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选修3-4第十一章第一节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吕征315201

lufox@https://www.360docs.net/doc/0418423236.html,

一、设计思想:

1.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思路构建于探究教学模式之“科学探究”模式理论。通过实验探究形成简谐运动规律的认知;让学生在收获振动图象的同时,体验学习探究过程,了解振动图象的获得方法,发展对学科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2.设计元素:在课堂实践数码类频闪实验操作及实验振动图象仪设计为主辅结合的探究教学,改变了以下几节演示实验的功能。

二、教材分析:

《课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基本要求:①知道机械振动是一种周期性的往复运动。②知道弹簧振子是理想化模型。

③知道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④知道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⑤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正弦曲线,会根据图象特点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⑥会用实验方法得到振动图象。

发展要求:①理解简谐运动的图象的意义和特点,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并不表示质点的运动轨迹。②了解振动图象是记录实际振动的常用方法。

选修3-4《机械振动》这一章“简谐运动”的安排与过去不一样,简谐振动的新授课定义与过去也不同。在过去的教学中先是从动力学的角度下的定义开始就说:“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从认知为什么这样运动的角度就好像在说:“物体在大小、方向都不变的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而新教科书中简谐运动的定义是从运动学的角度来定义简谐运动,“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因为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首先大致回答“是什么”,然后再探讨“为什么”。

认知机械振动这种非匀变速往复杂运动,先把运动的描述与运动的成因分清楚,这种教学安排在必修1中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后学习“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的理念一脉相承,承前启后。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这属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的范畴。

探究简谐运动的规律就从探究简谐振动图象的过程建立起来,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认知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在拓展设计振动图象仪的过程加深简谐运动的图象并不表示质点的运动轨迹印象,并了解到时空转换思想是记录实际振动的常用方法。

原教材设计与前认知有距离,学习要求高。新课程中以探究感知简谐运动的图象来引入非匀变速往复运动规律的学习,教材以生动的素材、具有时代性的实验事例和帖近学生原有认知的知识编排为基础,增加了实验感性认识素材,增强了趣味性和灵活性,重视基础和思路,更注重“研究性学习”,力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渴望。

三、学情分析:

①电学内容结束后,学生学习机械振动会觉得“振动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陌生。为什么没有一起安排在运动学里呢?通过现象分析到弹簧振子的实验观察,会发现简谐振动是非匀变速的往复来回运动,是与原来学习的运动类型相异的复杂运动时,会感受到到好奇和求知欲。但大多数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上去自然简单套用。

②学生对振子位移的物理定义理解上会感到冲突和困难。

③由于条件所限闪光照相法教学实践中很少会实际操作,课堂学生互动实验操作会有困难。

④学生在设计用实验方法得到振动图象时会遇到大的困难,设计不出。

⑤可能早已有了数学函数及图象认知而缺乏新鲜感,产生认知欲疲劳没有了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振动是一种周期性的往复运动

2、知道弹簧振子是理想化模型

3、知道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知道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5、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正弦曲线,会根据图象特点判断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了解运用实验和图象方法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

2、了解到时空转换思想是记录实际振动的常用方法,会用实验方法得到振动图象

3、在实验论证猜想环节,培养运用数学图象知识描述物理规律,运用图象的能力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运用实验物理方法探究简谐运动规律图象,体验到物理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1、弹簧振子理想化模型

2、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运用时空转换思想记录实际振动的方法

难点:1、运用数学图象描述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运用时空转换思想记录实际振动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运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2.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相结合,数码计算机辅助。

七、课前准备:

1.学习黄国龙著作《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构建和策略探讨》、谷雅慧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选修3-4编写思想

2.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物理学科兴趣水平

3.教学环境:物理实验室,将准备好的分组实验器材先放置于学生桌下。

4.教学用具:演示视频,弹簧振子(水平式,竖直式)各一套,线槽轨道,数码相机理光R5系列三脚架二套;注演示射器摆锤,双铁架台,木板安装完成一套,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1.观察自然生活,结合实践,引入新课

[观察演示视频]日常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振动现象:1.钟摆的摆动2.水中浮标的上下浮动3.树梢在微风中摇摆4.琴弦的振动5.地震等等。

课堂互动演示:请一位同学来手拉开(如图1)的弹簧小球装置,观察作用效果。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物体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

引入新课:类似于以上这种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附近做来回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简称振动。揭示自然生活中的各种振动现象的普遍性。学习和研究并且发现这类振动的物理规律是很具有价值和重要意义的。

2.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

(1)从复杂到简单分析讨论,提炼研究模型。

[师生对话]与实际振动现象相比较,振子和弹簧构成的振动系统是简单的,基本的。在振子和弹簧构成的振动系统中,如果弹簧质量与小球相比小得多可以忽略,则作来回往复运动只是振子,最简单。如果摩擦可以忽略,则最基本。我们用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振子来作为实际机械振动的理想运动模型。

(2)迁移运动学研究方法,认知振子的位移定义。

[引导性提问]在直线运动研究中我们首先要确定记录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具体位置,即运动物体的位移大小和方向。作来回往复运动的振子如何确定它的位移呢?

[师生对话]根据位移知识,先要明确来回往复运动的振子的初始位置。往复运动是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选取振子在静止时的平衡位置为振子的位移初始位置对分析运动最简单。

(3)优化课堂实验情境,真实记录弹簧振子运动过程

[引导性提问]在运动学的研究方法中有哪些记录运动

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移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呢?

