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试题 (4)

宏观经济学试题 (4)
宏观经济学试题 (4)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2. 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的在内稳定器()

A 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 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方案

3.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4.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10000元的活期存款最高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A50000元 B40000元 C75000元 D25000

5.财政部向()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6.1998年我国货币信贷制度完成重大改革,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20%调整至15%。这属于()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8.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B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

9.货币乘数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法定准备率B现金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率 D以上都是

10.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2. 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政策组合可用?()A降低税率,提高贴现率,并限制进口

B 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鼓励出口

C削减政府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鼓励进口

D 提高税率,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限制出口。

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是( )

A降低法定准备率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C降低再贴现率

D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

A减少政府支出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税 D降低贴现率

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6.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无效

7.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稳定 D生活质量提高

8.如果某人尚未找到工作,他可能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包括()。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0.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 B变动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以上都不是。

三、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基础货币货币政策内在稳定器法定准备率

公开市场业务相机抉择

四、填空题

1.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___________比,与最初存款成_________比。

3.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乘数就,因而派生的货币供给量。

五、计算题

1.若法定准备金率是0.16,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下调至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2.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3. 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

4.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 c=C u/D=0.2,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六、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标为“T”,错误的标为“F”)

1.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

2.假如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没发生变化。( )

3.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小于投资。( )

4.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

5.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包括存款。( )

6.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

7.根据“自动稳定器”的原理,边际税率越高,国民收入就越稳定。 ( )

8.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实行充分就业就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就业。 ( )

9.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股票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人们会消费更多,使总需求增加。( )

10.如果持久的减税没有伴随政府支出而减少,则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

七、简答题

1.哪些财政政策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它们为何能缓和经济波动?

2.解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机制。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4.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6.央行是怎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给的?

7. 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哪些?

八.论述题

1.论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及其必要性。

2.试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理论对制订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什么异同?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B;

3.C;

4.B;

5.C;

6.D;

7.D;

8.D;

9.D; 10.C;

二、多项选择

1.ABC ;

2.CD ;

3.ACD ;

4.BC;

5.BCD ;

6.AB;

7.ABC; 8ABCD ;9.ABC; 10,ABC

三、名词解释

四、填空题

1.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2.反 正;

3.物价指数;

4.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政府支出 税收 ;

6.越小,越少

五、计算题

1.(1)D=400÷0.16=2500, M=C+D=1000+2500=3500

(2) D=400÷0.12≈3333, M=C+D=1000+3333=4333

2.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r cu cu H M mm ++==1,已知cu =0.2,r =0.1,则43.02.11==++=r cu cu mm 。

已知M =1200,mm =4,根据公式H

M mm =,H =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

3.(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4. 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r r r H M mm ++==1, 已知r c =C u /D=0.2, r=0.1,则43.02.1==++==

r r r H M mm 1,货币供给增加△M=H ×mm=100×4=400亿美元

六、判断题

1.F ;

2.F ;

3.T ;

4.T ;

5.T ;

6.T;

7.F ;

8.F ;

9.F ; 10.F

七、简答题

1.答: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西方学者认为,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收入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下降。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西方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计划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到非常低时,为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居民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

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开支,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第三,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自动稳定器。当经济不景气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一般物价不平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时政府根据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制度,按照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购,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当经济过热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这时政府可以减少收购甚至抛售农产品,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幅度,抑制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农产品价格支付制度与政府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一样,都是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因素,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重要防线。

2. 答: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经营存贷业务,并从中创造货币,影响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

商业银行主要是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在吸收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存款后,除了保留一部分现金准备外,其余部分均可用来贷款或投资。银行库存准备金与银行存款的比率,称为银行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的全部存款都贷放出去,而必须有一定数额的现金作为准备金,以应付存款人随时提取他们的存款。当然,商业银行也不必把吸收来的全部存款都作为准备金。

在银行业务较发达的国家里,大部分交易不是用现金而是用支票来进行的。由于支票完全可以同现金一样成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企业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是立即取出现金,而是把这笔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又存入同自己有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在需要支付款项时可以随时开支票使用。这样,银行贷款的增加,实际上就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供给货币的扩大。

