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推断技巧总结

有机推断技巧总结
有机推断技巧总结

高考有机推断题的常见题型及复习策略

浙江省舟山中学王成冠(316021)

摘要:本文从有机物转化时的反应条件、反应对象、反应类型、分子式变化、相对分子质量变化等角度把近几年的高考有机推断题进行归类,提出解题方法,并介绍了相应的复习策略;同时,介绍了一种能系统、有效地解决有机含氧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方法——“切割、插入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复习效率和解题效率。

关键词:有机推断题;常见题型;复习策略;同分异构体;切割插入法

有机推断题是高考中必考的一种题型,把《有机化学基础》一个模块的知识融合到一道题目中,试题知识点容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要有切实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复习时不但要对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系统复习,还要引导他们根据试题的题型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归类复习。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近几年高考有机试题的特点,介绍几种典型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和复习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几种典型有机推断的题型及其解法

不同的结构(官能团)决定不同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反应对象、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方面,而反应以后必将产生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所以,有机推断题的命题也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1. 根据反应对象或反应条件推测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在反应条件和反应对象上。各类有机物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相互转化时就会有一些独特的反应对象及反应条件,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突破。当然,有些反应条件可能有多种物质共同具有,必须加以归纳和小结。

例1.(2008年全国卷29)A、B、C、D、E、F、G、H、I、J均为有机化合物。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

( l ) B和C均为有支链的有机化合物,B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C在浓硫

酸作用下加热反应只能生成一种烯烃D , D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2)G 能发生银镜反应,也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则G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4)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④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⑦的反应类型是____ ___; (5)与H 具有相同官能团的H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每一步转化均有反应对象或条件,这为试题的推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只要有扎实的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反应条件的知识,就能逐一解答。反应①为酯的水解、反应②是羧酸盐的酸化、反应③是醇的消去、反应④是烯烃中饱和碳原子的取代、反应⑤是卤代烃水解、反应⑥是醇的脱氢氧化、反应⑦是醛氧化成酸、反应⑧是酸与醇的酯化、反应⑨是碳碳双键的加聚反应。再结合题给信息和要求,得

(4)水解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5)

1.2.根据反应类型推测

有些有机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导致其有特殊的性质,能发生比较独特的反应。反应类型 能指示有机物的性质特点,也是有机推断的一个突破口。

例2.(2012·浙江理综化学卷29)化合物A (C 12H 16O 2)经碱性水解、酸化后得到B 和C (C 8H 8O 2)。C 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氢原子。B 经过下列反应后 得到G ,G 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2,元素分析表明,含碳55.8 %, 含氢7.0 %,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峰。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G 的分子式: 。 (2)写出A 的结构简式: 。 (3)写出F→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反应类型)。 【解析】由题给的信息可知D 为羧酸,而B 经连续两步氧化生成D ,则B 应为醇。化合物A (C 12H 16O 3)为酯,水解后生成醇B 和羧酸C 。据C (C 8H 8O 2)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氢原子,可推出C 为 则醇

B 为(

C 4H 9OH ),羧酸D

(C 3H 7COOH ),根据信息E 为C 3H 6BrCOOH ,E 碱性水解生成C 3H 6(OH)COONa ,酸化(H +

)后生成F(C 3H 6(OH)COOH), 又根据G 的分子式(C 8H 12O 4)可推知F 是在浓硫酸和加热条件下缩合成G 。根据G 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峰推知G 的结构简式为: 则F 的结构简式为:

B 的结构简式为:(CH 3)2CHCH 2OH ,D(CH 3)2CHCOOH

2) H +

A

B D

C

+

1) H 2O / NaOH 氧化Br 2 / P

浓H 2SO 4

G

氧化

2O / NaOH

A的结构简式为:

1.3. 根据分子式的变化推测有机物的结构

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每一种反应类型都有相应分子式的变化,如果在平时复习中注重对这种变化的总结,高考时就能快速准确地解答这类有机推断题。即使有些题目中的有机物之间的反应没有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也能通过对分子式变化的分析加以推测。如:

例3.(2011年上海卷)化合物M是一种治疗心脏病药物的中间体,以A为原料的工业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已知:RONa+ R’X→ROR’+ NaX

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⑴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① 反应②

⑴写出结构简式。A C

⑴由C生成D的另一个反应物是,反应条件是。

⑴写出由D生成M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析】若我们把合成线路中各物质全部以分子式的形式呈现,每一步发生的反应类型及A、B、C、D、E的物质结构就能一目了然。见上图:

从可知,反应①为加成反应,A为苯酚;反应②为羟基(—OH)脱氢氧化反应;从C→D的分子式变化可知是C与CH3OH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从D与M的分子式变化,结合题给信息可知是D酚羟基与Na2CO3

反应生成酚钠后,再与E()反应生成M和NaCl。

1.4 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变化推测

例4.(2008年天津理综·27)某天然有机化合物A仅含C、H、O元素,与A相关的反应框图如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

S→A第①步反应、B→D ;D→E第①步反应、A→P 。(2)B所含官能团的名称是。

(3)写出A、P、E、S的结构简式A:、P:、E:、S:。【解析】:

从三者的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及反应条件和对象,可推知D→E脱去2个HBr发生消去反应,则B→D为B与Br2的加成反应,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6-160=116,加上了1个Br2分子,说明B上有1个碳碳双键,结合G的组成,说明B还有2个羧基。那么,A→B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134-116=18,是羟基(—OH)的脱水消去反应,说明A中有两个羧基和一个羟基,并有4个碳原子,分子式为C4H6O5,再根据P的结构特点及综合考虑,A的结构简式为HOOCCHOHCH2COOH。B为HOOCCH=CHCOOH、D为HOOCCHBrCHBrCOOH、E为

HOOCC≡CCOOH、P为、S为HOOCCHClCH2COOH。

1.5用“切割法”推测发生的反应及有机物的结构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物质之间在转化时发生的反应我们并不熟悉,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结构的变化,用“切割”的方法找出反应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反应物的结构。

