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

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

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表达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与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答复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清照感慨:“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

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想,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外表上是酒意未散,实那么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与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与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写出了闺中伤春惆怅情怀:“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恐难禁〞。以写景入手,描绘了春天阴晴变化的自然景致。描写了词人日常生活中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一天:窗外春色正深,作者却无心欣赏,无法将自己投入到明媚的春光中去,心情似未卷的重帘,压抑沉闷,郁郁寡欢。全词形象地表现生活安逸的词人在暮春时节独处幽闺、寂寞无聊的愁绪和惜春的惆怅。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清照十八岁时与太学生明诚结为夫妻,婚后生活美满幸福。明诚是位古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清照和丈夫不同于封建时

代那些貌合神离的夫妻,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之间这种和谐平等的关系使得每当明诚出游,清照就思之情切,往往以委婉动人的诗词表达这种情思。清照和明诚的美好婚姻关系却要忍受着离别的痛苦。由于丈夫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时常需要离家远出。清照的愁绪就这样溶于词中。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词,把她那种矛盾的心情,表达得很委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那么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狮子兽形的火炉,火已灭,灰已凉,瑞脑香也不再释出。一夜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盖的红被翻波浪。日上帘钩才起来,起来还懒得梳头。宝奁盖上的浮尘,已经很厚了。一个“慵〞字,表达了女主人心中的深愁。愁的根源是生怕离怀别苦。长时间的两地分居,使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使自己成了被遗弃的阿娇、卓文君。心里有苦,还说不出口。新来瘦,不是因为喝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到底是为什么?让她的丈夫自己去想吧。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那么难留。〞从离别前,跳跃到离别后。词人最怕别离,偏偏又要别离,唱千万遍“西出阳关无故人〞也难留住。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人善吹萧,像凤鸣,穆公以女弄玉妻子,筑凤凰台以居。一夕吹萧引凤来。夫妇乘之而去。女主人借用这个典故,寄希望夫妻不

离不弃,百年好合。“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词主人写得很痴情,动了真感情。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她一个人被留在楼,呆呆地倚楼凝睇楼前的流水。凝眸处,又添了一段新愁。

清照的另两首词更加以细腻的笔法将这种愁思推向了极致。一首词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的起句统领全篇,由室外到室之境之物,点染“已凉天气末寒时〞。以景写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再枕席生凉,写出了凄凉独处的心感受。而后,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之谁寄锦书来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无有,惟寄叹息。表达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时空萦绕心头。下篇换头句所语人生、年华、爱情、离别,抒发“无可奈何花落去〞之伤感,以与“流水无限似浓愁〞之离恨苦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由“思〞而化为“愁〞,是两心相印之相思之苦,闲愁之深。最后三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女性相思、愁绪表达的余音绕梁,含蕴绵绵无尽,有由外到的缠绵,“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韶华易逝的失落和相思之煎熬,“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的微妙心态,离恨别苦。

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

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作为重九怀人词寄给丈夫明诚的。词意蕴极其含蓄,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用自我反观的手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容颜,形象抒写了相思之苦,意同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同时选择不求浓丽,以自甘素淡的菊花自比。这既是眼前取景,又反衬作者不同凡响的感人力量。如“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深秋季节,昼短夜长,可知这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独守空房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香炉中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可见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清楚暗示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个凉〞字外表指天气,实写心情,写其情绪的愁闷和心境的凄凉,思夫愁情如此强烈,却又写得十分委婉、含蓄、轻描淡写。清照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之成为具体、易于理解的东西。她既善于描绘实景寄托感情,又善于虚拟幻象表达感情,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此外,明诚与清照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不仅有共同的文人诗词琴棋雅兴,也有相投的事业结合点如喜好古玩。这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真是百里挑一、天

赐良缘。而这对璧人的生生隔离,便生发读者更深层的“愁〞的理解和体味。

三、晚年时期凄凉哀苦的国破夫亡之

公元1127年,北宋首都沦陷。清照的丈夫明诚奔母丧南下。清照随后南渡。不幸的是在他们夫妇南渡的第三年,明诚病逝于。这时,词人四十九岁。清照没有子女,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刻,丈夫又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此后,她又遭到金人南侵的大离乱,图书典籍,金石古玩丢的丢,卖的卖,几乎荡然无存。词人独处异地,离乡背井之苦,国破家亡之恨,无依无靠之悲,使她的词的创作风格上更是沉郁凝重,感情上更加凄楚悲凉。

