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综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李刚 李儒贵 谭华炳

发热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常常伴有发热,许多传染病以“热”命名。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临床各科,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患者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病因诊断是临床常见的难题,而且引起发热的病因繁多,考验临床医师的知识面和耐心和综合分析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FUO的病因学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FUO诊治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现作一综述。

一、定义

自Petersdorf和Beeson[1]提出FUO的诊断标准,1992年Kanzanjian和Petersdorf对其诊断标准进行修改,至1999年,我国将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数次高于38.3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FUO虽然复杂,但诊治仍有规律可循,从发病原因上分析可以分为外源侵入和内源产生两种,外源产生的感染性疾病在FUO 的病因中占30%~75.4%[3-6],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达200多种[7];感染性疾病中约50%为传染病,提示熟练掌握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的诊治技能对诊治FUO是非常必要的,针对感染性疾病寻找病原体、筛选敏感药物、选用抗感染药物及剂量、疗程、合并用药、对耐药病原体处理、特殊部位感染处理、某些特殊感染(如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感染、深部真菌感染和耐药结核菌感染)处理、抗感染药物的毒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患者基本情况,尤其是免疫功能状态判定等并不容易,FUO诊治水平反映了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的综合能力。除外源侵入的感染性疾病外,内源产生的恶性肿瘤在FUO中所占比例达20%,因此,感染性疾病科医生还需掌握各种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方法,尤其要认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发展过程、特殊规律等;结缔组织病(风湿病)占FUO的10%左右,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还应该掌握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二、病因分类

根据前述FUO的病因分布,临床上将FUO分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和炎性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4类;或根据潜在病因分为4种亚型:经典型、院内型、免疫缺陷型和HIV相关型[8];两种分类各有优缺点,对临床诊治FUO均有指导意义。应根据病史特点、

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4. 01. 03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青年人才项目(No. Q20132101);湖北医药学院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No. 2011CXX01)

作者单位:442000 十堰市,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研究室

通讯作者:谭华炳,Email:renmthb@https://www.360docs.net/doc/0512780553.html, 发病情况有重点的进行筛查。

1.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结核分枝杆菌、病毒感染位居FUO病因排列的前两位。上世纪90年代后,结核发病率呈现回升,各年龄段的发病率明显升高[5],并发症的存在导致结核中毒症状缺乏,特别是肺外结核,很难获得病原学依据。PPD 试验、血沉影响因素多,特异性不强,阴性不能除外结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存在医疗纠纷隐患。一组528例FUO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感染性疾病占FUO病因的54.9%,其中结核病为13.3%~28.6%,取代普通菌成为主要感染原因[9]。结核肺外感染中,以脑膜、淋巴、骨等感染更多见[10-11],临床应注意对这些部位的重点检查。因此,临床不要轻易排除结核感染。Aylin等[12]也有类似报道。病毒感染是FUO另一原因,以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有报道FUO病毒感染占33.05%[13],但可能是个例。但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以病毒感染最常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恶性肿瘤:虽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但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对恶性肿瘤引起的发热警惕性提高,恶性肿瘤占FUO病因比例有所下降。但肿瘤的高发病率以及肿瘤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决定了肿瘤性发热始终是FUO的重要原因,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多见且诊断困难。以FUO为首发表现的淋巴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热型无规律,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尚未明确诊断就已经死亡[14]。在医疗安全形势日益严重的今天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十分必要。

3. 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病(含风湿病)一直在FUO的病因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Bleeker等[15]报道该病是FUO首要原因,这与大多数国内外报道不同。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代表的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位居FUO病因的第三位[16],需要通过相关检查加以排除,有时需要重复检查。

4. 药物热和功能性发热:抗菌药物引起的发热仍是药物热主要原因,注意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二重感染”和“药物热”,注意抗结核药物的“类赫氏反应”和结核控制不佳的鉴别有时颇为困难。但成分不明中药导致FUO并不少见。功能性发热以年轻女性多见,一般体温很少超过38.3 ℃,应该属于慢性低热,不属于FUO 的范畴。

三、诊断策略

FUO的病因诊断应重视常见病的非常规临床表现[17],注重“重复与动态”和“完整与重点”的结合是关键。从发热的发病机制上去分析发热的原因,将FUO

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并通过病史、体检、辅助检查进行系统排查。

1. 重视病史及体检:(1)病史、体检的“细与规范”询问病史要细,严格“起病时间缓急因,主诉性质与三程,治疗经过伴随症,一般情况要详问”,如长期发热患者反复出现先寒战后发热,常提示体内可能存在感染灶,在查体时侧重查找感染灶体征。当然也有例外,本课题组在临床上曾确诊1例以寒战、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瘤。因此,仔细体检寻找蛛丝马迹十分重要。

