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判断力批判_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_石若凡

论_判断力批判_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_石若凡
论_判断力批判_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_石若凡

2010年10月第28卷第5期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Adult Education Co llege o fH ubeiUn i v ersity

Oc.t,2010

Vo.l28NO.5

论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石若凡

(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62)

摘要:康德哲学以其三大批判为核心构成一个严实缜密的体系而著称。这一体系被称之为/批判哲学体系0。其中,5判断力批判6被康德赋予了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桥梁0的重大使命和地位,从而完成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但是,第三批判是否如康德所言完成了这一使命,则历来在学者间不无疑义。

本文即旨在就此问题作简要的分析,以重新认识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自然;自由;目的

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44(2010)05-056-05

收稿日期:2010-06-07

作者简介:石若凡(1982)),男,湖北大冶人,湖北大学文学院2008级文艺学研究生。

康德在5判断力批判6第一版序言中对/纯粹理性0这一术语进行了重新解释,从而把对判断力(这里指的是/反思的判断力0,下同)之批判纳入到其批判哲学体系中来。康德认为,虽然5纯粹理性批判6完成了对自然概念领地的批判,5实践理性批判6完成了对自由概念领地的批判,但是, /在作为感官之物的自然概念领地和作为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领地之间固定下来了一道不可估量的鸿沟,以至于从前者到后者(因而借助于理性的理论运用)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过渡0[1]P10。因此,5判断力批判6的任务就是要论证/判断力同样也将造成一个从纯粹认识能力即从自然概念的领地向自由概念的领地的过渡0[1]P13,从而把哲学的这两部分结合为一个整体。因此,康德把判断力之批判视为其整个批判哲学的完成。但是,判断力,是否恰如康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完成了沟通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使命呢?这是我们今天研究和阐释5判断力批判6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一、判断力沟通了知性与理性吗?

康德认为,判断力/通过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而提供了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中介性概念,这概念使得从纯粹理论的理性向纯粹实践的理性、从遵照前者的合规律性向遵照后者的终极目的之过渡成为可能0[1]P31-32。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作为判断力的先验原则,可以区分为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因此,判断力之批判被划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0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0两部分。就审美判断力而言,/对由反思事物的(自然的和艺术的)形式而来的愉快的感受性不仅表明了主体身上按照自然概念在与反思判断力的关系中的诸客体的合目的性,而且反过来也表明了就诸对象而言根据其形式甚至是无形式按照自由概念的主体的合目的性0[1]P27。这就是说,虽然合规律性的自然规律是机械的、必然的,但是,自然的美却呈现出合目的性来;这样一个合目的的自然也就是自由的自然。从目的论判断力来看,康德由必然的自然所呈现出的/对各种各样的(以至于无限多样的)目的的适应性0[1]P214这种经验性的认识中推想出自然的客观合目的性概念,把整个自然设想为一个目的论系统,并按照这种目的论进一步推论存有一个世界的至上原因,结合其道德的、自由的人作为终极目的的道德目的论思想,实现了由自然目的论至伦理神学的推论。这样一个推论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自然向自由过渡的实现过程。

但是,美的合目的性仅仅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美与道德之间并不存在现实的因果联系,美仅是道德的象征。同样,目的论的合目的性概念,/更多的是用它来按照与我们心中诸表象联结的主观根据的类比而使自然成为可理解的,而不是从客观根据来认识自然0[1]P207。虽然康德称之为/客观的合目的性0,但仅仅是单纯形式上的客观合目的性,而与质料上的客观合目的性区别开来。显然,无论是审美判断力还是目的论判断力,它们所实现的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都是建立在象征、类比的可能性之上的。反过来说,如果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真正实现了自然向自由的过渡的话,那么,它必然意味着,美的合目的性原则如同道德律令一样成为人的行动的构成性原理,而必然的自然中则存在着一位本体论意义的/上帝0。这一推论显然是与康德的思想完全背离的。一言蔽之,/康德在此所提出的-过渡.并不是真正的过渡,而是带有某种自欺的性质。0[2]P79

此外,尽管康德在5判断力批判6中引入了判断力的概念,但并没有改变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划分的格局,/判断

力的诸原则在一个纯粹哲学体系里并不能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构成任何特殊的部分,而只能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0[1]P2。这一格局是奠定于康德对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物自身构成了我们的认识活动的逻辑前提,即,如果没有物自身,我们虽然具有感性的先天直观能力,但这先天的空间和时间则由于缺乏对象而只能是/空0的,认识也就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对于物自身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本应止步于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应也仅限于经验的现象世界(自然),但是,由于人类理性中普遍存在着的超出有条件者的限制去认识那无条件的存在者的倾向,康德不得不进一步去思考那绝对的无条件者,亦即物自身,并通过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即正题/按照自然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全部现象都可以由之推导出的惟一的因果性,还有必要假定一种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0和反题/没有什么自由,相反,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只是按照自然律而发生的0的背反)))的解决最终确立了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从关系的范畴看来,现象与物自身是依存与自存(偶性与实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物自身构成现象的原因,但物自身作为无条件者却不可能受到现象的任何/影响0。这就是康德所说的,自由可以对自然产生某种影响,但自然向自由/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过渡0,除非抛弃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这一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论前提。

由此可见,一方面,5判断力批判6并没有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另一方面,从物自身理论来看,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在理论思辨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康德把判断力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的/桥梁0这一观点未能正确地界定5判断力批判6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对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进行重新认识,然后才有可能去界定其地位问题。

二、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从着手写作5纯粹理性批判6到5判断力批判6的出版,时间跨越了近二十年。这说明,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着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今天想要正确地认识这一体系的建构,循着时间的轨迹去发现康德思想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的要求。

