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样本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样本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样本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钢结构建筑的比例分析

日本森林覆盖率高, 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的住宅情况进行统计, 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 从建筑构造方面来统计, 木造结构为3011万户, 占整体住宅57.8%; 独户住宅达到2860万户, 占整体住宅的54.9%。住宅木结构统计中, 能够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的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 基本属于独户住宅的范畴。日本人之因此喜欢木结构独户式住宅, 除传统习惯外, 木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保、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 在日本大中城市中,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 这些建筑以钢结构为主。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的集成产品, 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由于日本特殊的地质条件, 日本建筑钢结构及相关钢材的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 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 占比为42.2%, 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为1766万户, 占比为33.9%。现代日本住宅, 从结构上讲, 木结构的占多数, 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住宅占到非木结构的80.3%。

图一不同建筑结构施工面积

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所占比例, 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字, 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 其中, 钢结构(S)为5234.3万平方米, 约占35.3%, 钢筋混凝土结构( RC) 为2967.5万平方米, 约占20%: 钢管混凝土结构(SRC)为346.5万平方米, 约占2.3%: 从图一能够分析得出1970后钢结构始终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的结论。

表1 日本施工的不同用途及结构建筑物统计数量( 面积)

如表1所示, 的统计中, 钢结构建筑为12.8万栋, 占总数的21.7%, 面积4922万平方米, 占总面积的36.7%。根据与的统计,

日本的钢结构建筑每年开工的面积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

根据表1的数据, 住宅中木结构的比例很高, 但我们把住宅与非住宅分别观察的话, 就会发现在非住宅的建筑中钢结构建筑为5.49万栋, 占到了58.8%, 钢结构面积也接近70%。特别是在像东京、大阪这样的大城市, 人口稠密, 土地资源有限, 用于商业的非住宅建筑多以高层或超高层为主, 为达到更好的抗震效果, 降

低建筑成本, 钢结构是唯一的选择。

在地震频发的日本, 钢结构因其优良的抗震性能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建筑标准规范随着重大地震的发生不断调整完善, 设计方法也随之改进。结构用钢材、连接方法和结构类型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1995年, 日本阪神大地震后, 日本政府提出了”零死亡”计划, 抗震性能卓越的钢结构、轻质材料等各种最先进的防震手段被广泛应用, 所有老式建筑全部采用不同形状的钢结构框架进行加固。3月11日, 日本遭遇人类观测史上最高级别的9级地震, 同时还伴

有特大海啸的袭击。事实证明, 大量的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是来自更具破坏力的海啸, 而非房屋倒塌, 这与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占有

率较高和日本重视建筑防灾、抗灾、对生命呵护的安全设计有直接关系。

二、日本推进钢结构建筑产业化的历程

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历史有1 左右。日本第一座应用钢结构的建筑是1894年建于东京的集英出版社厂房。设计和建造钢结构建筑的

基本技术在19 前后开始成型。1926年, 热轧钢制品标准出台: 1932年《城区建筑法实施细则》被修订, 正式批准焊接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 结合使用了铆接和焊接的住友大厦在东京丸之内区建成。

1941年, 日本建筑学会颁布设计规范——《钢结构计算标准》, 总体设计理论也更加系统化。然而,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之中, 建筑行业近乎停滞。1945年战争结束后, 当时的日本百废待兴, 经济萧条, 为尽快实现经济复苏, 按照抗震、快省的要求展开战后重建工作, 推行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和建设。1950年, 日本颁布了《建筑基准法》, 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建筑的抗震设计标准和材料检验、工程验收标准等, 为建筑产业化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按照日本对建筑结构的统计口径: 建筑分为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RC)、钢管混凝土结构(SRC)和钢结构(S)等, 对建筑的结构形式的选择, 政府在《建设基准法》中, 只对抗震标准和建筑材料上提出强制性的要求, 具体选择什么结构由开发商自行决定。但无论选择那种结构类型的建筑, 都必须经过设计标准审查, 使

用经过专业机构认证的建筑材料, 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施工队

伍进行施工。钢结构的建筑在1965年后快速增加, 1987年钢结构在所有的结构形式中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钢结构在日本得到了相当

广泛的应用。

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1950年后

《建筑标准法》中一些法令和规范的修订、设计方法的改变以及地震的发生情况。每次大地震发生后, 规范也相应地被修订。

建筑物高度(31米以下)的限制在1965年被废除, 结构设计方

法也因此需要相应的调整。除了允许应力法或静态弹性设计法这样的主流设计方法, 一种更为先进的结合了塑性设计法和动力特性

分析的设计方法被采用, 从此广泛应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设

计中, 而这类建筑都采用的是钢结构。

1981年颁发《新耐震设计法》, 采用了沿袭至今的两阶段设计法: 第一阶段采用弹性设计法, 假定地震等级为中级; 第二阶段

设定在建筑物使用期间可能发生大地震, 根据建筑结构的水平极

限强度采用弹塑性设计。这次修订之后,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

然而, 1995年的阪神地震破坏程度之大, 让即使建于1981年后的建筑也来能幸免地受到毁坏, 特别是钢构建筑粱柱的焊接处

和柱基处。于是1998年《建筑标准法》被再次修订。规范中对梁柱的焊接处和柱基作了详细的更改, 、两次修订《建筑基准法》, 补充条款, 提高建筑的抗震标准, 这些标准已经广泛应用在当今