在寡居的数十年里,就是凭着对亡夫深切的忆恋和爱情来支撑她的生命,慰藉她的灵魂。一首《声声慢》是清照忆恋亡夫的生死恋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笼罩着一种沉重凄切悲哀的气氛。早年她“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清照《转调满庭芳》),而晚年体衰身弱,那么禁不住晚来急风的侵袭;昔日大雁带来的是“锦书〞、希望与爱恋,如今过雁引起的是无尽的失望与伤心;昔年是人与黄花俱瘦,饱含着孤芳自赏的情韵,而今那么是人与黄花俱“憔悴〞,带有对生命将逝的哀伤;昔日黄昏是东篱把酒赏

菊,苦闷有几分潇洒,现在的黄昏那么是独坐窗前,听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敲击着痛苦不堪的心灵。爱而失落,回想昔年的种种幸福,沉吟如今的诸般苦痛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这首词作于清照居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事事休〞,所谓“事事休〞,至少有三个原因: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敌人的侵略,不仅威胁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也威胁到个人的存亡。这个但凡具有国家民族意识的人总是会十分自觉或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严密联系起来。但在这动乱的年代,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还有人不知亡国之恨,还在追逐欢乐,词人怎能不欲语泪先流 ?家无重圆之望,乡无重返之日,国无重复之期,这种愁该有多深有多重?“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自己经历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等种种苦难给她带来无法排遣的浓愁,此时的清照也是集情愁家愁国愁于一身了。((武陵春))可谓是一首老泪纵横的孀妇的泣不成声的悲歌,哀婉欲绝。

南渡后,清照的愁已经从“两处闲愁〞“一段新愁〞 ,开展到“载不动,许多愁〞和了不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和南唐后主煜的“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

人))相比,清照的愁是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重,又无法摆脱的。“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清照用她那哀婉细腻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抒发愁情的经典之作。

四、殷殷怀乡之愁“苦〞

从古至今,以怀乡为容和题材的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从未连续过。然同样是抒写怀乡之愁,清照的怀乡情韵、愁苦心境却是别有一番滋味。

在〔〔添字采桑子〕〕中,作为北人的清照逃避到南方,听不惯雨打芭蕉的声音,于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扰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即流浪之人、亡国之人。作者仅仅是听不惯南方雨打芭蕉的声音吗?非也!自靖康之乱以后,作者就长期过着四处流亡的生活,在困难转徙中,词人对南方的风物往往产生异样的感觉,哪怕是一草一木,乃至风声雨声,都能勾起词人颠沛流离的愁苦,异乡沦落的悲伤,因此这淋沥不止的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点点滴滴都砸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的异乡之情和忧伤情绪表露无余。“故土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等都蕴涵着词人对国破家亡的莫大悲哀和悲愤以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之情。

清照的词之所以蕴含着那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愁〞,正如她自己所言,一生“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她的词也正是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心世

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泼、开朗、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在寂寞深闺和庭院深深的禁锢下,慢慢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国破家亡夫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完毕了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邓立勋:《婉约词三百首》,市盐道街3号:巴蜀书社出版,2001.

2、崇恩:《清照词选》,朝大街166号:人民文学,1988.

3、瑜.清照词欣赏[M].民族,1997.

4、唐圭璋.唐宋鉴赏辞典[M].古籍,1986.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

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作艺术特色赏析(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添字丑奴儿)

