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神经反射实验

蟾蜍神经反射实验
蟾蜍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三(1)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并通过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观察,了解心肌兴奋性变化特点。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暴露心脏。

2. 将换能器插头插入1通道,刺激输出电缆插入刺激输出插孔。

3. 在心舒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mm,将蛙心夹上的连线系于张力换能器的着力点上,使拉直的系线与着力点所在的平面垂直,张力的大小,以描记出适宜的心跳曲线为宜,并注意使心脏收缩时曲线为上升支,舒张时为下降支;连接刺激电极,使两电极与心脏充分接触,再与刺激输出电缆相接。待描记出一段心跳曲线后,开始实验。

观察项目:

1. 记录正常心跳曲线,观察心室收缩和舒张曲线。

2. 分别在心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3. 分别在心舒张中、晚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结果:曲线;文字。

注意事项:

1. 破坏蛙的脑和脊髓要完全,以免肢体的活动干扰记录。

2. 实验过程中,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心脏。

3. 安放在心室上的刺激电极应避免短路。

4. 不要连续刺激心脏。

检查是否有刺激输出,可用刺激电极刺激蛙腹壁肌肉或大腿肌肉。

思考题:

1. 讨论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2.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3. 当心率过速或过缓时,期前收缩后是否会出现代偿间歇?为什么?

实验三(2)蟾蜍心兴奋传导系统分析

实验目的:利用结扎的方法,分析蛙心起搏点及兴奋传导的顺序。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暴露蛙心: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将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部皮肤及胸骨,剪开心包膜,显露心脏。

2.辨别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三部分及窦房沟、房室沟的结构和位置。

观察项目:

1.观察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三部分跳动的顺序及计算其跳动频率。

2.结扎房室沟:于房室沟处穿引一细线后作一结扎,阻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各自的跳动频率有何变化?

3.结扎窦房沟:用细镊子在主动脉干下方穿引一细线,再用玻璃针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于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半月形纤维环(窦房沟)处作一结扎,以阻断静脉窦与心房之间的传导。待心房和心室恢复跳动后,观察计算静脉窦、心房和心室各自的跳动频率。

将上述各项观察结果填入下列表格。

注意事项:

1.作结扎时,结扎部位必须准确,勿将静脉窦或心房结扎住。

2.若结扎房室沟后,心房、心室停搏过长时间,可用玻璃针作人工刺激,使其恢复自主跳动后再计数。

思考题:

两次结扎后静脉窦、心房、心室为何跳动频率不一致?哪一部分的跳动频率更接近于正常心跳频率?这说明正常心搏起点在何处?心脏兴奋传导的顺序

如何?

蟾蜍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三(1)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目的:学习在体蛙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并通过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观察,了解心肌兴奋性变化特点。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 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暴露心脏。 2. 将换能器插头插入1通道,刺激输出电缆插入刺激输出插孔。 3. 在心舒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约1mm,将蛙心夹上的连线系于张力换能器的着力点上,使拉直的系线与着力点所在的平面垂直,张力的大小,以描记出适宜的心跳曲线为宜,并注意使心脏收缩时曲线为上升支,舒张时为下降支;连接刺激电极,使两电极与心脏充分接触,再与刺激输出电缆相接。待描记出一段心跳曲线后,开始实验。 观察项目: 1. 记录正常心跳曲线,观察心室收缩和舒张曲线。 2. 分别在心收缩期和舒张早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3. 分别在心舒张中、晚期给予刺激,观察曲线是否有变化 结果:曲线;文字。 注意事项: 1. 破坏蛙的脑和脊髓要完全,以免肢体的活动干扰记录。 2. 实验过程中,应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心脏。 3. 安放在心室上的刺激电极应避免短路。 4. 不要连续刺激心脏。 检查是否有刺激输出,可用刺激电极刺激蛙腹壁肌肉或大腿肌肉。 思考题: 1. 讨论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 2.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有何生理意义? 3. 当心率过速或过缓时,期前收缩后是否会出现代偿间歇?为什么? 实验三(2)蟾蜍心兴奋传导系统分析 实验目的:利用结扎的方法,分析蛙心起搏点及兴奋传导的顺序。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方法: 1.暴露蛙心:用刺蛙针破坏蛙的脑和脊髓,将蛙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剪开胸部皮肤及胸骨,剪开心包膜,显露心脏。