的钢结构建筑中。

从政府层面看, 尽管政府对建筑结构没有明确的政策差异, 但对建筑抗震性能却有非常明确的法律条款和强制性规范, 对一

些地震活跃地区住宅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实行强制性抗震标准, 要求学校、医院建筑做到震时的”避难所”。

从行业组织的作用看, 协助政府解决技术和标准的衔接, 组织设计机构、院校专家对建筑设计的标准、技术、规范的编制和检验、产品认证的责任体系。对一些新型建筑材料一般由专业协会组织评审检验后, 再由政府签发通用许可。对建筑用钢材料的质量实行可追溯制度, 每批材料的标准审定和批准文号都存档备案, 对生产企业实现全过程的监管和检验, 保证合乎标准的材料才能运用到建筑中去。

日本建筑企业极为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 企业建有自己的建筑技术研究所,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材料、改进施工工艺。在建筑抗震技术上, 强调持续不断改进。每次大地震发生后, 企业都会派出技术专家深入灾区, 根据建筑受损程度和受损点情况, 专题进行研究和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改进结构体系或材料属性, 重视对造成伤害案例的研究, 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并进行推广和运用。这一点值得中国建筑企业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三、日本钢结构建筑现状

日本非住宅用建筑多以高层建筑和公共设施为主, 出于结构安全和节能的考虑, 选择钢结构的比例较高, 钢结构具有安装容易、施工周期短、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及环境污染少、可回收利用的综合优势, 从有利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 日本社会对发展钢结构建筑表现出战略眼光。在规划设计住宅项目时, 把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作为考虑方案。在学校、医院和文化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论安藤哲学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摘要:在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中,安藤忠雄并没有随波逐流,每一个作品都倾注了他的个性品质,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通过现代建筑的外形表现传达了一种内在美,一种哲学,很好地将传统美学融入其中并一直的延续着。这种建筑哲学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启发。 关键词:安藤哲学传统美学延续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安藤作品中的禅宗哲学“直观”与“内省”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集智慧和艺术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着一种禅意;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的传统美与实用性相统一。阅读安藤的建筑作品,扑面而来的是超脱浮华的深沉气质,从不足百平米的区区斗室到宏伟的都市构想,安藤的每个作品都带给我们一种东方式的平静和沉思。安藤忠雄展现给我们的是建筑在自然中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东方式的思维方式“禅”的眼光去阅读安藤的作品,去理解安藤的自然观,这不仅仅是因为禅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安藤正是这一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重要的是禅对于自然的理解和态度,对于世界本源的哲学思考而早已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它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相融合,并最终形成安藤独特的东方式的建筑“哲学”。禅宗哲学包括“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这两种认识活动的基础。在安藤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种禅宗意味的空间,一种封闭的,几何的空间。安藤试图创造封闭的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让住在建筑里面的人感觉不到世俗的喧嚣和工业化城市的干扰,他并不是注重建筑外在的形式变化,而是追求内在的人与自然情感的沟通。他想尽一切办法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样本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日本钢结构建筑的比例分析 日本森林覆盖率高, 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的住宅情况进行统计, 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 从建筑构造方面来统计, 木造结构为3011万户, 占整体住宅57.8%; 独户住宅达到2860万户, 占整体住宅的54.9%。住宅木结构统计中, 能够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的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 基本属于独户住宅的范畴。日本人之因此喜欢木结构独户式住宅, 除传统习惯外, 木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保、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 在日本大中城市中,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 这些建筑以钢结构为主。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的集成产品, 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由于日本特殊的地质条件, 日本建筑钢结构及相关钢材的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 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 占比为42.2%, 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为1766万户, 占比为33.9%。现代日本住宅, 从结构上讲, 木结构的占多数, 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住宅占到非木结构的80.3%。

图一不同建筑结构施工面积 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所占比例, 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字, 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 其中, 钢结构(S)为5234.3万平方米, 约占35.3%, 钢筋混凝土结构( RC) 为2967.5万平方米, 约占20%: 钢管混凝土结构(SRC)为346.5万平方米, 约占2.3%: 从图一能够分析得出1970后钢结构始终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的结论。 表1 日本施工的不同用途及结构建筑物统计数量( 面积) 如表1所示, 的统计中, 钢结构建筑为12.8万栋, 占总数的21.7%, 面积4922万平方米, 占总面积的36.7%。根据与的统计,

