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规格说明书
需求规格说明书

修订历史记录

文档说明

为了明确用户的需求,使用户和开发者双方对该项目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特编写本文档——需求规格说明书,其中列出了项目开发的内容及要点,是项目组进行整个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基础,作为项目组成员在项目整个周期内的工作着眼点和开发依据。

目录

1.引言 (1)

1.1. 项目背景 (1)

1.2. 编写目的 (2)

1.3. 术语定义 (2)

2.项目/产品概述 (3)

2.1. 目标范围 (3)

2.2. 运行环境/边界 (3)

2.3. 条件限制 (3)

3.功能需求 (3)

3.1. 系统用例模型 (3)

3.2. 系统用例描述 (5)

3.2.1. 协议转换子系统用例描述 (5)

3.2.1.1. DS-Lite转换协议用例描述 (5)

3.2.1.2. NAT64转换协议用例描述 (6)

3.2.1.3. NAT-PT转换协议用例描述 (7)

3.2.1.4. IVI转换协议用例描述 (8)

3.2.2. 路由协议子系统用例描述 (9)

3.2.2.1. RIP协议用例描述 (9)

3.2.2.2. OSPF协议用例描述 (10)

3.2.2.3. BGP协议用例描述 (11)

3.2.2.4. IS-IS协议用例描述 (12)

3.2.3. 网络管理子系统用例描述 (13)

3.2.3.1. Console管理用例描述 (13)

3.2.3.2. Telnet/SSH管理用例描述 (13)

3.2.3.3. SNMP管理用例描述 (15)

3.2.3.4. Web管理用例描述 (15)

4.性能需求 (16)

5.运行需求 (16)

5.1. 物理环境 (16)

5.2. 系统安装 (17)

5.3. 用户界面 (17)

5.4. 故障处理 (17)

6.参考资料 (17)

《安全高性能IPv4和IPv6互通网关》

需求规格说明书

1.引言

1.1.项目背景

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IPv4地址资源业已耗尽,虽然使用IPv4临时地址和网络地址翻译(NAT)等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IPv4地址不足的状况,但这将极大地限制互联网的发展。采用128位比特的IPv6地址技术,解决了IPv4地址不足的问题,在地址容量,网络安全以及移动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由于IPv6和IPv4地址的不兼容性,使得当前基于IPv4协议开发的大部分应用以及终端系统无法直接使用IPv6,这给IPv4向IPv6网络的过渡带来挑战,IPv6网络的部署受到过渡技术激励机制的影响。

在大规模使用IPv6技术之前,研发IPv4和IPv6互通技术对IPv4向IPv6网络的过渡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际上IETF组建专门的工作组对IPv4/v6过渡问题和高效无缝互通问题展开研究。目前已制定完成多种过渡协议和互通方案,如NAT-PT、NAT64、DS-Lite、IVI等,这些协议和方案各有特点,分别用以解决不同过渡阶段、不同环境的转换互通问题。

然而,很多技术的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利益的推动和影响,在真正的IPv6大规模部署之前,很多的技术公司都进行了相关技术的积累,但真正的产业化一般尚未展开,或者产品中蕴含的技术功能不全面。在IPv6即将大规模商用之际,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安全高性能IPv4和IPv6互通网关项目”是向技术产业化迈进的重要一步,对其IPv4和IPv6互通产品在未来IPv6网络商业部署中竞争到有利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安全高性能IPv4和IPv6互通网关项目是基于现有的IPv4和IPv6网络技术,进一步研究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和面向网络融合的一体化接入技术,目的是研发高性能IPv4和IPv6网络互通设备,其研究指标包括支持IPv4/IPv6双协议栈,支持IPv4/IPv6地址到域名和域名到IPv4/IPv6地址的正确解析,提供基于TePA的三元对等安全接入鉴权认证,支持本地接入认证及漫游接入认证,满足电信级运营要求,支持多种网络过渡技术等,达到支持IPv6终端对IPv4现有大部分应用资源的访问的目的。

但由于当前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积累上尚不完善,现委托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部分相关技术的研发,具体委托的研发内容见合同中

规定的项目要求。项目背景简要信息如下:

项目名称:安全高性能IPv4和IPv6互通网关;

项目提出者: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开发者: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项目的用户:现假设为一般的IPv4/IPv6边缘接入网运营商;

研发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项目的开发建立在ATCA硬件系统平台之上,需要在当前RHEL6.3或以上版本软件系统中,兼容现有的IPv4/IPv6路由协议、IPv4/IPv6网络互通协议以及其他相应协议;

研发系统与机构的关系:项目研发过程中涉及到其他机构时,需要作出说明;并最终在不侵犯第三方权益时,合同双方均享有项目成果系统的使用权,和进一步升级完善的权利,具体内容参照项目合同执行。

1.2.编写目的

编写本文档旨在明确任务提出者的需求和项目计划中包含和不包含的范围,明确开发者需要完成的项目目标范围,功能和性能上的需求以及运行需求等。本文档向任务提出者明确了开发者的任务范围,也可作为项目组开发人员后续开发的参考资料。

1.3.术语定义

ATCA(Advanced Telecom Computing Architecture):先进的电信计算平台;

DPDK (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数据平台开发套件;

IPv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因特网协议版本4

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因特网协议版本6

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RIP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

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ALG (Application Level Gateway):应用级网关

2.项目/产品概述

2.1.目标范围

本项目的目标任务如下:

1)构建ATCA平台,实现HA功能、热备、分布式冗余功能;

2)完成IPv4/IPv6双协议栈、DS-Lite、NAT-PT、NAT64/DNS64、IVI等过渡协议移植;

3)实现静态路由、OSPFv2/OSPFv3、RIP/RIPng、BGP/BGP4+,ISIS等路由协议;

4)实现WEB/SNMP/telnet等网管功能;