[师生互动实验]可以采用打点记录,频闪照相,描轨

法等方法来记录运动,进面分析运动特点,发现运动规律。利

用理光R5系列数码相机的M 连拍功能,交流方案,选取多

种(三种方案)振动运动情境课堂实拍摄数码连拍照片。

1

方案三圆弧面上小球

教师即时展示和指导对获得的三张数码照片集合(图2图3图4)进行分析讨论和评

价优选。

从学生直观性思维感性化特点优选方案一,竖直振子上下振动离开静止时的平衡线的位移与纵坐标轴代表x 相似。用激光打印机在课堂上即时打印(图2)连拍照片集合,排好序列号,由实验学生按照拍摄先后的顺序编排粘贴在黑板上。如图4

(4)创设感性实验猜想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如果把连拍照片叠在一起能不能清楚观察到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在发生变化?

[学生]不能

按照拍摄先后的顺序逐张依次粘贴起来,照片水平的排列方向就代表横坐标时间t 轴。可以清楚观察到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在发生变化。那么,以有限的记录弹簧振子的来回往复运动来看,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什么样

的曲线呢?

[学生猜想]

1、学生1位移-时间图象是图5所示的几

段直线相连。2、学生2位移-时间图象是图6所示的

几段曲线相连

3、学生3位移-时间图象是图7所示的

余弦(正弦)曲线

[理论分析评价学生猜想]图4

方案二水平振子图5

图6

师生互动:

1、对于学生1图5所示的x-t几段直线图象,由x-t直线图象表示振子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验观察振子是往复变速运动,猜想1可以否定。

2、对于学生2图6所示的x-t几段曲线图象,由0~T/4过程中,曲线的斜率变小,速度变小,而实验观察振子从最大位移向平衡位置运动过程中振子是加速运动的,猜想2也可以否定。

3、对于学生3图7所示以实验中的变速运动过程分析和连拍照片对比都很接近,可

是是不是就是余弦(正弦)曲线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

[数理对比验证]从实验连拍照片可以看出,振子的位移-时间的关系很象余弦(正弦)曲线。能不能借助计算机的拟合计算来从数理对比的方法来验证学生3的猜想呢?

师生互动:由于打印的放大效果,请学生用刻度尺量出图4连拍照片16张集合中每一张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列表记录。

建立坐标,把测量数值运用Excel作出

曲线,如图8。

初步得出结论:弹簧振子运动的位移与

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余弦(正弦)曲线(函数)

来表示。

图8

(5)创设拓展实验设计情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提出问题]如果不是离散的连拍照片,能不能设计一种能连续描绘振动图象的实验装置,清楚观察到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变化就是一条正弦(余)曲线呢?

[学生设计]:在以上实验的振子上粘接一段毛笔头,让毛笔头可以连续来画图象了。

实验操作结果只画出了一条直线,而且来回重复越来越粗。(振子在摩擦下很快振动停止)

[分析评价]:设计方案原来只是描绘运动振子的轨迹方案,而并不是描绘振子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方案。分析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发现不成功的原因是不同时刻的位移重叠在了一起。

启发对比:用连拍照片如果把不同时刻连拍照片叠在一起能不能清楚观察到弹簧振子的位移随时间在发生变化?[学生]不能。按照拍摄先后的顺序逐张依次粘贴起来,照片水平的排列方向就是代表了横坐标时间t 轴。应该把不同时刻的位移分开来连续记录描绘。

如何实现把不同时刻的位移分开呢?

渗透时空转化的思维方法和生活实例,古时用杆影的长短,偏转来记录时间,树轮的圈数记录时间,钟表的刻度记录时间,照片依次排放,排队的先后等等记录时间。

[过渡设计]优化设计实验方案,描绘的记录板必须要移动开来。当振子振动时,让笔下的纸沿水平方向拉出一段距离。互助组合实验,两人合作模拟振

动绘制振动图象。

[分析评价]:在学生调试中发现曲线不均匀,图形很不完美。

进一步说明,由于时间的流逝是均匀的,拉动纸通过的距离与时间

应成正比才能实现时空量的转换。

vt x =[分享演示实验成果分组学生实验]给出分组实验器材:安装完成的注射器摆锤,双铁架台,实验室光滑木板整个装置如图10所

示。

学生体验演示实验成果,感受探究的成功快乐。各组基本都能捕获振动图象如图11所示。收获成功喜悦。

(6)联系实际生活应用,体现教学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的医院心电图仪,地震仪的描绘装置,打印喷绘机等都是移植了振动图象描绘装置的时空转换思想而设计成功的。

[探究结论]弹簧振

子运动的位移与时

间的关系遵从正弦

图9

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象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九、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1、如图a 所示的弹簧振子,取振子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振子离开平

衡位置的位移的正方向,得到如图b 的振动曲线。由曲线所给的

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刚开始计计时时,振子处在什么位置?

(2)t=2s 时振子对平衡位置的位移等于

2、如图是用频闪照相的办法拍到的一个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照

片。简谐运动是以平衡位置为中心的往复运动。取水平向右的方向为位移正方向。下表是由

照片测量得到的数据。

图(a )

图(b

试画出其振动图象。

3、在调节好图(a)所示实验装置后,两位同学先后转动摇柄进行实验,得到了图(b)所示的甲、乙两条振动曲线,下面关于两图线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A .甲图表示的弹簧振子振动周期较大

B

.乙图表示的弹簧振子振动周期较大C .甲图表示拉纸的速度较大D

.乙图表示拉纸的速度较大十一问题讨论:

问题:课在验证x-t 图象是否进一步是一条正弦曲线时,课本中提供方法二:非线性拟合或曲线拟合方式是否有必要和并可行呢?