康德写作5纯粹理性批判6的动机在于调和哲学领域中经验论与观念论、怀疑论与独断论的对立,这一点已是老生常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康德是如何对二者进行调和的?经验论者只承认人类生活的经验世界,而在观念论者看来,存在着现象与理念两个彼此对立的世界。要调和这两种哲学观念,就必须找到一条不同于其先驱们)))如休谟与莱布尼茨)))的道路,为自己的哲学找到奠基石。康德提出物自身理论实现了对经验世界与理念的统一。虽然康德把对象区分为现象与物自身,但是,/严格地说,并没有两种事物,而只是一种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上来考虑,就是事物的就其本身来说和对我们出现的事物。0[3]P27-28因此,康德一方面肯定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的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把理念的世界统一到了经验世界中来。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区分则是物自身理论的逻辑推论的必然结论,这两大领地又恰与人的知性能力与理性能力相对应。这样一来,/德性的学说保持了自己的位置,自然学说也将保有自己的位置0[4]P22。必须说明的是,物自身理论的提出,以及由此对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的区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建立于对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看来,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以人的认识能力为框架,以物自身理论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同时,这也说明了,从一开始,康德就是把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作为一个体系来建筑的,在从事对人的理论理性、对自然领地的批判的同时,已经计划了对实践理性、对自由领地的批判,但没有给判断力预留席位。康德用/兴趣0一词来区别这两种认识能力:知性的兴趣在于/认识客体0,而理性的兴趣则在于/规定意志0。知性运用其先天范畴于经验之物,即有条件者,从而产生自然科学知识;而理性则想是要思维一切有条件者的终极条件、超验的无条件者。经验的知识与超验的知识通过纯粹理性之批判分别被归属于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使二者并行不悖。知性与理性的兴趣之间/不是:何种兴趣必须退出,因为一种兴趣并不必然地与另一种兴趣相矛盾0[5]P165。当完成5实践理性批判6时,康德感叹道:/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0[5]P220这实际上是康德对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批判任务业已告成的宣言。那么,这是否意味着5判断力批判6是画蛇添足之笔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即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真的完成了对自然与自由的批判任务吗?笔者认为,虽然这两大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知性和理性的批判,但都遗留下了一些/空白0。

三、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中的遗留问题与矛盾

5纯粹理性批判6要论证的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0的问题,即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如何可能?/普遍必然的经验知识0这一概念本身就充分体现了经验论与观念论的矛盾,因为无论是经验论者还是观念论者,都一致认为,经验的知识是偶然的、非普遍的。因此,经验论必然走向怀疑论,而观念论则由于脱离了经验的可证实性而陷入独断论。若然如此,则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的/科学0观念只不过是一个伪概念。为此,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0这一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思想。康德否定了牛顿提出的客观的时、空观念,认为时、空是人的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杂多的、偶然的自然必然被统摄于统一的时、空之下,从而为知性把先天范畴运用于经验创造了前提条件。自然并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物自身在人的先天直观形式之下呈现出的现象。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就成为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理论保证。因此,康德在哲学思辨的层面上回答了科学的真理性问题。但是,具体到某一自然规律时, /一0与/多0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把两个或多个异质的自然对象进行统一的根据在哪里?这一被康德忽视的认识的前提问题,被列维-斯特劳斯鲜明地提了出来。列维-斯特劳斯在谈到雅库特人用接触一下啄木鸟的嘴来治疗牙

57

第28卷第4期论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痛这一/知识0时,精辟地指出:/问题并不在于接触啄木鸟的嘴是否真能医治牙病,而在于是否能有一种观念认为啄木鸟的嘴与人的牙齿是-相配.的(一致性观念用于医疗方面只是诸种可能的应用之一),在于是否能通过这类事物的组合把某种最初步的秩序引入世界。0[6]P13-14在第一批判中,康德显然遗漏了先在于知识的/最初步的秩序0问题。

5实践理性批判6要完成的是对实践理性、自由概念的批判。/自由0这一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具有不同于日常语义上的涵义。康德把自由区分为先验的自由和实践的自由。先验意义上的自由/是一个纯粹的先验理念,它首先不包含从经验中借来的任何东西,其次它的对象也不能在任何经验中被确定地给予0[4]P433。经验与必然、自然、现象、有条件者这几个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经常被用作同义词;同样的,自由、无条件者、自在之物、物自身也具有相同的内涵,只不过被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之中。虽然康德并未明言,但从概念的内涵来看,先验自由的领域即物自身界,是不可认识的,这就决定了康德只能从经验的否定面来界定先验自由,而无法给予一个肯定的定义。至于实践的自由,即自由的意志,则是以先验自由为根据的、/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0[4]P434。如果说弗洛伊德所看的只是被欲望所驱动的自然的人,那么,康德则肯定了人除了具有自然的一面之外,还具有自由的一面,即人的经验的和理知的双重品格。实践的自由是人的自由,是人的自在的本性,而先验的自由则不仅包括人的自由,还包括了物的自在本性。因此,笔者认为,先验的自由与实践的自由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它们的外延的大小,其内涵则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实践的自由是人的先验的自由。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思考第二批判中意志自由与道德自律的关系的话,就必须回答:意志自由与道德自律的内涵与外延是否完全一致呢?康德解释说:/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rati o essendi[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 i[认识理由]。0[5]P2显然,自由构成了道德律的充分条件,但却非必要条件,即,道德律与自由的内涵是一致的,但外延却未必一致。从自由的先验性来看,对于不具备智性直观能力的人类来说,如何证实自由的实在性、如何准确地界定自由的外延,从思辨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人的道德自律,经验地证明了自由是实在的,道德律因而也可被正当地纳入到自由的外延之中。然而,问题在于:道德是否是自由的唯一的外延?康德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肯定回答,但从康德把道德律与实践的自由界定为交互性关系来看,他显然是肯定这一点的。但是,这种肯定在逻辑思辨的层面上来说是缺乏充足的根据的。在人类的经验中,是否还存在有其它的领域能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自由呢?康德此时还没思考这一问题。此外,如果说康德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意志自由这一先验理念的实在性的话,对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这两个先验理念,则仅仅是从至善的道德理想说明了它们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悬设的必要性,而缺乏可靠的可能性基础。上帝存在与灵魂不朽这两个理念和意志自由就成为完全异质的存在,与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它们作为理性的三大理念的思想显然是背道而驰的。那么,这一矛盾又该如何来消解呢?