例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银行A吸收新存款为1000万元,则必须要有

200万元作为准备金,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把新存款中的800万元用于放款。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与自己有往来的银行B 中,银行B得到800万元的新存款后,按照20%的存款准备率,留下160万元作为准备金,又可以放款640万元。得到这640万元的企业或个人,又将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C,再按同样的存款准备率,银行C又将其中的128万元留作准备金,其余的512万元同样用于放款。如此下去,每一笔新存款的形成,都会创造出该存款额80%的新贷款,这笔新贷款又形成一笔新的存款,如此反复。在这一创造存款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是:

1000+800+640+512…=1000(1+0.8+0.82+0.83+…)=100/1-0.8=5000

当然,现实经济中货币创新乘数要小得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支付而保留一部分现金;每一个商业银行考虑到要应付客户的经常性的提取现金而保留一部分超额储备,这样必定会使货币乘数下降。

假定现金漏损率为α,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为β,则货币创造的乘数为:1/r+α+β。由以上可知,一笔新增加的原始存款,最终产生的存款总和为D=R/r+α+β。

3. 答:宏观财政政策是通过经济手段来间接调节经济,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影响到政策效果。包括:

(1)政策效应的时滞

财政政策在完全发挥作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称为“时滞”。一般把政策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是指决定并实施某项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后者是指政策发生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任何一项财政政策,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决定采取政策到制定出政策,从政策的实施到完全发生效用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的制订与效果有重大的影响,并根据各种不同的政策而不同。

(2)预期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公众都要对未来的经济进行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者的预期决定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公众的预期决定了他们对政策的反应,这些都要影响财政政策效应。政策要受预期的影响,同时,政策本身也会影响预期。因此,在分析财政政策效应时,预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3)其它实际问题

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要影响到政策效应。首先,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有其正效应与负效应,这就是说,在—项政策实现其最终目标时必然产生某些副作用。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实现充分就业的代价是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会使利率上升,抑制投资,这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减少了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次,政策效应还要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上的政治斗争,国内的政治问题,都要影响政策效应。最后,由于信息不是完全的,这样,也就难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

(4)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为了达到某种最终目标,往往不能只采用一种政策工具,为了实现最优的政策效应,必须把各种财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只有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得当,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政策效应。这种协调与配合当然也有某种规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行事。

4. 答: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政府的公债政策。

税收既是当今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各国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时,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又可以通过变化税收总量来实现。对于第一种途径来说,主要是在经济衰退时,通过降低所得税税率来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提高所得税税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降

低通货膨胀。

政府公债的发行,既能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又能对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状况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所以,公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经济政策工具。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债政策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又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在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时,要注意不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矛盾,要使财政政策与政策协调搭配使用,才能达到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

(2)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策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等。

根据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政策,政府购买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低,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购买政策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作斗争,降低失业率;相反,当经济过热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政府可以采取减少政府购买支出的政策,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所以,经济学家认为,政府购买支出政策是实现反经济周期、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物价的强有力的工具。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购买支出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和政府消费政策。

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但其力度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当经济萧条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不足,失业会增加,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当经济繁荣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较高,政府可以减少社会福利保障降低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使经济降温,通货膨胀率下降。所以经济学家将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作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反经济周期波动等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

5. 答: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2)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表示基于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3)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之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上述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例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如果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政策手段和目标发生冲突,就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果,甚至可能偏离政策目标更远。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时机把握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政策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经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

6. 答: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分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政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等到期偿还本金并在发行后至到期前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借款凭证。政府发行债券的保证是它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能力。和其他证券比较,政府债券的风险很小,它的持有者总是有利可图。购买政府债券的主要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这样,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存入联邦准备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增加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联邦准备银行付款。这样,商业银行的支票就进入联邦准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少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

7. 答: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总供给的政策。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总需求政策只能用于对付通货膨胀,而不能

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供给政策是增加产出、减少失业的有效方式。它强调经济自由的优越性,建议采取以市场竞争为取向的政策,其中包括:取消管制、推进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政府官僚机构、降低政府支出和税收、建立更具伸缩性的市场其中也包括劳动市场等。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

(1)降低政府支出。庞大的公共部门往往缺乏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管理这些部门的负担,促使政府支出增加。因此,削减政府支出并不只是减少货币供给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供给的一项策略。此外,作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巨大。社会福利开支尽管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2)减税。高额的税率阻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投资积极性。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主张大幅度减税,以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投资积极性。在减税的同时,他们也认为,税收应该是公平的,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扭曲了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信号,也增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减税的同时,应取消各种税收的优惠。

