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

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免疫检测技术的新方法,简要介绍了它们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并做出相应的比较。并论述了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主要领域。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体抗原反应的原理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等优点,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在生物分析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免疫检测技术;分子印迹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免疫传感器;脂质体;MIA;应用

美国物理学家Yallow和Berson于1959年利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血清中的胰岛素,从而将免疫检测方法引入化学分析界。从此,免疫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检测。

免疫检测技术是以一种抗体或多种抗体作为分析试剂,对待测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抗原和抗体之间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是免疫检测技术的关键。目前应用最广的免疫检测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Iuorescenceassay,IFA),免疫凝集试验(im—muneagglutination,IA)和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e,IP)等,它们在生物领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样品检测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对快速、简单的原位检测的需求,促进了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imprintingtechnique)、流动注射免疫检测(flow injectionim—

munoassay)、脂质体免疫检测(1iposomeimmunoas—say)、免疫传感器(immunosensor),以及多组分免疫检测(multicomponentimmunoassay)等新免疫检测技术。

1 新型免疫检测技术简介

1.1分子印迹技术

分子印迹技术是最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交叉技术,是模拟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具有特异选择性识别位点性质的技术。它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imprintingpolymer,MIP)。MIP能够特异性吸附作为印迹分子的待测物,在免疫分析中可以取代生物抗体。与生物抗体比较,MIP具有稳定性好、制备周期短、费用低、易于保存和可以在复杂

环境中应用等优势。该技术是传统意义的蛋白质类抗原抗体免疫检测技术的延伸。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在国外得到较高重视,特别是在生物药物检测。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第一次合成恩氟沙星的MIP,显示出与结构相似物环丙沙星的高度交叉反应性,能选择性识别混合抗生素中的喹诺酮类,并应用于清除复杂样品中的喹诺酮类的吸附剂;应用合成的吲哚美辛MIP作为识别物质,以及可溶性锰(1V)一甲醛一吲哚美辛的检测体系,建立了新的吲哚美辛检测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方法,检测极限为4×10一g/mL。分子印迹技术尚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水溶液或极性溶剂中进行分子印迹和识别仍是一大难题。该技术目前处于研究阶段,主要是以有机小分子化合物为检测对象。小分子化合物属于半抗原,制备相应的免疫检测用抗体,需要与大分子蛋白质连接,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则免除了这方面的考虑。

1.2流动注射免疫检测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FIIA)是将流动注射分析与免疫分析结合的一种新的免疫检测技术。目前已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及农药残留检测等生物检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流动注射免疫分析一般采用异相免疫反应模式,使用固相载体固定抗原或者抗体,从而使游离部分从免疫反应结合物中分离。关于流动注射免疫分析的研究较多。钱昌顺L1检

测癌胚抗原(CEA)时,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的FIIA技术,加快了分析速度,易于控制反应时间和试剂用量,提高了分析的精确度。流动注射免疫分析属于流动免疫检测体系,潜在优势在于快速精确、易于实现自动化、可与其它检测技术联合使用。FIIA也有不足的地方,变异系数大,抗体和酶标的半抗原使用量大,一次只能分析单个样品,难以满足大批量样品分析的需要。

1.3脂质体免疫检测

在脂质体免疫检测技术中,大量的免疫标记物(荧光物或酶等)包埋在脂质体腔内或结合在膜表面,免疫化学反应发生时,脂质体裂解,释放出标记物,产生扩增的检测信号。脂质体的特点是体表面积大、体腔容量大,具有能与多种生物识别物结合的脂类双分子层结构。

日本WAKO公司的脂质体免疫检测法——定性定量检测血清中总补体活性,是将脂质体作为一个人造红细胞,在补体激活过程中攻击并破坏脂质体膜,致使脂质体内的酶被释放,使试剂中的NAD还原成NADH,导致吸光度的变化,吸光度的增减与血清中总补体活性呈正相关,脂质体作为信号放大的工具已很好地应用于免疫检测技术。由于脂质体的包埋效果、结合的空间位阻现象和它的多价性质等原因,造成放大信号难以达到理论值,甚至可能产生低信号,成为脂质体免疫检测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1.4免疫传感器