5)实现DNS、DDNS、DNS-ALG、HTTP-ALG、FTP-ALG等应用网关功能。

考虑到本项目涉及的领域为计算机网络高端技术领域,本项目的用户应具备相当充足的网络技术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管理及应用经验。

2.2.运行环境/边界

本互通网关运行在版本为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3及以上版本系统上,对Intel DPDK 1.3及以上版本进行支持,硬件上采用支持PICMG 3.0以上标准的ATCA架构的高性能设备,提供至少两个10G或以上接口,支持10G数据转发。

硬件平台能支持备份冗余或者分布式冗余计算。

2.3.条件限制

本项目在2014年4月前完成编码以及单元测试,5月前完成集成测试,5月20日前完成系统测试,6月15日进行项目验收。

3.功能需求

3.1.系统用例模型

本项目涉及的软件部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它们包括:协议转换子系统、路由转发子系统、网络管理子系统以及IPv4&IPv6网络双协议栈。其中,协议转换子系统负责接入网用户数据和互联网数据之间进行IPv4和IPv6互通时的协议格式转换;路

由转发子系统负责对接入网用户数据以及互联网数据的路由转发,通过对外的路由协议接口,交互生成必要的路由条目信息;网络管理子系统用于向网络管理者提供该协议转换设备的管理接口;IPv4&IPv6网络双协议栈是内核系统已具有的功能,在本项目中,不需要重复开发。

互联网

接入网

图1 系统用例模型

3.2. 系统用例描述

3.2.1. 协议转换子系统用例描述 3.2.1.1. DS-Lite 转换协议用例描述

双栈域

Native IPv6域

Native IPv4域

服务

IPv4 Packet 1

IPv6 Packet 2IPv4 Packet 3IPv4 Dst: 200.0.0.1IPv4 Src: 192.168.1.1TCP Dst: 80TCP Src: 1000

IPv4 Dst: 200.0.0.1IPv4 Src: 192.168.1.1TCP Dst: 80TCP Src: 1000

IPv6 Dst: 2001:1::1IPv6 Src: 2001:1::2IPv4 Dst: 200.0.0.1IPv4 Src: 129.0.0.1TCP Dst: 80TCP Src: 5000

图2 DS-Lite 转换协议用例

DS-Lite 是一个网络层的IPv4 over IPv6的隧道,通过将IPv4流量封装在IPv6隧道中进行传输,接入网络为IPv6单栈。如图2所示,一台双栈用户A 想要通过IPv6网络访问纯IPv4服务器,其转换过程如下:

1) 家庭网关收到主机A (192.168.1.1)发送的数据包IPv4 Packet 1后,B4模块将IPv4 Packet

1直接封装在IPv6 Packet 2内,并通过IPv4-in-IPv6隧道发送至AFTR 模块。

2) AFTR 模块收到IPv6 Packet 2后,解封装出IPv4 Packet1,并根据隧道封装的IPv6源地址

(2001:1::2)执行NAT 操作,将IPv4 Packet 1转换为IPv4 Packet 3,并向主机C 转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5367827.html,

NAT64路由器

图3 NAT64转换协议用例

在上图中,DNS64服务器与NAT64路由器是完全独立的部分。其中64:FF9B::/96 为DNS64的知名前缀,DNS64 一般默认使用此前缀进行IPv4 地址到IPv6 地址的合成,同时该前缀也作为NAT64 的转换前缀,实现匹配该前缀的流量才做NAT64 转换。纯IPv6用户访问IPv6、IPv4过程如图3所示:

1)纯IPv6用户发起连接访问普通IPv6 网站,流量将会匹配IPv6 默认路由而直接转发至

IPv6 路由器处理。

2)纯IPv6用户发起连接访问的是IPv4 单协议栈的服务器时,将经DNS64 Server 进行前缀

合成,Pref64::/n 网段的流量将被路由转发至NAT64 路由器上,从而实现IPv6 与IPv4 地址和协议的转换,访问IPv4 网络中的资源。

IPv6节点A

FEDC:BA98::7654:3211

图4 NAT-PT转换协议用例

如图4所示,NAT-PT设备上配置了一个IPv4的地址池用来做地址转换,地址池中的地址为120.130.26.0/24。地址转换时采用的是静态地址转换,每个IPv6的地址对应一个地址池中IPv4的地址。如果地址池中的地址个数比IPv6网络中的节点数要少,那么NAT-PT地址转换中的动态分配是必须的,否则因为IPv4地址枯竭无法进行地址转换,从而不能建立连接。

假设IPv6网络中的节点A要与IPv4网络中的节点C建立连接进行通讯,则具体通信过程如下:

1)节点A创建的数据包信息是:

源地址:SA=FEDC:BA98::7654:3210

目的地址:DA = PREFIX::132.146.243.30

(注:前缀PREFIX::/96是由管理员选定的任何可以进行路由的前缀,已经被NAT-PT在IPv6网络中进行了通报,因此以此为前缀的数据包都被路由到NAT-PT设备进行处理。)

2)该数据包到达NAT-PT后,其报文信息将被转换为IPv4版本。

i.如果该数据包不是用来初始化连接的,那么NAT-PT一定保存着该数据包所从

属的连接的状态信息,包括IPv6节点A被分配的IPv4地址及其它用于转换的

信息。如果该数据包所从属连接的状态信息不存在,或者根本没有这个连接,

那么该数据包将被丢弃。

ii.如果该数据包是用来初始化连接的,那么NAT-PT将从地址池中分配一个IPv4地址(比如120.130.26.10),并将其报文信息转换为IPv4版本。其传输在整个

连接过程中会被存储于内存中,IPv6与IPv4之间的地址映射也将一直被维持

着直到连接的结束。

转换后的IPv4报文信息如下:

源地址:SA=120.130.26.10

目的地址:DA=132.146.243.30

3)所有与此连接相关的从节点C返回的IPv4数据包,NAT-PT会根据所存储的连接信息进

行信息转换如下:

源地址:SA=PREFIX::132.146.243.30

目的地址:DA=FEDC:BA98::7654:3210

4)数据包在IPv6网络中进行路由传输了。

3.2.1.