极简主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极简主义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极简主义风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流行的艺 术流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极简主义崇尚简约,但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简陋与简单。本文主要以日本的“无印良品”设计品牌为例,通过对极简主义的理解,结合“无印良品”这一设计理念来分析该品牌崇尚自然的绿色环保设计、简约的包装设计以及“无印无标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目的是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无印良品”简约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简约而不简单,从而充分体现极简主义风格在现代设计中的影响。 一、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风格,称为“Minimal Art”,也译为简约主义。极简主义风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来自于世界各地移民的影响,在新文化、新理念和新精神的冲击下,美国的平面设计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极简主义风格在设计过程中崇尚清晰、简约、利落、简单扼要的设计理念,它反对设计作品表现出来的繁杂和过度装饰。对于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可要可不要的元素、图片或文字,极简主义风格都坚持大胆的舍去或直接不用。过多的装饰和繁杂的结构不但会影响设计作品原本想传达的信息,而且会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使用功能。纯粹朴实的设计往往会在极简主义风格中得以

体现,通常体现在设计内容的简约而不简单。 在极简主义风格的影响下,有很多设计作品的内容呈现只是简单的线条或几何形态,色彩搭配简洁扼要。虽然形式简洁扼要,但其在内容的表现与传达上是一目了然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的招贴作品也是对极简主义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不惜消耗大量的时间及精力来实现形式与功能、设计与素材、审美与精神的平衡。虽然极简主义风格也追求理性和功能,但它与包豪斯时期的现代设计风格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包豪斯强调设计的功能体现,但高度理性的设计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作品的艺术审美。而极简主义风格则是两者的结合,注重功能与形式的互相平衡与制约。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其希望设计作品能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和艺术审美。 二、极简主义与东方思想 极简主义风格从某种程度上与东方的哲学思想存在共同之处,《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观念,该观念与建筑设计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他的观念里,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去除一切过度的装饰和繁杂琐碎的结构,与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时期的设计风格恰巧相反。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品中,齐白石创作过程中的大量“留白”是极简主义风格的具体体现。在东方,平淡质朴的审美风格往往会被认为

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研究

日本中小学校建筑抗震设计研究 ■ 李志民 周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 · 710055)收稿日期:2008-12-22 The Architectural Research of Seismic Design for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摘 要] 文章在介绍日本抗震法规的历史发展情况、抗震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建筑建造程序的基础上,对日本在系统的抗震检测基础上对中小学建筑物进行详细分类并制定出相应的抗震修复和加固措施的做法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归纳出对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的启示,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建筑法规 中小学校 加固 避难所[Abstract] Japan is earthquake-prone countries, so the wealth of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long-term seismic work. Firstly it is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that is the Japanes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ti-seismic regulations, the speci ? c content of the anti-seismic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he safet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buildings i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Japan, so a systematization of seismic dete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schools. On this basis, the buildings have been classified in great detail. Even more the measures are taken for seismic repair and reinforcement. So school buildings have been the most safe architecture in a community when earthquake happen,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community disaster shelter. [Key words] Laws and regulation of architectur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ti-seismic reinforcement, Sanctuar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174 2008年9月初,笔者跟随考察团对日本中小学校抗震设计及使用情况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活动,期间日本相关建筑界人士详细介绍了日本中小学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一、重视法律法规,严格审查建筑抗震性能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对于中小学校建筑的耐震设计非常重视,首先是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有关建筑物耐震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1.建筑抗震标准制定的发展历程 在日本,不论学校、一般建筑物或其他用途建筑物在建造时都必须统一遵守建筑物抗震标准。日本的建筑物抗震标准是为应对地震带来的损害,不断从历次地震中汲取教训并及时进行多次修改后形成的(表1)。 事实证明抗震标准的不断修订对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日本的建筑物以1981年建筑标准法实施令的修订为界,这是因为1995年坂神大地震时,按照1981年以前旧法规所建造的房屋受损严重,而遵照之后的法规建造的房屋所受损害相对较小。 2.日本新抗震标准的具体内容(表2)建筑标准法的抗震标准是以如下两点为基础制 定的:第一,建筑物遭遇多次地震,即使受到一定损害,但在修复之后依然能够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第二,不管建筑物是否会遭遇地震,即使建筑物被破坏无法继续使用,也不至于在地震时顷刻间倒塌。 3.严格审查建筑设计 在日本,新建建筑物之前,要前往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审查建筑物的设计是否符合抗震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建筑物是不允许建造的,这样就确保了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图1)。 二、对于中小学校现状调查非常重视,定期进行全面的统计和评估 日本对于地震的预防工作很重视。由于1981年前后房屋建造遵循不同的抗震标准,因此1981年前建造的房屋日本政府规定必须要进行抗震检测(图1,表3)。 三、中小学校建筑震后修复措施 1.详细勘查,区别对待 由于建筑物各个部分的构造不同,为了在加强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节约资金和材料,日本在对原有学校建筑进行抗震加强或修复工作中,详细研究建筑构件受损情况,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加固方法。 主题专栏 FEATURE-THEME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

