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

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

古代君子标准

《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

并且不懈怠,称得上是君子。作为君子,不去要求别人无尽的喜欢,不去要求别人竭力的爱戴,从而保持永久的交情。

一、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通“矣”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同“智”,聪明、明智 二、一词多义

1.从?????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踰矩 动词,顺从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动词,从事(秦穆公)公从.之 动词,听从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 名词,通“纵”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动词,跟随客从.

外来,与坐谈 介词,自 2.敝?????敝.

之而无憾 动词,破,坏侯生摄敝.衣冠 形容词,旧的因人之力而敝.

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损害 3.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形容词,舒适,安逸风雨不动安.

如山 形容词,安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形容词,安定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动词,养,养生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 动词,安置,安放沛公安.

在 疑问代词,哪里 4.就?????就.有道而正焉 动词,靠近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动词,成就连辟公府不就. 动词,就职此人可就.

见,不可屈致也 副词,趋近,趋向 5.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动词,立志,有志于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名词,记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寻向所志.,遂迷 名词,所做的标志

6.伐?????愿无伐.善,无施劳 动词,夸耀、炫耀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动词,砍伐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动词,讨伐,攻打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

也 名词,功业,功劳 7.归?????天下归.仁焉 动词,称许、赞许后五年,吾妻来归. 动词,女子出嫁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 动词,使……返回,回去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动词,带回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

之 动词,归附,归属 8

.焉?????就有道而正焉.

助词,表陈述语气谨食之,时而献焉. 代词,相当于“之”且焉.

置土石 兼词,于何,在哪里则牛羊何择焉. 助词,表疑问语气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助词,用于句中表语气舒缓、停顿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此、于之”,意思是“在这里、在那里” 三、词类活用

1.饭.

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使……怀念

3.就有道而正.

焉 形容词作动词,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4.知者乐.水,仁者乐.

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不义而富.且贵.

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富贵 6.戒之在得.

动词作名词,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 7.请事.

斯语矣 名词作动词,施行 四、古今异义

1.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示假设。

今义:一天。

2.及其..

壮也,血气方刚 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

五、文言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

六、名句默写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在学习方面强调知识的继承创新和复习的必要性,在学习态度方面讲到要虚心、要惜时,在个人修养方面突出坚毅精神和换位思考的必要性。

节选篇目主要内容

“学而”篇阐述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

“为政”篇阐述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人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境界

“公冶长”篇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雍也”篇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同时用山水类比来阐发“知”与“仁”

“述而”篇阐述孔子对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格的不同

“颜渊”篇解释什么是“仁”

“季氏”篇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加强个人的修养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原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从颜渊的志向中,可以看出颜渊具有哪些美德?

[明确]颜渊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却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向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明确]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3~4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克己复礼”的含义。

[明确]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周礼上。

4.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明确]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1.本文的前几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于学习有哪些主张?

[明确](1)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条件的好坏,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学习要谨慎,要深入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

(3)要善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

(4)在学习的问题上要有谦虚求实的品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有恒定的志

向,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味其中的快乐。

2.请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明确]孔子主张“慎于言”,即少说话,说的时候要慎重。其原因是:

(1)孔子很重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爱说话,就难免言过其实,言行不一致,于道德就有愧了。

(2)孔子认为说话要择取恰当的时机,这样才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才能发挥作用。

(3)孔子认为德是内,言是外,内在充实自然能发之于外,外在却不一定对内在有所裨益,更反对花言巧语,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3.试分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三种境界。

[明确]“知之”“好之”“乐之”是学习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这三者有密切的关联,层层深入。“知之”是一种认识,“好之”是一种兴趣,“乐之”是一种情感。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要以所学为乐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样,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4.研读文章,通过子路、颜渊、孔子的志向,试分析三人的性格特点及道德境界。

[明确]

人物志向性格特点境界

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

共敝之而无憾

豪爽仗义追求仁德

颜渊愿无伐善,无施劳谦虚谨慎不违仁德

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胸怀博大接近仁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

于 事而①慎于言, 就有道 而②

正 焉,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德行, 可 谓 好 学 也 已。”

(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无:副词,不,不要。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①而:

连词,表并列。②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就:靠近。有道:有道德的人。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已:通“矣”,

????

句末语气助词。(以上“学而”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 而立, 四十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

而不 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岁能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便能正确对

而 耳 顺, 七十而 从 心 所欲,不踰矩。”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耳,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 ?

???有:连词,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立:自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来处事。不惑:遇事

不疑惑。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含义。耳顺:一听人言语,便能辨别真假是非,

?

