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定理在中国的萌芽

指标定理在中国的萌芽
指标定理在中国的萌芽

指标定理在中国的萌芽:纪念陈省身先生95诞辰

张 伟 平

今年的10月28日,是陈省身先生诞辰95周年。长久以来一直想写些什么作为纪念,但苦于找不到适当的题目。前几天与一位多日不见的朋友聊天,谈起陈先生及其对中国数学的贡献,朋友提起说陈先生为《阿蒂亚(Atiyah)论文全集》的中国大陆发行本撰写的前言似乎还没有中文翻译,何不翻译出来交《数学译林》发表?这突然提醒了我,是啊,指标定理及相关理论在中国的萌芽和发展,陈先生不正是最初的先驱者和后来的推动者吗?就写写这个吧。

1.指标定理简介

这里所谓的指标定理,是指由阿蒂亚、辛格(Singer)于1963年证明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它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数学成就之一。有不少人认为如果在二十世纪中挑选出两个最伟大的数学定理,那么其中之一就应该是阿蒂亚-辛格的指标定理(另一个是外尔斯(Wiles)证明的费马(Fermat)大定理)。它的大意是说:对一个封闭的弯曲空间上的一类微分算子(称为线性椭圆微分算子),可以定义两个整数:一个是用分析办法定义的,称为分析指标;另一个是用拓扑办法定义的,称为拓扑指标。在这个情形下,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可以叙述为:“对任何一个线性椭圆微分算子D,下面的公式成立:

D的分析指标 = D的拓扑指标。”

从这个定理的字面上就可以大致了解,本质上它在数学的两大领域—分析与拓扑—之间建立起了一座内在的桥梁。像这样的将两个看似无关的领域紧密结合起来的结果,其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D的分析指标”是通过分析的方法决定的一个“整体”的不变量,而“D的拓扑指标”经由所谓的陈省身-魏依(Chern-Weil)理论可以有一个“局部”的表达式。这样上述的公式就可以有另外一种更抽象同时也更具哲学意味的形式:

“整体 = 局部的叠加”。

这里尽管“局部”的量可以任意的变化,但是通过“叠加”(积分)后得到的整体量却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万变不离其宗”的要旨体现出惊人的美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如此优美并显然有重要意义的定理在数学中的地位自然举足轻重。例如它就包含了当时微分几何学、拓扑学以及代数几何学中的诸多大定理如高斯-博内特-陈省身(Gauss-Bonnet-Chern)定理、希策布鲁赫(Hirzebruch)符号差定理、希策布鲁赫-黎曼-洛赫(Hirzebruch-Riemann-Roch)定理等等为其特例。无怪乎我国指标定理专家虞言林教授感叹:指标定理像个大太阳,许多大定理都围绕着它转。而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Halmos)在其综述报告《数学的进展慢下来了吗?》中的评论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这项工作的成果是最深刻和最广泛的。对作为报告人的我来说,它是这份报告中最铁的部分。它们不仅是一个定理,而且是一种理论、一个领域、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进入数学的许多部分,同时也受它们的影响。在写到过去

50年来微分几何的惊人成就时,奥瑟曼(Osserman)称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为‘分析、拓扑与几何的美妙综合,特别导致对高斯-博内特定理的新看法:不是作为孤立的结论,而是一大群事物中的一个’。”

指标理论的创始人阿蒂亚、辛格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褒奖:阿蒂亚获得了1966年的菲尔兹奖;阿蒂亚和辛格共同获得了2004年的阿贝尔奖。

2.中国数学家的先驱性贡献: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公式及其发展

中国数学家对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的形成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陈省身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上面已经提到的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定理,还有就是陈省身示性类的提出和研究。陈先生自己说过,他一生最好的工作就是高维高斯-博内特公式的内蕴证明。有鉴于此,更由于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定理的突出的历史地位,我们先对这个定理的来龙去脉作一个简略的回顾。

事实上,陈省身先生的工作可以追朔到著名的古希腊欧几里得(Euclid)的《几何原本》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平面上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到19世纪中叶被德国数学大师高斯推广到球面上弯曲三角形的情形,而高斯的定理又被法国数学家博内特推广到多边形的情形。高斯和博内特的定理后来在理论和实际中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二维微分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