(3)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在劳动市场上,工会的作用往往使得工资(至少是工会会员的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率,导致失业增加。同时,较高的工资率也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从而降低工资率,不仅是增加就业的措施,而且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促进投资。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量的措施,比如制定工资上限。

(4)鼓励市场竞争。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和引入市场关系、取消管制、推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如资本流动政策等。

总之,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侧重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八、论述题

1.答: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之间有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都能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况进行调节,但无论是在调节目标的确定、调节方式和手段的选择、调节作用的发挥机制上,还是在调节的侧重点、调节的效果等方面,二者之间均有很多差别,而且在许多差别上,又往往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由此决定了二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各行其是,而必须相互配合。具体地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二者的调节目标有所不同,从最终目标上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其最终目标。但在具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二者的直接目标仍有一些区别。财政政策往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则往往以货币稳定为第一目标。而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目标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扩大投资规模,企业增加

投资,就必然会扩大贷款规模,而贷款规模的扩大,就很有可能引起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量增加,超过经济对其的客观需要量,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反过来,货币稳定的政策目标很可能对企业的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正视二者之间在调节目标上的这种差异,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货币稳定的“度”,避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发生冲突现象。因此,财政政策有必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相配合。

其二,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形成。通过税收政策,如税种的选择、课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率的确定,财政可以直接对微观经济组织以及居民等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产生作用。银行信贷虽然也是对货币资金所进行的一种再分配活动,但它并不直接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由此决定了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形成。

其三,二者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上的功能存在—些差异。财政政策对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均有较强的作用,但相对而言,对供求结构的调节

较灵活,社会和政府所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短线产品的生产,所涉及到的只是社会经济的局部,不会对直接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所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数量也不是很大。而财政对供求总量的调节,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财政本身的影响也很大。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非正常化扩大,其结果往往是使政府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当经济出现转机,需实行盈余性财政政策时,却由于难以压缩已形成的支出规模,再加上偿还债务的需要,致使盈余性财政政策无法推行。因此,财政政策的功能偏重于调节供求结构。相反,货币政策在供求结构的调节上,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它的调节功能侧重于供求总量的调节,因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来对供求状况产生影响的。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需求总量的扩大或缩小,而不会引起需求结构的改变。就货币政策而言,欲改变需求结构,只能通过政府开设的政策性银行向国民经济紧缺部门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手段来实现,这种手段的适用范围往往很小,只限于极少数国民经济中极度短缺的部门和企业,其调节范围和力度都很有限,对于绝大多数经济组织来说,融资是在市场上进行的,在条相同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对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不可能厚此薄彼,因而也就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对供需结构产生调节作用。

其四,二者均具有局限性。无限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自身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政策实施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受政策时滞的影响(参它本章第二节)。货币政策也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局限性,其中有与财政政策相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之处,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货币政策在实际调节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也存在

着差距甚至背离的问题。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与财政政策一样,中央银行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实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等政策,其目的是扩大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刺激社会的投资积极性。但此时由于贷款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往往会“惜贷”,从而使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经济过热时期,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往往由于与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相左而受挫。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时滞上,货币政策受到的局限与财政政策有所区别,且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集中掌握的两种量重要的经济杠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两者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必须协调配合,以发挥聚合效应和互补效应。

第一,政策目标的协调配合

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第一要素,也是政策调控的依据和归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聚合效应。同时,还要根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政策目标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政策调控功能。

财政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税收、政府预算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结构调控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通货紧缩、市场疲软和经济增长乏力,从表面上看是个总量失衡问题,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但在总量失衡、总需求不足的背后,却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失调问题。收入分配失调一是指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居民收入不足导致需求不足。二是指收入分配差距增大,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饱和后结余了大量消费能力,而低收入阶层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能力不足。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总消费能力过剩,总消费需求却不足。经济结构失调是指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导致无效供给过剩,不能创造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不足,不能吸纳有效需求。因此,要有效抑制通货紧缩,尽快启动经济,不仅需要财政的总量调控。而且还要财政对收入和结构的调节。

另一方面,财政的一收一支乃至全社会的货币收支都要通过银行信贷收支反映到货币流通上,而中央银行则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也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的总闸门,因此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

通过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补效应,实现各自的重点目标,最终全面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

第二,政策方向的协调配合

政策目标明确是实施政策调控的前提,而政策方向是否对头,则是政策调控能否取得成效、能否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应是反经济周期的逆向调节,以熨平经济周期。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处于高峰期时,应实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向但与经济周期逆向),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小