1990年Herry等提出了免疫传感器的概念,这是将免疫检测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结合的一类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传统的免疫分析技术相似,属于固相免疫测试法口。免疫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抗原抗体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以及缩短测定时间。

随着生物敏感元件的研发,出现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免疫传感器(surfaceplasmonresonanceim-munosensor)、平面阵列免疫传感器(planarar—rayimmunosensor)、表面声波免疫传感器(sur—faceacousticwaveimmuosensor)、石英晶体微量天平传感器(quartz-crystalmicrobalanceimmu-nosensoer)、光导纤维免疫传感器(fiber-opticimmunosensor)等新型免疫传感器,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免疫传感器的出现,减少了分析时间,提高了灵敏度,使检测过程更简单。免疫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是标记物的种类层出不穷、与计算机的联用、一次性免疫传感器的研发、与其它仪器的集成、多元化的测定,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宽等。

1.5多组分分析物免疫检测

多组分分析物免疫检测(MIA)是指对同一份样品,同时测定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分析物的免疫检测技术。有两种分析方式:多组分定位包被空间分辨分析法和多探针标记法。王磊磊等将压电石英晶体阵列应用于补体系统免疫分析中,发展了新型的同步免疫分析方法,对补体系统的4种成分(c4、C5、C1q。、B因子)进行了分析检测,研究了补体系统免疫反应的特性和传感器阵列的响应特性的关系。

2免疫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主要领域

2.1残余药物的检测

使用免疫学方法对食品中存在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检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张子群应用竞争性酶联免疫技术检测牛奶、蜂蜜、内脏及肉类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四环素含量,测定下限为150ng/kg。而对食品,特别是肉类食品中的药物残留成分的免疫检测则是近几年才广泛开展。胥传来等优化了检测克伦特罗(瘦肉精)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各个步骤进行了全面试验,确立了一系列实用的工作条件,为最终组装试剂盒作了技术储备。2.2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往往会对食品的品质和储藏造成毁灭性的损坏,并且食品中病

源微生物或其毒素的存在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为了有效地控制其传播,必须有快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这一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其中通过制备单克隆抗体分析食品中细菌的ELISA技术研究最多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例如对沙门氏菌最低检测量可达500CFU/g,仅需22h,比常规方法缩短了3d~4d,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交叉反应。

2.3残余农药的检测

食品中残余农药的检测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用免疫技术对蔬菜和水果中的杀菌剂噻菌灵检测,以及对奶粉中的除草剂西津玛的检测都有成功的报道,而且灵敏度都很高。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免疫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Mallatt等将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应用于异丙隆的检测。通过利冷隆、敌草隆和绿麦隆的交叉反应性来评估这种生物传感器。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结构相似的物质影响被测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发现单个样品的分析和转换器的再生在15min内完成,检测效果特异、准确。

3结束语

免疫检测技术对促进生物检测领域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传统免疫检测技术存在着信息量少、方法较繁琐等缺陷,免疫检测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使其得到了极大改善。免疫检测新技术中,分子印迹技术侧重于反应对象的改进,流动注射免疫检测与免疫传感器侧重于快速、自动化及检测手法,脂质体免疫检测注重信号放大,多组分分析免疫检测研究的是样品的多样性;并且它们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分子印迹技术可以应用在免疫传感器、流动注射免疫检测中,代替普通的抗原蛋白;免疫传感器可以作为流动免疫检测、多组分分析物免疫检测的组成部件等。目前这些新技术发展较快,但如前所述存在许多问题。分子印迹聚合物中残余印迹分子难以除尽会影响检测结果;使用更简单实用的固定化技术和性能更优越的载体材料仍是生物传感器今后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多组分分析物免疫分析中几种标记物的测定条件的相互协调,限制了测定的灵敏度和组分数均等。总体来说,大多数检测技术仍然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大规模的应用尚需先在检测精度的提高、稳定性的保持、操作的简便和经济性等方面加强研究。相信,免疫检测新技术将不断朝着简便、快速、灵敏、标准的方向发展,以其明显优势处于生物检测的前沿。

