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

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实验、热力环流歪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诸葛亮火烧上方谷》视频看完了,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运筹帷幄的神人,但是问什么这次战争中失测呢?问什么会在关键时候下雨呢?要想解密此现象,一起学完本节课,大家就会明白。

过渡: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老师起头,全班齐读。)此时老师板书:

第一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首先,我们从一组有趣的实验开始,目的是为了感知冷热不均会导致空气的循环运动;大家仔细阅读实验步骤。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认真观察烟雾的运动方向。

过渡:大家观察的怎么样呢?请把观察到的烟雾运动的情况绘制在导学案上。(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哪位同学能把烟雾的运动方向情况绘制在黑板上呢

很好!观察的很好!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现象。它的原理是什么呢?在实验中可以看到热水的烟雾向上运动,冰块的烟雾向下运动,其中的原因是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运动。

过渡:课前通过检查同学们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大家主要存在以下疑点,这些疑点在课堂上会一一解决。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2-3以及动画视频完成导学案上的探究一。探究一共有5个问题,分为5个小组讨论,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派一个代表展示本组成果。

1、当A、B、C三地受热均匀时,空气有无运动?

2、A地受热,B、C冷却,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产生了怎样的差异?气压呢?

4、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5、会进一步引起大气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

时间到,请同学们做到自己的位子上,讨论的很好,很热烈,下面分组展示你们的讨论成果。

问题答案:

1、大气无明显运动

2 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冷却收缩下沉。

3、在高空,A地上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 B、C上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

等压面如何弯曲? A为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对应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弯曲;B、C两地为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弯曲,对应高空等压面向低处弯曲。由此)我们总结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高压向高处弯曲,低压向低处弯曲。简化为“凸高低凹”

4、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过渡:每组学生展示的都非常好,下面我们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由于地面冷热不均首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进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现在,请同学们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ABC三地的热力环流。

同学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

大家注意,热力环流先有大气的垂直运动,然后才有大气的水平

运动。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也应注意先后顺序。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吗?

2、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

的数值吗?

结论:在同一水平面空气有高压流向低压;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

高压的值大于低压,近地面的气压大于高空的气压。

接下来哪位同学给大家梳理以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找一位

学生进行回答)

不知道老师是不是讲的很清楚,可能有的学生对于热力环流形成

过程中气压的比较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小

试牛刀。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来思考一下,A与A1、B与A、B与B1气

压值得关系.

答案如下; A 〉A1 B 〉A、 B >A>A1>B1 过渡:给同学们用二分钟时间整理巩固以上所学知识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热力环流的现象。例如:烧开水的时候

水汽是上升的,打开冰箱的时候水汽是向下的。冬天楼道里的风。冬

季夏季博士腾湖和陆地之间的风向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局部地区的

空气环流。

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导学案探究二湖陆风和城市风。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湖陆间的热力环流

分析湖陆风对该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白天来自湖泊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该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该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湖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湖泊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过渡:同学们,生活在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一种典型的热力环流.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以上的知识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城市热岛环流对城市大气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由于城市

风的出现,城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随上升气流而上升,笼罩在城市上空,并从高空流向郊区,到达郊区后下沉。下沉气流又从近地面流回市中心,并将郊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也带回了城市,致使城市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为了减轻城市的空

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城市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地要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最好在地进行植树造林。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热力环流有关的例子?(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接下来我们来做个【随堂练习】。(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运动,再形成运动;(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下面我们来听一首《热力环流歪歌》

【课后思考】:巴山夜雨和山谷风有没有一定的关系?

【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请哪位同学来小结以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其他内容。

【课后作业】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下列各图表示高空和低空等压面的弯曲,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3.下面四幅图,能正确反映热力环流的是()

读右图,分析回答4~6题。

4.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

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

5.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减温6.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

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板书设计】

最简形式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

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实验、热力环流歪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 【教学过程】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称之为风。 环节三 请你点击暂停,思考这个问题:比较A、B、A'、B'气 压值的大小。思考完毕后,点击播放。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所以,B>A, A'>B'。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所以,B >B',A>A'。综上,B>A>A'>B'。 高压的气压值一定比低压的气压值大吗? 不一定。 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气压值大于低压的气压值。 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的气压值高 于其高空的高压的气压值。 1min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高低差异,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 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感谢你的聆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20s 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是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讲授时我用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我设置了一个绘图活动,学生画完后,我再次讲解帮助其再次梳理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最难的是比较不同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大小,一定要让听课的学生理清两点:同于水平面上,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 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 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二)学法

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 【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飘动,并边思考原因……有没有同学能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一下? 学生:…… 教师:请坐!掌声鼓励!同学们,他说的和你们观察的到一样吗?(不对或不完整再请一位同学纠正或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请在导学案中绘制出烟雾飘动的正确路径。 【实验探究——格物致知】教师: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那是先引起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呢? 学生:垂直运动。 教师:为什么?而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呢?有没有同学结合物理知识大胆的分析一下。 学生:A地地面更热,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B地地面更冷,空气受冷会冷却下沉。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就是大气垂直运动的原理。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你看冒着热气的沸水和打开冰箱门下沉的冷气。A、B两地,C、D两地的空气又会如何运动?这节课我将给同学们三个锦囊,第一个请看:同一海拔高度上如果存在气压差,会产生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但这里我们要注意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比较气压要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必须先判断同一水平面气压的高低。谁来判断一下? 学生: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D地气压增加,形成高压; B地大气冷却下沉,C地气压减小,形成低压。高空气体由D地流向C地。

