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方法论

本体论问题是指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

认识论问题是指认识作为一种现象的规律和表现,

方法论问题是指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哲学意义/表现认识论是现代哲学的核心,认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我们如何能够获得确实的知识的问题,所以认识论亦称知识论。其核心是真理问题。

本体论是关于何物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追问“如何知道”,那么相关许多阐述都会成为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和历史观的研究,也包含许多对人类及其社会本性的阐述,是当代人本主义的主要派系。

本体论:什么可知
认识论:关于这种事物,我们能够知道哪些以及如何知道
方法论:如何获得这种知识。

本体论(世界的存在方式)


人的认知能力这个话题不一定就是一个认识论的话题,比如你提到的皮亚杰,他的书一般被归于心理学著作。因为认识论(知识论)关心的并非人的认知能力,而是知识本性。所以说它的核心是真理问题。比如在“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这个论题中,认识论主要关心为什么这个陈述是真的,昨天真吗?明天也真吗?我们做这个陈述意味着什么?在我们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地球运动的情况下,这个陈述又意味着什么。人的认知能力本身可以说是认识论的主题之一,但是并非核心。比如像错觉、(在生物学意义上)人的视觉阈限,这些一般可以成为认识论的论据,但不是他要论证的对象。

它们都属于哲学范畴。辨证论:通过对事物的逻辑分析,确定其间关系性。通过推导使事物自身的矛盾显现出来,这种内在矛盾的显现是通过事物的内在运行得以实现的(说白了,是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被生发出来的。因此矛盾的本身在于人的先验性认识。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世界哲学思考的最终要归于一种对于自身认识,我们称之为反思。)也就是时间性的,而非在以静止的、世界化的方式自相矛盾。但是为了到达所需求的认识,同时又必要地承认反思中矛盾的不可避免,所以在对立中要寻求一种正反调和。
方法论:我们通过方法论来探求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这种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原则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趋向性的理念。
认识论:这与方法论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反思,是先验的,而非可操控的。因此认识论本身的目的是接近认识的真实情况,而非规定认识的途径。这样以认识去认识自身的方法本身就具有自相悖反的含义,就如同你在没有镜子的条件下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因为你正用自己的眼睛在看。所以这种思考的最终要进入先验心理学,所得出的结论是概念性的,

而不能从实体世界中被发现,因为决定结论的构成物都在经验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发挥作用。如果要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那么就是:认识自己是怎么在认识的。
本体论:事物的本质。对于这个领域并不容易获得一个明晰的概念。因为每一种哲学都在对于本质的认识上有自己独到的解释,甚至可以说各种哲学派别的分歧之处就在于本体论的定义。古代的哲学家始终在试图道清事物和世界的本质,但是最终却发现对本质的本质都没有得到一个共通的意见。形而上学问题也多是在这个地方转圈子。诸如世界是一还是多?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这样,“本体论”这个术语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从正面去使用。

我认为历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三个部分组成,

说简单点,行而上是指虚空的、精神的,行而下是指具体的、物质的
我们传统文化是宣扬行而上,因为孔孟老庄都是大思想家,中国文化一向主张修身养性,注重精神上的修炼,不鼓励物质上的最求。
而现在的社会是主张行而下,比如最求金钱、名誉、地位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老子只是总结发扬了其中的一些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包括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四个部分。可是在旧哲学里,他们把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方法论看成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例如在康德那里,他把“本体论”称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彼岸”。他把存在的规律和思维规律相割裂。

哲学是寻找支配一切存在的规律,这就必须找出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加以认识、总结。所以完整的哲学体系当包含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事物背后的规律,只是与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的模式不一样,所以在我国的情况下被批判。听说现在大学里把形而上学称为“第一哲学”,又自己造了个弱智类型的“形而上学”概念(就是百科里那个用孤立、片面、静止看问题的那个)。这样能骗别人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