参考文献:

[1]李兴霞,程玉来,王国来,等.免疫检测新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6,27(3):17O一174.

[2]郑晓冬,何丹.食品中农药残留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学报,2006,2(6):88-95.

[3]骆建新,伍莉萍,杨秀岑,等.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01,21(1):64—66.

[4]钱昌顺.流动注射一时间分辨荧光联用检测CEA[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20(2):38—39.

[5]王兰兰.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2.

6 王振国.食品农药残留免疫学技术检测.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3):113~120

7 柳其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I及抗生素[J].中国食品工业,2004,(5):6o一61.

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

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 一、实验目的 利用免疫比浊法绘制标准曲线,并检测样品中免疫球蛋白的浓度。(本小组检测的为IgG样品) 二、实验原理 1.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抗原与其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反应。反应特点有: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敏感性。影响因素有:电解质、温度、酸碱度。 2.免疫比浊法:合适比例的抗原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PEG作用下形成微粒,使样品浊度发生变化。当一束光线通过溶液受到光散射和光吸收两个因素的影响而使光的强度减弱,根据光的强度改变可测得微粒浓度。 分类:①透射比浊法(Transmission tubidimetry)当一定波长光线通过浊度发生变化的反应混合物时,由于被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吸收而减弱,故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免疫复合物量呈正相关。当抗体浓度固定(过量),样品的浊度与其中所含抗原量成正比。(特点)透射比浊操作简便,适用于普通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普通的分光光度计,几乎所有的实验室均能开展。不足的是灵敏度和精密度均不够理想,所需的抗血清量大,检测的时间较长。②散射比浊法(Nephelometry)光线通过检测溶液时,被其中所含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折射而部分偏转,产生散射光,其强度与复合物的数量和散射夹角成正比,与光的波长成反比。(特点)优点是灵敏度、精密度均较高,检测快速。其缺点是需特定的分析仪器,试剂价格高。 本实验采用透射法。 3.聚乙二醇PEG的作用:在免疫反应中,为增强抗原抗体反应常使用增聚剂,3~4%的聚乙二醇,可破坏抗原抗体的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靠近反应,但如浓度不适合,会影响其它溶质或产生非特异性聚集影响结果。 三、实验材料 免疫球蛋白A,G(IgA,IgG)测定试剂(试剂1[PEG],试剂2[羊抗人IgA, IgG])(1管/每组)免疫球蛋白A, G(IgA,IgG)校准品,蒸馏水,血清样本(1管) 微量加样枪、ep管(1.5mL离心管) 酶标仪、水浴箱 四、实验步骤 1.在7个EP管中各加250μL IgG试剂1(PEG)。 2.7管分别加入蒸馏水、校准品原液、1:2校准品、1:4校准品、1:8校准品、1:16校准品、样本各2μL。 3.混匀后37℃水浴5min。 4.7管各加入85μL IgG试剂2(羊抗人IgG)。 5.混匀后37℃水浴10min。 6.分别吸取200μL至96孔酶标板中,用酶标仪在700nm处读取OD值。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2.标准曲线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免疫学检验试题(附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一)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 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 B细胞 E. T细胞 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 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 B. C3 C. C4 D. C5 E. 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 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 B. IgA C. IgG D. IgE