一。

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由于研究物理学特别是电磁学的需要,同时也由于数学内部发展的驱动,高斯的学生,大数学家黎曼提出并研究了高维微分几何(例如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三维的),后来成为爱因斯坦(Einstein)发展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工具。由于高斯-博内特公式在二维微分几何中的重要性,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把它推广到高维微分几何中去。二十世纪著名的几何和拓扑学家霍普夫(Hopf)就在上世纪20年代撰文认为这个问题是当时微分几何中最重要的未解决问题。而陈省身先生顺应历史潮流,于上世纪40年代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文献中都把这个高维情形下的定理称为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公式,充分肯定了陈先生的贡献。然而,陈先生的伟大贡献不仅仅限于此。它还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利用了从他的老师,法国大几何学家嘉当(E. Cartan)那里学到的独特技术,采用了完全创新的方法,给出了此问题的一个出人意料的处理,对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由他的方法出发,陈先生意识到“用微分形式来表示拓扑不变量”应该在微分几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这个原理出发考察当时已经知道的不变量,并且推陈出新,陈先生定义了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示性类(现通称陈示性类,Chern class)。

陈示性类的提出和发展,掀开了微分几何的新篇章。上面提到过的大数学家霍普夫评论到:“微分几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多年后,年轻一辈的微分几何代表人物辛格(即阿蒂亚-辛格指标定

理的作者之一)写到:“对我们来说,陈就是现代微分几何”。

具体到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这个伟大的成就,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正是陈先生的工作奠定了它的基础:

(i)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公式可以看成是第一个在任意维数都成立的指标定理的一个特例,是指标定理的先驱;

(ii)指标定理中的拓扑指标本身就是用陈示性类来定义的,这反映了陈示性类的不可或缺的基本重要性!

由上面简短的历史概述也可以体会,杨振宁先生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赞颂陈先生在几何学中的历史地位直追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和嘉当,是十分到位的。

对指标定理的形成做出先驱性贡献的另一位中国数学家是吴文俊先生。希策布鲁赫在其1956年的名著《代数几何中的拓扑方法》的导言中指出,是吴文俊最早猜出了4维流形的符号差公式的形式,后来由托姆(Thom)予以证明的(苏联数学家洛赫林(Rokhlin)也独立地证明了这个公式)。而希策布鲁赫这本名著的主要定理之一就是把吴文俊猜到的公式推广到任意维数的情形。

后来的发展证明,希策布鲁赫在这本书中证明的定理以及使用的方法(即由托姆发展起来的配边理论)对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的最终提出和证明有本质性的启示。

托姆于1958年获得了菲尔兹奖,希策布鲁赫后来获得了沃尔夫奖。陈先生获得了沃尔夫奖和2004年颁发的首届邵逸夫数学奖,吴文俊先生获得了2001年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2006年的邵逸夫

数学奖,这些都反映了数学界对上述工作的高度赞扬。

3.指标定理研究在中国的萌芽

尽管指标定理从一开始就被公认为数学中的伟大成就,但由于其牵涉面广,用到的知识多而且深刻,所以要完全弄懂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虽然国内在60年代就影印出版了帕莱斯(Palais)编著的《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讨论班》(这本书是国际上第一次包含指标定理完整证明的正式出版物),但真正理解指标定理的人几乎没有。而作为国际微分几何领袖的陈省身先生,自然知道它的分量。因此,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他第一次回国就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以《纤维空间与示性类》为题做学术报告,“描绘了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的全貌”。陈先生的报告显然在数学所的青年数学家中间产生了影响。例如当时才三十出头的虞言林就投入到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公式的研究,写出了好几篇颇具匠心的论文。他1983年发表在《拓扑学(Topology)》杂志上的论文成功地将高斯-博内特-陈省身公式推广到组合流形的情形,是我国大陆数学家第一次在这份著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

