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从区域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不稳定因素主要分布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与中亚等四个次区域,形成环绕中国的“地缘不稳定圈”。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5条“地缘冲突带”:东欧与巴尔干半岛冲突带、中东地带、中亚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印巴地带以及亚太的“第一、二岛链”。中国处于亚太海陆交汇的地位位置决定了中国周边地缘不稳定因素的多方向性,后四条冲突带都与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息息相关,是危及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的蛰伏地带。而在我国周边地缘区域内部,又有众多的双边与多边因素,涉及到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以及其它中小国家的国家利益。特殊的地缘特点与历史遗留问题决定了中国周边安全与争端将呈现出范围广、多发性、复杂性等特点。

与中国有较大利害关系的邻国分别处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与中亚等区域,正好位于多条“地缘冲突带”上,其中,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的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缅甸,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是关键点。这些国家(地区)要么和我国有领土、领海纠纷,要么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而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在过去,这些矛盾基本属于单纯的双边性质,而在当前的特定时期,这四个次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却产生了人为的“联动效应”:要么不发生,要么是同时或连续发生并呈逐一蔓延之势,导致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到处冒烟”,而我国也疲于逐个应对,精力分散,战略处境较为被动。

而在当前我国周边地缘安全问题中,美国是最关键的因素。近年来,奉行“重返亚洲”战略的美国,把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管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可通过分析美国的战略意图,来透析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

首先,扰乱中国的东南部地缘安全环境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首要选择。当前的东亚(含东北亚、东南亚)地缘格局始于“二战”后,总体上是美日韩与中俄朝的南北对峙。在新时期,对于美国来说,具有冷战色彩的东亚对峙显然须让位于遏制中国迅速崛起这一战略目标。此时,美国60多年前为中国“量身定做”的“第一、二岛链”就派上了用场,处在岛链上的诸如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美国盟友也就自然走上了前台,无独有偶,这些国家又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或有重大利益冲突,这为美国“定向引爆”岛链提供了绝佳机会,而“定向引爆”的直接信号便是美国高调“重返东南亚”。

体系权力转移,周边国家“借美抑华”与“美国重返亚洲”正向互动。金融危机后,美国单极霸权加速衰落,尽管美国在亚洲的强大影响与控制仍在,但随着中国在亚洲的强劲崛起,美国与中国在亚洲的现实利益、地缘政治及区域主导权争夺的较量将更激烈,这种“权力转移”与新地缘政治构建的过程,或为某些地区的冲突潜能释放提供可能。总体上,这种战略态势的主要特征是: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与周边国家“借美抑华”形成正向互动,这对中国的地缘安全压力可谓是“里应外合”。

因此,当中日、中韩、朝韩、中菲之间出现双边问题时,我们总会看到美国的身影,现实利益之争使得这些国家需要借重美国来对抗中国,美国正是利用此点来怂恿这些国家对抗中国,从而达到扰乱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目的。

其次,扼守中国的海陆能源通道是美国遏制中国的第二选择。充足、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条件,而目前中国90%的石油进口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和“第一岛链”,这两个地方很有可能成为西方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阀门”,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而中国要避开“马六甲困境”与“第一岛链”的战略通道选择有二:其一是修建经巴基斯坦到中国新疆的陆路通道,其二是经海上运输至缅甸后再转陆运到中国西南边陲。

为了破坏这两条可能的战略通道,处在岛链之外的印度、越南等国也被美国拉入遏制中国的行列。美国充分利用印度、越南与中国有领土与领海争端的背景,把印度、越南的特殊地缘位置变成扼守中国能源陆地通道的关键点。因此近年来,人们经常看到印度、越南在美国的挑动下频繁异动,印度不断在中印、印巴边境增兵,而越南则大张旗鼓地拿“南海问题国际化”来做文章。同时,美国驻阿富汗部队以反恐为借口,多次未经允许,深入巴基斯坦境内,这样使得中国第一条陆上能源战略通道面临“南北夹击”之势。

而在缅甸方面这种态势更加明显。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既与中国双边关系较好又拥有独特地缘地位的国家,但美国“重返东南亚”后,缅甸局势日益恶化,内外交困,抛开表面现象,就可看到美国的战略布局。缅甸丰富有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地之一,同时,中缅合作也为中国直接进入印度洋的打开了陆上通道,直接避开了“马六甲困境”。美国现在对缅甸政府软硬兼施,意图打破中国既定能源战略,而缅甸政府也面临巨大压力,2008年

