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农业概况

永川区农业概况
永川区农业概况

永川区农业概况

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东距市区56公里,西离成都276公里。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横贯全境,长江流经南端,历为渝西和川东南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文化、金融、能源中心。公元776年置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6年撤市设区。因城区“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而得名。全区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6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12万人,其中城区面积4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2.8万人。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职业教育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自然状况永川位于重庆西部,介于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之间,历来是重庆西部和川东面地区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川辖区面积15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余人,非农业人口32.38万人。

气候特征永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8.2℃,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年平均降雨量1042.2毫米,平均日照1298.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317天。辖区内云雾山、黄瓜山、阴山、箕山等5条低山山脉呈东西-西南走向,成川字排列。

行政区划永川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东邻江津区,东北靠壁山县,北界铜梁县,西接荣昌县,南与四川省合江县、泸县接壤。地处东经105°38′~106°05′、北纬28°56′~29°34′。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6个镇、7个街道,45个社区居委会、208个行政村。

民族人口永川区是一个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地区。至2010年底,永川区有少数民族2413人,主要有土家族(603人)、苗族(567人)、回族(164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山路街道、双竹镇、朱沱镇、金龙镇等地。

201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8.4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26%,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2014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13.1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男性57.7万人,女性55.4万人;农业人口75.5万人,非农业人口37.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0‰。人口出生率10.2%,出生人数13416人。死亡率9.2%,死亡人数10433人。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1.469:1。

农业资源永川现有耕地面积49802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92亩。粮食产量达到50.54万吨,比上年增长1%,第五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出栏生猪90.5万头,被确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出栏小家畜禽1885.9万只,是重庆市农产品重要出口基地和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系市。各种水产养殖20万亩,名特优产品有南方大口鲶、江团等,盛产各种农副产品。建成全国、重庆商品粮、瘦肉型猪、永川梨、大河龙眼、茶叶、楠竹、柑橘、食用菌等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有近30个产品获部、省、市

来源:重庆市永川区农业农村信息网

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山合水易:台湾、欧美、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及案例分享。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和教育已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亲子农业“成为农业与亲子教育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诸如农业嘉年华、亲子采摘、农业教育课堂模式等应运而生。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一系列旅游及休闲农业政策的出台、2.5天等带薪休假制度的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落实,也令亲子游得到了有利的政策支撑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将大多数儿童的休闲乐趣被禁锢在室内或者虚拟世界,忽略了大自然带来的教育。而亲子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亲近自然、体验农耕的过程中开发兴趣、学习知识,让家长近距离观察到儿童的兴趣所在,给予儿童发展正确的引导。这对于农业产业转型和儿童教育的开展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欧美的亲子农业园,更像是大自然学园、农业乐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休闲娱乐的亲子基地。台湾亲子农业的精耕细作、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对资源优势的发挥利用,使其成为亚洲亲子农业的典范。相比之下,我国大陆地区亲子农业起步较晚,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欧美和台湾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可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本文剖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及国外发达国家亲子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案例,从而为我们发展亲子农业提供一些参考。 ◆欧美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欧美亲子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的,具有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他们认为,发展亲子农业旅游必须真真实实将农业生产经营好,如

