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Q/CR

P Q/CR XXXX-2015 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2015—xx—xx 发布2015—xx—xx 实施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

中国铁路总公司标准

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主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国铁路总公司

施行日期:2015年x x月x x日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5年·北京

前言

本技术规程是根据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在原铁道部《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1-2008)(简称《指南》,下同)的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技术规程在编制过程中,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调整了原《指南》中不符合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建设项目特点和要求的有关内容,吸纳了中国客货共线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实践经验,配套修改了标准动态管理工作中对相关标准已作的局部修订内容,为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本技术规程共分1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施工准备、轨道施工测量、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弹性支承块式无砟道床施工、有砟轨道铺轨前铺砟、无缝线路轨道施工、有缝线路轨道施工、有砟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铺设、枕式无砟道岔铺设、站线轨道施工、轨道精调整理、钢轨预打磨、轨道附属设施和常备材料,另有6个附录。

本技术规程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结合新一轮《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铁路轨道设计规范》的修编,使本规程框架体系与现行标准体系作进一步统一,扩大适用范围。

2.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应认真总结我国前期客货共线轨道工程实践经验,学习和借鉴相关科研成果。

3.本规程要围绕客货共线铁路轨道施工特点进行编制,体现近几年客货共线铁路轨道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体现标准的严谨性、先进性、科学性及适用性。

4.体现“四新”技术及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5.规程框架体系与现行标准体系作进一步统一。

6.规程结构作进一步优化,使章节设置更趋于合理。

7.无砟道床施工结合《铁路轨道设计规范》重新划分章节,并结合实践成果进一步完善。

8.遵循与已颁布和即将颁布的相关标准、施工指南的协调、统一及配套使用原则。

9.施工方法采用的原则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装备、工艺、材料和施工方法,推行作业标准化、施工机械化、检测现代化、管理信息化。

在执行本技术规程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北段1号,邮政编码:710054),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技术规程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

主编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主要审定人:

目录

1总则 (1)

2术语 (2)

3施工准备 (6)

3.1施工调查 (6)

3.2施工图核对 (6)

3.3施工方案选择及资源配置 (7)

3.4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 (7)

3.5施工技术交底 (10)

3.6铺轨基地设置 (11)

3.7轨道主要材料和部件的验收及储运 (13)

3.8轨道工程施工前与线下工程工序交接 (15)

3.9轨道工程与四电专业接口衔接 (17)

4轨道施工测量 (18)

4.1一般规定 (18)

4.2CPⅠ、CPⅡ平面及高程控制网复测 (18)

4.3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及复测 (20)

4.4铺轨测量 (23)

5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 (25)

5.1一般规定 (25)

5.2支承层施工 (28)

5.3端梁及锚固钢销钉施工 (35)

5.4桥上混凝土底座及限位凹槽施工 (36)

5.5隔离层、弹性垫层铺设 (40)

5.6工具轨轨排法轨排组装及铺设 (40)

5.7轨排框架法轨排组装及铺设 (47)

6弹性支承块式无砟道床施工 (55)

6.1一般规定 (55)

6.2轨排框架法轨排组装及铺设 (57)

6.3混凝土道床板施工 (57)

7有砟轨道铺轨前铺砟 (59)

7.1一般规定 (59)

7.2双层道床铺底砟 (60)

7.3预铺道砟 (61)

8无缝线路轨道施工 (65)

8.1一般规定 (65)

8.2无砟轨道铺轨 (68)

8.3“换铺法”铺枕铺轨 (72)

8.4“单枕连续铺设法”铺枕铺轨 (75)

8.5铺轨后分层上砟整道 (77)

8.6工地钢轨焊接 (82)

8.7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及锁定 (85)

8.8钢轨胶结绝缘接头施工 (90)

9有缝线路轨道施工 (95)

9.1一般规定 (95)

9.2轨排组装 (96)

9.3铺轨 (99)

9.4上砟整道 (110)

10有砟道岔及钢轨伸缩调节器铺设 (115)

10.1一般规定 (115)

10.2无缝道岔铺设 (117)

