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

什么

农业电气化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力、电子与控制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力与自动化工程规划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村(地方)电力系统及农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关的工程设计、科研开发及实验调试方面的基本能力。

农业电气化专业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农业电气化专业主干课程,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电路、电机学、信号与系统、自控理论与系统、电力系统工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工程导论等。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城市居民可以亲身了解和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通过对观光农业基地的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和经营多样化,提高用地效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计划总学时:54 实践学时:24 适用专业:种植 制订人:果蔬与花卉教研组 制订时间:2011。4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任务:教材立足“双带培养工程"教学要求,体现“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实践技能适用为宜”原则,书中安排了大量实训内容.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特色 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物种群和群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农业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依据生态与环保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充分考虑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任务的难易程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和教学组织的可操作性前提下,根据认知及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按行动领域所承载的知识、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三、知识能力和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模拟生产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学会常见的生态与环保知识,并能结合地的实际情况,会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常见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并有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培养学生采集信息、整理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热爱农业、保护环境的职业情感,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学会与职工、农户交往,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农业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重点考题

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在相同条件下,作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是一样的。 生态入侵:由于生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圣经条件的特殊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是的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填空题: 3逻辑斯蒂曲线分为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5个时期。 4种群利用空间的方式可分为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两大类。 7物种多样性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类。 11.群落呈斑块状镶嵌是由亲代散布习性、环境的异质性和种间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简答题: 1.简述逻辑斯蒂曲线的意义。(4分) 答:1.他是许多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论中的重要概念,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浓度8.成层的生态学意义。 答:1.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生物种类和数量。 2.可以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 3.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4.缓解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利用压力扩大利用环境的范围。 四:问答题 1.试论述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种群间相互作用可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两种。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三种类型,种间结合也是一种正相互作用。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三种关系。 在农业中的应用: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2.顶级群落的定义及特征以及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演替中群落结构变化开始较快,随着演替的进行,变化速度减慢而趋于稳定。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级,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做顶级群落特征: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其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对撂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

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学》教学大纲 Agroec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课程代码:BBXXXX学时:45学时学分:2.5 理论学时:40学时讨论学时:5 适用专业:农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性质:必修 一、说明(500字左右)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学习农业生态学的目的是了解并运用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问题与系统优化途径;探讨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农业生态学不仅要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更要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功能特点,明确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生物组分对整个系统的作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内部在能量和物质转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如何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特点,建立合理生物结构的理论和技术及调控机理和技术要点。 3、课程教学改革 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侧重点有所调整。从讲课内容上,删掉了生态学的产生与分支等有关内容,略讲能量流动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内容,避免与以前学过的知识重复。新增生态农业、农业资源利用等内容,尤其是生态农业,增强学生对农业生态学应用的认识,通过剖析实例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

段与技术,加大课程的信息容量,使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理解农业生态学的有关术语概念、理论与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情况,教师提前布置讨论题目,并根据授课班级人数进行分组,学生充分准备材料并就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大约要2-3次课,即5学时左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Chapter 1: Introduction (2h)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Ecology and development 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的主要发展阶段、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Agroecology and development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农业生态学的趋势展望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内容与任务Content and assignment of agroecology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1) Ecology and ecologist (2) Concept of agroecology (3)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s of agroecology (4) Goals and contributions of agroecology 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概念与术语;掌握生态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等。 建议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准确地讲解有关概念,通过多媒体的方法使同学对抽象的概念与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加深印象,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与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3.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农业生态学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农业生态学