???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逆。一说,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从:遵从。踰:越过。矩:规矩。 子曰:“由! 诲女 知之 乎? 知之 为

孔子说:“子路呀!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的就 知 之,不知 为 不知, 是 知 也。”

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由:孔子学

生子路的名。女:同“汝”,你。乎: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吗。是:代词,这,不同于现在的判断动词“是”。知:

?

???同“智”,聪明、明智。也:句末表判断。(以上“为政”篇)

颜渊、季路 侍。 子曰: “盍 各言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

尔 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

共 敝之而 无憾。” 颜渊曰: “愿①

无伐共同享用,用坏了,穿破旧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

善,无施 劳。” 子路曰:“愿② 闻子之志!”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

子曰: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 少者怀之。”

少年人使他怀念我。”????颜渊: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故称颜渊。盍:何不。敝:破,坏。憾:恨,抱怨。 ?

???①愿:愿意。伐:夸耀、炫耀。施:表白。②愿:希望。子: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老师孔子。安、信、怀:都是使动用法。 (以上“公冶长”篇)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 不如乐之者。”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之:代词,一般认为指学问。者:……的人。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

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

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安静;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

???动:活跃。(以上“雍也”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

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 浮云。”

(天上的)浮云一样。”????饭:动词,吃。疏食:粗粮。饮(yìn ):喝。肱(gōng ):由肩膀到胳膊肘这一块,泛指胳膊。

?

???义:名词作动词,合乎义。 子曰:“君子 坦荡荡, 小 人长 戚 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常常忧愁哀伤。” ?????

???坦:开朗、直率。荡荡:宽广、宽阔。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以上“述而”篇) 颜渊问 仁。 子曰:“ 克己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

复 礼 为 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 归复到周礼上,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人就会称赞

仁 焉。 为仁 由己, 而由人乎哉?”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 ?????

???克:克制、约束。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归:称许、赞许。……哉:多用于反问语气。颜渊曰:“请问 其颜渊说:“请问实行仁 目。” 子曰:“非礼 勿视, 非礼勿听,

的纲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 动。” 颜渊曰:“回虽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不 敏, 请 事 斯 语 矣!”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其:代词,代实现仁的措施。目:纲目,具体要点。敏:聪敏, ?

???聪明。事:从事,实行。斯:代词,这些。(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戒除:年轻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要戒除的是迷恋女色;等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

在 斗; 及 其 老 也, 血 气 既 衰, 戒 之 在 得。”是好斗;等到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

???及:等到。其:代词,他。得: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以上“季氏”篇)

◎课内素材

先贤思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对道义的重视与追求。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道义,通俗一点说就是正当的手段。

◎课外素材

唯利是图的自媒体可以休矣

世上只有两条赚钱之道,一条曰“合法”,一条曰“违法”。有多少自媒体“裸奔”在第二条道路上!动起“打家劫舍”的念头,以发布负面信息为要挟,敲诈勒索收取企业“保护费”;把“拿钱办事”的恶习发挥到极致,什么样的软文都写,什么样的硬广都接,只问报酬不问是非;大搞“瞒天过海”,以院长、专家自居,虚设医学成果和养生误区借机卖假货;贪吃“人血馒头”,为扬名立万不惜“消费悲情”“消费逝者”;掘金“人性丑陋”,大肆渲染明星绯闻隐私,“黄赌毒”化身“鸡汤文”……

马克思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在“只认钱”的逻辑驱使下,有多少自媒体走上了玩火自焚的不归路!从“二更食堂”公众号永久关停,到“暴走漫画”被判道歉和赔偿,为了所谓“流量”“点击”“打赏”而突破下限、枉顾底线,终究会付出沉重代价。有报道显示,仅今年第二季度,有关网站关闭各类违法违规账号近72万个。会有人为他们惋惜吗?

市有市道,法有法则,自媒体从不是无法无天的“江湖”,网络空间也从不是予取予夺的“名利场”。追逐利益并不可耻,但利益虽“去魅”并不意味着在利益面前就可以有恃无恐、目无一切。追逐利益的一大前提就在于,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尊敬世道人心。如果赚钱“不顾吃相”,民商“不理官法”,牟利“不讲羞耻”,岂是长久之计、安身之策?中国人向来注重“义利兼顾”,推崇“义在利前”。那些“皆为利来”“一切向钱看”的自媒体,可曾感到良心深处的惴惴不安?可否有过“鸟为食亡,人为财死”的戒惧?