10.4钢轨伸缩调节器铺设 (121)

10.5道岔上砟整道 (122)

11枕式无砟道岔铺设 (124)

11.1一般规定 (124)

11.2混凝土支承层施工 (126)

11.3混凝土底座施工 (126)

11.4隔离层、弹性垫层铺设 (126)

11.5道岔道床板施工 (126)

11.6道岔钢轨焊接及锁定 (133)

12站线轨道施工 (134)

13轨道精调整理 (136)

13.1一般规定 (136)

13.2有砟轨道精调整理 (138)

13.3无砟轨道精调整理 (145)

13.4有砟道岔精调整理 (150)

13.5无砟道岔精调整理 (153)

14钢轨预打磨 (159)

14.1一般规定 (159)

14.2线路钢轨预打磨 (162)

14.3道岔钢轨预打磨 (162)

15轨道附属设施和常备材料 (164)

附录A 旧轨使用、整修技术条件 (166)

附录B 轨枕间距布置 (168)

附录C 螺旋道钉锚固料配制工艺 (171)

附录D 扣板、轨距挡板、挡板座及绝缘轨距块号码配置 (172)

附录E 曲线内股缩短轨计算和布置 (1)

附录F 轨缝尺寸 (4)

本技术规程用词说明 (13)

条文说明 (14)

条文说明 (14)

1总则

1.0.1为指导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统一主要技术要求,加强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技术规程。

1.0.2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200km/h、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或等于120km/h的新建标准轨距铁路轨道工程施工。

1.0.3轨道工程必须按批准的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变更时应符合现行铁路基本建设变更设计管理办法的规定。

1.0.4轨道施工应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装备、工艺、材料和施工方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1.0.5轨道施工应积极推行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

1.0.6各种轨道部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并具有产品检验合格证。特定的轨道部件应按设计要求办理,并经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0.7轨道工程施工应依据国家、行业和地方等方面现行有关职业健康标准和安全法规,建立健全相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制定相应安全技术措施。

1.0.8轨道工程施工应根据国家节能减排等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工程特点、施工环境编制节能减排技术方案。

1.0.9轨道工程施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应与工程进度同步进行,做到系统、完整、真实、准确,并且严格履行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保证其具有有效的查考利用价值和完备的质量责任追溯功能,并应按有关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1.0.10轨道工程施工除应符合本技术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长钢轨long rail

超过标准长度的钢轨(其中包括厂焊钢轨)。

2.0.2 单元轨节rail link

用长钢轨焊接而成,达到无缝线路设计所需的单元长度(单元轨条)。

2.0.3 普通无缝线路jointless track

钢轨长度不跨越闭塞分区的无缝线路。

2.0.4 区间无缝线路jointless track between switches

钢轨长度不跨越车站道岔只跨越闭塞分区的无缝线路。

2.0.5 跨区间无缝线路continuous welded rail with welded turnout

长轨条长度跨两个或更多区间,且车站正线上采用无缝道岔的无缝线路。

2.0.6 设计锁定轨温design stress-free temperature of rail

根据气象资料和无缝线路允许升温幅度、允许降温幅度,计算确定的无缝线路锁定轨温。

2.0.7 实际锁定轨温actual fastening down temperature

无缝线路温度力为“零”时的钢轨温度。

2.0.8 锁定作业轨温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时,单元轨条始端及终端铺入轨枕承轨槽时分别测得轨温的平均值。

2.0.9 冻结接头frozen joint

使轨缝不发生变化的钢轨接头。

2.0.10 钢轨胶接绝缘接头glued insulated rail joint

由胶粘剂胶合的钢轨绝缘接头。

2.0.11 单元焊接unit weld

在工地将厂焊长钢轨焊联成单元轨节的焊接作业。

2.0.12 单元轨节锁定焊接Unit rail locking weld

将单元轨节联入无缝线路的焊接作业。

2.0.13 应力放散Stress dispersing(de-stressing of CWR高铁指南)

