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绍兴一中董秋成

《“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绍兴一中董秋成
《“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绍兴一中董秋成

“鬼斧神工”与“巧夺天工”

绍兴一中董秋成

这两个成语都有“形容人工的技艺极为精巧神奇”的意思。两词都只能用于人力做成的东西,不能用于非人力而成的东西。

鬼斧神工:也作“神工鬼斧”“神工鬼力”“鬼工雷斧”“鬼功神力”。也有单用作“鬼斧”“鬼工”或“神工”的。指(物件等)好得不是人力所能做出来的,只有鬼神才做得出来的。形容建筑、雕塑、文学艺术等技艺高超,几乎是人力所难以达到的。语本先秦·庄周《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唐·成玄英疏之曰:“鐻者,乐器似夹钟。亦言:鐻似虎形,刻木为之。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所作也。”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八·唐柳公权亲笔启草》:“方兹独步,谁敢争衡?况艺奋神工,时推妙翰。”元·吴莱《渊颖集·二·大食瓶》:“晶荧龙宫献,错落鬼斧鎸。”元·郝经《赵州石桥》:“鬼功神力古未有,地维欲绝还钩连。”明·宋濂《滩哥石砚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电影生新容。”明?袁宏道《潇碧堂集·三·示度门·时新修玉泉寺》:“鬼斧神工仍七日,直教重勒玉泉碑。”明·无名氏《英烈传》四二:“一路之间,提起朱亮祖三字,便胆战心寒。说总有神工鬼力,那有这等奇异,说话之间,已到建宁地面。”清·袁枚《随园诗话·一一·三六》:“南华在朝房,立进二十四韵。警句云:‘甘白俱能受,升沉总不惊。’(张)文敏叹服曰:‘不料仓卒间,(南华)先生犹能自见身份也。’为序其集云:‘春雨着物,万花怒开;神工鬼斧,不可思议。似之者病,学之者死。’”清·屈大均《端州访硯歌和诸公》:“年来岩底采无余,鬼斧神工多得髓。”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三:“无奈粱公数语,斩钉截铁,较信物更觉顶针,若再向讨索,反嫌蛇足矣。而因此柄凿几至僨事,匠心经营几于鬼斧神工,奇文妙文。”如:“其工程之大,成立之速,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者也。”(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建国方略》)“这种编织技术,给人以‘浪漫主义手法’、‘鬼斧神工’的印象。”(秦牧《艺海拾贝·巧匠和竹》)“小说一族,雅俗庄谐,品类庞杂,古今中外,变异百端,却都是同一血统:春秋兴替,城郭变迁,人情冷暖,世味咸酸,生老病死,爱欲贪嗔,悲欢歌哭,慷慨缠绵,经过小说家笔底氤氲,鬼斧神工,亦幻亦真,与读者感应交流,达成共同的人生诠释与参悟。”(柯灵《天意怜幽草·小说行中最少年——微型小说漫想》)巧夺天工:也作“巧侔(móu)造化”“巧逾造化”“巧绝天工”“巧夺化工”“巧夺化功”。原或作“巧夺造化”。夺,胜过;造化,原指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自然;侔,相等;逾、绝,超过;化工、化功,造化的工夫。指所做成的事物胜过天然,形容精妙绝伦。语或本先秦·列御寇《列子·汤问篇》五:“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晋·郭璞《葬书·外篇一》:“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阳,巧夺造化。”唐·岑参《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宋·李昉《太平广记·二二五·鲁般》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鲁般,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宋·梅尧臣《宛陵文集·一0·传神悦躬上人》:“子诚丹青妙,巧夺造化深,妍媸必尽得,幻妄恐交侵。”宋·袁褧(jiǒnɡ)《枫窗小牍》下:“粗者以供屏牖妆嵌,而晶莹成形,巧绝天工者,盖充满内府矣。”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明·胡应麟《诗薮·外编·五》:“凡用事用语,,虽千熔百炼,若黄金在冶,至鋳形成体之后,妙夺化