的“果敢事件”、2011年的“密松水电站搁置事件”则是风向标,2012年3月,昂山素季赢得选举,缅甸国内政治生态开始向西方偏移,下一步很可能便是寻求西方的解除制裁,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的第二条陆上能源战略通道也面临重大威胁。

第三,破坏中国周边的区域经济合作也是美国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的重要考虑。在实施扰乱中国东南部地缘形势、控制中国海陆能源通道后,遏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便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另一核心步骤。其中,破坏中国周边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近年来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内容。

新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构成了中国地缘经济依托的根基。因此,不断冲击、破坏中国地缘政治依托,削弱中国地缘经济影响力,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现实手段。在这种考虑下,美国近年在东北亚、台海、南海、南亚不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并不断恶化中国周边地缘安全形势,使菲律宾、韩国甚至日本等国家充当马前卒去迫使中国让步,来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博弈准备筹码,竭力阻止中国地缘经济依托的形成,维护美国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主导权。

除了上述美国因素之外,今年以来在我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中还出现以下几个令人担忧的新情况:

其一,俄罗斯开始关注东南亚。在中越南海问题矛盾激化之时,俄罗斯却加强对越南军售,承诺要和越南共同开发南海的油气资源;而在此次中菲黄岩岛对峙的前期,1月31日,俄罗斯“潘捷列耶夫上将”号反潜舰进入菲律宾马尼拉湾,2月3日才离开,这是1996年以来俄罗斯军舰首次停泊在菲律宾。这些迹象表明,俄罗斯可能是今后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另一大国因素。

其二,蒙古国与北约的关系取得重大突破。蒙古地处中俄之间,战略地位显要。如果在蒙古设置军事基地,只需部署部分机动部队和中程导弹,就可起到对北亚、东亚、直至中亚地区的战略威慑作用。2012年3月,北约与蒙古国正式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标志着蒙古与北约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蒙古希望借助“第三邻国”,平衡中

国和俄罗斯两大邻国的巨大影响力。而北约拉拢蒙古国则是其东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背景下,蒙古国对北约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蒙古国倒向北约,使美国与北约完成围堵中国的陆上包围圈的布局,如果美国后期在蒙古国驻军,则会使中国北方面临美国与北约的直接军事威胁。

其三,金融与经济安全问题的地位日益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与经济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安全问题,同样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安全问题之一。中国要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都应集中于金融经济领域,只要中国金融与经济安全不出现问题,那么,当前阶段的中国周边地缘安全上问题就不会动摇中国崛起的根基。

总之,当前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紧张是中国战略崛起的必然结果,是现存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必然结果。美国因素是影响当前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的首要因素,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管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首要目标。未来几年,中国仍将面临空前的周边安全压力,这种压力将一直持续到中国的力量强大到美国所认为的“难以打倒”的程度时才会自动消失,从而实现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稳定。

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周边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我国当前周边形势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台海问题,南海争端,中印边界争端,朝鲜半岛问题等,一直都是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其中,美国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的周边地区形势进行简要分析。 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类型多元化存在,民族宗教问题异常突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地区。在我国周边地区,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经济发展差距很大。民族和宗教问题上的冲突激烈,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发的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此外,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上,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民主共和制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还有宗教神权国家,佛教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几大文明体系都能在这个‘地区找到很多的支持者和信奉人群。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主要针对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解读中国地缘战略的文章,我只服这篇! 作者|杨文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 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作者|刘承良,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 究中心研究员作者|马亚华,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员来源|《地理学报》2016年6月刊 导读: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存明显加强,地缘政治在内容和形式上从以安全为主的高政治向以经济为主的低政治转变,地缘经济成为研究焦点。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转型困难的时期,中国战略资源在全球更有效率地配置,对于中国应对复杂的政治环境起到了有力的支撑。 纵观国际体系发展脉络,大国的兴衰和霸权的更迭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和平崛起的中国更需要地缘大战略的支撑。不论是地缘政治或是地缘经济法则,均脱胎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推演和历史事件,构成了国家地缘大战略制定的指导性原则。根据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地表有限的资源供给与人类无限的需求欲望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国家动物”在

