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王伟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结果5例经及及时诊断和抗凝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腘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临床征象,容易延误早期治疗。对高危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手术期采用3种预防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折;手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本文收集1998年1月—2005年2月因骨折及手术后合并深静脉血栓5例资料,着重对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加以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0—83岁,平均62.4岁,左下肢3例,右下肢2例,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后骨折史。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1例。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塞。本组5例骨折均曾接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固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固定术。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觉局部疼痛,体检发现①全下肢明显肿胀。②出现小腿剧痛。

③Neuhof氏征阳性,Homan氏征阳性。④浅静脉怒张。⑤术后伤口渗出明显增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1例由静脉血栓顺行蔓延形成左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1例为右股浅静脉、腘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

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大小隐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1例为右股静脉血栓。

三、治疗方法:

采用溶栓疗法,本组5例均采用尿激酶50万U,静滴加低分子肝素钠,每日皮下注射250AxaU,7—14d为一疗程。

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治疗15—20d后症状和体征缓解。参照裴玉昆[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评定治疗结果,临床治愈0例,显效4例,进步1例,无效0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效组4例,仍存在静脉管壁不规则,进步组1例仍有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见到血栓。

讨论

深静脉栓塞是骨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吕厚山报告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或全髋全膝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1%[2]。研究表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普及率的提高,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深静脉血栓的机理:

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已有详细阐述[3]。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不活动或瘫痪、既往静脉栓塞史、癌症、外科手术(特别是涉及下肢或骨盆的手术)、肥胖、高龄、静脉曲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口服避孕药等。本组5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卧床制动,手术中长时间仰卧、过度旋转和牵引下肢,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肌肉松驰,以上诸

因素都会削弱肌肉泵的作用,造成静脉血流滞缓,尤其是在静脉和髂静脉,从而造成血流淤积,这种变化可使血流呈高凝状态,激活凝血机制并减少纤维蛋白溶解。本组5例受骨折的创伤加上手术操作和骨水泥产生的热能的打击均可构成对静脉血管壁的广泛损伤,特别是股总静脉。

二、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深静脉血栓具有隐匿性和不典型性的特点,易于和创伤引起肢体肿胀,疼痛相混淆,所以临床上不但要注意观察症状,重视体检之外,还应结合各种检查,以求获得早期诊断。

非侵入性检查多普勒影像,超声波图像,将多普勒和超声波技术结合而成的彩色血流多普勒图像,体积描记图等均对大腿静脉系统有准确的诊断作用。碘标记的纤维蛋白原试验对小腿血栓形成敏感。三、预防:

预防措施一般可分为三种方法:①选择性强化监测,即在不同时间连续检查以排除深静脉血栓,如标记的纤维蛋白原扫描、彩色血流多普勒图像。此法优点是效果明显和无并发症,但费用较高,只适用于有高危风险的患者。②彩用机械物理方法。最有效的是在围手术期,特别是在术后早期增加患者的活动量,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卧床期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特别是小腿肌肉,不能主动活动的可行被动按摩下肢。使用是泵对足底静脉以上给予挤压和放松,采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外用气压袜,穿弹力袜等方法简便易行,也有助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下肢手术后应避免膝

下垫枕,过度屈髋。③药物预防。针对高危因素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尤其适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及1—2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需要采用溶栓疗法的患者,溶栓开始的超早效果越好,血栓形成5d内溶栓效果较好。此外,针对高危患者应常规做血液流变学检查,测量肢体固径、观察疼痛部位、皮肤温度、色泽、浅静脉扩张,动脉搏动、伤口渗出,Homans氏征、Neuhof氏征,以便早诊断,及时治疗。