词别是一家 ——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赏析 李清照作为南渡词人的代表,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并从本体论出发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概念。就是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应有别于诗,词与诗源同而流异,不能混淆,二者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意境上,都应有所区别。 在她的《词论》中,她对词的创作提出了尚文雅、协音律、尚浑成、尚铺叙、主情致、尚典重与故实的要求。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协音律,由此她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由此可见她对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她写下了许多蕴含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词作。而纵观她一生的创作, 可以发现无论是写柔情蜜意,离愁别恨、流亡痛苦, 都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由于时代的巨变,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因此也就有了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我们可以从她的创作上看到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首先,在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是甜蜜而宁静的。她18岁与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夫妇俩诗词酬唱,共同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生活舒心适意。但随着赵明诚的出仕,两人的生活出现的暂时的别离,于是在李清照平静的心中掀起思夫心切的涟漪。在她前期的词中,多见的是她寄托给丈夫的思念之情。例如她在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阕《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占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衷肠难解,欲语还休,这种滋味沁入人心。这是一首最纯洁真挚的爱情词,反映了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词作直抒相思愁情,虽说这种相思是“闲愁”,然而词人却不知如何排解,正如茧中抽丝,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她的另一首《醉花阴》,更是以她委婉细腻的笔触及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再一次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以“薄雾浓云”的闷人天气起首来衬托词人的黯然心情, 使人感到日长难度。又正是“佳节又重阳”,以往都是夫妇两人对月赏花, 共度佳节, 而现在却是夫妻离别, 所以这佳节美景更勾起了作者的离愁别恨。末句的“瘦”字与开头的“愁”字遥相呼应, 正因为离愁万种, 所以衣带渐宽, “人比黄花瘦”。这首寄托相思的词中虽无一字直诉相思, 但词人那长夜难度的孤独愁态, 那寒夜袭人的愁思, 那独向黄花、饮酒浇愁的风雅而寂寞的形象, 无不曲尽幽微地刻画出词人深深的相思与愁苦。让我们感受到她的清瘦和憔悴, 她那种相思的苦衷得到了形象的表达。李清照寄情于物,把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盘托出,更显示她对爱情的专注与深沉。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并没有把自己束缚在封闭的闺房之内,她常常走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丽。因此在她前期的词中,除了描写深闺之中女子的思想感情外,也有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其中两首《如梦令》非常有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都是写自然风光,各有各的妙处。前一首词是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作写她经久

李清照词“愁”情特色浅析(修改版)

李清照词“愁”情特色浅析 【摘要】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词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风格。靖康之变后,其词大多写“愁”,把个“愁”用细腻的文笔写得情真意切、婉转凄切,而又清新宜人,没无病呻吟之感,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本文就多年教学和读词之所得,就李清照词中浓浓的“愁”情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 李清照(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北、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词虽然不多,但有其独特的风格,创立了她自己的体式——“易安体”。缪钺在《诗词散论.论李易安词》中说:“李易安生于北宋末年,其前后词家甚众,而易安开径独行,无所依傍。”柯敦伯所著《宋文学史》中也称:“清照之词至宋室南渡后,声名尤著,辛弃疾《稼轩词》中,尝有效李易安体者。”“易安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抒写“愁”情。李清照的词大多写“愁”,把个“愁”用细腻的文笔写得情真意切、婉转凄切,而又清新宜人。没无病呻吟之感,而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其“愁”情的美可概括为“景”、“情”、“物”三方面;其“愁”情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自身人格追求与家事、国事之恨。 一、凄清绚丽的“愁”景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的“愁”情特色,首先体现在他为愁情营造出一幅

