天增加15例,在北京已是不少。 4月20日下午,参加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的中外记者发现,原来预料出席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卫生部部长张文康没有露面。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北京共确诊SARA病例339例,有疑似病例402人—而仅仅在5天前,官方披露的北京SARS确诊病例只有37例。 高强指出,“由于有关部门信息统计、监测报告、追踪调查等方面的工作机制不健全,疫情统计存在较大疏漏,没有做到准确地上报疫情数字。”同日,在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的植物;免去孟学农的职务。 4月21日,中国卫生部决定,每日公布各省市SARS疫情,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4月27日,北京市代长王岐山更表示,将公布隔离区域和观察人数。中国政府围绕SARS 问题的信息披露日益透明。 在此后的半个月内,北京每日新增病例居高不下。从4月21日到5月8日,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几乎都在100例左右徘徊,甚至曾高达152例。但政府的措施取得了成效,至5月9日之后每日新发病例逐渐下滑。 5月29日,北京报告的非典型肺炎病例总数首次降至个位,仅为9人,比前一日少9人。当日,北京还首次实现了没有一例新收治非典确诊病例,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零”的记录。处5月30日出现以为新收治的非典确诊病例,这个记录一直维持到6月5日。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什么时间施行的?( ) A.2003.5.9 B.2003.5.4 C.2002.5.9 D.2002.5.4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列入哪类传染病管理?( ) A.甲类传染病 B.乙类传染病 C.丙类传染病 D.法定传染病 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A.监督管理 B.监测管理 C.防治管理 D.医疗救治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A.监督管理 B.监测管理 C.防治管理 D.医疗救治 5.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 A.监督管理 B.监测管理 C.防治管理 D.医疗救治 6.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 ) A.适当补助和抚恤 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C.表彰和奖励 D.补助和抚恤 7.对参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 ) A.适当补助和抚恤 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C.表彰和奖励 D.补助和抚恤 8.对因参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发生疾病、残疾、死亡的人员应当给予何种政策倾斜?( ) A.适当补助和抚恤 B.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C.表彰和奖励 D.补助和抚恤 9.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以下机构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行为。()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 C.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急救知识竞赛题库完整

选择题: 1、我国第一个防震减灾示区在哪里? A A、省 B省 C省 D省 2 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分为几级? B A 两级 B 三级 C 四级 D五级 3、《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规定的临震应急期一般为多长时间?A A 10日 A 8日 A 6日 A 4日 4、震级为5级的地震属于? C A弱震 B有感地震 C中强震 D强震 5、破坏性地震一般大于几级? A A5级 B6级 C7级 D8级 6、地震时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A A火灾 B疾病 C饥荒 D粉尘 7、 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议将国际减灾日定为哪一天?C A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三。 B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三。 B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 B每年10月的第三个星期三 8 《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规定的临震应急期一般为多长时间?A A 10日 A 8日 A 6日 A 4日 9、震级为5级的地震属于? C A弱震 B有感地震 C中强震 D强震 10、破坏性地震一般大于几级? A A5级 B6级 C7级 D8级 11、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D A时间 B地点 C震级 D天气 12、地震时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A A火灾 B疾病 C饥荒 D粉尘 13户外避雷时,下列的方法错误的是? A A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 B拿去身上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C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 D双脚并拢坐在干燥的绝缘物上面

