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质量检测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质量检测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质量检测

专题质量检测(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两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反映出当时的外交政策是 (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

条约签订纪念作战二周年纪念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 ) A.不结盟原则 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是在“一边倒”方针的指导下提出的

B.是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保证

C.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的良好愿望

D.蕴含了新中国建立“和谐世界”的设想

4.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这次“会议”()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5.为了保住国民党集团在联合国的席位,美国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尼克松亲自向许多国家的首脑写信,开展“拉票外交”,和一百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并用“准备提供援助”或“准备撤销援助”进行利诱或威胁等。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还是得以恢复,其主要国际因素是( )

A.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B.中日关系的改善

C.第三世界的兴起

D.中国的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6.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二十年来,我们两国隔着一条敌对和猜疑的鸿沟,彼此冷眼相看。”这一局面( )

A.导致了朝鲜战争的爆发B.不利于中国统一

C.增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巩固了中苏同盟

7.“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8.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开展这些外交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

D.挑战美苏两极格局

10.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曾总结说,中国外交是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反两霸,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后全方位。其中“全方位”的含义是( )

A.全面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关系

B.奉行不结盟的多边外交

C.联合美国抗衡苏联扩张

D.发展南南合作,反对大国霸权

11.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中国参加国际公约的数量从1979年的34个增加到2002年的220个。中国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目也从1977年的71个猛增到1996年的1 079个。对此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国开始以主动的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C.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12.2013年2月12日,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2013年3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对朝核试验制裁决议,中国投赞成票。下列关于中国与朝鲜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现代中国军队曾两次入朝作战

B.朝鲜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C.在中国代表团的推动下,日内瓦会议达成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

D.中国与朝鲜均为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1月15日和1950年1月8日,周恩来外长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大主席罗慕洛,声明“驱蒋纳我”的立场,中国开始了争取恢复联合国代表权的斗争。

材料二在1951年11月的第六届联大上,美国借口“中国侵略朝鲜”提出“延期讨论”中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以后的几届联大期间,美国一直以此为借口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

表1:“延期讨论”提案的表决情况(“延期讨论”提案只需要简单多数即可通过)。

材料三

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威望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1)材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时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为什么没有实现?(6分)

(2)材料二表1中反映出从哪一年起美国的支持率开始下降?分析下降的原因。(6分)

(3)材料二表2中1971年的表决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分)

(4)材料三中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认为是“历史上的转折点”,应如何理解?(4分)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从此,新中国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持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致力于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首先是联合苏联”体现的外交政策是什么?新中国确立这一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6分)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怎样的外交成就?这对中国的外交有何积极影响? (8分)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新时期我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重要活动。(4分)

(4)综合上述内容,概括指出新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方针。(2分)

专题质量检测(五)

1.选C “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原先国民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注重同苏联和朝鲜合作,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求同存异”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目时间和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选D 不结盟原则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故A项错误;睦邻友好原则与“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原则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是当时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故D 项正确。

3.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两个方针是中国为改善睦邻友好关系、发展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这是对“一边倒”方针进行的重大调整。故选A。

4.选D 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从胡志明主席的文告看出,此次会议解决了越南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故选D。A、B两项是在万隆会议上;C项是周恩来接见印度缅甸代表团时提出的。

5.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他们不畏强权,仗义执言,且数量众多,直接促成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

6.选B 题目中的“二十年来”是指自新中国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尖锐对立,该局面不利于中国统一。故选B。A项不正确,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与题目中的“二十年来”不符合;C项不正确,中美两国尖锐对立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项不正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国关系逐渐破裂。

7.选B 这段话既体现了美国不能接受中国的社会制度,但也不想损害中国的合法国家利益,说明美国旨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B项说法符合材料信息。

8.选A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中国同很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9.选C 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以及良好的国际关系。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动各种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环境。故选C。

10.选B 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反两霸”是反美苏两霸。“一条线”是联美反苏。“全方位”,即新时期中国政府奉行不结盟外交,

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故选B。

11.选C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由题干可知,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国际公约和加入的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都呈增长趋势。A、B、D三项分别反映了这三个方面,但C项概括最全面。

12.选A 苏联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但最终仅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协议》,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不包括朝鲜,D项错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曾两次入朝作战,故选A。

13.解析:本题围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曲折历程命题,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有机关联。第(1)问,“政治要求”从材料中可以找到答案;没有实现的原因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和第(3)问要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原因”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可以从中国、美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历史上的转折点”的含义。