生存压力下会自发地运用以军事为支撑的国家力量去攫取 更多生存空间和战略资源,这一逻辑赋予了国家竞争的“零和”性质。 因此,通过军事、政治活动的殖民扩张以及获取国家资源成为早期大国地缘关系的常态。这正如德国地理学家Friedrich Ratzel所言,国家间地缘关系的本质是资源稀缺条件下“国家有机体”对“生存空间”的争夺。由于Alfred Thayer Mahan “海权论”和Halford John Mackinder“陆权论”思想的影响,世界关键海域和中亚地区遂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自由主义则认为国家是原子行为体(atomistic actors),是理性的自我主义者,对国家而言,若以交换机制摄取资源的成本小于掠夺手段所付出的成本,则战争将不会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深化以及全球信息网络化给予了国家资源交换机制的可能,使国家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手段日趋多样化,地缘关系主要矛盾逐步由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转变,地缘经济亦成为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构成因素。 所谓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生产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是一种以跨国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以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为主要手段,附加国家及政府意志的经济联系。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国际政策和军事战略始终是积极防御,这是中国根据自己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外部安全环境做出的基本战略选择,也是优秀的中国军事传统在新时代的延续和升华。 China’s international policy and military strategy have always been those of positive defense. This is the basic strategic choice China has made according to its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o its exter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It also reflects the continuation and distillation of China’s outstanding military tradition in the new era. 中国军事传统的基本特色是谋求和平。对内主张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对外一贯奉行睦邻友好的方针和防御战略,以“非攻”球和睦,以自卫保安宁。万里长城所象征的就是这种防御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在统一中求强盛,在强盛中求和平,在和平中求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国有决心和能力保卫自己多国家安全利益,中国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China’s military tradition is characteristically one of seeking peace. Under this peace-seeking policy, internally, we resolutely defend national unity and oppose to any attempt at national separation; externally, we follow a good-neighborly policy and a defensive strategy, seeking friendly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through what is known as the “non-offensive” approach and securing peace through self-defense. The Great Wall is symbolic of such a defensive concept. Ever since its found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been consistently seeking prosperity through unification, seeking peace through prosperity, and seeking development through peac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it will be even more apparent to the world that China is determined to defend its national security and is capable of doing so, and that China is an important force in safeguarding regional and global peace.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决定了中国奉行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中国不搞霸权主义,不搞强权政治,不对外搞军事扩张。中国的战略疆界不会超出其自然疆界,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也不会超出防御和自卫的需要。中国多次进行裁军,充分显示了中国军事战略的和平宗旨和防御性质,同时也反映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中国的理性战略思维和新的安全观念。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5篇主要文章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根据地战略。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 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谈中国国内周边形势及感想