万方数据

2l 同时,由于日本人对自然的仰慕和多神教(神道教)的盛行,日本建筑一直以来十分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日本传统建筑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已渗透到街尾巷角,房前屋后,无处不在。除此之外,禅学对日本的各项艺术,包括建筑也有很大影响。而禅学中的佗、寂和涉三个原则也在日本建筑中深刻反映——佗(扣扩)、寂(誊伊)、数寄(寸誊)。佗指简朴,是与喧嚣相对的宁静,与明亮相对的幽暗,与华丽相对的简洁,与斑斓相对的素净;寂指冷寂,孤寂,是艳丽掩藏下的清静,优雅,时光流逝后的永恒;数寄是“好”的假借读音,指鉴赏力与风格,是雅兴和好奇心,对风雅、异性、和歌的倾心和爱慕,是对事物执著的永恒的眷恋。仔细品味日本传统建筑与这三个字,真是恰到好处。 二、日本建筑内部空间的美学 由内而外的看日本传统建筑,首先注意到的是纸。纸的属性较之玻璃大有不同,玻璃可以透过而直接看到景物,而纸只能隐约看到,但是人的其他感官会同时发生作用,这样就予人以想象的空间(图1纸门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这与中国古建筑取格子窗分隔室内外大有不同,格子窗作用首先是一定程度隔绝视线,其次是让室内外景色产生交流,最重要的是,格子窗本身也是可观赏的装饰物。而纸则完完全全是景色的载体。 书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11。如此意境,不必依照自然外形的客观真实立意构形,却可以超越客观自然。光线透过纸张进入室内,使室内的光显得柔和而朦胧,仿佛是一片“悟”的化境。联想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作品,多采用白色,轻盈剔透,似乎在用其他的材质在模拟纸张。尤其是玻璃展览馆,这一意向深刻流露,但玻璃本身的属性被最大程度的弱化掉了。层层玻璃对光的阻隔,圆角处的漫反射,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近乎于纸,且更加虚幻。 日本传统建筑空间还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特点,即房间不直接采光。这些房间或者透过层层纸门,或通过游廊天井采光。这样的思路在SANAA的作品中也有反映。 三、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由外而内的观察日本建筑,不难发现其主题是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建筑是一致的。日本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还是世 俗建筑,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平民趣味——对大自然的热爱。匠师们似乎在作画——把自然环境作为 画卷,建筑是里面的景物。不止如此,即使在更小的范围内,如室内,打开的纸门是景框,里面是画卷,旁边未开的纸门则是悬挂画轴的墙(如图2所示)。日本匠师对建筑材料的选取,更是匠心独运,他们是使用各种天然材料的高手,竹、木、草、树皮,乃至泥土和毛石,不仅合理地使用与结构和构造,发挥物理上的特性,而且充分展现他们质料和色泽的美。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旧1。 图2 四、日本建筑的尺度 图l纸门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 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高度较中国要矮一些,有另外,日本建筑对禅学和泼墨山水意境颇有讲人认为其原因是人的生理差别,这是一种曲解。中究。树影落于纸门犹如画卷,其画中禅意,正如钱钟 国传统建筑即使进入了室内,但还被看作是在地上, 万方数据

论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论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 极简主义风格,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并不局限于艺术或设计,它是极简主义者奉行的一种哲学思想,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有句名言:“少即是多”。这里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极简主义主张艺术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现的方式,采用简单平凡的四边形或立方消隐具体形象传达意识的可能性,使用重复或均等分布的手法,物料方面则尽量减少加工,采用原物表里原来质感为卖点。 极简不是简单,是被提炼出来的纯粹和精华,其轮廓更为利落,线条也流畅,看似间接却足见其深蕴。它的精致、简洁背后凝聚着精心刻意的过程,这样,才能在简明轻快的现代生活环境彰显时尚个性,才能品味出优雅的生活。 喜欢这种风格的人现代又不失传统,生活讲究精致,简洁。对他们来说,家是一个摆脱繁复的享受之地。白色、褐色、浅色搭配温暖的红色、橙色。家居线条分明,清晰有较好的整体性,表面避免接缝,平整,圆滑,易于清洁,周边有玻璃和金属质地的轮廓勾勒。在浅色环境中,深色的家居配饰不论从形态、比例还是色彩上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居室内除必需的功能用品外,无需任何多余的装饰,家具采用国外的深色木头,灰色、白色、褐色等,纹理简单、整拼的地板能够强调出简洁与品质。 极简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美同的抽象表现主义思潮,也可以追溯到构成主义,以及对包豪斯元素的吸取。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以直角、线条、简单几何为主的艺术作品绘画和雕塑尤为突出。由此引发艺术家对以往奢华繁琐、以堆砌贵材料来达到艺术效果的设计风格反思。一部分艺术家开始主张用简约的创作手段重新诠释艺术,这为极简主义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极简主义开始流行。 简约而不简单,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情绪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约的居室空间。少即是多,多既是少。如果发现自己的家被浓烈的世俗气息淹没了本属于你的独特气质和精致品位,那你可能是拥有的东西太多——书和杂志,家居办公用品和电脑设备,玩具总汇以及厨卫用具。怎样才能将自己从繁杂中解救出来,怎样才能走出无端堆砌的束缚,而生活在一个舒适又美观的环境中呢?答案就是极简主义,以宁缺毋滥为精髓,合理的简化居室,从简单舒适中体现生活的精致。 几十年来,极简主义不断的影响着建筑界和室内装饰界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房子的功能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而已。现代人离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越来越远,体现自我价值、突显住户个性的小户型近年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些人不再介意空间是宽敞,交通是否便利,小区的规划是否合理,他们在乎的是室内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满时尚感。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他创造了安静、淡定的空间环境,是一种设计风格。 极简主义室内设计可以更好的迎合人对空间的潜在要求,虽然本着无限减少的原则,却