答案:(1)要求:提出驱逐国民党集团,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要求。原因:以美国为首的一系列国家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拒绝讨论新中国的提案。

(2)从1956年开始下降。原因: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理解和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阵营对中国斗争的支持。

(3)变化: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支持。

(4)中国取得的胜利,表明中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的阻挠,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加强;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动摇。

14.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第(1)问,第一小问从时间入手,再联系材料中“联合”苏联等信息分析;第二小问考查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应该从全球着眼。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70年代外交成就,注意结合图片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回答。第(3)问,结合所学回答。第(4)问,考查中国的外交方针的坚定性。

答案:(1)“一边倒”(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或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2)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建交)。影响:打破了外交僵局,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欧盟、东盟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等。

(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十七 第44讲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文化大革 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内容1953年我 国开始实行 “一五”计 划,进行三 大改造 (1956年底 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 如1956年中共 八大和1960年 的八字方针;也 有曲折失误,如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年的十年 “文化大革 命”,使社会 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44讲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中国现代史 考试重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P5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实权则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进行明争暗斗。1917年关于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黎和段各有企图,段祺瑞想借参战名义扩充自己实力,消灭异己,所以把持内阁提出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害怕段祺瑞势力扩张对自己不利,所以利用人民的反段要求进行抵抗,并下令将段免职,这就是所谓的府院之争。 2、P38合作主义: 合作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提倡,五四时期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合作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用合作的方法,把工人集合起来,就有了资本,就可摆脱资本家的束缚,自营事业。他们宣称合作主义最适宜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不是布尔什维主义,但推行结果失败,这些具有改良色彩的小团体也很快瓦解了。 3、P86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直系,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这场政变促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而结束。北京政变结束以后,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礼条件。 4、P99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为幌子,提出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比如限制共产党担任国民党高级干部的人数,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等等,这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新的进攻,蒋介石的权利变得更大,由此打下了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的基础。 5、P162中原大战 1929年,蒋介石为建立独裁统治加紧排除异己,引起各地方军阀强烈不满。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派军阀共同反蒋,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参战双方的兵力各有六、七十万人。5月初,两军在商丘、许昌、济南、长沙一带展开大战。因战线地处中原地区,故又称“中原大战”。蒋采取军事打击和金钱收买的办法,削弱和分化了反蒋力量。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进取平津。阎、李部队分别败退山西和广西。11月4日,阎、冯通电辞职,所部被收编。这次军阀大战,双方共伤亡三十多万人。 6、P337新县制: 为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国民政府于1939年9月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下为乡,乡内之编制为保甲,县与乡之间设署,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的行政事务,县长乡长保长名义上是选举产生,实际仍由上级委任,具有很大的权利,而人民毫无民主权利,新县制的推行,是假借地方自治之民,强化国民党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7、P359大生产运动

中国历史趣味智力题测试十题带答案

中国历史趣味智力题测试十题带答案 中国历史趣味智力题 一、考孔子 孔夫子周游列国一日来到燕国。进城门不多远见一少年盘坐在大道当中不让马车通过。 少年说:我叫项橐听说孔老先生是圣人很有学问特拦路求教。 孔夫子笑着说:小孩儿你遇到什么难题啦 项橐立起朝孔子拱拱手然后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觉得这顽童真问得古怪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里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难于开花。 项橐咯咯地笑了晃着脑袋直喊不对接着道出4物。孔夫子面红耳赤慨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拜你为师! 后人把这个故事编入了启蒙读物《三字经》叫昔仲尼师项橐。 请问:项橐说的是哪4物 二、鲁班修庙 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鲁班十几岁就投师学艺跟着师傅到南山密林中去修香岩寺。