4.IVI转换协议用例描述

图5 IVI转换协议用例

IVI是一个特定前缀和无状态地址映射的方案,这种地址映射和转换机制是通过一个连接IPv4和IPv6网络的IVI网关来实现的。IVI无状态地址映射方案主要由ISP来实现,IVI方案将128位的IPv6协议地址分为三部分。其中0-39位为LIR前缀,0-31位为ISP前缀,32-39位为IVI标志位;40-71位为内嵌其中的全球IPv4地址;72-127位为全零。将32位的IPv4地址嵌入IPv6地址中,任何一个IPv4地址都可以通过这种地址嵌套找到一个IPv6地址。如图5所示,一个网段为202.38.108.0/24的IPv4网络要访问一个IPv6网络的具体转换如下:IVI的地址映射规则是在IPv6地址中插入IPv4地址,但是为了便于将IPv6地址前缀去掉以翻译回IPv4地址,各个前缀的长度是固定的,如图六所示:

图6 IVI地址映射格式

1)0~31位表示LIR前缀,例如可设为2001:da8

2)为了表示纯IPv6地址和由IPv4地址经过IVI机制映射过来的IPv6地址,同时保证位对

齐,IPv6地址前缀后面加入8位长的IVI标识字段“FF”

3)IPv4地址嵌入IPv6地址

4)地址的剩下字段由“0”填充

最终得到映射后的IPv6地址可在IPv6网络中传输。

3.2.2.路由协议子系统用例描述

3.2.2.1.RIP协议用例描述

图7 RIP协议用例描述

若网络中路由器拓扑如图7所示,未启动RIP协议时,协议转换网关中包含的路由条目如表一:

表一RIP开启前协议转换网关路由表

当启动RIP协议后,路由器向相邻的路由器自动转发路由表。路由器2直接和网络40.0.0.0相连。当它向协议转换网关通告网络40.0.0.0的路径时,它把跳数增加1。与之相似,路由器1接和网段10.0.0.0相连。当它向协议转换网关通告网络10.0.0.0的路径时,它把跳数增加1。

此时,协议转换网关在原有的路由表中自动添加到达网络10.0.0.0和网络40.0.0.0的路由条目。路由表变为表二:

表二RIP开启后协议转换网关路由表

3.2.2.2. OSPF 协议用例描述

路由器A 路由器B 协议转换网关路由器E

图8 OSPF 协议用例描述

如图8所示网络拓扑,在开启OSPF 前,协议转换网关中存在的路由信息为表三:

表三 OSPF 开启前协议转换网关路由表

当启动OSPF 后,各路由器将相邻路由器加入到自己的邻居列表中去,建立近邻关系。在收到邻居发来的路由更新包后,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决定是否更新自己的数据库、计算新路由。如图8所示,协议转换网关在开启OSPF 协议后,可以收到路由器A 给它路由更新包并根据最短路径算法添加新的路由信息。例如可以得到到20.0.0.0/24网段的路由,其下一跳是路由器A 。

IGPs:RIP,OSPF,IS-IS,EIGRP

图9 BGP 协议用例描述

BGP 是运行于 TCP 上的一种自治系统的路由协议。BGP 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的协议,也是唯一能够妥善处理好不相关路由域间的多路连接的协议。BGP 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和其他的 BGP 系统交换网络可达信息。网络可达信息包括列出的自治系统(AS )的信息。如图9所示,协议转换网关路由变化过程如下: 1) 协议转换网关与R1建立对等体对话

2) 从对等体接收的路由:这些路由的部分或全部将做成路由表

3) 进行BGP 路由决策 4)

更新路由表

当运行BGP 协议后,可以在协议转换网关中查到邻居表:

图10 转换协议网关邻居表

同时能够得到协议转换网关更新后的路由表:

图11 开启BGP 协议后转换协议网关得到的新路由表

图12 IS-IS协议用例描述

ISIS是一个分级的链接状态路由协议,实际上与OSPF非常相似,它也使用Hello协议寻找毗邻节点,使用一个传播协议发送链接信息。ISIS可以在不同的子网上操作,包括广播型的LAN、WAN和点到点链路。如图12所示网络拓扑,当开启IS-IS协议时,路由器A与路由器B进行路由交换的过程如下:

1)邻接关系的建立:

a)发送点对点电路的IIH报文:

i.当电路的外部域属性被设置为“False”时,中间系统将在点对点电路发送IIH

报文,发送时机为:

ii.中间系统接收到一个ISH报文时

iii.IS-IS HELLO定时器超时发送完成之后,IS-IS HELLO定时器将被重置

b)接受点对点IIH报文:

i.IIH报文接收检查

ii.IIH报文处理

2)链路状态的产生:

每台路由器收集自己的周边环境信息,比如自己以及邻居的系统ID、直接相连的IP子网,并把这些信息封装进LSP中。然后,它们把这些信息通告给直接相连的邻接路由器并最终通过一种被称作扩散的机制到达区域内所有的节点。

3)链路状态信息的更新、同步、路由计算: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一般采用最短路径算法

开启IS-IS协议后,协议转换网关能够得到新添加的路由信息,如下图:

图13 开启IS-IS协议后协议转换网关得到的新路由表

3.2.3.网络管理子系统用例描述

3.2.3.1.Console管理用例描述

管理者主机协议转换网关

图14 Console管理用例描述

如图14所示,Console 控制接口是网络设备用来与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连接的常用接口。协议转换网关上有一个“Console”端口,它是专门用于对协议转换网关进行配置和管理的。当管理者主机通过Console口与路由器相连后,可以对路由器进行配置和管理。

