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于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于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于当前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全县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殡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葬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火化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殡葬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殡葬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不断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宣传力度,搞好优质服务,使广大群众传统的殡葬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火化意识不断提高,全县的火化率逐步上升,但由于综合原因,这项工作一直得不到很好落实。分析起来有以下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对群众思想影响深远,目前,特别是农村封建迷信活动、认为人死了用火烧了就是坏了八辈子的霉,对祖宗的不尊重,而是应该完好无损的埋在地下,这样才能对得起上辈。

(二)私葬乱葬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丧主采取隐瞒、偷埋等手段实行土葬,县、乡民政部门每年都接到有群众举报案件,这种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但影响极大,如不及时查处,就会造成其他群众相互仿效,给殡葬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三)殡葬特权依然存在。部分领导干部滥用手中职权,带头违反殡改政策,在亲属去世后实行土葬,大操大办丧事,还有的热衷于办丧事时唱大戏、大办宴席,个别人还借机敛财。这些现象不仅引起

相互攀比,增加群众负担,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四)丧葬负担费过高。政府推行殡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而实际上却是遗体火化后,骨灰再装棺土葬,大操大办。丧家不仅没有从殡改中得到实惠,反而,加重了负担,增加了麻烦,所以群众对殡葬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殡改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基层认识不高,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乡、村两级认为此项工作难度大、不好抓,积极性不高,不能把殡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没有建立诸如红白理事会等一些群众自治组织,个别村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的村干部还参与婚丧事大操大办之中。

(二)殡改政策宣传不够,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全县近年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对殡改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没有开展经常的、系统化的殡葬法规知识的宣传,致使个别干部群众对殡葬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不够,传统的殡葬风俗习惯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不能自觉地做到移风易俗,革故鼎新。

(三)执法稽查力度不强,管理工作不到位。乡镇每年集中开展多次殡葬工作督察活动,特别是在清明节前后,把殡葬工作做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但由于殡改执法队伍薄弱,不能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形成了民不告,官不究状况。造成违反殡葬法规的人和事难以得到及时查处,长此以往,一定程度加大了推行殡葬改革的难度。

(四)公墓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使土葬、火葬没有本质区别。殡

改执行初期,虽然部分行政村建立了公墓,但也是出于应付检查的需要。目前,全县14个乡镇设有公墓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偷埋土葬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被迫活化的也二次装棺土葬,不仅没有达到节约耕地的目的,也加重了丧家的经济负担,所以大部分群众宁愿选择偷埋土葬,也不愿意光明正大的实行火葬。

三、进一步做好殡葬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把殡改工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乡、村两级要把殡改工作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组织、制定措施、定期研究、明确责任,及时解决殡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殡改工作,特别是派出所、民政所、工商等部门要协调联动,相互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殡改工作大格局。

(二)大力宣传殡改政策,切实转变群众的传统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坚持长期地宣传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殡葬法规知识,引导群众节俭办丧事。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引导群众文明治丧。逐步引导农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制订文明规范的乡规民约,自觉创造以讲排场搞攀比做婚丧为耻,以俭朴文明办婚丧为荣的良好风气。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转变旧观念,提倡厚养薄葬。把精力和金钱用在学科学技术、用在发展生产上。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农村中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要带头刹住殡葬攀比之风,首先从自己做起,勇做文明节俭办婚丧事的先锋模范,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大殡改执法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殡改政策落到实处。一是要建立健全殡改督察检查工作的各项制度,组织专业执法人员,对

殡改工作进行定期巡查检查,使这项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二是对违犯殡改政策的各种案件,及时有效地依法查处,特别是对一些私葬乱葬现象要处理到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要抓住一些正反面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公开宣传和处理,起到教育震慑作用;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违法殡改政策的案件,在政策法规规定范围内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对参与违纪的有关领导干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四是建议上级制定殡改工作中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和细则,使基层单位在执法中便于操作。

(四)研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鉴于目前农民群众对殡改政策的认识程度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实际需要,建议在执行和落实殡改政策中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以调动广大群众自觉执行殡改政策的积极性。如减免农民群众的运尸费、火化费等,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所有火化费用应有政府买单;对合法经营丧葬用品的商户应减免有关税费;积极鼓励社会化兴办各种殡葬设施;对农村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对模范执行殡改政策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加大殡改事业的资金投入;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乡镇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公益性公墓,每个村要建立一个公益性公墓或安息堂,积极引导群众在公墓安放逝者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全册备课

