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图是《黑色船货:大西洋奴隶贸易史(1518~1865)》中的插图。图中所示贸易现象的出现和最终退出历史()

A.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减弱

B.都由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政策决定

C.预示着欧洲将把民主制推广到非洲

D.都服从于欧洲对外侵略掠夺的需要

2.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开始发现“世界”,这个“世界”较恰当的含义应是()

A.地域辽阔的世界

B.连成一体的世界

C.丰富多彩的世界

D.生机勃勃的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

D.重商主义理论的盛行

4.下图为1834~1878年西欧某国棉纺织业工人就业情况(%)。该图可用来研究()

A.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B.劳动就业率的增加

C.工人家庭收入的增长

D.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

5.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①新能源的开发成为重要产业

①重工业地位上升

①内燃机广泛应用

①成为最大石油输出国

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6.“(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发明者多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

B.在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能源的广泛使用

7.《全球通史》说:“(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电力的广泛使用

C.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8.马克思曾说:“垄断是一个好东西。”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

A.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B.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C.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D.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10.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

A.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11.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D.麦哲伦环球航行

12.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3.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4.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15.荷兰东印度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还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材料表明荷兰东印度公司( )

A.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垄断了世界贸易并掠夺了发展中国家

D.促成荷兰在18世纪建立了商业帝国

16.1545年,西班牙勘探者在墨西哥波托西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银矿矿脉,对此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到17世纪这些白银的主要流向不可能的是()

A.国内供养军队,参与世界殖民扩张

B.流向亚洲市场,以交换丝绸和瓷器

C.投资英国伦敦,分享机器工厂利润

D.流向欧洲市场,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17.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8.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①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①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①环境污染

A. ①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19.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D.麦哲伦环球航行

20.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电力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认为“商业革命的老概念仍然是有效的、正确的。它指的是随着15世纪末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显著扩张,扩展到了亚洲、西半球和非洲,以及这种扩展在欧洲和欧洲以外产生的所有影响。这场革命一直持续到1783年英国经济起飞”。对于商业革命的作用,中国学者吴承明先生指出:“16~18世纪西欧的现代化进程,是市场需求引起的,需求牵动生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这已成为共识。”

——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有关西欧商业革命作用的观点。中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不同后果反映了各自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试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

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荷兰有优良的港口面对英国及大西洋,背后有德国为腹地。在西班牙、葡萄牙建立海外殖民帝国之后,荷兰的商船在里斯本和塞维利亚装载来自殖民地的产品,然后把它们贩运到全欧各地。在归途中,荷兰商船又把波罗的海的谷物和海船用具贩运到西、葡两国。最后荷兰商船垄断了全世界的航运业。……1566 年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西班牙军队残酷地掠劫南尼德兰的安特卫普。结果,安特卫普的工匠、商人及银行家都逃到阿姆斯特丹,他们随身带来的技术和资金,既有利于荷兰的工业,也有利于荷兰的海上扩张,因为海上扩张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荷兰商人所利用的平底船造价便宜,载运量亦大。与封建专制主义的西、葡不同,荷兰向外发展不是由政府包办,而是通过独占贸易公司进行的。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阅读材料,解读荷兰兴起的主要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欧美近(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世界文明史》

材料阐述了欧美近现代化历程的哪一重要特点?请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欧美发展历史说明这一特点。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

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美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减弱,故A 项错误;三角贸易的废除应该是在英国提议下进行的,故B项错误;三角贸易对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故C项错误;三角贸易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进行的,后来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上已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从而废除了三角贸易,故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3.【答案】A

【解析】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后,该国女工在棉纺织业的比例始终稳定在55%左右,这就表明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西欧某国棉纺织业工人就业情况,其中从孩子、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比例,无法得出劳动就业率增加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就业状况,不能直接反映出家庭收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呈现雇佣童工(16岁以下)的现象,但是否合法不得而知,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美国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国,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这一点,故排除①。

6.【答案】C

【解析】发明者多是有经验的工人技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国家出现的顺序,故B项错误;“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与电力能源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配备着……科学家”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项应指的是电的广泛使用;B项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有消极作用;C项表述错误。

9.【答案】A

【解析】注意时间,材料突出的是18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方差距日益加大,再结合“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可知选A。