例5.(2009年江苏卷)多沙唑嗪盐酸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

(3)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⑴ 。

(4)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⑴ 。

【解析】E→F这种反应中学化学中并未涉及,这就给学生的解答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教会学生通过比较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结构差异,用笔在生成物中“切割”出两种反应

物的结构部分,该反应的原理就自然呈现在面前。如:通过“切割”F,可知该转化是与发生了取代反应,而反应物两边各有一个H原子,所以可以和2个E反应生成副产物。通过“切割”多沙唑嗪的结

构,找出F和X部分,可得X(C10H10N3O2Cl)的结构简式为。

2.根据有机题型可采用的复习策略

针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对反应对象、反应条件、反应类型以及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变化的归纳总结,进行归类复习,便于学生快速地找到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性。

反应对象

具体要求种类反应方程式或反应现象反应类型(或条件)

Br2Br2(蒸气)烷烃取代反应

Br2(液)芳香烃Br2/H2O酚

Br2/H2O Br2/CCl4烯烃CH2=CH2+Br2CH2BrCH2Br

加成反应炔烃

CH≡CH+Br2CHBr=CHBr

CH≡CH+2Br2CHBr2CHBr2

NaOH NaOH/

H2O

羧酸

中和反应酚

酯(油脂)

取代(水

解)反应肽键

卤代烃

NaOH/

C2H5OH

卤代烃消去反应

KMnO4酸性溶液烯烃褪色

氧化反应酸性溶液炔烃褪色

酸性溶液苯同系物

酸性溶液醇

酸性溶液酚褪色

酸性溶液醛

新制

Cu(OH)2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氧化反应甲酸

甲酸酯

还原性糖

H2SO4(浓)催化剂

脱水剂

芳香烃

取代反应醇

醇消去反应

催化剂

吸水剂

醇或羧酸酯化反应

H2SO4(稀)催化剂酯(油脂)

水解反应催化剂肽键

催化剂二糖

催化剂多糖

⑴⑴

反应类型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分子式变化物质类型反应条件

加成反应

增加2多2H不饱和烃催化剂/⑴增加18多H2O不饱和烃催化剂/⑴增加M(X)+1多HX不饱和烃催化剂/⑴

增加2 M(X)多X2不饱和烃

X2/H2O

X2/CCl4

消去反应

减少18少H2O醇浓硫酸/⑴减少M(X)+1少HX卤代烃NaOH,乙醇/⑴

氧化反应减少2少 2 H醇O2,Cu/⑴增加16多 1 O醛

Cu(OH)2/⑴,H+

Ag(NH3)2+/⑴,H+

卤代反应

增加M(X)—1

多1个X,

少1个H

烷烃、烷基光照或⑴

芳香烃(苯环上)Fe或FeX3增加M(X)—17

多1个X,

少1个—OH

醇HX/⑴

水解反应

增加18多H2O分子内酯水解稀硫酸/⑴减少M(X)+17

多1个—OH,

少1个X

卤代烃NaOH,水/⑴

酯化反应

减少18少H2O羟基羧酸

浓硫酸/⑴增M(酸)—18

多1个酸,

少1个H2O

增M(醇)—18多1个醇,酸

少1个H2O

⑴⑴

2.3 用“切割、插入法”解答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是高考有机推断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系统的解答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有机物同分异构现象主要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和官能团异构,不同类型的有机物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有“以碳链异构为基础,官能团的位置异构”——官能团取代法[1]。如,卤代烃的同分异构体。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能适用于任何烃的含氧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判断方法:“切割、插入法”。意思是先把该含氧衍生物的官能团切割出来,然后再在剩余部分的不同键之间插入切出来的官能团。如:酯类物质先把酯基(—COO—或—OOC—)切割出来,在剩下的结构中标出不同的化学键,然后把酯基(—COO—或—OOC—)插入到各个键中。如果插入在“C—C”键中,每一次插入得到的酯有2种;如果插入在“C—H”键中,得到的1种是酯(以“—OOC—”插入,形成—COOCH酯的结构),另一种是酸(以“—COO—”插入,形成—C—COOH酸的结构)。如分子式为C5H10O2的酯:相当于把酯基(—COO—或—OOC—)插入到分子式为C4H10中,C4H10有两种结构式:

根据不等效原则,第一种结构中共有4种键:键1、4是C—H键,酯基插入其中各得1种酯;键2是C—C键,酯基插入其中得2种酯;键3也是C—C键,但酯基插入其中却只得1种酯(因为左右两边对称)。第二种结构中共有3种键:键1、3是C—H键,酯基插入其中各得1种酯;键2是C—C键,酯基插入其中得2种酯。所以总共有9种同分异构体。

如果是判断含有苯环的酯的同分异构体,这种方法将更加有效。

如判断分子式为C8H8O2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取出酯基(—COO—或—OOC—)后,剩下部分为C7H8(甲苯)。再把酯基(—COO—

或—OOC—)插入到甲苯的五种不同的键中(如右图)。其中键1、3、

4、5都是C—H键,插入时分别只有1种酯(另一种是酸);键2是C—C键,插入时有2种酯的结构,所以该分子中属于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6种。

用此方法判断其他类别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体同样有效。如

例1.有分子式均为C7H8O的A、B、C三种芳香族化合物。其中A遇FeCl3溶液显紫色,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B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不能与溴水反应;C既不能与金属钠反应,也不能与NaOH反应。

(1)判断A、B、C分别是什么物质;

(2)A可能还有几种同分异构体。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A是酚、B是醇、C是醚。把分子式C7H8O切

去“O”原子后剩余C7H8,然后再在C7H8(甲苯)中不同键中间插入一

个“O”原子(见右图)。O原子在插入时有五种位置:插入键1处得醇,

为物质B(),插入键2处得醚,为物质C(),插入键3、4、5处

均是酚,其中A是对-甲基苯酚(),它的另两种同分异构体是邻-甲基苯酚和间-甲基苯酚。

例2.(2010天津卷改编)……

请回答下列问题:

……

⑴符合下列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共有种,其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种。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除苯环外无其他环状结构;

②不能使Br2/CCl4溶液褪色;

③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

解析:根据信息①②可知E的同分异构体为醛或酮,根据信息③可知该同分异构体可表示为C6H5—C3H5O。切去取代基上羰基“—CO—”后,剩余为C6H5—C2H5()。根据要求“—CO—”可插入的位置有4个:,插入位置1、3得到的为醛,插入位置2、4得到的为酮。所以,符合条件的E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其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2种。

此方法既解决了同类含氧衍生物的同分异构问题,也解决了有机物含氧衍生物的类别异构——官能团异构(醇和醚、醛和酮、羧酸和酯),是判断或书写有机物含氧衍生物同分异构体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成冠.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专题复习”.中学化学,2009,(5):37~ 41.