幅凄清而绚丽的“愁”景。李清照描写景物,擅长用白描的手法进行铺叙。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全文只一个“愁”字,但全篇愁意绵延不断,词人写淡酒、急风、黄花、过雁、梧桐、秋雨,给我们组合出来的是触目皆愁的愁景,而景中皆渗透了一股悲悒情怀,景中有情,把情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淡酒”不敌浓愁;深秋的“急风”吹得人骨冷,让人愁上添愁;“过雁”,旧时相识的大雁如同词人自己漂泊的身影,同病相怜,又勾起了词人思乡的伤感和流离的苦痛,勾起伤心事,表现出词人的极度哀愁;“黄花”满地,一片萧疏景象,真是眼前尽是伤心景,心中尽是伤心事,梧桐、细雨属典型的深秋景物,进一步渲染出一个伤心女子寂寞地守在窗前,忍受着黄昏的清冷,静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打在梧桐叶上。这情景,氛围使人何等的愁苦,无边无际,无尽无休。词人通过白描的手法,衬托的铺张叙述,给读者渲染出一幅凄清的“愁”景,表现了词人的艺术才华。 李清照描写景物,善于通过审美的移情作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她的真情实感。如《多丽》(“小楼寒”)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秋天的夜晚,又寒冷又漫长,寒冷倒不在乎,最恼人的是无情的风雨摧残了那美玉似的白菊。“夜来揉损琼肌”,这“琼肌”二字写出词人对菊花的怜爱之情,感情色彩十分浓厚。接着,运用两组对偶句:一句是“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与白菊对比,既是拟人又是用典,兼用多种艺术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引言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 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作者:————————————————————————————————日期: 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2007年06月05日星期二下午 10:42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与抒情艺术20070512 李清照,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1084年生于济南。她的父亲李格非,做过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学有专长的学者,不仅对历史很有研究,而且对文学、书法也有较高的造诣。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李清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学气氛和学术气氛很浓的家庭环境里,其幼年便很有才华,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建中靖国元年与大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志趣相谐,诗词唱和,生活非常美满。大观元年(1107)赵明诚的父亲落职病故,他们夫妻二人回青城居住。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1129年,赵明诚病死,经受家国变乱后,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一带,于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明代杨慎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词品》)清人李调元则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说她不但高出一般闺阁词人,就是男子中的词坛老将,也没几个人可以和她媲美的。 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以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李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妇思远,情真意切 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可谓是伉俪情深。然而,爱的愈深,离别就愈加痛苦。幸福美满的生活过了十多年,赵明诚便外出作官了。初别或许还是可以忍受的,但一别经年,就渴念难忍了。《醉花阴》这首词便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这种思夫的“愁”情。原文是: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上阙,主要是写作者独处的寂寞。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愉快幸福的日子里,往往会感到时间过得很快;而当孤寂愁苦的时候,则会感到时间格外漫长。词的开头两句,便是写词人这后一种感受。不过,作者没有直说自己如何孤寂、愁苦,而说:薄雾、浓云都在为时间太慢,永昼不夜而发愁;兽形的香炉也感日长难熬而点香来消磨时光。词人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把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愁,变成一种具体可感的东西,并且使人感到,不仅人在愁,连物也在愁,天也在愁,地也在愁了。简直是愁满宇宙!真是不写人愁人更愁。 词人为何而“愁”呢?因为“佳节又重阳”,尤其一个“又”字,说明自从丈夫出门,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一人过这令人“倍思亲”的节日了,这怎么能不使她格外感到思亲之痛呢!然而,词人又没直白内心的痛苦,而说“玉

