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在美国的小故事

在大洋彼岸,钱学森处处能够感受到国家贫弱带给国人的屈辱。有一次,一个美国同学在聊天中谈及中国人抽鸦片、裹小脚,言语间很是蔑视。钱学

森当即站出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

人,咱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

有一次,有位教授出了一份很难的考卷,全班多数人不及格,引起大家

不满,吵着去了教授的办公室,走到门口却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卷面整洁、毫

无差错的考卷,走近一看是钱学森的,同学们安静下来,再也不敢去找教授

理论。

附录:钱学森先生的一些资料

早年教育

通俗地讲,钱学森有着贵族的背景。

在杭州一带,钱家是一个颇有社会声望的家族———他们是吴越国王钱缪的后嗣。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曾有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出自这个家族。

钱学森的祖父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代子孙,和清末大商人胡雪岩同代,也是在杭州经商,以贩卖丝绸为业,手腕、魄力不及胡氏,家境还算宽裕。钱学森的父亲早年就读杭州求是书院,毕业后留学东洋,研修教育,归国,在上海成立“劝学堂”,以施展其“兴教救国”的抱负;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诞生的那一年,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母亲章兰娟为杭城富商之女,幼承教育,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超群,具有数学天资。这样的女子,在清末是凤毛麟角。有人说,钱学森惊人的天赋,正是来自他母亲的遗传基因。

钱学森生于杭州,落地不久随父母移居上海。3岁,随父母迁居北京。6岁,进的也是师大附小,与杨绛同年同校。钱学森是独子,生得面如冠玉,目若晨星,外表极像一个公子哥。客观说,钱学森具备公子哥的一切条件。但他家教严格,在母亲的培育下,两三岁就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并学会用心算加减乘除。

从小聪颖过人

钱学森从小就有志气,据说5岁时能读懂《水浒》。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上小学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飞镖,它是用硬纸片折成,头部尖尖的,有一副向后斜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像燕子一样飞行,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钱学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也赶不上。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这事,恰巧被自然课老师撞着了。老师走过来,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掷一次,果然飞得又远又稳。老师把学生召拢来,让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

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

接受良好教育

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9月他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上世纪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特别好,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培养天才的泥土”。这里有很好的校风,很好的学风;有一种民主的、开拓的、自学的、创造的空气;有一支水平非凡的师资队伍。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很多都是北师大的教授。

钱学森回忆:“当时在旧中国和旧北京那样一种动荡艰难的年代,办学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当时的校长———那时我们称他为主任———林砺儒先生,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第一流的学校。这真是了不起!很不简单!所以,我至今仍非常怀念。”“我至今仍十分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

主动要求扣分

1933年,22岁的钱学森在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读三年级。一次水力学考试,钱学森所有的试题都答对了。当然,绝未作弊。水力学老师金悫教授也在试卷上全都打上了对勾,并准备给他满分100分。但是,当判卷发下来以后,钱学森自己却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错:在公式推导的最后一步,将“Ns”写成了“N”。于是钱学森立即举手发言,指出自己的错误,主动要求老师扣分,并把试卷退给了老师。金教授一看,果然这个小错被忽略了,于是他扣掉4分,给了钱学森96分。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份考卷留在了金教授那里,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即便在抗日战争时期,金教授也将试卷存放在行李箱里,带着它一起逃难,真是难得。不曾想几十年后,钱学森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这份考卷自然成为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1980年,当钱学森回到母校,拜会金悫教授时,这位耄耋老教授才找出这份考卷,并回忆起他的学生当年读书时好学上进的趣事。

进入哲学世界

自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马克思、列宁的著作越来越多地介绍到中国。世界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拥戴列宁,信仰马列,向往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洪流。

钱学森是同代青年人中,较早接触马列主义的一个,并为他终生成为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在家乡休学养病期间,他不仅读了许多史书,也认真地阅读了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其中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些著作使他大开眼界。他曾对父亲说,读了这些书,我看到了另外一个崭新的世界。那里很像我们的西湖,真是美妙极了。

1931年9月,钱学森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美丽的故乡,回到上海交大,继续他的大学生活。

就在他返校不久,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短短的六个月内,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学生们站起来了,纷纷走向街头游行示威。刚回校不久的钱学森也加入到学生运动中去。他虽然不是骨干分子,却是十分活跃。这血与火的洗礼,使钱学森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认识深刻而具体多了。

在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暂趋平缓时,钱学森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注意学习。他不仅重读了普列汉诺夫、布哈林的有关著作,而且还读了一些西洋哲学史,看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此同时,他还对一位匈牙利人写的关于论艺术史的小册子特别发生了兴趣。这位社会科学家用唯物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