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录 免疫功能检测指标及临床意义 生化指标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克/升,新生儿~克/升,1~6个月~克/升,6个月~岁~克/升,6~12岁~克/升,12~16岁~克/升,成人~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4、免疫球蛋白D(IgD) 单位:毫克/升(mg/L)。 参考值: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5、免疫球蛋白E(IgE) 单位: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毫克/升。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 1.免疫球蛋白G(IgG) 【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免疫学检验复习考试重点总

2017年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总结如下 0、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B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 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Fc受体、补体受体、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B细胞:CD19、CD20、CD21、CD22 (成熟B细胞的mIg主要为mIgM和mIgD)同时检测CD5分子,可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B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CD3(多链糖蛋白);辅助T细胞的标志是CD4;杀伤T细胞的标志是CD8;T细胞受体=TCR。T细胞和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CD4-CD8+= 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刺激T细胞增

殖。增殖试验有:形态法、核素法。 T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CD16(ADCC)、CD56。 测定人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细胞株,而测定小鼠NK细胞活性则常采用YAC-1细胞株。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免疫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是应用免疫学理论设计的一系列测定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实验方法。随着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免疫学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新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层出不穷。免疫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亦在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多种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也为众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方便。本章将从抗原、抗体、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检测等方面概括介绍试验的基本类型、原理和主要用途,并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杂交、转基因、多聚酶链反应)在免疫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检测抗原抗体的体外方法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呈现某种反应现象,如凝集或沉淀,藉此可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试验所采用的抗体常存在于血清中,因此又称之为血清学反应(serological reaction)。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 抗原借助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分子超变区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发生特异性结合。同一抗原分子可具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若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则与抗体反应时可出现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二)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除以空间构型互补外,主要以氢键、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疏水键等分子表面的非共价方式结合,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回复抗原抗体的游离状态。解离后的抗原和抗体仍保持原有的性质。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异性抗体超变区与相应抗原决定簇三维空间构型的互补程度,互补程度越高,分子间距越小,作用力越大,两者结合越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则容易发生解离。 (三)抗原抗体结合的比例性与结合物的可见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能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取决于两者的比例。若比例合适,则可形成大的抗原抗体结合物,出现肉眼可见反应现象;反之,虽能形成结合物,但体积小,肉眼不可见。由于这种分子比例的差异,分别形成了三种区带现象。等价带表示抗原与抗体比例最合适,形成大而多的结合物,此时在反应体系中测不出或有极少游离的抗原或抗体;抗体过剩带(前带)和抗原过剩带(后带)皆表示抗原与抗体的比例不合适,所形成的结合物少且小,其反应体系中存在着游离的抗原或抗体。抗原抗体分子的比例与结合物大小的关系如图18.1所示。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因其表面积大,容易导致后带现象;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与抗体反应时则易出现前带现象。因此在抗原抗体检测中,为能得到肉眼可见的反应,在了解抗原的物理性状之后,对抗原或抗体进行稀释,以调整二者的比例。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免疫检测的基础知识

免疫检测的基础知识 ELISA是一种免疫测定。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是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 标本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性物质。 1.1抗原 抗原是能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 生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在免疫测定中,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能在机体中 引起抗体产生的抗原多为分子量大于5000的蛋白质,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甲胎蛋白(AFP)等。小分子化合物在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能引起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例如某些激素、药物等。抗原的反应性取 决于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称为表位(epitope)。一个抗原分子可 带有不同的决定簇,例如中可带有等决定簇。 1.2抗体 1.2.1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分五类,即IgG、 IgA、IgM、IgD和IgE。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主要为IgG和IgM。Ig由两个轻链(L)和两个 重链(H)的单体组成。Ig的轻链是相同的,有κ(kappa)和λ(Lambda)两种型别。 五类Ig的重链结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IgG和IgM的重链分别称为γ (gamma)链和μ(mu)链。IgG的结构见图。