(2)重复原则:FUO应反复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需有目的的重复进行。

(3)重视非特征性表现:常见病的非特征性表现仍较罕见病常见,如难治性关节炎需要注意肺癌的肺外表现,癌症肺转移慢性发热等。

(4)注意定位线索:不论感染或非感染疾病,往往有其常见受累部位,即具有特征性定位表现。如颞动脉炎在发热的同时常有颞动脉的改变,注意关注发热之外的患者的不适,可能会对明确病因有所帮助。

(5)不唯“特征性”论:动态观察热型可能对FUO 诊断有帮助。但个体差异、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使热型极不典型,以热型诊断疾病几乎难于在临床上办到。

(6)关注伴随“症”和“征”:关注FUO伴随的“症”和“征”,往往可能在其中发现蛛丝马迹,但一定要综合分析。①寒战:细菌性感染及疟疾常见,结核、伤寒、立克次体、病毒感染、风湿热少见,但不要因寒战就肯定或否定某种疾病。②皮下小结:皮下结节有时可能成为FUO的诊断线索,需通过仔细检查发现。结节性脂膜炎于四肢、腹部、臀部、股部等处出现“皮下结节”。恙虫病的皮肤改变有诊断意义:会阴部、腋窝部的红色丘疹→水疱→中央部分坏死黑褐色或黄褐色圆焦痂。

③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淋巴结肿大与发热呈正相关,伴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病程相对较长,激素治疗有效,抗菌药物疗效差。

2. 辅助检查的应用:FUO的病因诊断有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根据已有病因学分布以及医师经验进行排查,仅25%的患者可经非侵入性检查明确诊断,绝大多数患者需通过1次或多次组织活检或手术探查等才能明确诊断。

(1)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占FUO病因的绝大多数,根据先无创后有创,先常规后特殊的顺序,对感染可能病灶进行仔细排查,寻找感染病灶等。通过系统的排查明确病原侵入途径、侵入部位,判断感染的程度;评估是单一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致病菌是否耐药;评估治疗方法。对起病过程仔细询问可能是发现侵入途径和部位的最佳方法。

(2)风湿结缔组织病:记住风湿结缔组织病是FUO 的原因,从免疫发病的机制上对发热的规律进行分析,对风湿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进行相关的检查予以确诊或排除,诊断性使用激素可以有效降低体温,必要时进行皮肤、肌肉或肾组织活检。

(3)恶性肿瘤:通过超声、CT、MRI、同位素扫描或内窥镜(支气管、胃、肠、膀胱)检查,必要时通过骨髓活检、淋巴结或其他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排除肿瘤性发热,恶性肿瘤始终是FUO诊治中必需关注的,有时诸如骨髓活检、淋巴结或其他组织穿刺活检需要重复进行。

3. 诊断性治疗:诊断性治疗是FUO病因诊断时万不得已的措施,存在重大的医疗安全隐患,注意诊断性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避免无原则、盲目使用诊断性治疗。抗结核治疗、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激素治疗均可用于诊断性治疗。当通过系统的病史询问、细致的体检、详细的辅助检查仍不能明确发热原因或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相关检查,诊断性治疗也许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4.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1)细菌感染:感染性疾病是FUO的首位原因,发热伴寒战、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升高、白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改变对感染性疾病有提示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升高与感染性疾病相关,升高程度与感染程度相关,IL-6> 5000 ng/L时,提示存在致死性感染。

(2)真菌感染:抗菌药物的滥用,特殊人群抵抗力低下时,易发生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临床表现隐匿,提高认识,关注神经系统、口腔、肺、消化道的症状、体征,可以及早发现。

(3)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是FUO常见原因之一,当出现发热伴多脏器损害时,需注意排除风湿性疾病。

(4)肿瘤性发热:肿瘤性发热是FUO第三位的原因,通过骨髓检查、淋巴结活检、影像学检查、血片检查等尽量寻找病因。

(5)少见情况:药物热、肉芽肿性肝炎和假热等均是FUO少见情况。对药物热要特别注意保健品的应用情况,其中不明成分的中药导致的发热并不少见。输血史有时是非常有益的线索,对诊断某些特殊感染有重要提示意义。按照FUO诊断的路线图(反复细致的病史询问、反复细致的体格检查、反复的相关医技检查、必要的诊断性治疗),遗漏的病史和特殊症状、变化的体征、变化的结果会在“重复中”发现。FUO一定要注意热型:稽留热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弛张热见于结核,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双峰热见于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间歇热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波状热见于淋巴瘤等;双相热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登革热、麻疹;不规则热多见于流感、风湿热。

5. 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始终是FUO鉴别诊断的基础,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结果值得关注:CRP >60 mg/L、嗜酸粒细胞<40/mm3、铁蛋白< 500 mg/L,提示FUO与感染性疾病诊断独立相关[18];冯少丹等[19]报道降钙素原结合hsCRP对FUO感染性疾病诊断敏感性为95%;邢继成

等[20]报道感染性疾病多以ALB减低和α2和β球蛋白升高为主,α1球蛋白无明显变化;肿瘤性多以ALB减低和α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为主。提示系统分析临床检验结果对初步判断病因有十分重要。