3.2.3.2.Telnet/SSH管理用例描述

协议转换网关

图15 Telnet/SSH管理用例描述

如图15所示为管理者主机通过局域网与协议转换网关相连。管理者主机若想通过远程

控制协议转换网关,可以通过Telnet/SSH管理来访问,具体过程如下:

Telnet管理:

主机A、协议转换网关要实现telnet远程控制,必须满足下面的4个条件:

1.主机A、协议转换网关双方都要支持telnet远程控制协议。

2.主机A、协议转换网关双方要建立物理连接,比如都连接到某一局域网上。

3.将主机A(或协议转换网关)设置为server端,将协议转换网关(或主机A)设置为client端。

4.client端需要知道server端的IP地址、用户名及密码.如用户名:yhy;密码:820816(6

位)

满足上述条件后,可实现主机A和协议转换网关的telnet远程控制,具体过程如下:1)主机A和协议转换网关连接到某一局域网上。例如:主机A为192.168.220.54;协议转

换网关为192.168.220.31。

2)将协议转换网关设置为server端.

i.在终端上输入命令来配置协议转换网关的IP地址:

[root@localhost /]#ifconfig eth0 192.168.220.31 netmask 255.255.255.0

ii.在终端上输入命令来启动协议转换网关的telnet服务器端.

[root@localhost /]#telnetd

3)将主机A设置为client端.

i.在终端上输入命令来配置主机A的IP地址.

[root@localhost /]#ifconfig eth0 192.168.220.54 netmask 255.255.255.0

[root@localhost /]#ping 192.168.220.31

ii.在终端上输入telnet命令来远程连接server端.

[root@localhost /]#telnet 192.168.220.31

iii.当提示"login in"时,在client端输入server端的用户名及密码.

4)成功访问该主机上的yhy用户后,在终端显示:

[yhy@localhost yhy]#

这样,client端便控制了server端,此时server端无法再进行任何操作,否则死机.相当于用户在client端直接操作server端,即主机A直接管理协议转换网关.

SSH管理:

通过ssh协议来实现主机A与协议转换网关的远程管理过程如下:

1)在主机A终端内输入:#ssh 用户名@协议转换网关的IP地址。

(如主机A的IP地址为192.168.220.54,协议转换网关的IP地址为192.168.220.31,该主机用户名是yhy)

#ssh yhy@192.168.220.31

2)IP地址为192.168.220.54的主机A就可以在虚拟机上访问IP地址为192.168.220.31的协

议转换网关了。

3.2.3.3.SNMP管理用例描述

管理者主机

转换协议网关

图16 SNMP管理用例描述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是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定义的一套网络管理协议。该协议基于简单网关监视协议(SGMP:Simple Gateway Monitor Protocol)。利用SNMP,管理者主机可以远程管理转换协议网关,包括监视网络状态、修改网络设备配置、接收网络事件警告等。

SNMP采用了Client/Server模型的特殊形式:代理/管理站模型。对网络的管理与维护是通过管理工作站与SNMP代理间的交互工作完成的。每个SNMP从代理负责回答SNMP管理工作站(主代理)关于MIB定义信息的各种查询。

如图16所示,管理者主机可以通过SNMP对管理者主机等进行查询、修改等工作。3.2.3.4.Web管理用例描述

管理者主机

图17 Web管理用例描述

协议转换网关支持基于Web的管理方式,在Web管理方式下允许管理者主机通过网络上标准浏览器来查看和管理协议转换网关。其管理功能也十分完善,如:配置端口、建立VLAN、观察网络活动、监控连接状态以及浏览日志等。由于协议转换网关web界面的图形化,从而大大简化了协议转换网关的配置、管理和监控等操作过程。管理者主机可远程登录到协议转换网关web界面如下:

图18 Web管理平台

4.性能需求

1)吞吐量性能达到6GBps以上,最大可达10Gbps;

2)IPv4转发性能:1Gbps

3)IPv6转发性能:1Gbps

5.运行需求

5.1.物理环境

1)设备在常温下运行

2)在洁净的机房内使用

需求规格说明书范本

1. 引言 1.1编写目的:编写此文档的目的是进一步定制软件开发的细节问题,便于用户与开发商协调工作.本文档面向的读者主要是项目委托单位的管理人员.希望能使本软件开发工作更具体. 1.2项目背景 1.2.1项目委托单位:****公司 1.2.2开发单位:***公司 1.3定义 1.4参考资料 2. 任务概述 2.1目标: <1> 决策支持:根据公司的要求及时提供所需报表及文件,并在适当时候对各部门领导给予销售及进货等方面的提示 <2>提高效率:利用软件进行管理,避免人工管理的失误以及延迟性,从而实现高效率的管理. 2.2运行环境: <1> 硬件方面:Pentium级处理芯片 1兆显存的兼容显卡 256色,1024*768的兼容显示器 标准兼容打印机 <2>软件方面: WIN XP操作系统 2.3条件与限制: 编程用计算机一台 完成期限2000/7/1 无资金供给 3. 数据概述 数据流程图如下:

3.1静态数据:包括系统登录密码,各数据库所在位置,系统分析原始数据3.2 动态数据:包括各数据库内各项显示数据,用户登录信息,系统时间3.3数据库描述: 人事管理数据库:公司内人员的个人详细信息,包括档案信息 3.4 数据字典: <1>数据流词条描述: 1.数据流名:登录信息 来源:用户的输入 去向:系统内部检验部分 组成:用户名,密码 流通量:每次登录输入一次 2.数据流名:登录结果 来源:系统 去向:用户 组成:返回信息 流通量:每次登录返回一次 3.数据流名:输入修改信息 来源:用户 去向:系统判断部分 组成:根据各数据库内容而不同 流通量:依用户输入而定 4.数据流名:反馈信息 来源:系统判断部分 去向:用户 组成:系统经判断后发回的字符数据 流通量: 依系统当前信息而定 5.数据流名:识别信息 来源:系统内部检验部分 去向:系统判断部分 组成:系统各数据库的标识信息 流通量:用户每次输入流通一次 6.数据流名:处理信息 来源:系统判断部分