①木瓜酶裂解部位 ②胃蛋白酶裂解部位 重链和轻链的N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因各种抗体而异,称为可变区,分别用 VH和VL表示。两者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 部位,只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匹配,发生 特异性结合(见图),是抗体专一性结合 抗原的结构基础。 IgG可被木瓜蛋白酶分解为三个区段,其中两个相同的区段称抗原结合片段(Fab)。每个Fab都保存结合抗原的能力,但只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是单价的, 与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或沉淀。另一区段称Fc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IgG 特有 的抗原性。 IgG可被胃蛋白酶分解为两个片段,一个Fab双体,称F(ab')2,能和两个相 同的抗原结合;另一片段类似Fc,随后被分解成小分子多肽,无生物活性。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含10个重链和10个轻链,具有10个抗原结合 价,由于空间位置的影响,只表现为五个抗原结合价。IgM分子量约为900000,IgG 分子量约为150000。 机体被微生物感染后,先产生IgM抗体,然后产生IgG抗体。经过一段时间,IgM 抗体量逐渐减少而消失,而IgG抗体可长期存在,在疾病痊愈后可持续数年之久。

免疫功能评估报告

免疫功能评估报告

免疫功能评估 解读 重庆斯德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研究院

重庆再生医学与健康技术研究院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为在抑制消极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癌症疗法作出的贡献,荣获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斯·艾利森发现阻断CTLA-4能够激活免疫系统的T细胞,激活的T细胞会重新攻击癌细胞。 本庶佑首先鉴定PD-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癌症免疫治疗原理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在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美国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 A.Beutl er)、卢森堡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Hoffmann)和加拿大生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Steinman)三名科学家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从而分享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布鲁斯·博伊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发现了关键受体蛋白质,称为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 拉尔夫·斯坦曼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发现DC(树突状细胞)。DC是当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强大的活化T细胞能力,在获得性免疫启动中发挥重要的“信使”作用,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制造出抗体和“杀手”细胞等“武器”,杀死被感染的细胞以及入侵的病原体。

〉〉〉安全防御系统 居家地点不同,保护住家安全的方法就不同。有些公寓有看门卫,有些房子建有栅栏,如果你有城堡,就需要配备一条护城河和一支弓箭部队,或者你能够选择其它一些特殊的家庭防御装置,比如安装锁、电子安全系统,养一只狗。 无论你选择的防御方法是什么,输入通行密码也好,用链条拴门也罢,还是要那种看门护院狗,其中的原因都在于你想要一个的安全系统来保护你家里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从相册、立体声音响设备到传家宝以及孩子们。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总结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 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三大免疫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P47 明胶凝集试验 自身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RBC膜上的不完全抗原) 间接coombs试验(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方针滴定法 免疫浊度测定 沉淀反应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 CIEP 火箭免疫电泳RIE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 交叉免疫电泳 三大标记技术 一、放射免疫: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二、荧光免疫技术P81 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光 免固相抗体竞争法 疫 分固相抗原竞争法 析 类 型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测定 荧光酶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固相抗原竞争法 三、酶免疫技术 P95 酶免疫技术分类均相酶免疫测定 EMIT 克隆酶测定分析 异相酶免疫测定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Ab 双抗体夹心法 双位点一步法 竞争法 Ag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捕获法 其他标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CLIA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P109 类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固相膜免疫测定试验IFA

免疫层析试验 ICA 膜免疫测定的种类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E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LISPOT 免疫印迹法 IBT/EITB 放射免疫浊度试验 RIPA 免疫细胞 1、分离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PBMC P161 淋巴细胞分离贴壁粘附法 吸附柱滤过法 磁铁吸引法 Percoll分离液法 T细胞和B 细胞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柱分离法 T细胞亚群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磁性微球分离法 荧光激法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2、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P174 免疫细胞化学法 免疫荧光法 FCM 3、功能检测 T 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形态学 P178 3H-TdR掺入法 淋巴细胞 T细胞 MTT比色法 CFSE(活细胞染料) T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 B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实验、ELISPOT、体内试验 NK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名词解释第1 章概论 1. 免疫学: 2. 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第2 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 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zoneofequivalence ) 10.最适比( optimalratio ) 11.带现象( zonephenomenon) 第3 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 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 直接凝集反应 18. 间接凝集反应 19. 明胶凝集试验第6 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21. 絮状沉淀试验 22. 免疫浊度测定 23. 凝胶内沉淀试验