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所谓“外国支付收入”理论,实际上体现了英国人对外国人的盘剥,英国之所以提出这一理论,其基本条件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没有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就不可能有“外国支付收入”理论,故选B项。A、C项错误,仅仅靠社会稳定和国内市场的扩大,无法实现对外国的盘剥,D项错误,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还没有完成。

11.【答案】C

【解析】“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可以判断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12.【答案】C

【解析】题干关键词之一是“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这一历史转变是指英国社会制度的转变,英国最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来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最发达的工业国,这才有了傲视全球的基础。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故选D项。根据以上分析,A、B、C 项均不正确。

14.【答案】A

【解析】“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表明工业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故A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贸易垄断权”“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可知荷兰东印度公司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荷兰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并不是世界贸易;17世纪上半期,荷兰成为头号贸易强国。因此,B、C、D错误。

16.【答案】C

【解析】西班牙侵略者利用美洲的白银作为资本,参与世界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白银来到亚洲换取当地奢侈品,供国内上层消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不可能参与工厂投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白银流入欧洲,引起欧洲价格革命,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阅读材料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8.【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实际是考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科技带来生产力的进步是必然的,而这两项技术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如工业革命使人类分为两大对立阶级,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社会生活出现巨大变化,如电的发明使人类告别了黑暗等。所以①①①都对。而①阐述的是其消极影响,与题干所要求的不符,排除①。答案为B。

19.【答案】C

【解析】“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可以判断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时代即将过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电气时代即将到来,据此D项正确。

21.【答案】观点:西欧商业革命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论证: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商业利润转化为资本,为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商品需求的日益增加,推动了手工工场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趋势:中国在农业社会继续徘徊;西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成因:中国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推行的重商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观点”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发展趋势”从是否向工业革命发展角度进行回答。“成因”,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从经济政策角度”,联系中国与西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即可回答。

22.【答案】(1)新航路开辟带动了殖民扩张活动,给造成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2)条件:市场、资金、劳动力。过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雏形;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影响。第(2)问结合材料归纳条件。联系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回答过程。

23.【答案】原因:拥有面向英国及大西洋的良港;商业贸易发达并垄断了全世界的航运业;安特卫普的工匠、商人及银行家带来了技术和资金;造船技术先进,载运量大;通过独占贸易公司向

外扩张;荷兰脱离西班牙取得独立。

【解析】需要细读材料,依据材料信息提炼,注意表达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结合材料中的优良港口、资金、航运、技术、贸易公司等关键词进行说明。

24.【答案】特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欧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革命创造了物质基础,也加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19世纪中后期,物理学、化学等科学领域的进步催生了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等一系列重要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发展迅速。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集中,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欧美主要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解析】第一小问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引发了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第二小问要求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欧美发展历史进行说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史实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为科技革命奠定物质基础,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推动欧美主要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25.【答案】(1)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交通工具的革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4)影响: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工业革命引起交通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解析】第(1)问主要从生产组织和交通工具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可直接从材料中总结,注意双方交流物品的不同说明的问题。第(3)问主要从各地经济联系加强和主导者的角度分析。第(4)问主要从对欧洲列强和落后地区两个角度分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漕渠D.灵渠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造成西方人对中国喜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鸦片战争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 解析:18世纪末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廉价原料,与材料中?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中?腥风血雨??和风细雨?等关键词可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根据题干中?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可知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积极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B.15世纪 C.16世纪D.17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8.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 解析: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形成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① 分散性和封闭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②先进性与落后性并存:精耕细作,技术先进,但无革命性突破 ③脆弱性:规模小,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③小农经济封建政府主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④随着农民战争爆发和王朝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民手中,小农经济又开始了一 个新的轮回 ①灾荒瘟疫 ② 封建政府沉重赋税、徭役 ③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 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 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 础。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无法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 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小 农经济 有利因素 不利因 艰难成长