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

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 阐明开发本软件的目的 ? 说明编写本软件说明书的目的 ? 指明软件需求说明书所预期的读者 1.2 项目背景 ? 标识待开发软件产品的名称、代码 ? 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程序员、资料员以及与本项目开展工作直接有关的人员和用户。 ? 说明该软件产品与其他有关软件产品的相互关系。 1.3 术语说明 列出本文档中所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英文缩写词的原文。 1.4 参考资料 列举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时参考的资料,包含项目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合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使用实例文档,以及相关产品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在这里应该给出详细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版本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金来源。 2.项目概述 1.1 待开发软件的一般描述 描述待开发软件的背景,所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市场前景等。 1.2 待开发软件的功能 简述待开发软件所具有的主要功能。为了帮助每个读者理解,可以使用列表或图形的方法进行描述。使用图形表示,可以采用: ? 顶层数据流图; ? UseCase图; ? 系统流程图; ? 层次方框图。 1.3 用户特征 描述最终用户应具有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及技术专长。 1.4 运行环境 描述软件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平台、硬件要求、操作系统和版本,以及其他的软件或其共存的应用程序等。 1.5 条件与限制 给出影响开发人员在设计软件时的约束条款,例如: ? 必须使用或避免使用特定的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 硬件限制; ? 所要求的开发规范或标准。 3.功能需求

OA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XX项目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机构公开信息

版本历史

1.引言 该文档主要包含功能性需求分系以及功能用例图,也包括了一些对用户界面的要求,该系统运行所需环境和产品质量需求。 1.1. 文档目的 该文档重点描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求以及功能用例图,能够供读者更好的了解该系统;其中,非功能需求方面,用户界面要求主要是为了是系统的界面更加统一规范,软硬件环境需求以及产品质量需求是为了保证提供给用户尽量完美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1.2. 文档范围 本文档包含一下几部分: 1. 产品介绍 2. 角色功能划分 3. 产品范围 4. 产品的功能性需求 5. 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 1.3. 文档读者对象 该文档适合开发人员、项目经理、用户、文档的编写人员阅读。 1.4. 参考文档 列举了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时所参考的资料或其它资源。 1.5. 术语与缩写解释 2.综合介绍 这一部分概述了正在定义的软件,主要是功能的概要介绍。

1.6. 产品介绍(功能介绍) 该系统包含8各模块:超级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组织管理、权限管理、考试管理、资源共享通讯录和系统管理;我的办公桌模块,主要是对各重点模块的简要显示;行政管理该模块包括公共通知、公共计划、记事本、员工考勤和组织机构;个人助理模块,该模块包括通讯录、短消息、日程安排和个人信息管理;个人邮箱,该模块包括配置邮箱和收发邮件;公共信息模块,该模块包括资源下载、在线考试和公共通讯录;人事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档案管理、档案查询和数据维护;销售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客户管理、销售管理和供应商管理。 1.7. 产品范围 OA办公自动化系统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进销存等管理于一体的商业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本产品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该产品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办公需求。 1.8. 用户介绍 确定你觉得可能使用该产品的不同用户类并描述它们相关的特征。有一些需求可能只与特定的用户类相关。 1.9. 角色功能划分 XXXXX拥有XXXX功能的权限。 XXXXX拥有XXXX功能的权限。 1.10.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确定影响开发人员自由选择的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成为一种限制。 1.11. 假设和依赖 列举出在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中影响需求陈述的假设因素(与已知因素相对立)。这可能包括你打算要用的商业组件或有关开发或运行环境的问题。你可能认为产品将符合一个特殊的用户界面设计约定,但是另一个S R S 读者却可能不这样认为。如果这些假设不正确、不一致或被更改,就会使项目受到影响。

产品编码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目录 1.引言 (2) 1.1.编写目的 (2) 1.2.背景说明 (2) 2.任务概述 (2) 2.1.目标 (2) 2.2.用户特点 (2) 3.需求规定 (3) 3.1.对功能的规定 (3) 3.1.1. 产品编码方案规定 (4) 3.1.2. 零部件编码方案规定 (6) 3.1.3. 物料编码方案规定 (7) 3.2.对性能的规定 (8) 4.运行环境规定 (9) 4.1.设备 (9) 4.2.运行环境 (9) 5.需求说明 (10) 5.1.用例分析 (10) 5.2.功能描述 (11) 5.2.1. 用户登录 (11) 5.2.2. 用户注册及信息维护 (11) 5.2.3. 产品编码自动生成及维护 (12) 5.2.4. 产品编码信息查询 (12) 5.2.5. 零部件编码自动生成及维护 (12) 5.2.6. 零部件编码信息查询 (13) 5.2.7. 物料编码自动生成及维护 (13) 5.2.8. 物料编码信息查询 (14) 5.2.9. 产品BOM自动生成及维护 (14) 5.2.10. 产品BOM信息查询 (15) 5.2.11. 产品图纸维护和查看 (15) 5.2.12. 产品及零部件库存信息查询 (15) 6.约定和说明 (16) 6.1.零件、部件编码方案进行统一 (16) 6.2.原有电桥平台分为两类,立式电桥、卧式电桥.......................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原材料编码方案去除供应商信息 (16) 6.4.产品、零部件编码方案去除客户及供应商信息 (16) 6.5.编码信息的修改和删除 (17)