①Excel 提供的基本功能只能够做下述几种函数的拟合,即: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n 次多项式函数,可以在“添图加趋势线”对话框的“类型”卡上找到。并不能直接拟合和提供三角函数式。非线性拟合或曲线拟合既使运用比较专业的如Regression

Analyzer 或Mathlab 等软件也不成功。在软件计算中学生不可能会理解其中奥

妙,相反却降低了拟合式的信度。②振动图象为什么是一条正弦曲线是质点

动力学方程式的微分解运动学方程。新教02022=+x dt

x d ω)cos(0αω+=t A x 材这一节的设计就是为解决是“是什么”问题,并不探讨“为什么”问题。

③应用信息技术是不是采用计算机的仿真(如图13)定性连续作图更加直观

更有信度。十二、参考资料

1.黄国龙,《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构建和策略探讨》,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12月

2.谷雅慧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教科书(人教版)选修3-4编写思想

3.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图(a )

图(b )图13

音乐课教学设计

湘文艺201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南漳县肖堰镇高峰完全小学 1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的演唱,感受歌曲的舞蹈性,能带着快乐的情绪,借助肢体、表情来参与活动。 2、能通过练唱,感受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在唱演过程中培养集体合作创编歌词和舞蹈动作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在音乐的歌曲演唱教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音乐歌唱方式来演唱,做到声情并茂,但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3重点难点 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创编歌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进同学之间的友爱、团结,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并养成创造的好品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觉得幸福是什么?” 师: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幸福,有的人觉得幸福是吃上一口棒棒糖,幸福的味道是甜的;有的人觉得幸福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有的人觉得幸福就是获奖时的兴奋与激动;有的人觉得幸福就是在学校里跟小伙伴一起快乐的玩耍;有的人觉得幸福就是助人为乐等等。 活动2【讲授】学习歌曲 师:老师听说世界上有一个幸福王国,到那里的人们都会觉得每天都是幸福的,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师:可是想打开幸福王国的大门可没那么容易,需要经过重重考验。大家有没有信心? 1、认识八分附点音符 2、念念拍拍“芝麻开门芝麻快快开开门” 3、试听歌曲 4、教师范唱一遍歌曲,请同学们配合老师在相应节奏处拍手。 5、跟教师朗读歌曲歌词。(教师利用肢体动作帮助学生记忆)

1简谐运动

11.1 简谐运动 1.某做简谐运动的物体的位移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简谐运动的振幅为2cm B. 简谐运动的周期为0.3s C. 位移一时间图象就是振动物体的运动轨迹 D. 物体经过图象中A点时速度方向沿t轴负方向 2.一个弹簧振子相邻两次加速度相同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2s和0.6s,则该弹簧振子的周期为() A. 1.6 s B. 1.2s C. 0.8s D. 0.6s 3.如图所示,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A、B间振动,AB=8cm,振子由A点向右运动到B点所需的时间为0.2 s,则() A. 振幅是8 cm B. 从A至C振子做减速运动 C. 周期是0.8 s D. 周期是0.4 4.如图所示为某个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由图象可知() A. 在0.1s时,由于位移为零,所以振动能量为零 B. 在0.2s时,振子具有最大势能 C. 在0.35s时,振子具有的能量尚未达到最大值 D. 在0.4s时,振子的动能最大

5.水平方向振动的弹簧振子,其质量为m,最大速率为v,则下列正确的是() 从某时刻算起,在四分之一个周期的时间内,弹力做的功不可能为零A. 2v m B. 从某时刻算起,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力做的功可能是零到之间的某一2个值 C. 从某时刻算起,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力的冲量一定为零 D. 从某时刻算起,在半个周期的时间内,弹力的冲量可能是零到2m v之间的某一个值 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弹簧,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接一物体.开始时,弹簧处于原长,物体在O点.当物体被拉到O的右侧A处,此时拉力大小为F,然后释放物体从静止开始向左运动,经过时间t后第一次到达O处,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 平均速度为() A. 大于v/2 B. 等于v/2 C. 小于v/2 D. 0 7.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第1s末,振子的速度最大且沿+x方向 B. 在第2s末,振子的回复力最大且沿-x方向 C. 在第3s末,振子的加速度最大且沿+x方向 D. 在0到5s内,振子运动的路程为2cm 8.物体做简谐运动的过程中,有两点A、A′关于平衡位置对称,则物体() A. 在两点处的位移相同 B. 在两点处的速度可能相同 C. 在两点处的速率一定相同 D. 在两点处的加速度一定相同 9.如图为某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则由图线可知() A. t=2.5s时,质点的速度与加速度同向 B. t=1.5s时,质点的速度与t=0.5s时速度等大反向 C. t=3.5s时,质点正处在动能向势能转化的过程之中 时质点受到相同的回复力=2.1st和=0.1s tD. 10.一弹簧振子的振幅为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江苏省溧阳中学狄云峰 [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第九章《机械振动》第一节《简谐运动》。 机械振动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振动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心电图、核磁共振仪、地震仪、钟摆等),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同时,也是以后学习波动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此章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简谐运动》是《机械振动》这一章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一节,是全章的基础。 简谐运动是机械振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运动形式,简谐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和速度均在做周期性的变化。正确理解简谐运动过程中各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加深对以往所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已学的运动形式的对比,可以更深入的比较各种条件下运动的变化情况。本节通过对机械振动的教学和对简谐运动规律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在周期性外力作用下运动的基本概念。 现阶段高一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对高中物理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周期性变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还是第一次遇到,对这种运动模式的运动形式没有抽象认识;同时,高一学生只习惯于运动模式较为单一的情况,很难对较为复杂的运动由清晰的认识。为此,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简谐运动情景是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学习中调动眼、耳、口等各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则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是“情景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为此在课堂教学上首先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创设学习的良好情景;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初步的简谐运动规律;最后通过电脑动画设计科学的模拟出各种情况下的运动情景,动态的分析各个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给学生提供科学而丰富的信息资源,然后再次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得出正确而科学的结论。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协同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高效,并且同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及其产生条件;理解回复力的含义; 2.理解简谐运动的条件,学会鉴别简谐运动; 3.掌握简谐运动中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培养学习物理的科学的方法; 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认识,培养对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的 页脚内容8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初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4、学时数:45分钟(计算机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家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3、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4、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第四节,本节课讲解了制作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 5、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6、设计思路: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我将课本的范例和技能分开。在范例的选择上:我考虑到课本上的范例学生可能不是太感兴趣,我大胆的突破教材,与我们家乡的旅游联系起来,选取制作以“秀美桃江”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为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变“传递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复制式教学”为“创造式教学”、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附:教学资源:学案、课件