一天鲁班陪师傅在山上游看走到古柏和怪石跟前师傅说:古树怪石真真少见! 鲁班说:若在石上再建座庙就更好了。 师傅看鲁班说:好!你就在这儿修建成一百一十一座庙吧! 师傅这么一说鲁班愣住了心想:这儿虽有一块巨大的怪石但哪里能容得下这么多庙啊 一连两天鲁班都想不出如何修愁得他茶饭不香。 这天早饭后鲁班又坐在古柏下看着那巨大的怪石发愁。忽然他眼睛一亮高兴地自语道:师傅说的一百一十一座庙能修啦! 鲁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师傅后师傅夸他聪明肯动脑筋。 请问:鲁班是怎样想的呢 三、华佗治病 东汉末年有个太守得了不能进食的重病就请华佗来医治。 华佗给太守切脉之后既没有开药方又没有用针灸不声不响地就走了。 太守以为招待不周赶忙送去财礼请吃酒席。华佗见礼就收见酒就吃但就是不开药方。 一晃10多天过去了太守让儿子去问华佗而华佗却带着钱财走了留下了一封信信中骂道:无耻太守枉活人间! 可是当太守这封信以后他的病却好了。 趣味智力题及答案 1. 一溜十仨缸担二八斗糠缸缸都装满不许有剩糠。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有哪些_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讲解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有哪些_20世纪中国 历史事件讲解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少地方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罢工、罢课和请愿等群体性事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高度关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和研究。今天给大家精心挑选了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讲解,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推翻清政府、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1905年7月,在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孙中山返回日本东京,倡导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赤坂区头山满提供的民宅二楼榻榻米房,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孙中山被推举为,黄兴等任庶务;除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成为全国性的革命组织。[1] 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黄兴为副。会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中国同盟会宣言》、《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以及由黄兴等起草的会章。会章共30条,以后经

过修改、成为24条。当天,还选举了总部的主要干部。孙中山被一致推选为中国同盟会。黄兴被推为负责执行部的庶务。中国同盟会的本部设在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中国同盟会的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继兴中会之后,全国各地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相继出现,主要还有江浙光复会(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中国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导致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二: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

中国现代史专题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史专题参考书目: 1、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1989年7月版。 2、费正清、费维恺著,刘敬坤、李宝鸿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3、詹姆斯·R·汤森和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 [以]S·N·艾森斯塔特著,陈育国、张旅平译《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5、费正清著,谢亮生、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6、李立志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7、杨会清著《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版。 8、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徐彬著,《前进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研究(1922~1966)》,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0、吴忠民著《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历史研究 84、6 12、黄武、何磊《北洋时期议会制度评述》政治学研究 86、1 13、曾宪林:《论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近代史研究 82、1 14、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15、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6、钱端升:《民国政制史》 17、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测试题 答案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阅读题 班级:姓名: 1.《战国故事》战国时期主张合纵抗秦的人是谁?(B) A.张仪 B.苏秦 C.靳尚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A) A.秦始皇 B.炎帝 C.周幽王 3.《春秋故事》利用老马识途,让将士们化险为夷的是:(C) A.孙膑 B.重耳 C.管仲 4.《三国故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是:(C) A.曹操 B.刘邦 C.刘备 5.《战国故事》人们称秦越人为扁鹊的原因是:(A) A.他治病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的神医扁鹊 B.他带兵打仗的本领强如同上古时代勇猛的扁鹊 C.他特别有学问如同上古时代博学的扁鹊 6.《战国故事》赵国的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负”的意思是:(B) A.失败 B.背着 C.担负 7.《春秋故事》“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有多少里?(A) A.三十里 B.五十里 C.一百里 8.《战国故事》提起赵括你会想到什么故事?(C) A.完璧归赵 B.一鸣惊人 C.纸上谈兵 9.《西汉故事》以下与项羽有关的成语是(可多选):(B D) A.揭竿而起 B.破釜沉舟 C.暗渡陈仓 D.四面楚歌 10.这本书中历史故事的顺序是:(C) A.春秋故事战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三国故事 B.春秋故事三国故事东汉故事西汉故事战国故事 C. 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 11.《三国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却都放了他,是因为:(C)

A.诸葛亮与孟获曾是朋友,不忍心捉拿他 B.诸葛亮要让孟获心服口服,想让孟获认可他为谋士 C.诸葛亮认为孟获爽直,想争取他使南方长期安定 12.《西汉故事》汉武帝派张骞前往西域,其目的是为了:(B ) A.显示汉朝的强大,以得到更多的土地、物产 B.联合西域各国抵抗匈奴 C.让他作为使者,与匈奴求和 13.《东汉故事》东汉昌邑县令王密送礼给荆州刺史杨震,并说此事无人知晓请杨震放心收下。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的含义是:(B ) A.这件事情只有我们俩知道,只要我们不说谁都不知道 B.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C.这件事情天地知晓,你我知道,如果泄漏了就一定是你说的 14.《西汉故事》楚汉之争,霸王项羽为什么会输给汉王刘邦的主要原因是:(C) A.因为项羽武功不及刘邦 B.因为项羽兵力不及刘邦 C.因为项羽勇而无谋,气量狭小,而刘邦善于用人,胸怀大志 15.《战国故事》请你选择以下有关秦始皇的评价(可多选):(A B C) A.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B.焚书坑儒,专制残暴 C.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文化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 16.《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讲的是 (谁)的故事,大体讲的是: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厦门大学历史第一讲

