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全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环保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下面将介绍一些环保法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法

律框架。

一、环保法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法。我国的环保法历经多次修订,目前的环保法规定了环境管理部门

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二、环保法的基本原则

环保法强调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

方针。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为主:环境污染首先应该通过预防措施来进行控制,防止环

境问题的发生。

2. 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

3. 责任追究:环境违法行为应该追究责任,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以

起到警示作用。

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是

每个人的责任。

5. 科学决策:环保政策应该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环

保治理的科学性。

三、环保法的重要内容

环保法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控制、

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下是环保法的一些重要内容:

1. 环境影响评价:在重大建设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污染物排放控制:环保法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了限制和管理,要求

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要求,保护重要

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生态破坏。

4. 资源利用:环保法鼓励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

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四、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

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是确保法律落实的关键环节。环保法规定了环

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对于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进行处罚。此外,

环保法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加强舆论监督,提高环保意识。

结语

环保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法律工具,它对于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了解环保法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全称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法律。环保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保护与治理。下面将介绍一些环保法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的法 律框架。 一、环保法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 来越高。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环保法。我国的环保法历经多次修订,目前的环保法规定了环境管理部门 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二、环保法的基本原则 环保法强调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指导 方针。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为主:环境污染首先应该通过预防措施来进行控制,防止环 境问题的发生。 2. 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需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 3. 责任追究:环境违法行为应该追究责任,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以 起到警示作用。

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是 每个人的责任。 5. 科学决策:环保政策应该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不断提高环 保治理的科学性。 三、环保法的重要内容 环保法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控制、 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以下是环保法的一些重要内容: 1. 环境影响评价:在重大建设项目启动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污染物排放控制:环保法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了限制和管理,要求 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 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要求,保护重要 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生态破坏。 4. 资源利用:环保法鼓励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 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四、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 环保法的实施与监督是确保法律落实的关键环节。环保法规定了环 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对于违反环保法的行为进行处罚。此外, 环保法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加强舆论监督,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一、几点环境意识(理解) 1、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人口的增长可以导致环境问题,但并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也就是说,人增多了、经济发展了,不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只要提高人口素质,注意保护环境。 3、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不冲突。不能以保护环境的名义关停重工业,只能是边发展边治理。 4、环境问题存在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突出。 5、在回答生态破坏时,首先应回答植被破坏,植被破坏容易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在湿润地区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6、虽然现在重视环境问题,但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重,只能说环境的恶化速度在减缓,但并没有减轻。 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宏观掌握) 三、环境污染问题(掌握套路、熟悉知识) 1、各类污染的污染源一般都是从生产(工业、农业)、生活、交通、建筑四个方面分析取舍。如大气污染——工业废气、家庭炉灶燃煤产生的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农药、化肥、沙虫剂)、城市地面径流;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2、大气污染 (1)原因分析:①污染物排放多少;②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地形——谷地地形,污染物不易扩散、天气状况——“逆温”现象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2)主要污染物:煤烟、粉尘、SO2、CO2、H2S、NO、CO等。(其中煤烟和粉尘是最主要最常见的污染物)。(3)光化学烟雾:原因——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照射产生的一种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分析时要加上“光照强”这个条件);危害——刺激人的鼻、咽、喉,危害人体健康。 (4)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更严重的原因:①南方降水较多;②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③南方多盆地、谷地和丘陵地,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④南方土壤呈酸性。 3、水污染 (1)原因分析:①污染物排放多少;②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一般取决于水的流量和流速)。 (2)主要污染物:氮、磷、钾——造成富营养化、重金属、化肥、农药、杀虫剂。 (3)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引起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含氧量下降,导致鱼类缺氧死亡,水体恶化。 (4)赤潮: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②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③我国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④易发生赤潮的时间:5—10月。⑤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4、固体废弃物污染 (1)污染源: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城市建筑垃圾。 (2)危害:污染水体(经雨水浸淋,进入地表水或渗入地下水)、污染大气(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恶化大气