《剪羊毛》音乐说课稿(教学设计)

《剪羊毛》音乐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剪羊毛》是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歌曲。它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也是一首少儿歌曲。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歌曲为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欢快起伏的旋律和富有劳动生活的节奏,生动地展现了澳大利亚牧民在剪羊毛时的情景。第二乐段开始音区较高,旋律和节奏开阔舒展,使得欢快的劳动情景得到更为生动鲜明的表现。最后两个乐句重复了第一段最后两个乐句,它强调了“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这一哲理,并在艺术上给人以完整、圆满的收束。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好歌曲X X.X | XX XX | X X.X | X O‖这一基本节奏音型,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通过《剪羊毛》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牧民的劳动生活,懂得“只有努力劳动才能换取幸福”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赋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 2、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的思路,学生主要是运用了跟唱法、欣赏法和表演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沙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 1.师:同学们,有个很重要的节日就快到了? (学生答: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因为人们用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下劳动的人们。(课件1)学生练习,正确演唱附点节奏。 工人叔叔敲铁锤, 叮叮. 叮咚 农民伯伯割稻子, 嚓嚓. 嚓嚓 司机叔叔开汽车, 滴滴. 滴答 小同学们在扫地, 刷刷. 刷刷 (通过儿歌学习掌握附点八分音符) 2.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展一次“音乐之旅”,让音乐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穿越国界,到澳大利亚去认识那里勤劳的人们、感受那里的音乐。 (二)感受歌曲 1.澳大利亚简介,使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 2第一部分旋律学习 3第二部分旋律学习 (三)教唱歌曲 1.下面就请大家跟着琴,看着歌谱学唱歌曲。(钢琴伴奏) 2.指导学生用“啦”带唱歌曲旋律。 (四)练唱歌词 1.现在老师来教唱歌词。 2.用听唱法练唱第一段;用接唱法练唱第二段;然后完整地唱一遍。

音乐课教案

第一课上学歌(歌曲) 教学内容: 1、歌曲“上学歌”学唱; 2、综合训练 教学目标: 1、熟悉学生情况,建立课堂常规。 2、通过学唱《上学歌》,培养学生听音乐与唱歌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指导学生听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并能自编简单的动作,表现《上学歌》活泼愉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并感受到歌曲愉快的情绪,能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感受乐曲情绪,能自编动作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培训 1、老师先讲今后上音乐课的要求。手平放在腿上,两脚平放在地上,不要乱动,背要挺直,有利于正确的发声。书放在乐椅的扶手上,今后带一只笔一块橡皮,不要在带其他东西。要爱护音乐书这个朋友。再请学生自己说一说今后应怎样表现。 2、发声动作应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全体起立,跟教师练唱小乐段,感受正确发声方法的运用。 3、进教室的要求:听音乐并根据音乐节奏自编动作边做边走到自己的位置。 听音乐练习 将学生带到教室外练习,看谁做的好。 二、新授 1、导入: “同学们,今天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学,高兴吗?那谁能说一说你的这一天是怎样过的,你都经历了那些事。” “好,接着,我们来听一首“快乐的一天”,看是不是你做的事情。” 2、听音乐的第一段“早早起” 看图,这一段表现了小朋友早晨起来的情景,请生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边听边用动作表现。