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声声慢》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代表作之一,这首缠绵哀婉的词体现了她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盅淡酒,怎故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难渡后的作品,而在南渡之后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因此在这首词中描绘的事物和抒发的感情,展现出了一个百无聊赖,空虚孤寂而又凄苦愁闷的古代妇女形象。因此此词不仅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更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之美。 1.体现出的构思美 在这首词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构思美,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寻觅什么呢?在寻觅那失去的家园、亲人或是青春吗?也许不是,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内心孤独、烦闷、痛苦到了极点而又无从排解所造成的,是由于严重的失落感而迸发出的,而寻觅出的只是冷清与寂聊,还有那染愁的秋景,因为要解愁,所以去喝酒;因为酒解不了愁,所以才感到酒淡风急;因为室内冷清,她去关注外景,抬头望却见秋雁,又想起那失去的家园与失去的亲人,所以低头望菊,看那残落的花,想起自己青春不在,所以只想,一个人独自在窗前闷坐,可又偏偏听见秋雨打落在梧桐上敲打着那无所依靠的心,而这一切想消愁的举动,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是愁上加愁,这就是"有意消愁愁更愁"的艺术结构,因此这种愈相反愈相叠的反迭手法,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的愁情深重。这些常见的事物,烙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就是这首词明显的构思之美。 2.体现出的意境美 这首词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淡酒、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凄苦心情,这是最常见的借景抒情方法,写秋天的时候,不是凉,而是寒;不是清新,是萧瑟,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化异常;这里体现出多情女词人细微而独到的体验。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关联在一起,通过借酒浇愁作用敌不过风添愁力量,把意蕴一下子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秋雁,已经是闻声思旧国,伤心不迭;想不到作者又笔锋一转,借助错觉,添上句"旧时相识",使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昔日与丈夫伉俪相亲的甜蜜生活涌上心头,这样,鸿雁传书的典故就像一把尖刀,戳进她破碎心灵的最痛楚之处;写秋菊,只用其黄花满地、干枯憔悴的本意,足以令人酸鼻,但作者却偏又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菊问,人问?问菊,问人?这期间包蕴了多少身世的慨叹和难言的苦衷!写梧桐细雨本身虽无新意,但将它放在两个直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像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一样。 说到《声声慢》,几乎无不谈到它巧用叠字的特点,有明代陆云龙说"连下叠字无迹,能手";清人徐则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开头十四个叠字造语奇特,在整体建构中起着统摄全词的作用。这个问题分三层考虑:首先,"寻寻觅觅",写举动;"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举动,环境,心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愁苦而寻觅,因寻觅而感到冷清,因冷清而心情更愁苦,因愁苦则更要寻觅因此,叠字的运用,从思想内容上讲,它往往会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突现事物;从艺术技巧来讲,它往往会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我从文学角度看,已经感到了它的`委婉、深沉、奇特、美妙。因此到了后来,效仿的人就很多了,比如著名的有曲家乔梦符的《天净沙》,其词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诗词的抒情艺术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人,她的抒情词感情细腻真挚,以婉约深沉见长,同时又以鲜明的形象传情,语言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集》、《词论》等。,她才华横溢 ,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历代文人的赞誉,被推为婉约派之正宗。 一、感情细腻、真挚有倜傥丈夫气 李清照的词,以1126年“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随着时期的不同,词的风格也有所不同。前期作品色彩明丽、细腻、寂寥,多是抒写离愁别绪的闺怨词。后期作品则沉郁、凄凉、悲苍,主要是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痛和对山河破碎的感慨。关于她的词,我们看得最多的还是一个“愁”字。 李清照为人爽直、敢爱敢恨,感情细腻真挚,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她善于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最集中体现的是词中的“倜傥丈夫气”。在李清照词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闺怨,词中的世界多属于男人眼中的女性世界,而李清照则是以女子的身份写自身感受,自然情真意切,这是很多男性词人无法比拟的。例《一剪梅》(红藕香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愁情难释!眼里眉间都是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很直白的描述夫妻间的.相思深情真切动人。又如《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猊)“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满怀至情,连篇痴语,充满了女性自然率真、纯诚细腻。以至于宋朝王灼曾评说:李清照“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碧鸡漫志》卷二)这评论正说明了李清照的词敢于流露真实感情,以至于在客观上被当时的封建规范所不容,这正反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赏析 李清照是中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史学家认为是宋代女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具有深 远的文学影响力。她的诗词以自然淳朴的情感、浪漫主义的倾向和艺术表现力强而著称。 以下是对李清照诗词艺术风格的赏析: 一、自然淳朴的情感 李清照的诗词情感表达自然、淳朴,没有底蕴深邃、状况复杂的复杂情感。她的情感 如白沙献瑶池一般,简单的表达中透露着深刻的情感思想,反映了她自然而然的情感感受。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通过对昨晚的自然变化进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失恋的痛苦和回忆。她把自己的感觉流 露出来,而没有表现出欲盖弥彰的姿态。 二、浪漫主义的倾向 李清照的诗词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她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爱情等主题的追求和 渴望,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她的诗词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幻想性和遐想性,把私 人的感觉融入到舒展的自然图景之中。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这一句就是流露 出对失恋的痛苦和对追求爱情的向往的表达。 三、艺术表现力强 李清照的诗词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她运用极富感染力的情感语言, 把婉约、柔媚的情感深入人心。她的诗词对于色彩的表现尤为绚烂,常用色调的变化来表 现不同的情感。如《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表现了诗人对失恋的幻灭,悲伤.而此时的海棠花带给人一种跌宕、悲凉的感觉,在敌我之间,更多了一份孤独感, 衬托出诗人更深的失意与万分难过的感情。 总之,李清照的诗词把自然特征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不同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自然 背景产生不同的诗情,所表现的情感和表现方法,是文学创新的蓝本,她的文艺风格已经 成为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对于后人的文学原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2)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在委婉含蓄中,李清照的词也不乏直率,利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吐露内心的真实情感。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词的下阕,直接抒写自身的离别情绪和相思之苦,这也体现了李清照抒情大胆,强烈,直率。李清照也写了很多来抒发国破的哀伤之情。她的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认取长安道。”长安是故国的象征,词人认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欢意少,一个“空”字,领起全梦,将女词人思念故国的满腹情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而在她的诗作《夏日绝句》中,通过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词大胆而直率地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李清照的作品中,诗作占少数,但是多数流露豪壮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她的词被后人视为“绝似苏辛派”“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这首词可以说正是李词人远大的理想,不凡的抱负,勃勃的雄心,炽烈的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与抒发。李清照在抒情方面,无论是抒发自己的身世凄苦之情还是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都是在委婉中带着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抒情方式更能让读者通俗易懂。 二、自然清新的语言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是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曲折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而清新的自然美是李清照词最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约去“花间”之俗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语化甚至方言入词,使词语代“俗”而来的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 李词人在语言方面善于用叠字,口语化。如她的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 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一个为避金人南下侵扰而四处逃亡的孀妇,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窘艰辛。不仅如此,在经过近六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李清照夫妇节衣缩食长期累积下来的金石之物,已丧失殆尽,但南下后,又经历多次折腾,“金人陷洪州,隧尽委弃。”后因有人诬陷她家人以玉壶赐金人,“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尽管如此珍贵小心,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仅存的少许文物又被盗,“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后又通过重赏,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将自己的生活、情感写入词中,表现出鲜明地艺术特色。她还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词学理论,影响深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倾诉真挚情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真细腻的灵性。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法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2)熔炼家常语 《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这重重思绪,微妙心态,全用家常语道出而含蕴绵绵不尽。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