《热力环流》教案-【名师经典教学设计课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热力环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 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展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 1.自主学习:大气运动的意义?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什么是热力环流?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4)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即学即练: 5.揭开悬疑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6.画图练习:学生合作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 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实验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面学习“风”“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如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等。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第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空气密度的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第三,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发生的顺序。第四,空气密度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增大,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及原因。 2、能画出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点之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据图说出,近地面与高空大气密度的变化和气压高低的状况,进而推导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的物理特性。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 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相干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干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由于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实际基础,所以说本节进修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造就酷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义务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造就野外调查和室内尝试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研究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研究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研究、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大气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区域认知) 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重庆山火“以火灭火”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何添一把火,反而能扑灭重 庆山火?这和大气运动有关系。认真观看以 2022 年重 庆山火的灭火 方法这一真实 情境导入,激发 学生兴趣 知识链接在学习大气的运动之前,我们先来学习 两个概念。 ①气压。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数值上 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空气密度越大, 气压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拔升 高,气压降低。但是,注意这里有个前 提,是同一地点!高、低压是针对于同 一水平面而言。 ②等压面。我们把气压值相同的点组合 成的平面,称之为等压面。如果地面受 热均匀,等压面和等高面平行,受热不 均,大气运动,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 (1)下面我们把等压面发生弯曲后的 气压情况来进行排序。 (2)我们来进一步观察,气压最高的 ①地和气压最低的针对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回答① >②=③=④> ⑤,并简述排序理 由。第二个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得 出高凸低凹的结 论。第三个问题, 规律应用,学生代 表回答:⑥<⑦。 热力环流中对 等压面的理解 难度较大。本环 节将气压和等 压面的知识学 生放在前,通过 形象记忆和应 用,理解气压的 高低和大气密 度的关系,及同 一水平面气压 高低变化对等 压面的影响,为 理解热力环流 原理打下基础。

【教案】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重难点【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程解读】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教学重点】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同学们夏天到海滨泳场游玩时,踩在沙 滩上和站在海水里感觉有何不同? 教师:地球表面自然就存在着冷热不均的情况,而 地面冷热不均会造成空气的冷热不均,进而影响空 气的运动。同学们知道温度是如何影响大气运动的 吗? 回答提问。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使其意识到地球 表面自然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引出冷 热不均会导致空气的运动。

【新课讲授】 一、初步认识热力环流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视频来看一下温度是怎样影响 空气流动的。 播放视频:热力环流模 拟实验 回顾实验现象,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过渡语:我们看到了热力环流的现象,但其形成过 程到底是怎样的呢?空气究竟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实是温度改 变了气压,气压再影响到气流。因此为了理解温度 与气流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先来学习气压。 二、气压的概念与特点 ①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②常用单位:百帕(hPa)1标准大气压=1013hPa ③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 低(用书本类比) ④展示空气柱的画法:不同高度100hpa空气柱的高 度不同。(因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所致) ⑤等压面/线: 受热均匀的理想状况下,同一海拔高度气压相等。 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 的面称为等压面。气压 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线称 为等压线。 三、探究热力环流原理 观察实验 现象,初步 认识热力 环流现象。 了解热力 环流概念, 聆听教师 讲解。 回答提问, 认识气压 通过播放热力环流模拟实验视频,让学 生观察温度是如何影响到空气流动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热力环流的过程,增强 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直观认识,培养 地理实践力,激发学习兴趣。 讲述气温、气压与气流三者的关系,引 出气压概念与特点的知识内容。 带领学生认识气压这一重要概念,为理 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作知识铺垫。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万宁中学唐晓晴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它是指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的空气环流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承接了前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理论前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气压随海拔高度而降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二)能力基础:由于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刚刚开始,学生没有养成绘制示意图并以此说明地理事物的习惯,但具备基本的绘图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将绘图技能与认知技能相结合,有利于知识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谁在说谎? 某郊区度假村发生纵火案,柯南让疑犯说出案发的晚上10点他们各自在做什么,其中两个疑犯回答如下: 疑犯A: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我的帽子都被风吹到了海里。 疑犯B:我在半山腰的旅馆阳台上看山下的夜景,凉风迎面吹来,非常舒服。 今天学完本节内容—热力环流就可以顺利解开这个案件了。那什么叫热力环流呢?首先先看一个视频,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师:为什么大气会发生运动?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板书)一、基本概念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逐渐降低高、低压: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反之称为低压。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展示实验中烟的运动路径,边板书变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 热力环流教案

