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

10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6--9之后,在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应用数字的基础上,学习有关10的知识.xx老师的这节课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整节课创设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认识和发现.

1、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知之者不如好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为此,在新课开始时,老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老师惟妙惟肖地讲述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并且适时激疑为什么1和0站在一起比9大呢.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

2、培养数感,突破难点.

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主题图中的鸽子与人物;学具中的10根彩笔;点子图;直尺等,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体个数或事物,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注重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读数、数数、写数.这节课安排了“分彩笔”、“找朋友”“唱儿歌”等活动,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成功与创新学习的空间,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了数感.

3、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数主题图上的人和鸽子的时候,指导学生要“有序数数”,并要求用铅笔指着,一一对应地数数.在探究10的分成环节,多次强调“有序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这样的教学不是一课之计,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王老师在教学中特地安排了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与10有关的例子,启发学生找到了身体中的“10”,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把学生的目光再拓展到生活当中,10张桌子,10把椅子……这个活动的设计将会给每学生一个丰富的活动平台,打开学生思维的门锁,举出意想不到的好例子,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1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年级小学数学评课稿2 上周听了两节二年级数学组的一课二上《7的乘法口诀》,感触颇深。陈老师上课老练,课堂驾驭灵活自由,课堂激情澎湃,还有那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细腻的课堂设计,无不让我受益匪浅;汪老师虽是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竟也能把数学课上的这么成功,课堂虽然平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口诀已熟练掌握、并且灵活记忆,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两节课基本流程差不多,都是成功的好课。下面主要围绕第一节,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的教学,就能看出教师平时上课的影子。本课的教学,让我看出了师生之间通过一年多的相处,默契已达到一定程度。如例题中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负数》评课 稿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生活中的负数”一课很好的结合了“生活”,教师用心寻找数学原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得学生能用心去学,用心去想,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数学源于生活,学在身边。 课始,执教老师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让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正负的概念,接着很顺利的将问题抛出:盈利次用什么表示?引导真实而具体,学生非常感兴趣了,消除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闪烁出很多思维的火花。 二、数学重于思考,从身边学。 整节课执教教师都是围绕“生活中的负数”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应用。认识负数的大小及表示方式是通过出示温度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等活动来进行的,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负数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感受与理解。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三、数学需要尊重,从我做起。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评课稿 刘雪梅老师上的《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个独立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的知识后来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判断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就按目标设计教学,就会显得单调,学生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也不符合“课标”精神。于是刘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来讲几点我的想法: 一、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 学生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主动参与其中。尤其是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生动的情境,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刘老师选择了一段录象《盲人摸象》,让学生感到很新奇,把他们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过来。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一个学生最熟悉、最喜欢的恐龙玩具,更加刺激了学生。这时候学生的眼球还会不盯着老师吗? 二、环节清晰、环环相扣,语言简洁亲切,过渡自然顺畅。