另一方面,陈先生利用他与阿蒂亚的友谊,积极推动在大陆刊印《阿蒂亚论文全集》,并亲自撰写前言,希望此全集“不要成为书架上的摆设”(此前言的译文见附录)。

后来,陈先生接受吴大任和胡国定两位先生的邀请,回母校南开大学创立南开数学研究所。在筹备1986-1987学年南开数学所的几何

与拓扑学术年活动时,陈先生再次强调要学习和研究指标定理,并语重心长地指出“即使出不了文章,也要搞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这深深鼓舞了同是筹备委员会成员的虞言林。虞言林后来回忆,陈先生的上述讲话“体现了一种期待、一份‘偏袒’、一项号召。这句话对我的文章的完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这里所谓“我的文章”就是指虞言林关于狄拉克(Dirac)算子的局部指标定理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虞言林将印度天才数学家帕托笛(Patodi)的方法推广到旋量丛情形,给出了关于狄拉克算子的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的直接的热方程证明。这是我国大陆数学家在改革开放后对指标定理所做的第一项坚实的工作,它独立于西方同期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指标定理研究的奠基石。

到了1986年南开数学所的几何与拓扑学术年正式开始时,虞言林以他的上述工作为基础,开设了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的课程。这对指标定理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很多年轻的参加者都是第一次接触到纤维丛、示性类、狄拉克算子、热核等概念,他们正是通过虞老师的课程,还有其他的类似课程,迈入了现代数学的殿堂。笔者自己有幸在那个时候成为虞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跟随虞老师学习指标定理,并在虞老师的指导和直接参与下,同当时正在南开数学所做博士后的拉法堤(Lafferty)一起,将虞老师的工作推广到带群作用的情形。我们三人合作的论文后来发表在《美国数学会会刊(Transactions of AMS)》上。

附录:陈省身先生为《阿蒂亚论文全集》大陆发行本所写的前言 (据英文原文翻译)

当阿蒂亚在接受《数学人》杂志(1984年第6卷第9-19页)采访,被问及谁是他最钦佩的数学家时,他说“我想这很容易回答。我最钦佩的人是外尔(Hermann Weyl)。他对群论、表示论、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谱性质、微分几何、理论物理都有兴趣;而我做的几乎每件事情从精神上讲都是他做过的。同时我也完全赞同他的数学理念,以及关于哪些是数学中有意思的东西的看法。”我们发现上述关于数学的理念与精神在这套全集中被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我建议我的中国同行和学生们将这套全集当成高等“教科书”。无论关于某项工作的新论述有多大的改良和改进,关于此工作的原始文章往往更直接和到点。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听从建议去读庞加莱(Henri Poincare)、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克莱因(Felix Klein)以及胡尔维兹(Adolf Hurwitz)等的著作,并从中获益。而我自己对布拉须克(Wilhelm Blaschke)、嘉当(Elie Cartan)和霍普夫(Heinz Hopf)的著作更为熟悉。其实这也是中国的传统:在中国我们被教导要读孔夫子、韩愈的散文以及杜甫的诗歌。我真诚的希望这套全集不要成为书架上的摆设,而是在年轻数学家的手里被翻烂掉。

【学习心得体会】中国数学历史发展人物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蕴含在各个知识领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能力,而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则是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更重要因素。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上,限于技术条件,依据数学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预见,往往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式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数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通道的大规模联网,依据数学所作的创造设想已达到即时试、即时实施的地步,数学技术将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富创造力和重要的技术,故而当今和未来的发展将更倚重数学的发展。 从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开始,中国的数学事业,便蓬勃的发展。算筹,割圆术,杨辉三角等等发现或者理论,祖冲之,秦九韶等数学家,都为中国在世界数学史上增辉添彩,许多数学理论,都领先外国多年。但是中国传统数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数学著作都以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纲,这些问题基本按社会、生活领域进行分类,过分重实用,不利于抽象概念和命题的形成。而且,中国传统数学始终置于政府控制之下,直接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

识形态和社会的需求,在我国建国60年来,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批如:华罗庚、吴文俊等站在数学发展最前沿的,代表数学发展方向的,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中国在不断强大,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有理想,不能急功近利的只关注高收益的学科与专业,更应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基础理论也是科学不可分割一部分。纵观中国的数学发展史,不管时代如何,代代都有才人出。希望,中国的数学,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有长足的发展,不要让中国悠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蒙羞。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Lanzhou University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建设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文学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思想原则。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要处理好坚持基本原理与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Karl Marx 1818——1883 Karl Marx 1818