环境保护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其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自然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 2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 2.环境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和社会环境因素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 3.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污染影响的程度;它是岁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是更重要的原因; 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叫作环境质量评价;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称为环境质量指数;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二、环境问题概述 1.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按产生原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3.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而引起的;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 例: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大井喷事故等; 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 的环境 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 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这种反馈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五、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层破坏 后果 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解决办法 ①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②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环境法知识点

1.环境(概念) ?特征:物质性、生态性、唯一性、有限性、资源性 ?分类: a. 根据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b. 根据自然要素: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c. 根据范围: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等 ?法学定义:环境总是相对于一定的中心事物而言的,一般是指围绕着中心存在物的客观存在的总和。环境法上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物质环境。 2.环境问题:指因自然变化或者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不同: 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界自身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破坏) 第二环境问题: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不恰当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污染) ?根据环境问题的危害后果: 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环境破坏: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过量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使自然的恢复和增殖能力受到破坏的现象。 4.环境保护 指为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诸多措施和行动的总称,是人类针对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对策。 5.环境法的观念基础 环境公平(权利公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特征、核心观念) ?权利公平:人与自然的公平。(原则:自卫原则;均衡原则;最小失误原则;重构公平性原则) ?代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环境质量) ?代内公平: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利益主体,在环境问题上要公平分配资源和环境,合力承担责任和义务。(污染者vs受害者;地区之间;经济公平vs环境公平;发展权vs环境权) ?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内涵:公平性内涵、持续性内(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内涵(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特征:强调发展,消除贫困;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益;要求人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核心观念:核心是以人为本;目标是人类需要的满足;根本原则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强调发展的生态环境约束,以自然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为基础。6.环境法(概念):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 产生的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目的:确认、建立和保护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法律秩序,实现生态、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规范构成的科技性、法律方法运用的综合性、保护法益确立 的共同性 7.环境法立法体系: 宪法/环境保护综合性立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 生产法、循环经济促进法) 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法规:污染控制立法(污染物/环境安全控制)生 态保护立法(资源/区域保护) 相关部门法中的环境保护规定:刑法民法诉讼法 国际条约:原则-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 8.环境保护基本法:指一个国家制定的综合调整环境社会关系的法律 文件。立法目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 主要内容:政府权力,公民权利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效力层次不足 规则落后,下位法突破/法律责任和纠纷解决机制不明确 1.环境法主体: →公民:环境权(1)自然人的地位(2)环境权,自然的权利,自 然享有权(3)内容:使用,知情,参与,请求(4)环境义务:容 忍,保护,付费 →企业:环境责任(1)环境资源使用权:附加的义务(2)社会责 任与法律责任(3)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 →政府:环境责任(1)政府的地位,权力,责任(2)环境管理权: 事前,事中,时候监管权(3)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环境管理 特点:环境风险的行政规制-预防,控制风险,应急制度 3.环境管理基本法律制度 →含义:指由环境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特定体 系→分类:根据实施的时间不同 源头控制制度(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行为之前) 过程控制制度(开发或利用环境资源的过程中) 4.源头控制的基本制度 环境统计制度/环境规划制度/ 环境标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过控:环境监测制度/联合防治协调制度/激励机制/环境监察制度 5.环境统计制度 含义:指关于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 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规定 内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 环境管理类型:普查与专项调查,定期与不定期调查 6.环境规划制度 →含义: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在调查了解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科 学地确定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破坏控制指标和基本对策和措 施,并对环境保护工作作出整体部部署,使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整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轨道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规划范围:广义:包括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乡(镇)村规划、 自然资源规划和环境资源保护规划等规划。狭义:环境资源保护规 划。 →规划分类:长期(10y)/中期(5y)/短期(年度) →规划内容:城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排放控制/污染治理/自然生态 保护/其他 7.环境监测制度 →含义:指关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设置、监测标准、监测任务和监测 管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目标:进行环境质量方面的监测/进行环境污染监督方面的监测/ 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 →机构:1【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 设置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2【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的四级环境监 测站】即国家级、省级、省辖市级、以及县级的环境监测站。(3) 【各部门的专业环境监测机构】包括环境卫生监测机构、劳动环境 监测机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水利环境监测机构、海洋环境监测 机构等。(4)【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监测站。 种类:城市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工业污染源监测 机构管理:(1)对监测质量的保证管理(2)环境监测报告的管理(3) 监测对象的管理。 8.环境标准制度:关于环境标准的制定、管理和实施的各种法律规 定的总和 标准分类:(1)性质、内容和作用: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方法标准/基础标准/样品标准 (2)制定主体: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 (3)强制性:强制性环境标准/推荐性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为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安全和维护生态 平衡,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素含量的最高限额和有利环境要素的 最低要求所作的规定。(重要性:一个国家环境资源政策和环境质量 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 尺度,是指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标准制度的法律效力:强制性环境标准一经颁布,即具有法 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或降标,否 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9.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含义:指以现行法律为依据、以责任制为核心、以行政制约为机 制,把责任、权力、义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明确地方行政负责人 在改善环境资源质量上的权力、义务和责任的一系列法律、措施的 总称。→特征:指标量化/手段明确/奖惩分明 10.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预防性制度) →含义:指对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及其他决策行为所可能引起的 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据此制定出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的对策和措施的法律规定的总和 →原则:(1)客观、公开、公平:严格按照评价的规范对客观的各种 环境因素机型评价,除了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环境影响评价 活动的有关情况和稳健的摘要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有关单位、 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2)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将环境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与以综合考 虑,而不是单纯评价规划和项目对某一个生态要素的影响。 (3)结论要为决策提供依据 →程序:环境影响初步分析→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在项 目任务书下达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建设项目的主 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进行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

