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教科版《感受空气》教案3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1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科学领域,指向“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这一科学概念。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比如,空气和石块、水一样,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流动。当然,空气还具备其他两种状态的物质不具备或不明显的特征,比如可压缩。在本课活动中,学生要通过对比研究获得关于空气特征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从而为本单元后续的内容做好概念、认知上的铺垫。

【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了空气、木块、水三种物质,既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也有了感性认知基础。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他们能用各种简单材料开展研究、用气泡图梳理前概念,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用来画气泡图的白纸、透明的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气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利用空气特性的有趣演示实验。

让学生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说出这是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点,并说说自己的已有经验。

2.谈话:空气还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了解学生关于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的前概念;另一方面,本单元后面的研究内容都需要在此基础上展开,从而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3.绘制气泡图。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上。“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教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索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4.学生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这样的句式。

5.小结分析:在气泡图“特征”的部分做好标记,标出空气与石头或水的相同特征,如:较稳定的外形特征(无色、透明)、有质量、占据空间、能流动。

设计意图:游戏开始前和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本环节既是对空气特征的总结,也是对观察方法的总结。

活动二:感受空气

1.让学生用很大的透明塑料袋装起空气,感受空气能占据空间,具有质量。

2.学生通过吹气球、颠球、吹哨子等游戏发现空气更多更有趣的特点。

3. 学生修正和补充之前关于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在游戏中了解、验证空气的特征。再次引导学生回到气泡图的归纳整理上,气泡图里整理出来的关键词,是整节课乃至整个单元的探究线索。

三:拓展

出示一些图文资料,介绍物质的三态是如何科学划分的,利用有趣的资料拓宽学生视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外科学阅读,激发学生科普阅读的兴趣,比如,三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如何转化?有时候,三态之间的界限似乎不那么明显,比如沥青、果冻。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而且,空气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空气中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空气中的氧气帮助火柴燃烧,动植物需要呼吸空气。我们还发现一些空气特征,但不很确定,需寻找更多的证据验证,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

【板书设计】

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各种特征,并且知道人们对空气这些特征的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教学准备】

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哨子、气球、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空气特征与作用的气泡图。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传递空气。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过程。

(2)学生参照教学课件与教材做空气的传递游戏。

(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

(4)学生观察实验汇报。

2.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

(1)实验前,明晰实验方案。

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二是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哪些特征?

(2)实验中,学生自主观察记录。

教师展示感受空气的教学课件,并提问:根据教学课件中的实验操作,你能总结出空气的哪些特征?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很软、很轻,空气有弹性、会流动。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和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物体的相同与不同。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石头、水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

2.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它们都有质量,都能占据空间。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怎样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空气能占据空间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很轻、很软

吹哨子→会流动

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充满空气的气球→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