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与分权的逻辑关系

集权与分权的逻辑关系

集权与分权是政治组织中两个重要的权力分配方式。集权是指将权力集中在一个中央机构或个人手中,而分权则是将权力分散到各级政府或组织中。

集权和分权的逻辑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制度背景下,集权和分权之间需要平衡和调和。

在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中,中央政府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国家事务,保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是,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可能会导致官僚主义、腐败和权力滥用等问题,并且由于中央政府无法全面了解和掌控各地的情况,也可能导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相反地,分权可以让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维护当地的利益。但是,如果权力过于分散,可能导致政府不协调、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地方主义和权力割据等问题。

因此,集权和分权需要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下实现平衡和调和,以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 1 -

分权与集权

集权与分权 三、集权与分权 1.集权与分权 (1)集权与分权的含义 集权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力集中到较高的管理层次;分权则是指将组织中的权力分散到整个组织之中。 (2)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标志 一般组织的集权或分权程度,往往根据各管理层次拥有的决策权的情况来确定: 第一、决策的频度---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频度或数目越大,分权越高;上层决策数目越多,集权就越高 第二,决策的幅度---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范围越广,涉及职能越多,分权越高;组织中较高管理层次制定决策的范围越宽,涉及职能越多,集权越高。 第三,决策的重要性---组织中较低管理层次制定决策只影响该部门的日常管理,而不影响该部门今后发展,分权越低;反之越高。 第四,对决策的控制程度---如果上级对下级的决策没有任何控制,分权越高;反之越高。(3)影响集权与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 第一,决策的代价---较重要、耗费较多的应由较高管理层作出,重大决策不宜授权。 第二,决策的影响面---影响面比较大的决策权应集中使用。 第三,组织的规模---组织规模大,决策数目多,宜于分权;反之,宜于集权。 第四,主管人员的素质与数量----素质高,经验足,数量足,可分权;反之,则应集权。 第五,控制技术的完善水平---比较完善的可以分权。 第六,环境影响---环境越不稳定,各层主管人员管理幅度越受限制,应当集权。 2.授权 (1)授权的含义 授权是指上级委托给下级一定的权力,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之下,具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在授权过程中应该注意区分一下问题: 授权不同于代理职务:代理职务是平级关系,授权是上下级关系。 授权不同于助理或秘书职务:助理或秘书的工作不承担责任,被授权者承担相应责任。 授权不同于分工:分工中的各成员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授权具有上下级关系。 授权不同于分权:授权是上下级之间短期的权责授予关系,而分权是长期授权。 (2)授权的基本原则 第一,视能授权 第二,明确授权范围 第三,不可越级授权---只对直接下属授权 第四,适度授权 第五,适当控制 领导干部如何把握集权与分权 摘要: 集权制与分权制,是两种不同的领导体制类型,这两种类型各有利弊。任何领导系统中都有集权和分权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掌握集权与分权的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正职与副职如何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问题。 关键词:集权与分权关系正职副职权力

管理学复习大纲(管理学课程)

古典管理学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标志,泰勒被后人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奠定了管理职能的基础 ●韦伯一科层组织,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行为管理理论中比较著名的是霍桑实验(社会人假设) ●职工是社会人 ●开启了管理研究中的行为科学之旅 ●行为和态度是密切相关的 ●群体对个人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群体工作标准,群体态度,工作安全标,准重要 ●在决定产量方面,金钱作用要小 绿色管理和可持续性(责任问题) ●社会责任:企业超越法律和经济义务,以-种有利于社会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去做正确的事 ●社会响应:企业应对一-些普遍的社会需要,而从事的社会活动 ●社会义务:企业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而从事的社会活动 科学管理研究 ●含义:科学管理的产生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现资本对劳动的完全控制的需要 主要内容: ●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合理利用工时