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大盘点”

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大盘点” 钢结构工程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已经成为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全球发达国家钢结构程度很高,在很多大型建筑上都大量用了钢结构技术,那么有哪些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呢? 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大盘点:伦敦千年穹顶。用钢量:4000吨千年穹顶的造型很奇特--它由12根穿出屋面、高达100米的钢桅杆支撑,屋顶采用膜材料覆盖成圆球形,而膜面则支撑在72根辐射状的钢索上,远远望去像一个白色的大帐篷,是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之一。 巴黎埃菲尔铁塔。用钢量:7000吨高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是较早应用钢结构的建筑物,它除了四脚是用钢筋水泥筑成外,其他地方都用钢铁构成。除了7000吨钢铁外,它还被装上了1.2万个金属部件,以及250万只铆钉。所以,巴黎埃菲尔铁塔成为人们到巴黎后必去参观的建筑,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的头衔真是当之无愧。 吉隆坡国家石油双塔大厦。用钢量:7500吨高452米的吉隆坡国家石油双塔大厦号称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纯钢结构建筑(外层材料为不锈钢和玻璃)。双塔大厦在41层和42层之间还有一座用轻型钢建造的“空中天桥”连接两塔,“桥”长58米、高9米,总重750吨。所以,也应堪称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 首尔世界杯体育场。用钢量:1.8万吨体育场的屋顶由16根桅杆(由钢铁制成,支座可转动)支撑的放射状钢管桁架组成,在屋顶外部和前部还设计有两组环状支架,以保证屋顶结构的整体性。此外,支撑屋顶的还有斜拉索。 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用钢量:2.2万吨这座最多可容纳11.5万名观众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是奥运史上最大的体育场。它由两个长220米、宽70米的弧形钢结构支撑。其跨度可并排停放4架波音747客机。 纽约帝国大厦。用钢量:6万吨帝国大厦高381米(加上后来修建的电视塔共高448米),共使用了1000万块砖石。正是因为大量钢材的使用,这座高102层的摩天大厦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应当荣登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的行列。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用钢量:30万吨这座目前世界上主跨最长的悬桥(全长3911米,主跨长1991米),将日本的本州、九州、北海道和四国岛连在了一起。该桥可承受里氏8.5级的强烈地震和80米/秒的暴风。 由此可见,世界著名钢结构建筑都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其用钢量惊人,艺术风格和钢结构技术的运用实在令人佩服。

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天津大学 《日本当代建筑思潮及作品分析》课程报告 题目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姓名江明 学号 2513206070 学院建筑学院 指导教师刘彤彤 2013年9月6日