6. 特殊检查:随着科技进步,高科技设备在FUO 的病因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将EDG-PET作为FUO的主要检查工具,病因诊断的阳性预测值达93.0%以上,阴性预测值达100%[21- 22]。但EDG-PET价格昂贵,难于广泛推广。活检是FUO有创检查中最常用的手段,尤其在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中尤为重要,需要多次、反复进行,应该创造条件落实活检。骨髓穿刺活检在排除血液病的意义大于确诊意义,对于某些特殊感染的诊断亦有帮助[23],骨髓培养可能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7. 诊断性治疗的价值:对于FUO,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给予规范治疗是最理想的情况,有时诊断性治疗可能是明确病因不得已方法,而且可能是有效的方法。FUO从大的病因分类上可以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又可进一步区分为肿瘤性和风湿免疫性疾病。诊断性治疗首先要在现有临床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诊断治疗的方法。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依旧是目前诊断肺外结核的主要方法,如无特殊禁忌,疗程以4~6周为宜,高度怀疑者可至8周[10],但应与患者与家属充分沟通,签订知情同意书,以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足量激素诊断性治疗后不能有效控制体温,基本可以排除“风湿免疫性疾病”,非甾体类解热药物对FUO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四、展望

如同人与疾病的斗争史,不管医学如何发展,FUO 可能始终是临床工作,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不能回避的课题,其能够考验感染性疾病科医师的勤勉和智慧,通过不断地、仔细地、规范地、反复地病史询问,按照诊断学的要求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按照外源侵入和内源产生双管齐下进行拉网式检查,对采集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反思;重复的动态分析;FUO不但对医师是一个挑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也是一个挑战,通过充分的、艺术的沟通取得患者的支持与配合;不懈的坚持,多学科的协作与配合,当机立断的恰当措施,仍是诊断FUO的主要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Petersdorf RG, Beeson PB. Fever of unexplained origin: report on

100 cases[J]. Medicine,1961,40(1):1-30.

2 盛瑞媛.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内科

学,1999,38(5):784-785.

3 李文刚, 聂为民, 范荣, 等. 368例发热原因待查患者诊断分析

[J]. 中华医学,2011,91(9):604-607.

4 徐蒙, 马安林, 袁立超. 发热待查1854例临床分析[J]. 中华实验

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3(4):421-425.

5 马锦玲, 曹剑, 王玉堂, 等.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

征[J]. 中国医学科学院报,2011,33(1):83-87.

6 马万里, 付薇, 张飞彩, 等. 发热待查235例分析[J]. 中国临床医

学,2004,11(4):488-489.

7 翁心华, 陈澍. 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与合理治疗[J]. 中华内

科,2003,42(4):269-270.

8 Durack DT, Street AC. Fever of unknown origin-reexamined and

redefined[J]. Curt Clin Top Infectdis,1991,11:35-51.

9 马科, 黄加权. 不明原因发热15年临床变迁[J]. 中华医院感染

学,2008,18(9):1279-1281.

10 马小军, 王爱霞, 邓困华, 等. 小明原因发热449例临床分析[J].

中华内科,2004,43(9):682-684.

11 赵珊, 张云辉, 杨芸. 不明原因发热118 例病因谱分析[J]. 新医

学,2010,41(2):110-112.

12 Aylin C, Pinar O, Ayse E.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analysis of 71

consecutive cases[J]. Am J Med Sci,2007,334(2):92-96.

13 封锦芳, 李兵. 不明原因发热233 例病因分析[J]. 中国误诊

学,2007,7(15):3572-3573.

14 王智, 冯金萍, 王晨, 等. 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

巴瘤48例临床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4):686-688.

15 Bleeker R, Fidel J, V os MD.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o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J]. Medicine,2007,86(1):26-38.

16 袁建花, 张莉芸. 以不明原因发热为表现的风湿性疾病192例临

床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0,5(6):74-76.

17 Tolan RW.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a diagnostic approach to this

vexing problem[J]. Clinical Pediatrics,2010,49(3):207-213.

18 Efstathiou SP, Pefanis A V, Tsiakou AG.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discrimination between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causes[J].

Eur J Intern Med,2010,21(2):137-143.

19 冯少丹, 郭平清, 程祖建. PCT联合HsCRP 对不明原因发热早期

诊断价值[J]. 中国误诊学,2009,9(12):2874-2875.

20 邢继成, 朱月蓉, 邱红.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蛋白变化及其蛋

白电泳分析[J]. 医学研究,2010,39(2):67-69.

21 赵葵, 董孟杰, 阮凌翔, 等. FDG PET/CT 对经典型不明原因发

热的诊断价值[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2):174-180. 22 Balink, James C, George B. PhD, F-18 FDG PET/CT in

the diagnosis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J]. Clin Nucl Med,2009,34(12):862-868.

23 沈悦娣, 方玲欣, 宋菊贞. 290 例不明原因发热的骨髓检查分析

[J]. 福建医药,2003,25(4):13-15.