环境法期末复习重点考点整理 一、概述 环境法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法律体系。它 包括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在复习环境 法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这些原则旨在通过法律手 段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环境法中的主要法律文件 1. 环境保护法:主要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环境保护的目标、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管理、环境责任等内容。 2. 自然资源法:涉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包括土地资源、矿产 资源、水资源等方面的规定。 3. 生态保护法: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防止生态系统退 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前进行的一种评估,以评 估该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考虑项目 的环境影响、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应急预案等内容。

五、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气污染治理中,需 要了解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大气污染治理设 施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六、水污染治理 水污染治理是环境保护的另一大重点。在水污染治理中,需要了解 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水资源管理等内容。 七、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治理是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新领域。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需 要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土壤修复技术、土壤污染责任等内容。 八、噪声污染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噪声污染治理中,需要了解噪声源排放标准、噪声治理措施、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等 相关知识。 九、环境监管与执法 环境监管与执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在环境监管与执法中,需 要了解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与权力、环境执法程序 等内容。 十、环境公益诉讼

政治环境保护知识点

政治环境保护知识点 1.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监管和执法、提供环境教育和宣传、建立环境保护机构等。 2. 国际合作:环境问题通常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国际间可以合作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和协议,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 3. 环境法律:环境法律是保护环境的一种手段,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规范和管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4. 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资源管理是其中的关键。通过合理的资源管理,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利用。 5.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发展需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采用更环保的技术和生产方式。 6. 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正确处理废物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废物的产生,同时通过循环利用、回收和再利用废物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7.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保

护水资源,应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污染防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8. 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为减缓气候变化,应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9.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的宝贵资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至关重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禁止非法狩猎和非法捕捞等活动。 10.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环境教育是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了解环境问题的厉害,并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公众参与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环境组织、公民投诉等方式实现。

完整版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点

完整版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点 1. 环境保护法 -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基本法律法规,于1989年颁布实施,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护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 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责任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大气污染防治法 - 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主要针对大气污染进行防治,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维护人体健康。 -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许可制度等。

- 大气污染防治法还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具体职责和程序,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监测、评估和治理等。 3. 水污染防治法 - 水污染防治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旨在预防和控制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维护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 -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了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许可制度等。 - 水污染防治法还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包括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监测、治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 4. 土壤污染防治法 - 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18年颁布实施,旨在防治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维护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 - 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标准等。

