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学情分析

《最后一课》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自主在文中做记号。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青州实验初中王连海 一. 导入新课 教师:请大家来读一读投影上的诗歌,读完后试着给这首诗取个名字。 (教师出示投影1。学生自由读,取名。) 学生:题目可以叫“最后一课”。 学生:我取的名字是“最后的晚餐”。 教师:两位同学取的名字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名为《最后一课》的小说。请大家打开书本。 (教师出示投影2) 二. 背景介绍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最后一课的呢?请大家看投影上的背景介绍。 (教师出示投影3。学生自读投影内容。) 三. 初读感知 教师: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再快速浏览一下,然后来谈谈你初读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投影4。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学生:我觉得这篇课文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失去国土后的悲愤心情,以及对法国的无比热爱。学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四. 感受、理解小弗郎士 教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谈得很好。我们都看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现在,我们就来感受文中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教师出示投影5。学生阅读、搜寻、朗读、书写感受) 教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可以仿照投影上“示例”的说法,也可以自己选择句式来谈。 学生:我选择的是第10段的“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情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因为自己没有受到老师责骂时的庆幸。 学生:我选的是第14段:“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这一段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没有认真学习感到万分懊悔,可以看出他现在非常想好好地学习。而且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一段再朗读一遍,把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好的。

最后一课的教师教案

最后一课的教师教案 最后一课的教师教案 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 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 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 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1、细读“我的教室” 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 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 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

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 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 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抒写细节渲染氛围 3、细读“我的老师” 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朗读。 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 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 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 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 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 爱国之情 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 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最后一课》一线串珠式优质教案设计及评析.doc

《最后一课》一线串珠式教案设计及评析 设计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l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课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 人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个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一动不动地瞪着眼睛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③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知识全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高潮。3.讨论,点拨: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

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评析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住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爱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是又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讨论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过程看,内容丰富,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设计简述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l5分钟)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阅读全文。综合课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学生活动第二个教学

《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吴翠芹)

-- 最后一课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 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教学这一课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课件 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整体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编排出现较大变化: 1.全书总共24篇文章,仅保留旧版教材文章9篇,其余为新增文章,其中包含老版教材其他年级段文章5篇,七上1篇,八上4篇。 2.古诗词诵读保留旧版4首,新增4首。 3.名著导读,由旧版《童年》、《昆虫记》更改为新版《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且分别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六单元之后学习。 同时在创新中仍然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各单元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粮食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学习精神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注意结合人物生平极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邓稼先/杨振宁:划出你认为最感人的、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语句并解释、分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赏析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第二单元 (一)教学内容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目标 第二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三)教学重点 5黄河颂/光未然: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6最后一课/都德: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8木兰诗: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完美版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生3:不做有损国家利益、有损国格的事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爱国行动,而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来说爱法语就是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师:做事确定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哪些目标呢?(投影1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呢? 生读: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读的很流畅,如果读的声音能再大点的话就更好了。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 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音现象,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 师:扫清了阅读的障碍,我再来检查课文咱们同学读懂了吗?(投影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 生:因为上完这节课之后,小弗朗士就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生: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教法语了。. 师:为什么法国人再也不能学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呢?请看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4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读投影内容) 师: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那么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感受呢?你能谈谈吗? 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生:普鲁士太可恨了,侵略法国不说,还不准法国人学法语,强迫他们学德语。