14、急救中心(站)实行怎样的服务制度?____(A) A、24小时医疗急救服务制度; B、16小时医疗急救服务制度; C、8小时医疗急救服务制度 15、急救机构门前以及距离急救机构多少米以的路段,除使用急救设备以外,不得停车。____(B) 50米; B、30米; C、20米 (地级市急救中心成立必须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16、中华人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几类?____(B) A、四类; B、三类; C、二类 17、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潜伏期最长有多久?____(C) A、10天; B、14天; C、21天 18、禽流感病毒对高温比较敏感,在多少温度下2分钟到10分钟就可以将其灭活。___(C) A、40—50℃; B、50—60℃; C、60—70℃ 19、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哪四早?___(A)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早监测、早隔离、早治疗; 早预防、早监测、早隔离、早治疗。 20、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不配合的怎么办?____(C) A、做思想工作; B、批评教育; C、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21、发生食物中毒的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除采取抢救措施外,还应向什么机构报告?___(C) A、向上级领导报告; B、向当地政府报告; C、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2、对重大中毒事件应按什么原则进行处置?___(A) A、应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B、应按照现场救护、途中监护、病人转运相结合的原则; C、应按照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救治相结合的原则。 23、城市每____万人应该配备1辆救护车。(C) A、 3; B、 4; C、5 ; D 、6 24、急救中心人员总编制,根据应配车辆数配备人员,即:______。(B) A、1辆救护车配4人; B、1辆车配5人; C、1辆救护车配5人; D、1辆救护车配3人 25、急救中心原则上_____万人左右设置1个分站。(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关于SARS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 A.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 B.常伴有呼吸道卡他症状 C.常以发热为首发和主要症状 D.肺部体征不明显 E.部分患者有腹泻 正确答案:B 2.根据传染病防治法,SARS的管理应( ) A.按丙类管理 B.按乙类管理 C.各省级卫生管理机构自行决定 D.各级医疗机构自行决定 E.按甲类管理 正确答案:E 3.SARS的首发症状是( ) A.腹泻 B.咳嗽 C.胸闷 D.发热 E.鼻塞 正确答案:D 4.有关SARS的传播途径正确的是( ) A.间接接触不易传播 B.患者的粪便一般没有传染性 C.隐性感染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D.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E.呼吸道症状显著的患者传染性低 正确答案:D 5.关于SARS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 ) A.可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 B.儿童发病率高 C.有明显的居民楼聚集现象 D.农村地区病例少 E.主要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都市 正确答案:B 6.SARS-CoV不常侵染的细胞是( ) A.肺泡上皮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 C.淋巴细胞 D.神经元细胞 E.支气管上皮细胞 正确答案:D 7.有关SARS进展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多发生在病程的8~14天

B.肺部阴影发展迅速 C.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 D.多数患者出现ARDS E.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进行性加重 正确答案:D 8.有关SARS患者外周血象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 A.常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B.血小板可减少 C.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D.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E.CD4、CD8细胞计数均降低 正确答案:A 9.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SARS下列哪项不正确( ) A.达到急性肺损伤的诊断标准 B.x线胸片示大片阴影并在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病灶面积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C.中毒症状重,持续发热,经对症治疗3天以上,体温仍超过38℃ D.目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肺的渗出及损伤 E.出现ARDS 正确答案:C 10.对于疑似SARS者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收入双人或多人观察室隔离观察 B.按正常诊疗程序就医 C.安排家庭医学隔离观察,由CDC随访 D.收入单人观察室隔离观察 E.安排家庭医学隔离观察,并随诊 正确答案:D 11.有关SARS病原学检查错误的是( ) A.血清SARS-CoV抗体由阴性转变为阳性提示为近期感染 B.SARS-CoVPcR测定结果阳性可确诊SARS C.SARS-CoVPCR测定结果阴性可除外SARS D.SARS-CoV分离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SARS E.急性期到恢复期血清SARS-CoV抗体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提示为近期感染 正确答案:C 12.SARS的病原体属于( ) A.支原体 B.衣原体 C.原虫 D.病毒 E.细菌 正确答案:D 13.对SARS密切接触者的检疫期一般为( ) A.7天 B.21天 C.3天 D.14天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共16页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库(共100题) 一、单选题(70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D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甲类传染病有:( A )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3、传染病流行是指:( C)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4、病原携带者是指:( C ) A、接触病原体的人 B、接触传染病病人的人 C、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D、感染病原体有临床症状也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5、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采取下列措施哪项是错误的:( B ) A、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 B、对疑似病人应统一集中治疗

C、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D、拒绝隔离治疗时,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6、造成人群易感因素降低的是(C ) A、新生人口增加 B易感者的集中 C人工免疫 D新兵入伍 7、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几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A)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24小时 8、下面哪种病毒不能引起手足口病?( D ) A、小RNA病毒科 B、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埃可病毒 D、痢疾杆菌 9、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于几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C )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10、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下面哪项不是?( D )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4、手足口病哪个年龄组发病率高?( A ) A、≤3岁 B、3-5岁 C、5-7岁 D、7-12岁 11、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哪类传染病?( C )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答案

一. 单选题 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 A.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于甲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D.属于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乙类传染病管 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主要传染源是 A.隐性感染者 B.患者 C.无症状携带者 D.不典型感染者 3. 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必须坚持做到哪“四早” A.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B.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C.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D.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 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5. 以下哪种药物可用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 A.胸腺素