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欧美亲子农业的发展比较成熟,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租赁模式——亲子开心农场;森林幼儿园模式——自然教育法;融合发展模式——绿色假期;乡村博物馆模式——历史大课堂;农业创意节庆模式;乡村休闲娱乐模式。 ◆日本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日本人多地少,国土可居住面积比例小,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很近。在观光休闲旅游方面,日本84%的游客会选择本市周边或是邻近城市的休闲观光景点。日本休闲旅游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休闲农地、森林资源、河海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以及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活用,发展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而日本的亲子农业巧妙的将生产、加工、销售与观光体验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循环的商业模式。此外,日本还有通过对生产性农场进行改造升级成为亲子农业的农场(琦玉农场),他们往往通过细致贴心的设置。主题形象鲜明,以及精准独到的定位和清晰的分区而能打造出深受儿童喜欢的亲子农场,赢得不错的口碑,从而持续盈利。 ◆台湾亲子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富有文化特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台湾的亲子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农业细分主题,比如三星村以葱文化为主题,走马濑农场以兰花为主题。台湾亲子农业以农为本,在规划、管理和布局等方面都相当到位,其寓教于农的方式使其广受欢迎。台湾亲子农业的发展一般包括主题深入型,精细农业与文化体验结合型,情景消费型,农业生活分享型等。 ◆日本亲子农业借鉴◆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现状二:目前,河南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农民种粮成本投入大,而且直接受天气的影响,风险特别高,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虽然政府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也阻碍不了人口流动的大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及少部分人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就算在家种着几分地,但很多人还是把种粮作为副业,能自给就行了,大量耕地从此荒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日益明显,道路水泥化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同时,我省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由于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这些耕地中污染土壤占了将近20%,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现状三:目前,河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也就是说经营者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中,经营者都获丰收,产品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与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 现状四: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尽管基地面积上看数量较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板块。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部分板块基地建设起点低,

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 一、基本状况 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589.56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农牧业人口1436.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60.18%。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

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如果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666亿元,比实际水平高75%。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以玉米产业为例,目前内蒙古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7.2%,而吉林省已达到36.7%;内蒙古加工转化品种还不到10种,而全国有200多种,发达国家已达到2000多种。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重滞后。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及对其他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态度,和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有耕地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2.1%,农业GDP 占全国GDP的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4347万吨。从1990年开始,该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是小麦、大麦和黑麦,2005年粮食净出口562万吨。 德国粮食政策的基础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德国首先必须遵循欧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联邦及各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欧盟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和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韩国粮食政策旨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稳定安全供应,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结构调整。 德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同时,粮食安全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为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德国储备粮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储备粮,为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一种是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曾经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国粮食总供给量为6400万吨,总消费量为4200万吨。 德国对储备粮采取招标形式进行。对于国家储备粮,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进行确定的;对于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其次,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穗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疫、装卸等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欧盟采用进口限制。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和高粱等,采用的进口关税是干预价格的155%与进口价之间的差价;低质量的小麦、大麦和玉米等,采用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配额290万吨,税率每吨12欧元;大麦30万吨,每吨16欧元;玉米,242万吨,零关税。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转基因饲料喂养;蛋、奶、肉制品必须标明是否是(间接)转基因食品。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日本农业现状 (一)农户锐减 本全国的农户数(农产品销售农户,以下为销售农户)从1995年的265. 1万户减少到2000 年的233.7万户,2009年的169.9万户,2010年的163. 1万户,共减少了102万户(38%)。农业就业人口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锐减,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老龄化而引起的。 (二)放弃耕地现象的激增 放弃耕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2000年为34. 3万公顷,而2010年增加到40万公顷,增 加幅度为17%。其中54%的耕地位于山区。这可能是由于在过去养蚕业发达的地区,未能找到可以替代的产品,譬如像果树或畜产业等的缘故吧。即使在山地以外的,拥有大量优良 农田的农业地区,也有15万公顷的被废弃掉的农地,其原因被认为是,村落与那些外出并定居外地的土地所有者之间未能充分地进行沟通的缘故。 (三)规模经营小且兼业农户比重增大。 日本的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第一兼业农户”占14%,以非农收人为主的“第二兼业农户”占压倒多 数,达70%。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但是经营3公顷以上的农户在增加,耕地向较 大农户集中的趋势也日益明显,骨干农户的旱地大规模化尤为显著。 日本“六次产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促进“地产地消”,即将本地农产品加工、销售 环节的利润保留在本地。“地产地消”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入替代型,尽量利用本地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原料来加工生产,并提高地域内食品的自给率,即用本地农产品代替从 外地引入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和食品;二是输出替代型,将原来以生产原料输出为主的形式转 变为以开发成当地土特产品再输出为主的形式,即以加工产品输出来代替原料产品输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增进区域内农民的收入。 六次产业化后的日本农业现状山梨县为例 1?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乏力问题 山梨县人口有88万,根据20 05年度的调查,农民只有8.7万,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山梨县周围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所以特别适合种水果。当地的葡萄等水果种植是农业的主 体,农业生产总值在900亿日元左右,其中500亿日元左右是水果产值,桃子、葡萄、李子及葡萄酒等产值居日本第一,其他则有水稻、花卉等。虽然一些高级水果在东京的超市可以卖得很贵,但是一些有瑕疵的水果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制作成糕点和烹饪材料等,增加附加 价值后再销售最为理想。如果有农民想发展作为二次产业的制造业,需要购买设备时,山梨 县政府就会提供机械价格的一半,如100万日元的设备就会提供50万日元的补贴。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课题论文: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部部长艾尔瑟?艾格妮(Ilse Aigner)(BLEMV,20xx年中,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具有环境亲和力。这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影响巨大,但这并非唯一因素。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是通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前提的,因此才使德国农业水平达到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水平。同时,德国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坚实走生态农业的路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形成了农业人才培养一现代农业一生物多样性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一、德国农业整体概况 20xx年农业结构发展继续延续了多年的趋势:农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1999―2007年间,企业数量从大概472 000家减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这374 000家企业中,从事粮农生产、林业和渔业的农业人员接近130万人,相比1999年减少了12.9%。但他们实现的毛利润却达到了200亿欧元左右。德国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睛