作为一个新手,能把这堂课上得这么成功,真是难能可贵,从故事导入新课,到观察恐龙讲授例题,从组织小组观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体是什么形状,从智慧岛大量的练习到精炼的小结,整堂课的环节清晰,而且过渡语设计的自然顺畅,所以环环相扣,语言比较简洁,没有过多的废话,整堂课显得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张老师在语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戏的时候,刘老师是这样问的“猜猜我们谁来我们班做客了?”在小组活动观察玩具的时候,要求学生“悄悄地告诉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个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讲故事、玩游戏一样。而且刘老师语速不紧不慢,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识,建立了空间观念。 三、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刘老师紧紧抓住了“谁站在物体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从而突出了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就突出了重点。又通过猜猜小兔子手里抱着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强调了要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而不能只从一个面去观察,这样又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六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 今天,观了老师执教的《自行车里的数学》一堂课,我感触颇深。总的说来,王老师的这这一堂课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引领人。”一节课下来,学 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现就本节课谈一点自己粗浅 的看法。 其次,在讲授新知这一环节,王老师把握住了这一教学重点。她先引导学生说出自行车是怎样转动的,这就是按照《课标》的要求:“要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解 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逐步的引导中,老师总结出了一个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方便,这就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 基础。 然后,通过新知识的讲授后,王老师马上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练习这一环节,王老师照顾了全体学生,先进行简单的练习,再逐 此文转自步推进,进行稍微复杂一些的练习。练习时,王老师还是 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自主练习,再汇报交流。在探究问题时,她 还适时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 王老师不仅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还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课堂上她能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及时的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 对学生有些不太准确的回答也能及时给予纠正。由于老师对学生的 重视,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总的来说,王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重点突出;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层层的练习中学到了新知识,并把它们与生活联系了起来,这就印证《课标》中提出的:“生活 中有数学,数学中也有生活”的原则。从王老师的这一堂课,我学 到了很多,为我今后的教学获取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一比》教案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 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范文 课人: xxx 时间: 20xx.9.21,上午第二节 地点: 五小多媒体教室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口算。(教师说算式,学生口算) 2、笔算(出示一个不进位加法算式,学生列竖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14的情景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二)提出问题。 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35+37=?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4)PPT演示列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3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ppt显示的第15页第5题,找错误。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 听课有感: 1、周老师整节课的教态自然,调动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整节课感觉老师的节奏不紧不慢,很有耐性。 3、本课周老师未能突破难点和突出重点,没有板书。 建议: 1、课前为了方便练习竖式,老师提前给每个孩子准备草稿,让孩子养成打草稿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老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生:6×7=42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郑晓娜 我听了黄超老师的一节数学公开课〈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黄老师的这堂课,总体感觉好比是一节随堂课,然而却是非常的扎实、有效。下面我从三点简单谈谈自己对这堂课的感想。 一、有效处理教材 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文本,黄老师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黄老师对本节教材进行了再思考,再开发和再创造,真正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上课伊始,教师给出汽车实际长度375厘米,模型长度为15厘米,要求学生写出汽车模型与实际长度的比并求出比值。接着,教师又给出汽车实际高度为150厘米,模型高度为6厘米,再次要求学生写出模型与实长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师:像这样的式子,叫比例。黄教师马上给出六组让学生辨别是否可以组成比例。辨别了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中,黄老师将例题和习题有机的穿插和调整,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让学生在算一算、辨一辨、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进而认识到比例在数学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二、有效课堂教学

这节课,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是教学难点。黄老师突破难点教学中,不是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字样、运用比较或反复训练等方法,让学生引起注意,而是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比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了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三、练习设计有效 黄老师练习设计新颖,能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练习有层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起到的很好的巩固作用。 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教材的不同规格的国旗主题图被嫌弃,那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应该得到挖掘与开发。另外,黄老师没有提到两个分数形式的比组成的比例。

最新二年级数学上《2、3、4的乘法口诀》听课反思评课记录.pdf

二年级数学上《2、3、4的乘法口诀》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3、4的乘法口诀》评课稿 瑞安市实验小学高娟华 《2、3、4的乘法口诀》是二年级上 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课中,陈慧智老 师能够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大 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口诀的,并自己 编口诀。同时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归 纳出口诀的规律,下面我简要地谈谈这 节课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几个地方: 1.注重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 创造,利用小兔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进而顺利地完成了新知识的授学。

2.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陈老师采用探索学习的方式,促进 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先扶着学生,根据兔子的耳朵,1只兔子、2只兔子的耳朵怎么样?嘴巴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在回顾编口诀的过程后,小结编口诀的 方法:列、说、编。然后根据兔子的嘴巴,激发学生自主编口诀的兴趣。这之后,根据2、3的乘法口诀和已经学过的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4的乘法口诀会有几条?哪几条?教师 适时、主动地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重 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3.重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有了5的乘法口决做基础,在探究2、3、4的乘法口诀时,特别在学3的乘法口诀时,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列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再来编写口诀,这时学生很快就能编出“一三得三”,陈老师这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有学生就

说是用5的乘法口诀想出来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对2、4的乘法口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4.注重课堂的调控 有些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之前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对乘法口诀却毫无所知,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在课堂教学时较难控制。教学时,陈老师把讲解的重点放在乘法的意义,编制口诀的方法与记忆方法的引导上。把口诀的记忆方法的探索交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同桌、小组成员记熟口诀。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孩子主动去记,有兴趣去记,而竞赛、奖励红花等形式又进一步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 5.注重思维的培养。 陈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总结口诀、理解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六年级数学的评课稿精选 篇一: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上午三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后两节课,都是从解决问题出发,紧扣了这次数学教研专题。我觉得上午的课有以下共同点: 一、学生在自小学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主探索中掌握方法。 如段佳老师的《分数与除法》,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利用3个小圆片平均分成,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了3个块就是3133块,而3块的相当于1块的,也就是块。444414 像周凌鹤老师的《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通过三个典型的已知半径和高,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这样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小结出了求圆柱的表面积的一般方法,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 再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一句“你会看统计图吗?”,点燃起学生想尝试看图的欲望,接着出示三城市男青年平均身高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然会告诉你,他是从哪里看到的信息。从而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标题、横轴、纵轴所表示的内容,也看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再看横轴,后看纵轴。