B.板蓝根 C.人血免疫球蛋白 D.都不是 6. 医院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必须向哪一个部门报告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人民政府 C.公安部门 D.卫生行政部门 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通常是: 天 天 天 天 8. 以下哪项不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典型表现 A.发热,体温超过38℃ B.干咳、少痰 C.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D.乏力、头痛、关节肌肉酸痛 9.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新成员 B.冠状病毒科的病毒与人和动物的疾病有关 C.病毒排泄物在空气中存活6小时,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粪便中 可存活10天

摄氏度加热90分钟,75摄氏度加热30分钟可灭活SARS病毒;75%乙醇5分钟病毒失去活力 10.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大部分患者无潜伏期 B.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乏力 C.咳嗽、多痰,呼吸窘迫综合征 D.早期白细胞数升高,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

医学临床三基(医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手足口病(精选试题)

医学临床三基(医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 致病性禽流感及手足口病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37℃ C.>38.5℃ D.>38℃ E.>36.5℃ 2、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A.1周 B.8天 C.15天 D.10~14天 E.6天 3、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指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 A.生活、工作场所通风 B.不与非典型肺炎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 C.注意个人卫生

D.在人群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戴口罩 E.服用中西药物 4、手足口病的好发季节是() A.1~2月 B.4~7月 C.8~9月 D.10~12月 E.全年 5、手足口病的多发年龄是() A.5岁以下 B.2岁以下 C.学龄前 D.18岁以下 E.各种年龄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胸片检查可见() A.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 B.呈网状改变 C.大片状阴影 D.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

E.阴影消散吸收较快,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相符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必须具备的出院标准包括() A.体温正常7天以上 B.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 C.X线胸片有明显吸收 D.心功能恢复正常 E.肝功能基本正常 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方式为() A.短距离空气飞沫 B.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C.密切接触 D.性传播 E.血液传播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接触史是指() A.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B.有病死禽接触史 C.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D.与禽流感病人有密切接触 E.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 非典型肺炎是指目前病原尚不明确,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 为指导各级卫生部门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专家在总结前一阶段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供各地在工作中参考执行。 该病为一种新发传染病,其技术方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修改、完善。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对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方案有何建议和修改意见。 附件1 请及时与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联系。 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1发病前2周曾密切接触过同类病人或者有明确的传染给他人的证据 1.2生活在流行区或发病前2周到过非典型肺炎正在流行的地区 2.症状与体征 发热(>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气促,或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罗音或有肺实变体征之一以上。 3.实验室检查 早期血WBC计数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学检查 肺部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样改变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验、肺部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一旦病原确定,检测方法特异,即建立确诊病例的定义。 疑似病例:1.1+2+3或1.2+2+3+4 临床诊断病例:1.1+2+3+4或1.2+2+3+4+5 非典型肺炎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非典型肺炎病例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中1条可诊断为非典型肺炎的重症病例: 1.多叶病变或X线胸片48小时内病灶进展>50% 2.呼吸困难,呼吸频率>30次/分; 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条件下,SaO2< 93%,或氧合指数<300mmHg。 4.出现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备注: 1.密切接触是指护理或探视非典型肺炎病例、与病例曾居住在一起(包括住院)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和体液。 2.非典型肺炎流行区是指有原发非典型肺炎病例,并造成传播的地区,不包括已明确为输入性病例,并由该输入性病例造成一定传播的地区。 3.病人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酸痛、乏力、胸痛、腹泻。 4.排除疾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原发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临床表现类似的肺部疾患。 附件2 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 一、推荐治疗方案 (一)一般性治疗:休息,适当补充液体及维生素,避免用力和剧烈咳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多数病人在发病后14天内都可能属于进展期)。定期复查胸片(早期复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心、肝、肾功能等。每天检测体表血氧饱和度。 (二)对症治疗: 1、有发热超过38.5℃者,全身酸痛明显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2、咳嗽、咳痰者给予镇咳、祛痰药。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一、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防护采取标准预防的原则,并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一)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防护。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聚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严禁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防护用品的标准及使用 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级标准。 (一)防护服:应当符合《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3,可为联体或者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当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二)防护口罩:应当符合《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口罩可氛围长方形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的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也可以选用符合N95或者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 (三)防护眼镜或面罩:使用弹性佩戴法,视野宽阔、透亮度好,有较好的防溅性能。 (四)隔离衣:材料易于清洗和消毒,长袖、拉链或者纽扣位于背部。