从最后一课看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最后一课看环境描写的作用 【写作背景】第一次单元考过后给学生分析试卷时很多学生都苦恼地向我诉说老师我每一次考试都是现代文阅读扣分最多了你说怎么办啊我问他她是文章看不懂吗他她回答说有时是看不懂可有时看得懂也扣了好多分现代文阅读怎么就这么难得分啊诚然如果说积累与运用是考查一个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是考查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要掌握好字词拼音对病句、修辞、语言表达类题目多加练习要得分其实并不难而文言文阅读则要求理解、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只要能掌握常用的一些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用虚词的用法和作用多背多做多积累也是容易得分的唯独现代文阅读真真叫学生害怕中偏下的学生常常看不懂中偏上的学生看得懂但常失分而现代文阅读又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占有极大的比值不容忽视。为此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在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中就一起探究讨论了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赏析方法如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文章内容的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的理解等等并安排3月22日由柯老师执教《最后一课》以文本为载体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进而学会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去。 【课堂过程】在研讨文章这个环节上柯老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小弗朗士是个变化发展中的人物请同学们抓住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完成以下任务1、对法语的认识变化----2、对老师的认识变化--------3、对普鲁士兵的认识变化----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说明填表的理由。 在经过18分钟的探究合作交流后学生完成了表格的填写1、对法语的认识变化害怕、讨厌-------热爱。 理由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6?7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2、对老师的认识变化怕----理解同情----充满敬意。 理由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文本分析:《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小弗朗士从幼稚到悔悟再到懂事的思想变化过程。同时,小说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表现了“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的不同,展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学情分析:经历一学期的初中学习,学生基本能通过预习掌握文章的大意,发现不懂的问题。对记叙文这种文体比较熟悉,能找出记叙文六要素,能结合文本对主要人物进行一定的分析,知道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但对小说这种体裁只是略知一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的塑造,环境的作用所知并不多。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规范的小说。 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结合奥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 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法 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 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 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 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 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

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说课稿 李文斌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片教读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特点,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点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改写。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分析人物形象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语文公开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的文学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有几要素? 生:三要素。 师:哪三要素? 生:人物、环境、情节。 师:哪个要素是核心? 生:情节。 (这是备课时我没预想到的,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我在上新课前先和他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小说的相关知识,以备以后上课用。我备课时,预想的是学生异口同声会答“人物”。) 师:小说故事情节的开展是为了塑造? 生:人物。 师:对,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又叫“典型人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典型人物是谁?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今天,我们就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学习这篇

课文。首先,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1.默读全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2.朗读文本,在字里行间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带动了全班齐读,明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一分钟时间。 (ppt出示预习检测: 课文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______,后被________占领。 ____来了命令,_______的学校只许教___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____语课。)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ppt出示: 课文是__法___国作家__都德__写的。 小弗朗士生活的小镇原属__法国___,后被__普鲁士__占领。 _柏林_来了命令,__阿尔萨斯__的学校只许教_德_语,今天是最后一堂_法_语课。) 师:很好,预习很全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这就是本文的写作背景。

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最后一课上的师生情》

最后一课上的师生情 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跟同学们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简单的一句话,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已经跃然纸上。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师生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师生情谊的深厚和情感,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不可估量。 师者为何人?《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让祖国的花朵随着时代的发展,德智体美劳都有全面的进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在这花朵的培育当中,是时间、是青春、是情感的投入,而最后一课上的“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便是一个侧影。 “你们再看看书”是一种寄予厚望的良苦用心。在《老师?好》这部电影中,于谦所饰演的老师一心把学生的前途放在心上,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到班上有同学放弃学业,到处到街上去寻找他,用尽办法使他迷途知返;看到班上的学生安静同学利用自己的时间为其他同学进行高考复习,担心影响她的学习而强烈反对,与此同时,还免费给这些同学上课;看到高考临近,要求学生停止一切课外活动。但是关婷婷同学不顾反对,坚持带领同学们参加比赛,为老师夺回第一名后,他邀请同学们到家里吃饭,讲述自己的

北大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位老师,也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个老师为了学生的成长用心奉献的真实写照。 “我再看看你们”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中学校园走出,走进象牙塔,走进社会,而老师一直留在校园,送学生离开,也盼望着学生常回来看看。如果说学生是箭,那么老师是弓,箭在磨炼中逐渐变得坚硬笔直,而弓也鼓足了劲,让自己充满力量,从而箭才能射得更准,抵达目的地。让箭射中靶心,是弓的使命,也是弓的成就感所在,但是,与此同时,看着箭的远去,也难免有一丝失落与不舍。 “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而能起到这种真正的撼动力量的,唯情感莫属了。情感由人产生,并且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而这一流动会闪烁着夺目的光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有的付出,都在春风化雨中成为另一种感动。是春华秋实的回馈,带来的是满足;是把感动记在心间,跃然于纸上;是爱的传递,“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无论是哪一种,这种情感都是当今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中无比珍贵的东西。 或许,我们还会看到教育中的一些令人惋惜的现象;可能,我们也会见到社会中感恩之情的缺失。但是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