我们知道,内隐的思维过程需要外显的语言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正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表达。 二、扎实了“四能”。 四能指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重视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如拿到一道题目,首先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然后再去解决问题,但周老师在教学例4(厨师帽)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在取近似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所以不得不分析按实际情况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所以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了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当然由于教师经验不足,有时对课堂生成的资源挖掘得不够,比如庄芷荻老师的《统计》,在第一个环节,当问到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学生的回答是:可以先量最矮的,再量最高的,这样就可以知道我们班一共需要订制哪几种校服,可能教师原先预设的答案是:可以制成统计表。当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有点着急,以致于过早出示统计的学生身高,甚至都忘了交待学生填表。其实教师可以接着追问:那除了量最矮的和最高的,还有什么方法?一句话,轻轻带过,很自然地引回到学生填表这个环节来。 篇二:六年级数学评课稿一、优点: 第一,教师教态大方、自然;

一年级下册数学试题-思维训练:01比一比,数一数(教师版)(全国通用)

生活小常识:愚公移山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事情要有耐心,一定不要心急,不怕困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比重、比长短、比多少的方法; 2、掌握如何数数,并猜数。 小朋友们去过动物园么?这个动物园的小池塘里什么动物最多,什么动物最少呢?

看!动物园里的小老虎和小猴子在玩翘翘板,如果让你们和老师玩翘翘板会怎么样呢?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方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于是召集大家一起搬山,旁边的人们都嘲笑愚公那么大岁数肯定不可能完成。愚公在搬山之前研究了很多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比轻重”,小朋友们也来看看吧:下面哪只小动物最重? 【答案】猪最重;【难度】A;【分析】猴子比兔子重,猪比猴子重,所以猪最重。 愚公学会了比轻重,小朋友们学会了吗?比一比,在最重的旁边画“△”,最轻的旁边画“○”。

【答案】菠萝最重,苹果最轻;【难度】A;【分析】两个苹果和一个梨一样重,两个梨和一个菠萝一样重。 愚公搬山的过程中要将山移动到很远的地方,为了不走远路,愚公开始学习“比长短”的知识:比一比,小胖从家到学校,走哪一条路近? 【答案】①;【难度】A;【分析】略。 聪明的愚公想要考考小朋友们:小猫要抓住小老鼠,走哪条路线最短?哪条路线最长?帮帮它。

【答案】上面一条路短;【难度】A;【分析】可以数一数。 愚公需要将很多石头移开,所以需要知道怎样“比多少”:比一比,在()中填“多”、“少”或“一样多”。 【答案】多,少,一样多;【难度】A;【分析】略。 小朋友们知道怎样比多少了吗?比一比,两张一样大小的白纸,一张平均分成三份,一张平均分成四份,哪一张的阴影部分大? 【答案】左边一张;【难度】A;【分析】略。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听课记录(乔亚东)授课教师:孙进京授课时间:2012年10月12日 授课过程简记: 1谈话引入 学生打开教科书38页: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2新授 3师在黑板上画角,问学生:这个角像什么。 4继续画吸管上的角、水龙头上的角。 5观察上面几个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板书:顶点边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特征再复述一遍。 6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7学生操作。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指出顶点和边。 8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有关还是跟角的张开的角度有关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9师演示验证。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8、画一个角

打开教科书39页看看角的画法,再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展示,汇报; 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反思:一、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到师生互动充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思路清晰,时间安排恰当。教师出示的练习有针对性,特别是最后的操作题,把本节课所学内容都融汇在这道题中,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体回顾,很好。本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是,在学习角的大小和角的什么有关系时,教师没有很好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单单是在黑板上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直观效果。在课题引入时,衔接不够紧凑。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角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完整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几评课稿