叁考文献

1、裴玉昆,周围血管病学,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20—321

2、吕厚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华骨科杂志,1999,19;155

3、王玉琦,叶建英,血管外科治疗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6—217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6-06-08T11:04:03.5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王坚[导读] 在骨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降低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预防效果良好。 双峰县人民医院湖南娄底 417700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骨外科进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2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降低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预防效果良好。关键词:骨外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防治引言下肢静脉血栓史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出现不正常的凝结,形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1]。下肢静脉血栓多见于骨科手术术后,可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可堵塞肾静脉,造成患者肾功能衰竭而威胁生命安全。本次研究将通过对骨科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有效的防治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骨外科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44例,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42.18±2.42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4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例,下肢髋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36例,石膏固定术患者22例,下肢骨折复位固定术患者28例。采用随机等分的方式将12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使用过抗凝治疗,经B型超声检查证实无血管栓塞性疾病。 1.2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应有常规抗凝和抗炎治疗,并口服阿司匹林用于防止血小板凝集。患者如发生肺栓塞痢疾需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次80000U+250ml的5%葡萄糖混合后静脉滴注,2次/d,持续用药7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在手术过程中要轻柔、细致操作,尽量减少对组织和静脉内膜的损伤,认真对伤口进行冲洗和引流。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连续滴注5d。术后12h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术后24h伤口引流减低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连续使用10d。同时术后1d开始指导患者早日进行踝关节的屈曲和旋转运动,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运动。术后3d指导患者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患肢的被动功能性锻炼,每日5-6次,每次10-20min。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制动,每日2次,抬高患肢20-30°,放平肢体,保持髋、膝关节的屈曲。对于已经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的患者应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次80000U+5%葡萄糖250%混合静脉滴注,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10d。同时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者30°制动,膝关节屈曲10-15°左右。 1.3疗效标准术后当天及卧床10d后对患者双下肢进行静脉彩超检查,采用多普勒彩色血管显像技术进行检查诊断,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4统计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见表1。以55岁年龄为界限,136例患者中55岁以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92%,55岁以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81%。合并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79%,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27%,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疾病[2],其是由于患者术后在静卧位或者各种原下导致的凝血状态发生改变,血液在下肢的静脉血管中不正常凝集,从而形成血栓。由于患者静脉管腔发生阻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静脉功能性障碍。严重时可发生血栓移位,引发肺、脑以及肾脏的栓塞,导致患者猝死]。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发病较为隐匿,病情凶险,其成为骨外科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下肢静脉血栓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其形成与血流速度、血凝状态和血管壁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情况下极易形成血栓,三个因素互相关联、促进,共同参与了血栓的形成[3]。骨科术后由于炎症和创伤导致血管壁损伤,术后制动静卧等导致患者血流缓慢,而创伤、手术、应激等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骨科术后极易导致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是有普通的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其所含的因子Xa活性对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素的影响较低,使其抗血栓作用于出血作用相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出血的风险。低分子肝素在皮下给药后,生物利用率可到100%。对于确诊或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低分子肝素抗凝。本次研究通过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术中和术后干预,有效的降低了术中对静脉内膜和组织的损伤。在术后预防性应用药物干预,并配合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增加患者下肢的血流量,促进下肢血液的循环,对于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结论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及防治 王伟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防治。方法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结果5例经及及时诊断和抗凝治疗后均获得好转。结论腘深静脉血栓具有隐蔽性临床征象,容易延误早期治疗。对高危患者应重点预防。围手术期采用3种预防方法能够显著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骨折;手术后并发症;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本文收集1998年1月—2005年2月因骨折及手术后合并深静脉血栓5例资料,着重对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加以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0—83岁,平均62.4岁,左下肢3例,右下肢2例,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后骨折史。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股骨颈骨折1例,股骨干骨折1例。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塞。本组5例骨折均曾接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固定,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固定术。 二、临床表现: 病人自觉局部疼痛,体检发现①全下肢明显肿胀。②出现小腿剧痛。 ③Neuhof氏征阳性,Homan氏征阳性。④浅静脉怒张。⑤术后伤口渗出明显增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1例由静脉血栓顺行蔓延形成左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1例为右股浅静脉、腘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