什么叫非典型肺炎

什么叫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感染现象 非典型肺炎病毒可能源于动物 新华社广州4月5日电正在广东调查非典型肺炎情况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5日对新华社记者说,非典型肺炎可能并不是在中国境内起源的。5名专家5日上午前往中山大学医学院,与近期一直致力于研究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中方病毒学和传染病学专家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中大医学院的微生物实验室。世卫组织的专家们认真听取了中大医学院微生物研究室主任、广东省治疗非典型肺炎的专家组成员之一郭辉玉教授的介绍,并就广东地区首例发病病人的症状、发病和死亡人数、中国医学人员如何有效治疗病患、控制发病率和传染率等问题进行了仔细询问。会后,世卫组织代表团成员之一、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流行病学部门主任詹姆斯·麦格尔对新华社记者表示,目前他们对

非典型肺炎有一些初步的猜测,但并没有最后得到证实。科学家们怀疑这种由衣原体、冠状病毒及混合病毒共同组成的非典型肺炎病毒最初起源于某种动物体内,可能并不是在中国境内起源的。詹姆斯·麦格尔说,现在使他们感到困惑和正在致力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这种非典型肺炎病毒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具有不同的特征,有些具有强大的传染性,有些并没有传染性。另一代表团成员、国际健康与人口调查中心传染病和疫苗科学项目负责人罗伯特·F·布雷曼说,在他们为期3天的调查参观和资料搜集过程中,虽然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新发现,但由于中方提供的数据、资料以及对病毒样本的分析非常全面和真实,对非典型肺炎病患者的治疗也十分行之有效,这使他们预先的一些假设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成果了。专家组5日下午将前往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调查。“非典型肺炎”发病原因是什么?答:此次非典型肺炎疫情的病原目前尚未最终确定,国内专家在5例非典型肺炎患者身上所取的标本中发现有衣原体样颗粒,而境外有专家认为可能是一种病毒,主要集中在冠状病毒或副粘液病毒。国内专家已排除了鼠疫、肺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军团病等病原,现正集中研究确证是否属于冠状病毒、衣原体等几个重点病原。 不少群众反映,非典型肺炎来得突然,给人的感觉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37.5℃ B.>37℃ C.>38.5℃ D.>38℃ E.>36.5℃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 A.2~21天,多为14天 B.12天 C.14~25天 D.10天 E.21天 3.医院如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自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12小时内 B.6小时内 C.24小时 D.9小时 E.<10小时 4.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A.1周 B.8天 C.15天 D. 10—14天 E.6天 5.轻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用普通鼻导管上氧,流量为1~3 L/min,如面罩高流 量给氧,流量应为() A.2—6L/min B.3—9L/min C.4—9L/min D.10—15 L/min E.16—18 L/min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A.衣原体 B.冠状病毒 C.支原体 D.军团菌属 E.立克次体 7.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限为() A.2天 B.10天 C.12天 D.14天 E.21天 8.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应戴多少层的棉纱口罩() A.4 B.6 C.2 D.10 E.12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患者所在的病区用空气乳酸加热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下列哪项正确() A.面积为4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6mL B.面积为50m2 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0mL C.面积为60m2 的房间乳酸用量为8mL D.面积为7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2mL E.面积为100m2 房间乳酸用量为18mL