《第几》评课稿 本节课教材通过一幅旅游窗口购票图,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能准确表达几和第几的意思。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早已有了“第几”这个概念,在学校无论是站队,还是自己的学号,以及在课表中学生们都会接触到“第几”这个知识。但是对于“几和第几”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区分过,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第几的基础上明白“几和第几”的区别。 1.本堂课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请学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数字1-5表示的东西,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所见,所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3.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事物的数量顺序,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深化对“第几”的认识时,老师可组织相关活动,丰富学生对“几个”和“第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实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但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理解、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服务意思。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讲述排队问题时,能否渗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请学生看各种排队图片,形象直观地感受

到排队是文明的行为,然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排队,总结得出:如果不排队,大家挤来挤去会很乱,容易出危险。使学生明白: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觉排队。这样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揭示学习主题:排队中的数学知识“几和第几”,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数数人教新课标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数》评课稿 一、开课引入直奔主题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祝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比 100 大的数到处可见,而且让学生明白比 100 大的数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之时,祝老师马上切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今 天我们就要学习比 100 大的数的有关知识,方便今后的运用。”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明白了 学习目标,而且还可以马上联想到以往学过的知识“数数”是怎么数的?这对下一步教学环 节“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打下伏笔。 二、注重学生对于 1000 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 100 以内扩展到 1000 以 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 1000 之前,祝老师 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 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 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 个一百是 1000。在整 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 1000 这个概念,已 经相当深刻了。随后,祝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 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 一次强化了 1000 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 1000 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 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祝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 示 1000 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 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 0 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 0 是表示占 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 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 985 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 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 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 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万能评课稿(最新)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冯x老师 评课人:xx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时间:xx-12-10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1、教师的课堂引导非常有趣,从数学王国的大门钥匙的密码引入课堂,让学生利用1和2组成一个两位数来揭开大门的钥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初步接触利用数字组成一个数的可能性是多个的,另外结合地图的涂色来引入第一个例题。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邓xx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二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授课过程简记; 1谈话引入 学生打开教科书38页;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并板书课题] 2新授 3师在黑板上画角.问学生;这个角像什么。 4继续画吸管上的角、水龙头上的角。 5观察上面几个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板书;顶点边 引导学生把三角形的特征再复述一遍。 6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7学生操作。用一张纸折出一个角.指出顶点和边。 8思考;角的大小和角的边的长短有关还是跟角的张开的角度有关?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9师演示验证。 小结;角的大小和角张开的角度有关.和角的边的长短无关。角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 8、画一个角 打开教科书39页看看角的画法.再自己画一个角.并标出角的顶点和边。

展示.汇报; 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 反思;一、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让学生观察主题 图回答问题.到师生互动充分。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完整.思路清晰.时间安 排恰当。教师出示的练习有针对性.特别是最后的操作题.把本节课所学内容都融汇在这道题中.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体回顾.很好。本人觉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是. 在学习角的大小和角的什么有关系时.教师没有很好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单单是在黑板上画出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直观效果。在课题引入时.衔接不够紧凑。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角的初步认识》心得体会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孙老师的 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 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 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角的大小和角的特征时.孙老师通过调动学生 观察、动手制作角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角有什么特点?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 与边的长短无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等这些结论。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是在学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绿色出行》评课稿

评《绿色出行》一课 今天,听了周玉琴老师主讲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综合与实践《绿色出行》这一课,收获很大,现将我的感受和认识和大家交流。 周老师”基于教材通过“绿色出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资料信息,从数学的角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活动,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这些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拟定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绿色出行的环保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搜集、整理和归纳信息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计算,认识到绿色出行的好处,渗透环保教育。 在剖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清晰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汽车的行驶路程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亲密关系 难点:怎样实现绿色出行 三,教学教法方面 1,.着重理清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课前实践单,借用多媒体,创设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开展让学生调查、统计、设计等活