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处于低谷期时,应实行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向但与经济周期逆向),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紧缩;在经济的平稳发展时期或在经济高峰期与低谷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则可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具体情况相机抉择,实行总体上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总体而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方向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即双紧政策、双松政策和双中性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人们称之为拉动经济的两套马车,二者同向而行将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调控效应,二者背道而驰,则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宁可使一种政策不发挥作用,也不能使其与另外一种政策的作用力方向相反。

第三,政策力度的协调配合

在政策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策力度即“松紧度”的强弱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随着经济运行情况的改变而适时予以调整,决定着政策调控成效的大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政策力度上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

首先,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始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大“收紧”或者“放松”的力度,以足以克服上一轮经济周期过热或者过冷的运行惯性,从而有抑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者有效遏止经济下滑、通货紧缩。

其次,在经济运行中,应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以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负效应。一般地,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中,当经济走势开始出现由扩张转向收缩的变化时,就应逐步调整“双紧”财政、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避免因紧缩过度而使经济持续下滑并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回升,逐步调整“双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乃至政策方向,以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2. 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当前的收入量和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存在递减趋势,加之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引起灵活偏好的加强,使利息率经常居高不下,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不足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就是不足的,正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引起了就业不足和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而要解决就业不足和经济危机问题,就必须做到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以便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息率,以便扩大投资需求。但是,上述两个方面仅靠私人力量不足以实现,只有扩大政府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干预,从这两方面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失业和危机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张调节总需求,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不过,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凯恩斯更注重前者的作用,认为后者只起辅助作用。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而间接起作用的,不如财政政策来得直接而有力。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因而其经济政策主张也都是针对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失业问题已不再像30年代那样严重。所以,许多经

济学家提出,经济政策不能总是一个基调,而应当根据经济中繁荣和萧条的更替,交替地使用紧缩和扩张政策,即“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最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并求得繁荣与萧条时期的相互补偿。据此,政府在确定财政预算时,就不能把平衡财政收支这一传统信条作为准则,而要按私人支出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使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的总额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由此导致的财政赤字可以用繁荣时期政府紧缩开支所产生的盈余来弥补。换言之,只要萧条时期因扩大政府支出而发生的赤字能够被繁荣时期政府紧缩开支而产生的盈余所抵消,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就不必强求财政预算年年平衡,只需在一个经济周期内达到收支平衡就可以了。但是,要想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长期稳定增长,仅有“补偿性”财政政策是不够的。萨缪尔森根据IS—LM模型又提出了“补偿性”货币政策,其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可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可以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息率,以抑制投资和社会总需求。总之,所谓“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交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其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在萧条时期设法使经济繁荣,以消灭失业;在繁荣时期又要抑制过度繁荣,以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经常运用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平抑经济的大幅度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用财政政策的手段筹集资金,其代表性事项就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资金以后,投入国家重点建设,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间,又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项目的兴建和完成。199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增发了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在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每年都增发1000亿~1500亿元的国债,累计达到9100亿元。其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

同时,央行还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到2003上半年,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稳健的货币政策包括三项核心内容: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更新,为有效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创造条件。从具体运作来看,主要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在发展货币市

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努力实现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199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以来,先后两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个百分点,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7000多亿元。从1996年6月以来连续7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个百分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400亿元。降息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先后9次降低外币存贷款利率,使本外币利率更加协调,促进了货币调控目标的实现,促进了经济的积极发展。近几年,通过增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扩大再贴现业务及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证了金融稳定,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3. 答:(1)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认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后,首先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再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又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引起投资的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又会以乘数的方式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用符号表示为:

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市场利率,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利率的升降,然后才是投资和总支出的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一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能使利率发生多大的变化;(2)一定的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程度;(3)货币乘数的大小。

上述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没有表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后来一些学者对局部均衡分析进行了补充并发展成所谓的一般均衡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如果总需求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和产量的增加。同时,由于产量的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当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时,会使利率有所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接着,利率的回升又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一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2)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用符号表示如下:

货币供给量→总支出→总收入

该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由于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中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因素,即货币供给量是作为外生变量出现的,这样利率就会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利率下降后会刺激投资,使产出量的收入增加。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货币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利率开始回升,又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总支出的