●环境作业与环境条件的标准化●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中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 ●进行例外管理, 决策 分类 根据环境可控程度分类 ●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根据决策问题的分类 ●程序化决策(例行问题) ●非程序化决策(非例行问题) 根据决策主体的分类 ●个体决策 ●群体决策 ●优点 ●有利于集中不同领域专家的智慧,应付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能够利用更多的知识优势,借助更多的信息,形成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具有不同背景经验的不同成员的参与,有利于提高决策时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容易得到普遍的认可,有助于决策的顺利实施. ●有利于使人们勇于承担风险

管理学第十二章复习重点 (2)

第八章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与组织工作: 1、组织(Organization) :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 2、组织工作(Organizing); 1)明确所需要的活动并加以分类; 2)对为实现目标必要的活动进行分组; 3)把各个组分派给有必要权力的管理人员来领导各个组(授权); 4)为组织结构中的横向方面(管理部门设计)以及纵向方面(管理层级设计)制订有关协调的规定。 3、组织工作的逻辑过程 4、组织工作前提因素 第一,企业结构必须反映目标和计划。 第二,企业结构必须反映出企业管理可使用的权力。 第三,组织结构必须反映它的环境,能让集体中的成员作出贡献,并能帮助人们在变化的环 境中有效地达到目标。 第四,以事和以人为前提的统一。 5、组织工作注意的错误思想 一是极端专业化。组织工作并不意味任何极端职业专门化。 二是组织僵化。 三是组织永恒化。不存在一种最好的组织结构。 6、管理幅度: 任何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量总是有限的,这个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即管理幅度。 7、决定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 一个管理人员到底能够有效地管理多少下属, 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管理人员减少上级花在 下级身上的时间的能力。 ①工作能力(主管与下属) ②工作性质与内容(层次、计划完善程度、工作内容相近性、非管理事务等) ③工作条件(助手、通讯配置情况) ④工作环境(变化情况) 二、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组织是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组织目标明确后,就必须考虑进行有效的组织设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结构和活动进行创构、变革和再设计。个体劳动者和作坊式手工业组织不存在组织设计问题。传统的组织设计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单一封闭式的组织设计模式不再适应变化的环境。组织设计应采用系统、动态权变式的观点。即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和信息交换,不断地对组织进行调整,以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要素,同时协调好组织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一)组织设计的任务

燕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试卷(含答案)

2004年燕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管理学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 ⒈名词解释(20分) ⑴管理幅度 ⑵社会人 ⑶非正式组织 ⑷集权与分权 ⑸效益与效果 ⒉简答(40分) ⑴什么是管理中的控制?控制程序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⑵管理的概念及含义是什么? ⑶管理有那些基本方法? ⑷计划有哪几种形式? ⑸何谓程序化决策?何谓非程序化决策? ⒊论述(90分) ⑴管理中有哪些主要职能?说明各项职能的含义及内容。各项只能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⑵试述行为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理论。 ⑶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时,主要考评哪些内容?考评的程序和方法是什么? ⑷说明管理方格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⑸试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论点及内容。 ⑹一个组织在进行机构设计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 一、名词解释 管理幅度:又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社会人:由梅奥等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设。具体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①社交需要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②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③跟管理部门所采取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事们所组成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④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 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一个体系,即“非正式组织”。 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上的集中,也就是说下级部门或机构只能依据上级的决定、命令和指示办事,一切行动必须服从上级指挥。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 效益与效果: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结果。效益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什么是管理中的控制?控制程序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管理中的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组织的计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各级管理人员依据事先拟定的或随组织及环境发展变化而重新修改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平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的过程。 ⑴确立标准,包括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重点、制定标准的方法; ⑵衡量绩效,包括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⑶纠正偏差,包括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管理的概念及含义是什么? 管理是指组织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⑴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⑵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

管理学笔记 (1)