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漱玉词的口语化、通俗化。 (3)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长于以白描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柳永的“细密妥溜”、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睹难忘。《漱玉词》的白描,具有浑成、含蓄、宛曲的特点,因而毫无浅易平直之迹。《行香子》煞拍:“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虽系以口语描述天象,不免使人联想起人间风云变幻、爱河如许风波,其深层意蕴是领略不尽的。 (4)讲求韵律美 李清照论词很重视声律,歌词分五音六律、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漱玉词讲究声情,喜用双声叠韵,选辞注重声韵美。以《声声慢》为例,其中用舌声15字,齿声42字,尤其是未几句,“二十字里齿声交加重迭,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自己忧郁彷徨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声声慢》首句连下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李清照善以寻常语度人音律,平淡人调殊难,奇妙而谐律,更是出神人化。

论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论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作者:王建阁 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的词是词发展的最高峰,在宋词的发展过程中,涌 现出了很多杰出的词人,在这众多词人中,李清照以她独特的抒情艺术和自然的语言风格占据 了一席之地,使她成为宋代词坛中杰出的作家之一,在宋词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今天,我 们从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入手,浅论李清照词作中的愁情艺术。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艺术 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而在这些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萦绕在词人心中那个难以抹去的“愁”字,词人或白描或对比或借景将其生动又深情的传达给我们,不仅能使读者强烈的感受 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理解,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 难以超越。 一.李清照的愁情艺术 (一)思夫情深,离愁别思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志趣相投的他们结婚。婚后生活开心 愉悦,夫妻二人十分恩爱,然而天上的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与赵明诚幸福的婚姻仅仅持续了十年,因为赵明诚在外做官,李清照开始体会离别思念的滋味。《醉花阴》这首词便是表达李清 照思夫之情的最好例子。 这首词是赵明诚离别后的重阳节,李清照心有感触所作。重阳佳节,本应该是家人好友相 聚的日子,但李清照却是孤独独处。词的上阕,“薄雾浓云愁永昼”是说所处的天气环境,薄雾、浓云都在忧愁时间的缓慢,李清照点燃香炉来消磨时光。借实物表达自己的愁思,让人拥 有画面感,从“佳节又重阳”的“又”可以看出,李清照已经不是第一次自己过节日了,孤独 之感也不是第一次。但是李清照没有直抒胸臆,只说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半夜枕着的玉枕都已经凉透了。可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赵明诚的思念,简单的语 言表达深刻的内涵。 下阕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面上没有提到任何 思念的事情,但给人的画面感则是:一位美丽的妻子盼望着丈夫归来,变得人颜憔悴,比黄花 都瘦,人物内心的愁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李清照和赵明诚两人身份相仿、兴趣相投,这在那个封建迷信的时代能够相遇相守是非常 不容易的,但是却偏偏要经历生离的煎熬,愁思自然只增不减。 (二)伤春之思,郁郁不绝 李清照的词大多清新自然,通常以她特有的视角捕捉事物,把瞬间的感受用简单的字眼表 达成句,使之易被理解,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如梦令》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之一,背景是一个经过风吹雨打的春夜,李清照醒来感觉院中 的花草必定是花事凋零,枝繁叶茂,于是向“卷帘人”询问情况,“卷帘人”却不经心的回答 道“海棠依旧”,一个“却”字,把“卷帘人”的态度和自己的意外之感描绘了出来,李清照 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其错误,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内心细腻,多愁善感的人。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词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与李后主李煜、并称“词家三李”,与辛弃疾合称为“济南二安”,她就是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著名学者,受知于苏轼。其母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诗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小小年纪就才华显露,能、善书画、通音乐,多才多艺。十八岁时嫁给了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两人感情至笃。明城精通金石考古,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鉴赏书画,夫妻和睦美满。靖康之变,战乱中夫妻携金石古书南下,后丈夫又病死,携带的文物也损失殆尽。李清照孤身一人辗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生活颠沛流离、凄苦不堪。 一、李清照词的表现内容 李清照的词大多与其生活境遇有直接关联,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写词多描写她在少女、少妇的生活,比如《如梦令》、《点绛唇》等表现了她少女生活的活泼、天真甚至有点淘气的情意。婚后的少妇生活同样洋溢着温馨的气息,虽不免也有夫妻分离之苦,但不过是淡淡的愁思和感伤。如《》、《醉花阴》:写丈夫外出,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词中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李清照的词均是本人内心情愫的自然流露,比那些“男人而作闺字”的作品更细腻、真切。从靖康元年起,是李清照的后期,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此时的作品主要表达的个人的不幸遭遇,词风也从前期的妍丽、清新变为缠绵凄凉沉哀入骨,如《永遇乐》等。李清照曾在《词论》中主张词要协律、要典雅、有风致。而《词论》是宋人最早的一篇论词专文。 二、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她的词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易安体”。有很多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其特点: 1.李清照词多用白描手法,描写人物细腻、自然、真实 如《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首小令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暮春的一个早晨,女主人和侍女关于花事问答的普通生活图景。寥寥数语,女主人公惜花的心情被曲折而传神地表达出来。再如《永遇乐》:“如今憔悴,风寰雾鬓,怕见夜间出去”。此处用洗练简洁的白描,活现出忧患余生的那种形容憔悴,鬓发散乱,神情慵懒的形象,此形象与昔日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李清照词常用比喻,并且新奇、新颖而贴切