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大小隐静脉血栓;1例为左髂外静脉、股静脉血栓;1例为右股静脉血栓。 三、治疗方法: 采用溶栓疗法,本组5例均采用尿激酶50万U,静滴加低分子肝素钠,每日皮下注射250AxaU,7—14d为一疗程。 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治疗15—20d后症状和体征缓解。参照裴玉昆[1]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评定治疗结果,临床治愈0例,显效4例,进步1例,无效0例。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显效组4例,仍存在静脉管壁不规则,进步组1例仍有静脉管腔不全梗阻,可见到血栓。 讨论 深静脉栓塞是骨科手术患者出现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吕厚山报告股骨近端骨折术后或全髋全膝置换术后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7.1%[2]。研究表明,高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扩大,手术普及率的提高,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增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深静脉血栓的机理: 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已有详细阐述[3]。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不活动或瘫痪、既往静脉栓塞史、癌症、外科手术(特别是涉及下肢或骨盆的手术)、肥胖、高龄、静脉曲张、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口服避孕药等。本组5例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卧床制动,手术中长时间仰卧、过度旋转和牵引下肢,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肌肉松驰,以上诸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05-19T10:17:35.6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作者:苏军华1 吕志刚2 姜福恺3 [导读] 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 - 2016年12月期间 苏军华1 吕志刚2 姜福恺3 青岛市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省 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 - 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依据研究目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6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2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患者现已顺利出院。结论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发于下肢。骨科术后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及下肢骨折术后。为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本文选取8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研究结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研究对象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7-78岁,平均(59.3士3.1)岁。按照骨折因素分类,有高空坠落2例、车祸3例、压伤3例;手术种类:髓关节置换术4例、脊柱手术3例、钢板内固定术1例。 1.2 方法 1.2.1 骨科术后DVT的预防 1、基本预防。为预防骨科术后DVT的发生,首先应避免或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骨科手术操作时创伤较大、器材需要特殊,操作过程中更应注意手法轻巧、精细,止血带的使用需规范、合理。因术前禁食水导致血液浓缩,术中及术后适当补液对于预防DVT也是非常重要的。术前应完善深静脉血管超声等,饮食方面建议可多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高纤维、高蛋白类的食物。向患者多普及相关预防知识,早期指导患者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2、机械性预防。机械性预防是通过机械治疗仪设备来预防或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弹力袜具有适用性广泛、简单且廉价的优点,通过弹力作用使下肢肌肉从远端到近端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对预防术后DVT的效果良好。 3、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目前术前或术后DVT防治主要措施,临床一般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及一系列新型抗凝药物。有文献报道,应用低分子肝素是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及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的主要措施,并且临床应用较广泛,可以明显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1.2.2 骨科术后DVT的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抗凝药物及中成药物等。普通肝素使用时需注意血液中肝素浓度,用药期间常规测量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T-Ⅲ水平、抗凝因子Ⅹa活性调整药物剂量。 2、低分子肝素: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预防性抗凝药物(如依诺肝素、达肝素钠),临床应用中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风险,并且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突出、使用便利等优势。用药期间需注意患者切口、皮肤黏膜、消化道有无出血情况,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华法林:是维生素 K 拮抗剂的代表药物之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华法林是一种安全且高效的抗凝药物,对于 TKA/THA 术后预防 DVT 的疗效更优于 LMWH。 4、新型抗凝药物:以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物,其防治术后 DVT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或相当于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与低分子肝素相当或更低。 5、中药:中药对于术后 DVT 的预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此外,中成药制剂及穴位针灸对骨科术后预防 DVT 也有一定效果。 6、药物溶栓:对于骨科术后 DVT 的治疗可以采取药物经不同途径溶栓治疗。溶栓疗法适用于DVT 急性期的患者,目前临床首选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 7、手术治疗:包括静脉血栓取出术、介入治疗,一般认为血栓尚未与静脉粘连的 48 h 之内为取栓手术的最佳时机,但是手术对于静脉瓣膜有一定的损害,并有可能并发急性肺栓塞。 2 结果 6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2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患者现已顺利出院。 3 讨论 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病因是: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静脉壁的损伤。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iei,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股骨颈骨折会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骼总静脉或其分支,这均可并发骼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索之一。各种大型手术使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自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自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自溶解减少;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综上所述,骨科术后 DVT 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发展快,涉及多病因、多系统异常,需要全面分析、个体化治疗。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选择合理有效的抗凝药物和治疗方法是减少 DVT 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 发表时间:2013-10-31T13:51:02.17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闫海芳程江苏王有才[导读] 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闫海芳程江苏王有才 (安阳市71352部队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临床资料 患者,56例,男33例,女19例,品均年龄(25~78)49岁。手术前发生4例,余均在牵引、石膏固定、手术后发生。股静脉以下30例,髂静脉以下24例。54例中3例颅骨骨折,4例肋骨骨折,6例髂骨骨折,18例股骨颈骨折,3例髌骨骨折,14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1例右足挤压伤伴多发骨折。一经发现患者下肢肿胀、疼痛、Homan症阳性即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后溶栓治疗,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尿激酶25000U静滴,每日一次;肝素33.3mg皮下注射,每日三次;视病情需要辅以理疗、按摩、及中药外敷,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和肢体周径变化,肢体肿胀不同程度消退后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如证实溶栓,停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和肝素,改华法令5mg口服,每日一次,次日剂量减半,同时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持续三个月。经上述治疗患者下肢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减退,其中43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溶栓,平均溶栓时间13天,7例侧肢循环形成,4例出院复查时未溶。 2. 讨论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感因素 创伤引起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术后卧床、制动导致血流缓慢、淤滞;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凝血机制。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确诊需借助特殊检查,经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I等。 2.3 预防 静脉血流量可通过肌肉收缩和早期活动增加,患者术前术后应锻炼下肢肌肉收缩、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血的回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有以下典型的临床表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有以下典型的临床表现: 1、肢体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如患者有髂腰部或股三角区胀痛,则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轻度胀痛,常被忽略,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若发生股青肿、股白肿时,患肢呈剧烈疼痛。 2、下肢肿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另一常见症状,患肢肿胀的范围与血栓部位有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仅有小腿肿胀和压痛。 3、浅静脉改变----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则下肢广泛性肿胀,同时伴有广泛性浅静脉怒张或曲张。股青肿时患肢更为严重且广泛。 4、血栓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期,患者在长久站立或行走后肢体产生沉重、坠胀、易疲劳感,在平卧休息或将患肢抬高后,症状缓解或消失。患肢长期处于瘀血状态,可发生下肢皮肤营养障碍改变,如皮肤弹性差、失去光泽、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等,甚至小腿皮肤溃烂经久不愈。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有三种方法: (一)手术疗法为最常用的方法。凡有临床症状、中度或重度静脉曲张、下肢浅静脉瓣膜和(或)深浅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及检查确证深静脉通畅者,只要年龄不过大、体质不太差,均宜施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①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大(小)隐静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者;②交通支结扎术适用于大(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者;③大(小)隐静脉剥脱术临床最为常用,适用于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大(小)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也不全者。分高位结扎静脉、剥脱曲张静脉和结扎切断交通支三个步骤。单纯大(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从理论上讲,单纯高位结扎并结扎其分支,即可阻断深静脉血的倒流,使曲张静脉消失,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浅静脉曲张后,静脉壁已失去弹性,站立时下肢血液仍能使曲张的浅静脉充盈,因而单纯高位结扎术后效果不好,仍应行剥脱术。