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一、怎么考(有机推断题的特点) 1、出题的一般形式是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写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及判断物质的性质。 2、提供的条件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 3、很多试题还提供一些新知识,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 4、经常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等这些常见物质,为中心的转化和性质来考察。 二、怎么做(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 1、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 2、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 3、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 根据以上的思维判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并非都有,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类别条件可给出物质的范围和类别。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不但为解题缩小了推断的物质范围,形成了解题的知识结构,而且几个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特征条件。然后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的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三、做什么(找准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突破口也叫做题眼,题眼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反应、性质、用途或反应条件,或在框图推断试题中,有几条线同时经过一种物质,往往这就是题眼。(如下) 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突破口也叫做题眼,题眼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反应、性质、用途或反应条件,或在框图推断试题中,有几条线同时经过一种物质,往往这就是题眼。根据有机的知识,突破口可从下列几方面寻找: 1、特殊的结构或组成 (1)分子中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的物质 乙烯、苯、甲醛、乙炔、CS2(后二者在同一直线)。

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

中考推断题专题复习学案 一、推断题的解题基本思路 解推断题就好比是公安人员侦破案情,要紧抓蛛丝马迹,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最终推出答案。解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出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抓住突破口(突破口往往是现象特征、反应特征及结构特征),导出结论,最后别忘了把结论代入原题中验证,若“路”走得通则已经成功。 二、课前准备 1、物质的典型性质: ①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②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元素; ③人体含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元素; ④在空气中能自燃的固体物质与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单质均是指; ⑤溶于水呈碱性的气体是;反应的物质应该是铵盐与碱。 ⑥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固体是、液体是、溶解时吸热的固体是。 ⑦一种调味品的主要成分,用该调味品可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的是,通常用于发面食品中,使蒸出的馒头松

软可口同时可除去发酵时产生的酸的是、; ⑧ CuSO4色; CuSO4溶液色;Fe2+ (亚铁离子)溶液色;Fe3+ (铁离子)溶液色; ⑨S在O2中燃烧色;S、H2在空气中燃烧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色。 2、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①写出能实现下图三种物质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②填下图空白并完成化学方程式: ③写出下列转换的方程式 ④箭头表示如图三种物质之间能实现的转化并写出方程式 三、知识储备【推断题常用的突破口】 1. 以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固体颜色 黑色Fe、C、CuO、MnO2、Fe3O4;红色Cu、Fe2O3、HgO;淡黄色S粉;绿色Cu2(OH)2CO3;蓝色CuSO4·5H2O;暗紫色KMnO4 (2)溶液颜色 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 紫色溶液:含MnO4-;I2遇淀粉溶液(蓝色) (3)沉淀颜色 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BaSO4、AgCl、CaCO3、Mg(OH)2、MgCO3、BaCO3 2. 以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有O2参加的反应 C CO CO2 CaO CuO Cu CuSO4

行测图形推理规律及答题技巧总结.

图形专项突破中绝大多数例题都是公考真题,命题规范,指导性明确,具有很高的价值。图形专项突破编写系统,几乎含盖图形推理全部类型的题目。 图形推理的两大灵魂是数量关系和图形的转动。牢牢把握住这两大灵魂就基本把握了图形推理题目。在这两大灵魂统帅下的十大基本规律,是每个想要在公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必须系统熟练把握的。 图形推理的两大灵魂:数量关系和图形的转动。这里以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为例子来说明图形推理的两大灵魂。 1. 答案:B 分析:方法一,从图形旋转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题目。顺时针方向看,会发现黑色小方框在作顺时针旋转。 具体的说,第一行三个图形中,黑色小方框在作顺时针旋转;然后从第三列往下看,发现黑色小方框仍然在作顺时针旋转。整个观察顺序是:第一行,从左向右,到了第三个图形,从上往下;到了右下角的图形,从右往左,到了左下角,再从下往上。

如果选择逆时针方向分析,会发现黑色小方框在作逆时针旋转。最后同样得到答案B。 方法二,从图形的数量关系来分析这个题目。图中含有黑色小方框的图形是成对出现的。因此答案为B。 2. 答案:A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方法及技巧

初中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1、以物质的颜色为突破口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3、以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为突破口 (1)气体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液体氧化物:过氧化氢和氧化氢 (3)固体氧化物: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 (4)盐:氯化亚铁和氯化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铁 (5)碱: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 4、以常见物质类别为突破口 (1)常见无色无味气体: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常见气体单质:氢气、氧气 (3)常见固态非金属单质:碳 (4)常见固态金属单质:铁、镁、铜、锌 (5)常见氧化物:过氧化氢、氧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钙、氧化铁、氧化铜

(6)常见的酸:稀盐酸和稀硫酸 (7)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8)常见的盐: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银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地壳中的元素居前四位的是:O、Si、Al、Fe。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最多的固态非金属元素Si;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 2 (3)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 2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单质是H 2、氧化物是H 2 O (5)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6、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7、以反应特点为突破口 8、以反应类型为突破口 a、化合反应 (1)燃烧红磷、铁、硫、碳(充分、不充分)、一氧化碳、氢气