可见,5纯粹理性批判6和5实践理性批判6并没有象康德自己所说的那样,分别完成了对知性与理性、自然与自由的批判任务。批判哲学体系中还存在有许多未解的难题与矛盾,都需要进一步的解决。显然,这个任务只能寄希望于最后一个批判了。

四、5判断力批判6构成对前两大批判的补充和完成

在5判断力批判6中,我们发现,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除了在合目的性这一先验原则上的一致性之外,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体系上的密切联系。有学者认为,第三批判主要地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康德哲学的兴趣是思辨的,即使谈论的是美、艺术,也是立足于哲学思辨的高度的。把握这一角度,是正确认识和阐释第三批判的前提。

既然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是判断力的先验原则,因此,理解合目的性概念的涵义,就成为正确认识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的先在理论前提。目的这一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是一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康德把合目的区分为经验的合目性的与先验的合目性的两种。所谓经验的合目的性,是从自然的角度来界定的,/假如感性世界中的一切原因性都只是自然,那么每个事件都将是在时间中按照必然规律而为另一个事件所规定0[4]P434简言之,经验的合目的性就是一个作为原因的对象之于另一个作为结果的对象的适应性,它是外在的合目的性,是范畴表中关系这一门类中的依存性的、必然的因果性,亦即康德在纯粹理性的第三个二律背反的反题中所表达的/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只是按照自然律而发生的0这一思想。比如说,蔬菜作为人的食物,人的生存就是目的,而蔬菜则是人得以生存的原因,蔬菜之于人的生存的关系就是一种经验的合目的性关系。而先验的目的,/就是一个概念的对象,只要这概念被看作那对象的原因(即它的可能性的实在的根据)0[1]P55。因此,先验的合目的性就是一个对象的概念构成该对象的可能性的根据。这种先验的目的观念,实质上是观念论的思想,因此,康德给先验的目的附加了一个限定性的假设,而把先验的合目的性改造为关系范畴中的自存性的因果概念,亦即第三个二律背反中所说的/由自由而来的因果性0。康德并不是说,真的有某一个实在的概念构成其具体对象的存在的原因,而是指,在先验的合目的性关系中,只存在着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既是原因,也是结果(目的),因此,该对象自身构成自身的原因。先验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内在的合目的性。此外,合目的性概念在康德哲学中还具有从主体的角度进一步的区分与规定,即无论是经验的合目的性还是先验的合目的性,都包含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在厘清了经验的与先验的合目的性概念的基础上,对主观合目的性与客观合目的性的把握就很容易了。经验的合目的性从主体角度来看,显现为主体的某种意图的实现,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康德才把审美与(无)利害、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联系起来;而客观的经验的合目的性则指的是一个对象构成另一个对象的存在的现实的根据,由于它构成了对象的规定性原理而隶属于知性、认识论的领域。主体的先验的合目的

58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性,就是人自身构成自己的原因,它形成了自由的领地;同样,客体的先验的合目的性就是主体之外的自然对象的自存性。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合目的性概念与建立在物自身理论基础上的自然与自由两大领地、与三大批判的哲学体系在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

就审美判断力来看,康德是按质、量、关系、模态四个契机的顺序来确定鉴赏判断的规定性的。笔者将从主观的合目的性这一原则入手,具体来说,就是从关系的契机入手来考察鉴赏判断的规定性,而不必遵循康德的顺序。这一契机的要点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0。在鉴赏判断中,不证自明的是,鉴赏判断的结果、即目的是审美的快感或不快感。因此,/无目的0这一语词发生了概念上的谬误,在这里,康德把日常语义上的/目的0,即意图、动机等和与目的概念相对应的原因概念混淆了起来。/无目的0的正确表述应当为/无原因0。这种/无原因0指的是审美的快感或不快感不存在外在的、经验的原因,因此,审美的快感或不快感既不是主体的主观意图的结果,也不是某个客观对象的结果。由前者可以见出审美的无利害性,而由后者,我们认识到不可能存在有一个经验的对象构成审美的快感或不快感的原因,即审美对象并不是审美快感或不快感的原因,否则的话,审美就不属于反思判,而是规定的判断了。不仅如此,/无原因0还表明了/合目的性0不可能是经验的合目的性,而应当是先验的合目的性。从康德所要批判的观念论的独断论来说,一个作为审美快感或不快感的原因的美本身,或者说美的理念是不被康德承认的,因此,鉴赏判断的/合目的性0指的是主体的先验合目的性,即主体自身构成审美快感或不快感的原因,换句话说,在鉴赏判断中,人自身构成自己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恰与先验自由的内涵相一致。因此,在审美经验中,人的先验的自由就显现出来了。邓晓芒先生认为,审美的自由/既不等于思辨理性中-先验自由.的理念,也不等于实践理性中的-实践自由.,而是表现于人的情感活动中的经验性的自由,即某种自由感。0[2]P38。这一观点显然把自由的内涵与外延混淆了起来,是从外延的区别来看待审美自由的。先验的自由概念,由于其不可直接定义,只能从思辨的层面来理解:它的自在的本性构成了审美与道德的共同的质的规定性,而审美经验和道德实践则构成了先验的自由的实在性的认识理由,二者共同构成自由概念的领地。此外,道德实践的自由具有积极的、自觉的品格,而审美的自由则更多的具有自发性(autonomy)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道德的自由是积极的,而审美的自由则是消极的,两者共同构成了自由的完整领地。因此,只有在对审美判断力进行批判之后,康德对自由领地的批判任务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完成。