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讲课人:丁建丽 时间:2015.3.25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 生1: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 生2:爱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使祖国更美丽。 生3:不做有损国家利益、有损国格的事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颗爱国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爱国行动,而对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来说爱法语就是爱祖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弗朗士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师:做事确定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也不例外。看看我们这节课要完成哪些目标呢?(投影1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呢? 生读:1、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悟文章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读的很流畅,如果读的声音能再大点的话就更好了。 三、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看同学们扫清了阅读的障碍了吗。(投影2生词)这些词你会读吗? 生:字帖(tiě)郝叟(hǎo sǒu)祈(qí)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ē) 生:我认为应该读字帖(tiě) …… 师:看来同学们对“字帖”读音有争议。老师来做一下解答,希望同学们记住了。这是个读音字,它有三种读音:字帖(tiè)妥帖(tiē)请帖(tiě)这种多音现象,同学们平时要多关注。 师:扫清了阅读的障碍,我再来检查课文咱们同学读懂了吗?(投影3)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 生:因为上完这节课之后,小弗朗士就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 生:韩麦尔先生再也不能教法语了。. 师:为什么法国人再也不能学自己祖国的语言--法语呢?请看故事发生的背景。(投影4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读投影内容) 师: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那么你读完了这篇文章后有哪些感受呢?你能谈谈吗? 生;我非常同情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竟连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生:普鲁士太可恨了,侵略法国不说,还不准法国人学法语,强迫他们学德语。 生:我觉得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学好祖国的语言,否则也会像小弗郎士一样后悔莫及的。

《最后一课》评课稿)

《最后一课》评课稿 第一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 林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准确到位,这首先体现在两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上:1、多角度解读人物。2、品味语言,感受爱国情怀。这样,紧扣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这节课就是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这样设计的优点是,用目标引领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清楚要去的目的地,也就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两个目标制定体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课程观,而不是传统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正体现了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特征。 第二个成功之处是以生为本,活动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并行,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目标明确之后,便进入对文本的解读,林老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用默读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课程标准重视默读,对这个学段的学生要求的默读速度是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同时,默读也契合了《最后一课》庄严肃穆的气氛要求,我观察到学生默读时神情专注,情感投入,与文本近距离接触,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接下来的“解析课文并走近人物”这一大的环节里,教学过程活动化,用卡片呈示活动项目,借助卡片,学生活动易于落实,教师易于评价,卡片贯穿课堂始终并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这一大环节设计很有特色,传统的课堂大多关注“教什么”“怎么教”,而这节课更多地关注“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样,把“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四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 下面,我结合具体例子说一下林老师是如何体现基于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特征的。 例如:让学生借助卡片填写并展示“今昔课堂有何不同”这一环节中,我观察到学生认真研读文本,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好的体现,他们依据文本,在书上标划,然后找出关键的语句填入表格,展示时一人说往常的课堂,一人说今天的课堂,内容对比鲜明,学生观点明确,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表达流畅,这两位同学回答后,老师又让其他同学评价并补充,鼓励学生倾听思考表达,积极参与课堂。这个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语言建构与运用) 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思维发展与提升) 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思维发展与提升) 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这是爱国情怀。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这也是爱国情怀。热爱祖国语言,传承祖国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依然是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咱们中国人肯定有。今天我们跟着小弗郎士的脚步来看看法国人有没有爱国情怀。 二、理解词句,品味语言。 1、文学文化常识类词语(结合注释理解) 最后一课的作者简介及背景注释、普鲁士、督学、分词、圆体字 2、重要的基础词语。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 祈祷(qídǎo)惩罚(chéng)诧异(chà)宛转(wǎn) 戒尺(jiè)郝叟(hǎo sǒu)皱边(zhòu)督学(dū) 膝头(xī)懊悔(ào)萨(sà)挟(xié) 惨白(cǎn)钥匙(yào)磨(mó)损惨(cǎn)白 诧(chà)踱(duó)凳(dèng)藤(téng) 3、内涵丰富的语言赏析 (1)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简析】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