24. 单项扩散试验 25. 双向扩散试验 26. 免疫电泳技术 27. 对流免疫电泳 28. 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 免疫固定电泳第19 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 补体 32. 免疫溶血法 33. 补体结合试验第22 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 感染 第23 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35.超敏反应 36.I型超敏反应 37.U型超敏反应 38.川型超敏反应 39.W型超敏反应 第24 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42. 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 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 免疫增殖性疾病 46. 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 本周蛋白

48. 血清区带电泳 49. 免疫电泳 50. 免疫固定电泳第26 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 免疫缺陷病 5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 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 肿瘤免疫学 54. 肿瘤抗原 55. 肿瘤标志物第28 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 移植 5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 移植排斥反应 59.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60. 血清学分型法 、填空题。 第1 章概论 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2.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经验时期、免疫学科形成时期、现 代免疫学时期 3.为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免疫系统的三大生理功能分别是:免疫防御、免疫 自稳、免疫监视。 4.免疫应答的过程主要分为:识别阶段、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5.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6.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分别是:经典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途 径。 第2 章抗原抗体反应 7.在抗原抗体反应中,主要的结合力有: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

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根据生物学功能和细胞表面抗原表达分为3个群:T淋巴细胞(CD3+)、B淋巴细胞(CD19+)和NK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CD3-CD16+和/或CD56+】。T细胞又分为辅助T细胞(CD3+CD4+)和抑制T细胞(CD3+CD8+)。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是检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它总体反应机体当前的免疫免疫功能、状态和平衡水平,并可以辅助诊断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血液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分析发病机制,观察疗效及检测预后有重要意义。T淋巴细胞百分率或计数绝对值可用于区别和监测某些免疫缺陷病 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T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恶性肿瘤、遗传性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应用免疫抑制患者。抑制T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艾滋病初期、慢性活动性肝炎、肿瘤及病毒感染等。抑制T细胞百分率在一些免疫性疾病表现出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在许多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中升高(如重症综合性免疫缺陷SCID,AIDS)。 CD4+/CD8+>2.5 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容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I型糖尿病等。CD4+/CD8+ 在肿瘤病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值都有异常,其特征是患者体内CD3+细胞、CD4+细胞明显减少,而CD8+细胞明显增加,CD4+/CD8+比值显著降低,说明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患者对识别和杀伤突变细胞的能力下降,形成了肿瘤的生长转移。骨髓造血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障碍也与T细胞亚群异常有关。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粒细胞减少症中,患者的外周血CD4+细胞数减少,CD8+细胞数增多,CD4+/CD8+比值明显下降。 NK细胞介导某些肿瘤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细胞毒性反应。 B淋巴细胞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指标。

(完整版)免疫检测点介绍

(一)免疫检测点简介“免疫检验点”,为抑制受体和抑制信号通路,这些“检验点” 在正常情况下能抑制 T 细胞的功能,同时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 PD-1 、PD-L1、CTLA-4、B 和 T 细胞衰减器( B and T cell attenuator, BTLA)、T 细胞免疫球蛋白以及 Tim-3 等分子均属于“检验点”分子,在肿瘤组织中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它们通过控制胞外以及胞内信号来控制细胞周期进程。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 3(LAG-3)是表达在活化 T细胞、 NK 细胞及 B 细胞上的免疫抑制检验点分子。目前已知的唯一配体是 MHC-II 分子。 NK 细胞表面存在杀伤抑制受体(KIRs,可抑制 NK 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肿瘤微环境中可能会被诱导表达,从而抑制NK 细胞的杀伤功能。因此, KIRs也被认为是免疫抑制检验点,通过阻断其信号可增强 NK 细胞的杀伤肿瘤的功能 [53]。目前已有针对 KIRs单抗进入临床实验( lirilumab 单抗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已进入 I 期临床实验)很多免疫抑制检验点在肿瘤细胞中与 PD-1/PD-L1 共表达,另一方面,免疫抑制检验点的联合阻断中可供选择的目标增多有利于筛选出最佳组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二)临床常用的检测点 “程序性死亡分子 1”( programmed deah-1, PD-1)和