从合目的性的区分来看,对客观的先验的合目的性还没有进行一个有效的批判,因此,从体系的完整性来看,/目的论判断力批判0就构成了整个批判哲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从客观的先验的合目的性概念来看,它以一个实在的理念世界为前提。康德不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把目的论判断力之批判视为对客观的先验的合目的性的批判,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对于这一矛盾,康德通过物自身理论把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统一起来,因此,作为对象的可能性的根据的概念就是对象自身,物自身理论已经隐含了客观的先验目的论思想。但是,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是要解决整个自然作为一个目的系统的问题。从对象的合目的性向自然的目的论系统思想的过渡,从而设想一个终极目的的存在,是缺乏充分的根据的,由前者并不能推论出后者。因此,康德不是论证了、而是用/类比0的方法来实现了这一过渡。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自然的形式的主观的合目的性,这一主观的合目的性观念构成了类推的心理基础,由此,通过概念的外延加以扩展,从而推论出自然的合目的性思想。概念外延的扩展,本身属于谬误推理,但是目的论判断力的反思特性使这一类比的过渡具有了主观的合理性,因为目的论判断力的目的/只是为了按照和以目的为根据的原因性的类比而将它纳入到观察和研究的诸原则之下,而不自以为能据此来解释它0[1]P208。也就是说,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合目的关系的实在性,而是列维-斯特劳斯所提出的/最初步的秩序0问题。缺乏这种秩序观念,世界在我们的先天直观中就成为一个个彼此孤立的对象,从而/免除了我们的那种研究并终止了我们的探索0[4]P592,因此,缺乏这种秩序观念,知识就根本不可能发生。以自然的目的论思想为根据,我们就可能把啄木鸟的嘴与牙病联系起来,并按照/假设-证明0的先验方法来确定其是否为真。科学知识的产生,就是无限的/假设-证明0的实现过程。康德的这一思想,在卡尔#波普尔那里,被发展为/猜测-反驳0的科学思维模式。可见,自然目的论的思想,构成了康德的认识论、也是整个批判哲学的逻辑起点。只有解决了这一先在的前提问题,康德的认识论才能被认为是完整的。必须说明的是,康德对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是十分混乱了,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和质料的合目的性、主观的合目的性和客观的合目的性完全混杂在一起,究其缘由,应归根于康德想要论证自然目的论思想的实在性的目的谬误,只要细加分析,其中的逻辑关联是不难厘清的。此外,康德还通过由自然目的论向道德神学的过渡,在反思判断力的合理性基础之上论证了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这两个先验理念,从而把这两个理念上升到与意志自由的同等的先验层面上。

由此可见,5判断力批判6以合目的性思想,一方面把整个批判哲学体系贯穿了起来;另一方面则补充和解决了前两个批判中的遗留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笔者才赞同康德把第三批判视为其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完成这一观点,批判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并不是建立在判断力作为沟通知性与理性的/桥梁0的基础上。

结语

无论是把5判断力批判6视为一部美学著作,还是一部形而上学著作,都不能离开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孤立地去认识和阐释。5判断力批判6自身、以及与前两大批判之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矛盾,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矛盾?是简单地承认这些问题、矛盾的现实性而否认康德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地位?还是在更深的层面上去发现康德哲学的内在一致性?笔者选择了后者。

笔者对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的分析与阐释,明显地脱离了康德自己的说法。/然而,哲学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并在于

59

第28卷第4期论5判断力批判6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而在于它针对什么问题和进一步提出了什么问题。0[7]P15研究康德,并不能局限于康德/说了什么0,而应当/从最根本的层面即所涉问题本身的层面去权衡它0[8]。虽然这种重新认识改变了康德设计的知、情、意三分的体系框架,但却没有动摇批判哲学的理论根基,而是在对这些问题与矛盾进行重新解释的基础上论证了批判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去观照康德关于美、艺术、崇高、道德等思想时,无疑会产生新的启示和认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康德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同一性哲学传统,如黑格尔的哲学,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以某一个理念为核心。无论是以物自体理论作为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还是以目的论体系为批判哲学的框架,抑或是基于先验人类学的立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的整体。这也是康德哲学的复杂性和深刻的启发性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1]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3](英)H.J.裴顿.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M].韦卓民译.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6](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张汝伦.德国哲学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8]黄应全.如何重读康德)))评邓晓芒5康德哲学诸问题6

[J].文艺研究,2008,(1).