况下,机械化程度却在不断提升,机械设施作业范围从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在1950年一个农业工人产出的农产品只能养活10个人,到今天可以养活大约140人。同时,德国农业以家庭化经营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小农场,小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提高了农业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保持和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保持德国一贯的农业传统。同时通过农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合作,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也给德国农业提供大批高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二、德国的畜牧业 畜牧是农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德国农业中大约60%的收益来自出售畜牧业制品。在2009年肉制品总产量达到了525万吨。德国农业部(BLEMV,20xx年产量约为7 000 kg。这些鲜奶及奶制品可以满足21位公民的需求。一头奶牛的Et均产奶量可以制造:4盒黄油或者/2.2 kg奶酪以及/19 kg酸奶。表5可以看出德国牛奶产奶量在过去20多年问发生了质的变化,每头牛平均年产奶量从1985年的不到5 000 kg一下跃升至2008年的7 000 kg左右。这其中不仅有品种选育的进步,更有现代化饲养技术的更新。德国的奶牛场实行放养,部分地区在夏季还将奶牛赶至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牧场放牧。这不仅提高了奶牛的生活福利也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河南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现状与趋势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论文 河南省农业生产机械化 现状与趋势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描述了河南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现状,即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针对现状,探究原因;分析了河南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并预测未来的河南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决定了农业为其他部门提供剩余产品和劳动力的数量, 进而制约着这些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只有农业发展了, 其他部门才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 它凝聚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并配合农业生物等农业技术, 成为发挥增产作用的基本手段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繁重体力劳动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质的飞跃。 2 河南省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河南省是农机应用大省,农机拥有总量占全国1/9。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成长动力不断增强和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等多重利好共同作用下,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中的作用日渐突出。2002—2011年,河南省大中型拖拉机从2002年的7.84万台增长到2011年的31.1万,增长400%,大中型配套农具从14万台(套)发展到73万台(套),增长521%,联合收割机从3.66万台发展到15.77万台,增长431%,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河南省农机化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新世纪以来,粮食总产量连续迈上900亿斤和1000亿斤两个台阶,连续8年增产,连续6年超千亿斤做出了重要贡献。 2.1河南省农业生产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1.1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有效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主攻难点,突破弱点,着力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继“十五”末,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到2011年底,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1.8%,年均提高近三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持续提高。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农机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灌溉、植保、畜牧、水产、林果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机械化也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定量、定位、适时、保质完成农业生产作业,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吸纳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2.1.2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关键载体作用。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有效推动河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推动先进农业技术标准化、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日本农业概况