“细胞毒 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 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表达在 T 细胞表面,同属于抑制性共刺激分子,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类似“刹车”的角色。 CTLA的配体(即 CD80 和 CD86)只表达在抗原递呈细胞上,而非肿瘤细胞表面,因此 CTLA-4抑制 T 细胞活化发生在次级免疫器官(淋巴结)内,而不是肿瘤微环境中。同时CTLA-4主要表达在 CD4+ T 细胞而非 CD8+ T细胞, CTLA-4单抗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 CD4+ T细胞间接促进 CD8+ T 细胞的功能。 不同于 CTLA-4的是, PD-1的配体 PD-L1在肿瘤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均有表达,而不是在抗原递呈细胞上,因此 PD-1/PD-L1抑制 T 细胞活化主要在肿瘤微环境中 [5- 7] 。目前,在肺癌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免疫检验点抑制剂有抗 PD-1( 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 PD-L1单抗 ( MPDL3280A和 MEDI-4736)。 PD-L1仍然是现阶段 PD-1/PD – L类1 药物最有前景的预测疗效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在黑色素瘤相关研究中发现,抗 PD-1抗体的疗效要好于抗 CTLA- 4 抗体。在 NSCLC,CTLA-4抗体单药治疗鲜有疗效,而 PD-1/PD-L1阻断剂的单药均表现出肿瘤活性。 PD-1有两个配体,PD-L1和 PD-L2;PD-L1有两个受体 PD-

免疫学检测原理

第二十一章免疫学检测原理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抗原抗体反应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 2.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以发生_________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比例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发生_________反应。 3.细胞因子的检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二、多选题 [A型题] 1.抗原-抗体反应所不具有的特征是: A.分子表面的可逆结合 B.具有高度特异性 C.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需要适当的比例 D.二者结合后,立即出现可见反应 E. 二者反应受电解质、酸碱度和浓度的影响 2.检测可溶性抗原不能用: A.ELISA B.单向琼脂扩散 C.直接凝集反应 D.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E.协同凝集试验 3.不属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是: 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B.锡克试验

C.抗球蛋白试验 D.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E.E花环试验 4.乳胶妊娠诊断试验属于: A.协同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直接凝集反应 D.间接凝集反应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5.下列免疫学测定方法敏感性最高的是: A.沉淀反应 B.凝集反应 C.ELISA D.放射免疫测定 E.补体结合试验 6.抗原抗体反应最适宜的PH值为: A. 5—4.5 B.4.5—5 C.5—6 D.6—8 E.8—9 7.用免疫荧光技术间接法检测组织中的抗原,应将荧光素标记: A. 抗原 B相应抗 C.抗免疫球蛋白抗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抗C3抗体 8.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抗原A时,固相载体的包被物是: A. 酶标抗A抗体 B.未标记的抗A抗体 C.酶标抗原A D.未标记的抗球蛋白抗体 E.酶标抗球蛋白抗体 9.用免疫荧光技术直接法检测病原微生物时,荧光素应标记在: A. 微生物上 B.抗人Ig抗体上 C.抗原-抗体复合物上 D.抗微生物抗体上 E.抗C3抗体上 10.诊断DTH的皮肤试验,在前臂内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后,观察时间为:

医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归纳总结

三大免疫结合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血凝试验 胶乳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P47 明胶凝集试验 自身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RBC膜上的不完全抗原) 间接coombs试验(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液体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抗原稀释法 抗体稀释法 免疫浊度测定 沉淀反应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对流免疫电泳 CIEP 火箭免疫电泳RIE 免疫电泳IEP 免疫固定电泳 交叉免疫电泳 三大标记技术 一、放射免疫:放射免疫: 免疫放射:

二、荧光免疫技术P81 荧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光 免固相抗体竞争法 疫 分固相抗原竞争法 析 类 型 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测定 荧光酶免疫测定(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原夹心法 固相抗原竞争法 三、酶免疫技术 P95 酶免疫技术分类均相酶免疫测定 EMIT 克隆酶测定分析 异相酶免疫测定异相液相酶免疫测定 固相酶免疫测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方法)Ab 双抗体夹心法 双位点一步法 Ag 间接法 双抗体夹心法 竞争法 捕获法 其他标记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CLIA 直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 P109 类型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CLEIA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 固相膜免疫测定免疫试验IFA 免疫层析试验 ICA 膜免疫测定的种类斑点酶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E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ELISPOT 免疫印迹法 IBT/EITB 放射免疫浊度试验 RIPA

免疫细胞 1、分离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PBMC P161 淋巴细胞分离贴壁粘附法 吸附柱滤过法 磁铁吸引法 Percoll分离液法 T细胞和B 细胞的分离 E花环沉降法 尼龙毛柱分离法 T细胞亚群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 磁性微球分离法 荧光激法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2、免疫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抗体致敏细胞花环法 P174 免疫细胞化学法 免疫荧光法 FCM 3、功能检测 T 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形态学 P178 3H-TdR掺入法 淋巴细胞 T细胞 MTT比色法 CFSE(活细胞染料) T细胞分泌功能检测 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试验 体内试验 B细胞:B细胞增殖试验、溶血空斑实验、ELISPOT、体内试验 NK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学检验试卷试题.doc

免疫学检验试题

章免疫学检验试题 一、选择题 1.SPA 能特异性与下 述哪种 Ig 的 Fc 段结合? ( ) A.IgG B.IgA C.IgM D.IgD 2.在人类血清的 Ig 中,κ链和λ链之比为? ( ) A.1:1 B.1:2 C.1:3 D.2:1 3.56℃ 30 分钟可使下列哪种I g 丧失生物学活性? ( ) A.IgG B.IgA C.IgM D.IgE 4.胎血中出现抗风疹 病毒的何种 Ig,则表示子宫内感染? ( ) A.IgG B.IgA C.IgM D.IgD 5.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参与? ( ) A.C2 B.B因子 C.C1q D.C3 6.补体不具备的作用是? ( ) A.中和作用 B.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 C.调理作用 D.溶菌作用 7.补体含量增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 )

A.肿瘤文含义错误的是: ( ) B.系统性红斑狼疮 A.IL ——白细胞介素 C.血清病 B.EPO ——血小板生成 D.肾小球肾炎素 8. 关于旁路途径正确 C.SCF ——干细胞生长的叙述是: ( ) 因子 A. 需要抗原抗体的识别 D.TNF ——肿瘤坏死因和反应子 B.膜攻击单位与经典途11. 关于 MHC Ⅰ类分径相同子,下列哪项是正确 C.首先被活化的补体成的? ( ) 分是 C5 A. 存在于一切有核细胞D.需要经典途径的识别上 单位和活化单位的参与 B.只存在于白细胞上 9.能引起恶液质的细 C.只存在于淋巴细胞上 胞因子是: ( )D.只存在于巨噬细胞上 A.TNF- α12. 下列哪种疾病与 B.TGF- βHLA-B27 抗原相关性 C.IFN- α显著: ( ) D.IL-2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10. 下列英文缩写的中 B.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