[责任编辑:丁鹏]

(上接第37页)

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一定的机遇来决定的。0另一方面,企业应发挥好关键性作用,建立招聘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并定期派遣各方面骨干、专家到高校进行人才专题讲座。此外,家庭应发挥好支配性作用,改变凸显功利性的就业观念,鼓励子女多元就业。

最后,一方面助学机构在完成为招生、教学、助学工作的同时更应切实履行好就业指导的责任,主动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指导毕业生就业,并加强主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自考毕业生的辐射力,力争做好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自考毕业生应着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尤其是配置能力的塑造,使自己成为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博、知识结构健全、训练有素求职者,以能力叩开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大门,赢得用人单位和整个社会的尊重。唯此,才能实现外在环境非均衡下的高质量就业。

注释:

[1]数据来源于笔者2010年3月底至5月底通过网络和实

地发放问卷对北京广东深圳等发达城市和中南地区高校间调查整理而得,其中网络有效数据70份,笔者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79份,有效问卷717份,占92%。教育类代表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党政机关类代表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领域;金融房产类代表金融房产业;其他行业代表在制造业、家族式企业、

私人企业、微型企业等。

[2]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自考毕业生在教育业行业领先系

数较大,但据笔者深度访谈发现近六成的样本当前就业于教育培训机构而非正规学校组织,因此D值虽大但就业质量仍偏低;在/自我雇佣0中D值较小则说明自考毕业生和统招生的创业素质均不足,加之资金及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使他们的创业成功率均较低,故就业质量不高。

参考文献

[1]郑婉平.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J].成人教育,2010,(1).

[2]张春艳,殷明,秦素碧.大学生就业难视角下高教自考社

会助学的发展趋势与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3]吴克明,孟大虎.高等教育收益率上升新解:劳动力流动

制度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4]李宝元.人力资本论)))基于中国实践问题的理论阐释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5)200. [5]杨泉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9.87-89.

[6]蓝劲松.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11-114.

[7]贾文竹.加强高等学校自考辅导管理提高自考生的综合

素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责任编辑:成文]