2.2.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中国特色 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 一是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实践的结合点; 二是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在借鉴外来文学思想的同时,充分创化、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的思想和理论资源。要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在新的基点上进行综合,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学实践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学理论体系。

3.3.当代性当代性当代性 当代性就是要体现文学理论的时代精神和满足当代文学实践的需要。 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考察新情况,回答新问题,作出新结论。特别是要面对文学的现实问题,做出积极回应。实际上,只要我们面对当代文学实践,就会发现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文学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分析和解释,需要理论的提升和指导,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理论本身。特别是信息化和所谓“读图”时代,文学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现象,文学面对的“世界”、文学创作过程、文学载体、接受方式等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文学理论怎样与新的文学实践结合,发挥理论的特殊作用,是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文学理论只有在解决当代文学问题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充实,才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中国茶文化形成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 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

的一面镜子。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茶从此与高雅的文学艺术联系到一起,同时,在社会风俗领域也出现了茶的踪迹,如祭祀、婚俗中茶的出现。客来敬茶、以茶会友在当时已开始成为一种社交礼仪。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经济文化空前交融,饮茶风尚传播到了北方,隋文帝为了治疗头疼加持饮茶以至于“天下始知饮茶”。 对茶的研究开始于唐朝,初唐文献中,探讨涉及茶和差事的不是很多。唐中期以后饮茶之风才从社会上层、文人雅士阶层普及到了社会各个阶层。关于茶的记载,对茶的吟诵多了起来。在唐朝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茶文化也逐渐由粗放的饮用方式发展上升到了精神层次,中国的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注---《茶经》问世,它是由陆羽所著。该书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唐代以前的有关茶的神话、史籍、诗赋、传记、地理等,

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摘要:我国数学发展史源远流长,到了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数学萌芽,但是其发展形势与西方数学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发展过程.我国最早的记数形势是结绳记数,因当时没有文字的形成、统一,所以人们便用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来传达各种意思.还有十进位制的应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别的国家民族还未形成这种意识的时候,我国先辈们便形成了这种记数法.当时这种先进的记数法是别的民族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在当时的数学家们也知道了如何通过精湛的几何作图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很多名流大家在这方面对数学的发展有着很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和古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她也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数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根据古籍记载、考古发现以及其他文字资料推测,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中华古老的土地上就有了数学的萌芽.数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学科之一,通常成为“算术”即“算术之术”.所研究的内容大体上是今天数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如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等方面的内容.后来,算术又成为算学、算法.宋元时期开始使用“数学”一词.此后算学、数学两次并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数学相比,中国数学源远流长,成就卓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结绳记事

中国古代记数方法的起源是很早的.据《易?系辞传》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为书契”.《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中国古代最早的记数方法是结绳.所谓结绳记数,就是在一根绳子上打结来表示事物的多少.比如今天猎到五头羊,就以在绳子上打五个结来表示;约定三天后再见面,就在绳子上打三个结,过一天解一个结;等等,结可以打得大一些,也可以打得小一点,大的结表示大事,小的结表示小事.这种记数方法在没有掌握文字的民族中曾经被广泛地采用,有些少数民族在很晚的时候仍然是这样.比如鞑靼族在宋代时仍没有掌握文字,每当战争要调动军马时,就在草上打结,然后派人火速传达,有多少结就表示要调多少军马.比结绳记数稍晚一些,古代的人民又发明了契刻记数的方法,即在骨片、木片或竹片上用刀刻上口子,以此来表示数目的多少. 在中国历史上,结绳记数和契刻记数的方法大约使用了几千年时间,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才逐渐地被数字符号和文字记数所代替.最晚到商朝时,我国古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系统,同时也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记数系统.那时甲骨文已发展成熟,据对河南安阳发掘的殷墟甲骨文的考古证明,中国当时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记数单字,而有了这13个记数单字,就可以记录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了. 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了.” 而这一点又正是同时代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数学所不及得.这也正说明了中国古代数学很多部分是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形成的.除了整数以外,中国古代对分数概念的认识也比较早,分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在《管子》、《墨子》、《商君书》、《考工记》等春秋战国时代的书籍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到春秋战国时代,算术四则运算已经成熟.据汉时燕人韩婴所撰的《韩诗外传》介绍,标志着乘除法运算法则的“九九歌”在春秋时代已相当普及.《吕氏春秋》还载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在春秋时代的齐国,齐桓公执政的时候,有一个熟背“九九歌”的人,向齐桓公毛遂自荐,齐桓公问他:“难道仅仅因为你精通九九之术,我便要重用你吗?”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2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圣才