动,再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仔细琢磨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学会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近年来,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新闻媒体,已深刻地感触到环境危机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这些都为学习新知作好了一定的铺垫。当然在教学中也要充分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方法指导,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为了开出教学目标落实之花,结出重难点突破之果,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她以创设情境引课题、合作探究学新知、拓展延伸现实践、活动小结悟环保、实践操作显身手这5个环节来组装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第1环节的设计:创设情境引课题,在上课开始,她做了一个小采访反馈课前实践单:同学们,你们的家长一般选择哪种方式出行呢?这时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展示,有的是用表格形式、也有的是以图示的形式整理出来,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表扬(这精致的调查表偷偷告诉了老师你的用心、喜欢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不手软的态度......)。采访2:说说开车出行有什么好处?(舒适舒服、自由、有面子)过渡:那么让我们开着小轿车,一起去我们的首都——北京逛一逛吧。当她感受到这粗暴的场景已经带给了同学们不小的震撼,这似乎与想象中的美丽都市有所落差,及时引导学生谈谈现在的感想:通过这些图片所带来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汽车的不断增加排放出越来越多的尾气,环境被严重污染,人们健康受到威胁,地球不堪重负。接着她又引导学生结合实践单,大胆交流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一) 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苹果最多的树下面打“√”,在苹果最少的树下面打“×”。 ()()() 三、比一比(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 四、按要求画。 画出比●多1个的△画出和□一样多的○ ● ● ●□ □ □ □ □ □ △ 画出比●少1个的△画出比□少4个的○ ● ● ● ● ●□ □ □ □ □ □ □ 五、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 △△△△△△△△△ □□□□□□□□ 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

四、画一画(共2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测试(一) 一、根据组成画点子。 二、根据数的组成画点子。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3○1 2○3 1○2 四、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 (1) (2) (3) 五、算一算。 2+1= 3-2= 1+2= 3-1= 2-1= 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测试(二) 一、填空 二、计算 9+8=□ 9+4=□ 9+6=□ 9+2=□ 9+7=□ 9+9=□ 9+3=□ 9+5=□ 三、计算 1+8+5= 3+6+4= 2+7+6= 4+5+8= 5+4+2= 7+2+9= 6+3+7= 7+2+3= 四、在○里填上“>”、“<”或“=”。 9+4○13 8+9○ 18 9+9○17 16-6○9 9+8○1 9+5○8+6 五、算一算。 六、按要求填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评课稿

《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上午向周老师学习了一堂课。周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这节课上,周老师充分利用了谜语、课件和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周老师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用了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时利用猜一猜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准备好的钟表实物和模型,认识分针、时针。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周老师这节课上给学生观察、操作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后,还让学生在教具上调好7时,8时等时间。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在认识整时时出示闹钟响了的起床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教授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对这堂课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教师以钟表店开张为由,展示各种钟表图,让学生说说钟表的作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有必要。 2、学生观察、动手的时间少。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钟面,并且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实物,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认读的方法。接着及时巩固,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游戏:教师拨钟面,学生读时间;教师介绍时间,学生拨钟面;学生介绍时间,另一方拨钟面(互换),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认识时针与分针的时候,教师板书时说分针是长长的,时针是短短的,在这里只是时针与分针特点的一个方面,其实随着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时针又瘦又长,分针又胖又短,这样更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给更多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在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时一个问题的几个小题,

二年级数学评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数学广角》评课稿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二年级的教材,周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她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实际情况设计了这一堂课。这堂课在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亮点,值得老师们学习和借鉴。 一、这节课的亮点: 1、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 为主导,放手学生又有效调控课堂。例如:在“简单的排列”整个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基本上都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的,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 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能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就以最受儿童欢迎的角色喜羊羊思考穿衣服的搭配方法,到三个人两两握手的问题,再到三个人打球,每两个人打一场,共要打几场的问题,以及买练习本有几种付钱方式等问题。这一个个生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印象更加深刻,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3、努力创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上好这一堂课,周意 平老师认真钻研,反复推敲在研究简单的排列即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

的两位数时,为了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充分让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的方法,教学设计从两次试教到今天的教学,每次都有创新,有突破,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二、值得探讨的问题 优点还许多值得我们老师们学习和借鉴。既然是研讨,现在我就提出一个值得我们一起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这个“数学广角”是让低年级儿童对简单的排列和组合知识的入门,是最基础的排列和组合。课堂上老师谈到了“排列,组合”两个数学术语。老师也蜻蜓点水般谈到了排列与顺序有关,组合与顺序无关。这样学生有些难以接受,理解也会很模糊。本堂课有没有必要考虑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在数字排列时提示学生这些数与数字摆放的顺序有无关系,然后到两个人握手,两个人打球与顺序有无关系,学生应该能有所领悟,从而得到结论,这样,学生对知识结构把握会更严谨,课堂结构也会显得更完整。 三、一个小小的建议。 学生用0、2、3摆出不同的两位数时,学生摆出院03 02两个数时,老师就是让学生说说理由并简单地划去,我觉得此时老师应结合生活谈谈。因为,在副彩号码中出现过这类数字,电视中经常可见到这样的号码,学生也许误以为电视媒体也出现错误。老师可以提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