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教案

《草原上》教案

教材分析: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拍子歌曲,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画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色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2、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二、能力目标

1、唱准“3、5、6”三音的音高,掌握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

2、用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对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热爱。

2、增进民族间的团结。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2、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体验不同的音乐形象并表现。

教学难点:

1、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比较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时值。

2、唱准大跳音程,巩固

3、5、6三个音的音高

教学用具:电子琴、课件、录音机、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

生:傣族、白族、回族、布依族……

师:下面请看一组图片,大家猜猜是哪个民族?

生:蒙古族

师:你们对蒙古族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让我们一起去蒙古草原看看吧

出示课件

(画面:蒙古族人骑马,蒙古包,蒙古服饰,马头琴,蒙古饮食等。)师:看了这么优美的风景,又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草原上走走,想吗?

(学生回答)

二、学习歌曲

师:那就让我们就来听一首描写草原的歌曲《草原上》。

(板书课题)

(一)体验歌曲

1.播放音乐,教师范唱歌曲。(出示歌谱)

设问:这首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速度慢,歌曲优美……

2.聆听歌曲《草原上》

设问: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你能找一找吗?

生回答:mi、sol、la

出示课件(画面: mi、sol、la)

(二)听辨游戏

1.游戏方法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弹四个音,我唱前面三个音mi、sol、la,你们的任务是听第四个音,我们先来试试,第一组:mi、sol、la,(mi),第二组:mi、sol、la,(la)。

2.分组比赛

师:大家现在知道了游戏方法了,现在我们来比赛好吗?

生:好!

3.公布成绩

(三) 学唱歌谱

1.教师带学生认歌谱。

2.教师范唱歌谱。

3.师弹琴生轻声唱歌谱。

4.分组唱歌谱。

(四)学唱歌词

1.师范读歌词

师:“这么美妙的音乐,怎能不配上一首好听的小诗呢?

——出示歌词

2.生读歌词

师:“同学们愿意一起念念吗?“(学生边念,边做动作。)

师:“优美的小诗,好听的音乐,把它们合二为一体,是一首多美的歌曲,那就让我们唱起来吧?

(学生随着老师的琴的音高轻声地演唱全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演唱歌曲时有一些字唱的短一些,有一些字唱的长一些,你们可以告诉我是哪些字吗?

(生答:“高、照、阔、跑、叫、好;笑、壮、肥应该唱得长一些。”)师:很好!我们把这些唱的短一些的音叫做四分音符,把唱的长一些的音叫做二分音符,你们发现没有,四分音符后面有没有尾巴?二分音符后面有条小尾巴。

师:老师手中拿了一些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请一位同学按照类别把它分别贴在黑板上。

(学生到讲台上区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师:完整演唱歌曲。

师:你们能边划拍边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地唱歌曲《草原上》吗?试一试。(生齐唱歌曲)

3.歌曲处理:引导学生用流畅、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三.乐器伴奏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几样打击乐器朋友,就藏在你们身后,拿出来看看。师:这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表现短音?

(请回答的同学来演示一下,一些同学用碰铃表现长音,一些用拍铃鼓表现短音)

师:在草原有什么动物奔跑?生:马!

师:那么可以再用什么乐器来表现呢?生:双响筒!(让这位学生来演示)师:你们看过马跑吗?生:看过!

师:那么马跑得怎样啊?生:很快

师:所以我们敲双响筒时应该要敲得怎么样?生:要快一点!

师:而且要按节奏来快,听老师示范

(老师演示一遍马蹄声,然后让同学来表演)

一位学生发言:老师铃鼓还有一种方法表演,可以摇动它来表现长音

(请其演示)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好!现在就请这些同学来伴奏表演,请你们用刚刚所创造的演奏方法来表演,其他同学请你们来给他们唱并讨论一下谁表演得好。

(学生在歌声中用自选的打击乐器表演,并选出了演得较好的一位)

四.创编舞蹈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跳一段蒙族舞,好不好?

设问:你们感觉到内蒙古舞蹈有什么特点吗?

(师跳蒙族舞)

生1:很活泼 2:动作很大 3:有骑马的动作

师:为什么会有骑马的动作呢?生:因为内蒙古人爱骑马

师:哪位同学举手来做几个内蒙古舞蹈有代表性的动作:骑马

(请几位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来给学生们示范,然后跟着做)师:同学们唱、奏得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动物们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也愉快的跳起来。让我们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好吗?

出示课件

师生共舞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已经唱过了内蒙古歌,跳过内蒙古舞了,那么你们感觉到内蒙古人的性格应该是怎么样啊?