都德的《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注解:《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比较浅显。本堂课没有采用传统的分段、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主题与主要人物、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品味题目,初步感知课文;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3、质疑求异,展开个性阅读;4、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一、品味题目,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齐):老师好。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看看印发的写作背景。现在来问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生: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师: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 生: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师:更具体一点? 生:我查了一下资料,不过文章中也有类似的意思,说法国和普鲁士打仗,结果失败了,普鲁士就割法国的两个省,一个是……阿尔萨斯,一个叫洛林的,普鲁士人让这两个地方的学校都用德语上课,而课文中说“新老师明天就到”,所以这节课就成了小弗郎士他们最后一节法语课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品品题目,能不能从这四个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生低声读“最后一课”)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 生:我从这四个字中读出遗憾之情。 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 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 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

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没有了吧?哦,林**,你还有话要说? 生:嗯。我从题目中读出了同情。 师:呵呵,刚才别人说“恨”,你现在来“同情”,这不是唱反调吗?你先别说话,我把这个问题先抛给其他同学。同学们猜一猜,林**想同情谁呀?生:应该是同情……自己吧。 师:自己?哪个“自己”? 生:本文的“我”是指小弗郎士,“自己”就是指他啰。 师:呵呵,小弗郎士就是“自己”啊。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点点头)师:他猜对了你的心思吗?生:没有。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师:说的好,有理有据。老师本来想在这个环节上点到为止,没想到倒引出同学们这么多话来。既然如此,老师就多问几个问题:这最后一课,还牵涉到哪些人呢? 生:镇上的人。 生:从前的镇长啊,邮递员啊,还有郝叟老头等人。 师:不错。那么大家说说,“最后一课”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师:谁来说说看? 生:他们也有后悔。因为书上说,他们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 师:还有吗? 生:课文第16段里好像有。他们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来,他们也感谢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他们来这里是对失去的国土充满敬意。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1 今日,我们学完了法国作家都德所著的一篇名作:《最终一课》,我的感触颇深。 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述了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终一节 法语课。经过一个童稚无知,但又能管住自我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述,生动形象得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我祖国的热爱。 由景及人,我们不正如此吗?此刻我们正在应对“萨德危机”,一旦韩国把萨德安装好,那么日本,菲律宾就会紧随其后。那时的中国将会像一个一丝不挂的人一样,将自我所有的保密暴露在别人眼前,让美国人民看得一清二楚。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人民的自尊又去哪里了?可笑的是韩国乐天的负责人却对中国 人民抵制乐天不以为然,并说:“没有事的,只要我一打折,中国人立刻又回去蜂拥而至买我们的商品。”这是带着一种轻蔑和讽刺嘲笑的语气。他们韩国人越打心眼里瞧不起中国,中国就越要挺直腰板。可是仍然有些人却不顾自我的尊严。

一天早晨,乐天玛特里人山人海,那些人大多是中国人,他们跑去乐天玛特里,就只是为那几件打折的商品。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抵制乐天,他们却这样回答:“中国的人口这么多,就算我们不抵制,还有其他人呢。”听到这句话,我为他们而感到羞耻,我只想问一句:难道为了自我眼前的利益,就能将祖国的利益置之度外了吗?难道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吗?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多学习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那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敌人少一些怜悯,就是对自我多一份热爱。好好学习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应从小事做起。 最后一课课文读书笔记2 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终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明白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经过上最终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终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我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我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教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