厦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第一讲课件! 第一讲、导言:多元视野中的“中国近代史”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二、“中国近代史”中的”晚清史”:事件与脉络 三、关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建议 四、中国近代史之研究趋势 五、本讲主要参考书目 一、多元的视野与“中国近代史”的建构 (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二)近代化的视野:美国汉学界 (三)日本汉学界:在亚洲思考和把握中国的“近代” (四)前苏联汉学界:欧洲中心观和俄国革命史观 (一)革命史的视野:国内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1、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1919年五四运动(革命性质变化的转折点);—→1949年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性质或社会形态的根本转折点)。 2、理论背景:(1)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李达、蔡和森)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始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的研究,为中国历史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928-1938年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大论战(张闻天、郭沫若、吕振羽、何干之等)。—→(3)******《中国革命与中国******(1939年12月)》、《新****主义论(1940年1月)》: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和分析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又是最主要的矛盾;根据对这一阶级矛盾状况的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认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因此革命的双重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进入民族****革命时期(包括旧****主义革命和新****主义革命,这也是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革命);******以上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基本矛盾、基本线索和革命的基本任务的论述,为中国近代史体系(乃至整个中国通史体系)的建构确定了的基调,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4)1939—1941年,在******的倡导和关怀下,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范文澜、尹达等)和重庆(郭沫若、翦伯赞、吕振羽等)两地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讨论了中国社会史问题,撰写了一批包括几部通史在内的有影响的历史著作,把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大大地向前推进: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上册1941年,中册1943年)。吕振羽(1900-1980)《简明中国通史》(前七章1941年,后八章1948年)。翦伯赞(1898-1968)《中国史纲》(第一卷1943年,第二卷1947年)。郭沫若(1892-1978)主编《中国史稿》(1-6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1-4册),1961年至1966年编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共三编,四册),人民出版社1949年第1版,1964年第2版。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原名《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注:1940年,范文澜先生来到延安,受****委托编写一本十几万字的中国通史,即《中国通史简编》,初版于1942年,在延安发行;建国后重新改写,1953-1965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综合测试卷

中国现代史综合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75分 一、选择题(15×2=30分,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一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A)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 C.澳门回归 D.改革开放 2.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A)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3.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D)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60多年前,作家魏巍发表过一篇充满激情、脍炙人口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作者看来,“最可爱的人”是( B) A.中国工农红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八路军、新四军 5.新中国建设中有无数个“第一”,下列各项“第一”中,哪一项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建设成就( D) A.第一辆国产汽车下线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C.第一座长江大桥建成 D.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6.如图反映当时中国正处于( B) A.土地改革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7.下列各项,与中共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无关的是( D) A.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C.急于求成 D.苏联撕毁合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8.如图的宣传画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C)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中国现代史(选择题)

1、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香港、澳门回归 2、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A.清朝统治被推翻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3、下列哪些节日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②青年节③建军节④国庆节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认识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B.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C.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了国家主人 D.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6、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上 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八大” 7、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壮举发生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中 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8、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A.完成土地改革B.实现农业合作化C.掀起“大跃进”运动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9、为改变下表中我国工业落后状况,新中国第一个 2

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10、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右图是西藏人民欢庆青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以后 1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12、右边的文献出自: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14秋福师《中国现代史专题》在线作业二满分答案

福师《中国现代史专题》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1. 1946年5月,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时期的减租减息向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转变。 A.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B.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C. 解放战争 D. 抗日战争 -----------------选择:D 2. 1947年3月至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A. 河北 B. 山东 C. 山西 D. 河南 -----------------选择:B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____ A. 中共二大召开 B. 中共三大召开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国民党二大召开 -----------------选择:C 4. 哪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____ A. 洛川会议 B. 瓦窑堡会议 C. 遵义会议 D. 六中六届全会 -----------------选择:C 5.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发此感慨者是受____ A. 武昌起义成功的影响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鼓舞 C.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影响 D.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的鼓舞 -----------------选择:D 6. 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十大政策,其中,()和大生产运动是两个中心的环节,对战胜困难、坚持抗战起着巨大的作用。 A. 整风运动 B. 肃反运动