管理学笔记 1.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 答:1.管理的普遍性。 2.工作的现实性 3.管理者的困境和回报 2.管理的含义: 是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3.组织的特征: (1).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构成的 (2).具有明确的目标 (3).有特殊的活动 (4).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存在 4.企业——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经济活动的组织成为现代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企业的活动背景: 1.企业活动所需借助的资源是稀缺的 2.内部活动的成果需要到外部去实现 3.产品的制造过程是生产者的联合过程 管理工作的内容: 管理的本质: 1.对人或是对人的行为(行为:有目标的活动)的管理 2.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以组织成员愿意接受协调以及行为可以协调为基础)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4.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组织: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有机结合体 管理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既包括个体活动的管理,也包括群体活动的管理 管理的基本特征: 1. 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 2. 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方法来进行专门活 动的管理者 3. 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 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1. 决策:是组织在未来众多的行动中可能选中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 2. 组织:管理者根据目标活动的要求设计合理的组织 3. 领导: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 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过程 4. 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纠偏)。 维持了组织活动的秩序,为提高效率提供了保证 5. 创新:组织内部的活动技术与方法不断变革,活动的与人的安排不断优化, 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与形式选择不断地进行调整。 系统原理 系统管理的特征: 1. 整体性(基本特征) 2.相关性 3.有序性 4.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 5.开放性 6.动态性 7.综合性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的七种逻辑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的七种逻辑结构 作者:付开镜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第10期 摘要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背后存在七种逻辑结构,即: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型结构、历史事件—事件性质型结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型结构、行为目的—行为手段型结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一体型结构、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型结构。七种逻辑结构贯穿于中学历史教材文本的各个部分。对七种逻辑结构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有利于教师的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历史学习。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叙事逻辑结构 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的逻辑指的是文本历史叙事背后的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学历史教材编撰的逻辑。因为,“中学历史教材编撰的逻辑指的是体现编撰者编写技巧的逻辑”[1]。中学历史教材的文本,具有高度的浓缩性。任何一个词、一句话,编撰教材的专家们都经过了斟酌。文本中句与句、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甚至册与册之间,都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性。这就形成了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的多重逻辑结构。中学历史教师对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背后逻辑结构认知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其授课水平的高低,并影响着学生建立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目前中学历史教材文本历史叙事的背后,以下七种逻辑结构需要给予重视。 一、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 陈述事实—解释事实型结构的特点,是对历史事物从时间先后关系上进行文本的編写,其文本编写的逻辑是先述历史事物产生的背景(原因),次述历史事物的发生经过(包含内容与特点),再述历史事物产生的影响或意义(史评)。因此,也可称为原因—经过—影响型结构。这是历史教材编撰常用的一种文本编撰结构。目前使用这种结构撰写历史教材的文本,占有较大篇幅。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原因)、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的意义(影响);汉匈战争的起因、过程(内容)、影响(意义)。还如世界史中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原因)、文艺复兴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意义);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内容)及影响(意义)。这种文本背后的逻辑结构,建立在时空顺序下的因果关系推理之上,而“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2]。

(整理)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考研冲刺资料与真题解析.

2014东南大学现代管理学考研冲刺资料与真题解析 计划 计划工作的实质和意义 1.计划的含义 (1)计划 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2)计划的两种意义 ○1作为动词 指对各种组织目标的分析,制定和调整,以及对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的设计这一系列相关联的活动或行动。 ○2作为名词 指上述计划行动的成果。 管理者的计划工作就是把计划作为一种特定的管理行为,其内容包括规定组织在未来一段十佳内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即计划方案。 2.计划工作的意义 (1)组织管理者需要开展计划工作,最明显原因有: ○1计划明确了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成为协调组织各方面行动的有力工具。 ○2计划工作的开展迫使各级主管人员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的各种情况,从而促发了各种沟通,思考,预测等行为。 ○3计划工作能促使人们改善组织运行的效率。 ○4计划工作还为组织各层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和控制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计划是控制的基础。 计划的编制为及时地对照标准检查实际活动情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从而为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关于计划的典型误解 (1)计划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大计,与中层基层管理者无关(错): 计划涉及目标制定,目标包括组织的整体目标,各部门各岗位的目标。前者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后者设计组织各层管理者。 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应尽职责。 (2)计划是计划部门的事,与其他管理人员无关(错) 每个部门都应有自己的合理的目标和行动方案。通过计划工作来明确这个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每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的职责。 (3)当环境不断变化时,计划也要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的意义不大(错) 计划的调整计划的功能并不矛盾。计划过程本身就富有许多积极的意义。计划活动将促使人们去思考,沟通,就组织的目标和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形成共识,这本身就具有重大意义。(4)计划是一种约束,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错) 没有人可以说,计划已经制订就不需要修改了。 二、计划工作的类型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1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周雪光中国治理逻辑读后感