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

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 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 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第四周:第4课大林寺桃花 第五周: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第6课柳谯晚眺 第八周:第7课衣冠服饰 第九周:第8课言语应对

县政府关于殡葬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

县政府关于殡葬改革工作情况的报 告 县政府关于殡葬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2007-02-08 09:25:55×县殡葬改革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民政局的具体指导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领导,县级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狠抓殡葬改革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开展殡葬改革工作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我县殡葬改革工作的具体情况 为推进全县殡葬改革的开展,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和中央、省、州的有关文件精神,1997年我县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殡葬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政发〔1997〕

58号),该《办法》规定:莲城镇城区和通公路的村寨,××、××、××、××、××等乡(镇)所在地及其到县城公路沿线的村寨划定为火化区。辖区内的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由民政部门发放抚恤金的人员、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员死亡后一律火葬。我县采取积极的措施认真贯彻《××县殡葬管理实施办法》,一是认真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中央、省、州的有关精神和县的《办法》,使国家干部职工、城镇街道居民和公路沿线群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认真加强县殡仪馆内部管理,增强殡葬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殡葬管理水平;三是坚决贯彻殡葬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殡葬火化率,1997年全县火化遗体91具,2000年火化遗体106具,2003年火化遗体142具,2004年火化遗体158具,2005年火化遗体201具,遗体火化率逐年上升,群众丧葬观念不断改变,殡葬改革工作不断深入。为加快殡葬改革步

伐,2004年2月,我县下发了《关于要求全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实行火葬、简办丧事的通知》(×办发〔2004〕4号),全县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分别签订了带头实行火化保证书,为推进全县移风易俗的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模范带头作用。2003年12月《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施行和2004年12月《×××殡葬管理办法》施行后,我县掀起了《条例》和《办法》的宣传高潮,充分利用“三月法制宣传月”和殡葬宣传日(清明节),采取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用车辆和录音带巡回各乡(镇)、县城播放等形式加大殡葬法规的宣传,共发放2万份宣传资料。同时,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县调整划定殡葬火化区方案》上报省、州审批,把全县通公路(含殡葬车可以通行的农村简易公路)、用殡葬车接送遗体可以当日往返殡仪馆的乡(镇)和农村等区域划定为火化区。 二、贯彻省、州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工作责任书的情况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中国殡葬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摘要]我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倡导树葬、建立电子坟墓、网上扫墓等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俗。 殡葬历来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窥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荣辱。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部分地区,旧的习俗,特别是旧的丧葬礼俗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少数以宣传封建迷信为职业的“阴阳先生”、“巫医”活动十分猖獗。不少人注重抵御外来的“精神污染”,而对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精神污染却忽视了。我们对此不应采取消极和听之任之态度,而要旗帜鲜明地宣传改革,破除封建旧习,倡导与社会主义时代相适应的悼念方式和寄托哀思的内容。这一改革,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既深入人心,又势在必行。而且它的意义将超出民俗范围,成为政治改革的内在应力,促使中华民族更加进步、文明。 一、中国殡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部分人大搞封建迷信活 —1—

动。且大有蔓延之势,给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上增加了压力,给社会增加了负担,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风气,腐蚀了人们的灵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现将中国殡葬改革中的不良现象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11愚昧无知 近年来,殡葬领域中出现了所谓的“与时俱进”。我国有些地区在举行丧葬礼仪时,为死者扎洗衣机、彩电、冰箱、轿车、手机、甚至电脑和空调等等,用这些电器代替了以往的纸牛、纸马进行焚烧;“西天冥府银行”的钞票发展到用“美元”、“欧元”等,且面值越印越大。 也有些人,父母亡故已有多年,扎纸编花,敲鼓念经,深挖高筑,为其父母翻修墓冢。他们认为今天要过上好日子,全靠祖宗坟地“风水鉴照”、“祖荫祖德”。 更有甚者,不仅注重死者物质生活,就连精神生活也给予了充分的关心。为死者举办结婚仪式、征婚等等。据载,2001年4月3日上午,江宁上坊乡的陶某和家人在给舅舅上坟,他们准备得极其“隆重”,纸洋房、纸冰箱、纸彩电,把一辆三轮车堆的满满的,最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竟然还准备了一个花枝招展的“纸小姐”。原来陶某的舅舅是个老光棍,生前吃了不少苦,为了舅舅在阴间的生活不“寂寞”,陶某特地定做了这个纸糊的“小姐”,墓前,陶某还特地燃放鞭炮制造气氛,称这是“结婚仪式”。 21铺张浪费 —2—