(收稿日期:2013-12-27)

(本文编辑:孙荣华)

李刚, 李儒贵, 谭华炳.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J/CD].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4,8(1):117-119.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 刘跃梅曾祥运 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健康状态的诊查和对疾病所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同样正确的认识疾病也是有效地治疗疾病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家对于诊断都十分重视。同样对于实习医生来说,学会正确的诊断思维也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诊断,除了必备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章要谈到的问题。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 诊断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医生通过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对疾病本质的、理性的、抽象的判断,得出对于疾病诊断的理性认识,继而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病程的发展与治疗的效果,反过来验证原来的诊断,进一步肯定或修改甚至否定原来的诊断。如此多次反复,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⒈临床资料收集过程;⒉通过分析资料作出诊断的过程;⒊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诊断的应验或修正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之中。 首先,临床资料的收集过程,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内容。能否收集到真实的、重要的临床资料是获得临床诊断的关键阶段。是正确诊断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必需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出发,不能随意主观臆断,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第二,有了第一手临床资料不等于得出了临床诊断,还必需对临床资料进行个别分析,对每一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资料用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找出关键环节,提出诊断线索。这个过程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最重要的过程。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即实现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要的地位,因此,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医学理论,将众多的临床资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及各种思维方法,去伪存真,找出其内部联系,从而得出诊断。这也是衡量一名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临床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一种认识,属于主观范畴。它的正确与否还需通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诊断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医疗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产生。它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反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地验证或修改自己原有的诊断,在继续发展的疾病面前多次证实、补充、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得出最正确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通过每一次循环,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一步,直至最终认识疾病。这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 临床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它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方法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对象的复杂性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人体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整体,而人类疾病同样也是极其复杂多样。加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这种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必然要作用于认识的主体,因此,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也是极其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临床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认识对象是有思维、有行为的人,他具有思

不明原因的发热诊断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当代诊断思路 作者:刘正印来源:医师报 2013-02-22 11:26点击次数:1694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刘正印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基本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 平升高,导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晨起静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 以上时,称为发热。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概念,定义为肛温 >38.3℃至少3周,并且经过>3 d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未找到发热原因。针对这 类患者的诊治,如何找线索明确病因需要探讨和交流。 与多疾病相关依病因和时程归类 概念并不是所有发热都称之为FUO。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 3周以上,体温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这样定义初步排除以下几种发热:(1)可确诊的某些病毒感染;(2)病因较明确,诊断较容易的短期发热,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3)短期内可自愈的原因不明发热,多为病毒性感染;(4)表现为低热的功能性发热。 疾病相关性发热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原因,几乎占 临床发热病因的一半以上。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入选了185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占 比例为62.73%。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根据感染病灶可分为局灶感染和全身多系统感染。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根据发热时程分为短期发热(< 4周)、中长期发热(>4周)。欧洲近期报道,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仅占15%~30%,包括肿瘤在内 的非感染性疾病占10%~30%,结缔组织病占33%~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人 工热)占5%~14%,最终仍诊断不明者占20%~30%。 抓住非典型症状寻求诊断关键要素 坚持特征定位原则 临床医生鉴别发热时,总体上要把握两个要点: 1.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 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

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伤风、感冒”。在临床上,医生对待一个发热的病人主要考虑以下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要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病程3~5天,不必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对机体有害无益。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要考虑肝炎、胃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要考虑尿路感染。夏天好发疖、痈、肛旁脓肿。儿童发热要想到麻疹、水痘、腮腺炎、乙型脑炎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已少见。哺乳期妇女易患乳腺炎。吃过生虾、蟹要考虑肺吸虫。近年结核病呈上升趋势,有肺结核、肠结核、腹膜结核、肾结核等。有持续高热1周以上要考虑伤寒、败血症等。在心前区听到心脏杂音的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家里有宠物的要想到弓形虫感染、猫抓病、鹦鹉热。接受器官移植、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病人容易有原虫、病毒、真菌感染。在疾病流行区,有疟疾、急性血吸虫感染、流行性出血热、SARS、禽流、感等。 2.肿瘤性发热:淋巴瘤、肝癌、白血病、鼻咽癌、肾癌、大肠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均可以引起发热。当肿瘤细胞坏死、浸润或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机体都可以引起发热。淋巴瘤病人除发热外还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30%白血病病人最初发病时以发热就诊。 3.免疫、结缔组织疾病:主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有皮肤红斑,肾脏损害等表现。 4.药物热:长期用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等均可以引起发热。停药后体温一般在2天内恢复正常。 5.吸收热:手术、烧伤、出血和外伤后短期内的发热是由于无菌坏死物质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而不是由于感染。 6.少见发热:伪装热、中暑、中毒等。 7.生理性发热:如月经期、妊娠期等。 发热的原因很复杂,有时候一时难以明确,只有依靠详细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临床推理中存在分析性推理和非分析性推理两种方式,两个系统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交互性。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1、临床实践。 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以及诊疗操作等工作,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 这是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比较、推理、判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即使是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切中要害,越接近实际,也就越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现象与本质。 现象系指病人的临床表现,本质则为疾病的病理改变。在诊断分析过程中,要求现象能反映本质,现象要与本质统一