周雪光中国治理逻辑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1.简要介绍周雪光及其著作《中国治理逻辑》 2.阐述本文读后感的核心观点:中国治理逻辑的特色与价值 二、中国治理逻辑的特色 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平衡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结合 3.制度创新与执行力:灵活调整与严格执行的统一 三、中国治理逻辑的价值 1.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的高效运作 2.社会稳定与和谐: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与合作 3.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改革 四、中国治理逻辑的启示与反思 1.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化改革,完善制度 2.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3.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五、结论 1.总结本文的核心观点:中国治理逻辑的优势与价值 2.呼吁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现代国家建设正文:

作为一名热衷于研究国家治理的学者,周雪光的《中国治理逻辑》一书深刻地剖析了我国治理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感中国治理逻辑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为国家发展带来了显著成果,还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理模式。 中国治理逻辑的特色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制度创新与执行力等方面。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国采取了一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性和执行力,又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中国治理逻辑中也有着独特的表现。政府发挥“有为”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市场发展,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此外,我国治理逻辑在制度创新与执行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政策制定者灵活调整政策,同时严格执行,以实现国家治理的高效运作。 中国治理逻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社会稳定与和谐以及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等方面。在国家治理能力方面,我国政府通过高效的政策制定与执行,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方面,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然而,在充分肯定中国治理逻辑的优势与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需深化,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以优化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此外,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连锁经营集权与分权分析

第14章 连锁总部运作 总部运作体系连锁成败的关键,是维护各直营分店、特许经营加盟店同样的商品和服务品质,使消费者光顾任何一家店,都感受到同样的待遇,而总部也借由运作而产生综合绩效〈总部的归总部,分店的归

分店〉专业化、分工化、单纯化的,使总部和分店各蒙其利。 本章内容: 1 连锁店的总部组织与职掌 2 组织扩张原则与形态 3 连锁经营集权与分权的优缺点分析 3-1 连锁经营运作事项 3-2 完全集权治理的优缺点 3-3 完全分权治理的优缺点 4 总部授权原则 4-1 授权考虑因素 4-2 最佳授权方式与运作原则 4-3 授权规范 1 连锁店的总部组织与职掌

不管经营何种企业,制造业也好连锁业也罢,或者是大型企业也好, 3 / 51

小型个人公司也罢,事实上一个企业体本身已具备了经营治理的功能,只只是是否能将这些功能加以组织化、规模化及分工化而已。 因此,即使是只有一人运作的门店,其也包含了采购,销售、对务、总务、营销……等功能,唯这些功能皆是由该人包办而已,这时,每一个功能并非像企业那么明显。 以连锁业而言,一旦零售点逐渐扩张之后,运作上所需的功能已无法完全由一个店或一、二人所能掌握,必需借助较多人来执行后勤支援治理的运作,现在便开始形成所谓的总部。因此,所谓的总部即是除了门店销售运作的诸多单位(或功能)

的统称。 总部规模的大小决定于店数的多少及所进展的形态,店数愈多,总部所需的机能分工愈齐备。 连锁运作是否成功,总部因此责无旁贷,而总部是否坚强得足以负担应有的功能,却是与规模大小及人数无直接关系,要紧取决点仍在于总部各组织机能是否有效并能适切的发挥,而非一味地借着店数的拓展而毫无限制地扩张,否则终将形成大而不当,结构松散且虚有其表的纸老虎。 不论是先有总部后有店的情况,或是先有店后才有总部的作法,总部要紧扮演的角色事实上差不多上一致的。总部最要紧的功能,总括讲来确实是“让门店能顺利运作的幕后支援系统”,也确实是“掌握门 5 / 51