60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0月

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论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1001班学号:201002010108 姜雪超 摘要: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直到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本文首先对康德批判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康德进行了介绍,接着概括了康德哲学的主要内容,最后重点对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探讨,主要强调了康德的辨证论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哲学使人类的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的基本精神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的精神主干,他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 关键词:康德;批判哲学;三大批判;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批判的时代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Tonghu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0grade 1class, Student ID: 201002010108,Jiang Xuechao ) Abstract: It is said that Kant is a reservoir, the past, the philosophy goes to him here, all subsequent philosophy from his stream. Guidance toda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recognized Kan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 very noble.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o Kant, then summarizes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final focus o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the main emphasis on Kant's dialectical theo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alectic, Kant's philosophy of human thought entered a "critical age", Kant's spirit is still dominated the spiritual backbone of the era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his moral philosophy has a very shocking enlightenment. Keywords:Kant; Critical Philosophy; Three Critiques;The modern sense of the Kantian philosophy; critical times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论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2级 学号:201202010001 姓名:张丽凤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不是将它看成什么,而是从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样子看,是否愉悦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美的。 《判断力批判》认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美的本质是本体的,但不是道德、信仰。情感与美完全独立。作为主体功能的理性,在现象界中呈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本体界中还原为人的实践行为的文化自由本质,而在审美界中,理性则表现为以自由为本质、以现象为形态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康德说:“想像力的这一类表象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们至少追求超越经验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寻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给予这些理性概念以客观现实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这就是说,在审美中,理念以自由为本质,使审美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活动。 《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二类,并且审美意识还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过得物化。这样理念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优美感”集中表现了康德对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 前批判时期 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 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形而上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呢? 看看数学和物理学是如何走上康庄大道的吧 数学 以前人们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在数学中产生的那场变革中却要人们把自己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通过这个东西必然地推出事物的特性。对几何图形有这样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结合图形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几何图形是按照先天构想出来的,事物的具体形状被那些构想出来的图形所规定。真是后面这种解释,才造就了数学的科学性。 在物理学中那些有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做出的,这就说明一个道理: 理性必须挟着它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头,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出的问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 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 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 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 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 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 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 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 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 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 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 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 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 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莱辛,启蒙主义在他那里达到高潮。他高举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大旗并为古典现实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德国“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彻底与新古典主义决裂,高扬德意志的民族意志,推崇自然和天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基调,它同时也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和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代表是赫尔德,青年时代的歌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作者:叶秀山 浙江学刊 2019年12期 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 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下一步,人 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 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 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 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 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 人的“ 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 “统一” 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可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于是,我们看到康德所提四大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 可以希望什么,而最后归于“什么是人”。《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实 践理性批判》回答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而《判断力批判》则试图来回答这第四个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我们可以说,古典哲学的经典性,固然在于有启蒙主义传 统下来的理性主义,同时也具有从文艺复兴传统下来感觉主义和经验主义,二者相合起来,则是一个完整的“人”的问题。“人”原本是具有“感性”的一面,又具有“理性”的一面;而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机械”地“拼凑”起来,这就 是古典哲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则,如何才是“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则要从一个统一的原则-原理出发,“ 推出”或“开出”“自己”的多样性和现实性来,这样的多样和现实,虽然不是“理论知识”所能把握的,但却同样是“理性”所“可以理解”的。 如何理解多样的现实世界,是康德《判断力批判》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何谓“判断力” “理性”在知识领域和道德领域都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一 套逻辑形式。然则,知识以“概念”为重心,以求“概念”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而道德则因其绝无经验之内容,而仅仅依靠“推理”就能得到“善”的观念。在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PDF 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批判哲学篇一 论康德批判哲学的根基与归宿 康德批判哲学何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思想整体或系统?这是关乎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不可或缺,但能使三大批判最终成为一个连续、有机、统一的思想并达到空前深度的,乃是《判断力批判》。这一理解,基于对批判哲学中自由和自然概念及其关系的在考察。自由和自然的关系,是走进三大批判的理想路径,是贯通康德批判哲学的一条极其核心的逻辑和思想线索,据此可以把三大批判的主旨分别概括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我立法,自然为人立法。 一、人为自然立法 从怀疑论中拯救科学和知识,为知识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是批判哲学最先的考量。康德据此为知识找到了必然可靠的根基,同时明确了知识所以可能的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知性能力的界限,即知性畴的应用仅在感性经验的领域之有效,对于生命中感性之外许多重要的领域和话题,知性畴没有染指的权力。《纯粹理性批判》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强调这种界限的重大意义,并在第二版前言中用“因此,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腾出地盘”这句著名的话再次特别予以强调。这可以看成1781年之后康德思想发展的一个明确趣向,预示着其后批判哲学的走向:在奠立知识的坚实基础之后,在知识得以保障之后,哲学将关注什么。 “人为自然立法”,首先是一种知识论证,但同时,康德把这种最基本的知识视野,引入了我们的存在论关切中:知识的维度必须成为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起点和基础之一,认知的方式某种意义上规定着人的存在的方式。尽管知性的应用必须被限定,但在其界限之的有效的经验知识本身不能被否定,不能被终止,知识必须在经验之外发挥非建构性的作用。试想: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道德和信仰将与迷信何异?而且,我们将看到,一般的知识能力,如何在一种反思的、形式性的关系中奠立起判断力批判以至于整个批判哲学的根基。 因此,知识是被扬弃的,而非被否定和终止的。扬弃意味着知识的成果以及认知能力的一般形式将在知识“之后、之外”的信仰的道德领域被保留,但经验知识的建构性方式和权力必须被限定。我们将看到,先验演绎中作为知识根基的主体能力,即知性和想象力,将以新的方式和关联出现在纯粹理性批判之后的批判哲学中,并发挥根本性的作用。这是扬弃一词的根本含义,即知识能力将以新的方式,非经验自然因果的方式,即自由因果、特别是主观反思中的纯粹形式性的方式,担当重任! 对知性知识的限定,以及对知识和道德信仰之间的托马斯主义式的划分,意义重大:这不仅使知识成为知识,而且使道德信仰成为道德信仰;知识无权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道德信仰的问题,道德信仰也代替、否定不了知识,双方在彼此区别的前提下的相互观照、监督和协调成为必要。知识必须得到尊重,但仅仅知识绝对不够:任由知识为所欲为而失其界限,是人类的灾难;道德信仰必须是人的存在本体中的基本部分、质素、秩序和原则,否则无限的知识欲望必将借助知识技术精英的过度疯狂而毁灭世界,一如今日以华尔街的经济精英和他们所代表、所发明的经济规则所导致的。 人为自然立法,在完成其知识论使命的同时,以否定的方式指示了信仰世界的必然存在和意义: 知性通过它对于自然而言先天法则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证明,即自然只是作为显象才为我们所认识,因而同时提供了对自然的一个超感性基底的指示,但使这个基底完全未被规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的讲义 开场白:接下来介绍的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洋同学介绍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下面将从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等几方面来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 首先,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伴随其一生的,他对美学方面的著作是在1764年的论文中提到的,康德在美学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敬虔地立在窗前,连他自己的身心都融化在白光里面了”。这样的思索之后就有了伟大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了。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写了他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以致有人认为康德研究美学问题并不是出于对美学的爱好,而是完全出于其哲学理论的需要。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不可能有过度。而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使审美将自然领域引向自由领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康德研究美学的初衷。 其次,是康德的美学主张。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具赫本为例,说明为何康德眼中的美 接着,那么,对象在什么样的主观条件下是美的呢?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样式四个方面对他眼中的美进行了分析。首先从“质”的方面看,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美感则与实务本身无关,一个审美判断只要夹杂一点儿利害关系就会有所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了。康德把“审美无利害”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审美愉悦与其它两种——感觉快感(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道德快感(对善的追求所引起的愉悦)区别开来。。为了完全把美的鉴赏脱离开无利害,康德还具体阐明了具有利害性的快适和对善的愉悦。快适是感官感到喜欢的东西;是个人口味。而善是借助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喜欢的,它使人在追求一种善的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理性上的喜悦。无论是快适还是对善的愉快都是与对象的实存相关联的,,“快适和善二者都具有对欲求能力的关系,并且在这方面,前者带有以病理学上的东西为条件的愉悦,后者带有纯粹实践性的愉悦,这不只是通过对象的表象,而且是同时通过主体和对象的实存之间被设想的联结来确定的”。。这样一来,不仅排除了利己之心和占有欲望,而且也排除了对象存在的内容和性质。从而为康德后来寻求审美普遍性作了铺垫,也就是说审美普遍性已经不能从客观对象的普遍性中寻找,而必须从主观的普遍性中去寻找。也正是仅仅抓住了事物表象的形式而不管它的内容,才真正抓住了审美的特殊领域和特性。 其次就“量”而言,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鉴赏判断的第二契机就是按照量上来看的。这就是问一个真正的审美判断,譬如说这风景是美的,这首诗是美的,说出这判断的人是不是想,这个判断只表达我个人的感觉,象我吃菜时的口味那样。如果别人说:我觉得这菜不好吃,我并不同他争辩,争辩也无益,我承认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不必强同。康德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康德的批判哲学)【圣才出品】

第17章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1.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793年)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等。 2.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在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1)哲学危机的根源 ①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 ②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③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2)先天综合判断 ①概念来源

“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来自休谟关于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区分。在休谟那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区分等于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又等于先天和后天判断的区分。休谟做如此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形而上学从人类知识领域排除出去。 ②提出的目的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而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为了使这种命题也能够成为人类知识,他在休谟的两类判断之外,又增加了一类更重要的判断,这就是他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③提出的理由 分析和综合判断只是逻辑形式上的区分,而不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④先天综合判断的分类 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a.数学的判断 他把数学判断归于综合判断,而不归于分析判断。他说,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 b.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那些说明了事物、原因和结果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c.形而上学的判断 当康德说形而上学判断是先天综合判断时,他既陈述了一个事实,又表达了一种理想。 二、先验感性论