神经反射检查-全身体格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

神经反射检查-全身体格检查 1.浅反射刺激皮肤或黏膜引起的反应。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等。 腹壁反射:检查时嘱病人仰卧,两下肢稍屈以使腹壁放松,然后用火柴杆或钝头竹签按上、中、下三个部位轻划腹壁皮肤。正常在受刺激的部位可见腹壁肌收缩。 上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7~8节病损,中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9~10节病损,下部反射消失见于胸髓11~12节病损。双侧上、中、下三部反射均消失见于昏迷或急腹症患者。肥胖者、老年人及经产妇由于腹壁过于松弛,也会出现腹壁反射的减弱或消失。 2.深反射刺激骨膜、肌腱引起的反应。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系器质性病变,如末梢神经炎、神经根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脑或脊髓的急性损伤;骨关节病和肌营养不良。 (1)肱二头肌反射(c5-6):被检查者屈肘,前臂稍内旋。检查者左手托起被检查者肘部, 以左手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拇指。观察肱二头肌收缩引起前臂屈曲动作。 (2)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颈6-7-8) copyright zhikaoy 医师以左手托扶病人的肘部,嘱病人肘部屈曲,然后以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直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反应为肱三头肌收缩,前臂稍伸展。

(3)桡反射(radial periosteal)(颈5-6) 医师以左手轻托患者的前臂于半旋前位,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然后以叩诊锤轻叩桡骨茎突,便发生前臂屈曲和旋后的运动。有时检查者可以左手握住患者两手各指,两前臂屈曲120度,然后叩击两侧的桡骨茎突。 (4)跟腱反射(s1-2):被检查者仰卧,下肢屈曲,大腿稍外展外旋,检查者用左手握住足趾使踝部稍背屈,叩击跟腱。观察腓肠肌收缩引起的足背屈。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和 不同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实验摘要 1.目的:掌握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 本操作以及蛙类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学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 统和换能器的使用。记录在刺激时间、强度变化率恒定的条件下,不 同强度和频率的电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2.方法:应用蛙类捉拿方法并且毁脑脊髓后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用锌铜弓分别刺激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观察肌肉变化。再利用张力换 能器将压力变化转换为电信号,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不 同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的变化曲线。 3.结果:用锌铜弓刺激坐骨神经时腓肠肌发生收缩。在保持足够的刺激 时间(脉冲波宽)不变的条件下,通过逐步增加对蟾蜍坐骨神经的刺激 强度(脉冲振幅)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可发现当电压低于阈值的强 度刺激,坐骨神经支配腓肠肌的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刺激电压达到 阈强度时,坐骨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刺激强度逐渐增 大,总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使支配腓肠肌的神经纤维全部 兴奋,则收缩张力达单收缩最大值。 4.结论:在一定刺激时间下,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所达到的强度为阈强度;能引起组织发生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称为最 大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叫最大刺激强度。介于阈刺激和最大刺激间 的刺激称阈上刺激,相应的刺激强度称为阈上刺激强度。 二、关键词:坐骨神经、腓肠肌、兴奋性、阈值 三、引言:刺激神经使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通过神经肌接头的化学传递,使肌肉终板膜上产生终板电极,终板电极可引起肌肉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传遍整个肌肉纤维,再通过兴奋-收缩耦联使肌纤维中粗、细肌丝产生相对滑动,宏观上表现为肌肉收缩。[1] 四、材料和方法 1.实验对象:蟾蜍 2.实验仪器:张力换能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剪刀、铁碗、 培养皿、锌铜弓、玻璃分针、大头针、蛙板、尖头镊子、棉线、针形 引导电极 3.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 4.实验方法: 1)观察蟾蜍毁脑脊髓前后四肢肌张力的变化。用锌铜弓分别刺激坐 骨神经和腓肠肌,观察肌肉的反应。 2)毁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左手握住,以食指压其头部前端使 其尽量前俯,右手持探针自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到达椎管,即 将探针改变方向刺入颅腔,向各侧不断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 再将探针原路退出,刺向尾侧,捻动探针使逐渐刺入整个椎管内, 捣毁脊髓。此时蟾蜍下颌呼吸运动应消失,四肢松软,即成为一 毁脑脊髓的蟾蜍。否则须按上法再行捣毁。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二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 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见图) 2.计算 S=10mm,t=0.33ms,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我们通过对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结果的比较,结合神经干的特性进行分析:动作电位的起点本质是神经干中传导速度最快的一类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到达记录点引起的,潜伏期法测量的速度本质是此类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潜峰法的形成本质是各种神经纤维兴奋相互叠加后最强的部分。如果采用潜峰法