最新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 ------------------------------------------作者xxxx ------------------------------------------日期xxxx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学者都把“财政分权”理解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 之间在财权和财力上的划分,或者是将其等同于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种手段.实际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权财力的划分仅仅是财政分权一个方面。准确地说,完全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包括政府向社会的分权和政府内部的财政分权两大方面的内容(参见图1),事实上我国当前的财政分权就同时推进着政府向社会的分权和政府内部的财政分权这两方面的改革。一、对完全意义上“财政分权”范畴的基本认识在任何社会形态里,政府都没有能力包揽下所有的社会性事务,其中的一部分需要交由社会(非政府组织)来承担,这样一种现象可以被看作是政府向社会的分权。从逻辑上说,政府向社会的分权是政府内 部分权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如果没有政府向社会的合理分权,就没有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这 样政府内部的分权也是难以很好地进行下去的. 在市场因素有所发展的条件下,政府向社会的分权就主要表现为政府向市场的分权.(注: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就使得政府向市场的分权与政府内部的分权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交叉.这种情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际上也存在,但不多见。尽管如此,这种交叉并不影响我们从理论上对完全意义上的“财政分权"做出较图中的区分。)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不同的是,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活动范围较为有限,因而在市场机制发育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会根据市场的发育状况逐步进行调整,其活动范围的边界也会有所收缩,即原先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职能将转交由市场来承担,与此同时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将随之扩张,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政府向市场分权的过程。一般来说,政府向市场的大规模分权只发生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而当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时期,政府向市场分权就只是一个小幅调整的过程。而且政府向市场分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过去必须由政府承担的一些职责现在也可以交由市场履行了,如在 英国,即使是狱政管理这样一个一直被认为是纯粹政府性的事务,也在探索引入市场因素。现阶段,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转轨时期,因而也就还存在着较大的政府向市场分权的空间。基于效率、信息约束以及管理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的考虑,政府内部也需要进行分权。政府内部的财政分权包括纵向财政分权和横向财政分权。政府间纵向财政分权指的是上下级政府间,尤其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财权与财力等方面的划分;而横向财政分权指的则是财政权力在同级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间所进行的分配,即政府预算的编制(包括修改、补充和调整等)和执行权由行政机关行使,立法机关享有政府预算的审议 和批准权(含否决权),司法机关则拥有对政府预算的司法审查权。二、对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判断[!——empirenews。page—-]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上,财政分权的各个构成部分一般都是按照一定顺序依次先后进行的。然而在我国,这几部分的改革几乎却是立体交叉推进的,这样的推进方式不仅决定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准确把握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基本状况的难度。从财政分权的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财政分权是一个多维度的范畴,因此仅用单一的指标是很难全面地衡量财政分权的,即使是使用多个指标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或角度也只能对我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基本状况予以近似地

[组织平衡论、组织结构论及组织决策论探析x]

[组织平衡论、组织结构论及组织决策论探析x] 组织平衡论、组织结构论及组织决策论探析-行政组织学论文-政治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人物介绍 切斯特巴纳德,1886年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家庭,由于拿不到一项实验学科的学分,没有获得哈佛大学学位。但巴纳德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他获得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等。赫伯特西蒙,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社会科学家、计算机学家,共获得过9个博士头衔。西蒙是管理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代表作《管理行为》《组织》。 二、组织的概念 巴纳德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的角度来定义组织的,他认为组织是有意识的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组织成员的行为是组织的基础,而不是人本身,不同协作系统中会呈现不同特点的,排除物的,社会的,人的等其他因素。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组织生存发展下去必须要具有以下三个要素:(1)协作的意愿。协作愿望是指组织成员为组织目标贡献力量的意愿,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和个人行动的非个人化。组织为获取成员的协作意愿,通常采用物质激励、权力刺激或说服教育的方法以达到目的。(2)共同的目标。组织目标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才能使组织协作行为发生成为可能。为适应环境的