浅谈中国国内周边形势及感想 我想,对于关注中国发展和未来的人,他们对当前中国的国内形势及中国周边形势会有一定的了解,而中国如今面对国内外一系列问题和考验更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去关注、思考、以及改变。 首先,来说一下国内形势。1978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在30多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就经济而言,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军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改革过程中,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却滞后了,由此引发很多问题。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带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社会保障,极大贫富差距,社会阶层板结,权力金钱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食品安全,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导致人民不满,社会矛盾多发,如乌坎事件。还有,西藏和新疆的分裂分子及恐怖分子,都造成西北及西南的不稳定。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的中国网民有了表达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如微博,它们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引发很多问题,如谣言,水军,不负责任的言论,各种思想和主义的泛滥,各种事件此起彼伏。还有至关重要的台湾问题。虽然中国发展形势大好,但是这些问题严重,也不容乐观。 再来看中国周边,形势可谓严峻。纵观世界各国,中国是与别国有领土主权争议最多的国家,陆地主要是和印度在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在海上,从北到南,和朝鲜、韩国有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划分争议,在东海和日本有钓鱼岛争端,在南海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有岛屿争端。美国曾经深陷伊拉克战争十年,而近些年来,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在亚太地区动作频繁,大量军事装备齐聚亚太,意图牵制中国的发展,实施对中国的围堵。而又时不时在背后支持与中国有海上争端的国家给中国制造麻烦,如钓鱼岛问题的升级,黄岩岛对峙,中日关系紧张等,其意图是阻止或者减缓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世界有很多盟友,而中国周边小国也借美国势力与中国平衡;而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盟友屈指可数。此外,西方对中国的戒备,贸易摩擦,都困扰着中国。 而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如找工作难,高房价,养老繁重等,各种社会潜规则,没有背景的我们将如何去应对这一切?我们背负着父母亲友的期望来到大学,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需要我们思考并付诸行动。从更远处说,我们也许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那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有为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做好准备吗?我们常常批判贪污腐败,为社会不公,人民疾苦而愤慨,假如有一天我们身居高位,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思想水平及抵抗力做一个利国利民的好官?我们未来步入社会是否会摒弃我们曾经的梦想及做人的底线而随波逐流。大学精神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虽然在当下某些体制下有许多无奈,但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思想,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清醒的认识,有中华民族主人翁的意识,即便我们会面对很多困难和生活的压力。我想说,我们是有潜力,也是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在未来解决中国各种国内问题及国外困局的人,我们之前的几辈人已经证明,这毋庸置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多代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近百年的屈辱史不再重演。但是,面对当下各种问题和困境,我们努力了吗?我们付诸行动去改变提升自己了吗?哪怕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如果连自己都无法改变,有如何改变其他呢?也许有人说这些与我们无关,可真是如此吗?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特别努力的人,有优秀的教授和老师,有很好的平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应该积极向他们学习,或者去看几本有用的书,这些都很容易做到。积少成多,一天一点改变和进步,未来就不是梦,那些成功人士可以给我们有用的经验和启发。为了自己及我们担负的责任,你行动努力了吗?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作者:潘忠岐,黄仁伟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9-11 9:11:47 阅读量:213次 摘要:中国经济在全球、亚洲地区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主要经济伙伴及其所在地区构成中国地缘经济的现实空间,其他地区则是中国地缘经济可以拓展的潜在空间。中国地缘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脆弱和对主要经济伙伴的依赖过重两个方面。中国经济在承受其他经济体外部性的同时,也在对外传递着自己的外部性,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冲突颇多。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仅需要从全球层次上考虑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需要借助地区的力量,从亚洲地区层次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层次上着手,规划中国的总体地缘经济战略。总体上,中国地缘经济发展应依托三环结构的地缘格局,遵循由近及远的战略思路,以周边自然经济区域的发展推动亚洲地区层次上的地缘经济整合,并进而在全球层次上拓展潜在的地缘经济空间。 关键词:中国经济; 地缘经济; 地缘经济空间; 地缘经济挑战; 地缘经济战略 所谓地缘战略就是/ 利用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方略。地缘经济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资源, 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维护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要提出一个行之有效的中国地缘经济战略,就必须明确认清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明确辨识中国的地缘经济挑战,并明确界定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和手段维护中国地缘经济利益的战略选择。 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地缘经济挑战和地缘经济战略选择,可以从全球层次、亚洲地区层次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层次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本文首先考察中国的全球地缘经济空间,亚洲地缘经济空间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地缘经济空间,进而将三个层次综合起来概括中国地缘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再提出中国地缘经济战略的可能选择。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全球地缘经济空间 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塑造了中国的全球地缘经济空间。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推行的,它不仅显著地改善了中国的经济环境,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空间的影响力。/ 由于中国经济的庞大规模、快速增长和显著开放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中国影响主要体现在全球贸易结构、投资结构、金融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论文