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氢气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条燃烧、铝在空气中形成保护膜、一氧化碳燃烧、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层 (2)有水参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 b、分解反应 (1)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电解水 (3)高温煅烧石灰石、氧化汞加热分解、碳酸分解 c、置换反应 (1)氢气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 (2)金属+酸(铁、镁、锌、铝):锌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盐酸反应、铁与稀硫酸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铝与稀硫酸反应、镁与稀硫酸反应 (3)金属+盐溶液(铁、铜、铝):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铜与硝酸银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金属氧化物+ 酸→盐+ 水 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锌与稀硝酸反应: (2)碱+ 酸→盐+ 水 氢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 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图形推理考点汇总

一、动态位置变化 1、移动: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图形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改变,分析移动规律时要找准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A.上下、左右;折返、循环 B.顺、逆时针:就近原则、平均原则 (不一定到顶端才转弯、十六格注意优先看边上的) 2、旋转 A.时针法区分旋转和翻转的区别: 时针方向一致为旋转;不一致为翻转 B.箭头法判断图形方向和角度 图形由多个元素构成时:分开分布分析;结合选项排除 时钟模型考法:指针的旋转;夹角度数的变化 移动又旋转:注意移动方向 3、翻转: A.时针法区分旋转、翻转 B.左右翻转与原图形数轴对称;上下翻转与原图形横轴对称 二、静态位置关系:元素一般不同,每幅图形的元素相对位置呈某种规律。 线:垂直、平行 复杂图形的位置:相离、外切、相交、内接、包含 三、叠加和遍历:元素相似

1、叠加的考法: A.完全叠加 B.叠加与动态位置变化的结合:去异存同、去同存异、黑白叠加、米格叠加、任性叠加 2、遍历:所有都经历一遍 考法:与位置结合考察 A.单元素遍历:乱中求同 B.整体遍历:缺啥补啥 C.局部遍历(相邻遍历):相邻求同 四、属性和数数(元素凌乱) 1、数点:交点、切点 考法: A.只数十字交叉点 B.普通交点和十字交叉点一起数 C.只数直线和曲线的交点(图形由为数不多的直线曲线构成) D.只数切点 E.交点和切点一起数 特殊点:线段出头数;黑白点(黑白分开数) 2、曲直线和数线 (1)曲直线:全直、全曲、半曲半直

考法: A.全直/全曲 B.直线和曲线间隔排列 C.三种图形循环排列 (2)数线的考法:有曲有直时,一般考曲线 A、线相等 B、线递增、递减 C、乱序例:5、3、4、1、(2) D、线的数量呈对称例:5、3、4、1、(2) E、线的数量具有和差关系例:1、2、3、5、(8) 3、直角图形与数角 (1)直角图形:全直角 (2)数角(锐角、直角总数;内角、外角) 考法:同数线 4、封闭性和数面 封闭和开放: a.首尾重合且路线不重复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否则是开放 b.有封闭区域的开放,也称为半开半闭图形 c.封闭区域在图形推理中俗称面

2018年行测图形推理技巧(最全38技巧)

图形推理解题技巧 一、关于封闭性 有些图形无法从常规来想,比如我们面对阴阳八卦这样的图形时,我们就 要尽可能的从封闭性上来考虑了。 二、关于曲直性 对于曲直性的考察,想法就更加的特殊,没有经过训练的话,很难会往那个方向去想。 做题目的时候,曲直性有这样的一个约定:有曲即为曲,全直才为直 三、关于“有几个组成部分”的题目 有些题目,咋看起来非常的怪异,在辅导的过程中,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 有汉字出现的时候,要么数笔画,要么找相同的部分,但这仅仅适用于全部图片都是汉字的情形。而在汉字与图形混杂的题目中,我们就要考虑有几个组成部分这样的话题了 这是一个隐藏了九宫格的平移图形推理题 图形推理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中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几乎所有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都要涉及到对图形推理的考查。由于图形推理不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是一种文化公平的考试,更多体现的是考查考生的观察、抽象、推理能力 综合分析最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各省市公务员考试真题,可以发现,图形推理虽然有很大变化,但本质仍然是对图形的数量、位置以及样式的考查。下文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通过历年公务员考试真题为考生梳理图形推理的解题技巧以及备考策略。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判断推理题中图形推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数量类 若一组图形中每幅图的组成较为凌乱,但局部显示有一定的数量变化。对于有这样特点的图形,通常从数量的角度来进行解题。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命题趋势的分析发现,数量类图形推理考查的角度虽然很多,但重点仍然集中在点、线、角、面、素。 (二)位置类 对于位置类图形推理题,一般来说,一组图形中元素个数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局部元素位置有变化,这时从位置的角度

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浓H 2SO 4 170℃ 催化剂 △ Ni △ 浓H 2SO 4 △ 乙酸、乙酸酐 △ NaOH △ 有机推断题专题复习 一、有机推断题的特点) 1、出题的一般形式是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写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及判断物质的性质。 2、提供的条件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另一类则通过提供一些新知识,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 二、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1、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 (常考转化途径中的反应条件) [条件1] 光 照 这是烷烃和烷基中的氢被取代的反应条件。如:①烷烃的取代;芳 香烃或芳香族化合物侧链烷基的取代;③不饱和烃中烷基的取代。 [条件2] 这是乙醇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条件。 [条件3] 或 为不饱和键加氢反应的条件,包括:C=C 、C=O 、C ≡C 的加成。 [条件4] 是①醇消去H 2O 生成烯烃或炔烃;②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 ③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此外酯化反应的条件还可以是: [条件5] 是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②酯类水解反应的条件。

Cu 或Ag △ NaOH 醇溶液 △ 浓NaOH 醇溶液 △ 稀H 2SO 4 △ [ O ] 溴水 溴的CCl 4溶液 KMnO 4(H +) 或 [ O ] [条件6] 或 是卤代烃消去HX 生成不饱和烃的反应条件。 [条件7] 是①酯类水解(包括油脂的酸性水解);②糖类的水解 [条件8] 或 是醇氧化的条件。 [条件9] 或 是不饱和烃加成反应的条件。 [条件10] 是苯的同系物侧链氧化的反应条件(侧链烃基被氧化成-COOH )。 [条件11]显色现象:苯酚遇FeCl 3溶液显紫色; 与新制Cu (OH )2悬浊液反应的现象:1沉淀溶解,出现深蓝色溶液则有多羟基存在2沉淀溶解,出现蓝色溶液则有羧基存在,3加热后有红色沉淀出现则有醛基存在 2 审清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积极寻找突破口,巧妙选择顺推或逆推。 【例题1】 实验表明: (1)D 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金属钠放出氢气; (2)核磁共振氢谱表明F 分子中有三种氢,且其峰面积之比为1:1:1; (3)G 能使溴的四氧化碳溶液褪色;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结构简式为 ,由A 生成B 的反应类型是 ; (2)D 的结构简式为 ; (3)由E 生成F 的化学方程式 ;E 中的 官能团有 (填名称),与E 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还有 (任写两个,不考虑立体结构)。 =CH 2 浓H 2SO △