变化和个人动机的变动,组织管理者应妥善解决好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的之间的矛盾,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最大程度相适应。(3)组织沟通。组织沟通作为组织成员与组织交流的通道,能使组织目标被组织成员所了解。 建立和维护组织信息系统是经营者的重要职能,这样信息联系的渠道能被组织的成员明确了解,明确规定每个人员的权力和责任。 西蒙关于组织的理解是建立在组织决策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他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他认为组织的首要功能就是决策,组织也是一个决策系统。这个定义有以下内涵:(1)组织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人类群体为决策组成的一个系统。一定的组织环境中,组织为组织管理者提供决策的各种正式信息以及非正式信息、决策前提、组织经验习惯等,并在基础上做出决定,几乎一切决策都是经过这样一个复合过程制定出来的。(2)组织的功能包括为组织成员提供大量而准确的决策信息和塑造良好的决策环境。西蒙主张从行政人有限理性出发在决策中追求满意原则而不是竭力达到完全理性所推崇的最优原则。为了达到有限理性的决策目标,组织成员必须尽可能的搜集决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因此,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组织成员的决策提供决策信息以及交流的渠道。 关于组织概念,巴纳德的组织概念不同于以往强调组织结构形式、偏重于专业分工和结构效率,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而西蒙进一步从组织行为中的决策行为来定义组织。他们都认为组织是一个协调人的活动的系统,强调人的主体性,都强调人的活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立足于从人本身来认识组织,从而将人和组织有机结合。西蒙对组织的研究是为其决策理

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资本预算是公司(或公司集团)优化资源配置的一项重要议题。在西方管理睬计理论体系看来,它与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一起共同构成全面预算体系。如何在公司内部有效地分派有限的资本资源也就成为公司战略和管理睬计等所关注的重点,西方资本预算理论体系可简要地概括如下: (1)资源分派标准。它以是否有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资本分派重要标准。它假定公司是由各种不同投资项目构成的组合,未来收益最大化的项目必将直接增长公司价值。在这里,项目收益有以下重要特性:第一,它是超过资本成本(贴现率或者称之为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后的项目净收益;第二,项目收益流以钞票净流量方式来表达,它是未来钞票净流量的现在价值,不直接等同于会计利润;第三,项目净收益(或者直接称为项目净现值)具有可加性,即不同项目价值可以直接相加;第四,项目收益是T=0时对未来项目价值的一种判断,是一种预测收益,因此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2)资源分派技术方法。项目选择技术方法重要有钞票流量贴现法和非贴现法两大类,尽管在资本分派实践中,一些简朴而实用的非贴现法,如回收期法得到广泛运用(Davi d F Scott,Jr.和J.William Petty,1984),但理论上已经证明钞票流量贴现法中净现值

法(NPV)是最没有“决策风险”的方法,净现值等同于公司价值,净现值大于零的项目也必然增长公司价值。 (3)项目风险调整及贴现率拟定。净现值法下的贴现率拟定成为项目决策的关键变量。由于:第一,拟进行的资本支出项目与公司现在的经营项目间也许存在风险不一致的情况;第二,未来预测风险的存在,如未来钞票流量预测的不拟定性、税收与折旧政策、通货膨胀因素、资本市场的系统风险等等,因此,需要对项目风险进行考虑,并采用一定方法进行风险调整。风险调整以拟定贴现率时,决策者最为关注的是项目风险与现存公司风险间的关系。假如项目与公司间属于同一行业或产业,则项目风险即为公司现有风险,公司现时贴现率可直接被运用;假如项目与公司现有经营不相关,理论上规定按可比的其他公司风险来拟定贴现率,这一贴现率也许会高于或低于现时公司所用贴现率,这种做法以“项目独立承担自身风险”为前提假定。但问题是,项目并不独立,公司是由项目构成的组合,单一项目失败风险仍然由公司这一项目组合体来承担。因此在理论上规定,第一,必须按照公司组合投资风险所拟定的贴现率来对未来项目钞票流进行贴现;第二,相对较为稳健的做法应提倡以项目风险与公司风险孰高原则来拟定贴现率(1)。 (4)优化配置技术。在出现互相独立的多项目的情况下,管理睬计应用了数学上的线性规划法,来规划组合多项目间的资本分派,以期选择出NPV总额最大的项目组合。