日本农业概况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日本农业1 一、日本概况 日本国是个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日本列岛。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相当于我国的1/25,人口 亿(1994年),居世界第7位。日本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 329人(1992年),属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城市人口占%。 日本的资源比较贫乏,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0%,多火山、地震。最高峰富士山, 海拔3776米。沿海平原狭小分散,关东平原最大。海岸线长而弯曲,约3万公里,多海湾和良港。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10 00-2000毫米。日本有大小湖泊600多个;河流短急,水力资源丰富,但不利于航行。日本土壤贫瘠,主要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碱土,大部分冲积土已开垦为水田,形成特 殊的水田土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生产特点,日本可划分为北海道、东北、 北陆、关东和东山、东海、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9个农业区。 首都东京是国际性的大都市,人口1182万。它既是全国的经济、金融、商业中心(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又是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东京聚集着全国11%的 工厂,工业门类齐全。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人口255万,地处阪神工业区的核心,是日本陆、海、空交通的枢纽,重工业和第三产业十分发达。横滨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 大港口之一,年吞吐量为亿-亿吨。工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许多西方风格的建 筑,是华侨和华人居住最多的日本城市。 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490美元,仅次于瑞士,居世界第2位。据1990年的统计,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农业占%),第二产业占% ,第三产业占59%。据预测,200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下降到5%以下,第二产业变动不大,第三产业将增加。 1993年日本的农业总产值为万亿日元,总农户数364万(1994年),农业人口1279 万,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992年,“大农业”(农林水产业)产值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左右,“小农业”(农牧业)占%。1994年农户平均总收入为万日 元,其中农业收入占%、非农收入占%、其他占22%。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处于停滞或下降状态 1994年,日本的耕地面积为 万公顷,占国上面积的%。其中,水田占%,旱地占%,灌溉面积万公顷 。耕地利用率从1983年的%下降到1993年的100%。1994年人均耕地公顷,是典型 的人多地少国家。1984年日本大米丰收,农业总产值创历史最高纪录,达万亿日元。后 来产值连年下降,1989年以后,因蔬菜、水果、牛肉等价格上升,产值下降有所扭转。1993 年因大米严重歉收,农业总产值降到万亿日元。 2.规模经营小而兼业农户比重增大日本的农户总数由1960年的605万减少到1994年的36 4万,其中销售农户278万多。在这些农户中,专业农户只占16%,其余84%为兼业农户。在

【免费下载】论 河 南 农 业 的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 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德国农业概况.doc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濒北海和波罗的海。面积356970平方公里。人口8201.2万(1 995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8人。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北部为冰碛平原。河流主要有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和威悉河,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博登湖、基姆湖、维尔姆湖和阿墨湖。属温带气候。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将濒海的西欧和内陆的东欧连接起来,也成为暖和的南部和寒冷的北部的横梁。德国的地形变化颇多,主要由广阔的平原、低伏的丘陵和高耸的山脉所组成,其南部的山脉是阿尔卑斯山的一部分,连绵的丘陵和森林,自此向北延伸到北海和波罗的海。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中小家庭农场为主,在原联邦德国,农业家庭农场是德国农业的基础。按其农业收入的