“早晨起床后应该做什么?”“上学去”“这时你的心情怎样?路上看到什么景色?” 3、直接听第二段,请生边听边做动作表现。 “那么在上学途中,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这样的事情。” 4、学唱《上学歌》 ①教师范唱歌曲,请学生跟琴用“Lu”模唱歌曲。 ②读歌词,注意咬字要清楚。 ③跟琴唱歌词,注意情绪,要活泼欢快。 ④歌曲处理: “太阳天空照,花儿对我笑,” 连贯舒展 “小鸟说:早早早” 轻松、亲切、富有弹性 “我去上学校……爱劳动” 情绪饱满、富有激情、节奏明快。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坚实有力,表现出决心 ⑤请同学根据歌词给歌曲编舞蹈, 5、分别听“来学习”、“做游戏”、“放学了”、“静静睡”, 并请生边听边根据乐曲情绪、表现的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6、完整复听乐曲,并做动作。演奏到“上学歌”处齐唱,做动作。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课上学歌 情绪欢快、富有朝气 中速演唱 教学反馈: 第二课找朋友(音乐游戏) 游戏目的:

简谐运动位移公式推导

简谐运动位移公式推导 问题:质量为m的系于一端固定的轻弹簧(弹簧质量可不计)的自由端。如图(a)所示, 将物体略向右移,在弹簧力作用下,若接触面光滑,m物体将作往复运动,试求位移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图(a) 分析:m物体在弹力F的作用下运动,显然位移X与弹力F有关,进而由弹簧联想起胡克定律,但结果只有位移与时间,故要把弹力F替换成关于X与t的量,再求解该微分方程。 推导:取物体平衡位置O为坐标原点,物体运动轨迹为X轴,向右为正。设弹力为F, 由胡克定律F=?kX,K为劲度系数,负号表示力与位移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物体加速度a=dv dt =d2X dt2 =F m =-k m x(1) 可令k m =ω2 代入(a),得 d2X dt2=?ω2X或d2X dt2 +ω2X=0 显然,想求出位移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须解出此微分方程

求解:对于d2X dt 2+ω2X=0,即X ’’+ ω2X=0 (4) (4)式属可将阶的二阶微分方程, 若设X ’=u ,消去t,就要把把X ”转化为关于X 与t 的函数,那么 X ’’= dX "dt = du dx dx dt =u du dx , u du dx +ω2X=0, u du dx =?ω2X 下面分离变量再求解微分方程,然后两边积分,得 udu =?ω2 Xdx 得 12u 2=? 12ω2 x 2+C ,即u 2=? ω2 x 2+C1 (5) u=x ’,x ’= 2 x 2 =dx dt 再次分离变量, C1? ω2 x 2=dt (7) 两边积分,右边=t ,但左边较为复杂, 经过仔细思考,笔者给出一种求解方法: 运用三角代换,令X= C1ωcos z (7)式左边化为 d cos z ωsin z =?sin zdz ωsin z =-dz ω, 两边积分,得 -–z ω=t+C2 由此可得, X= C1ωcos(ωt+ωC2),

演示文稿教案

演示文稿的制作 单元备课 一、主要内容:选用了广泛应用于产品展示、演示教学的PowerPoint软件,教 学内容围绕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介绍了演示文稿的规划、素材搜集、幻灯片制作和作品的调试与发布等内容。教材共分四节,各节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几大步骤,具有顺序性。本章的最后安排的栏目——综合实践,是对本章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选择教学。 二、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示文稿制作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 学生有效地搜集信息、整理与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如果课时比较充足,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比较大的主题,反之,则不建议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主题独立完成,如四季九寨、自我介绍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文件(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Windows 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分类存储与管理资料的能力。 2.对于已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依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并把重点放在演示文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面。 3.对于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是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本章内容,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结合补缺内容和学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因为在初中一年都已经学习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迁移到本章来。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另选主题。 四、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演示文稿的规划与制作。在幻灯片中插入媒体素材 和格式设置的操作技术则是技能的重点,由于本章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较为密切,因此通过学习操作技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接触过文字处理,而且作为Office的组件,PowerPoint和Word在界面和操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学科共通和知识迁移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五、课时分配: 第1部分规划与筹备演示文稿2课时 第2部分制作演示文稿3课时 第3部分修饰演示文稿2课时 第4部分交互、动态设计及作品发布2课时

音乐课教案

音乐课教案 篇一: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 莲子口中心小学王云宁 课题:《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教材版本: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一首旋律优美,意境动人,有很抒情感人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歌颂了教师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辛勤劳动,忠于教书育人的老师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歌曲的高潮部分是这首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不但出现了附点音符,还有就是节拍的把握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成长在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较少,但是对音乐课的热情高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音乐的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附点音符,会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节奏感,提升音乐修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首歌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进一步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热爱教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教学重点,难点: 附点音符的节拍把握,以及高潮部分的演唱,尤其“敬爱的好老师”一句的节拍要唱够。 教学准备: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听,初步感受整首歌。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很好听的歌曲,大家先认真听一遍,告诉老师这首歌歌唱的是谁?它都描写了那些内容? 生答:歌唱的是老师,告诉我们老师深夜还在改作业,工作多辛苦。生:老师为了我们呕心沥血,我们感激老师。 师:同学们说的好,我们的老师们为了我们不辞辛苦。那今天的课堂上你们想不想唱一首歌给老师? 生:想。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二。学习乐谱。 1.用多媒体呈现乐谱,看歌曲的高潮部分,让学生看到有的音符后面带点,表示什么?想想之前学过的音乐知识,音符上面加点表示声音高了,下面加点表示声音低了,那后面带点呢?