采用自然或强制方法,使单元轨节伸长或缩短,释放钢轨内温度应力的作业。

2.0.14 无缝线路合龙锁定焊接Jointless line closure locking weld

将两段无缝线路(含道岔)联成一体的焊接作业。

2.0.15 单枕连续铺设法method of laying single tie continuous

新建铁路有砟轨道一次铺设无缝线路所采用的一种铺设方法。长钢轨按一定间距拖卸在道床上,轨枕按规定间距单枕连续铺设,收拢长钢轨形成轨道。

2.0.16 有砟轨道ballasted track

采用轨枕及碎石等散粒体为轨下基础的轨道结构。

2.0.17 无砟轨道ballastless track

用整体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有砟轨道中的轨枕和散粒体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

2.0.18 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low vibration track

将预制的弹性支承块(混凝土支承块、橡胶套靴、块下垫板),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浇入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谐振式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2.0.19 双块式无砟轨道bi-block sleeper ballastless track

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组装成轨排,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轨枕浇入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谐振式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2.0.20 混凝土底座concrete

现场浇筑的用于支承双块式道床板并限制其平面位移的钢筋混凝土基础。

2.0.21 支承层concrete support laye

在铁路无砟轨道系统中,用于支承混凝土道床板的承载层。

2.0.22 混凝土道床板concrete track bed slab

现场浇筑的埋设双块式轨枕或混凝土岔枕的整体钢筋混凝土层。

2.0.23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basic plane control network(CPⅠ)

在框架控制网(CP0)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提供起闭的基准。

2.0.24 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route plane control network(CPⅡ)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基础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测量和轨道控制网测量提供平面起闭的基准。

2.0.25 轨道控制网(CPⅢ)track control network(CPⅢ)

沿线路布设的平面、高程控制网,平面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或线路控制网(CPⅡ)、高程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是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的基准。

2.0.26 道岔基标

道岔铺设前,通过轨道控制网CPⅢ建立的用于道岔铺设调整的控制点。

2.0.27 加密基标densification fiducial mark for tracklaying

在轨道控制网(CPⅢ)基础上加密的轨道控制点,为轨道铺设所建立的基准点,一般沿线路中线布设。

2.0.28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能够自动检测线路中线坐标、轨顶高程和轨距、水平、高低和方向等轨道静态参数,并自动进行记录整理的轻型轨道检测设备。

2.0.29 轨道静态调整

在联调联试之前,根据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使轨道静态精度符合标准要求。

2.0.30 轨道动态调整

在联调联试期间,根据轨道动态检测情况对轨道局部缺陷进行修复,对部分区段几何尺寸进行微调,对轨道线型进一步优化,使轮轨关系匹配良好,使轨道动静态精

度符合标准要求。

3施工准备

3.1施工调查

3.1.1 施工调查前,应核对经批准与轨道施工相关的施工设计文件,收集与轨道施工有关的工程竣工资料及变更设计文件。

3.1.2 调查沿线的交通、水源、电源、通讯和当地混凝土供应、劳动力等资源情况。

3.1.3 调查道口附近地形、地貌和交通情况,提出维持道路交通的临时措施。

3.1.4 按照铺轨设备通过地段的限界条件,调查沿线的电力线、电缆线以及临时建筑物等建筑限界。

3.1.5 调查沿线道砟的来源、运输方式以及道砟临时储存场设置条件。

3.1.6 调查铺轨基地与营业线接轨点及相邻车站情况。

3.1.7 收集沿线的气象资料、轨温等有关资料。

3.1.8 轨道工程施工前,应按施工计划进度,落实钢轨、轨枕、钢轨配件。

3.1.9 铺设轨道采用再用轨时,应根据本规程附录A的要求,调查落实钢轨来源、数量、规格、伤损磨耗程度等。

3.1.10 了解与轨道工程施工有关的线下工程施工进度,编制和分析轨道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3.1.11 核实桥头、临时岔线、施工便线及软土等不良地质地段的填土质量和过渡段的施工情况。

3.1.12 施工调查结束后,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调查结果及时编制施工调查报告,作为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3.2施工图核对

3.2.1 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内容获取与轨道工程相关的施工设计技术文件、变更设计资料等。