总收入水平,而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水平。

尽管上述两种理论在具体分析时存在分歧,但出存在着一些基本的东西:货币供给量变化以后,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由于利率发生了变化,才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投资的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欲望。当投资的消费发生变化后,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水平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宏观经济学期末答案

1
AS 曲线是描述什么达到均衡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曲线?
0.0 分
? A、
总供给
? ? B、
总需求
? ? C、
总产量
? ? D、
总消费
?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D 2
边际消费倾向的英文缩写是:
1.0 分
? A、
MPS
? ? B、
MPC

? ? C、
MC
? ? D、
MS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LM 曲线推导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1.0 分
? A、
r=-m/h-k/hY
? ? B、
r=-m/h+k/hY
? ? C、
r=-m/h+khY
? ? D、
r=-mh+khY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货币主义流派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都无法消除失业,这个失业率大概是多 少?
1.0 分
? A、
0.02
? ? B、
0.05
? ? C、
0.07
? ? D、
0.11
?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5
在生产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是资本和什么:
1.0 分
? A、
资源
? ? B、
器材

? ? C、
技术
? ? D、
劳动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货币学派认为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增加会:
1.0 分
? A、
降低就业量
? ? B、
增加就业量
? ? C、
不确定
? ? D、
不影响就业量
?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标准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型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国内生产总值2.平衡预算乘数3.流动性偏好4.基础货币5.充分就业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型共30题。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项将不计入 ...当年的GDP?() A.当年整修过的古董汽车所增加的价值;B.一辆新汽车的价值; C.一辆二手汽车按其销售价格计算的价值;D.一台磨损的高尔夫球清洁机器的替换品。 2.在以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 ...投资的是()。 A.某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某企业建造一座厂房; C.某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某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3.用收入法计算GDP时,不能计入GDP的是() A.政府给公务员支付的工资;B.居民购买自行车的支出; C.农民卖粮的收入;D.自有住房的租金。 4.当实际GDP为1500亿美元,GDP缩减指数为120时,名义国民收入为:() A.1100亿美元;B.1500亿美元;C.1700亿美元;D.1800亿美元。 5.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元时,其消费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B.3/4;C.4/5;D.1。 6.认为消费者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可预期长期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消费理论是()。 A.相对收入理论;B.绝对收入理论;C.凯恩斯消费理论;D.永久收入理论。 7.由于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及其他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导致人们消费水平减少,这种效应被称为()。 A.利率效应;B.实际余额效应;C.进出口效应;D.挤出效应。 8.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时,将导致均衡GDP增加()。 A.20亿元; B.60亿元; C.180亿元; D.200亿元。 9.在下列情况下,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MPC=;B.MPC=;C.MPC=;D.MPC=。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变得很小;B.变得很大;C.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D.不发生变化。 11.对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货币的交易需求;B.货币的谨慎需求;C.货币的投机需求;D.三种需求相同。 1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1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当收入增加时()。 A.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1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The government reports that "GDP increased by 1.6 percent in the last quarter." This statement means that GDP increased a. by 6.4 percent for the year. b. at an annual rate of 6.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c. at an annual rate of 1.6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d. at an annual rate of .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2.A Brazilian company produces soccer ba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orts all of them. If the price of the soccer balls increases, the GDP deflator a. and the CPI both increase. b. is unchanged and the CPI increases. c. increases and the CPI is unchange d. d. and the CPI are unchanged. 3.The price of CD player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causing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CPI. The price increase will most likely cause the GDP deflator to increase by a. more than 1 percent. b. less than 1 percent. c. 1 percent. d.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n informed guess without more information. 4.A nation's standard of living is measured by its a. real GDP. b. real GDP per person. c. nominal GDP. d. nominal GDP per person. 5.In 2002 President Bush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steel to protect the U.S. steel industry. a.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b.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c.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d.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6.Generally when economists and the text talk of the "interest rat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a. real interest rate. b. current nominal interest rate. c. real interest rate minus the inflation rate. d. equilibrium nominal interest rat e. 7.An increase in the budget deficit a.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fall. b.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rise. c. does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d. may increase, decrease, or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8.Norne Corporation is considering building a new plant. It will cost them $1 million today to build it and it will generate revenues of $1,121 million three years from today. Of the interest rates below, which is the highest interest rate at which Norne would still be willing to build the plant? a. 3 percent b. 3.5 percent c. 4 percent d. 4.5 percent 9.Recent entrants into the labor force account for about a. 1/2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b. 1/3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c.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 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d.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九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国民收入核算 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供给。 四部门经济均衡C+I+G+X=Y=C+S+T+M S=I+(G-T)+(X-M), 私人储蓄的3个作用 1将储蓄借给企业部门 2将储蓄借给政府部门 3将储蓄借给外国部门 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名义GDP: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按基期最终产品的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最终产品的现期价格水平与基期价格水平的变动上。GDP=C+I+G+NX 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通货膨胀率=GDP缩减指数变化/上一年的GDP缩减指数 生产价格指数PPI,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样本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 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生产者索取的价格 失业的四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结构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 以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自产自销产品不算人GDP) 第十章总需求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图像横轴Y ,纵轴AD ,画出Y=AD线 Y=AD=C+I+G+NX I+G=S+T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被称为在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在一个经济体中,只要实际产出偏离均衡产出,存货变动机制的作用就会使实际产出向均衡产出趋近,并最终稳定在均衡产出的水平上。 消费函数:C=C0+cY c是边际消费倾向dC/dY 平均消费倾向C/Y 储蓄函数:S=-C0+(1-c)Y (1-c)是边际储蓄倾向dS/dY 平均储蓄倾向S/Y 三部门经济均衡产出公式Y=C0+I+G/1-c 乘数,一单位总需求的变动会导致数倍均衡产出的变动,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投资乘数m i=1/1-c 和消费乘数一样 政府购买乘数考虑政府转移支付TR Y=C0+cTR+I+G-cT/1-c m g=1/1-c 税收乘数m t=-c/1-c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m tr=c/1-c 税收随税率变化后,各乘数的分母改为1-c(1-t)t是税率分子C0+cTR+I+G 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 1经济中必须存在闲置资源 2经济中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从外国部门购买产品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利息率。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贴现率。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对)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对)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20分) 1、消费曲线位于45o线的上方表明,储蓄是( c )。 A、正数 B、0 C、负数 2、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b )。 A、20% B、80% C、30% 3、当总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将(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4、假定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则增加100万美元的投资,可使国民收入增加(b )。 A、200万美元 B、500万美元 C、800万美元 5、哪一对变量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b )。 A、政府支出和政府减税 B、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C、政府减税和政府支出 6、假定边际消费倾向等于60%,政府同时增加20万美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 a )。 A、增加20万美元 B、保持不变 C、增加12万美元 7、要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政府应当(c)。 A、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B、增加福利支出 C、增加税收 8、技术的进步造成部分人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由此产生的失业是(b )。 A、自愿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的失业 9、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则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是(a ) A、股东 B、债权人 C、退求金领取者 10、下面哪一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c )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C、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IS曲线LM曲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古典主义极端 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政策规则拉弗曲线经济增长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周期黄金分割律倒U字假说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题

