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病原生物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A型题

1. 肾单位不包括

A. 肾小球

B. 髓袢升支

C. 髓袢降支

D. 集合管

E.近曲小管

2. 正常情况下,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的物质是

A. 尿素

B. 尿酸

C. 肌酐

D. 葡萄糖

E.K+

3. 肾小管的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是

A. 近曲小管

B. 远曲小管

C. 髓袢细段

D. 髓袢粗段

E.集合管

4. 正常代谢中肾小管对[HCO3ˉ]重吸收的主要部份是在:

A.远曲小管

B.近曲小管

C.集合管-

D.肾盂

E.髓袢

5. 正常代谢中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近曲小管

B.髓袢

C.远曲小管

D.集合管

E.肾盂

6. 正常人每日通过肾小球滤过的原尿达

A. 50L

B. 80L

C. 100L

D. 180L

E.300L

7. 肾小管髓袢升支的功能主要是

A. 重吸收水

B. 重吸收溶质

C. 重吸收水而不重吸收溶质

D. 水与溶质均重吸收

E.水与溶质均不重吸收

8. 几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是

A. 尿素

B. 氨基酸

C. 肌酐

D. 谷胱甘肽

E. 肌酸

9. 理想的清除试验是:

A.葡萄糖清除试验

B.Na+清除试验

C.BUN清除试验

D.内生肌酐清除试验

E.菊粉清除试验

10. 选择性指数反映了肾小球选择性的状态,当选择参数>0.2时:

A.表示高选择性

B.表示低选择或非选择性

C.表示选择性不敏感

D.表示选择性非常敏感

E. 表示中度选择性

二、X型题

1.关于肾脏的基本结构,下列哪些正确:

A.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C.肾小体由中央部的肾小球和包绕其外的肾小囊组成

D.肾小管分近端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端小管三段

E.肾血管有二级毛细血管网

2.滤过膜通透性大小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A.不受肾小球系膜的调节

B.滤过膜面积

C.孔径屏障和电荷屏障

D.有效滤过压

E.肾血流量

3.下列哪些是肾小球滤过功能评价指标

A.肾小球滤过率

B.滤过分数

C.尿酶

D.尿蛋白选择指数

E.HCO3-排泄分数

4.利用不同物质的清除率可测定肾脏的哪些功能: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小管重吸收

C.排泌作用

D.肾血流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题(附答案)讲解

免疫学部分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4.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9kD C.=10kD D.>10kD E.>100kD 5.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6.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7.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8.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9.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10.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11.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A.特异性 B.交叉反应性 C.分子量大 D.异种性 E.化学结构复杂 12.HLA是人类的

(完整word版)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

1.补体(C)系统是具有多种调控机制的蛋白质酶促反应系统,广泛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2.补体的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补体调节蛋白 3.补体来源:肝细胞、巨噬细胞 4.补体极不稳定,应保存在-20℃或冷冻干燥保存。 5.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1)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激活物: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 条件: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IC中两个以上Ig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结合后才能活化,单个IgM即可激活 (2)活化过程:【识别阶段】C1识别IC进而活化的过程 【活化阶段】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阶段 (3)膜攻击阶段:膜攻击复合物(MAC)在细胞膜上形成亲水性通道,能使可溶性小分子、离子和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膜,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膨胀而被溶解。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1)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2)调理作用 (3)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4)炎症介质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第三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进行组织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编码此类抗原的基因群称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2.人类的有关抗原在白细胞发现,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编码这些抗原的基因群称为HLA复合体。人类MHC分子一般指经典HLA基因编码产物,简称HLA分子(提呈抗原肽)。 3.HLAⅠ结构:肽结合区(信息传递)、Ig样区、跨膜区、胞浆区 分布:各种有核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表面,成熟红细胞和滋养层