浅析李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浅析清照词的愁情与抒情艺术 摘要: 细品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无论是诗还是词,愁情词总有一片广阔的空间,给人无尽的遐想。无视“寂寞〞、“伤心〞、“幽怨〞、“凄凉〞、“泪痕〞、“肠断〞诸如此类的“愁〞的替代词,也不管整体境界言愁者,单是直接标出“愁〞字的就数不胜数。唐诗中有举杯消愁,殊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宋词亦善言愁,而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到了极点,她的“愁〞有着深重的文化背景和深邃的文化蕴。清照留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像血液一样渗透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触目皆愁。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有她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有她思乡忧国的哀愁,国运维艰,柔中带刚;有她理想现实的悲愁,呼喊抗争,痛彻心扉等等。 关键词:清照词愁情抒情艺术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开展顶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清照那么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清照词的主要容是踵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根底、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那么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出色作家之

一,下面以不同时期的词作浅谈一下清照对愁绪的抒写和抒情艺术。 一、少女时期惜春伤时的淡淡的闺愁 对少女时代的清照来说,她的生活还是比拟稳定、充满欢乐的,她的性格也是活泼开朗的。此期她几乎与“愁〞字无缘,词作多写少女生活的欢愉,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便是对怀春少女情态的描绘,表现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思想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清照已由天真无邪、活泼快乐的少女走向多愁善感。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燕来燕去无不拨动词人敏感的心弦,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心头,使得清照的心头始终萦绕着青春难留的淡淡的假设有似无的浅浅闲愁。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表达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与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答复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清照感慨:“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

李清照词作的愁情艺术

李清照词作的愁情艺术 中国向称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早在少年时代便跻身于这繁星之群,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赞李清照说“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华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夫人,当推李词第一。”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也称道“婉约以易安为宗。”更有联曰:大河百代众浪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盛开一枝女儿花。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文人,母亲王氏亦善属文,清照幼有才藻,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青年时就对金石按酒有兴趣,后成为金石学家,李清照与他志同道合,帮助他从事收藏和研究,感情甚笃,靖康之变后夫妻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明诚病故,李清照开始过着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生活,晚年寄居临安,后悄然离世。李清照著述丰富,今均佚失。现在流传的《漱玉词》为后人所辑。清照开始诗词皆工,尤以词名,理论上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其词作令、慢兼擅,尤善于用白描手法,以清新活泼的口语入词,臻于天然而工、浑然无迹的化境,形成独树一帜的“易安体”。作品以南渡为界分成前后期,内容和风格均有变化。后期词