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入 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 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 [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 形成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表均一时的情况,在这里我给大家给定两个条件: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老师讲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乐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呢?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仔细思考后积极回答老师所提问题;2.锻炼自身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讲授: 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扩散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学生: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单小结: 教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也正是因为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高低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高低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出现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和思考能力,利用图形建立分层次推理的逻辑思考能力。 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并总结出相关气温、气压、大气运动的知识结论,掌握三者的逻辑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绘图分析,梳理线索得出结论,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利用绘图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并归纳知识结论,并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在不同空间层面和角度去理解气温、空气密度、气压、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PPT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思考:热气球为什么能升空和降落呢? 为什么空调挂在高处或出风口在高处,暖气要安装在低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学完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知识来解释此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此课知识,我们先来复习基础概念: 1、气压:指某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

重量(单位为hpa)。 气压规律: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2、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规律:①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等; ②同一高度,等压面上凸为高压,等压面下凹为低 压。 新课探究: 1、假设理想状态下,三地受热均匀,三地气压有何特征?(相等) 结论:受热均匀的情况下: ①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②同一高度,气压值相等,等压面呈水平分布。 师:(结合图形讲解) 2、假设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 (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教案】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一、设计思想 1、考虑到热力环流难度较大要实现高效课堂,故未将本节前面的大气受热过程加入到本小节课中来。 2、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设计思想,采取观察模拟实验法、读图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的展现。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点,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去理解地理原理,最后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去解决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预设问题和活动的引领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具体到本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发展要求是:利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初步具备气压等知识,有一些关于大气运动生活体验。但分析问题能力较弱,要加强引导。 四、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中简单现象的分析,总结内在的原理,然后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和经历过的现象开始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五、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规律。 六、教学难点 1 热力环流中大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中气压高低变化和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重难点预设方案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一一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根底。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一一热力环流的定义;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根本原理; 3^能独立绘制出热力环流图; 4、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根本原理。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同一高度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六、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演示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P29页的 活动,解答问题。 视频内容,在玻璃 箱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 缸内是如何飘动 的。你们发现了什 么现象?请你试 着画出图。 通过电脑演示热 力 环流形成过程, 这样学生通过观 看、分析、思考、 答 复,教师的讲 解、归纳来使学生 获得感性认识。 1、 观察从地面到 高空的等压面(一 组平行线)和空气 柱(密度不一); 2、 当受热、受冷 时会发生什么现 象呢? 3、同一高 度上,空气出现了 高压和低压,空气 由高压流向低压。 4、这时,等压面 还能保持平行 吗?总结等压线 弯曲的规律。 利用动态图逐一 进 行原理解释,化 繁为简,一环扣一 环,加深学生的理 解。 7、学生绘制热力 检查、纠正、指导 学生自己绘制 环流图 现在,同学们已经 理解了热力环流 的原理,其实,现 实生活中冷热不 均产生的热力环 流无处不在,下面 我们就分析一下 现实中的一些典 型例子。 5、观察实验,感 受热力环流的产 生 6、热力环流原理 分析 冰块盆和热水盆, 在玻璃箱点燃香, 观察烟雾的飘动 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分 析热力环流产生 的原理。 测试教学效果,可 以获取即时反应, 查漏补缺,并给予 及时矫正,使所学 原理真正理解,并 稳固深化。 8、过渡

2.2.1 热力环流 教案公开课(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热力环流变化规律;掌握其形成过程及应用。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案例导入:热气球的原理? 今天我们通过热力环流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引:阅读教材36页及资料,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5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 1.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怎么变化? 2.大气运动有哪两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 3.什么是大气热力环流?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4.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尝试画出海陆风?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 先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指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压和低压是相对概念,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反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 (板书总结)气压 好,了解完这个,咱们来进行本节大气热力环流的探究。 首先: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师:地面为什么会受热不均呢?回忆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纬度、海拔、天气、昼长、大气透明度) 师: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冷热不均第二步:空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第三步: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第四步: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高压流向低压)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docx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进行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热力环流是在大气受热过程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原理,较为抽象,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力,学习过程中,较为具有挑战性。所以需要借助示意图,以大气、太阳辐射、地面这三个自然地理要素综合的逻辑关系这条主线与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选择的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解,并将原理实际应用于实践中如:海陆间热流环流,山谷间热力环流,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力,培养实事求是,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 三、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的大气运动》的第二个教学部分,热力环流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空气环流的运动,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中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已有"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铺垫,“热力环流”的学习为后面的气压带、风带、季风气候、气旋、反气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阐述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知识有探究欲望,但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乐于在小组合作探究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刚学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较差,故综合思维水平低,学科理念尚未形成,难以想象和理解抽象概念,难以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难以将大气与物理知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迁移应用。学生可通过课堂观察动画演示、合作探究后尝试绘出热力环流图,可通过观看动画、阅读图片信息后比较气压大小,从而总结规律,也可通过海陆风归纳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在教师指导下演绎出城市风与山谷风的画法,聆听歌词信息找出问题,观看MV的过程中记忆知识点,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逻辑方法与直观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热力环流概念和成因;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生活常见的局部热力环流现象 过程与方法:观察热力环流示意图,自主探究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和阐述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并绘制热力环流简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图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局地环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规律总结 教学难点:解释局部的热力环流现象形成的过程 七、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案例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