经营形态演变发展过程及成就 夏商西周 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 汉武以后中国古代手工业 产生并由官府垄断继续发展 盐铁及铸钱等官办经营方式 政府直 接经 营、集 中、大 作坊生 产 生产目的性质和特点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出现发展 受摧残恢 复和发展 民间私 人经营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术 明中叶后 民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主导地位 使用花楼机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雇佣关 系),清继续发展 农户体 产,作为 副业 供军队和官 府贵族生 活使用,不 在市场流通 供民间消 费,作为商 品在市场流 通 供家庭消费 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 卖 国家垄断性质;它凭借国家权 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 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 领先,享誉全球 美, 商品生产性质;在重本抑末的 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 居上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受小 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 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 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 要因素 地域分布广、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②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③ 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④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享誉全球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①地 美,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条 件:商人资金充足,自由劳动力增加标志—时间:地区: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的棉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带有雇佣性质的生产关系)明 中后期江南地区 期后中朝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 发期清 展有朝 所前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 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生产者成为资本家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 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原因: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 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表现: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商品货币关系 特点: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1、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束缚着新的生产力发展。其一是农民受到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购买力小,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市场小)。其特二是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盖房买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资本少)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等政策和实行闭关政策(妨碍市场扩大和资本积累)传统文化以孔孟之道、纲常名教为核心,斥科学技术为奇技淫巧,排斥西学等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原因 2 、 3、 4、 5、 6、 1、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地位影响2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 3、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新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4课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 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 工商皆本 B 重农抑商 C 轻徭薄赋 D 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 经济基础 C 主流价值观 D 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 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 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 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 重商政策 B 抑商政策 C 海禁政策 D 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 6 (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鼓励工商 D 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 增加赋税收入 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 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 (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 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 (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 ⑴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造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 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 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为满足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②商朝: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汉代纺织业已相当发达,通过丝绸之路,外销丝绸(被称为丝国); ④唐朝: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⑤明清时苏州、杭州、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江南纺织业发达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 ①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 A.东周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政策导向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5.?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日殴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主要表明( ) A.家庭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B.自然经济受到了明显冲击 C.重农抑商的观念有所淡化 D.社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 6.春秋中期以后,出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和范蠡弃官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等现象。这说明当时( ) A.官营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B.私营工商业迅速兴起和发展 C.私营工商业已超过官营规模 D.官营和私营工商业地位平等 7.《汉书·周勃传附子亚夫传》云:?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 ) A.工官工场的产品不允许作为商品出售 B.西汉极力压制民间商业发展 C.工官工场产品技术水平最高 D.工官工场以生产奢侈品为主 8.?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秘色越器》诗( ) A.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 B.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知识结构

必修二经济(物质文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 【知识结构】 1、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③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3、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4、古代赋役制度 5、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 2、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经 济 1、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 2、历代“市”的发展: 基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结 构①含义: 与 1、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2、工商业的管理 A含义 ③“海禁”政策 B产生原因: C影响 ①产生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

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 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清同光年间人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记述:“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倘居奇不卖,欲昂其值以俟,则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俟愈久,价愈减……”这主要表明A.外国人高价购买中国茶叶B.外国人操纵中国茶叶价格 C.中国茶叶深受外国人喜爱D.中国茶叶商人内部不团结7.《人民日报》1978年7月1日最新刊登了毛泽东在1962年发表的一份讲话:“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拿我来说,经济建设工作中间的许多问题,还不懂得……工业、商业,我就不大懂。对于农业,我懂得一点,但是也只是比较地懂,还是懂得不多……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当时刊登这份讲话的真实用意是 A.展现了毛泽东敢于自我批评的高尚品质 B.打破个人崇拜,促进思想解放 C.展示毛泽东的不足之处,为否定毛泽东做思想准备 D.重新调整经济政策,实行改革开放 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教案[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屮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屮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屮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屮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屮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屮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屮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屮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屮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

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屮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屮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屮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导入新课: 打出二生肖的图片,:二生肖屮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 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神农”的传说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屮国古代的积极作用。 投影半坡遗址屮“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屮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学习这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历史渊源。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仍出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些历史理论还不能透彻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农抑商的评价的辩证方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时代特征。 运用:联系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富国强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得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 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的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竭尽全力地关注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不遗余力地抑制工商业,一度自负而蛮横地闭关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 (一)“权”与“税”的考量——土地制度的演变 让学生回忆半坡、河姆渡氏族公社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引出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其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阐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农业、手工业→私田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 商业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讲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意识着社会的转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