基层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基层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殡葬改革工作,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组织调查考察组,深入到相关部门和全区七个街道乡镇,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区殡葬改革工作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殡葬管理相关法规政策,在加强宣传教育、实施火化葬法、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我区自X年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以来,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殡葬改革工作,出台了《X 县推行遗体火化的实施意见》、《X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殡仪活动整治的通告》、《关于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殡葬改革规定的通知》、《关于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殡葬改革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全面系统的政策支撑。 同时,深入宣传殡葬改革政策,要求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带头遵守,

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树立移风易俗、文明治丧、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二)殡葬管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为规范殡葬行为,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深入推进殡仪活动“八不准”等规定,做好“事前介入、事中跟踪、事后处罚”等全过程管理。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为丧户提供手续办理“一条龙”等服务。积极推行殡葬惠民政策,在全市范围率先推行火化区域内所有居民基本殡葬费用政府买单等措施,切实解决了我区异地火化等难题,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保证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立足海岛区情地况,积极推进殡仪服务中心建设,科学规划公墓管理布局。目前,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区殡葬服务条件,规范群众丧事行为。同时,加大公墓生态化改造和绿化提升工程,有效改变了部分公墓环境脏、乱、差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思想认识仍然需要提高。一是个别街道乡镇和村居干部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一些群众的殡改意识还比较淡薄,受传统丧葬陋习困扰,跟风厚葬现象依然存在。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文明殡葬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尤其是x等地大操大办的陋习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三是有的部门认为殡改工作是民政部门的事,与本部门关系不大,协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中国特色现代殡葬发展浅析 【摘要】本文针对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以及惠民殡葬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和谐殡葬做了初步的探索,进而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现代殡葬发展做了粗浅的论述,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现代殡葬体系:是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关键词】和谐殡葬、现代殡葬、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惠民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然消亡后,后人对逝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殡葬历经千年,在历史文化的演变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殡葬文化、殡葬礼仪、殡葬方式、殡葬传统,其中不乏存在繁缛、迷信、封建等已与现代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殡葬习俗。尤其在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文明给予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必然会影响到传统殡葬的改变与改革。在探讨传统殡葬改革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建立与现代经济、现代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殡葬体系。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的要求,现代殡葬建设应当以人文殡葬为基础,绿色殡葬为内容,科技殡葬为动力,惠民殡葬为引擎,全面构建和谐殡葬体系,走中国特色现代化殡葬道路。 一、以人文殡葬为基础,弘扬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是承载殡葬文明的载体,人文殡葬是人类殡葬文化的传承、延伸、创新与发展,是现代先进文明与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其建设就必然不可能与传统殡葬、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割裂开来,但同时也不能对传统殡葬一味的传承,文化必然要彰显其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布局与总要求,人文殡葬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倡导慎终追远,全面满足人的尊严、关怀和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礼仪、亲情和文化内涵,构建人本化、人性化和人道化殡葬服务体系。 “人本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集中表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言之,人文殡葬人本化,即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本位文化。这其中包涵两个层面:一方面,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另一方面,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阅! 殡葬改革是保护资源和环境、节约土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深入,xxxx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重点项目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受“入土为安”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我市土葬盛行,挤占了大量土地和森林资源,“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充分尊重民间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科学推进殡葬改革,达到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破除封建迷信丧葬陋俗,提高社会文明的目的,成为关系xxxx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xxxx4年下半年,市政协社法委调研组由林国辉副主席带队,在我市及东方、乐东、昌江等市县,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方式进行殡葬改革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xxxx市现有城乡户籍人口约68万,以人口死亡率6‰计,每年 __约3600人。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选择火葬的人为数不多,群众对遗体普遍采用的处置方式为土葬,以每个墓穴平均占地10㎡计算,每年占用的土地就达36000㎡(约合54亩)。此外,土葬还消耗大量木材,按每个棺木消耗木材0.45立方米计算,每年消耗木材近1620立方米,不仅破坏自然和人居环境,而且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近年来,我市先后安排公墓园建设资金累计近10个亿,已