日本当代建筑的启示 ——以丹下健三建筑思想来理解对中国的启示 江明 摘要:通过对建筑师丹下健三这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关性的探讨,分析了丹下健三与柯布西埃、安藤忠雄等建筑师思想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及其成因,并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找到分析丹下健三建筑思想的线索,由丹下健三的建筑思想来分析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当代建筑;丹下健三;思想;理解;中国;启示 引言 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1938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1949年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地点原址建造和平中心的设计比赛中胜出,并由此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其重要作品有原爆和平中心、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山梨县文化会馆、圣玛丽亚大教堂、东京都新市政厅、东京草月会馆新馆等,另有部分位于北非和中东的建筑作品,如约旦哈西姆皇宫工程、阿尔及尔国际机场等。丹下健三的建筑创作生涯长达60余载,在建筑教育方面也有卓著贡献。1987年,丹下健三在74岁时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日本建筑师,也是第一位亚洲得奖人。对于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来说,丹下健三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文中试图关注作为建筑师的丹下健三这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相关性,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对其建筑思想进行探讨,来分析日本建筑思潮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 1、丹下与柯布 丹下建筑思想中的现代性受到了柯布西埃的很大影响,他自建筑生涯伊始就拜倒在了柯布西埃的魅力之下,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柯布西埃的影踪:带有压迫感的大尺度、对混凝土的崇拜性的运用、强烈的立面韵律感和分割、底部架空以及显而易见的蓬勃生机。“我为各种(过去的遗产)所感动。伊势神宫、桂离宫让人感动,另外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的建筑也大大地让人感动。与此相匹敌的现代建筑只有柯布西埃。我曾为他的马赛公寓和里昂的修道院所感动,而对其他的现代建筑师和这些人的作品则全然不为所动[1]。”丹下带着一种对柯布的热情从事着在日本的土地上建造“现代主义建筑”的工作。 然而,与其他一些同时代的建筑人不同,丹下对柯布西埃的学习并不止步在对其创造的新形式的学习上,而是指向了柯布西埃这么做的原因以及其中蕴藏着的含义。“在观察柯布西埃时,作为他的思想、他的概念虽是抛弃了样式主义,还是赤裸裸的,但他具有现代的样式,穿上了现代的衣服……可以说是把建筑的价值加以综合,所以这让人们感动。”丹下认为柯布西埃建筑的动人之处来自于他冲破传统样式的束缚,但并不反对最根本的美的准则,他在强调去除多余满足功能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新“样式”,而且赋予了它们一种工业时代的新精神。丹下灵敏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将之贯彻到了自己的建筑工作中。也正因为如此,丹下作为一个现代主义的推崇者,却并没有站在传统的对立面,而是一直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令人感动的元素。对于丹下来说,这种元素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2、丹下与丹下 正如没有人能够从他(她)的生长背景中剥离开来一样,作为建筑师的丹下同样无法和作为日本人的丹下剥离开来。 早在二战期间,丹下还是一个东京大学学生时,就曾以其含有日本传统意向的竞赛方案连续三年获奖。1954年前后,日本建筑界展开了关于传统问题的热烈讨论。如果说丹下在战间的建筑探索是在日本的传统中注意现代建筑的话,此时的丹下已经转向了把传统融合在现代建筑之中。“……体现当代日本人对于自然和现实认识上的消极性以及逃避现实的软弱、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论文题目:“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 开题报告(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满足于房子的功能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而已。现代人离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越来越远,体现自我价值、突显住户个性的小户型近年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别是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些人不再介意空间是宽敞,交通是否便利,小区的规划是否合理,他们在乎的是室内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满时尚感。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恰恰迎合了这些需求,他创造了安静、淡定的空间环境,是一种设计风格。 (二)、主要内容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二、极简主义的四个特点 三、现代家庭极简装修风格的含义 四、极简主义风格背景 五、极简主义的空间运用 六、极简主义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 七、总结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中文摘要】: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单的居室空间。人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关键词】极简主义;室内设计;放松空间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可被称为低限主义,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它起源于60年代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最初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应,主张一种形式上的客观与单纯,最初表现在绘画和雕塑,后来遍及整个艺术领域,包括服饰界的 Calvin Klein 都是受极简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简约风格。极简主义亦在近几年的室内设计上造成一股风潮,强调纯粹空间的单纯性,除去多余的装饰,将空间简化至光、墙及体,意谓着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性,而极简主义的精随也在于此.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极简主义设计已经被描述为最基本的设计,别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形状和纹理。 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思想带回本真。 二、极简风格有这四个特点: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

日本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初探_蔡益燕

钢结构工程研究⑨ 《钢结构》2012增刊 13 日本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初探 蔡益燕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提 要:本文对日本钢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作简要介绍,并对美日抗震设计特点作对比。 关键词:钢结构;抗震设计;构造措施;吸收能力 1.引言 日本的钢结构抗震设计有“一次设计”和“二次设计”之分,但又不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震阶段和大震阶段的关系。一次设计的剪力系数是0.20,二次设计的剪力系数是1.0,是不同震度的设计,设计方法也大不相同。但一次设计称为容许应力设计,二次设计称为极限承载力设计,在这方面又与二阶段有相似之处。对于高度为31m 以下的房屋用一次设计,此时仅按小震(剪力系数0.20)作弹性设计, 层间位移角限值为1/200(非结构构件不显著损伤时为1/120,日本规定幕墙的变位限值是1/150,此时会有一些损伤) ,用于在频度为多次的中等程度地震和强风作用时不坏的房屋。31m 以下的房屋一般是多层的,因此,一次设计用于多层而不是高层,且需符合下述的五项构造要求。(日本也有主张将31m 以下的规定取消的)。对于高度31m 以上房屋的采用的所谓二次设计,是将大震1g 下的结构按弹性受力的假定得出的层剪力()udi Q 乘结构特性系数(含形状特性系数)进行折减,得出必要的保有水平耐力,用结构特性系数s D 表示塑性变形能力。塑性变形能力大时s D 值小,需要的极限承载力较小;塑性变形能力小时s D 值大,需要的极限承载力较大。它相当于美国的结构性能系数R ,与美国的抗震设计思路是相似的,但有几点不同;1)地震力统一取1.0g ,是抗大震,美国是抗中震;2)弹塑性设计基于吸收能力的概念,即吸收能力应大于地震输入能量;3)层间位移限值为1/100,就大震来说比美国的1/67稍严;4)构造措施基本上还是小震时的五项,但作了量化,与结构特性系数挂钩。5)日本的特性系数是算出来的,美国的性能系数是规定的。框架具有的保有水平耐力(ui Q )应大于必要的保有水平耐力()uni Q ,即框架的极限水平承载力应大于需要的极限水平承载力,而后者是根据剪力系数和地震活动度系数等确定的。