细胞表面不表达。 抗原肽与Ⅰ类分子的结合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并不像抗原抗体那样高度结合,只要多肽2~3个关键的氨基酸能恰当地连接而沟槽内相应位置,多肽即可与之结合。 4.HLAⅡ类分子的分布: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 5.MHC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2)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TCR识别APC上抗原肽的同时还必须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 分子,此现象为MHC限制性 (4)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 (5)参与调控自然杀伤细胞 第四节其他免疫因子 一、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是指多种细胞受免疫原、丝裂原等刺激后合成分泌的,通过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而发挥多种生物效应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是机体内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介质。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最先发现的CK】、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能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家族 (二)CK的共同特性 绝多数CK是低分子量的蛋白或糖蛋白。 1.作用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2.生物学效应的重复性:(1)重叠性【几种不同的CK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2)高效性和多效性(3)拮抗性和协同性(4)网络性 (三)CK的生物学作用 1.刺激造血并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2.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3.参与炎症反应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免疫应答有赖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膜分子则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免疫细胞表面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及功能密切相关。 (一)白细胞分化抗原与CD分子的概念 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以及分化的不同阶段和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 2.CD:位于细胞膜表面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二)CD分子的免疫学功能 1.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目前已知的参与抗原加工与提呈的CD分子主要是CD1分子,其处理抗原的方式与MHCⅡ类分子相似】 2.参与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公共政策学》论述题部分及答案

2018年4月自考真题:《公共政策学》论述题部分及答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0.试述政策支持系统有效运行的影响 【答案】政策支持系统一般由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 (1)信息传播系统: 比如:情报部门、统计部门、档案部门、图书资料部门以及政策信息的咨询、监督、反馈部门。基本功能是①信息的搜集与整理;②信息的加工与储存;③信息的传递。 (2)政策咨询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或“外脑”,通常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咨询活动构成 (3)政策监控系统:是政策系统的一个特殊子系统,基本功能是: ①建立政策监控标准②监测政策绩效③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偏差 (4)政策评估系统:政策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构成要素是: ①政策评估主体②评估对象③评估目的④评估标准⑤评估方法 【考点】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 31.试述政策方案评估与择优的方法 【答案】评估是对各政策方案效果的预测性分析和比较;择优是在评估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决策的意见。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是预测性评估和可行性评估。 (1)预测是指预先测知未知事物或条件的可能性,以作为未来行动的依据。 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

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①外推预测②理论预测③判断预测 ①外推预测: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的社会状况②理论预测:理论预测帮助分析人员以理论假设,以及当前和历史的数据为基础对未来的社会状况做出预测③判断预测:试图就各种判断进行推导和合成。 (2)公共政策的可行性评估,指的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拟采用的政策方案进行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能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操作性等方面的评估。 1)技术可行性,主要以效力标准来衡量政策的具体产出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可能性,主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政治可行性,主要以政策对相关权力或利益群体的影响来衡量政策绩效。 (4)行政可操作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的可能性。 【考点】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全国自考公共政策试题 (2)

全国20XX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 A ) 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B.《博弈与决策》 C.《隆中对》 D.《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B ) A.中国化B.科学决策C.民族化D.大众化 3.政府存在的基础是(B ) A.立法机构及其运作B.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C.行政机构及其运作D.竞争性政党制度 4.政府传统上被设定为公共机关,代表并谋求(A ) A.社会公共利益B.自身的特殊利益C.劳动人民的利益D.垄断组织的利益 5.我国行政法规的发布形式是( B ) A.主席令B.总理令C.新闻报导D.中共中央文件 6.决定公共政策性质的核心因素是(B ) A.国家结构及其关系模式B.决策权的归属、分配及其使用状况C.决策人数的多少D.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 7.行政机关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A ) A.行政决定B.人大立法C.行政计划D.行政监督 8.公共政策的系统议程又称为( C ) A.政府议程B.政策议程C.公众议程D.正式议程 9.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是(D ) A.大众传媒的报导B.公共政策的制定C.公共政策的监控D.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0.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A ) 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D.公共政策的监控 11.政策法律化实际上是一种(A ) A.立法过程B.司法过程C.政府过程D.执法过程

12.在政策规划的多元化主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 A.公众B.立法机关C.政府D.司法机关 13.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A )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B.“挂羊头,卖狗肉” 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D.不折不扣落实 14.互适模型即“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C ) 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D.史密斯 15.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B ) 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D.公共政策监控 16.现代意义的政策评估兴起于(C ) A.20世纪30~40年代 B.20世纪50~60年代 C.20世纪60~70年代 D.20世纪70~80年代 17.政策评估与否注重的是( A ) A.功能的原则B.经济效益的原则C.结构的原则D.社会效益的原则 18.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法的提出者是(B ) A.J·安德森B.L·D·迈尔斯C.M·雷恩D.M·麦克拉夫林 19.在政策调整的诸多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D ) A.政策环境B.政策资源C.政策周期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0.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D ) A.调整状态B.终结状态C.非均衡状态D.均衡状态 21.公共政策有效地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是(C ) A.公共政策的适应性B.公共政策的容纳性C.公共政策的持续稳定性D.公共政策的周期性 22.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为( D ) A.规范性分析B.超理性分析C.定性分析D.定量分析 23.脚本写作的基础为(D ) A.某一个假设B.政策方案C.政策制定D.一系列假设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习题及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病原生物学笔记重点提纲医学生复习资料