第2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答: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5)艺术交往论

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①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 ②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 ③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④从美学的社会的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⑤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时创立的,因此这种理论的创立总是与革命实践的需要密切相关。 (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又是他们批判地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的结果,也是总结西方19世纪以前文学实践的结果。 (4)在其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西方世界,也出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新探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①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中国数学史-

中国数学史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

张允碧中国的茶文化》教案

《中国茶文化》教案 ——张允碧第一讲侃侃生活中的茶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中的茶事 2、知道生活中常用的茶具名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本的茶具名称及用途 三、教学内容: 1、学习生活中接触的与茶有关的那些事儿 日常饮茶 茶馆 与茶有关著作及电视剧——《红楼梦》、《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茶诗——卢仝《七碗茶》 2、基础茶具的认识 1)茶壶 2)盖碗:又称三才杯 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 可泡茶 可泡、饮合用 3)茶道六君子:又称“君子六艺”

茶筒、茶匙 茶漏、茶则 茶夹、茶针 4)茶船: 放置泡茶用具的垫底茶具 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 5)公道杯:亦称茶盅、茶海 盛放泡好的茶汤。因有均匀茶汤浓度的功能,故亦称公平杯 6)茶滤网 7)品茗杯 8)闻香杯 9)杯托 10)盖置: 放置壶盖、盅盖、杯盖的器物 11)茶荷 第二讲中国茶文化概述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茶文化的概念 2、了解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3、了解中国饮茶史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茶文化的概念和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的饮茶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 1、茶文化内涵 ●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与茶有关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是指茶对人的精神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茶文化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 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 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 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茶事旅游。 2、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茶文化的启蒙阶段 ?公元前2700-三国时期 ?茶的发现和利用 ?神农发现茶,《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西汉时期有以茶命名的“茶陵”县; ?东汉华佗《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三国《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三国至唐代 ●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脱离一般的饮食而走 向文化圈,对人的精神和社会产生作用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中国数学史

中国数学史 中国数学史 1. 中国数学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4 世纪,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即___________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宋元时期,其中___________ 时期达到了中国古典数学发展的顶峰。 3.1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1. 《史记》“夏本纪”记载说:夏禹治水,“左规矩,右准绳”,这里的规是指________ ,矩则是指_____________ 。 2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自我国古代名著( ) 。 A. 《考工记》 B. 《墨经》 C. 《史记》 D. 《庄子》 3.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________ 》是最早的一部。卷上叙述的关于荣方与陈子的对话,包含了________ 的一般形式。