探讨初中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探讨初中化学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发表时间:2013-04-24T15:35:35.9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2月总第110期供稿作者:周磊[导读]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最常用的溶剂:H2O。 周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阳光学校016000 物质推断题是利用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未知物质是(或含有)什么,或可能是(或可能含有)什么。它既能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难度通常较大,是每年中考必考题型。 一、常见题型 1.文字叙述型 文字叙述型是采用文字对化学实验步骤和实验中获得的事实进行描述,根据描述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 2.框图题 框图题是用线和框对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事实进行系统化和简明化的表示方式,它能直观、明了、系统地反映实验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主要实验现象。 二、解题思路 在解推断题时,我认为首先应该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找出明显的条件和隐藏的条件;其次是通过性质特征、反应现象等确定某一成分的存在,并以此为突破口,再从突破口出发向外扩展,通过正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解推断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初中化学推断题的突破口主要有以下六类。 1.物质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推断题中,所有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中,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物质或含有同一元素的物质,范围十分有限,非常有利于锁定推断范围。 (1)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物质 ①H2O2和H2O。 ②CO2和CO。 ③KMnO4和K2MnO4。 ④Fe2O3和Fe3O4。 在中考中尤其容易考查有关H2O2和H2O、CO2和CO的推断题。 (2)某些物质中含有同一元素 ①H2O2、H2O、O2。 ②C、CO、CO2、CaCO3。 ③CaCO3、CaO、Ca(OH)2、CaCl2。 ④NaOH、Na2CO3、NaHCO3、NaCl。 2.物质的性质 (1)颜色特征 ①蓝色沉淀:Cu(OH)2。 ②红褐色沉淀:Fe(OH)3。 ③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④黑色固体:CuO、Fe3O4、MnO2、C、Fe粉。 ⑤红色固体:Cu、Fe2O3。 ⑥浅绿色溶液:FeCl2、FeSO4、Fe(NO3)2。 ⑦黄色溶液:FeCl3、Fe2(SO4)3、Fe(NO3)3。 ⑧蓝色溶液:CuSO4、CuCl2、Cu(NO3)2; (2)状态、气味特征 ①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HCl、SO2。 ②无色无味气体:H2、O2、CO2、CO。 ③无色有毒气体:CO。 ④无色液体:H2SO4、H2O2、H2O、C2H5OH。 3.特征反应 (1)O2的特征反应:能使得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CO2的特征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H2O的特征反应:能使无水CuSO4变蓝。 (4)能使CuO由红变黑的物质:C、H2、CO。 (5)在空气中燃烧有H2O、CO2生成的物质:CH4、C2H5OH。 4.反应条件 (1)高温:高温煅烧CaCO3;C和CuO高温反应;CO和Fe2O3高温反应。

图形推理总结

图形总结 一、知识点汇总 1.数“素” 点:交点、十字交叉点、图形间的接 触点 线:直线、曲线、总线条、线头、笔 画、几笔画成 角:角、锐角、直角、角度 面:封闭空间、立体图的面 图:个数、种类、组成部分、换算 1.在属性 点:重心 线:直曲性 角:凹凸性 面:封闭与开放 性、面积与体积 图:对称性、结构 1.移动 移动的元素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距离 1.叠放 2.旋转 旋转的元素 旋转的方向 旋转的距离或角度 2.拆分与重组 2数字变化规律 (1)连续式 一致规律,递增规律,递减规律运算 规律(和规律,差规律,乘积规律), 顺序规律(乱序),平方数规律等 (2)跳跃式 (3)对称式 2.外在属性 相同元素 元素遍历 3.翻转 翻转的元素 翻转的方向 翻转的结果 3.叠加 直接叠加 去同存异叠加 去异存同叠加 自定义叠加 灵活叠加二、解题思考模式 (一)观察 主要观察题干中出现的特征图形,图形构成元素的同与异。

1.从宏观入手观察 图形推理题干一般都会给出四组以上的图,再加上四个选项,所以可供我们观察分析的至少有八幅图(很多考生在观察时往往会忽视选项,殊不知很多时候选项才是解题的突破口)。八幅图放在一起如果不能有效的观察图形整体特征,那么就会眼花缭乱,感觉无从下手。 图形推理与大家玩的找茬或连连看游戏类似,回想一下玩连连看主要是观察图与图之间的相同之处,玩找茬则是寻找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所以图形推理的宏观观察主要就是看题干图形和选项图形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求同思想是图形推理题干分析的主要思想,如数量类一般都是同一个素的数量变化规律,属性类所分析的属性也是所有图形都具有的属性,位置类也是考查相同元素的位置变化,转化类更加要求求同求异分析。所以观察图形的第一步是确认题干的基本特征。 数量类的整体特征一般表现为:构成要素点线角面图清晰可数,只有清晰可数才有可能会考查数量变化。 例1 此题点线角面清晰可数,故可考虑数量类 属性类的整体特征一般表现为:组成图形的元素较为凌乱,因为不是数数所以虽然凌乱但是整体性质还是易观察的。 例2 此题构成元素较为凌乱,虽然各“素”也清晰可数,但最明显的特征不是数目变化