产品编码需求规格说明书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需求规格说明书是对产品编码管理信息系统调研的总结,并从用户角度对产品编码管理信息系统做出完整准确的定义,是产品编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及验收的依据。 1.2.背景说明 项目名称:产品编码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产品编码管理信息系统为公司生产部门、管理部门提供规范化、统一化、唯一化的产品编码、零部件编码、物料编码及产品BOM 信息,是公司信息管理平台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2.任务概述 2.1.目标 项目目标:建设产品编码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安全及多个业务领域服务系统,为公司提供产品编码、零部件编码、物料编码、产品BOM生成及图纸查阅等功能,为公司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的数据保障。 2.2.用户特点 产品、零部件及物料编码是公司生产、运作及管理的基础,因此本系统的应用部门覆盖了公司大部分业务部门,如产品开发部、生产部、生产车间、采供部、财务部、销售部等。其中,产品开发部是本系统的最直接用户,具有系统的全面审阅和维护权限,其他部门人员根据需求分配查阅权限。具体角色和权限分配如下表: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XXX项目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合肥安慧软件有限公司对本文件资料享受著作权及其它专属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将该等文件资料(其全部或任何部分)披露予任何第三方,或进行修改后使用。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 项目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编写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建设目标(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定义/术语/缩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档阅读指南(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总体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 产品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假设和依赖(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限性和排斥性(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功能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 业务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户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配置及运行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户场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例总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详细用例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非功能性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 性能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靠性(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安全性(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可移植性(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限制(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源、工艺结构要求(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逻辑数据库需求(可选)...............................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他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接口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 用户界面............................................. 错误!未定义书签。. 硬件接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软件接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通信接口............................................. 错误!未定义书签。 6.需求变更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7.设计描述(可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

案 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需求规格说明书 牛耳公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文档信息

修订记录 文档审核/审批 此文档需如下审核。签署过的审批表将作为附件归入PCB的质量控制章节。 文档分发 此文档将分发至如下各人 - 1 -

目录 1引言 (4) 1.1编写目的 (4) 1.2读者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约定 (5) 1.6参考文档 (5) 2产品任务 .............................................................................................................. 6是2.1目标 (6) 2.2定位 (6) 2.3前景 (6) 2.4用户角色分析 (7) 2.5假定和约束 (7) 3用户需求 (8) 3.1系统组成 (8) 3.2子系统组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4需求细节描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门、窗、阳台的监控和报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火灾的报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煤气泄漏告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实时监控和查询...............................................................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安防模式切换................................................................... 错误!未定义书签。5非功能性需求 (11) 5.1软硬件环境需求(NF-非功能性需求编号) 5.2产品质量需求........................................................................................................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终稿)

<教师报课系统> 需求规格说明书 作者:Mod4 完成日期:2015.10.16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 引言 (4) 1.1 目的 (4) 1.2 背景 (4) 1.3 定义 (4) 1.4参考文献 (4) 2. 项目概述 (5) 2.1 产品描述 (5) 2.2 产品功能 (5) 2.3 用户特点 (7) 2.4 一般约束 (7) 2.5 假设与依据 (7) 3. 具体需求 (7) 3.1 功能需求 (8) 3.1.1系统角色及登陆 (8) 3.1.2 学院负责人 (9) 3.1.3 系负责人 (17) 3.1.4 教师 (20) 3.2 外部接口需求 (23) 3.2.1 用户接口 (23) 3.2.2 硬件接口 (23) 3.2.3 软件接口 (23) 3.2.4 通信接口 (23) 3.3 性能需求 (23) 3.4 属性 (23) 3.4.1 可用性 (23) 3.4.2 安全性 (24) 3.4.3 可维护性 (24) 4. 验收验证标准 (24)

1. 引言 1.1 目的 该文档首先给出项目的整体结构和功能结构概貌,试图从总体架构上给出整个系统的轮廓。同时对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便于用户、开发人员进行理解和交流,反映出用户问题的结构,可以作为软件开发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以及确认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本文档面向多种读者对象: (1)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可以根据该文档了解预期产品的功能,并据此进行系统设计、项目管理。 (2)设计员:对需求进行分析,并设计出系统,包括数据库的设计。 (3)程序员:了解系统功能,编写《用户手册》。 (4)测试员:根据本文档编写测试用例,并对软件产品进行功能性测试和非功能性测试。(5)用户:了解预期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并与分析人员一起对整个需求进行讨论和协商。 在阅读本文档时,首先要了解产品的功能概貌,然后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每一功能进行适当的了解。 1.2 背景 本次待开发的软件为教师报课系统。 用户通过使用该软件在移动终端完成报课相关操作。学院负责人通过导入报课信息,设定截止时间来开启报课。系负责人查看报课信息,进行审核修改。教师填写报课信息,预览报课信息等最终提交报课。 1.3 定义 1.4参考文献 [1] 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S] [2].(美)Roger S.Pressman著,郑人杰等译.软件工程[M].第七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需求规格说明书(样例)

需求规格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1.1编制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参考依据 (1) 1.4编制约束 (1) 1.4.1图元约束 (1) 1.4.2编码约束 (2) 1.4.3格式约束 (3) 1.5内容结构(可选) (4) 1.6导读说明 (4) 第二章项目概述 (5) 2.1项目背景 (5) 2.2项目范围 (5) 2.3项目目标 (5) 2.4现状描述 (5) 第三章需求总体分析 (6) 3.1功能体系设计 (6) 3.1.1功能结构 (6) 3.1.2功能分布 (7) 3.2整体业务流程(可选) (8) 3.3业务标准体系 (9) 第四章功能性需求 (10) 4.1功能综述 (10) 4.2需求清单 (10) 4.3需求优先级(可选) (10) 4.4功能编码?功能项 (11) 4.4.1功能综述 (11) 4.4.2业务流程 (11) 4.4.3关系分析 (13) 4.4.4详细功能需求 (13) 第五章非功能性需求 (17) 5.1软件质量属性需求 (17) 5.1.1运行期 (17) 5.1.2非运行期 (20) 5.2约束性需求 (21) 5.2.1基础架构 (21) 5.2.2标准规范 (21) 5.2.3集成要求 (21) 5.2.4其他约束 (21) 第六章集成需求 (22)