中国的军事战略和理论 "……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胡锦涛概述中国的军事理论家制订了一项实施理论推动下的改革框架,以建立一支能够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军队.这一理念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力量乘数的作用,从而使解放军能够在中国边境以外更远的距离上实施精确打击的军事行动.通过汲取外国战争,尤其是包括"持久自由行动"在内的,美国领导的战役的教训,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以及解放军自己尽管很有限的作战历史经验,中国的军事计划人员正在寻求改造整个中国军队. 这些改革的速度和规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然而,解放军仍未在现代战争方面经受检验.这种作战经验的匮乏使外界对解放军在实现其军事理论抱负方面进展的评估复杂化.中国的高级文职领导人当中的内部评估和决策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基本上缺乏直接的军事经验,因而在发生危机时更可能会做出错误的估计.这种失算同样会带来灾难,不论其所依据的是毫无作战经验的指挥官的建议,还是脱离现代战场现实情况的"科学"作战模型. 军事战略指针 中国并不发表与美国的《国家军事战略》相当的文件.因此,外部观察家对领导层有关动武的思考或影响到解放军兵力结构和理论的应急情况,都缺乏直接的洞察.对权威性的讲话和文件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依靠一系列总原则和称为"军事战略指针"的指导来计划和管理军队的发展和动用. 解放军并没有提供这些"指针"的内容供外界研究.学术研究表明,目前的"指针"很可能可以追溯到1993年."指针"反映出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和苏联解体对中国军事战略思维的影响,为10年来解放军的很大一部分改造奠定了基础.然而,一次次讲话,权威评论和新的军事训练指导方法都表明,1993年的"指针"的一些内容最近可能经过了修改.这些修正看来反映出中国对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现代战争(即"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性质的看法,中国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进展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从"建设"用于信息时代的现代战争的军队向为了"打赢"这种战争而训练的转变,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底色. "指针"的作战或"积极防御"成分看来保持完好.按照"积极防御"所主张的防御性军事战略,中国并不发动战争,或者进行侵略战争,而是仅仅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战. 然而,北京有关对其主权或领土攻击的定义模糊不清.在中国现代战争的历史所充斥的实例中,中国领导人都声称,军事上的先发制人是战略防御行动.例如,中国将其对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的干预称之为"抗美援朝战争".类似地,权威说法还把与印度之间的(1962年),与苏联(1969年)和与越南(1979年)的边境冲突称为"自卫反击".这种逻辑表明,如果动武能够维护或推进其核心利益,包括其领土要求(例如解决台湾问题和尚未解决的边界或海上的领土要求等),中国就可能会发动军事上先发制人的打击,也许是在远离其边境的地方. 中国正在制订一项先发制人的战略吗 10年来,随着解放军从一支以步兵为主和力量投射能力有限的军队转变成拥有远程精确打击资源的比较现代的军队,中国获得了武器系统,采纳了使之能够在周边地区发动先发制人的军事攻击(包括突然袭击)的作战理念. ·截止到2006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的武库中有大约900枚短程弹道导弹.由于获取了苏—30攻击机和F—10战斗机———两者都装备着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中国的进攻性空中力量得到了改进.解放军还正在加强信息战,电脑网络作战和电子战能力.而这些能力都可以用于先发制人的攻击. ·解放军的作者们说,当遇到更加强大的敌人时,先发制人是必要和合乎逻辑的.中国的军事理论材料强调,静态的防御不足以在现代军队的高速和破坏力基础上保卫领土.其结果是,解放军的作战理念寻求阻止敌军集结和利用进攻性打击来掌握主动权,从而使敌人不知所措.解放军的理论家们认为,有效的防御包括在敌人领土上,赶在其能够动用之前摧毁敌人的实力.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7165605.html,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作者:朱杰 来源:《商情》2009年第14期 [摘要]跨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从低迷走向复苏,并且经济增长表现良好,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又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初期阶段表现为“横向型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地,最大化的全方位追求“量”的扩张;中期阶段表现为“纵向型经济”以竞争市场为目的,重量形出击,不断完善、创新技术来深化市场需求;后期阶段表现为“纵横交错型经济”这时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少数企业的垄断形经济,既追求“量”的扩张又讲究“质”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全球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理论基础。它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经济工作 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和精辟的阐述。正 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 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 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 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中国周边局势

一、北部(含东北、西北) 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以及中亚其他国家与我国接壤,首先,我们主要把目光集中在俄罗斯,这是个传统的欧洲国家,16 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国土,横跨欧亚大陆,战略资源丰富、与我国相连的边境线约为4300公里。从历史上来看,俄国人并不是一只温顺的绵羊,他们有着斯拉夫人剽悍的性格,一直奉行领土扩张的政策,在近代史上,曾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因此,我从心底里是讨厌他们的,从长久来看,我们还要加以提防。当前分析:俄国是一个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国家,尤其是他的军工技术,处于世界前列,领先我国一大步;由于前苏联的分裂使俄国遭受重创,经济相对落后,军事实力也迅速衰落,随然目前已经在缓慢的恢复当中,但众多国内国际因素决定,他要完全崛起回复到前苏联时的强大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而且是非常艰难的。再加上目前受北约东扩的影响,俄在欧洲的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当前的主要精力是应对北约东扩的压力,尚无暇他顾;

并且,中俄两国现在已勘定了边境线,双方不再有领土纠纷,可以说,俄罗斯在可以预见的10年之内,不会构成对中国的威胁。而且,两国还面对一个共同的对手,这就是美国。在这里,不得不谈到美国,美国现今正想方设法渗透到中亚的蒙古及前独联体国家,以便对中俄两国形成分割包围之势,在两国背后设置炸弹。因此,中俄两国与其他中亚国家有必要在这一地区加强合作,迫使美国的这一阴谋不能得逞,从全球范围来看,中俄两国加强合作可有效的抵御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政策,维护全球战略的平衡。与此同时,中国还应与中亚各国和俄罗斯加强在打击恐怖主义的方面加强合作,维护边疆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 北方还有两个重要的国家,这就是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国家,朝鲜是穷兵黩武,韩国是经济发达,他们又属于同一个民族,自朝鲜战争以来,分为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我个人认为,在北方地区,将来对我国构成威胁的恰恰是这两个国家,为什么这样说?理由很简单,他们对我国都有领土要