日本近现代建筑

《日本近现代建筑》 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日本近现代建筑(36学时,0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建筑发展过程,强化社会背景下对建筑发展的多方面演变过程分析,包括重要建筑事件、技术的发展过程、个人作用的历史价值等,意图展示一个经过整理的,比较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代状态。对于近代部分,将中日发展过程进行比较,探讨日本近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启示(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的现状);对于当代部分,将日本DESIGN 纳入西方建筑界的背景分析其重要人物、重要作品和重要思想流派的内在原因。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在现代建筑部分注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选择部分学生按小组进行比较深入的案例分析,并在课堂正式发言,要求TEAMWORK和中间过程与教师讨论一至两次,强调发表内容的形成过程。要求适当阅读推荐参考资料,要求提交的课程论文在中间过程与任课教师有至少一次研究思路沟通,确保课程论文的深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带*为机动的内容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 六、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沙永杰,“西化”的历程——中日近代建筑发展过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本书用作近代部分的代用教材,现代部分尚无正式出版物可用作教材)

主要参考书(序号,编著者姓名,教材名称,出版社,版次,出版日期)1.童寯,日本近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2.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天津科技出版社,1997 3.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7 4.[日]山口广,近代建筑史(建筑学大系5),彰国社,1992 5.[日]村松贞次郎,日本近代建筑の历史,放送出版会,1977 6.相关重要杂志:《新建筑》(日本),《GA Japan》

装配式钢结构介绍

装配式钢结构介绍 住宅产业化综合效益:钢结构体系 我国现有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住宅形式、工艺与特点介绍一、钢结构住宅体系概念及特点 1.1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各国对住宅体系的理解和做法不尽相同,但一般是指住宅的主体工程,由于选用不同的结构材料、结构类型和施工方法而形成的不同住宅产品,并构成相应的若干从设计到建造的成套技术。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以其采用的钢结构形式作为建筑体系分类的依据,成为建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通常所说的钢结构住宅是指以工厂生产的经济钢型材构件作为承重骨架,以新型轻质、保温、隔热、高强的墙体材料作为围护结构而构成的居住类建筑。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即是以钢结构住宅为最终产品,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将钢结构住宅的投资、开发、设计、施工、售后服务等过程集中统一成为一个整体的组织形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趋势。 1.2 钢结构住宅体系的特点 钢结构住宅与传统的建筑形式相比,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重量轻、强度高。由于应用钢材作承重结构,用新型建筑材料作围护结构,一般用钢结构建造的住宅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二分之一左右,减小了房屋自重,从而降低了基础工程造价。由于竖向受力构件所占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小,因而可以增加住宅的使用面积。同时由于钢结构住宅采用了大开间、大进深的柱网,为住户提供了可以灵活分隔的大空间,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 2)工业化程度高,符合产业化要求。钢结构住宅的结构构件大多在工厂(

制作,安装方便,适宜大批量生产,这改变了传统的住宅建造方式,实现了从“建造房屋”到“制造房屋”的转变。促进了住宅产业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同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施工周期短。一般三、四天就可以建一层,快的只需一两天。钢结构住宅体系大多在工厂制作,在现场安装,现场作业量大为减少,因此施工周期可以大大缩短,施工中产生的噪音和扬尘、以及现场资源消耗和各项现场费用都相应减少。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一般可缩短工期二分之一,提前发挥投资效益,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建设成本3%-5%。 (4)抗震性能好。由于钢材是弹性变形材料,因此能大大提高住宅的安全可靠性。钢结构强度高、延性好、自重轻,可以大大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尤其是抗震性能。从国内外震后情况来看,钢结构住宅建筑倒塌数量很少。 (5)符合建筑节能发展方向。用钢材作框架,保温墙板作围护结构,可替代粘土砖,减少了水泥、砂、石、石灰的用量,减轻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现场湿法施工减少,施工环境较好。同时,钢材可以回收再利用,建造和拆除时对环境污染小,其节能指标可达50%以上,属于绿色环保建筑体系。 (6)钢结构在住宅中的应用,为我国钢铁工业打开了新的应用市场。还可以带动相关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1 2013 我国现有的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形式、工艺与特点介绍 二、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史 2.1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住宅在国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规模迅速扩大,钢结构住宅得到初步发展。时至今日,钢结构住宅技术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己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 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我国第一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由原国家建委于1974年发布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74规范”进行修改,颁发了“78规范”;1989年,又发布“89规范”。2001年,对“89规范”再次进行修订,颁布实施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把我国分成6~9度四种设防分类,其中6度区是不需要进行抗震计算的,只需要在结构设计时进行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既可;7、8、9度区的建筑物,在结构设计时都应当进行抗震验算。同时,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高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抗震等级,以此来确定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规范》要求,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另外,我国还发布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规定。 尽管近年来我国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对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相对日本而言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对建筑的抗震标准相对较低 日本《建筑基准法》的抗震标准根据地基强度及建筑构造而有所不同,其基本标准为能经受住300~400伽(Gal,加速度单位,1伽=1cm/s2,重力加速度约为980伽)的地震加速度值。而我国2001年制定的各地区建筑抗震标准,北京为200伽、上海为100伽。发生本次大地震的四川省的标准更低,成都为100伽,重庆、绵阳和德阳仅为50伽。因此与日本相比,我国一般建筑物的支柱较细、混凝土质量较差、钢筋数量较少,而众多的老房屋建筑几乎没有使用抗震技术。