6.1技术要求 (22) 6.2数据集成 (22) 6.3应用集成 (22) 6.4流程集成 (23) 第七章尚需解决的问题 (24) 7.1问题总表 (25) 7.2问题处理 (25) 附录I 业务对象 (26)

第一章综述 若采用分册编制方式组织,则本章与第二章、第三章单独成册,其它分册可略去本章、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 1.1编制目的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编写这个文档的目的。 1.2适用范围 本文档适用的范围。 1.3参考依据 列举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时所参考的资料或其它资源。这可能包括且不限于:用户界面风格指导、合同、标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使用实例文档,或相关产品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对于非易获得性或项目所专属的参考资料,应当以附件形式提供。 1.4编制约束 1.4.1图元约束 (1)流程图图元约束:

01-产品项目非功能需求规格说明书模版

XX项目非功能需求规格说明书

文档创建信息 文档修订记录 修改类型分为A– ADDED(增加)M– MODIFIED(修改)D– DELETED(删除)

目录 1质量属性需求 (4) 1.1 性能 (4) 1.1.1 延迟 (4) 1.1.2 吞吐量 (4) 1.1.3 容量 (5) 1.2 安全性 (5) 1.3 可靠性 (6) 1.4 可配置性 (6) 1.5 互操作性(系统间集成) (7) 1.6 可伸缩性 (7) 1.7 可维护性 (7) 1.8 可管理性 (8) 1.9 可审计性 (8) 1.10 可安装性 (8) 1.11 可更改性 (9) 1.12 可连续性 (9) 1.13 可恢复性 (9) 1.14 其它 (10) 2约束 (10) 2.1 运行环境 (10) 2.1.1 软件平台 (10) 2.1.2 硬件平台 (10) 2.2 设计约束 (11) 2.3 业务规则 (11) 2.4 法律约束 (12) 2.5 其它约束 (12) 附录1:模版使用说明 (12) 附录2:模版修订记录 (12)

1质量属性需求 1.1性能 概念: 性能是指系统的响应能力——即对外部刺激(事件)做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或在某段时间内所处理的事件个数。性能这一质量属性经常用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处理数量或系统为完成一个处理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描述系统的性能需求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延迟、吞吐量、容量。 1.1.1延迟 概念: 延迟定义为从事件触发到对应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定义了一个响应窗口(开始时间为最小延迟,结束时间为最大延迟)。 示例: 1.1.2吞吐量 概念: 吞吐量定义为在一个给定的观察时间段内,系统处理事件,然后产生的响应数量。通常需要指多个观察时间段,比如1分钟,30分钟,60分钟等。因为60分钟内处理120个事件并不意味着每分钟可以处理2个事件。 示例:

需求规格说明书

文件编号: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保密级别:■公司级□部门级□项目级□普通级 记录编号: 分发编号: xxx公司云平台 需求规格说明书 Version 1.0 2014.07.23

需求规格说明书模板

目录 1前言 (4) 1.1编写目的 (4) 1.2文档约定 (4) 1.3读者对象 (4) 1.4术语和缩略词 (5) 1.5参考文档 (5) 2项目概述 (5) 2.1项目背景 (5) 2.2项目目标 (5) 2.3需求范围 (6) 2.4总体框架 (6) 2.5组织机构 (6) 2.6用户特点 (6) 2.7设计约束 (6) 3功能性需求 (6) 3.1总体流程 (6) 3.2角色定义 (7) 3.3系统功能 (7) 3.4功能描述 (7) 4非功能性需求 (11) 4.1软件需求 (11) 4.2硬件需求 (12) 5外围系统和接口 (13) 5.1系统A (13) 5.2系统B (13) 6其他需求 (14) 7数据字典 (14) 8附件 (14)

1 前言 1.1 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一般包括评审人员、软件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具体情况,还可能包括客户),它是软件开发的基础。] 1.2 文档约定 [描述编写文档时所采用的字体标准或排版约定,包括标题和正文的字体和字号约定。完成文档编写后,文档编写完成后本部分须裁剪] 字体大小约定: 标题1 宋体三号加粗 标题2 宋体小三号加粗 标题3 宋体四号加粗 标题4 宋体小四号加粗 标题5 宋体小四号 正文宋体五号 段落约定:文章中每段落需抬头,即段落开头需有两字元的缩排,单倍行距。 表与图编号约定:文中所有表、图须按章节编号,如:第四章节第二个表,编号为:表4-2。裁剪约定:如标注可裁剪提示信息,表示该部分内容可以裁剪或删除。 1.3 读者对象 [描述本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主要读者。建议将不同读者的阅读重点与建议以列表方式表现,]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格式)

项目名称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版本历史

目录 0. 文档介绍 (4) 0.1文档目的 (4) 0.2文档范围 (4) 0.3读者对象 (4) 0.4参考文档 (4) 0.5术语与缩写解释 (4) 1. 产品介绍 (5) 2. 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 (5) 3. 产品应当遵循的标准或规范 (5) 4. 产品范围 (5) 5. 产品中的角色 (5) 6. 产品的功能性需求 (6) 6.0功能性需求分类 (6) 6.M F EATURE M (6) 6.m.n Function M.N (6) 7. 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 (7) 7.1用户界面需求 (7) 7.2软硬件环境需求 (7) 7.3产品质量需求 (7) 7.N 其他需求 (7) 附录A:需求建模与分析报告 (8) A.1需求模型1 (8) A.N 需求模型N (8) 附录B:需求确认 (9)