自媒体之“自”,首先是自尊自重。一位自媒体平台创始者说得好,“再小的个体,也有

自己的品牌”。无论什么样的自媒体,都有自己的品牌,也都应珍惜自己的声誉。总有比金钱更“值钱”的价值,总有比挣钱更重要的目标。把自媒体之“自”当作疯狂变现的“提款机”,既是自轻自贱,也是自取灭亡。比起“什么样的钱都赚”更值得深思的,是如何“站着把钱赚了”,这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成全。

自媒体之“媒体”,关键要以内容为王。不重视内容和质量的媒体行之不远,这个道理越是社会进步就越发凸显。“人人都是编辑记者”的自媒体,既然亦属于“媒体”,就要服从价值坚守、内容至上的传播规律,就要正视以专业化巩固权威性的媒体法则。想摆脱“关注度焦虑”“流量焦虑”,从千万数量级新媒体中脱颖而出,没有雕琢内容的金刚钻,没有在专业性上宽不可及的“护城河”,是万万不行的。如果在那些赚钱捷径上挖空心思,寄望于发不义之财,到头来只会是黄粱一梦。

【点评】从发展阶段上看,自媒体发展已经到了从不计其数向适者生存转向、从参差不齐向百炼成钢转变、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先转型的关键期。泡沫正在破灭,浮躁正在退场,打磨高品位、高质量产品是唯一的赢者王道。过去不曾有“天上掉馅饼”“得来全不费工夫”“空手套白狼”的好事,如今自媒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样不会有投机取巧、网开一面的可能。算盘不管怎么打,千万别打错了方向。

◎践行写作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阐释了义和利的关系,请你围绕“义和利”这一中心,写一个叙议结合的文段,不少于200字。

?范文示例

对于金钱,古人是一直提倡“君子之道”的。孟子就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即所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几近疯狂。“有钱能使鬼推磨”“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受诸如此类“金钱万能”价值观的毒害,出现了“见钱眼开”的路人,出现了昧良心赚黑心钱的商家,出现了贪污腐败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官员……墨子说:“有义则富,无义则贫。”不讲道义,徒有金钱,这样的人也许是物质的富翁,却是精神的“乞丐”。经济学认为,钱是一种基本货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唯有正视金钱,不为金钱所奴役,才不会迷失心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孔子和《论语》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中国古代非常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立

者。被后世封为“素王”(北齐)、“至圣先师”(明)、“万世师表”(清)。毛泽

东同志称“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孔子在历史上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创立了以道为根本,以仁为核心,以

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孝、和与勇)为主体,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学的奠基经典,是国学瑰宝、智慧金山、贵和画卷、做人指南。二是首创私学,践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并创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终生从教,弟子三千。对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三是系统整理古代文献,修《诗》《书》,定《礼》《乐》,序《易传》,作《春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文寓己意、以古鉴今,形成经典,作为教材,传之万世。对抢救、保留、传承古代文化,功垂千古。

孔子思想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早在2 000多年前,孔子便从根本上回答了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对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无与伦比的伟大贡献。孔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此前2 5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又以其思想体系、智慧和人格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此后中国2 500多年。孔子思想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孔子思想具有很强的真理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开放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亲民力和包容力。对于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

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交流合作,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思想的精华,超越时空,光照千秋、魅力永存,是我们恒久的精神家园。孔子被西方哲人称为“智慧之父”,被列在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并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孔子斥责“请学稼”的樊迟为“小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他有弟子三千,竟无一位女性。孔子也有“过”,有“不及”,有些不合时宜的空想因素。这些都曾发生过某些消极影响。但是瑕不掩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承继这份宝贵遗产,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只是不要苛求先圣了。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虽不敏.

敏:聪敏,聪明 B .愿无伐.

善 伐:夸耀、炫耀 C .君子坦.

荡荡 坦:开朗、直率 D .请问其目.

目:眼睛

解析:选D 。目:纲目,具体要点。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

故事 B.?????诲女知之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 C.?????及其.壮也,血气方刚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曲肱而.枕之吾尝跂而.望矣 解析:选D 。均为连词,表修饰。A 项,代词,代学问;结构助词,的。B 项,表疑问,“吗”;相当于“于”。C 项,代词,他;代词,“我”,自己。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选A。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就有道

..而正焉B.乐亦在其中

..矣

C.敝之而无憾

..克己复礼

..D.一日

解析:选B。A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5.名篇名句填空。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及其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答案:(1)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样)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2)(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穿破旧了也不抱怨。

(3)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哀伤。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7~9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项是()

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②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⑤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解析:选C。⑤不是孔子的话,是颜渊准备实践“克己复礼”;⑥是对年轻人的告诫。

8.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胸怀。

B.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C.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教,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解析:选B。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9.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答:

答案: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一)

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

..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以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①师:颛孙师,即子张。②商:卜商,即子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也过.,商也不及过:过错

B.不得中行而与.之与:交往,结交

C.君子亦有恶.乎恶:厌恶

D.恶不孙.以为勇者孙:通“逊”,谦逊

解析:选A。过:过分。

推断文言实词“四法”

1.语境分析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又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4.成语对应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1.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不得中行而与之.