测量,由于“迁延效应”代表的时间不够准确,不能代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故应该采用潜伏期测量才更准确。 2,.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干表面传导,兴奋传播过程中造成引导电极下电位改变,故可记录到双相动作电位.通过两对引导电极可观察到兴奋由一对引导电极下传至另一对引导电极下所需时间,根据兴奋传播的距离和所需时间即可计算出传导速度. 实验结论:本实验中测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由实验可知,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受到有效刺激可产生动作电位,同一条神经干中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性不完全相同,且在一次兴奋后兴奋性发生改变,兴奋以一定的速度在神经干表面传导,神经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神经纤维的完整性。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中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 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实验13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13 蟾蜍心室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目的】 1.学习蛙在体心脏舒缩活动和心电图记录方法和技术。 2.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肌兴奋性阶段性变化的特征。 【原理】 心肌每兴奋一次,其兴奋性就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变化。心肌兴奋性的特点在于其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在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内,任何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而收缩,但在舒张早期以后,给予一次较强的阈上刺激就可以在正常节律性兴奋到达以前,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之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同理,期前兴奋亦有不应期,因此,如果下一次正常的窦性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便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期前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这就是代偿间歇。 【材料】 蟾蜍或蛙;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刺激电极,心电图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 【方法】 1.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第1通道,心电图引导电极导联线接2通道。系统参数设置(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自定义实验项目”菜单中的“期前收缩—代偿间歇”。系统进入该实验信号记录状态。仪器参数:1通道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Hz、灵敏度3g;2通道时间常数 0.2~1s、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mV;采样频率 800Hz,扫描速度 1s/div。单刺激模式,阈上刺激强度(2~5V),刺激波宽5ms。 2.蟾蜍毁脑和脊髓,将其仰卧固定于蛙板上。从剑突下将胸部皮肤向上剪开(或剪掉),然后剪掉胸骨,打开心包,暴露心脏。 3.将心电图电极(6号注射针头)插入蟾蜍右前肢、左下肢和右下肢皮下引导Ⅱ导联心电图。张力换能器连线上的蛙心夹在心室舒张期夹住心尖记录心搏曲线。固定刺激电极,使其两极与心室相接触。 4.实验观察 4.1描记正常蛙心的搏动曲线和ECG,分清曲线的收缩相、舒张相、ECG各波。 4.2用中等强度的单个阈上刺激分别在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和心室舒张早期之后刺激心室,连续记录心搏曲线和ECG。观察有无期前收缩出现,期前收缩出现后是否出现代偿间歇。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 2.计算 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人体机能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作者:2011222681宋利婷组员:2011222702曾惜2011222709张芮2011222698杨袁虹 一、实验对象:蟾蜍 二、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三、实验内容 图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测定 由上图可知,以0.100v为起始刺激强度,在0.100到0.300v的刺激时,不产生动作电位,

