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人教版九年级上

范进中举人教版九年级上
范进中举人教版九年级上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

2、梳理故事情节,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3、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以对比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胡屠夫等人物形象;

2、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探究: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和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由人生四大幸事导入)

二、作家、作品:

1、吴敬梓和《儒林外史》(见幻灯片)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老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在家优哉游哉。这个人就是吴敬梓。他出生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有人评价说“文章大好人大怪”。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原本55回,现通行刻本是56回,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

2、关于科举制度:(见幻灯片)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三、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积累字词(见读读写写)

2、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人物、事件;100字内。

3、浏览课文,小说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列出提纲。

(一)(1——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

(二)(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一层(3——5):喜极而疯

二层(6——10):屠户治疯

三层(11——12):乡绅拜会,屠户受赠

四、讨论答疑

1、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那么,请探究一下: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自己又有哪些变化呢?在此基础上,小结一

中举前的言语行为: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只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祝贺他,还摆出架子教训了他一顿:现世宝、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范进要去乡试向他借盘缠,被骂了个狗血喷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宗师舍予你的、尖嘴猴腮、不三不四??

中举后的言语行为:提着肉、钱来贺喜;叫他贤婿老爷,说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星宿;一路跟在范进后面,替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的衣裳后襟;到了家门:“老爷回府了”。

小结:对于胡屠户,作者既有精彩的语言描写,又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尤其是前者,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恭维的,占了很大篇幅。由此可见,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粗俗势利的市侩。

众乡邻:

中举前,不管不问:“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中举后:挤着看、飞奔寻范进、拿来蛋酒米鸡招待报录人、劝老太太、商量治病??

小结: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让人感觉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张乡绅:中举后才出现,他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一霸。范进中举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称兄道弟。这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五、小结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趋炎附势、阿谀逢迎的丑态跃然纸上。他们对权贵逢迎,对寒士漠视,读书人中举便可享富贵,不中则被人贱视欺压。范进就生活在这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极度功利的社会环境中。

六、作业: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生字词

2、阅读课文

第2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在中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后境遇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

中举后:

人物形象: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

范进饥寒交迫,受尽白眼和嘲讽。参加乡试,回来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他一顿;出榜那天,家里断了炊。他不得不到集上卖鸡换米,邻居找来报喜,他却怎么也不相信。几十年的科场困顿、穷困潦倒,形成了他卑微猥琐的心理,他不愿再受令人难堪的奚落。而当确认中了后,终于喜极而疯。然而毕竟中举了,马上一切变了。醒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为“老爹”。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时常嘲弄他的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范进洗了脸,开始接受众人的朝贺。房子、金钱、奴仆,立即不招自来。这样,作者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言行心态的强烈对比,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2、对范进刻画最精彩的莫过于“发疯”一段。分角色朗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醉心功名的腐儒形象的?

(1)精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作者反复写他拍手、大笑,笔锋深刻而婉曲,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范进可笑可怜的腐儒形象如在眼前。

(2)、侧面烘托:“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大眼望小眼??”有力地烘托出范进发疯的丑陋和可怕。

3、孟郊有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金榜题名,本来是人生美事,高兴还来不及,可范进为什么疯了?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做官则八抬大轿、黄金美人;不做官则一无是处、任人践踏。所以,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沉溺在不断地追逐、拼搏和一次次落第的惨痛中。科举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标,融入他的生命之中。近乎疯狂的执着,必然带来悲剧性的结果。他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麻木而又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住巨大的喜悦,他疯了,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

二、讨论交流:

1、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仔细阅读课文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好笑?请你读出来。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找出这样的细节,认真体会。

这实际体现了本文的讽刺艺术。本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范进喜极而疯,挨了巴掌后又清醒。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又合乎当时社会的实情。何况范进经历了35年漫长而屈辱的的等待。中举,何等荣耀,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受辱,极具讽刺,鞭其丑陋。

(2)对比手法:见前分析,略。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如写范进的疯态:“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

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动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因此拍手笑;他要宣告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向外飞跑。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泥,如同落汤鸡——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

2、再读课文,讨论交流,辩论: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

(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成理可)

提示:此处“喜剧”和“悲剧”取其比喻义,不要看做是戏剧的类别。但又不是跟这两剧种完全无关。例如:喜剧常用夸张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而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的事物的毁灭。

参考:

范进喜极而疯是喜剧:(1)范进喜极而疯、挨嘴巴都是夸张;(2)揭露了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趋炎附势的嘴脸;(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悲剧:(1)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三、小结;

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一离奇事件,塑造了范进这一醉心功名的典型腐儒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特别是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辛辣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丑陋众生相,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恶痛疾之情。

作业:阅读《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

课后反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