- 土壤污染防治法还确定了各级政府、土地经营者和土壤利用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监督、治理和修复等方面。 5. 生态环境保护法 - 生态环境保护法于2019年颁布实施,着眼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 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等。 - 生态环境保护法还明确了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6. 废物管理法 - 废物管理法于2020年颁布实施,旨在促进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废物分类、废物处置许可和废物交易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讲义(二) 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考情分析: 本章重点阐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要求考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提供一些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以选择、简答的形式出现。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2、10多选】、【04、10单选】、【05、10简答】、【07、1多选】、【08、1简答】。 串讲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一、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 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其为“自然保护法”,我国以前称“环境保护法”,美国一般称“环境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个规范的总称。 其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含义: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被污染来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要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为强烈的社会性、自然性和技术性。 关于其性质和特点大体有三类主张: 1.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没有阶级性; 2.强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 3.不否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唯一的本质属性,应该全面把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背景、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综合性 (二)技术性 (三)社会性 (四)共同性 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 《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 (1)合理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3)协调环境与经济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其中,第一项是直接目的,第二项是根本任务。 世界各国关于目的性的规定,从理论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基础的直接目的,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最终的发展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 1、保护人群健康 2、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第四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

环境法学知识点

环境法学知识点 环境法学是指研究环境法律制度的学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法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学分支。环境法学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研究环境法律规范、环境监管机制和环境案例分析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适应环境治理需要的法律体系,从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首先,环境法律规范是环境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法律规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章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是环境法中的重要法规。在环境法的制定中,需要考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环境法律规范需要不断完善,规范化和刚性化,以保障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 其次,环境监管机制是环境法学的另一重要领域。环境监管机制包括多种方式,如环境监测、环境评估、行政处罚等。通过环境监管机制的建立和优化,可以提高环境监管的效率和全面性,有效保护环境。此外,公众参与也是环境监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强监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例如在环评的过程中,公

众可以通过听证会、评议等方式参与评估过程,提高评估的公正 和可信度。 最后,环境案例分析也是环境法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环境案例 分析通常是指解析环境案件的诉讼、调解、仲裁、行政处罚等过程,探讨环境法律规范和环境监管机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例如,浙江杭州钱塘新区飞机修理厂污染事件、山东青岛石化泄漏 事件等都是典型的环境案例。通过对环境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 出经验和教训,为完善环境法律规范和环境监管机制提供参考。 当然,环境法学还包括其他一些知识点,例如国际环境法、环 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总之,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环境法学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实现可 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2021年司考国际法第三章知识点:国际环境保护法

2021年司考国际法第三章知识点:国际环境保护法 一、国际环境法的原则 1.国家环境主权和不损害其管辖范围以外环境的原则。这项原则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各国享有按照自主的环境政策和本国的环境法 律开发本国资源的权利,同时又有义务保证在其管辖和控制下的活动,不损坏别国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环境。(2)各国为保护世界环境实行 的一切国际合作活动,都必须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实行。 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该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国际环境问 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的普遍参加与合作,而不能仅由少数国 家决定;二是作为国际社会成员的所有国家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 与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合作包括诸如防止跨界污染,预防突发环境 事件、增强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水平等各个方面。 3.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所谓责任的共同性是指环境作为全 人类共同利益所在,保护环境需要所有国家的合作与努力。因为环境 本身的整体性,各国对保护世界环境应承担共同的责任,包括:保护 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损害其管辖范围外的环境;各国 应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所谓责任的区别 性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其历对 环境恶化成因中所起作用不同,所以,承担的责任理应有所区别。发 达国家理应对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更多的协助,承担更大 的责任。 4.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以能够持 续的方式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于可再生的资源应在保持其再生水 平下利用;对于不可再生资源,应在保存和不以其耗尽的前提下利用。 (2)应将保护环境与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不能以环境否定 发展,也不能以发展牺牲环境。(3)对自然环境及资源的拥有和利用, 不但是当代人类不分种族、民族平等享有的权利,还应该是后代人类 同样享有的权利。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要点