工,无复丝毫痕迹,乃为佳。”清·褚人获《隋唐演义》二八:“男子或诗或文,或艺或术,有所传授,原来有本。惟有女子的智慧,可以平空造作,巧夺天工。”清·洪昇《长生殿·密誓》二二出:“(旦)今乃七夕之期,陈设瓜果,特向天孙乞巧。(生笑介)妃子巧夺天工,何须更乞。”如:“许多新发明,真是巧夺天工,是我们梦想不到的。”(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六讲》)“天堑也能飞渡,人力巧夺天工。”(吴玉章《庆祝长江大桥通车》)“这些巧夺天工、移山倒海的重大工程,无论在哪一个地区里,都是几十万人成百万人的劳动力所创造出来的呀!”(唐人《金陵春梦之五?和谈前后》三—)“所制盆栽,率皆枝条掩映,俯仰多姿。尤其是盆栽的松柏之属,能将文理盘错的千寻之树,缩收于不盈咫尺的缶盆之间,可谓巧夺天工。”(梁实秋《梁实秋散文集·盆景》)“鲜花总是会凋谢的,塑料花却地久天长。聪明的商家把假花做成半凋败状,真是巧夺天工了,然而,它却再也凋谢不下去。”(王蒙《落叶》)“宇宙景物,森罗万象……须以雕琢复归于自然,方能出神入化,巧夺天工。”(骆飞《“桥”》)“少顷,闸落声息。一只奇花异纹,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的花瓶展现在面前。”(郭义方《旋棒槌人家的儿子》)【辨析】这两个成语的区别不大,使用上基本一样,都只能用于人工完成的东西,不能用于天然的东西;不过也有区别:一,词义有所区别,“鬼斧神工”指人工做出来的物件等好得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人力做出来的,只有鬼神才做得出来。“巧夺天工”指所做成的事物胜过天然,形容精妙绝伦。二,适用对象有所区别,“鬼斧神工”用于惊叹所制作出来的对象或精妙,或高雅,或快速,或宏大等,几乎不可能为人力所完成,只有鬼神方能做成,极言制作物的神奇性,如“短短两年工夫,就完成了这一大工程,真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多用于赞叹某一人工创制的奇迹,它超过了自然力,极言制作物的完美性,如“这一作品,无论从设计理念上,从制作技艺上看,还是形态观感上看,均属巧夺天工之作”。三,着眼点有所区别,“鬼斧神工”着眼于“要做成它的难度、不容易,做成得不可思议”,是从反面说技艺非人工所为;“巧夺天工”着眼于“它的奇异完美毫无瑕疵,比天然的还要天然”,是从正面说技艺胜过天然。两词采用的角度虽有一反一正之别,但要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即赞美人的技艺之好。

按:有人认为“鬼斧神工”可用于“大自然”,认为“鬼斧神工的自然山水,美轮美奂的特色歌舞,气势恢弘的壮丽场景,给游客带来了赏心悦目的别样享受”之类的用法是正确的。还举了唐·李贺《罗浮山人与葛篇》:“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宋·苏轼《次韵滕大夫?雪浪石》:“朅来城下作飞石,一炮惊落天骄魂。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卧枯榆根。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浮屠相对峙,峥嵘信鬼工。”等用例作为证据。这是不足为训的。“千岁石床”,原指山洞中形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织葛布的织机;“啼鬼工”,是说这种织机绝非一般,不但人工做不出,连鬼神见了也要惊啼做不出。苏轼的《次韵滕大夫?雪浪石》中,说这块有点来历的飞石(雪浪石),落于承平之年不被重视和毫无用处,只供人们观赏。“天工不见雷斧痕”是说此石是天然形成的(被水流冲刷而成),没有被人工雕琢过的痕迹。这里根本没将自然之力用为鬼斧神工。至于“浮屠相对峙,峥嵘信鬼工”,是写海市蜃楼中对峙的浮屠,其建造的精美、巧妙,技艺之高,形状之好,相信只有鬼神才能做得出来,这是就海市中的建筑物疑是人工制作而言的。并非是在赞颂大自然本身的鬼斧神工。说人的技艺似鬼神,这是赞美;而说大自然的美景非人工所为,就令人费解了。如果说奇绝的自然景物是鬼神所造,那么,差一点的自然景物难道是人工所造的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