2、主要与次要。 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资料也较多,分析这些资料时,要分清哪些资料反映疾病的本质。反映疾病本质的是主要临床资料,缺乏这些资料则临床诊断不能成立,次要资料虽然不能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但可为确立临床诊断提供旁证。 3、局部与整体。 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因此不仅要观察局部变化,也要注意全身情况,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典型与不典型。 大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易于识别,所谓的典型与不典型是相对而言的。造成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因素有: (1)年老体弱病人; (2)疾病晚期病人; (3)治疗的干扰; (4)多种疾病的干扰影响; (5)婴幼儿; (6)器官移位者; (7)医生的认识水平等。 二、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1、推理。 推理是医生获取临床资料或诊断信息之后到形成结论的中间思维过程。推理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推理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也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2).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临床思维思考题

②临床思维方法及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③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及医疗诊断内容包括哪些? 1. 如何理解医疗活动中人际沟通的构成要素? 2. 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有几种?其关系如何? 3. 临床实践中如何贯彻实施沟通技能?

要素: (一)临床实践首先要从临床中学习,就是要多参加临床实践。因为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理论来自于实践。临床实践包含的内容很多,首要的是多接触病人,参与病人诊治过程的一切工作。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各种诊疗操作等工作,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临床观察 (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其特点: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可检验性、预见性和普适性。其意义有利于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对临床的具体问题进行比较、推理、判断,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即使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切中要害、越接近实际,也就越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临床思维方法在过去教科书中很少提及,课堂上很少讨论,年轻医生常常经过多年实践后逐渐领悟其意义,“觉悟”恨晚。如果使年轻医生能更早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能够从接触临床开始的实践活动中就注重临床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无疑将事半功倍,受益终生。 诊断疾病的纲要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②临床思维方法及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临床思维方法 (一)推理推理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突出推理性思维应用。 1.演绎推理 2.归纳推理 3.类比推理 (二)缜密思维:缜密思维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品质。它是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周到而细密地考虑问题各种可能性的一种思维品质,为了使思维结果在付诸实践的过程得以顺利施行,必须多视角、多侧面、多因素、多向度地进行思考和论证。当医生获得临床资料中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时,经过较短时间的周密分析思考,产生一种较为可能的临床印象,根据这一印象再进一步去分析、评价和搜集新的临床资料,最终获取更多的有助于证实诊断的依据。 (三)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垂直的、向纵深发展的、直线式的思维。纵向思维对现象采取最理智的态度从假设开始,依靠逻辑认真解决,直至获得问题的答案。横向思维面比较宽,善于举一反三,对问题本身不断地提出问题,重构问题,不断探究、观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先采用横向思维方式找到诊断的线索、发现诊断的特征,然后再采用纵向思维方式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注意的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 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 中心躯体温度高于体温正常的日波动范围,通常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时即称为发热。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病人热程短,多伴有明显的伴随症状,病因诊断一般不困难。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组疾病称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 一、发热的病理生理 (一)体温的调节正常健康人的体温比较恒定,一般保持在37℃上下的窄范围内(36.2~37.2℃)。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和骨骼肌,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重要场所。机体的散热主要以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进行,据估计约90%的热量通过上述方式散失,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为皮肤。 机体具有两种控制体温的系统,一是所谓行为调节,一是自身调节(即反馈调节系统)。前者是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而实现,其调节机构包括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感受器分为温觉感受器(兴奋时散热增加)和冷觉感受器(兴奋时产热增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目前生理学上多采用调定点(set point)的学说来解释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的功能活动。该学说认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存在着与恒温箱温度调节器相类似的调定点,此调定点的高低决定体温的水平。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时,调定点的冲动发放,调温指令抵达产热和散热器官,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的张力增加或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最终导致发热。 (二)致热原与发热的机制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除由甲状腺功能亢进(包括甲状腺危象)、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情况导致的产热过多,或因广泛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致的散热障碍造成的发热以及功能性低热外,其余原因所致的发热皆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s)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物质即可引起发热。目前已知的致热原可概括为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原胆脘醇酮,又名尿睾酮),炎症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尿酸结晶、博来霉素