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 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 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 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 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 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物理方法】 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用途:适 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 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 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 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 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 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 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 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 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 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 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 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 媒介节肢动物)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 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 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 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习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2016级) 欢迎加入山中医复习资料共享群,群聊号码:645912210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分) 1、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是指医院各类人群(包括患者、探视者、陪护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4、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题空题(共20格,每格1分,计20分) 1、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类。 2、人体寄生虫是指:寄居在人体并引起机体损伤的低等动物。 3、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类。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种。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7、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种。 8、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现象有均匀混浊、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种。 三、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 A、胞质颗粒 B、质粒 C、核糖体 D、核质

3、关于细菌的鞭毛,描述错误的是:(B) A、鞭毛是运动器官与致病有关; B、鞭毛可在细菌中传递遗传物质; C、鞭毛 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D、抗原为(H)抗原,用于细菌鉴别; 4、关于芽胞,错误的是:(A) A、芽胞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B、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体; C、芽胞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 D、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 5、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D) A、毒素 B侵袭性酶 C、细菌素 D、热原质 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B)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幽门螺杆菌 D、霍乱弧菌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指的是:(B)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8、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灭菌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D)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巴氏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9、紫外线消毒,错误的是:(B) A、紫外线波长易被细菌吸收,干扰其复制,导致其死亡; B、可杀灭物体中的细菌 C、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 D、适用于病人的书报、衣物、手术室等消毒 10、乙醇消毒作用最好的浓度为:(C) A:99% B、90% C、70%-75% D、50%--60% 11、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错误的是:(D) A、环境因素 B、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C、消毒剂的作用时间与性质 D、所有消毒剂浓度越大,消毒作用越好; 12、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称为:(B) A、毒血症 B、菌血症 C、败血症 D、脓毒血症 13、因为摄入被病人或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称为:(A) A、消化道感染 B、呼吸道感染 C、皮肤黏膜创伤感染 D、节肢动物媒介感染 14、机体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病原菌末立即消失,仍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称为:(D)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自考公共政策真题

自考公共政策真题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 A.科学化B.理念化C.建制化D.特殊化 2.自公共政策学诞生之日起,这个学科的主导范式一直是 A.行为主义B.理想主义C.形式主义D.空想主义