生:很开朗

师:对了,不但开朗,而且很热情好客,如果你们到内蒙古去做客,他们一定会很热情地招待你,这就是我们中国众多少数名组中的内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了解我国更多其他民族生活和音乐。让我们在绚丽的音乐世界飞得更高更远!让我们在《草原上》的歌声结束这节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力求让孩子们感受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民族文化习俗。从而热爱我们多民族的祖国。所以,我从蒙古族的服饰、风俗和舞蹈等导人歌曲学习,可谓事半功倍。这样从民族文化逐渐浸染给孩子们对民族的感受,这对民族歌曲的学习是非常好的铺垫和导入。

《草原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草原上》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内蒙古短调民歌,四四拍子,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8个小节,两个乐句。歌曲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抒发了牧民愉悦的心情和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音乐感知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对节奏、旋律有较强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节拍的认知上,三年级学生对四拍子的接触与感受较少,可以运用声势律动表演让学生感知四四拍子的节拍韵律;在演唱方面,三年级学生的气息支撑能力还不是很强,这首歌曲有几处大跳音程,还有长时值音的保持,要求气息比较长,在学唱中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思路:

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的教学理念,中年段学生“感知敏锐,表现力强”的审美心理特征,本课采用“参与——体验”的学习模式,围绕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让学生在演唱、演奏、表演、创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美感,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歌唱与表演。

教学目标:

1.乐于参与演唱、表演等学习活动,能运用声势律动、动作表演、乐器伴奏等方式感知和表现歌曲的节拍韵律、节奏特点以及歌曲描绘的意境。

2.能用甜美的声音、愉悦舒畅的情绪、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草原上》;表现美丽的草原风光,抒发牧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认识二分音符的形状,能准确掌握二分音符的时值。唱准旋律进行中五度、七度大跳时的音高。做到演唱四拍长时值音时气息连贯。

教学重点:

能用甜美的声音、愉悦舒畅的情绪、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草原上》。

教学难点:

掌握五度、七度跳进时的音准;掌握好尾音四拍长时值的气息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聆听音乐进教室,随老师的鼓声拍出不同的节奏。(播放音乐《挤奶舞》)【设计意图】师生在轻快动感的音乐声中交流互动,带着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同时培养学生专注聆听的习惯。

二、听唱部分

1.老师用木琴分别演奏:3 3 3 -;5 5 5-;6 66-,学生用“lu”模唱。

2.老师演奏单音,学生听唱“3 5 6”,运用柯尔文手势辅助掌握音准。

3.老师即兴演奏音组,学生听唱:如3 3 6-;6 65 -;5 6 3-

4.请个别学生用3、5、6三个音按照X X X-的节奏即兴演奏音组,其他学生听唱。

5.老师用“lu”模唱《草原上》旋律,学生听辨:这两句旋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设计意图】借助木琴,让学生通过听、唱、奏等实践活动唱准“3、5、6”的音高,并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感受部分

1.感受旋律特点

(1)学生随琴声用“lu”轻声哼唱旋律。

(2)出示曲谱,老师演唱曲谱,请一位学生把音符按演唱顺序连起来。

(3)学生随老师的演唱手划图形谱。

(4)分别视唱两个乐句的相同部分与不同部分,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曲谱。

(5)气息的演唱指导:乐句换气;长时值音保持。

(6)完整地用“lu”模唱全曲。

【设计意图】运用聆听、视唱、模唱、手势动作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体验、

感受旋律流畅起伏的美感。

2.感受节拍韵律

(1)学生随音乐用拍手、捻指、拍腿、捻指的方式感受节拍韵律。(播放音乐:歌曲《草原上》伴奏)

(2)音乐已经流入我们的身体,进到心里去了,它带给你怎样一种感觉?

【设计意图】运用声势律动表演与即兴演奏的方式感受四拍子的节拍韵律,触发满足、幸福的情感体验。

3.感受节奏特点

(2)老师念节奏,学生听到长时值的节奏举手。

(3)学生即兴用动作表示长时值节奏“X-”和“X_ _ _ ”

(4)出示曲谱,轻声读节奏。

(5)认识二分音符的形状“X-”,读一读,拍一拍。

(6)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拍一拍节奏“X”。

(7)随伴奏音乐按节奏做声势律动表演。

【设计意图】短调民歌节奏工整,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歌曲节奏特点,获得愉悦舒畅的情绪体验。

四、学唱部分

1.这么优美舒展的乐曲它要描绘什么呢?它让你想到怎样的景象?(学生想象乐曲描绘的内容并交流。)

2.出示草原图片,聆听老师范唱。

3.朗读歌词,动作表演。

4.学唱歌曲,演唱指导。

(1)跟琴学唱。

(2)气息指导:回忆图形谱,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乐句换气;

(3)长音保持:结合表演动作,辅助唱好“闹”和“好”的四拍长音;

(3)节拍韵律:回忆声势律动表演,唱出悠然自在的感觉,表达幸福愉悦的心情。

5.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动作表演。

6.乐器伴奏:

(1)老师边读词边敲三角铁(X- - -):蓝天--白云--阳光--微风--

(2)请两位小朋友尝试演奏三角铁。(老师清唱第一乐句,学生试奏。)

(4)三角铁、双响筒尝试合奏。

(6)完整演唱与表演,三角铁、双响筒、棒铃乐器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聆听、范唱”让学生感受歌曲所描述的辽阔、悠远意境,体会歌曲的抒情性:通过“朗读歌词”让学生熟悉演唱内容,感受歌词的朴实真切;再通过“演唱与表演伴奏与演唱”等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意境美,生发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五、欣赏激情

1.谈话激情:师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2.欣赏激情:聆听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欣赏草原美丽风光。

3.聆听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随老师的鼓声边走边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谈话交流、音画欣赏的活动中感悟民歌之魅,领略草原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