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注:不能写成北京)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临时:从1949年-1954年]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天安门广场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3、54门礼炮28响(54门: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1921—1949)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除港澳台外)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文件(法律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中国现代史部分练习题(材料题)

中国现代史 一、选择题 1.1953年4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办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经过大量工作,查明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为全国普选提供人口依据B.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C.确认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D.加强户口管理以扩大税源 2.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宪治国,新中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有着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①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D.①三大改造胜利完成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近年来,中国几乎每一件法案的起草都采取专家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专家的意见。有的法案还由立法机构直接委托社会研究部门起草。对于调整重要社会关系的立法项目, 地方人大常委会还经常召开听证会,让不同利害关系方发表意见。材料反映了( ) A.我国立法民主不断向前推进B.全国人大加强了全面立法工作 C.人民代表具有立法监督权D.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4.在“一国两制”方略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5.1983年6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21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 A.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B.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中国现代史线索梳理

中国现代史线索梳理 主题(专题)复习五:中国现代史线索梳理 【学习目标】能梳理中国现代史的基本史实。 总述:中国现代史开始于1949年,至今天。从本质上说,中国现代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充分反映建国六十多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外交、(国防)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历史发展全过程。因此,中国现代史的线索梳理主要就是归纳四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史实。 【方法点拨】怎样找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史实。 政治:政权建立、会议、政治制度、国家统一、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文献。 经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体制。 外交: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军事:兵种、军事行动。 科技:武器、空间技术、高新技术成果。 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 文化:文学(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艺术(戏剧、绘画、电影)。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 一、基本内容 1、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 2、社会性质: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分期:(1)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起止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主要矛盾: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与两条道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现在) 1、开始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经济:交通、部分科技。 国防(军事):部分科技。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开始着手准备建国大业的是什么会议? 2.开国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的什么? 3.什么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以及时间 4.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5.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是什么事件? 6.美国以什么名义侵略朝鲜? 7.1950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 赴朝作战________ 任总司令 8.–英雄人物:____________ 中堵枪口的_______ ,“烈火中永生”的________ 他们被誉为____________ 9.土地改革的时间?它打破了什么?并颁布了什么法律? 10.土地改革的意义? 11.“一五”计划主要发展?并以什么地区为中心? 12.“一五计划”的四项工业建设成就? 1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写的是“一五计划”的哪项交通业成就? 14.什么结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历史? 15.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这个宪法是? 16.什么标志着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末时间? 17.土地改革后农业、手工夜的分散经营影响了我国生产发展,对此政府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18.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什么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9.主要意义(实质)? 20. 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是?

21 意义 22“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描述的是那一次运动?23 1958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严重失误是? 24教训? 25 什么结束了我国依赖“洋油”的时代? 26 模范人物:石油铁人_______ ,两弹元勋_______ ,人民好干部________ ,人民解放军的好战士______ 27“文化大革命”时间?根本原因? 28 文革结束标志? 29 性质 30 启示? 31 教训? 32 1978 年伟大的历史转折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是? 3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内容: 思想上:否定了____ 思想方针 政治上:停止“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的战略决策实行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 34 1982年颁布了,基本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2、选择题专练《中国现代史》(含答案)

第12课时《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练 班级:姓名: 1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2、有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后藏族人民的心声,而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已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藏公路建成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3、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实行“包产到户”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12月4日是全国普法宣传日,2011年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于 A.1949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5、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换了人间”主要是指A.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召开了中共八大 C.完成了三大改造D.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6、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7、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建国后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B.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8、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A.生产合作社B.赎买C.集体化D.大包干 9、右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运动的开展?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10、2012年CCTV—1主办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上,对道德模范郭明义的颁奖词是:“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 现代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4题)“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2009年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C.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7题)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下列关于中国宪政建设的表述,准确的一组是() ①《钦定宪法大纲》仿效日本近代宪法②《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 ③《共同纲领》具备国家根本大法性质④1954年宪法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2012年12月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建国30年来党的各项事业在探索中的成就与挫折,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对建国以来重大史实分析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力发展中追求高速度 C.“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发展到“阶级斗争为纲” D.“一边倒”——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 4.(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30题)某地区的民谣说:“端掉‘大锅饭’,懒汉变勤汉,实行‘大包干’,粮食大增产。”这首歌谣创作于() A.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 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①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