关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集权与分权的探讨

学号: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会计学系 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中集权与分权的探讨专业财务管理 班级2008级1班 学生姓名龙衡 指导教师杨安富漆佳 职称副教授助教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学院:派斯学院班级:2008级1班学生姓名:龙衡学号: 项目分 值 优秀 (100>x≥90) 良好 (90>x≥80) 中等 (80>x≥70) 及格 (70>x≥60) 不及格 (x<60) 评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参考标准 学习态度15 学习态度认真, 科学作风严谨, 严格保证论文时 间并按任务书中 规定的进度开展 各项工作 学习态度比 较认真,科学 作风良好,能 按期圆满完 成任务书规 定的任务 学习态度尚 好,遵守组织 纪律,保证论 文时间,能按 期完成各项 工作 学习态度尚 可,能遵守组 织纪律,能按 期完成任务 学习马虎,纪 律涣散,工作 作风不严谨, 不能保证论 文时间和进 度 调查调研20 调查调研方案可 行,开展和取得 的效果很好 调查调研方 案可行,开展 和取得的效 果好 调查调研方 案可行,开展 和取得的效 果较好 调查调研方 案基本可行, 取得了一定 的效果 调查调研方 案基本不可 行 论证能力30 论点鲜明,论据 确凿,论文表现 出对实际问题有 很强的分析能力 和概括能力,文 章材料翔实可 靠,说服力很强 论点正确,论 据可靠,对实 际问题有较 强的分析能 力和概括能 力,文章材料 比较翔实可 靠,有一定的 说服力 观点正确,论 述有理有据, 对实际问题 有一定的分 析能力,材料 能说明观点 观点正确,对 实际问题有 一定的分析 能力,材料基 本能说明观 点 基本观点有 错误或主要 材料不能说 明观点 创新10 有重大改进或独 特见解,有一定 实用价值 有较大改进 或新颖的见 解,实用性尚 可 有一定改进 或新的见解 有一定见解观念陈旧 论文撰写 质量及规范化25 结构严谨,逻辑 性强,层次清晰, 语言准确,文字 流畅,语言准确、 生动,完全符合 规范化要求,书 写工整或用计算 机打印成文 结构合理,符 合逻辑,文章 层次分明,语 言准确,文字 流畅,符合规 范化要求,书 写工整或用 计算机打印 成文 结构合理,层 次较为分明, 文理通顺,用 词比较准确, 达到规范化 要求,书写比 较工整或用 计算机打印 成文 结构基本合 理,逻辑基本 清楚,文字尚 通顺,达到规 范化要求 内容空泛,结 构混乱,文字 表达不清,错 别字较多,达 不到规范化 要求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与碳排放

环境分权、市场分割与碳排放 陆远权;张德钢 【摘要】中国有着庞大的环境管理队伍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高度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将深刻改变碳排放格局,然而,已有研究对于这些影响碳排放的体制性因素既缺乏足够的理论分析也缺乏实证检验.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三个理论假设,进一步地,本文以环境管理人员在不同层级政府的配置衡量环境分权度,以相对价格法衡量市场分割程度,基于1995-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从实证层面检验了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环境分权和市场分割都显著地加剧了碳排放,原因在于分权的环境管理体制安排扭曲了激励,无法对碳排放形成真实有效的约束,而市场分割则恶化了碳排放在区域闻的配置效率.同时,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作用上存在互补效应,即环境分权程度越高,市场分割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越大,反之,市场分割程度越高,环境分权对碳排放的负面影响效应也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环境分权与市场分割是地方政府一对互补的策略行为,在环境分权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进行市场分割的能力越强,而在市场分割较高的地区,地方政府争取环境事务管理权的动力越强.因此,在既定的碳排放约束下,中央政府一方面需要适度集中环境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优化环境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队伍在不同层级政府闻的配置,提高对碳排放的管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打通省际壁垒,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优化碳排放的区域配置,提高碳排放效率. 【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16(026)006 【总页数】9页(P107-11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