B.恶称人之.恶者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不如因而厚遇之.

解析:选B。B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

12.用“/”为选文(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讲求一定的技巧,主要方法有:名词断句法、修辞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对话断句法。本题中有“有子曰”一句,可知第一处断句在“曰”之后,其余可用其他方法推出。

答案: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选文(一)中孔子是如何评价“狂”与“狷”的?

答:

答案:“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种是流于进取,敢作敢为;另一种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思想。

(一)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说:“子张(说话做事)过分(不中和),子夏则(保守迟缓)不到位。”子贡说:“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不中和)与不到位是一样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可,无不可,无一定之规,一切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有子说:“礼仪制度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仪制度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二)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讲礼义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子贡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四、语言表达

14.请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所给的横线处。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④既有大乘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解析:④紧承上句的孔孟一句,故列在第一处。①④都含有“既有”“则有”,排列在一起有整句效果,所以①紧承其后。②句中有“也”字,应该放在①后才合适。⑤承接②说明孔孟的紧密关系。③“今人冯友兰”的说法宜区别其他四项另述,故应该考虑放在最后一处。

答案:④①②⑤③

15.高一年级将举办“读《论语》,谈交友”读书交流会,拟向参会者赠送纪念书签。请写一则赠言,用以印制书签。

要求:①紧扣活动主题;②必须原创;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30字。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写作时紧扣“读《论语》,谈交友”这一活动主题。其次,要明白写的是赠言,注意要写得得体并富有文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最后,要注意所写语句不能超过30字。

答案:读《论语》辨损益悟先贤睿智借慧眼识真伪觅交友良方

16.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孔子思想中浸透着道德的身影,__①__,孔子的幸福观里,个体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人格,加强道德修养,__②__具备道德才能获得幸福。许多统治者认为用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的政事,__③__能稳定自己的统治。亚里士多德受苏格拉底的影响,__④__肯定德性的重要性,认为唯有品质优良的人才能够做到公正、节制。常人__⑤__没有通过行德来追求生活的幸福,__⑥__很难获得长久的幸福。

解析:选C。解答此题,可以根据语境,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②处,根据“才能获得幸福”中的“才”可以推知,此处应选填“只有”或不填,据此排除D项。④处,根据“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可知此处是在表述二人思想上的一致性,据此排除B项。⑤⑥处,说的是常人没有通过行德来追求生活的幸福的结果,二者是假设关系,据此排除A项。综上,选C。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精品文档 .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第二单元论语十则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 《论语》十则 一、基础知识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确。 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了解,知道。 C.愿无伐善,无施.劳施:表白。 D.知者动.,仁者静动:活动。 项,修正;B项,同“智”,聪明、明智;D项,活跃。 2.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饭疏食、饮水 D.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项,“已”通“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就有道 ..矣 ..而正焉 B.乐亦在其中 C.敝之而无憾 ..克己复礼 .. D.一日 项,古义:有道德的人。今义:有办法。C项,古义:不觉得可惜。今义:没有遗憾。D项,古义:一旦,表示假设。今义:一天。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4)及其壮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3)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二、阅读能力培养 (一)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第5~8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愿意。

B.敝.之而无憾敝:破,坏。 C.愿无伐.善伐:夸耀、炫耀。 D.颜渊、季路侍.侍:侍奉。 项,侍:站在身边侍奉。 6.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少者怀之 B.愿闻子之志 C.敝之而无憾 D.择其善者而从之 、C、D三项中“之”均为代词;B项中“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 (2)(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于我的奉养,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使他怀念我。 8.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志向?(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大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9~10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9.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文学”指博学文章。第一段文字中的“回”即第二段文字中的“颜渊”,从他在孔子和子贡心目中的地位可以看出,颜渊德行高。从第一段文字看,子贡善辞令,善知人,应属“言语”一类。 言语 10.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特别注意第一段文字中“吾与女”和第二段文字中的“我与尔”,作为老师,孔子把自己和弟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承认自己的不足,用以教化弟子;说弟子和自己修养一样高,用以勉励弟子。 ,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谁更强些?”子贡回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 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能知道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 孔子对颜渊说:“有用我的,我就将此道推行于世,没人用我的,我就将此道藏在自己身上,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三、表达能力提升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论语十则》原文论语十则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讲评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 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