高中物理第十一章机械振动第1节简谐运动案新人教版选修

第1节 简谐运动 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认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振动现象。 2.认识弹簧振子这一物理模型,理解振子的平衡位置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理解简谐运动的概念和特点,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 4.能够利用简谐运动的图象判断位移和速度等信息。 一、弹簧振子 1.平衡位置:振子原来□01静止时的位置。 2.机械振动:振子在□ 02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称振动。 3.弹簧振子:如图所示,小球套在光滑杆上,如果弹簧的质量与小球相比□03可以忽略,小球□04运动时空气阻力也可以忽略,把小球拉向右方,然后放开,它就在□05平衡位置附近运动起来。这种由□ 06小球和□07弹簧组成的系统称为弹簧振子,有时也简称为振子,弹簧振子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二、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 1.振动位移:可用从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位置的□ 01有向线段表示。 2.位移—时间图象:以小球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用横坐标表示振子□ 02振动的时间,纵坐标表示振子□ 03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建立坐标系,得到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振动图象。 3.物理意义:反映了振子的□ 04位移随□05时间的变化规律。 4.特点: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是一条□ 06正(余)弦曲线。 三、简谐运动 1.定义:如果质点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 01正弦函数的规律,即它的振动图象(x -t 图象)是一条□ 02正弦曲线,这样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2.特点:简谐运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其振动过程关于□ 03平衡位置对称,是一种□04往复运动。弹簧振子的运动就是□ 05简谐运动。

3.简谐运动的图象 (1)简谐运动的图象是振动物体的□06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07正弦曲线。 (2)简谐运动的图象是□ 判一判 (1)竖直放于水面上的圆柱形玻璃瓶的上下运动是机械振动。( ) (2)物体的往复运动都是机械振动。( ) (3)弹簧振子的位移是从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 ) (4)简谐运动的图象表示质点振动的轨迹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 (5)只要质点的位移随时间按正弦函数的规律变化,这个质点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 (6)简谐运动的平衡位置是速度为零时的位置。( ) 提示:(1)√(2)×(3)√(4)×(5)√(6)× 想一想 (1)弹簧振子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理想化模型? 提示:点电荷、质点。 (2)简谐运动与我们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比较,速度有何不同的特点?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简谐运动? 提示:简谐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在于其速度大小、方向都在不断变化。只要物体的位移随时间按正弦函数的规律变化,则这个物体的运动就是简谐运动。 课堂任务弹簧振子 1.机械振动的理解 (1)机械振动的特点 ①振动的轨迹: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摆钟的摆动)。 ②平衡位置:质点原来静止时的位置。从受力角度看,应该是振动方向上合力为零的位置。 ③振动的特征:振动具有往复性。 (2)机械振动的条件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简谐运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教版老教材从动力学特征的角度定义简谐运动,不符合学生用运动学特征对质点运动进行分类的认知习惯。人教版新教材把“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遵从正弦函数规律的振动”称为简谐运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简谐运动的教学。正因为如此,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认识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本节课的教学以“探究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为线索而展开,将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合理链接,实现了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定性探究和定量探究、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应用物理思想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猜想结论→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误差分析”。 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主要引导方式:问题链。两个探究实验分别是水摆和模拟频闪照片。设计水摆实验的目的是:(1)定性验证学生对振动图像图样的猜想;(2)让学生理解振动图象“时间轴”的展开过程。设计模拟频闪照片实验的目的是:(1)让学生体验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2)让学生经历利用假设法定量论证振动图象函数性质的过程。水摆是用饮料瓶制作而成的,实验中利用毛笔书法水写布代替照相机的底片。模拟频闪照片的实验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利用视频播放软件获得弹簧振子振动视频的每一帧照片,根据照片记录不同时刻振子的位移并绘制振动图像。从实验结果上看,这两个实验都没有利用位移传感器精确,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建立一种观点:科学探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它不一定要借助很先进的工具和仪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也是好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簧振子理想模型和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定义; (2)知道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是一条正弦曲线,并理解振动图象的物理意义; (3)理解振动图象“时间轴”的展开过程,会将底片的位移转换成振动时间。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弹簧振子振动图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分析论证”和“误差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

演示文稿仔细做教学设计

4. 演示文稿仔细做 活动目标: 1、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 2、掌握图文混排幻灯片的具体操作。 3、熟悉添加幻灯片的操作方法。 4、体验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图文混排幻灯片的具体操作。 教学准备:古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PPT,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演示文稿的相关操作。 二、新授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演示文稿,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一般包括标题页、目录页、展示页、封底页。 2、标题页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点明演示文稿的主题,一般也会加入制作者的姓名等信息。 3、目录页一般是用来展示演示文稿的内容结构,帮助观众概要地了解演示内容; 4、展示页通常有多张,是演示文的主体,用来展示关于主题的观点和想法;

5、封底页,位于演示文稿的最后,通常用来表达作者的谢意或提供联系信息。 6、这节课,我们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来学习标题页和展示页的制作。 7、首先我们来制作标题页:古诗词赏析六(2)班欣欣 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新建一个演示文稿,当我们打开这个PPT后,出现的第一张幻灯片就是标题页。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我们在这里输入:古诗词赏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我们在这里输入班级姓名 为了使标题页更美观,我们要为这张幻灯片添加背景 单击右键:背景添加适合它的背景 我们还可以为这张幻灯片插入一些剪贴画来进一步美化它 好,同学们来制作这张标题幻灯片 8、唐代伟大的诗人王维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今天我们来制作关于这首古诗的演示文稿。 点右键新建一张幻灯片 9、新建好第二张幻灯片后,我们来做展示页。展示页是演示文稿的正文内容,是演示文稿的主体部分。在这张幻灯片上,我们录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设置好格式。 10、第二张展示页,我们来制作作者简介。我们插入一张幻灯片 上边,我们输入:赏析