1.MULTIPLE CHOICE. Choose the one alternative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or answers the question. (1 point each,40 points total)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parts of the business cycles? 1) _______ A) inflation and recession B) peak and potential GDP C) real GDP and potential GDP D) recession and expansion 2) Macroeconomic policy tools include 2) _______ A) unemployment policy and inflation policy. B) monetary policy and fiscal policy. C) monetary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policy. D) fiscal policy and unemployment policy. 3) Fiscal policy involves 3) _______ A) the use of interest rates to influence the level of GDP. B) the use of tax and money policies by government to influence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s. C) the use of tax and spending policies by the government. D) decreasing the role of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everyday life of the economy. 4) Fiscal policy might be used to increase long-term growth in real GDP by 4) _______ A) motivating an increase in investment. B) encouraging saving. C) reducing unemployment. D) Both answers A and B are correct. 5) When U.S. imports exceed U.S. exports,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s 5) _______ A) a decrease in potential GDP. B) a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 C) inflation. D) an international deficit. 6) The largest component of income is 6) _______ A) proprietors' income. B) corporate profits. C)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D) net interest. 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ransfer payments is included in GDP? 7) _______ A) veteran's benefits B) welfare payments C) Social Security payments D) none of the above 8) Net domestic product equal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minus 8) _______ A) depreciation. B) net exports. C) inflation. D) investment. 9) U.S. investment is financed from 9) _______ A) private saving, 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s and borrowing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宏观经济学试卷试题题库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互 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一)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2(附答案)汇编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In the United States real GDP is reported each quarter. a. These numbers are adjusted to make them measure at annual and seasonally adjusted rates. b. These numbers are adjusted to make them annual rates, but no adjustment for seasonal variations are made. c. These numbers are quarterly rates that have been seasonally adjuste d. d. These numbers are at quarterly rates and have not been seasonally adjusted. 2.The price of CD player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causing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CPI. The price increase will most likely cause the GDP deflator to increase by a. more than 1 percent. b. less than 1 percent. c. 1 percent. d.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n informed guess without more information. 3.If increases in the prices of U.S. medical care cause the CPI to increase by 2 percent, the GDP deflator will likely increase by a. more than 2 percent. b. 2 percent. c. less than 2 percent. d. All of the above are correct. 4.The traditional view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s that capital is subject to a. constant returns. b. increasing returns. c. diminishing returns. d. diminishing returns for low levels of capital, and increasing returns for high levels of capital.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orrect? a. Political instability can reduce foreign investment, reducing growth. b. Gary's Becker proposal to pay moth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keep their children in school has not worked very well in practice. c. Policies designed to prevent imports from other countries generally increase economic growth. d. All of the above are correct. 6.Use the following table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Assume that the closing price was also the average price at which each stock transaction took place. What was the total dollar volume of Gillette stock traded that day? a. $912,840,000 b. $91,284,000 c. $9,128,400 d. $912,840 7.Suppose that in a closed economy GDP is equal to 10,000, taxes are equal to 2,500 Consumption equals 6,500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equal 2,000. What are private saving, public saving, and national saving? a. 1500, 1000, 500 b. 1000, 500, 1500 c. 500, 1500, 1000 d. None of the above are correct. 8.Risk-averse people will choose different asset portfolios than people who are not risk avers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e would expect that a. every risk-averse person will earn a higher rate of return than every non-risk averse person. b. every risk-averse person will earn a lower rate of return than every non-risk averse person. c. the average risk-averse person will earn a higher rate of return than the average non-risk averse person. d. the average risk-averse person will earn a lower rate of return than the average non-risk averse person. 9.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he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 试题库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 (每一空格1分,共12分) 1.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某一给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3.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二部门模型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4.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4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5. 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5.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6. 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 收入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6. 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 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7. 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时,失业率为 % 。 7. 若价格水平1970年为80,1980年为100,则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 25% 。 8. 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8. 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衰退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10.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和公司的所得税,以及各 种转移支付。 10.功能财政思想主张财政预算不在于追求政府收支平衡,而在于追求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12.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则必须LM陡峭而IS 平缓; 12. 在LM平缓而IS 垂直的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二、选择题:在所给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8分) 1.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B )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宏观经济学》试卷 、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 、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 、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GDP 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40 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GDP 的有: A 、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 、投资;B、储蓄; C 、净税收; D 、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 、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0.7; B、边际储蓄倾向为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0.4; D、边际储蓄倾向为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C=80+0.8Y ,如果消费增加100 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100 亿元; B、减少100 亿元; C、增加500 亿元; D、减少500 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 、对IS 曲线无响应