行测图形推理的四类题型解题方法

分类总结行测图形推理解题思路 一、规律推理类 规律推理是针对所给若干幅图形的规律,选择新图形以延续现有的规律性。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图形数列中,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据此推导符合规律的图形。根据图形的变化 规律可将题型分为数量类、样式类和位置类。 (一)数量类 数量是指图形中包含某种元素的多少,主要是点、线、角、面、素。“点”是指图形中常常包含有“点”的要素,蕴含着交点数的变化,包括交点、切点、割点等。“线”一般指线条数、线头数、笔画数的变化;“角”一般指角的个数的变化;“面”也就是区域,一般包括封闭区域和连通区域,三者的变化规律一般常呈现常数列和等差数列。“素”是指图形中常常包含有“素”的要素,蕴含着元素种类、数目的变化,既包括图形整体的变化,也包括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例题1】(山西-行测-2009-51) A B C D 【答案】A。本题属于数量类。左边4个图形的边数等于图形内部线段的数量,分别为3,6,4,7,(5)。所以选择A选项。 【例题2】(山西-行测-2008-51) A B C D 【答案】B。本题属于数量类,考查图形独立元素个数。题干图形的独立元素个数为 1、2、3、4、(5)。所以选择B选项。 【例题3】(山西-行测-2008-54) A B C D 【答案】A。本题属于数量类。题干图形的笔画数都为6,故下一个图形的笔画数也应为6。 二、数量类解题要点总结: 第一步:首先从整体数考虑,识别“点线角面素”,确定数量规律; 第二步:如果整体不行的话,可以从部分(分位置或分样式)的角度确定数量,得出

(二)样式类 样式是指图形的形状模样,它标明了某个图形区别于其他图形的本质特征。该类题 型的解题规律一般是遍历、计算、属性。遍历是指每行(或每列)中含有完全相同的若干个样式,在每行(或每列)中对相同样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保证每一种样式在每行(或每列)中 都要出现一次。运算是指一组或一行的图形之间存在着某种运算关系。从规则上看,运算主 要包括“加减同异”,即“叠加、相减、求同、去同”。属性是指图形的一种样式特征,常见 的有对称性、曲直性、封闭性。对称性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和整体对称;曲直性是指有的 图形均有曲线组成,有的图形均有直线组成;封闭性指有的图形是封闭的,有的图形是非封 闭的。 【例题4】(山西-行测-2008-53) A B C D 【答案】B。本题属于样式类。题干图形均由直线段构成,选项中只有B选项是由直 线段构成的,其余几项图形中都含有曲线。所以选择B选项。 【例题5】(山西-行测-2008-52) A B C D 【答案】A。本题属于样式类。题干图形均由直线段构成,选项中只有A选项是由直线 段构成的,其余几项图形中都含有曲线。所以选择A选项。 和大家说一下:我想,每一次都推荐一下对大家都非常有用的信息,只推荐三个有用的,其他的我觉得都没什么意思,每一次推荐都不容易,希望大家珍惜。大家有选择性的看,都 是个人觉得非常好的。一切都做了,离成功就近了,好运与机遇就会降临。请大家多关注, 我常常会推荐一些很好用的东西给大家。1、推荐快速学习一下思维导图法与快速阅读法,对 理解与记忆的帮助十分之大,里面有针对公务员版本,对于时间不够用,效率低的同学特别 适用,本人切身体验,没用不会推荐希望对大家也有帮助!建议练上30小时足矣。已经给 大家找好了下载的地址,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按键,请直接点击这里下载。)2、QZZN公考论坛,是国内最知名的公务员考试论坛和公务员论坛。3、大家论坛,各种资料都 有下载。 【例题5】(山西-行测-2009-54) 所给的四个图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在所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 最合理的正确答案。 A B C D 【答案】D。本题属于样式类。每个图形都含有2个相同的封闭空间,第1、2个图为耳朵;第3个图为脸;第4个图为眼睛。选项中只由D含有2个相同的封闭空间,所以选择D

最新高考化学专题复习:-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资料

Cu 或Ag △ 光照 浓H 2SO 4 170℃ 催化剂 △ Ni △ 浓H 2SO 4 △ 乙酸、乙酸酐 △ NaOH △ NaOH 醇溶液 △ 浓NaOH 醇溶液 △ 稀H 2SO 4 △ [ O ] 溴水 溴的CCl 4溶液 KMnO 4(H + ) 或 [ O ] 2010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反应条件部分)[题眼归纳] [题眼1] 这是烷烃和烷基中的氢被取代的反应条件。 如:①烷烃的取代; ②芳香烃或芳香族化合物侧链烷基的取代; ③不饱和烃中烷基的取代。 [题眼2] 这是乙醇脱水生成乙烯的反应条件。 [题眼3] 或为不饱和键加氢反应的条件, 包括:C=C 、C=O 、C ≡C 的加成。 [题眼4] 是 ①醇消去H 2O 生成烯烃或炔烃; ②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 ③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 此外酯化反应的条件还可以是: [题眼5] 是①卤代烃水解生成醇; ②酯类水解反应的条件。 [题眼6] 或 是卤代烃消去 HX 生成不饱和烃的反应条件。 [题眼7] 是①酯类水解(包括油脂的酸性水解); ②糖类的水解(包括淀粉水解)的 反应条件。 [题眼8] 或 是醇氧化的条件。 [题眼9] 或 是不饱和烃加成反应的条件。 [题眼10] 是苯的同系物侧链氧化的反应条件 (侧链烃基被氧化成-COOH )。

(性质部分)[题眼归纳] ①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或“—CHO”。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或“—C≡C—”、“—CHO”或为“苯的同系物”。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CHO”或“苯环”,其中“—CHO”和“苯环”只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CHO”。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H2的有机物必含有“—OH”、“—COOH”。 ⑥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COOH。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⑨遇FeCl3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伯醇或乙烯,即具有“—CH2OH”的醇。比如有机物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A应是具有“—CH2OH”的醇,B就是醛,C应是酸。 重要的转化关系: 1.卤代烷烃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醇、醇跟烯烃也能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关系可表示为: 2.醇、 醛、酸、酯转化关系:醇经氧化可转化醛、醛被氧化生成酸、羧酸跟醇反应产物是酯,这个转化关系的本质可表示为(其中X、R代表某种基团):