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的专营企业,企业主总收入中有90%以上由经营农业所得;第二类是主营企业,农外所得收入小于50%;第三类是兼营企业,农外收入超过50%。1995年,拥有农用地面积1公顷以上的52.3万个农场中,23.5万个农场的面积在1~1 0公顷之间,约占总数的45%。约22.7万个农场的农用地面积在10至50公顷之间,占 4 3%。可见,原联邦德国约有88%的农场规模在50公顷以下,50~100公顷以上的较大的农场仅占11%左右。1994年,每个家庭农场年度的纯农业收入,前者为29152马克,后者为39798马克。 2、东西部农场存在明显差异。在德国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通称为“新州”,那里经过土地私有化之后,原先的超大型农场(1989年4700个)已分成3万家各种形式的农业企业(1995年底)。其中,90%以上的是个体或合伙的农场(由3~5个家庭农场组成),但它们经营的平均规模仍大于西部,约有150公顷;合伙农场更大,平均经营450公顷。1994年个体农场收入为每个劳动力43600马克,合伙农场为55800马克。与原联邦德国各州不同的是,在新州的农场中,所经营的土地89.9%是租赁来的,而在西部租赁面积仅占45.1%。东部租赁土地比例较高,原因在于1990年前土地是无偿使用的,在实行私有制后,原使用的土地物归原主,只好租赁那些重新获得土地所有权但已不再从事农业活动的原地主后代的土地。 3、农业份额下降,但畜牧业持续增长。德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都在逐年下降。 1950/51年度,原联邦德国农业劳动力为677.6万人,到1995年下降到138.9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农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1950年的22%降低到1994年的1.1%。虽然农业的地位在下降,德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德国约1740万公顷农业用地中,牧场与可耕地面积之比几乎是 2∶7,但1994/95年度畜牧业产值达371.51亿马克,而同年农作物产值仅为242.9亿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同学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宽厚仁德的民族性格,也留下灿烂的农业文明。一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史。我们要学习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专题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该专题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下部主要介绍近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在讲述这个专题的时候我们以岳麓版必修二的内容为基础,个别地方,我们将凭借教材中内容让大家仔细的体会。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的田野,看一看在涌动的麦浪下还有多少让人心醉的农业常识。上篇——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首先,大家看到的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知识题纲。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古农业经济的特点代农 业土地制度发展重农政策概 况 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一、农业耕作方式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也不例外。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过向往这笔“逐水草而居”稳定的生活模式,原始农业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生活模式的产生奠定的必要的基础。但是最初的时候知识采取了一种落后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关于“刀耕火种”,大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他和后来出现的石器耕锄区分开。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农业的认识极其微薄,他们在田野里用工具将小树砍倒,将和野草一起烧掉,然后用燃烧后的草木灰作肥料,在上面直接耕种,直接耕种就是说没有翻土之类的

耕作过程。这种耕种情况,一般是一年换一块土地。长年累月,就形成了一个以人们居住点为中心的,大体呈圆形的耕种区域。由于中国一次的土地就被弃而不种,所以人们每年向背向居住点的方向去更远的地方进行生产劳动,当这段距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太大的消极影响后,人们就会离开自己的居住点,到更远的地方定居。这种“刀耕火种”的农业耕作方式,对于不断追求幸福的人们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最迟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发明了耒、耜这样的农业工具。这种专门用来进行类似松土之类的农业活动的工具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初步出现了认真细致的生产操作。要说明的是,耒耜一方面是指耒和耜,另一方面它也代表着那一时期所有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就是说当时对土地的认真细致的操作远远不止翻地松土这么两个内容。 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铁犁牛耕阶段。这个阶段是如此漫长,然而在这漫长的年月里,留给炎黄子孙的回忆和财富有十多么值得我们骄傲~一般来说,人们就是把铁犁牛耕种的铁犁定位为铁质的犁,我认为,就如同石器耕锄阶段的石器并非只是弹出的指石质的工具一样,因为当时的耒耜还有木质的和骨质的等等,所以铁犁牛耕中的“铁”应该泛指经过熔炼而出现的金属。这样的话,奴隶制社会时期青铜农具就应该证明当时已经有了朦胧的铁犁牛耕身形。当然,由于青铜器的昂贵,他很少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制作奢侈品和少量的武器,所以奴隶制社会时期还不是铁犁牛耕的主题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转型时期,铁器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改造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这种既坚硬又便宜的金属让农业充满的发展的活力,2000多年的日子里,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即使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仍然让我们自豪不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