论语十则完美注音版

论语十则 第1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 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2则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 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 h uán)不习乎?”(《学而》) 译文注释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第3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4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 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第5则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 hì)也。”(《为政》) 译文注释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第6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注释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第7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注释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14 ( ( 《 《 《 《论语》十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 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 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 始增多。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 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 四年的时间。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 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 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年后,孔 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论语”这一 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子的思想核 心是“仁”。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 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 下之分。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颜渊》)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 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来,“仁” 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 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 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所以,“仁”并不止步于 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仁”有时还可以超乎一般性的道德评价,如《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辅佐桓公,没有动用武力,就多次会合诸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 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在孔子心目中,这是“大仁”。 孔子曾周游列国,热心求仕,可在道德完善和从政这二者之间,他似乎更在意前者。如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正 因如此,他在不为当政者所用时,甚至在有生命危险时,都能泰然自若,精神和悦。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论语十则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4)说:通假字,音yua,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补充词解释: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亦(y 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

论语十则(整理)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第一则:为人处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论语十则]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论语十则]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论语十则]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论语十则]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论语十则]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论语十则]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 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论语十则第三则: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知者动.() (5)饭.疏食、饮水() (6)克己复.礼为仁() (7)戒之在得.() 5.特殊句式 (1)敏于事而慎于言()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导学问题 1.基本理解: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三人“言志”的语言显示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示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孔子的基本思想就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2.深入理解: ○1请结合孔子的经历探究他为什么主张“慎于言”。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 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 一、作家作品知多少 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 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 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 (一)、注音 盍()诲(ì)裘()敝()肱() 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 ①就有道而正焉。就:正: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安:信:怀: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 ④回虽不敏。敏: ⑤五十而知天命。天命: ⑥是智也。是: ⑦盍各言其志。盍: ⑧敝之而无憾。敝: ⑨愿无伐善,无施劳。伐: ⑩一曰克己复礼。一曰: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高中论语十则翻译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宣扬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朋友)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依孔安国说])。”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高中语文选修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论语》十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补充材料 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孔子30多岁就已经很有学问,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他又回到鲁国。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了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但鲁定公最终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2.背景材料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力)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断,动荡不安。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量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认为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各守其“礼”,社会则能重新走上正轨。很显然,孔子“正名”的思想,是鉴于当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阐发的。孔子也讲“仁”,不过“仁”更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 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 三、字词梳理 1.识字注音 论.语()踰.矩()盍.各言尔志()轻裘.() 曲肱.而枕()戚.戚() 2.通假字 (1)可谓好学也已.()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 ..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三省(音xǐng):多次反省。三:泛指多次。 (3)忠:忠诚,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迷惑 殆: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人称代词 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希望,想着。 齐:相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高中选修读后感

论语十则高中选修读后感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论语十则高中选修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论语》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篇一论语,顾名思义,论而语之,论的是古代贤士的心得体会,语的是流传千古... 《论语》薄书一本,一万余字,细读一遍,一生无害。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 论语,顾名思义,论而语之,论的是古代贤士的心得体会,语的是流传千古的康庄大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语,论也。语,言也。孔子便是洞悉了这个字,生活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无不给予我们莫大的感悟。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读懂论语,他们心中的论语其实就是一句句深奥又富有哲理的话的汇总。非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正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纵然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真谛,但每一句短诗,无不给予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必向往。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我们并不知道四十九条道都分别是什么,但读了论语,我们定能品出一丝感悟:为人之道,论语中提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就是说要做

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处世之道,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说,便是指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还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交友之道,告诉我们怎样交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并且交了朋友就应该用心对待,还要注意尺度,这样才能长久的将友谊持续下去。理想之道。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给予我们了清晰的价值观,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要做什么。那这样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义的生命。 看完论语之后,我又抽空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她独特的解读方式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他并不刻板,但一定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可于丹老师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和朴素,平易近人的孔子形象。正如易中天所说的:"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让我们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让我们学会快乐的生活。 我们总是看得太多,悟的太少,很多东西往往看不到本质,而正是有书这种事物的承接,使得我们能够一次次的品味,在读书中的过程中,看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