发热待查之经验分享

发热待查之协和经验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还有部分患者长期发热,虽四处求医仍诊断不明。因此,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常被认为是最富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不明原因发热(FUO,feverofunknownorigin)又称发热待查,其经典定义于1961年由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基于对1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提出: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 ③经过≥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发热待查常见病因及其构成变迁 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虽然经过系统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以收治FUO及疑难重症感染性疾病患者为主。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间收治的997例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其中,感染性疾病占48.0%,结缔组织病占16.9%、肿瘤性疾病占7.9%,其他疾病占7.1%,诊断未明占20.1%(图1)。 结合我科此前对1985-1989年间130例FUO病例以及2000-2003年间449例FUO病例进行的病因总结,我们绘制了26年间不明原因发热病因变迁图(图2),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medJ)2013年第5期。 综合我院26年间FUO病因变迁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其他疾病在FUO病因构成中无显著变化,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由16.9%降至7.9%),发热原因未明的比例显著增加(由10%升至20.1%)。近年来国外文献中所报告的FUO诊断不明病例约占全部FUO病例的51%,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FUO患者诊断未明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的普及,病原学培养技术的提高,新研发的血清学检测项目越来越多,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等等,常见疾病的确诊效率提高,而符合经典FUO定义的病例却越来越复杂。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及工具 详细、反复的病史询问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依旧是确定FUO病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在病史询问中,应特别注意对局部症状、旅行史、动物接触史以及用药史等的询问,应重视常见疾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树突状细胞(DC)检测,血培养(须进行3次),血生化,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磷酸肌酸激酶(CK)及抗核抗体(ANA)检测,血清蛋白电泳,尿常规及相差镜检,尿培养,结核菌素(PPD)试验,骨髓穿刺,胸腹部CT等等。如果检查结果指向某个脏器病变,应进一步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 在我们医院的数据中,结核病一直高居FUO病因构成的首位。在2004-2010年间的病因分析中,结核病病

发热待查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涉及的疾病也极其纷繁复杂。还有部分患者长期发热,虽四处求医仍诊断不明。因此,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常被认为是最富挑战性的临床问题。 发热2周以内为急性发热,超过2周为长程发热。临床上不少急性发热病例亦可延长至4周左右。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其经典定义于1961年由皮特斯多夫(Petersdorf)和比森(Beeson)基于对100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所提出:①发热时间持续≥3周;②体温多次>38.3℃;③经过≥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相比之下,发热待查的范围要宽泛的多,但两者最后的诊断方法和难度是相似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外对FUO的定义也出现了变化,主要表现为:检查时间有所缩短,对特定人群【例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粒细胞缺乏人群及老年人等】有不同的定义。但在我国,经典的定义仍然是最常用和符合国情的。 发热待查常见病因及其构成变迁 发热待查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肿瘤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其中有部分患者虽然经过系统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病房以收治FUO及疑难重症疾病患者为主。他们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间收治的997例FUO患者的病因构成,其中,见图。综合其此前对1985年-1989年间130例FUO病例以及2000-2003年间449例FUO病例进行的病因总结,绘制了26年间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变迁图,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lin med J)2013年第五期。 国外文献报道,感染、结缔组织病-血管性疾病和肿瘤是发热待查最常见的病因。华山医院对1999-2009年十年间1558例FUO进行的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病例的38%,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占30%、肿瘤占11%,仍然是FUO最常见的三大原因。但与该医院1960-1980年间数据相比,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略有下降,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的比例有所上升,而无法最终明确病因的病例仍高达13%(图1)在这3大类疾病中,局灶性感染、结核、心内膜炎、成人斯蒂尔病、巨细胞动脉炎以及淋巴瘤较为常见,但表现各有其不典型之处。 例如,结核病作为发热待查中最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肺外结核远较肺内结核为多,病变可涉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及心包等,表现极其复杂多样;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征也有特殊之处:无基础性心脏疾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典型的临床体征(例如,欧氏结节、Janeway结节、Roth斑、心脏杂音)常不明显,至少5%的患者血培养阴性;而肿瘤性则以淋巴瘤最为多见,但结外病变多见,可以累及几乎所有器官,表现十分复杂,因此,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诊断的困难与挑战 FUO病因繁多,涉及多个专业的约200多种疾病,由于发热待查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对临床医生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以及临床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一般来说,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极为重要的手段,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需要临床医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严密的分析。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有时许多辅助检查结果相互矛盾,或难以解释病情,更需要临床医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发热待查”的谜团,取得正确的诊断。 1.高度重视病史的重要性不少年轻医生,在采集病史时常常比较重视患者的化验结 果和治疗经过,而忽视了发热的规律、患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以及发热的伴随症状,而这些常常包含了诊断的重要线索。例如,患者有羊等动物的密切接触史,就应警 惕布鲁菌病的可能;有特殊药物使用史,则应该警惕药物热;而若有视力、听力下 降、头痛、咽痛、肌肉关节症状以及呼吸道、泌尿道等的伴随症状,更是对疾病的