B、IS 曲线向右移动 C、IS 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 、对IS 曲线无响应 B、IS 曲线向右移动 C、IS 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IS 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 、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 、收入增加、利率上升;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 、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IS 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 、收入增加、利率上升;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 、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10万亿元,总需求为8 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6% ,通货膨胀率为12% ,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 17、自发投资增加10 亿元,会使IS 曲线 A 、右移10 亿元 B、左移10 亿元 C、右移10 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10 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 、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 算指标。 2.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 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 价值。 5.国民收入NI: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 6.边际消费倾向:指每一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用公式可表示为: MPC=△c/△y=β,它只能大于零且小于1 7.边际进口倾向:指的是国民收入Y增加一个单位导致进口M增加的数量,以 导数形式表示也就是M=dM/dY. 8.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增量中储蓄增量所占的比重。 用公式可表示为:MPS=Δs/Δy, 它只能小于1而大于零。 9.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10.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 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11.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Δy/Δi=1/(1-β) 12.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用公式可表示为:kt=Δy/Δt= -β/1-β 13.IS曲线:是描述当I=S即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国民收入与利息率之间 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4.LM曲线:是描述在L=M即货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一致时,国民收入与 利息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线。 15.菲利普斯曲线:它是一条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交替 关系的曲线。它揭示出: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二者不可兼得,如果一个经济愿意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则可以实现较低的失业率。π= 16.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7.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的政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 总需求的政策。 19.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 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2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