水体污染及其植物的影响 作者:刘鹏通讯地址: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08-2班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密集,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水体,再加上大气污染物质、矿山残渣、残留化肥农药等被雨水淋浴,以致各种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过了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显著变劣,即为水体污染。 关键字:分类,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目前,我国水体污染十分严重。据调查的全国27条河流中有15条被严重污染。污染水体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洗涤剂、、氰化物、有机酸、含氮化合物、漂白粉、酚类、油脂和染料等。水体污染不仅人类的健康,而且危害水生生物资源,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一般讲,环境污染中的五毒是指酚、氰、汞、铬、砷。 一、污染源分类 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型。 1、自然污染源指自然界本身的地球化学异常释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2、人为污染源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人为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由于不同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工艺、不同原料、不同管理方式,排放的废水水质、水量差异很大。工业废水是水体最重要的污染源。它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各种洗涤水,一般固体物质小于1%,并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需氧有机物类、病原微生物类及洗涤剂。生活污水的最大特点是含氮、磷、硫多,细菌多,用水量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3)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村污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素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二、水体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受污染的水从各种途径对农业生产发生影响,主要表现是:对农植物生育产生直接影响,使产量降低;污染物对土壤产生影响,间接影响农植物生育。对农产品品质产生影响,降低其食用价值,间接影响人畜健康。 (1)氮过量危害 植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缺氮不能高产,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造成氮过量的危害,对植物来讲,氮就是污染了。 灌溉水中如果含氮过多,可造成植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植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在旱地氧化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迅速,变成二氧化碳和其它无机形态;在水田,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且氧化物(如三价铁)、硫酸根、锰等被还原,嫌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现代化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人紧张的生活方式和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得身心得以休闲的旅游度假成为一种趋势。而集大自然意趣和现代农艺于一身,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因迎合了这一趋势,所以在许多城市周边蓬勃发展起来。北京的郊县、上海的浦东、武汉的郊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相继建立起了诸如:“农业大观园”、“农科奇观”、“万果园”、“农林大世界”、“少儿农社”等旅游观光项目。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地方的观光农业项目经营状况不佳。其中,没有按照营销学的思想,进行科学的运作是导致许多业主惨谈经营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分析存在的营销问题、制定科学的营销策略是观光农业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一、观光农业的主要类型 观光农业就是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业设施与设备、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大中城市游客为服务对象,经规划设计,来满足游客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度假等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业。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一个“农游合一”,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的交叉产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在法国通过“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多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日本各地的观光农业经营者还成立了专门的协会来统一宣传、指导观光农业的运作,共同吸引国内外游客;台湾当局更是把观光农业当成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布局等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 纵观海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传统型观光农业。它是以都市人所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来吸引游客参观、参与、品偿、购买。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日本很时兴务农旅游,一些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二是都市科技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例如新加坡,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名贵蔬菜和水果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得到知识教育和乐趣,有时还能大饱口福。 三是度假型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去度假、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如澳大利亚人常在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身心,孩子则可以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ABCD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929年意大利的()教授正式开设农业生态学课程并正式出版农业生态学一书。 (5.0 分) a 林德曼 b 阿兹齐 c 奥德姆 d 海克尔 2. 种群增长模型中K代表()。 (5.0 分) a 环境容纳量 b 种群数目 c 增长率 d 瞬时增长率 3. 蚯蚓→鸡→狼→虎这一食物链属于()。 (5.0 分) a 混合食物链 b 捕食食物链 c 草食食物链 d 腐食食物链 4.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5.0 分) a 玉米 b 燕麦 c 小麦

d 油菜 二多项选择题 1. 农业生态学的知识可应用于()。 (5.0 分) 农业发展生态化决策 农业区划;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 农业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设计;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哪几项?() (5.0 分) 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 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边界 生态系统是完全自我封闭的系统 3.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5.0 分)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4. 有些动物会成为濒危动物主要是由于()。 (5.0 分) 食物短缺不足以维持种群的存活需要 没有足够的栖息条件

不能适应已经改变的环境 种群数量低于正常增长所需的遗传多样性 5.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5.0 分) 微域差异 天然障碍 繁殖特性 动物及人为活动 6. 生态交错带一般具有()特点。 (5.0 分) 边缘效应 环境因子组合多样性 生态类型相对简单 环境多变性 生态系统干扰大,稳定性差 三判断题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同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5.0 分) a TRUE b FALSE 2. 动物成群分布原因主要是局部生境差异和配偶和生殖的结果。()(5.0 分) a TRUE b FALSE 3. 种群调节可分为密度调节和非密度调节。()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供参考)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4.请各举两个例子说明两个种群可能有的相互关系? 答:一,负相互作用,1,竞争,两个生物争夺同意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动物(格斗)和资源利用型竞争2,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两仪个物种成员的现象。3,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中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病毒,细菌,真菌,菟丝子,等。拟寄生:是昆虫寄

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学2003真题

2003年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所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农业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30分) 1.农业生态系统 2.可存留性资源 3.密度调节 4.互利共生 5.生态位重叠 6.生境 7.食物网8.生活型9.生态入侵10.恢复生态学11.多元重复补偿12.偏利共生 13.生态效率14.循环效率15.生物圈 二、英文名词翻译(每小题0.5分,共10分) 1.General ecology 2. Terrestrial ecology 3. Ecological pyramid 4 .Entropy 5. Ecotype 6.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7 .Trophic strcture 8. Temporal structure 9. Natality mortality 10. Ecological strategy 11. Predator 12. Allelopathy 13. Commensalism 14. Protocooperation 15. Dominant species 16. Niche differentiation 17. Community succession 18. Climax community 19. Greenhouse effect 20. 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分40分) 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其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是什么? 2.农业生态系统与其他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如何协调农业与环境的关系? 3.生态系统种群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关系?如何应用这些生态关系来提高农田系统生产力? 4.什么是生态位理论?如何在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构建中应用生态位理论? 5.什么是人工辅助能?它对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有什么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演替过程。举例说明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请阐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举例说明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请阐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4.请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5.请阐述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和磷的循环特征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五、自由叙述题(20分) 1