临床医学三基考试(综合)医学临床三基考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

临床医学三基考试(综合)医学临床三基考试(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知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 ) A.37℃ C.>38.5℃ D.>38℃ E.>36.5℃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 ( ) A.2~21天,多为14天 B.12天 C.14~25天 D.10天 E.21天 3、医院如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自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 A.12小时内 B.6小时内 C.24小时 D.9小时 E.50% B.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5次/min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C.低氧血症,吸氧 3—5L/min条件下,SaO250岁 19、下列哪项不属世界卫生组织撤销旅游限制建议的条件() A.目前医院SARS患者少于60人 B.连续5天平均每天新增病例保持 5人以下 C.本地区的患者均在控制之中 D.没有向外地输出病例 E.20天内不再出现新的临床诊断病例 2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中,下列哪项不正确() A.乘坐未配备高效微粒过滤装置的民用航空器的舱内所有人员 B.乘坐全封闭空调列车,患者所在硬座、硬卧车厢或软卧同包厢的全部乘客 C.乘坐全密封空调客车时,与患者同乘一辆汽车的所有人员 D.轮船上与患者同一舱室的全部人员和为该舱室提供服务的乘务人员 E.日常生活中,曾与患者自其出现症状前 1周起有过接触的全部人员 21、换鞋、着工作衣裤、戴帽子口罩应在() A.相对清洁区(更衣室) B.半污染区 C.污染区 D.清洁区 E.非隔离区 22、再着专用隔离衣或防护服,穿鞋套、戴手套应在() A.相对清洁区(更衣室) B.半污染区 C.污染区 D.清洁区 E.非隔离区 23、人病房前加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目镜,加穿鞋套及隔离衣;继续诊疗护理临床诊断患者换外层手套;诊疗护理疑似患者换外层隔离衣、外层鞋套及外层手套应在()问题24~26 () A.一级防护 B.二级防护 C.三级防护

非典试题及答案

非典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A型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 A.<37.5℃ B.>37℃C>38.5℃D.>38℃ E.>36.5℃ 2.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临床诊断病人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 A.1周B.8天 C .15天D.10~14天E.6天 3.《公众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导原则》指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 ) A.生活、工作场所通风B.不与非典型肺炎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接触C.注意个人卫生D.在人群密度高或不通风的场所内戴口罩E.服用中西药物 4.手足口病的好发季节是( ) A.1~2月B.4~7月C.8~9月D.10~12月 E.全年5.手足口病的多发年龄是( ) A.5岁以下B.2岁以下C.学龄前D.18岁以下E.各种年龄 【X型题】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胸片检查可见( ) A.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B.呈网状改变c.大片状阴影D.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E.阴影消散吸收较快,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相符 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必须具备的出院标准包括( ) A.体温正常7天以上B.呼吸系统症状明显改善C.X线胸片有明显吸收D.心功能恢复正常E.肝功能基本正常 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传播方式为( ) A.短距离空气飞沫B.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C.密切接触 D.性传播E.血液传播 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接触史是指( ) A.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B有病死禽接触史C.与被感染的禽 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D.与禽流感病人有密切接触 E.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10.能够灭活肠道病毒的因素有( ) A.胃酸B.高锰酸钾C.紫外线照射D.漂白粉E.乙醚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但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该药有可能引起。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3.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有接触史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或隔离,一般为天。 4.棉纱口罩更换的时限为小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病因为感受风温之邪或疫毒时邪,病位主要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风温、疫毒,或挟湿或挟瘀,壅阻肺络,耗气伤阴,甚则出现气急、喘脱危象。本病来势迅猛,证型变化多端。 一、预防: 在实施“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的基础上,为提高健康人群对温病时邪的抵抗力,建议参考使用扶正祛邪方为预防处方: 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贯众9克,银花9克,陈皮6克 以上为成人一日量,煎水代茶,或制成颗粒冲服,儿童减半。服法:日服2次,连服7—10日。 二、中医辨证论治 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制定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推荐治疗方案和出院诊断参考标准(试行)”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建议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医师参考中医“风温”“疫毒时邪”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案,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见临床证型 1. 风温热(疫)毒袭肺证 主症:疾病初起,发热较明显,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头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洪。

治则:发散风热,清肺解毒 处方:银翘散加大青叶、板蓝根、青蒿、野荞麦根、葶苈子;热盛,高热不退,可选用鱼腥草、清开灵等中药制剂静脉滴注。 2. 热(疫)毒壅肺证 主症:身热汗出,烦渴,咳嗽,胸闷,气促,痰粘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或见喘促不宁,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泻肺通下 处方:桑白皮散合《千金》苇茎汤或合宣白承气汤。 热盛伤络,症见干咳,咯血丝痰,可加用茅根、栀仁、玄参、丹皮、赤芍、黛蛤散等 3. 湿热蕴毒证 主症:发热,口渴,胸痞腹胀,咽痛,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化浊利湿,清热解毒 处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若身热退,口不渴,脉不数,苔白腻,此为湿重于热,应改用三仁汤或藿朴夏苓汤;腹泻加用葛根芩连汤。 凡有湿邪应加用苍术、葶苈子,必要时可用玉枢丹。 4. 湿热郁阻少阳证 主症:寒热起伏,寒轻热重,身热午后或入暮加重,胸腹灼热,脘痞呕恶,心烦口渴,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治则:清泄少阳,辟秽化浊 处方:蒿芩清胆汤或达原饮加减。