国外著名钢结构建筑举例

《国外著名钢结构建筑举例》 1.埃菲尔铁塔 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高324米,重9000吨。有海拔57米、 115米和274米的三层平台可供游览,第四层平台海拔300米,设气象站。顶部架有天线,为巴黎电视中心。从地面到塔顶装有电梯和阶梯,1711级阶梯。铁塔采用交错式结构,由四条与地面成75度角的、粗大的、带有混凝土水泥台基的铁柱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塔身,内设四部水力升降机(现为电梯)。它使用了1500多根巨型预制梁架、150万颗铆钉、12000个钢铁铸件,并且没有用一点水泥,总重7000吨,由250个工人花了17个月建成,造价为740万金法郎,每隔7年油漆一次,每次用漆52吨,并且没有用一点水泥。这一庞然大物显示了资本主义初期工业生产的强大威力,与其说是建筑,不如叫做装配更为恰当。在设计、分解、生产零件、组装到修整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显示出法国人异想天开式的浪漫情趣、艺术品位、创新魄力和幽默感。 2.纽约帝国大厦 纽约帝国大厦始建于1930年3月,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为纽约永远的标志。曾为世界第一高大楼和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在世界贸易中心在911事件倒塌后,继续接任纽约第一大楼的头衔,直到自由塔建成。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东京的电视塔同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建筑。 帝国大厦拥有许多世界之最:在建筑史上创每周修建4层半楼的纪录;每天参加施工的人员高达4000人,全部工作量超过700万工时;共使用6万吨钢、1000万块砖、80万公里长的电缆与电线、192公里长的管道;1600公里长的电话电缆;6500扇窗户;1860阶台阶;安装了73部电梯、电梯速度高达每分钟427米。帝国大厦占地面积为2.66公顷,当时全部造价4100万美元,后来的维修费用累计为6700万美元。

日本现代建筑

用心于简单之中 —日本现代建筑课程回顾与收获 日本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学教育尤其是建筑史教育中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我的求学经历而言,在建筑历史课程中日本古建筑一般作为中国古建筑的补充和对照来讲解,而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又常因对欧美建筑的关注而相应忽略和淡忘了。日本现代建筑课程的开设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日本建筑发展的机会,回顾一学期对日本建筑的学习,我不仅收获了有关日本建筑风格和特点方面的知识,更对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先生十分强调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我深服其言。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难以了解其建筑,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建筑也难以全面的欣赏其文化。无论是探讨古代建筑,抑或是现代建筑,其实都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当地的文化息息相关。“用心于简单之中”,这是我通过课程学习对日本建筑文化的一个感触。在“简单”中发现美,寻找简单的美,这是我对日本传统建筑做法乃至整个日本艺术的看法。这种于简单中见精致,于朴素中见真情的执着追求集中表现在选料、住宅布置、结构和细部设计等方面。 先从选料说起。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的金柱总会在表面涂油刷漆,一眼看去并不知道它的原材料是什么。如今的仿古建筑正是得益于这一特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和较低的工艺要求的基础上用钢筋水泥现浇出一座仿古木建筑来。我们进入内部,欲依偎歇息时一股冰凉从背后传来,这才提示我们建造它的真实材料。注重色彩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点,但在达到“美”的这一境界的过程中多走了一步。相反,日本建筑乐于展现材料自身的美。一直以来,日本传统文化习惯把来源于自然的材料看作“第一自然”,而把对天然材料的选择和再设计加工看作“第二自然”,正如我们在伊势神宫这样的神邸到普通百姓的传统茶室所见到的,无论是磨光磨平或是保留原样,日本人对待材料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他们不试图改变它、掩饰它,因而体现出材料自身的美感,是一种简单的美,也是一种真实的美。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

“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在今后环艺设计中的发展及前途【中文摘要】: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更加向往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居室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的装修,力求拥有一种自然简单的居室空间。人们在这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关键词】极简主义;室内设计;放松空间 一、极简主义的概念 极简主义(Minimalism)又可被称为低限主义,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它起源于60年代美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变革,最初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一种反应,主张一种形式上的客观与单纯,最初表现在绘画和雕塑,后来遍及整个艺术领域,包括服饰界的 Calvin Klein 都是受极简主义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简约风格。极简主义亦在近几年的室内设计上造成一股风潮,强调纯粹空间的单纯性,除去多余的装饰,将空间简化至光、墙及体,意谓着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性,而极简主义的精随也在于此. 极简主义风格的居室设计极简主义(Minimalism),并不是现今所称的简约主义,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 极简主义设计已经被描述为最基本的设计,别除了多余的元素、色彩、形状和纹理。 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视觉的角度来说,极简主义设计意味着平静和思想带回本真。 二、极简风格有这四个特点: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