环保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3.水污染防治法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4.新环境保护法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信贷、保险等经济手段,调整和影响生产经营者的行为,下环境经济政策包括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财政支持; 二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1.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2.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应当以保障公众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做到科学合理; 3.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前按照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4.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 5.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主要是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6.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7.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8.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9.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7. 重点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责令公开,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并予以公告:一不公开或者不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内容公开环境信息的;二不按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方式公开环境信息的;三不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时限公开环境信息的;四公开内容不真实、弄虚作假

环保法知识点

环保法知识点一.环保法基本原则含义: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体现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它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是环境保护法本质的集中表现。 意义:①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制建设,增强环境保护执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有关部门和公民的环 境保护责任感,顺利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②在制定各项环境保护法的具体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时,必须以基本原则为依据,反映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 ③弥补环境保护法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基本原则概括性较强,而具体条文局限性较大。主要内容: (1)协调发展原则含义: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 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这项原则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措施:为保证协调原则的贯彻实施,在宏观调控上必须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与 国民经济总体规划相协调和衔接的全面反映环境保护的目的、任务和措施的环境保护规划,在微观管理上 将环境保护纳入有关部门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中去。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造成威胁。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表达了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需要。 实现:①贯彻于各级政府的综合决策和计划调控。②贯彻于整个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法 制建设。③贯彻于各个具体政策、制度和行动规划。 (2)预防原则含义:预防原则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的简称,指采取各种预防措 施,对环境问题防患于未然;对已产生的污染积极进行治理;在治理环境问题时,要正确处理防与治、单 项治理与区域治理的关系,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手段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原因:实行预防原则,主要是由环境问题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环境遭受污染和破坏后,要恢复到原来的 状态往往需要花费高昂代价,需要很长时间,有些环境状况甚至是无法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后果有 影响范围大、潜伏期长的特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许多环境问题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得到解决或得到控制。 西方工业国家大多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国以此为前车之鉴,将预防原 则确立为环境保护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不可逆装性,长期性,复杂性,累积性,代价高 昂) 环境保护法第13 条规定: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此 外,各种环境保护单行法中也有相关的规定。 措施:贯彻预防原则的具体要求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 村,生产和生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关系作通盘考虑,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严格执行环 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积极治理老污染源,实行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 实现: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工业、产业布局,环境功能分区)②制定和实施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清洁生产制度、环境规划制度、环境许可制度) (3)污染者负担原则(损害担责)

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

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 一、基本概念 本部分在介绍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从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与建设两方面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的权威定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给出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2、生态系统 一般不太容易区分生态系统和环境,为对这两个概念有较明确的认识,首先应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最初的定义是1935年英国植物学家坦斯列在《植物概念术语的使用问题》一文中给出的,“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学术界对生态系统形成了如下定义: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生态系统由生命支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组成。 可以从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区别这个角度来理解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强调系统特性;环境科学则以人类为中心,把人类生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而和社会科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环境污染和污染源

环保保护和劳动安全知识

环保保护和劳动安全知识 环保保护和劳动安全知识汇总 环保保护和劳动安全知识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环保保护: 1.环保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 2.环保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源、回收利用、减少能源消耗、保护自然环境等。 3.环保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4.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态度,是环保措施实施的基础。 劳动安全: 1.劳动安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劳动安全措施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3.劳动安全意识是指劳动者对劳动安全的认知和态度,是劳动安全措施实施的基础。 4.劳动安全教育是指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环保保护和劳动安全知识归纳 环保保护和劳动安全知识归纳如下:

1.环保保护: __环保: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__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从法律角度规范和调整环境保护事务的基本法律规范。 __环保组织:环境保护组织是一种自愿性质的公民参与组织,旨在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方面来维护人们的权益。 __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由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放造成的,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__水污染:水污染是由化学物质和塑料制品排放造成的,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劳动安全: __劳动安全:劳动安全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免遭伤害和危险的状态,劳动安全涉及到工作场所的安全、机器设备的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等方面。 __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为因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提供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的社会保险。 __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__劳动安全设施:劳动安全设施是指为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而设置的设施,包括工作场所的安全、机器设备的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安全等方面。