3.2.2 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核对施工设计图纸、施工设计资料和施工设计标准,领会设计意图,主要核对线路平纵断面、施工里程、工程数量等,并应有核对记录。3.2.3 施工前,应熟悉与轨道施工相关的施工设计文件、变更设计文件,并与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进行对接。

3.2.4 施工中发现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时,应及时书面通知监理、设计和建设单位,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和继续施工。

3.3施工方案选择及资源配置

3.3.1 施工方案应依据施工合同和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结合线路特点、轨道类型、材料供应、作业方式、地域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比选,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进度安排、劳动力组织、施工装备配置、物流组织等。

3.3.2 轨道施工资源的配备应与施工方案相匹配,按照拟定的施工方案和进度安排,计算主要材料、设备、人员的数量,确定分阶段材料供应、设备和人员进场计划。3.3.3 人力资源配备时,应按照工程规模、进度安排等要求,编制人力资源需求和使用计划。

3.3.4 设备资源配备时,应充分考虑现场不同的施工工况,按照经济、适用、高效及兼顾通用的原则进行配置,

3.3.5 物资材料配备时,应按照甲供、自购材料的规格、数量、供应时间节点要求,制定相应的物资采购计划。对于钢轨、道岔等特殊物资,应提供较准确的供应计划,如有变化提前通知生产厂家及时调整,确保按时供货。

3.4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指导书

3.4.1 轨道工程施工前,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在施工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开展编制工作。

3.4.2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要求,合理安排

施工顺序,注重与相关专业设计的结合、专业工程间的衔接与配合。

3.4.3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推广机械化、工厂化、专业化、信息化,科学地确定施工方案。

3.4.4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依据下列资料编制:

1 施工合同。

2 设计文件。

3 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等。

4 建设单位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5 招、投标文件。

6 施工调查资料。

7 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3.4.5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2 工程概况;

3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4 总体施工组织安排;

5 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

6 控制工程及重难点工程(包括高风险工程)的施工方案;

7 施工方案;

8 资源配置;

9 管理措施;

10 引用的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

11 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12 施工组织图表:包括附表、附图、附件。

3.4.6 当设计发生变更或建设单位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安排发生变化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及时进行调整。

3.4.7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调整后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按现行《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Q/CR9004)规定的程序报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

3.4.8 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针对特殊过程、关键工序以及工艺复杂或技术难度大的工程,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组织施工。

3.4.9 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理念,将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

3.4.10 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依据下列资料编制:

1 现行铁路规范、验收标准和施工指南;

2 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3 工程施工合同及相关协议;

4 相关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3.4.11 施工作业指导书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

2 作业准备。

3 技术要求。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5 施工要求。

6 劳动组织。

7 材料要求。

8 设备机具配置。

9 质量控制及检验。

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3.4.12 建设项目设计文件或验收标准中有工艺性试验要求的,施工单位应编制工艺性试验作业指导书,经建设单位组织审查后,进行试验,试验成功并经过一个阶段实践检验后形成施工作业指导书投入应用推广。

3.4.13 施工作业指导书经审核后应及时发布,下发至现场管理人员及相关作业人员。在实施中要积极组织现场作业交底和人员培训,确保施工现场负责人、技术人员及主要作业人员全面掌握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要求,并不断补充完善。

3.5施工技术交底

3.5.1 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应坚持施工组织设计总体交底和分项工程阶段性技术交底相结合的原则。

3.5.2 施工技术交底应分级进行,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技术主管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3.5.3 技术交底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工程特点及重难点、施工方案、施工工艺与方法、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轨道专业与四电专业接口相关要求等。

3.5.4 各分部、分项工程、关键工序、专项方案实施前,项目总工程师或技术部门负责人必须会同技术主管向作业队进行交底,并对交底后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3.5.5 施工技术交底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技术交底要细致全面,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要交底至基层施工班组。

2 施工技术交底后应形成技术交底纪要,并附必要的图表。参加技术交底人员应签字确认。

3 施工技术交底纪要应累计留存编号,装订成册,由技术部门负责保存,工程竣工时纳入工程档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