建成投入使用公益性公墓园6座,经营性公墓园1座,另拟建公墓园5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公墓园缺乏、乱埋乱葬的现象,但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市殡葬现状仍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无序殡葬吞噬土地,加大城市开发成本。长期以来,农村零星乱葬滥埋、修大坟现象比较突出,坟墓散布在全市各规划区、田地内和公路两旁,不仅妨碍耕作和城市开发,而且经常引发邻里斗殴甚至群体性事件。由于缺乏统一殡葬区规划,坟墓的成片搬迁主要依据项目建设需要临时决定,几乎每征用一块项目建设用地都涉及到坟墓搬迁,造成工作被动。更有甚者,部分村民在得知开发消息后大肆抢建假坟,许多地方一夜之间就出现了数百座“沙包坟”、“篮球坟(面积仅篮球大小)”,项目建设单位被迫把大量精力用于协商迁坟。部分墓主家属漫天要价,增加了企业补偿成本,造成工程延期,甚至项目搁置。以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xxxx红塘湾剧院暨红塘湾国际文化名人会馆”为例,征地面积仅53.79亩,竟然有坟墓758座,整个搬迁安置费用1240多万元,好不容易迁完后,其用地红线外紧邻的海防林在短时间内又出现了300多座疑似假坟,项目业主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二)观念习俗有待转变,生态殡葬认可度不高。xxxx市是海南__规定的火葬与土葬并举的地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xxxx3年市逸仙园火葬场全年火化量为近700具,约占死亡居民数量的25%,远低

柳州殡葬设施规划初探

柳州殡葬设施规划初探 作者:黄斌杰 一、殡葬设施的概念 殡葬设施是为了进行殡葬改革、殡葬管理、殡葬服务等与殡葬相关的工作,满足人们殡葬活动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狭义的殡葬设施是指为处理遗体或骨灰以及满足人们殡葬活动而建立的建筑或场所。目前我国的殡葬设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处理遗体的殡葬设施。包括火化遗体的火葬场,其主要功能是负责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火化。 二是处理骨灰的殡葬设施。包括安葬遗体、骨灰或者安放骨灰的公墓,其主要功能是安葬(或散撒)骨灰并为人们提供祭奠、悼念的场所。 三是为殡葬活动过程中礼仪的进行而建立的殡葬设施。包括为停灵、吊唁、遗体告别等殡葬礼仪而建立的殡仪馆、殡葬服务中心等;骨灰散撒(如海葬)后,为了方便后人悼念、纪念而建立的纪念或祭奠设施与场所等。 二、我国殡葬设施的发展现状 我国殡葬改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的基础上,殡葬习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殡葬法治稳步推进。在我国殡葬改革的历程中,殡葬设施主要经历了

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为了迅速推行火葬而建立的“三五”式火葬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 二是进入 20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社会体制改革和殡葬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殡葬消费的需求的提高,对设施简陋的火葬场进行更新改造,原有的接运、冷藏、火化简单功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形成了以火化、礼仪、骨灰存放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殡葬设施即殡仪馆;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随着“骨灰处理多样化”精神的逐步落实,为满足人们传统殡葬文化中“入土为安”的殡葬需求,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以安葬骨灰为主要功能的经营性公墓,弥补殡葬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 三是进入 20世纪 90 年代后,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殡葬消费需求,进入“殡仪馆进一步更新改造,争创国家等级殡仪馆,经营性公墓得到长足发展”的阶段。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以“一条龙”殡葬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服务中心,给人们的殡葬活动提供了便利。经营性公墓的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 我国现有殡仪馆约 1600 个,以安葬城镇居民骨灰(或遗体)为主要功能的经营性公墓约 1800 个,在农村分布着公益性公墓近 20 万个。