逐渐增大强度,一直到当刺激强度为0.4V时,刚好引产生动作电位,即阈刺激为0.4V,当刺激强度达到1.4V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也不再改变,即最大(适)刺激强度为1.4V. 图二:潜伏期波幅时程及速度的测定 由在最适刺激强度时动作电位原图上进行区间测量可知,潜伏期为0.60ms,时程t1为2.84ms ,波幅为2.72mV,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电极间距离s=1.3cm,以传导速度和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1=s/t1,求得的速度v1=45m/s 图三:潜峰法测量速度

如图是通过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为(t1-t2),测量并输入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为(s2-s1),s2=4.7cm,s1=3.8cm,t1-t2=0.28ms,由传导速度和用公式计算传导速度:v2=(s2-s1)/(t1-t2),v2=321m/s 图四: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

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缝匠肌神经标本制备

实验六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缝匠肌神经标本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急性动物实验(与慢性动物实验的区别) 2、离体标本实验(与在体标本实验的区别) 3、掌握锌铜弓导致生物电产生的原理 4、掌握离体标本的制备及手术训练 5、掌握剪刀的技用和双毁髓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1、急性动物实验与慢性动物实验,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 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离体和在体实验两种方法。 离体实验:是从活着的或刚处死的动物身上取出所需要的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置于一个能保持其正常功能活动的人工环境中,观察某些人为的干预因素对其功能活动的影响。例如,对离体蛙心或动物血管条进行灌流,可用于研究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对心肌或血管平滑肌收缩力的影响;应用膜片钳技术可研究细胞小片膜上单个离子通道的电流特性。 在体实验:是在动物麻醉条件下,手术暴露某些所需研究的部位,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在人为干预条件下的变化。例如,以动脉插管记录动物血压,可用于观察某些神经或体液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将玻璃微电极插入脑内某些部位进行细胞外或细胞内记录,观察神经元在接受某些刺激时放电活动的变化,以了解这些神经元的生理功能。急性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实验条件比较简单,条件较易控制,便于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离体实验则更能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中最为本质的基本规律。但急性动物实验的结果可能与生理条件下完整机体的功能活动有所不同,尤其是离体实验的结果,此时被研究的对象,如器官、组织、细胞或细胞中的某些成分已经脱离整体,它们所处的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实验结果与在整体中的真实情况相比,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慢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且尽可能保持外界环境接近于自然,以便能在较长时间内观察和记录某些生理功能的改变。实验前一般需对动物作某些预处理,待动物康复后再进行观察。例如,研究唾液的分泌调节时,可预先将唾液腺导管开口移至颊部体表,观察时就能方便地从体表收集到唾液腺分泌的纯净唾液;研究某种内分泌功能时,常先摘除动物某个内分泌腺,以便观察这种内分泌激素缺乏时以及人为替代后的生理功能改变,用以了解这种内分泌激素的生理作用。慢性动物实验适用于观察某一器官或组织在正常情况下的功能以及在整体中的作用地位,但不宜用来分析某一器官或组织细胞生理功能的详细机制。与急性动物实验相比,慢性动物实验的干扰因素较多,实验条件较难控制。 2、锌铜弓的作用及原理 锌铜弓:在生理学实验中,锌铜弓是检验标本机能活性最常用而简易的刺激器。由铜片和锌片两种金属制成。锌铜弓具有刺激作用,是因为金属与溶液之间产生电位差,即电极电位。

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蟾蜍骨骼肌生理 学号 系别 组别 同组 实验室温度 实验日期2015年5月7日

一、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 (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期 (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 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 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 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 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 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 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 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 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儿童神经系统检查与反射检查