3.以政策效果为标准,把公共政策划分为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的是A.伊斯顿B.洛维C.休斯D.安德森 4.1977年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中已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 度,这种类型的政策属于 A.不确定型政策B.风险型政策C.确定型政策D.竞争型政策 5.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决策权的配置类型可以分为 A.层级制和职能制B.集权制和分权制 C.完整制和分离制D.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6.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在西方国家,下列属于公共政策过程的“非官方的参与者”是 A.政党B.法院C.立法机关D.行政机关 7.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普适性的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C.政治系统模型D.规范最适模型8.认为现代政治实际上是各个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表述这一 命题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A.机构——制度模型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D.上下来去模型 9.邓恩把问题认定分为四个依次递进的步骤,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问题决定--问题搜索--问题详述--问题感知 B.问题详述--问题搜索--问题感知--问题决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54(理论:42 实验:12) 先修课程:医用化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助产专业 一、教学内容 绪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 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述 第二节病原生物学概述 附:免疫学讲授内容简介;免疫器官 第一篇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抗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第四节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免疫功能。 3.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二、教学内容 概述: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第二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功能 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第三章补体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补体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补体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补体两条激活途径及特点。 3.了解补体的异常。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补体系统概述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第三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2.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3.了解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HLA的结构、分布与功能 第三节HLA的遗传特征 第四节HLA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五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 一、教学目标 1.掌握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及种类。 2.熟悉免疫细胞的概念及种类;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特点及功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3.了解T细胞、B细胞来源、分化与分布;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免疫细胞 第三节细胞因子 第六章免疫应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2.熟悉免疫应答的概念、类型及基本过程;体液免疫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概念及生物学效应。 3.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耐受的概念及意义;免疫应答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四节免疫耐受 第五节免疫调节 第七章超敏反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 2.熟悉Ⅱ、Ⅲ、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其他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政策自学考试复习试题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复习建议 本章为本课程的开始章节,对于基本概念的介绍是其重点内容,需要重点掌握。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型都要加以练习。 (一)公共政策学 1.关于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作为学术术语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Charles Lindblom)于1956年出版的《政策分析》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奥斯汀·兰尼(Austin Ranney)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的出版 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多架构研究方法、涉及众多的研究领域等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丈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简而言之,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政策研究十政策分析。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三个,即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 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及政策一般。掌握这些概念的定义,注意单选题和多选题。 (二)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第二个基本的方面就是政策系统。注意单选题。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有以下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一参谋结构和④矩阵结构。注意多选题。 (三)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00318试题答卷及参考答案解释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通卡) (课程代码 00318)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3页,共3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 在试卷上无效 ......。 ... 卷上无效 .... 1. A. 2. A. C. 3. A. B. C. D.政治政策、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 4.政府存在的基础是 A.公务人员的廉洁自律 B.制定和实施政策 B.政府职能的合理配置 D.竞争性政党制度 5.依据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来划分,医疗卫生政策属于 A.经济政策 B.社会政策 C.政治政策 D.文化政策 6.通过构建“第二现实”,进而影响政策议程建立的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在政策主体中和过程中属于

A.大众传媒 B.公民 C.社会团体 D.政党 7.通过分析政策稳定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政策稳定的动力,以保持政策稳定的行为和过程称为 A.政策变动 B.政策维持 C.政策调整 D.政策持续 8.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模棱两可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A.混合扫描模型 B.政治系统模型 C.机构—制度模型 D.集团模型 9.一般来说,公共问题最为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A. 10. A. 11. A. 12. A. 13. A. C. 14. A. 15. A.政策效率 B.政策效益 C.政策影响 D.回应性 16.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是指 A.人民群众 B.各级行政机关 C.专家学者 D.新闻媒介 17.构建公共决策的渐进主义模型的学者是 A.林德布洛姆 B.西蒙 C.埃齐奥尼 D.贝塔朗菲 18.由美国学者施莱辛格提出的政策变动模型是 A.学习型 B.周期型 C.Z字形 D.过程型 19.评估政策运作所需的社会条件及满足社会问题的程度,这种做法值得是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模拟题A(附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模拟题A(附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模拟题A(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1.抗生素 2.L型细菌 3.鞭毛 4.质粒 5.单克隆抗体 二.单项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分) 1.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淋巴结 E.脾 2.B细胞主要位于外周淋巴组织中的( ) A.淋巴小结 B.脾小结 C.红髓 D.白髓 E.中央动脉周围弥漫淋巴组织 3.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 A.IgG B.IgM C IgA

D.IgD E lgE 4.补体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 ) A.C1234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E.C356789 5.半抗原( ) A. 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B.是大分子物质 C. 通常是多肽 D.本身无免疫原性 E.仅能刺激B淋巴细胞 6.与Tc细胞表面CD8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 A.MHC类分子轻链 B.MHC-Ⅱ类分子0191功能区 C.MHC-Ⅱ类分子e2p2功能区 D.MHC-I类分子重链ala2功能区 E.MHC-I类分子重链3功能区 7.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是( ) A.外耳道 B.小肠 C.胆囊 D.眼结膜 E.尿道口

8.关于淋球菌 A.女性感染者比男性更严重 B.G+肾形双球菌 C.空气传播 D.无垂直传染 E.人是惟一宿主 9.青霉素.头孢霉素导致细菌死亡的机制是(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粘肽的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干扰核糖体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抑制粘肽四肽侧链与五肽桥链的联结 10.下列细菌中,繁殖速度最慢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大肠杆菌 C.破伤风杆菌 D.葡萄球菌 E.结核杆菌 11.质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B.能在胞浆中自行复制 C.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结构 D.可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有关 E.可以丢失 12.细菌致病性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