优质课【教学设计】音乐欣赏《打字机》_音乐_小学 教案、说课稿、试讲稿

音乐欣赏《打字机》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打字机》是人教版2013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七彩的生活中的欣赏曲,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在办公室打字的时候,听到打字机发出“嗒嗒”的ft键声以及换行的“叮”声,促发了他创作的灵感,以打字机作为打ft乐器,写下了这首名为《打字机》的管弦乐曲。乐曲为三段体(ABA)结构,乐曲诙谐有趣,表现出紧张忙碌的办公室里人们愉快工作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打字机》,能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 2.在听和律动表演的音乐活动形式中,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进而培养节奏感、表现力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加强对主题音乐的记忆,并能听辨出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区分音乐形象,划分音乐段落。能够掌握乐曲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辨音乐主题和乐曲基本曲式结构 难点:感受与表现不同主题的音乐形象。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铃鼓、沙锤、三角铁、响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师生音乐问好) (二)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来一场穿越之旅,看看十九世纪的人们工作的场景,先来通过一部动画了解一下吧!(播放动画视频) 师:它是谁?请你说。 生:复印机电报机打字机……

师:它到底是谁呢?一起来看。这是一台老式的打字机。为什么说是老式的呢?因为每打完一行之后都会用手把打字机头推回原处进行倒机,你们看到了吗? 师:它长什么样子。 生:象电脑的键盘。 师:在刚才的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声音呢? 生:叮叮 师:叮是什么声音呢? 生:铃声 师:每当打完一行换行时,机器会自动发出一个铃声—“叮”,提示打字员要换行了。 师:还有什么声音? 生:嚓 师:是的,当打完换行时需将机头倒回左边,这时会发出“嚓”的倒机声。 生:打字时嗒嗒嗒 师:打字敲打键盘时发出的‘嗒嗒嗒’的打字声, 师:现在请大家边看边模仿打字员的动作(播放动画视频:课件2) 师:我的文件打完了,你们呢? 师:打字机发出这么多有趣的声音,那你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猜猜看 生:打字机 师:真聪明,你和作曲家的想法很接近,这首乐曲作曲家给取了个名字:打字机(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现在打字机已经被电脑所代替,同学们很少能见到它们了。但在电脑诞生之前,打字机的作用可大了,19 世纪美国的办公大楼中处处传出打字机的声音。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就是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一首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小品——打字机。我们一起来认识安德森,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除了《打字机》之外,我们欣赏过的《跳圆舞曲的小猫》都是他创造出来的。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手的节日》、《兰色探戈》、《调皮的小闹钟》等,安德森擅长创作轻巧的乐队小品,深受广大听众所喜爱。(安德森简介)

最新二年级音乐课堂最新教学设计3篇

最新二年级音乐课堂最新教学设计3篇 通过编创小歌谣、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能在游戏中熟悉歌曲并能初步学:在歌曲中加入动作的声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音乐教学设计3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一猴子蒸糕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内容,感受歌曲风趣、活泼的特点. 2、通过想象与联想,结合欣赏乐曲,大胆创编,踊跃参与合作表演. 3、分角色进行表演,培养音乐表现力,感受音乐与形体表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乐曲风趣活泼的特点.在乐曲感染下,热情投入创作与实践中,激发学生互动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实践能力. 2、合理展开想象与联想,创编出生动活泼、富于特征的形象和情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总结本单元所学内容,归纳特征,介绍形象,引出闪亮登场的人物──猴子,引出新课《猴子蒸糕》. 二、新课学习 1、聆听歌曲《猴子蒸糕》,了解歌曲内容.

2、介绍背景──壮族民歌.(教师可收集壮族民歌的资料进行口述.) 3、教师出示《猴子蒸糕》歌词,让学生熟悉歌词内容,朗诵歌词. 提问:歌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4、再次聆听歌曲《猴子蒸糕》,对照歌词,构思创编音乐剧. 5、给学生5到7分钟时间,自由合作,分角色,分工,依据歌曲叙事情节创编音乐剧. 可同时安排3-4组进行.除了主演外,每组还可以安排导演评判小组剧务等,共同为表演出谋划策,以提高表演效果, 分工不分家,以增强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6、欣赏歌曲《猴子蒸糕》动画,让每个小组的表演者边听歌曲边构思进入角色. 7、《猴子蒸糕》分角色表演. 第一组表演完以后,可暂时做停歇,让观众提出评价意见及修改建议,然后第二组出场.如是类推. 三、课堂小结:结合表演,对猴子与小狗的生活态度、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深化思想认识.结合单元内容,强调进一步加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情感体验,号召大家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同时还应树立尊重他人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用劳动创造果实的思想态度和情感. 二年级音乐教学设计二理发师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采用D大调,2/4拍,单乐段结构.旋律