儿童神经系统反射检查 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出现的是原始反射,随着中脑神经的发育,原始反射逐渐消失,出现中脑水平的立直反射(矫正反应),神经系统逐渐完善出现大脑皮质水平的平衡反射 原始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延髓、脑桥 立直反射---反射中枢在中脑、间脑 平衡反射---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 1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是人类的先天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这些不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是人类一生下来就具有的。这些反射在应该出现是不出现或应该消失时不消失均属异常,有临床意义。 01吸吮反射 0-3月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唇与口角,或者将手指或母亲乳头插入口内。 反应:像得到食物一样主动闭口,有节律地吸吮、咽下。 意义:减弱或缺失多见于早产儿,生后窒息、外伤等脑干机能损伤,饱食后不出现,饥饿时呈亢进状态。持续存在(6-8月后)或消失后重新出现,提示脑损伤。 02觅食反射0-3个月,一般1月左右消失。 检查方法:用手指轻触婴儿口角或上下唇。 反应:婴儿出现张口寻找乳头动作。3-4月后婴儿会学习、认知到肚子饿时,会用哭声来表达需求,觅食反射就慢慢消失了。 意义:同吸吮反射。生后3月仍然存在为不正常,会导致易张口,舌肌后缩,颈立直差,1岁以上存在提示摄食障碍。 03拥抱反射(Moro反射) 又称惊吓反射,由于头部和背部位置关系的突然变化,刺激颈深部的本体感受器,引起上肢变化的反射。亢进时下肢也出现反应。肌张力低下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难以引出,早产、低钙、核黄疸、脑瘫等患儿此反射可亢进或延迟,偏瘫患儿左右不对称。拥抱型为0-3个月,伸展型为3-6个月。 检查方法:共五种 ①落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手放在小儿后头部,将头抬起离床面30度,然后将手下落10-15度(手不离开头部); ②拉手法: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拉小儿两手上提,当小儿肩部离开床面是(头不离开床面)然后突然松开。 ③托法: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下倾斜15°; ④弹足法:用手指轻弹小儿足底; ⑤声法:小儿仰卧于床上,用力敲打床边附近发出声音; 反应:分两型 ①拥抱型: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示指末节指间关节屈曲,呈扇形张开,然后上肢屈曲,肩、前臂收拢呈拥抱状态,小儿有惊吓的表情或哭闹不安,亢进时下肢也出现与上肢相似的反应。 ②伸展型:又称不完全型,检查时可见小儿上肢突然伸直外展,迅速落于床上,小儿稍有不快感觉,多见于3个月以上的幼儿。 意义: ①反射减弱或缺失:说明脑干机能低下。多见于处于休克期的新生儿或窒息、产伤婴儿。