判断力批判 康德 等

1、你怎样理解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崇高区分成: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是如何分析这两种崇高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无限大。例如浩渺的星空,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耸入云山的高山等等。康德认为:“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不能在对于评判而引起崇高情调的自然对象里寻找。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但是当官找他们的时候,不顾及他们的形式,听任想象力和那虽然没有明确目的而只是扩张着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力的全部威力仍觉得同理性的观念不相称,这时,心情就会感到在自己的判断中提高了。”可见,在康德看来,正由于“对象”超过了感官的极限,主体要求掌握无限的理性才得以把他当做整体思维,这就证明我们内部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力,我们并因此而产生了愉快。 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康德下定义说:“威力是一种超过巨大阻碍的能力。如果它也超过了本身就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当自然被看成对我们没有支配力的威力时,它就是力学的崇高。”康德对此举例说:“好像要压倒人的陡峭的悬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电的黑云,带有毁灭威力的火山,势如扫空一切的狂飙,惊涛骇浪,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从巨大河流投下来的瀑布之类的景物是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

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对象当做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地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这里讲的“另一种抵抗力”,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显示出来的比自然威力更大的威力。就对象巨大的威力来说,他认为,我们物理上确实是无力的,但在自觉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却不屈服于对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对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这就是说,仅有对象的威力而没有人的主体性,则只能导致恐惧,而不能产生崇高。由此可见,康德讲的力学的崇高是十分主观的。 (总得说来,康德认为,无论是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都是具有决定性的,只是在力学的崇高中,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更多体现为人的道德情操,即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由此可见,主体性是康德崇高理论的核心和支柱。康德的崇高学说否认崇高现象的客观根源,把崇高归结为主体内心的观念,基础是主观唯心论的,两种崇高的分别也未见出本质的差别,有些论点还自相矛盾,这些都是缺点。但它也包含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人比自然优越。康德讲人,讲人的使命和尊严当然都是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的,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肯定人要有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要有使命感,实际上就是肯定人要有理想,要超脱低级趣味,动物本能,以整个人类的使命为己任,这应当说是十分宝贵的。)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康德以及他的批判性思维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同时也被永远的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这是康德十分著名的一句话,充分的反应了他“仰望星空与反省自己”的思想。虽然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一名唯心主义者和不可知论者,但是,他的这个思想依旧给我以很大的启迪。仰望星空说明要目光远大怀揣梦想,而反省自己似乎又是不断自我提升,脚踏实地的含义。即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唯物主义者,我依旧认为这样的思想十分必要,只是不要过于偏激。魏老师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刚刚出生的婴儿如果不认识外界世界,而只记得自我反省,那么他将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我们如果将自我反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么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康德的博学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个称号来评定他,他是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也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校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等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但是他最伟大之处,还是在他的哲学成就上。《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著作用去了他将近十年的岁月,但是却奠定了永远的哲学高度。德国诗人海涅说: “康德引起这次巨大的精神运动,与其说是通过他的著作的内容,倒不如说是通过在他著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那种在当前已经渗入于一切科学之中的批判精神。”换句话说,“批判”是康德哲学的灵魂,“批判”精神是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康德的批判不是针对具体对象的批评,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进行审查。这种审查,康德将其分解为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我能知道什么? 我应该做什么? 我希望什么? 针对这三个问题,他一步步展示了他的分析批判,并形成了其新的哲学体系。 《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是他批判哲学体系中的批判精神得以彰显的理论基石。这里康德要解决的是认识论的问题———我能知

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

摘要 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而康德在后世的影响非常广泛。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前言 “有两件事情我愈加反省便愈以新而不断增加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的心灵,这两件事情便是:在我们上面的充满星辉的天空以及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1880年在重修康德墓时,将这段《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刻在墓碑上。在哲学史上,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闻名于世界,是近三百年来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其实,作品是作家人格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尤其对康德这位留下这么多不朽作品的哲学家而言,想深入认识他的精神世界、他的哲学对社会的现代意义,就得深入了解他的主要著作。 康德是18世纪末德国古典哲学家,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而且至今不朽。整个西方哲学界,不管是大陆哲学还是英美哲学,都受康德哲学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反对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有的是因为发挥他而受到了它的影响,这都是由它所带来的一种风气。所以有人说,康德就是一个蓄水池,所以以往的哲学都流向他这里,所有后来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来。指导今天,全世界人们都公认,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由此可以看出来,“近世第一大哲”的康德的这些思想,即使在20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而是一个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的思想宝藏。 西方哲学界研究、评论、解说康德哲学的著作,这可谓“汗毛充栋”。但是,在我国研究康德哲学的著作,解放以来还是屈指可数的。我的这篇《康德哲学的现代意义》是把康德哲学与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结合起来、联系起来、贯穿起来,加以研究和思考,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是很有特色的。它既要追溯并阐明康德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又要研究和论述康德哲学体系中活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则为我们理解现代人的意识形态作了理论上的说明。文章中指出:“现代西方哲学的总体演化是渊源于康德的,康德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也是复杂的、多重的。”这个论断恐怕是要在相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有的体会。这种看法为我们研究康德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 根据这一思路,我对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康德的辨证论直接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康德的道德哲学具有极其震撼的启蒙意义、康德哲学使人类思想进入了“批判的时代”康德哲学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号称“批判哲学”、康德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理想主义、不可知论)仍然是支配当代社会时代精神的主干等内容。 一、康德及其哲学简介 康德之后一百年,当尼采说“上帝死了”,人类的新世纪即将开始,世界面临的是如何重建价值的问题,尼采之后一百年的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重建价值的问题,康德与我们相隔200年,但是他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却是一样的。200年前,康德就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威胁,如果我们今天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不只是感受到这种威胁了,而是深受其害。很多古代哲学思想都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现代社会要以史为鉴,用古代哲学思考现代社会,吸取以前哲学派别的经验教训,现代哲学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研究了古代哲学,就能明白现代哲学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预测哲学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对于开阔人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视角都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康德大部分著作的艰涩难懂,读他的书也很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要研究哲学,康德却是无法回避的一座高峰。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