术后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给予稳妥而有一定弹力的压力,以防止剥脱部位出血;床尾抬高15~20cm,使平卧位时下肢略高于心脏平面,有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鼓励及早作床上活动,使深静脉血受肌肉泵挤压而加速回流,有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入曲张的静脉内,静脉内膜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血管腔考试,大收集整理粘连闭塞,曲张静脉变成硬索条状物。适用于局限性静脉曲张而瓣膜功能健全及术后残留的曲张静脉。常用的硬化剂有5%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溶液及50%葡萄糖等。患者取斜卧位,使曲张静脉充盈,选用细针穿刺,穿入静脉后,患者平卧,在穿刺点上下各用手?压迫,使穿刺的静脉段处于空虚状态。注入硬化剂0.5ml后,持续手指压迫1分钟,然后局部换用卷起的纱布垫压迫。1次注射不超过4处。整个下肢自踝至注射处近侧,应用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后,立即开始主动活动。维持弹力织物压迫时间,不少于6周。 (三)弹力袜压迫疗法适用于范围广、程度轻中期无症状者均可;妊娠期妇女;全身情况很有差,重要生命器官有器质性病变,估计手术耐受力很差者。大小腿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的为了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 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 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标签: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较少,下肢浅静脉血栓患者较多。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而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着重探讨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8.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6岁。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28例,高脂血症116例,糖尿病248例,轻度贫血86例,中度贫血109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31例,高脂血症122例,糖尿病253例,轻度贫血81例,中度贫血1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妇科手术。其中对照组4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传统护理,术前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术中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告知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以及早期进行活动的重要性等。观察组440例患者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护理措施[2],针对DVT的致病因素和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 一、概述 DV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液回流受阻,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LEDVT如在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称为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 Syndrome,PTS)。 (一)LEDVT的病理分型 1、周围型:股浅静脉下段以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重症LEDVT: 1、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 2、股白肿:伴动脉痉挛持续存在。 (二)LEDVT的临床分期 1、早期: (1)急性期:发病后7天以内; (2)亚急性期:发病第8天至30天; 2、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3、后遗症期:出现PTS症状; 4、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急性发作。 1960年Greenfield开始在X线透视下采用静脉切开后导管抽吸血栓。1984年Sniderman开始用经皮穿刺导管抽吸术,成为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首创。目前,介入治疗LEDVT的方法主要有: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血栓清除术,深静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对LEDVT实施介入治疗宜从安全性、时效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等四方面考虑。①安全性:在对长段急性血栓作介入治疗前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采用机械性血栓清除、介入性药物溶栓,可明显降低抗凝剂和溶栓剂的用量,减少内脏出血并发症。②时效性:急性LEDVT一旦明确诊断,宜尽快作介入处理,以缩短病程,提高管腔完全再通比率,避免或减少静脉瓣膜粘连,降低瓣膜功能不全、血栓复发的发生率,尽量阻止病程进入慢性期和后遗症期。③综合性:常采用几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深静脉血栓,如对急性血栓在介入性药物溶栓的基础上,可采用导管抽吸、机械消融等介入性血栓清除;对伴有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或伴有髂静脉闭塞的LEDVT者,可结合使用PTA 和支架植入术,以迅速恢复血流,提高介入治疗的疗效。④长期性:在综合性介入治疗后,宜继续抗凝6个月以上,定期随访、复查,以减少LEDVT的复发。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介入性溶栓治疗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预防及护理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和危险程度,解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制定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饮食观察、用药护理、康复期患者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操作方法。探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措施,分析各项措施利弊,正确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达到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护理对策 【前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股青肿、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PE) 。由于近年来创伤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现高发病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报告,血栓疾病为全球总死亡率的第一位常见原因。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残致死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脑血管事件。现在全人类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涉及各学科领域,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呼吸科、肿瘤科、肾内科、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麻醉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 1.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统计 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发病前期常常无症状,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容易导致严重后果。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42-57%、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41-85%、髋部骨折手术为46-60%;肺栓塞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0.9-28.0%、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1.5-10.0%、髋部骨折手术为3.0-11.0%;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2%[1]。 在国内,有专家统计,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未预防组为30.8%,预防组为11.8%。2001-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6%,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2810183.html, 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作者:殷红卫 来源:《今日健康》2014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 28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71%,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6%,两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17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thrombusofthedeeplegvein,DVT)是由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静脉搏血液呈高凝状态而形成,好发于下肢,是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可以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为了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对我科2011年1月-2012年5月280下肢骨折的患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评价护理干预的有效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0例患者中男192例,女88例,年龄14-72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42例,胫腓骨骨折160例,髌骨骨折26例,跟骨骨折21例,内、外踝骨折19例。手术方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4例,行支架外固定40例,行切开复位加支架外固定98例,经皮穿针内固定30例,保守治疗8例。将2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2组在性别、年龄、临床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干预。 2.1 健康宣教 向患者讲解病情、疾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作者:时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就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趁势[1]、 Aqulia报道[2]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形成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达50 000~200 000,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Rathbun等[3]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 Heit等[4]报道欧美国家对各自过去30年人口调查发现,每年DVT的发病率1、0~1、6/1 000人。我国目前尚无DVT相关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有资料显示,DVT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徐宝立等[5]报道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达16、7%,吕厚山等[6]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 DVT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8],Kahn等报道50%左右的DVT最终发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见DVT危害范围广且严重,因此,探讨L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9]。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 L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老、长期卧床、近期施行较大手术(尤其就是下肢、盆腔等手术时的长时间仰卧、长时间截石位、长时间肢体制动、长时间坐位)、脑中风、恶性肿瘤、骨折、肢体制动、妊娠、产褥期、各种慢性病、静脉曲张、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脓毒血症、口服避孕药、长时间乘座飞机、火车、汽车等。抗凝血酶、蛋白C与蛋白S的缺乏,以及Vleiden突变导致的抗活化蛋白C现象所致的遗传性促血栓因子。高半胱氨酸血症、某些维生素类如B12、B6或叶酸的缺乏。此外,纤溶系统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因子II突变与因子VIII水平的增高也就是血栓形成的潜在原因。 在某一个体常就是以某一危险因素为主,也常有其她因素的参与,因而分析主要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的危险因素。Oger等[10]报道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或下肢外伤史);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就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 疗方案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