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 121140066 许克波 B3 一、实验目的 1、离体标本实验(与在体标本实验的区别) 2、掌握锌铜弓导致生物电产生的原理 3、掌握离体标本的制备及手术训练 4、掌握剪刀的技用和双毁髓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1、锌铜弓的作用及原理 锌铜弓:在生理学实验中,锌铜弓是检验标本机能活性最常用而简易的刺激器。由铜片和锌片两种金属制成。锌铜弓具有刺激作用,是因为金属与溶液之间产生电位差,即电极电位。 通常将金属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如Zn便溶解而成Zn离子。而在Zn的里面则形成负离子。Cu在溶液中则相反,金属与溶液之间便产生了电位差——电极电位。如果将Zn和Cu一端接触,则在接触部位电流由Cu向Zn方向流动;而在溶液中则相反,由Zn向Cu流动。当锌铜弓接触组织时(注意:表面必须湿润),电流便沿Zn→可兴奋组织→Cu方向流动,而产生流动作用。这样,锌铜弓好像一个电池,Zn如同其阳极,Cu好像阴极而发挥作用。神经或肌肉的电刺激阈值非常小,所以仅用锌铜弓接触,即可构成刺激,以便检验组织的机能活性。 2、蟾蜍的毁髓及单毁髓和双毁髓及双毁髓的意义 蟾蜍破坏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右手握住蟾蜍,用食指压住头部前端使头前俯,中指、无名指捏住两前腿,无名指以及小指捏住两后腿,左手持针,当触及到两耳中间的凹陷处时,持针手即感觉针尖下陷,此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左手持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刺入颅腔,左右搅动捣毁脑组织,然后将刺蛙针退到枕骨大孔,不拔出而是将其尖转向后插入脊柱管中捣毁脊髓,插入椎管时,蟾蜍后肢立即失去紧张性,多数情况出现尿失禁。若脑脊髓破坏完全,可见蟾蜍四肢松弛,呼吸消失。 单毁髓:如毁髓针确在颅腔内,实验者可感到针尖触及颅骨。 双毁髓: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彻底捣毁脊髓时,可看到动物的后肢突然蹬直,而后瘫软如棉。双毁髓的意义:这个实验主要是探讨神经纤维冲动产生、兴奋传递和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与神经中枢无关。为了制备这个标本需要首先处死青蛙,双毁髓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种双毁髓的处死方法,简单易行,关键是相对比较人道。 3、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和缝匠肌神经标本制备 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蟾蜍下肢背面向上置于蛙板上,剪去尾椎;标本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分离脊柱两侧神经丛,用线在近脊柱处结扎,剪断神经;将神经干从腹面移向背面。标本背面向上固定,从大腿至跟腱分离坐骨神经。坐骨神经标本置任氏液中备用。 三、实验器材及动物 蟾蜍、解剖器材、棉线、锌铜弓等。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1530402121 李婧柔 指导老师戈志强 摘要:蛙和蟾蜍作为同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的两种两栖动物,在外形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均有很大区别。本文将对于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牛蛙、蟾蜍、结构异同。 材料:活体牛蛙、蟾蜍 方法:双毁髓法处死,一般方法观察 牛蛙:新蛙亚目蛙科蛙属牛蛙 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因实用价值巨大而自1959年引进我国中部和东部养殖。牛娃体 棕绿色相间,粗糙,有深色点状凸起和条纹,腹部黄绿,头部似其他蛙类呈锐角三角形,皮肤光滑。口端位,吻尖面钝,口裂宽大延伸至头基部。上颌背侧前端有一对外 鼻孔,外鼻孔缘有鼻瓣,随呼吸开闭。眼大而外凸,位于头顶部偏左右,有上下眼睑,且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瞬膜,遇刺激眼球可迅速收回眼窝并以瞬膜覆盖。两眼后具 一对1.5公分左右大小圆形鼓膜。头部后接宽短的躯干部,伏状时十五公分大小,前肢较短,指骨顶端第一节下扣,两指骨、掌骨斜向腹侧生长,四指分离,后肢长而粗壮,有黑色条纹分布,伸展时逾十五公分。五指后三分之二指间有薄蹼。两腿间偏背侧有 一后凸结构,为泄殖腔孔。 观察外观后用双毁髓法将动物处死。按下蛙头,在枕骨间插入解剖针上下捣毁双髓, 在蛙四肢瘫软不回收后将解剖剪插入泄殖腔孔前段半寸的皮肤,剪至下颌骨,继沿腹 向两侧剪开一横口,用解剖针钉皮肤和四肢于蜡盘中。从腹中线左侧剪开腹直肌,并 向前沿胸骨中央剪断肩带。 (图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04402670.html,/pic/牛蛙 /62782/0/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 899a801f2f9?fr=lemma&ct=single#aid=0&pic =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899a801f2 f9) 剖开蛙肚,可见左右两椭球状肺,剪开肺室,其 中布满肺泡。肺下为肥大的三叶状的肝,红色较 深,左右肝叶中央有一搏动深红色球状组织,为 心脏,分为左右两心房和一心室。在心房和心室 的交界处有明显冠状沟,连有黄色的脂肪体。肝 下有一青黑色的球形胆囊。张开蛙口,上颌边缘 有尖利而细小的一排齿尖向后的颌齿,一肌肉质 舌衍生于下颌内壁近外侧,拉出可观明显分叉。 口腔顶壁前端与外鼻孔相连有两椭圆形小孔,为 内鼻孔。颌角附近有一对大孔——耳咽管孔,直 通鼓膜。口腔通过喉门——食道口——食管直达 胃,胃为食管下端所 连的膨大囊状体,向下连有近身体长度的小肠,尾端为膨大的直肠,直 肠通于泄殖腔,以泄殖腔孔连接体外。