中国传统殡葬观探论

刘冲 (赤峰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是民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在中国传统殡葬观念中,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构成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的两条主线。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殡葬与殡葬文化不可或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葬习俗人文化特征,逐渐与现代文明日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殡葬;殡葬观念;殡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27-02 殡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以及具体的殡葬行为方式上,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殡葬观念(以儒家、墨家为主),并且厚葬与薄葬交织更替,使中国的殡葬习俗成为文明传承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殡与殡葬 殡葬,即殡殓埋葬。周制:利用“属纩”方法确认亲人生命终结,次日举行“小殓”仪式,即在卧室为死者净身着寿衣。第三天举行“大殓”仪式,即在堂前东阶上(即主位)进行入棺仪式。亡人入殓后要停柩待葬,迁柩于西阶(客位),即“殡”。《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西阶之上”[1]。《说文》:“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2]停柩待葬期间要举行一系列社会性活动以表达人们对于死者的感情。“殡”还可以理解为“埋葬”,如《荀子·礼论》:“三月之殡。”此处的“殡”就有“埋葬”的意思[3]。“葬”有“藏”的意思,如《礼记·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4]狭义的殡葬一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挽联、出殡送葬、安葬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殡葬活动并不是从人类之初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尚处于萌芽状态。“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5],这种比较原始的埋葬方式,谈不上殡葬。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们对待死者便由无意识的处理转变为有意识的安葬,殡葬观念逐步形成。当时的殡葬非常简陋,人死后用荒草包裹好后,埋入土中即可,不用棺椁,不起坟堆,无任何标志。 真正意义上的殡葬活动和是在人类进入氏族社会以后由于“灵魂不灭”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当时的遗址中,对死者遗体有了“化妆”处理(如将遗体染色),死者有了随葬品。这说明氏族社会的人们开始对血缘关系有了认同,对死者的遗体有了保护意识,对祖先有了追念意识。“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6],当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性活动来对待死者时,殡葬就具有了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也就产生了殡葬伦理观念。 最早的职业殡葬始于西周,当时从事殡葬工作的人是国家一级的官吏“冢大夫”和“墓大夫”。汉代皇帝指派官员来“典丧事”,东汉时已经有了专门制造棺椁的机构,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载,洛阳“市北有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槨为业,赁輀车为事” [7]。不过当时的殡葬比较简单,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来操作。殡葬的进一步专业化和火葬与佛教在中国的流行有关。佛教传入中国后,火葬很快得到汉族人认可,寺庙承担殡葬事宜,僧人诵经,为死者超度灵魂。“焚尸之所”,就是寺庙经营的火葬场。由于佛教的日益传播,丧葬活动在民间推广开来。 二、殡葬观念的发展 殡葬文化是传统文明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在殡葬观念上一直承袭着儒、墨两家的两种殡葬观念。儒家所倡导的“礼”和“孝”,构成了整个中国传统殡葬观念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厚葬的殡葬观,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普通民众。孔子主张“慎终追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乞巧节的相关资料。 10 《陶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1 《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 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殡葬行业调研报告

(2009年7月28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 根据《泉州市人大常委会2009年监督工作计划》,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张贻伦副主任带领调研组对全市殡葬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贯彻执行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情况汇报,先后到晋江市、石狮市、泉港区等地听取当地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并召开4场由当地人大分管副主任,政府分管领导,人大内司委、政府法制办、民政局、工商局、物价局、镇(办事处)、村(社区)、殡管所、殡仪馆负责人和各级人大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书面审查了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南安市、德化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人民政府的自查报告。通过调研,了解和掌握了比较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市政府高度重视本次专题调研活动,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认真部署各县(市、区)政府开展自查,并按时报送自查报告。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市民政局、工商局、物价局领 导陪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5年9月以来,我市殡葬管理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强殡葬管理、推行文明殡葬、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主题,认真贯彻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福建省殡葬管理办法》和《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规章和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领导重视,殡改工作逐步深入 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充分认识殡葬改革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把殡葬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殡葬改革工作力度和深度。 一是健全机构。市委及时调整充实市殡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宣传部长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各级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下分别设立殡葬管理所、工作站、管理员、协理员负责殡葬管理日常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四级殡葬管理网络。同时,公安、工商、物价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逐步建立起"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明确责任。各级政府分别制定殡葬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以及各殡葬服务单位层层签订了《殡改责任状》,把殡改工作纳入考核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惠安县将殡葬管理单列5个指标进行考评,对管理不到位的,取消该项目考评分数。洛江区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工作不落实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德化县把殡改工作纳入评选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市民的重要指标之一,并纳入年度综治票决制的考核内容。三是出台规定。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福建省殡葬管理办法》,结合实际情况,我市制定的《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经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4年4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2005年9月30日,根据市人大十三届六次会议部分代表提出的建议,重新修改的《泉州市殡葬管理暂行规定》将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接运遗体的时限从原来12小时改为36小时。2006年8月,市政府又制订了《泉州市殡葬改革"十一五"规划》。通过暂行规定的制定和修改,逐步完善