发热查因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病因分析及诊断思路 作者:黄珍(广西医科大学本硕07级实习生)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发热待查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由于病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往往在短期内难以明确诊断,甚至部分病例始终诊断不明,以致延误治疗。鉴于此, 1961年, Petersdorf和Beeson首次提出了原因不明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这一临床概念,并做了相关研究,提出发热待查的诊断标准是: 发热热程> 3周, 体温高于38.3 C。, 在住院1周后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与常规实验室检查而病因不明者【1】。鉴于时间和空间的差异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当体温超过37.5C。,发热时间超过2-3周,经过一定检查后病因仍未明确者,称为发热原因待查(FUO)【2】。为提高对发热待查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水平,本文对近期发热待查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FUO总体概况 自1961年起,人类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FUO有一定的认识,FUO发病多呈非典型表现,首先考虑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三大类。有资料表明三大类疾病共约占F O U 病因中72 %一96 % 左右,其中由于感染引起在国内占48 % 一69% 左右, 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传染病逐渐减少, 肿瘤性发热的比例有增高趋势, 约占10-18 % 左右,同时人们逐渐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的提高也使该类疾病所占的比例也增至15-28 % 左右【3】-[10]。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FUO的确诊率也逐渐提高,但是依然存在小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在明确病因方面依然棘手,这还需要我们临床医师们更多的努力。 2、体温变化机制和FUO原因分析 2.1 发热机制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引起POAH发热反应。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尿酸结晶等),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星状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当其为发热激活物激活时启动EP的合成,如IL-1、TNF、IFN、IL-6、MIP-1、IL-8等,研究表明,EP可经血脑屏障、终板血管器、迷走神经等途径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介质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相反,负调节介质是体温降低【11】-【12】。 2.2 FUO原因分析【2】FUO 的病因超过200种, 以感染、肿瘤、风湿性疾病为主,本文仅对部分疾病进行讨论。 一、败血症:寻找原发灶、可有寒战、高热、感染中毒症状,确诊靠病原学检查。真菌败血症发生于爱之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者。故凡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者,病情一度改善,但不久加重,血培养细菌反复阴性,未能找出解释原因。特别存在身体真菌感染灶等应高度怀疑真菌败血症,血培养真菌阳性可确诊。 二、结核病:临床不典型病例较多,包括肺内结核与肺外结核,病人可有结核中毒症状,午后潮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复查胸片、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血沉增快,若培养抗酸分枝杆菌阳性可以诊断。必要时可以取组织活检,如淋巴结等。 三、伤寒、副伤寒:典型熱型为病程第一周温度阶梯上升,第2-3周为稽留热,第4周为驰张热,之后阶梯下降。可有玫瑰疹,肥达试验阳性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血液和骨髓培养阳性可确诊。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有原因未明发热1周以上者,应考虑此病。临床出发热外,尚可有乏力、皮肤粘膜瘀点、肝脾大、贫血、杵状指、心脏杂音变化、外周WBC升高等,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血液与骨髓培养阳性有助于诊断。 五、SLE: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有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体阳现,育龄期女性多见,有面部蝶形红斑、关节疼痛、心肌炎、肾功损害、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抗Sm抗性、抗核抗体滴度升高。 六、白血病:有贫血、感染及出血倾向。血象可见为成熟的白细胞比例增高,骨髓涂片可确诊。