初中化学推断题答题技巧

初中化学推断题答题技 巧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九年级化学推断题解题 1、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黑色的物质: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红色的单质:铜或红磷;绿色的物质:碱式碳酸铜(铜绿);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铁锈(或氧化铁); 蓝色的溶液: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溶液);蓝色的物质:胆矾(蓝矾CuSO45H2O); 黄色的单质:硫磺(S);黄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 浅绿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常见的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硫酸钡、氯化银。 2、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氧气可作助燃剂; 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 一氧化碳、氢气、碳可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熟石灰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尔多液; 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 稀盐酸助消化、除铁锈;

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融雪剂; 碳酸氢钠可制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的盐等等。 3、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的是元素的特征,如: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 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固体是FeO、Fe2O3、Fe3O4等等。 4、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例如:“通电”条件就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高温”①指碳酸钙高温分解,②指铁矿石炼铁的反应; “MnO2作催化剂”就是指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 5、以物质的典型性质为突破口: 例如: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于水放热;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额以及它能吸水潮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温度下降;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水常温下为液体;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图形推理规律总结

图形推理规律总结 元素组成相同——位置规律 一、平移 (一)看方向 (二)找步数:1.步数恒定2.步数变化 二、旋转 (一)看方向: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二)找角度:常见角度为 1359045、、 三、翻转 (一)左右翻转 (二)上下翻转 四、图形传递性 (一)左右传递 (二)上下传递

元素组成相似——样式规律 一、规律叠加(黑白块叠加) 二、去同存异/去异存同 三、直接叠加 四、元素遍历 (一)同一元素遍历:多个图形都含有一个共同元素(二)位置遍历:每个小图形在每个位置出现一次 五、固定元素 (一)固定元素自身 (二)固定元素与其他元素 六、图形相对位置 1.相交 (1)相交于面(2)相交于点(3)相交于边 2.相切(相接) 3.相离

元素组成不同——优先考虑自身特性一、对称性 (一)轴对称图形 1.对称轴的方向 2.对称轴的数量 轴对称常考的特征图: A;Y;五角星;等腰梯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箭头等。(二)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常考的特征图: S;N;Z;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图形反着放。 (三)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快速判断“轴+中心”图形的小技巧:有两条互相垂直的对称轴。 二、直曲性 (一)全曲图形 (二)全直图形 (三)曲线+直线图形 三、封闭开放性 四、图形相连方式

元素组成不同且无自身特性规律——数量关系一、面 (一)封闭区域数 (二)部分数 二、素 识别方法:图形有很多独立小元素构成,优先数素。 (一)元素个数 (二)元素种类数 三、线 (一)直线数 直线数特征图:多边形;单一直线 (二)曲线数 直线数特征图:曲线图性(全曲线图、圆、弧) (三)线条数 1.直曲线数之和 2.局部线条数 3.内外部线条数 (四)一笔画和多笔画 一笔画特征图: 1.五角星 2.“日”、“田”及其变形

总结-做图形推理题常用方法

1. 答案:B 分析:方法一,从图形旋转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题目。顺时针方向看,会发现黑色小方框在作顺时针旋转。 具体的说,第一行三个图形中,黑色小方框在作顺时针旋转;然后从第三列往下看,发现黑色小方框仍然在作顺时针旋转。整个观察顺序是:第一行,从左向右,到了第三个图形,从上往下;到了右下角的图形,从右往左,到了左下角,再从下往上。 如果选择逆时针方向分析,会发现黑色小方框在作逆时针旋转。最后同样得到答案B。 方法二,从图形的数量关系来分析这个题目。图中含有黑色小方框的图形是成对出现的。因此答案为B。 2. 答案:A 分析: 第一列,从下往上,三个图形中,图形外的线段数量分别是1,3,5。 第二列,从上往下,三个图形中,图形外的线段数量分别是7,9,11。 第三列,从下往上,三个图形中,图形外的线段数量分别是13,15,17。 从列的角度来考察的。分析这类题目的时候,如果从行的角度去考察,难以发现规律,不妨改变一下角度,从列的角度去考察。本题每个图形出头线段数目如下图:

3. 答案:D 分析: 这个题目看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如果把第一行三个小图形放在一起分析,然后把第二行三个图形放在一起分析,就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来。如果把第一列的三个图形放在一起分析,把第二列的三个图形放在一起分析,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来。整个题目的规律是:从列方向上来看,第一个图形的直线边数等于下面两个图形的边数之和。以前考试的题目和参考书上的练习题目大多是从行的方向来考察的,这次考题换了一个角度。根据前面几道题的特点来看,从列方向的角度来设计题目,应该是命题者的真实意图 4. 答案:A 分析: 第一行的三个图形,封闭部分的数量分别是3,2,3。 3+2+3=8 第二行的三个图形,封闭部分的数量分别是1,3,4。 1+3+4=8 按照这个规律,第三行三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之和应该是8。 第三行第一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为3,第二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为4。 第三个图形封闭部分数量应该是1。

高考化学有机推断大题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有机推断大题解题技巧 有机合成与推断是有机化学考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常在Ⅱ卷中以大题形式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有机合成与有机推断是结合起来的。 首先,我们在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要把握住合成的实质和推断的实质,在有机合成中,他的实质主要是利用有机官能团的基本反应进行必要的官能团的合成和转换过程,从而合成目标产物。 而推断的实质主要是利用具体物质的推断流程推断出其中缺少的某个环节、物质、反应条件或者根据已知物的信息推断未知物的信息,也会考查在某个环节中的反应类型、官能团的转化及位置、可能生成的物质及生成物的结构特征等。 有机推断6大“题眼” 1. 有机物?化学性质 ①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或“—C≡C —”、“—CHO”、“—OH(醇或酚)”,或为“苯的同系物”。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的有机物通常含有“—C=C—”、“—C≡C—”、“—CO-”或“苯环”