111简谐运动学生练习.doc

1. 下列运动中属于机械振动的有( ) C 、说话时声带的振动 D 、爆炸声引起的窗扇的运动 2. 如图所示的是某一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彖,下列说法屮正确的是() A. 质点开始是从平衡位置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 B. 2s 末速度沿x 轴的负方向 C. 3s 末位移最大,沿x 轴负方向 ? D. 质点在4s 内的路程是零 3. 如图的是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彖,从图中可以知道() A. 在=0时,质点位移为零 B. 在匸4s 吋,质点的速度方向沿y 轴的负方向 C. 在t=3s 时,质点振幅为-5cm,周期为4s D. 无论何时,质点的振幅都是5cm,周期都是4s 4. 如图所示是用频闪照相的方法获得的弹簧振子的位移一时间图象, 说法不正 确的是() ? ? ? 7、如图所示,弹簧振了以0点为平衡位置作简谐运动, 向。点运动的过程屮,位移方向及大小的变化是( A 、向右,逐渐增大 B 、向右,逐渐减小 & 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在0.2 s ?0.3 况是( ) A 、树枝在风的作用下的运动 B 、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的运动 A. 该图象的坐标原点是建立在弹簧振了小球的平衡位置 B. 从图象可以看出小球在振动过程中是沿横轴方向移动的 C. 为了显示小球在不同吋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让底片沿 垂 直纵轴方向匀速运动 5、 ( 6、 D. 图象屮小球的疏密显示出相同时间内小球位置变化快慢不同 如图所示为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线,在如力时刻这个质点的 )A.位移相同 B.位移不同 C.速度相同 D.速度不同 如图所示是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彖,由此口J 知( A. B. C. D. 广=0时,质点位移、速度均为零 t=l s 时,质点位移最人,速度为零 1=2 s 时,质点的位移为零,速度负向最大 £=4 s 吋,质点停止运动 C 、向左,逐渐增大 D 、向左,逐渐减小 s 这段时间内质点的运动情 B y/cm

高中物理教案示例[简谐运动的图像].

教案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振动图像的物理含义。 2、知道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3、能根据图象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用图象法、列表法表示简谐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提高运用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分析简谐运动图像所表示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等物理量大小及方向变化的规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描绘简谐运动的图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从图像了解简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逐步认识客观存在着简洁美、对称美等)。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二)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 (2)简谐运动图像的特点。 2、难点 (1)用描点法画出简谐运动的图像。 (2)振动图像和振动轨迹的区别。 (3)由简谐运动图像比较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回复力的大小及方向。 3、疑点 能用正弦(或余弦)图像判定一个物体的振动是否是简谐运动。 4、解决办法 (1)通过对颗闪照相的分析,利用表格,通过作图比较,认识简谐运动的特点。 (2)复习数学中的正弦(或余弦)图像知识;比较几种典型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与简谐运动图像的区别。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幻灯片、幻灯机(或多媒体课件)、音叉(带共鸣箱)(附小槌、灵敏话筒、示波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观察振子的简谐运动情况及其频闪照片、位移一时间变化表格。 2、学生根据表格画出s-t图 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振子在各时刻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理解简谐运动图像的物理意义是认识简谐运动规律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设开始计时的那一时刻位移为零,则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根据s=at2,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抛物线) 那么,简谐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什么线? [新课教学] 多媒体课件(或幻灯)显示。观察气垫导轨上弹簧振子的振动情况,这是典型的简谐运动。 观察振子从离平衡位置最左侧20mm处向右运动的1/2周期内频闪照片,以及接

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在前两节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那一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示文稿的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 (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 (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 (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节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说课稿

《七子之歌——澳门》,说课稿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第13册的第一单元中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并学习<<七子之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是《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初步感受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的音乐特点,能从对比的角度去了解澳门。澳门的人文和环境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从政治上让学生去理解,体会统一和分裂的优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创造能力 3 情感目标:新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很多,但不会远离情感和审美(虽然我喜欢用教育实用做解释),对一首歌曲的理解除旋律的听觉外,还要去理解歌词的内容,歌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是歌曲强生命力的保证。 4 技能目标: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选择不同的唱法,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改变速度、力度、音域、情绪等等)来阐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让自己的歌声更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三、说重难点的解决: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情感加以融入,怎样让学生唱好<<七子之歌>>,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激动心情. 三、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是:fa与mi的半音关系。我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游戏如:听音连线、射击打靶等练习为突破口,游戏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 四、教具: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钢琴、等教学工具。 五、说教法:依据课程标准和低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快乐教学法、直观等教学方法,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能力。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制作了PPT,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 2)学唱新歌; 3)共同探究。针对学生的聆听于七子之歌的演唱,共同讨论或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你听完后有什么想法? 3]歌曲所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七、教学反馈: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七子之歌》更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但是学生对于音乐乐理知识了解不够,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只有从其他方面来引导学生了解乐理知识,并深刻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聆听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能力培养】: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聆听《鼓浪屿之波》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体会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性歌曲的热爱。 重点:了解歌 / 乐曲中的主题思想的掌握。难点:乐曲的背景简介、及分析乐曲的内涵特点了解。 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板书设计:《东方之珠》:1、作者简介:罗大佑; 2.乐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乐曲。 《鼓浪屿之波》:1.作者简介:张藜; 2.创作背景的讲解;3.分析作品了解歌曲的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学习七子中的另一个地方——香港。我们都熟知这个美丽的特区城市,它是一个生活水平很高的大都市,但是它的经历确是辗转曲折,有百年沧桑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由香港的百年沧桑的历史引入。跟随教师直接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东方之珠》 1、介绍背景:《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2、初次播放,感受音乐: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