发热的诊断思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发热的诊断思路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而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仅仅是“伤风、感冒”。在临床上,医生对待一个发热的病人主要考虑以下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有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咳痰要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病程3~5天,不必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滥用抗生素对机体有害无益。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要考虑肝炎、胃肠炎、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要考虑尿路感染。夏天好发疖、痈、肛旁脓肿。儿童发热要想到麻疹、水痘、腮腺炎、乙型脑炎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已少见。哺乳期妇女易患乳腺炎。吃过生虾、蟹要考虑肺吸虫。近年结核病呈上升趋势,有肺结核、肠结核、腹膜结核、肾结核等。有持续高热1周以上要考虑伤寒、败血症等。在心前区听到心脏杂音的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家里有宠物的要想到弓形虫感染、猫抓病、鹦鹉热。接受器官移植、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艾滋病病人容易有原虫、病毒、真菌感染。在疾病流行区,有疟疾、急性血吸虫感染、流行性出血热、SARS、禽流、感等。 2.肿瘤性发热:淋巴瘤、肝癌、白血病、鼻咽癌、肾癌、大肠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均可以引起发热。当肿瘤细胞坏死、浸润或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TNF)作用机体都可以引起发热。淋巴瘤病人除发热外还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30%白血病病人最初发病时以发热就诊。 3.免疫、结缔组织疾病:主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红斑狼疮好发于女性,有皮肤红斑,肾脏损害等表现。 4.药物热:长期用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等均可以引起发热。停药后体温一般在2天内恢复正常。 5.吸收热:手术、烧伤、出血和外伤后短期内的发热是由于无菌坏死物质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而不是由于感染。 6.少见发热:伪装热、中暑、中毒等。 7.生理性发热:如月经期、妊娠期等。 发热的原因很复杂,有时候一时难以明确,只有依靠详细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思维 对于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全科医生在临床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如何抓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初步实验室检查中某一有意义的特征点,直接切入病因正题,开展相关检查并制订治疗方案,是非常关键的。本期“全科思维训练营”从一例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的淋巴瘤患者临床诊治过程出发,详细讲解全科医生在处理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时应该具备的全科医学临床思维。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63岁,主因“间断发热伴全身疼痛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来间断发热,无一定规律,约3~5天发热一次,最高38.8℃。无咳嗽、咳痰、胸痛,发热持续半天或1天,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伴全身疼痛,右腹部持续钝痛,乏力,自服“去痛片”可使疼痛稍缓解。 诊断 1、补充病史和查体能提供哪些信息? 补充病史:高血压病史6年,每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mg,血压控制尚可。高脂血症6年。无肝炎、结核病史及其密切接触史,无外伤史,无血制品输注史。有高血压家族史、肿瘤家族史。其父亲、弟弟、姐姐均死于肿瘤。 查体:体温37.4℃,呼吸18次/分,血压130/80mmHg。神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双侧下肢有轻度可凹性水肿,以右下肢为著。 辅助检查:白细胞9.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3.2%,血红蛋白119g/L,血小板469×109/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60.2mg/L,红细胞沉降率(ESR)65mm/第1小时。免疫八项阴性。超声心动图及胸部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D-二聚体1679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2.15ng/ml,其他肿瘤标志物正常。乙型及丙型肝炎、结核检测指标均正常。腹部超声检查示下腔静脉周围实性占位病变,腹腔淋巴结肿大,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知识点 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最新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发热待查的临床诊断 1 2 一、概述: 3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4 5 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6 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7 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8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9 Origin,FUO)。 10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11 (2).体温数次超过38.5℃; 12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13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4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15 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16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17 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18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19 20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21 22 体温调节的调定点学说: 23 各种病源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或某些化学物质等外源性24 致热源,通过作用于体内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因子,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25 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26 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27 28 29 30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31 (一)、病因分类: 32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33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34 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三、小儿发热的诊断思路 (一)短期发热 1.病史要点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疾病,注意各器官感染的症状询问,特别是呼吸道、消化道的症状。发热时的体温波动特点,退热药物的应用情况。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发热的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腹痛,呕吐,尿急,尿频,头痛、惊厥等。 (2)是否出现皮疹,以及皮疹特点。 (3)发热时的精神、食欲等全身情况。 (4)传染病接触史,流行病学史。 2.体格检查全面、细致查体,注意查找感染部位,如有无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咽部充血、肺部啰音,有无肝脾肿大,颈部抵抗等。 3.辅助检查 (1)三常规:均应做血常规检查,细菌性感染时血WBC计数的临界阈值为<5×109/L或>()×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在甄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有诊断价值,其临界阈值分别为×109/L~×109/L。小儿的泌尿系感染症状不典型,常以发热为突出症状,故发热超过3天应做尿常规检查,必要时检查粪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细菌感染。 (3)。 (4)降钙素原(PCT):对于3个月以上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脑膜炎时,PCT 的判断价值优于CRP和血WBC计数;在发热起病12小时内预测细菌感染,PCT 优于CRP。PCT是鉴别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细菌感染时PCT升高,临界值为2μg/L。 (5)腰椎穿刺:怀疑颅内感染时应该选择腰椎穿刺;当新生儿、1~3个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或1~3个月婴幼儿WBC<5×109/L,或>15×109/L时也应考虑腰椎穿刺。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 (6)其他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胸部X片、血沉、血尿及粪培养等。 (二)长期发热 1.全面了解病史 2.全面详细的体格检查 (1)不可放过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 (2)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啰音,局部叩痛等。 (3)某些容易被忽视的部位,比如口腔、咽喉、甲状腺、指端、外生殖器等。 3.辅助检查 临床上的检查项目繁多,应根据初步诊断有目的的选择检查手段。应首先检查血、尿、粪便常规及胸片、B超、血沉。 (1)@ (2)感染性疾病:可根据情况选择血、中段尿、粪便或痰液等进行病原体培养;病原特异性抗体,PPD试验、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便涂片找真菌;痰、粪便找寄生虫卵;寄生虫抗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找感染病灶等。 (3)风湿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抗体、类风湿因子;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 一、概述: 1、发热的定义: 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3~37.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 (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 /L,体温大于38.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 (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 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 二、发热的机制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四、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和步骤: (一)、判断有无发热: 1、当口温超过37.3℃、肛温超过37.7℃、腋温超过37℃以上,且除外生理因素和测量方法误差时即可诊断发热。 2、生理性体温升高的常见原因: ①进食:可升高体温0.2~0.7℃;②运动:剧烈运动可升高体温1.5℃;③妊娠:妊娠前三月,可有持续低热;④月经:经前低热;⑤高温环境;⑥生理性应激:心情紧张、焦虑等。 ⑦原发性体温升高:原因不明,多见于女性。 (二)、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发热: 1、器质性发热:存在病理因素,主要是由于致热原间接或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 特点是:体温一般较高,≥38℃,常伴有相应的组织器官病变、损伤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 2、功能性发热:主要是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特点是:多为低热,很少超过38℃,常伴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其他表现。除排卵后低热、妊娠期低热以及在高温环境引起的生理性低热外,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