【美学】第二章 审美论2(康德:判断力批判)

第二章审美论 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 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 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乃是启蒙的宗旨。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2. 先天法则的形成 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正是近代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在前批

康德审美批判力美的分析及其影响

2008年4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Apr 2008第27卷第4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 27No 4 康德审美批判力美的分析及其影响 李天铭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审美判断;美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4-0012-03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李天铭(1983-),男,广西玉林人,200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连接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过渡。判断力批判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审美判断力批判,一部分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批判体现了康德的美学观,研究康德美学,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他的审美判断力批判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美的分析。 理解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首先要理解康德的!判断力?的概念。所谓!判断力?,是一种精神机能,即判断的功能或能力。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或精神有三种能力,即认识的能力、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和欲望能力。与此相适应,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三种,即知性、判断力和理性。康德指出:!一般判断力是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如果普遍的东西(规则、原则、规律)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归摄于他们之下的那个判断力就是规定性的。但如果只有特殊被给予了,判断力必须为此去寻求普遍,那么这种判断力就只是反思的。?[1]康德根据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把判断力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规定的判断力属于知识判断,它是认识某一特殊事物是否从属于某一普遍规律的能力。如!这朵花是红的?,!这朵花?是个别的、特殊的,!红?是一种普遍的属性。一般来说,我们已经明确了!红?这种属性的意义,然后寻找!这朵花?是否从属于这个普遍概念之下。而!反思的判断力?则是从特殊的事物出发去寻求普遍规律的能力。譬如,!这朵花是美的?,!美?这个概念并不是!决断性?的,因而它是不!确定?的。必须从!这朵花?身上 去寻找!美?的!判断?。康德认为,!反思的判断力?能够把知性(理论理性即认识)和理性(实践理性即伦理)联合起来,既略带知性的性质,也略带理性的性质,但又不同于知性和理性。康德认为!反思的判断力?有一个先验原则,那就是自然的合目的性。!那么判断力的原则就自然界从属于一般经验性规律的那些物的形式而言,就叫做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1]这种自然的合目的性,即把自然看做一个有机的系统,并不能从自然本身中找到经验的实证,并不是自然对象中所客观具有的,而只是人们为了认识自然所必须采取的一种主观的先验原理,是认识自然的主观上的前提条件。它只是把对象设想为有目的,并不是肯定对象自身确有目的。自然合目的性作为沟通知性(认识)和理性(道德)两大领域的一种引导规范的先验原理,又正是从现象到本体、从自然到人(伦理)的一种过渡 [2] 。 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就属于!反思的判断?。审美判断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鉴赏。在康德看来,尽管审美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判断,但由于在鉴赏判断中总还是含有与知性的某种关系,所以可以运用 纯粹理性批判 中知性的四范畴(质、量、关系、模态)来考察审美判断力,进行美的分析。 在美的分析中,康德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分析。第一点是按照!质?来看,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做美。康德区分了三 # 12#

判断力批判

康德之审美批判 摘要: 《判断力批判》中“美”是各项外延与内涵的统一, 它从美的类型、美的现象、美的层次以及两种审美判断四个方面表现了其从理论理性过渡到伦理理性的桥梁意蕴, 从而形成康德先验逻辑与经验考证, 形而上追求与人本主义道德向往之间的思想张力。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美 《判断力批判》中从“美”这个词延伸出去的概念种类繁多, 有“美”的四因说, 纯粹美、依存美、理想美、崇高美、自然美、艺术美、美的表象、美的理念等等。这些外延共同凝聚出《判断力批判》关于“美”的内涵: 一座搭建在理论理性( 认识论) 与实践理性( 伦理学) 中的“桥梁”。 一、美的类型: 纯粹美与依存美 外延是抽象的理性思维的概括。在研究纯粹美中, 康德关于“美”的四因说:质量、关系、范式,从四个方面逐一分析“美”的逻辑, 力图论述“美”的本质, 最能体现出其条分缕析的理性色彩。“美”的质因, 指“美”的无利害性, “美”与事物的存在无“美”的量因从主体方面的共通感来说明美的普遍性。关系因的“无目的的目的性”更是康德的“美”四因的核心, 前者的“无目的”指无确定的概念来述说目的, 后者的“目的性”指客观事物形式的主观合目的性。范式是传统逻辑术语, 指包涵必然, 可能之类词的逻辑推断,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用它来阐述“美“的必然性。这些明晰的术语如果只用来解释他的纯粹美, 的确是严谨、晓畅。但用来理解他的依存美、理想美就会使人模糊了, 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对“美”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内涵是无限、丰富的, 既有述说的多性, 含糊性, 又有其意义的象征性、内聚性。内涵的命题不是独立的, 它时刻依赖于外延的出现与表述。康德的“美”无论呈现在怎样的外延, 时时刻刻都呈现出其“桥梁”的意蕴。 有刨根究底的逻辑惯性思维, 执着于先验研究的康德在论述美的时候, 首先力图找出美的独特内部构造, 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性。他用美的四因说论述了形式美也就是纯粹美存在的依据, 不过康德并不想停留在此, 他坚定地滑向了依存美, 并把理想美的桂冠赐予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