军事战略

笔者对美国现任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1938年6月28日出生)颇感兴趣。要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高龄的国防部长,今年已经74岁了。此人年逾古稀仍然出任国防部长,自然有其过人之处。笔者查阅此人简历之后,感到震惊。原来此人竟然是一个优秀的财政专家。帕内塔,父母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毕业于加州圣克拉拉大学。1960年代帕内塔曾经在美国陆军服役,官至中尉。原属共和党,1971年转入民主党。1977年至1993年任国会议员,而且在财政拨款方面,颇有经验,一度是国会众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主席,而且在克林顿任总统期间,担任过白宫的财政办公室主任。看过此人的简历,结合那份《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笔者似乎感觉到了一些东西。美国的军事战略即将开启深刻的变革。 笔者有一点儿佩服奥巴马了。在人事问题上,奥巴马确实很有水平。美国军事战略调整终于徐徐拉开了大幕。而操刀新军事战略的人,是一个老谋深算的财政专家。由此,我们也大体可以理解,美国新军事战略的本质特征了。美国人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了。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将开始美军的一场历史性的革命。 笔者将这场新军事革命用两个词来概括:使命和效率。 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的出现,意味着四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美军的使命将发生转变(可参阅《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美军的使命是确保本土安全,而不再是提供全球安全保障。就是说,美国人决定,美军不再继续做世界警察了。其相对应的潜台词,则是狼烟四起。 第二、美军的结构将发生转变(可参阅美国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美军将以网络中心战模式代替军事占领和军事部署,美军将极大地压缩常规军事力量的规模,美军将极大的加强系统作战能力。美军在压缩军费的同时,综合军力将反而获得提高。 第三、美军的战略布局将发生转变。美军将改变平面型的军事力量部署。美军将放弃大部分军事占领地区;美军将收缩大部分海外军事基地。简单地说,美军将简化在陆上、海上、空中的军事力量,而强化在太空、网络、电磁等领域的军事力量。特别是强化立体化的综合打击能力。 第四、美军的行动方式将发生转变。美军将逐渐放弃直接介入的军事行动方式,美军将主要使用间接介入的非常规打击模式。利比亚模式,是一种尝试。未来,对伊朗的打击,极有可能也会采取类似模式。 由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将会随之发生剧烈变化。 一直以来,笔者对冷战结束后的美国陈旧军事战略感到费解。美国近二十年来的军事战略是美国建国以来最愚蠢的军事战略。其最糟糕之处在于,美军没有因应冷战结束的变化,迅速调整美军自身的使命,以及与使命相匹配的资源配置。近二十年来,美军严重消耗了美国的综合国力,美国为过去二十年错误的军事战略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奥巴马总统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军事战略改革。奥巴马将这个沉重的使命交给了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 美国新军事战略,一言以蔽之,就是美军开始实施战略收缩。事实上,国家的财政战略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第一军事战略。美国人是清醒的,美国不能迅速压缩军费的无限膨胀,美国财政即将走向破产的边缘,美国将重蹈大英帝国灭亡的覆辙。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先生曾经说过,大英帝国正是被丘吉尔先生的无敌舰队摧毁的。美国人不想被自己过于夸张的军费支出拖垮,他们就必须改革了。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人正在进行盲目的军费扩张,我们是否注意到类似的问题呢?中国同样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我们军费的合理水平到底应该是多少?第二、我们军费的最高效能应该如何发挥?换句话说。我国也需要思考新军事战略了! 美军将放弃对所有非美国国家核心利益目标的军事保护。简言之,美军将只保护其本国的核心国家利益相关联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美国将放弃对主要军事对手的全面军事围堵,转而实施对美国核心利益的重点军事保护。请注意,这与我国军事专家的判断大相径庭。笔者无法理解,我国军事专家是如何定义美国军事围堵的?如果判断完全错误,他们愿意承担历史责任吗?美军的使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美军的现实压力将极大地减轻了。美军的任务也由面控制,转变为线控制。放弃了面控制,则美军将不再依赖强大的陆军实施军事占领,美国陆军将会大规模缩减。随着,空海一体化作战理念的提出,以空海军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