4 中国历史上最早叙述勾股定理的著作是《______ 》,中国历史上最早完成勾股定理证明的数学家是三国时期的______ 。 5 《九章算术》是从先秦至___________ 的长时期里经众多学者编撰、修改而成的一部数学著作。 6 、“九数”是指: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 7 、《九章算术》就是从九数发展来的。 8 《九章算术》" 方田" 、" 商功" 、" 勾股" 三章处理几何问题。其中" 方田" 章讨论_________ ," 勾股" 章则是关于_________ 。 9 《九章算术》的“少广”章主要讨论()。 A. 比例术 B. 面积术 C. 体积术 D. 开方术 10 《九章算术》内容丰富,全书共有________ 章,大约有________ 个问题。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一、茶艺溯源 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的茶人们提出“茶艺”这个概念以后,20多年来已被海峡两岸的广大茶文化界人士所接受,在大陆各地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看到“茶艺馆”的招牌,在各种大小茶文化盛会及茶艺馆中,“茶艺表演”也往往成为重要节目。在各种视听媒体中,“茶艺”也是一个出现率较高的名词,并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 应该说,“茶艺”一词的创造和“茶艺馆”业的形成,是台湾茶艺界对祖国茶文化事业的重要贡献之一。依我之见,从中华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茶艺”一词的出现,则具有更高的学术意义。 众所周知,早在唐代,我国就出现“茶道”一词,但其内涵并无明确的界定,往往指煮茶之道和饮茶之道,有时也泛指饮茶过程中所领悟之道。如《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里的“茶道”显然是指煎茶之道,以技术层面为主。宋人重视斗茶,但斗的是点茶的技术,并无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宋代的茶书不谈茶道。直到明朝的张源《茶录》中才重提茶道:“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也。”但是这“茶道”仅仅是造、藏、泡等纯技术层面的要求,也无品茗悟道等精神的东西中国历代茶人不太谈“茶道”,不将老百姓日常的饮茶之道硬抬到“非常之道”的高度,中国古代也没有专谈茶道的论著,这是不争的事实,毋庸讳言。现在有许多文章和著作大谈茶道,论证茶道在中国自古有之,不让日本专美于世。然而更多的是从古籍中发掘出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零星章句,然后以自己的现代意识加以深化,加以升华。但这些最多只能说是现代茶人对中国茶道的理解和阐述,并不等于古代就有如此丰富、如此完备、如此理想的理论体系,至于这些理解和阐述是否就是准确无误,能否为大家所接受,形成共识,更需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并不以个人意志或地位而转移。 茶追传到日本,被发挥到极致。自从唐代中国茶道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相当于中国明朝中期(十六世纪),“在绍鸥、利休等一大批伟大的茶人们的卓越的努力之下,日本茶道终于发展成为具备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一大综合文化体系;从那时起,‘茶道’一词逐渐被使用起来。至十八世纪,‘茶道’已成为人人皆知的词汇和事物。”但足即使在日本,“茶道”的概念也不是那么确定的:有时它指“具有深远的哲理”的精神层面,如归纳为“和、敬、清、寂”四规:有时又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如“煎茶道”、“末茶道”和“茶道表演”等,这里的茶道就是只指泡茶方法等技术层面。当台湾的茶文化界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而创造“茶艺”一词时,最初的用意是“‘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为日本专美于前,如果现在提出‘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性。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庄重的,比

数学史话(2)中国数学史

2、中国数学史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 1

中国古代数学史

古代数学萌芽 一、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把“大一”(无穷大)定义为“至大无外”,“小一”(无穷小)定义为“至小无内”。还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命题。 而墨家则认为名来源于物,名可以从不同方面和不同深度反映物。墨家给出一些数学定义。例如圆、方、平、直、次(相切)、端(点)等等。 墨家不同意“一尺之棰”的命题,提出一个“非半”的命题来进行反驳:将一线段按一半一半地无限分割下去,就必将出现一个不能再分割的“非半”,这个“非半”就是点。 名家的命题论述了有限长度可分割成一个无穷序列,墨家的命题则指出了这种无限分割的变化和结果。名家和墨家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的讨论,对中国古代数学理论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二、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和文化均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是形成于这个时期,它的主要标志是算术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以及以《》为代表的数学著作的出现。 《九章算术》是战国、秦、汉封建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就其数学成就来说,堪称是世界。 古代数学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赵爽与刘徽的工作为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 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7之间;提出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古代数学繁荣 960年,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割据的局面。北宋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科学技