④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的Cu(OH) 2 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必含有“—CHO”。 ⑤能与钠反应放出H2 的有机物必含有“—OH”、“—COOH”。 ⑥能与Na2 CO3 或NaHCO 3 溶液反应放出CO 2 或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有机物中必含有羧基。 ⑦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为醇或卤代烃。 ⑧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机物为卤代烃、酯、糖或蛋白质。 ⑨遇FeCl 3 溶液显紫色的有机物必含有酚羟基。 ⑩能发生连续氧化的有机物是具有“—CH2OH”的醇。比如有机物A能发生如下反应:A→B→C,则A应是具有“—CH 2 OH”的醇,B 就是醛,C 应是酸。 2. 有机反应?条件 ①当反应条件为NaOH 醇溶液并加热时,必定为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含习题-第二轮复习

中考化学推断题解题技巧-含习题-第二轮复习 一、推断题解题技巧: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 CuSO 4+ 2NaOH = Cu(OH) 2 ↓+ 2NaCl ③红褐色沉淀:Fe(OH)3 FeCl 3+ 3NaOH = Fe(OH) 3 ↓+ 3NaCl;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6与血红蛋白结合,有毒的是CO; ⑺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二、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1 图1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 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碱。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④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 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 点) 、。 。 是。 图1

公务员图形推理总结

图形推理总结1.元素组成相同——看位置(平移、旋转、翻转)。 2.元素组成相似——看样式。 (1)遍历:小元素重复出现。缺啥补啥 (2)加减同异:相同线条重复出现。结合位置复合考(3)黑白运算:当黑块数量不同时,考虑黑白运算。 3.元素组成不同 看属性(对称、曲直、开闭)和数量(面、线、点、素)。 一、对称性: 1.“等腰”元素:优先考虑轴对称 2.平行四边形、S、N、Z 变形图:优先中心对称 3.有相互垂直的两条对称轴:轴对称+中心对称 识别题型→画出对称轴→考虑细化考法 (数量、方向、与图形中线的关系) 三、曲直性:全曲线、全直线、有曲有直 四、开闭性:完整的图形留了小开口 图形间关系:①相离。 ②相交:a.相交于面看形状。b.相交于边看数量、样式。(2)功能元素:标记点、线、角、面 点 1.线与线的交点数量(顶点、切点均是交点;端点不是交点)。 2.点数量特征图:线条交叉明显(大树杈)、乱糟糟一团线、切点多,优先考虑数点。 3.点数量细化考法:现今考查点数量的真题以点的细化为主。 (1)曲直交点:出现数点特征图,但整体数点无规律,且存在曲直相交 (圆、弧与直线交)(圆或弧多,且存在曲直相交) (2)内外交点:出现数点特征图,但整体数点无规律,图形都有外框分内外(图形有外框,内部有线条与之相交) 线 (1)直线数:多边形、单一直线。 (2)曲线数:圆、弧、单一曲线。 注:1.多边形、单一直线——数直线。 2.所有图形均有外框——内外分开数。 3.当遇到题目既有直线又有曲线且曲线较多,则优先考虑数曲线数量。 若题干图形只有多边形、单一直线,优先考虑数直线数量 4.按线的属性细化:曲直交点—特征:圆或弧多,且存在曲直相交 5.按线的位置细化:内外交点

行测图形推理技巧总结

行测图形推理技巧总结 在行测备考中,应该按照一定的思路来总结概括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晰,杂而不乱。比如图形推理部分的学习,可以将知识构建出一个框架,将所作试题自动归类。每个试题都能囊括到其中一种类型,针对每个类型的试题都能找到对应的答题技巧。若不清楚可以总结,可以询问。 公务员考试资讯中心行测频道将图形推理的四大类试题的技巧就总结如下: 图形推理思路 1. 规律推理类:图形组成元素混乱,数量上变化一幅图给出性质,多幅图给出规律。 主要在:1 数量;2位置、角度;3样式上变化。 数量类型包括:点线角面素 A. 将图形化为数字【点线角面素】,整体不行为位置到局部。 B. 确定数字,进而确定规律:增加、减少、恒定、对称、奇偶、乱序等等。 C. 别忘记一笔画 规律:乱è数è点线角面素 2. 位置规律推理类:各图元素组成基本相同,位置上发生变化。 主要是平移、旋转、翻转。 旋转和翻转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改变时针的方向,做题时用箭头表示方向。

【旋转和翻转,将题目抽象为时针方向】 规律:同è位è平旋翻 3. 样式规律推理类:各图组成元素相似,图形部分元素实质性残缺。 主要分为两类:样式不变的是遍历;样式变化的有求同、求异、相加、相减 A. 先看样式遍历,再看加减同异 B. 相似求同样式 规律:似è样è遍历;加减同异 4. 空间重构类:包括平面组成重构;折叠图形重构。 单面特征:1.数个数;2.有无特殊面、元素是否相同、时针方向先数个数,后数时针。 折叠特征:1.相对面的正视图,有且仅有一个面。 2.相邻面是否有公共面。 3.先数个数,再数时针。 4.利用特殊面的性质确定空间位置。 规律总结: 乱è数è点线角面素 同è位è平旋翻 似è样è遍历;加减同异 è【组成混乱】è【数量变化】è【点线角面素】 è【整体局部思想】

有机推断题解题方法详解

有机推断题解题过程详解 一、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 1、审清题意(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有什么? 2、用足信息(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有什么联系?怎么用? 3、积极思考(判断合理,综合推断) 根据以上的思维判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 。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并非都有,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提示有机物间的联系,类别条件可给出物质的范围和类别。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不但为解题缩小了推断的物质范围,形成了解题的知识结构,而且几个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特征条件。然后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的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二、机推断题的突破口 解题的突破口也叫做题眼,题眼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反应、性质、用途或反应条件,或在框图推断试题中,有几条线同时经过一种物质,往往这就是题眼。 【课前例题展示】 1.(2013年四川高考真题、17分) 有机化合物G是合成维生素类药物的中间体,其结构简式为: G的合成路线如下: 其中A~F分别代表一种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中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分子式是;G中官能团的名称是。 (2)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B的名称(系统命名)是。 (4)第②~⑥步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填步骤编号)。 (5)第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