当前殡葬改革的问题与思考—以江西省“抢棺”事件为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0), 1688-1692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8269302.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0518269302.html,/10.12677/ass.2018.710252 The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for the Funeral Reform —Taking the Case of “Grabbing the Coffin” in Jiangxi Province as Example Jin Wa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Oct. 8th, 2018; accepted: Oct. 22nd, 2018; published: Oct. 29th, 2018 Abstract Birth, aging, illness and death are natural laws. No one can escape, and death is an eternal topic that everyone in society must face. For a long time, China has practiced earth burial for those who have di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burial for safety”. This tradition has la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has a strong influe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tier cities, there is no enough l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earth burial.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e country has been committed to promoting cremation-oriented funeral reform in recent years, but the reform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nd negative news, such as “forced equalization of graves” and “robbing coffins” is constantly heard, which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study of “grabbing the coffin” in the fu-neral reform in Jiangxi province as an analysis case, and thinks that the current funeral reform lacks the governance thinking of the people, and it does not know how to use propriety and cus-tom and reform in the work. Keywords Funeral Reform, Mandatory, Being Common with Courtesy 当前殡葬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以江西省“抢棺”事件为例 王瑾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10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9日

关于殡葬市场清理整顿工作的情况汇报-总结报告模板

关于殡葬市场清理整顿工作的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峄城区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根据要求,现将20XX年以来全区殡葬工作,尤其是殡葬市场清理整顿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管理措施的不力,我区范围内偷埋、乱埋、以罚代化、以罚代管观象严重,致使到XX年年底全区火化率仅有32%,在全市倒数第一,有3处镇(街道)(坛山、古邵、吴林)在全省、全市倒数,受到通报;一些地方和个人无视有关规定,滥建墓地,违法对外出售;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封建迷信活动盛行,丧葬服务用车和服务用品市场混乱;围攻、殴打殡改执法人员的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全区殡改形势十分严峻,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 针对殡葬改革工作出现严重下滑的问题,峄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提出了全区殡改工作“七个步骤”分步走的整体思路。即,加大宣传、努力提高火化率、全面清理整顿丧葬用品市场、规划公墓或骨灰堂建设、制止大操大办及封建迷信活动、平坟还耕、全面总结及奖惩兑现七个方面内容,堵、清、疏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全区范围内展开一场殡葬改革工作的攻坚战,一举扭转了我区殡葬改革工作在全市被动落后的局面。到20XX年底全区的火化率跃升到了%,全市排名第二,丧葬用品市场得到集中有效的清理整顿,乱埋乱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运尸车辆进一步规范,公墓(骨灰堂)建设正在积极规化建设之中,我区的殡葬管理工作正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具体来说,全区“七个步骤分步走”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步:(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宣传,营造浓厚的殡改氛围。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作出重要批示,并参与公墓选址等部分调研活动。区里成立了殡改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并联合下发了关于殡葬改革的10个文件。全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殡改工作领导小组。纵向,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包干负责、一抓到底的工作责任制;横向,建立健全各部门配合抓殡改的工作机制,“沟通及时,配合紧密,整体联动”。二是层层召开动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区政府先后于3月24日、4月20日、7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第五节丧葬 入殓 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 入殓后即设灵堂。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 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解放后执事从简,一般指定数名亲友负责料理诸事即可。 成服 “成服” 即是生者穿戴孝服祭奠亡人。老人亡故后的第3天即举行成服仪式,意为向亲友宣告是日起孝子开始守孝。在封建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守孝律条,不同辈份规定不同的守孝时间。亲生儿子守孝称为哀服,时间3年;孙辈守孝称为期(读,)服,时间1年;侄、侄孙辈戴孝称为功服,时间5个月。这些规定民国初年起逐渐淡化,但“成服”的仪式未变。是日在灵堂中摆设祭品,分早、午、夜3次祭奠,请至亲好友参加,并设宴招待,俗称“成服”酒。成服典礼结束后,丧家亲属陪同地理先生踏勘选择葬地。同时开始打斋超度亡灵,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关于荔波县殡葬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荔波县殡葬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荔波县人大代工委 2011年10月21日 根据县人大代表在人代会期间讨论发言时提出“要求县人民政府尽快修建荔波县殡仪馆和尽快启动荔波县城公墓建设的意见”及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安排意见,为提高我县文明形象,革除当街治丧、乱埋乱葬的陈规陋习,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造福子孙后代,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在县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我们就我县殡葬改革工作进行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的丧葬习俗是以自家操办邻理帮忙为主,丧葬活动都是在自家有限的院落和所在居民区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出殡时敲锣打鼓,燃放烟花,点放炮竹,抛撒纸钱等招摇过市,把一个地方搞得乌烟瘴气,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由于受传统“逝者为大、入土为安”的习俗影响,广大群众对丧葬中出现的占用街道、堵塞交通等各种问题是敢怒而不敢言。我县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贵州南部优先发展旅游县城,又是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和全国科普示范县。树立崇尚科学,革除丧葬陋习,提高文明形象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大殡葬改革力度事在必行。 二、工作开展的情况 1、成立机构,明确职责,加快我县集中规范治丧建设