作所寓的故国黍离之悲,对南宋词人辛稼轩、刘辰翁有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理解,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她的词作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就是 必不可少的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的是李清照现存48首词作,而在这些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萦绕在词人心中那个难以抹去的“愁”字,词人或白描、或对比、或借景将其生动又深情地传达给我们,宋末词人刘辰翁在读其《永遇乐》后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阔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一、婚前“愁”在乐中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宋神宗元丰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6100字(论文)》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探析 目录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1)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1) (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2) (三)国破家亡后的愁己悲国 (3) 二、李清照词中“愁”字情结形成的背后原因 (4) (一)社会环境 (4) 1.社会传统 (4) 2.国家战乱 (4) (二)个人身份 (5) 1.率真的少女 (5) 2.甜蜜的妻子 (5) 3.凄凉的孀妇 (5) 三、李清照词在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一)对同时期女性写作史的影响 (6) (二)对后世女性写作史的价值和影响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字在诗歌中的表现 (一)少女时代惜春伤时的浅浅闲愁 李清照出身官家,他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的一员,收藏了大量的书,她的母亲是状元王功臣的孙女。她成长在这样一个学术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这给了她广泛阅读的机会和条件,这自然有助于她后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从李清照词词中引用的古籍来看,她对儒家经典、历史经典、唐词、晚唐宋词、道家佛经都非常熟悉。这样就开阔了她的视野。小时候,李清照的生活相对幸福、稳定、充满幸福感。这时,她几乎与“悲愁”一词无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李清照已经从一个单纯、活泼、快乐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

如下面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首词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了闺房“惜春伤春”的复杂表达,堪称“生动的笔”。在整首词中,没有了词人的天真和渴望,无忧无虑的闲暇也就没有了。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种绿、肥、红的衰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尤其是“宜青、宜肥、宜红、宜瘦”这句话,是词人对风雨过后春意渐逝、乱象丛生的情景的想象,表达了词人伤春之情,寄托了词人的生命与青春。它似乎直接表达了他的感情,但却有“隐含的意义”,表达了他深沉、晦涩难言的怨恨。这首词的精髓是词人用花来形容自己,感叹自己的青春多愁善感和无助。虽然整个词中没有“悲”字,但爱花伤春、容颜苍老的深沉哀伤却轻易渗透到整个艺术形象中,揭示了词人多愁善感的时间序列和无奈挽留岁月的淡淡的恨与浅的哀伤。例如“江梅已过柳生绵”描写李子已到地面,柳絮飞离枝头,寓意词人本人已到了求爱的年龄,却仍在等待,这让她在春眠之初醒来时感到一种悲愤。这首词抒发了少女心中对春天的眷恋、朦胧的渴望和淡淡的忧伤,细腻婉转,生动动人。(二)为人妻子时期的离愁别绪 18岁那年,李清照嫁给了赵明成。他们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感情。李清照除 了对普通文人词琴棋艺的优雅发展外,还有一个相似的职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遵循“父母之命,媒人之言”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美满的婚姻是很少见的。因此,他们是一对相爱的人,是一对情投意合的朋友——世上罕见。这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记》中可以看出,“每到过年都告诉我们,李清照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实在令人羡慕。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有盈亏”,结婚两年后,赵明成当官了,他们经常面临长短分居。一旦一个有抱负、有政治头脑的女人做了老婆,在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下,她也会逃入童心未泯的狭隘世界。爱情生活越甜蜜越幸福,离开就越痛苦和悲愁。词人对此有着深刻的人生阅历,所以她在词中表达了这种离别的恨意。例如《一剪梅》这首抒情词真诚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第一次婚姻后不久就离家出走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词的第一部分描写了红藕飘香、雁南归来,渲染出浓浓的秋光秋意。 同时,它委婉曲折地描绘了女词人思念丈夫的悲愁。落花和流水被用来描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迁移。它表明相爱的夫妇应该一直在一起。结论通过“眉头向下,心在上”的“下”与“上”,揭示了“闲暇烦恼”从表达到内心的转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