蟾蜍实验1

双毁髓技术剑突取材、染色、观察 朱琪璋 12114008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双毁髓技术的意义 2.观察软骨组织的形态 3.观察蟾蜍的泌尿及生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活的蟾蜍一只/每人 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 3.实验器械: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 四、方法与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测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制成装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效果更好),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的形态。 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作好记录,并绘制好模拟图。 5.将蟾蜍处理掉,仪器清洁干净,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 1.剑突软骨组织细胞图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特性简述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特性 1 材料 蟾蜍;任氏液;BB-3G标本屏蔽盒,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 方法 2.1 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与标本盒连接,1、2通道时间常数0.02s、滤波频率3KHz、灵敏度5mV,采样频率100KHz,扫描速度0.2ms/div。单刺激激模式,刺激波宽0.1ms,延迟1ms,同步触发。 2.2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蟾蜍毁脑脊髓和下肢标本制备,下肢标本仰卧置于蛙板上,分离脊柱两侧的坐骨神经,紧靠脊柱根部结扎,近中枢端剪断神经干,将神经干从骶部剪口处穿出。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坐骨神经直至腘窝胫腓神经分叉处,将腓浅神经、胫神经与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分离。置剪刀于神经与组织之间,剪切直至跟腱并剪断跟腱和神经。剥离附着在神经干的组织,坐骨神经干标本浸入任氏液中。 2.3 实验观察 2.3.1 中枢端引导动作电位神经干末梢端置于刺激电极处,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 的方波刺激神经干,测定第1和第2对引导电极引导的双相动作电位正相波和负相波的振幅和时程。 2.3.2 改变引导电极距离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神经干中枢端,记录引导电极距离10mm、20mm、30mm时的动作电位。分别测定上述三个引导电极距离的动作电位正相波和负相波的振幅和时程。 2.3.3 末梢端引导动作电位和测定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引导电极距离10mm,神经干中枢端置于刺激电极处,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神经干,测定第1对引导电极引导的双相动作电位正相波和负相波的振幅和时程。分别测量两个动作电位起始点的时 间差和标本盒中两对引导电极之间的距离S(应测r 1- r 2 的间距),计算动作电位传导速度。 2.3.4 单相动作电位引导用镊子在第1对引导电极之间贴近后一电极处神经夹伤,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神经干,测量单相动作电位的振幅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测量单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 2.3.5 按0.02V步长,刺激强度从0V开始逐步增加至动作电位不再增大止。测量动作电位振幅与刺激电压对应数据。 2.3.6 换一神经干,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神经干,若第2对引导电