初中道德与法治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初中道德与法治环境保护知识点归纳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的加剧,环境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 之一。作为初中生,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环境保护知识点,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和素养,也有助于我们为未来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环境保护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首先,道德环境保护知识点是我们养成环保意识和实践环保行为的重要依据。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该牢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这包括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此外,我们还应该努力培养责任心、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为实现美丽家园作出自己的努力。 其次,法治环境保护知识点是我们了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维护环境权益的基础。了解和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要知道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不随意污染环境,同时积极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如遇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采取合法手段进行投诉和维权。 此外,初中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些环保知识点。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关于环 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其次,我们还可以学习环保技能,如种植植物、制作环保手工艺品等。这些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环保意识,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 在学校教育方面,初中学校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将道德与法治环境保护知 识点纳入课程体系。学校可以组织环保讲座、主题班会、环保知识竞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学校可以设置环保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保护知识点 环境保护知识点1、照明用电 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白天可以干完的事不留着晚上做,洗衣服、写作业在天黑之前做完。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又环保节能。 2、家用电器的节能使用 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不用时关掉饮水机的电源。保持冰箱处于无霜状态。 3、爱惜衣物之道 穿衣以大方、简洁、庄重为美,加少量的时尚即可。相比那些时尚的服饰,传统衣着的保鲜度和耐用性更好。外出时穿的正式服装和家居服分开,回家就换上宽松舒适的家居服,可以延长正装的寿命。 4、节水妙招 淘米水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或者浇花。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既节水省时,又

可少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冲洗衣服时,可以加入少量肥皂粉,因为洗衣粉遇到肥皂会减少很多泡沫,既省水又节约清洗时间。 5、低碳烹调法 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食用油在加热时产生致癌物,并造成油烟污染居室环境。减少煎炒烹炸的菜肴,多煮食蔬菜。不要把饭锅和水壶装得太满,否则煮沸后溢出汤水,既浪费能源,又容易扑灭灶火,引发燃气泄漏。调整火苗的燃烧范围,使其不超过锅底外缘,取得最佳加热效果。如果锅小火大的话,火苗烧在锅底四周只会白白消耗燃气。 环境保护知识点 1、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在正常状况下,环境中的物质与人体保持动态平衡,使人体得以正常生长、发育,充满活力。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类自身及其它生物正常发展的现象,就是环境污染。 当环境受到污染时,环境中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达到一定的量后,就会影响人体机能,产生中毒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导致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三种,环境污染对

环保法知识点

论述题 一、新环保法的五大亮点 1.定调关键词:保护优先 法条:环保法第5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理论:80年代是以经济发展为主,90年代是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现在的共识:保护必须走在前头;并且现在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是并重的;定调以后还要依赖于具体怎么实行; 2.授权关键词:环保部门拥有执法权 法条:环保法第六章法律责任 以前环保部门没有执法权,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若地方政府保护,环保部门根本 无能为力; 而新环保法授予了环保部门执法权; 3.狠罚关键词:按日记罚不设上限 法条:环保法第59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 以前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处罚太低;不足以对污染企业带来威慑力;现在的按日 连续处罚办法上不封顶,给企业带来威慑力 4.限批关键词:环保部门可以说不 若一个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规定的总量,环保部门将不批准其增设新的工厂;即不能在环境治理没有达标的情况下再继续增加污染量; 5.公益扩大了环境保护方面公益诉讼的主体 法条:第58条

环境污染的利益损害者很难找到,所以要由环保组织和个人提起诉讼; 二、新环保法的五大原则 根据新环保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优先、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1、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指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确立环境保护优先的法律地位,作为指导调整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法律准则;首先,环境保护优先原则是当今世界上环境保护法的发展趋势;其次,协调发展原则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成为“经济优先”的代名词,再次,这一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环境立法上,鉴于我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从长远看,我们将为治理污染和环境恢复付出更高昂的费用; 2、预防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简称,指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把防止产生环境问题放在首位,事先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在生产、生活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造成污染、破坏,防止生态平衡,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避免或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采取措施治理; 3、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 4、损害担责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和被其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人或受益人应当对自然资源的权利人或生态服务提供人给予补偿; 三、公益诉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