浅谈中国数学史及其对数学教学的作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与计算科学 浅谈中国数学史及其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国内外状况 今日世界的发展是多极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因而随着多元化世界文明史研究的展开与西方中心论观念的淡化,异质的区域文明日益受到重视,从而不同地域的数学文化的比较以及数学交流史研究也日趋活跃。数学史的比较研究往往围绕数学成果、数学科学范式、数学发展的社会背景等三方面而展开。数学活动有两项基本工作----证明与计算,前者是由于接受了公理化(演绎化)数学文化传统,后者是由于接受了机械化(算法化)数学文化传统。在世界数学文化传统中,以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希腊数学,无疑是西方演绎数学传统的基础,而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数学无疑是东方算法化数学传统的基础,它们东西辉映,共同促进了世界数学文化的发展。 中国数学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印度、阿拉伯地区,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方。而且在汉字文化圈内,一直影响着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亚洲国家的数学发展。 二、进展情况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数学的历史。它不仅追溯数学内容、思想和方法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还探索影响这种过程的各种因素,以及历史上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所带来的影响。 从17世纪开始,西方历史学便形成了考据学,在中国出现更早,尤其鼎盛于清代乾嘉时期,时至今日仍为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考据方法的不断改进,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数学史既属于史学领域,又属于数学科学领域。数学史的研究既要遵循史学规律,又要遵循数理科学规律,因此将数理分析作为数学史研究的特殊的辅助手段,在缺乏史料或史料真伪莫辨的情况,对古代数学的内容进行数学原理分析,以达到正本清源、理论概括以及提出历史假说的目的。 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透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二.本章精讲 l.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2.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直接、主要来源。 3.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是无意识的,是必然的,而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建立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 5.列宁首先提出文学反映生活这一观念。 6.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普遍性。” 7.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存在着不平衡关系,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8.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特殊性。用审美这一概念来涵盖文学艺术特殊性的各种表现,因而,我们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9.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10.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文学的整体面貌。 11.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基础,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各种哲学美学文艺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结合现实,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 12.20世纪的西方文论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本主义文论和科技主义文论。文本主义文论包括: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法国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德国立普司的移情说,瑞士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波兰英伽登的现象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德国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法国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科技主义文论包括:美国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俄国雅各布逊等人的形式主义,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美国苏珊·郎格的符号学,美国阿恩海姆的格式塔理论等。 13.“艺术即直觉即表现”是克罗齐提出的,属于表现主义文论。 三.名词解释 l.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最终符合人的要求。 4.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5.交往行为理论: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所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认为艺术是主体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交流和对话,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世界,主

中国茶文化过去的历史

中国茶文化过去的历史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 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 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 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 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 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 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 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 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以有,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 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是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 经义。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重视门第、容貌、仪止,爱好虚无 玄远的清淡。东晋、喃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 终日流连于青山秀水之间,清淡之风继续发展,以致出现许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谈家多酒徒,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 玄学家喜演讲,普通清谈者也喜高谈阔论。酒能使人兴奋,但喝了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从诞生、成熟、发展到今天,已有160年的历史(1844——2004)。 一、诞生期(1844——1847) 二、前成熟期(1848——1883) 三、后成熟期(1884——1893) 四、发展期(1905——至今) 诞生期以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为标志,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神圣家族和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前成熟期以马克思在1857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马克思、恩格斯于是1859年4——5月分别写给斐迪南·拉萨尔论《弗兰茨·冯·济金根》两封信为主要标记。 后成熟期以恩格斯论文艺问题的几封书信为标记。1885年恩格斯给敏娜·考茨基夫人的信,讨论关于艺术典型的塑造以及艺术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问题。1888年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讨论关于现实主义的问题。 发展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列宁和毛泽东。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文学的理解和把握,从总的方面考察,其理论支撑点大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1﹒文学是“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文学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3﹒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诞生16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中的80多年中,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等等学科一起,成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 主要理论来源 英国的古典经济学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的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学美学理论则主要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而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又主要以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费尔巴哈(1804——1872)为主要代表。 康德认为:艺术与审美,属于人们的情感领域。因而:①它是纯主观的; ②审美完全是非功利的;③审美的愉快主要取决于对象的形式。 黑格尔和康德相反,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既是大哲学家,又是大美学家。 黑格尔认为:①他不满意康德对人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能力的静态的纯逻辑的考察,认为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运动的过程;这样,他就把历史感和辩证法引入了主体的认识论之中; ②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概念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③在现实主义美学的一系列问题上,如典型问题、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真实性、现实主义文学与生活……等等,他都有重大的发明和创造。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论者。他和康德、黑格尔在世界本源的看法上正好相反。尽管他的唯物主义有重大的缺憾,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和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但他从黑格尔出发又终于超越了黑格尔,把被黑格尔颠倒的自然和精神的关系,再颠倒过来。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辩证法和历史感,又从康德和费尔巴哈那里吸取了主观能动性和唯物论,又经过了批判和改造,终于创立。(请重点看P15-16)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基本观念,是受了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五个基本点 (一)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