蟾蜍坐骨神经干电生理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实验类型: 实验项目名称: 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目的以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为材料,测定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探讨蟾蜍坐骨神经干的特性、双相动作电位形成机制及神经损伤、药物对神经兴奋传导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及电生理实验方法,记录不同处理情况下的动作电位情况结果中枢引导时,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下,第一、二对引导电极引导出的动作电位之间,正相与负相振幅大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相与负相时程长度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引导时,在刺激电压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下,第一对引导电极引导出的动作电位的正相振幅与负相振幅大小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相时程与负相时程长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引导时,用刺激电压 1.0V,波宽0.1ms的方波刺激,当引导电极距离为10/20/30mm时,动作电位的正相振幅与负相振幅大小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引导电极距离10mm时动作电位的正相振幅/负相振幅与引导电极距离20mm时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引导电极距离10mm时动作电位的正相振幅与引导电极距离30mm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夹伤神经后,测定得的末梢单相动作电位振幅与时程相较双相动作电位均有显著性差异。经3mol KCl处理2分钟后,正相动作电位振幅与处理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相动作电位振幅及正相时程与处理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4%procaine处理5分钟后,正相动作电位振幅与处理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相动作电位振幅及正相时程与处理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蟾蜍坐骨神经具有双向传导动作电位的能力。当引导电极间距小于动作电位时程时,正相波与负相波叠加形成双相动作电位。在一定程度内,动作电位振幅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蟾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Zhuoshan Toad) 1.2 药品任氏液3mol/L KCL 2%普鲁卡因 1.3 仪器RM6240B/C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神经肌肉标本盒(成都仪器厂) 1.4 制备蟾蜍坐骨神经干将蟾蜍毁脑毁脊髓去上肢和内脏,下肢剥皮浸于任氏液中。将下肢背面向上置于蛙板上,剪去骶骨;将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分离脊柱两侧神经丛,用线在近脊柱处结扎,在近中枢端剪断神经,将神经干穿过骶部剪孔移向背侧。使标本俯卧并用大头针固定,用玻璃分针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大腿部分至腘窝,将腓浅神经、胫神经分离,剪除腓肠肌。提起结扎线头,用剪刀循坐骨神经走向剪除附着肌肉至跟腱,剪断跟腱和神经。用镊子剥离附着在神经干上的组织。 1.5 仪器连接和参数引导电极接1、2通道,刺激器输出接刺激电极。仪器参数:1、2通道时间常数0.02s,滤波频率1KHz,灵敏度5Mv,采样频率40KHz,扫描速度0.5ms/div。单刺激模式,电压1.0V,波宽0.1ms,延迟1ms,同步触发 1.6 记录动作电位将神经干标本置于标本盒电极上,使电极与神经接触良好。在施加相应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 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 (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 (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

实验一 蟾蜍坐骨神经

实验一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目的要求〕 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方法。 2、学习并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动物与器材〕 蟾蜍、常用手术器械(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玻璃解剖针、咬骨钳)、蜡盘、蛙板、玻璃板、蛙钉、铜锌弓、培养皿、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方法: 左手握蟾蜍,让蟾蜍趴在左手掌内,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背部,使头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沿中线向后划触 及两耳后腺间的凹陷处即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垂直刺入,即进入 枕骨大孔。然后将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组织。此 时的动物为单毁髓动物。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 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捣毁脊髓。此时动物四肢瘫软,为双毁髓动物。 如动物仍表现为四肢肌肉紧张或活动自如,必须重新捣毁。 2、剥制后肢标本: 将双毁髓的蟾蜍背面向上放入蜡盘内。左手捏住背部的脊柱,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脊柱。左手持手术镊提起断开的脊柱后端,右手用手 术剪沿脊柱两侧剪开体壁,再剪断下腹壁肌肉,自基部剪断内脏。然后 用蘸有任氏液的左手捏住断开的脊柱后端,右手向后方撕剥皮肤。将剥 干净的后肢放入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清洗手术器械。 3、分离两后肢: 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放于玻璃板上,左手固定,右手持手术剪剪开耻骨联合。将分开的后肢,一只继续剥制标本,另一只放入任氏液中 备用。

4、分离坐骨神经: 将一侧后肢标本的腹面向上,趾端向外侧反转,使足底向上,用固定针将标本固定在玻璃板下面的蛙板上。用玻璃解剖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在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坐骨神经基部有梨状肌盖住,用玻璃解剖针轻轻挑起此肌肉,便可看清下面穿行的坐骨神经。剪断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与其相连的脊神经。 用玻璃解剖针轻轻挑起神经,自前向后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将坐骨神经分离至腘窝处。用剪刀剪去脊柱骨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取下脊柱端的固定针,用手术镊轻轻提起脊柱骨的骨片,将神经搭在腓肠肌上。 5、分离股骨头: 左手捏住股骨,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用手术剪自膝关节向前刮干净股骨上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 用手术镊在腓肠肌肌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成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 7、检验标本: 左手持手术镊轻轻提起标本的脊柱骨片,使神经离开玻璃板,右手持用任氏液蘸湿的铜锌弓,使其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表示标本机能正常。 注意:制备标本的过程中经常用任氏液湿润去皮的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