“三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

“三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知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题]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A.<37.5℃ B.>37℃ C.>38.5℃ D.>38℃ E.>36.5℃ 2.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潜伏期为() A.2~21天,多为14天 B.12天 C.14~25天 D.10天 E.21天 3.医院如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在多长时间内自有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12小时内 B.6小时内 C.24小时 D.9小时 E.<10小时 4.接触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和临床诊断患者的医务人员,脱离隔离区后需进行医学观察的天数为() A.1周 B.8天 C.15天 D. 10—14天 E.6天 5.轻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用普通鼻导管上氧,流量为1~3 L/min,如面罩高流量给氧,流量应为() A.2—6L/min B.3—9L/min C.4—9L/min D.10—15 L/min E.16—18 L/min 6.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性最大的是() A.衣原体 B.冠状病毒 C.支原体 D.军团菌属 E.立克次体 7.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期限为()A.2天 B.10天 C.12天 D.14天 E.21天 8.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应戴多少层的棉纱口罩()A.4 B.6 C.2 D.10 E.12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房患者所在的病区用空气乳酸加热熏蒸进行空气消毒,下列哪项正确() A.面积为4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6mL B.面积为5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0mL C.面积为6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8mL D.面积为70m2的房间乳酸用量为12mL E.面积为100m2房间乳酸用量为18mL 10.多数SARS病毒感染者,可检出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一般在发病后() A.2天左右 B.10天左右 C.12天左右 D.14天左右 E.21天左右 1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胸片,间隔时间不应超过() A.2天 B.3天 C.10天 D.12天 E.14天 12.医护人员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区必须戴棉纱口罩,每隔多长时间应更换口罩() A.2小时 B.4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技术指南

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 [按语]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受卫生部的委托,组织了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总结国内及国际在防治非典工作中的经验,对有关文件进行了修订,撰写了《医院预防与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技术指南》,现予以登载。 本技术指南包括基本要求、消毒技术、隔离技术、人员的防护技术、医院废物的管理、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共六章。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2003年10月30日 为了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导医院采取正确的消毒、隔离与人员防护措施,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医源性传播,制定本技术指南。 第一章基本要求 一、医院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应当集中收治。指定医院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的医院应当设立专门病区。 三、医院应当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院应当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措施和防护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 五、医院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和对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控制有关工作的监督与监测。 第二章消毒技术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必

须采取适宜的消毒技术。 一、空气消毒 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空气消毒技术。 (一)通风 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JP〗 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二)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建立负压病房。 (三)使用获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空气消毒设备,并按使用说明书操作。如:在有人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器、静电吸附空气消毒机或空气等离子体消毒机等进行空气消毒。在无上述条件时,也可以采用低臭氧紫外线灯(按1.5W/m 3安装)加反光罩反向照射消毒空气,照射时间为1小时,每间隔2小时照射1次;在无人情况下,可以使用普通紫外线灯(按1.5W/m 3安装)照射1小时,对空气进行消毒。 (四)中央空调的使用:按照建设部、卫生部和科技部颁发的《建筑空调通风系统预防“非典”、确保安全使用的应急管理措施》(建科电[2003]17号)的文件进行,具体要求为: 1.在空调通风系统启动之前,必须掌握系统自身的特点,明确每一系统所服务的楼层和房间的详细情况,制订出相应的预案,明确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并落实专人负责。 2.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最大限度引入室外新鲜空气。 (1)循环回风为主,新、排风为辅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在疫情期内,原则上应采用全新风运行,以防止交叉感染。 (2)用专用新、排风系统换气通风的空气—水空调系统,应按最大新风量运行,且新风量不得低于卫生标准(每人每小时30m 3),达不到标准者应通过合理开启门窗,加强通风换气,以获取足额新风量。 (3)对于只采用独立式空调器(机)供冷供热的房间,应合理开启部分外窗,使空调房间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空调关停时,应及时打开门窗,加强室内外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