我国观光农业现状与趋势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5-0835-05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① 孙艺惠,杨存栋,陈 田,郭焕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 摘 要: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文章在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期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要点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指导未来我国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现状;动力;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观光农业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农民自发开放自家果园开展观光、采摘活动,到如今种类繁多的各类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农业博览园等,我国观光农业在经历了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民闲暇时间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正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仅各种类型农业园区就有3000多个,可见观光农业发展势头之迅猛。由于观光农业所具有的“农游”合一的特殊性质[1],特别是其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其发展问题不仅广受专家学者关注,更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所蕴含的对农村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期望,更是为观光农业这一特色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可以看出,我国的观光农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身的成长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演变使其发展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此,我们一方面须摸清家底,分析现状,总结问题,以期继往开来;同时,还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以指导新时期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 1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1.1 发展较快,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起始于19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仿效,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标志着观光农业在我国的兴起。 进入1990年代,一些综合性的、较大规模的观光农业园区相继建立,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等。这时期观光农业逐渐拓展了旅游观光、绿色生产、生态休闲、农科普及等多种功能,活动内容更加丰富。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的旅游主题,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在各地得以较快的发展。 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制定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2001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进一步推动了观光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遍布全国31个省市,在农、林、牧、副、渔各业中树立起了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样板。标志着我国观光农业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1.2 初步形成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农业园区近3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但又相对集中的地域分布格局。以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例,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有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图1)。 就省、市、区分布来看,分布数量最多的依次是沿海的山东省55个,占15.32%,江苏省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其次是贵州省18个,安徽、四川各17个,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其余均在10个以下。 可以看出,虽然我国观光农业分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东中部地区观光农业分布密集,而西部地区相对稀疏。观光农业项目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区和东、中部大城市郊区,与我国的城市群发育相吻合,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几个观光农业分布密集区 第27卷第5期2007年9月 经 济 地 理 EC ONOMIC GE OG RAPHY V ol.27,N o.5 Sep.,2007 ①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编号:2002E A106003-2)资助。收稿日期:2007-04-27;修回日期:2007-06-28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论文】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该文旨在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考试、成绩评定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

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取得成果 1.1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题目:对华北地区套作种植模式的认识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对华北地区套作种植模式的认识 [摘要]中国是世界大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而中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可利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了在有限土地上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我国人口刚性增长的需要成为了摆在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套作作为一种有效利用土地的生产技术在这种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结合目前国内套作种植模式的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套作种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需要合理利用套作发展的优势,避免套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套作;产量;土地利用率;水分利用率

The Recognize of Relay Intercropping Mode in North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one of the bigg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the population is, but per capita sha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is less 40 percent than that of in the world. Recent years,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ncreasingly deterioration, can uses arable land increasingly less, to in limited land Shang improve land output, guarantee my population rigid growth of needs become has swing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orkers before of major strategy task. Intercropping as a production technique for efficient use of land in this contex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ropping refers to the former crop growth stage of plants, between rows or beds after seeding or planting of crops cultivation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internal status of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models, targeted 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lanting cultiv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improving farml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require reasonable advantage of intercropping development, avoid problems in the planting,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yield and income. [Keywords] interplanting; production; land-use rate; water use efficiency

农业生态学考试

农业生态学考试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环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价值流,信息流) 5. 农业生态学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共十条) A.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物种类是经过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有关的生物。 B.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驯化改良自然生物成为农业生物的同时,也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调控和改造 C.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农业劳动过程包括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基础上,添加了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价值转化功能 D.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农业生态系统中需要人为的合理调节与控制才能维持其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性。 E.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比同一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F.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这种“大进大出”现象,表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系统 G.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能量储存于活的生物体内或邮寄残屑中,可供系统自我维持之用。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物质能量流向人类 H.养分循环特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弱,流失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I.服从的规律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应同时受到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J.运行的“目标”不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7.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达到其一种生物的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来 8.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特定空间的同一种物种的集合体,是有生物个体组成的,具有可与个体相类似的特征(其空间分布有: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其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一方得力,双方得力<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 9.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 A.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正相互作用,合理搭配林木及作物种群,以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宋金平 师X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100875; 牟春辉 XX东营职业学院,东营,257091 摘要:观光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本文论述了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以及观光农业的类型和特征,并针对我国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观光农业问题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SONG Jin-ping1,MOU Chun-hui 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2. Dongy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Dongying 257091, China) Abstract:Agri- tourism is a kind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rcrossed industry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bined with modern tour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of agri- tourism in China, and analyzes problems in agri- tourism development,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Agri- tourism,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观光农业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1]。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2]。 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运而生,比如日本、美国、荷兰、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新加坡以及我国的XX省等。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景观具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重特征。发展观光农业要重视农业景观的建设、改善和塑造,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观光和旅游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观光农业既有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有旅游接待服务活动的开展。从农业活动角度来看,它能生产粮、菜、瓜、果、花、药、木、肉、蛋、奶、鱼等产品,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它可以给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购物服务、务农服务、娱乐服务、住宿服务、疗养服务、度假服务等,具有旅游业的基本功能。 1、我国发展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研究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