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指南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为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其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指南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国外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如表1 所示。一项亚洲7 个国家19 个骨科中心407例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表明,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2%(120/278)。国内邱贵兴等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余楠生等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109/187)。吕厚山等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如表2 所示。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对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一)基本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正规治疗方案 上海沃德医疗中心首席血管专家张强访谈录记者:张教授您好!从您的学生们和很多医学同行的口中得知,您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血管外科专家。张强:不敢当,不敢当。我只是愿意做一名病人喜欢的医生而已。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自己身心也会得到愉悦。记者:我知道您平时很忙。今天想占用您的一点时间,给大家谈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话题好吗?张强:没问题。我最愿意和大家聊医学上的东西。记者:前段时间,媒体上关于北京的某位教授在腰椎手术后出现意外死亡的话题引发了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的重视。据说,这位教授是因为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流到肺动脉,造成肺梗死而离开人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强:我也在一直在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悲剧给广大医务人员敲了警钟:一定要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母亲患了下肢静脉血栓,辗转多家医院。他抱怨每家医院的治疗方案和说法都不一样,令人无所适从。请问张教

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称为DVT,在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记者:根据您的临床经验来看,有哪些认识方面的差异呢?张强: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记者:发病时间的判断对治疗方案有什么指导意义吗?张强:非常重要。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可以冲洗掉,但是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记者:那怎么样可以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呢?张强: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对于有经验的医生来说,还是可以通过仔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