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专题一:

1、分封制:①目的:扩大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封建指分封建立).

②内容:周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③权力:爵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④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⑤评价: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兼并战争的开始,周王室的地位削弱了。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评价:有利于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今天生活的影响:宗庙、宗祠、族谱、重男轻女等观念。

3、皇帝制度的由来和特征:皇帝制度始于秦始皇。

①由来:统一六国后,嬴政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或诏、玺)具有人治、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4、郡县制:是春秋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特点:垂直管理。

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

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分封制与宗法制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皇帝任免;诸侯国具有独立性,易发生地方割据;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元: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及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5、皇权相权之争: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明朝中央: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清朝设军机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处。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军机大臣负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6、监察制度:

秦: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监察制度最早确立与发端。汉:汉武帝时,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部,每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最早地方监察系统。中央由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机构。

唐元: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明:厂卫制度。

7、科举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科举制。

利:打破贵族政治、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弊: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特别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专题二:

1、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4个历史事件)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个历史事件):

1.鸦片战争及与《南京条约》:英法等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时间:1840年至1842年。

结果: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福州,宁波,上海,厦门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文化(新思想开始萌发)受到影响,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背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对外侵略野心膨胀,制定大陆政策。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了东林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

过程: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1894年,北洋舰队仓促应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甲午军魂)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冲去,全舰军官壮烈殉国。

海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卫,“避战保船”。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卫战役中)。结果: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澍湖列岛,台湾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反映列强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

甲午战后,列强利用清政府国库空虚,争先恐后想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开厂设矿,修建铁路,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宰割同盟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发动了战争,签订了《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①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利息共是九点八亿两,分三十九年付清(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③拆大沽炮台至山海关沿线的所有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京津等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④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该条约最大特点)。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英、俄)将魔爪伸向中国西北、西南等地区。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1898年兴起于山东。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在天津,义和团包围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义和团运到到达顶峰。局限性表现:扒铁路、毁电线。

1900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7、抗日战争: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7-1938、10防御阶段;1938、10-1945、8相持阶段;1945、8反攻阶段。九一八事变:

1931年,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

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之后,日军向华东和东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妄图3个月灭亡中国。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①1935年“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③1937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全面抗战路线

①政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军事:采取全面抗战路线斗争,取得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③思想: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方针,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

1945年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特点:全民族抗战。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侵华罪行包含:武力侵略、细菌战、毒气战、惨案、扶植代理人、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

专题三:

1、太平天国运动: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太平军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1856年进入军事全盛时期。1864年天京陷落,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思想特征: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与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核心内容)的《天朝田亩制度》。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中心内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是每户留足口粮,其它归国库,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目的)②核心思想:绝对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

《资政新篇》:1859年,①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②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政治上:以法治国,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鼓励中外自由通商,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设立社会福利机构。(无民主宪政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