速度。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人大代表提出“要求县人民政府尽快修建荔波县殡仪馆和尽快启动荔波县城公墓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及时研究,认真落实,并将殡葬改革(集中规范治丧)工作作为2011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为使工作能顺利推进,县人民政府成立了集中规范治丧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统一安排部署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必须在12月中旬前动工建设。同时就征地拆迁、规划设计、项目主体建设、资金筹措、项目实施、项目名称等六个方面的责任作了具体明确。 2、广泛征求意见,慎重落实地址。在今年我县人代会召开后,县民政局作为殡葬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认真做好了建设用地的预选工作,经过多天对县城周边进行选址并征求各方意见后,现已基本确定将殡仪馆建在登高坡上去150米处第一个右湾里面,总面积亩。 3、建设规划设计项目。根据荔波县城30-50年人口规模设计建设集中治丧点(殡仪馆),内部设施主要有:⑴、办公服务综合楼:三层,框架结构,每层300M2总计900M2; ⑵、悼念厅:一层,框架结构,层高8M,总面积300M2;⑶、灵堂:5个,框架结构,层高4M,300M22个,200M23个,总面积1200M2;⑷、殡葬服务用车车库:一层,框架结构,150M2;⑸、公厕:2—3个;(6)、停车场:车位(大车位10个;小车位90个),总面积约1000M2;(7)、餐厅:二层,框架结构,600M2/层,共1200M2;(8)、综合服务部:二层,砖混结构,服务门市6个。殡仪馆的整体规划布局为二期建

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当前我国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

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当前我国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 知 【法规类别】殡葬管理 【发文字号】民[1989]事字5号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民政部关于废止部分民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00年11月10日实施日期:2000年11月10日)废止(原因:适用期已过) 【发布部门】民政部 【发布日期】1989.02.20 【实施日期】1989.02.20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E0303 民政部关于印发 《关于当前我国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 (1989年2月20日民(1989)事字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 《关于当前我国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已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的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后,各地人民政府相继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殡葬改

革工作全面地开展起来。但是,仍有不少地方推行火葬迟缓,多数地方尚未将土葬改革列入议事日程,封建迷信的丧葬陋习难以破除。由于殡葬改革是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尺度,因此各地人民政府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1989年1月12日) 国务院: 建国以来,我国的殡葬改革在艰难、反复中前进,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8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批转民政部党组《关于共产党员应简办丧事、带头实行火葬的报告》后,统一了全党的认识,许多地方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安排。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使这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步入了以法办事的新阶段,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民政部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和殡葬单位认真贯彻执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截止目前,已有二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殡葬管理的实施办法;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市发布了殡葬管理布告、通告或实施细则。针对一部分地区为牟取暴利乱建公墓、出售墓穴和乱埋乱葬等问题,经国务院批准,发出了《关于加强公墓管理的报告》,对公墓种类、修建公墓的批准权限、占地面积和植树绿化等作了具体规定。去年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