0. 文档介绍 0.1 文档目的 0.2 文档范围 0.3 读者对象 0.4 参考文档 提示:列出本文档的所有参考文献(可以是非正式出版物),格式如下:[标识符] 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或归属单位),日期 例如: [SPP-PROC-PP] SEPG,需求开发规范,机构名称,日期 0.5 术语与缩写解释

1. 产品介绍 提示: (1)说明产品是什么,什么用途。 (2)介绍产品的开发背景。 2. 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 提示: (1)描述本产品面向的用户(客户、最终用户)的特征, (2)说明本产品将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他们选择本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3. 产品应当遵循的标准或规范 提示:阐述本产品应当遵循什么标准、规范或业务规则(Business Rules),违反标准、规范或业务规则的产品通常不太可能被接受。 4. 产品范围 提示:阐述本产品“适用的领域”和“不适用的领域”,本产品“应当包含的内容”和“不包含的内容”。说清楚产品范围的好处是:(1)有助于判断什么是需求,什么不是需求;(2)可以将开发精力集中在产品范围之内,少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3)有助于控制需求的变更。 5. 产品中的角色 提示:阐述本产品的各种角色及其职责。各种角色的具体行为将在功能性需求中描述。

C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

附录C 需求规格说明书规范 需求分析应交付的主要文档是需求规格说明。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作为分析结果,它是软件开发、软件验收和管理的依据。因此,必须特别重视,不能有一点错误或不当,否则将来可能要付出很大代价。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一般格式如下: 1引言 1.1编写目的 ·阐明开发本软件的目的。 ·说明编写本软件说明书的目的。 ·指明软件需求说明书所预期的读者。 1.2项目背景 ·标识待开发软件产品的名称、代码。 ·列出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程序员、资料员以及与本项目开展工作直接有关的人员和用户。 ·说明该软件产品与其他有关软件产品的相互关系。 1.3术语说明 列出本文档中所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英文缩写词的原文。 1.4参考资料 列举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时所参考的资料,包括项目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合同、引用的标准和规范、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使用实例文档,以及相关产品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 在这里应该给出详细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版本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 2项目概述 2.1待开发软件的一般描述 描述待开发软件的背景,所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市场前景等。 2.2待开发软件的功能 简述待开发软件所具有的主要功能。为了帮助每个读者易于理解,可以使用列表或图形的方法进行描述。使用图形表示,可以采用: ·层次方框图如图1所示。 ·UseCase图。 ·系统流程图。 ·顶层数据流图如图2所示。

图l 层次方框图 图2 顶层数据流图 2.3用户特征 描述最终用户应具有的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及技术专长。 2.4运行环境 描述软件的运行环境,包括硬件平台、硬件要求、操作系统和版本,以及其他的软件或与其共存的应用程序等。 2.5条件与限制 给出影响开发人员在设计软件时的约束条款,例如: ·必须使用或避免使用的特定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 ·硬件限制。 ·所要求的开发规范或标准。 3功能需求 3.1功能划分 列举出所开发的软件能实现的全部功能,可采用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等多种方法进行描述。 3.2功能描述 对各个功能进行详细的描述。 4外部接口需求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标准模板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文件编号:QMS—PROC-RD02 版本:1.0 受控签章

修改历史

目录 1引言 (4) 1.1目的 (4) 1.2背景 (4) 1.3术语 (4) 1.4预期读者与阅读建议 (4) 1.5参考资料 (4) 1.6需求描述约定 (5) 2.项目概述 (6) 2.1系统功能 (6) 2.2业务描述 (6) 2.3数据流程描述(可选) (6) 2.4用户的特点 (6) 2.5运行环境要求 (6) 2.6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6) 3.功能需求的描述 (6) 4.非功能需求 (7) 4.1系统性能要求 (7) 4.2系统安全及保密要求 (7) 4.3系统备份与恢复要求 (7) 4.4系统日志 (7) 5.外部接口说明 (7) 6.其他需求 (8) 7 需求变更识别 (8) 8.功能列表 (8) 9.附件 (8)

1引言 1.1 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目的,如:通过本文档定义XXX产品的需求,以求在项目组员与相关成员之间达成一致的需求描述。 1.2 背景 描述系统产生的背景,包括: a.需开发的软件系统的名称,和英文缩写(可选),项目编号(可选); b.列出此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 c.软件系统应用范围、用户。 d.产生该系统需求的原因或起源,如社会背景、市场发展、政策趋势、原有系统局限性 1.3 术语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专门术语、术语定义、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也可用附件说明。或放到本文件的最后。 1.4 预期读者与阅读建议 描述本文档的主要读者,以及这些读者在阅读时的阅读重点与建议。可用列表的方式列 1.5 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如: a.本项目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 d.行业标准和规范。 列出这些文件资料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得到这些文件资料的来源。

软件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软件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Software Product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1.引言 1.1.目的 本节描述软件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SRS)的目的,如: a.定义软件总体要求,作为用户和软件开发人员之间相互了解的基础; b.提供性能要求、初步设计和对用户影响的信息,作为软件人员进行软件 结构设计和编码的基础; c.作为软件总体测试的依据。 1.2.定义 本节列出SRS中用到的全部需求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清单。这些信息可以由SRS的附录提供,也可以参考其他的文件,如果有,本节必须指明。 1.3.参考资料 本节列出下列资料: a.经核准的用户合同、《项目开发意向书》、《项目开发委托合同书》、《技 术可行性报告》等文件; b.本项目的较高层次的开发文档,如:《项目开发计划》、《系统需求规格说 明书》等; c.SRS中各处引用的资料、标准和规范。列出这些资料的作者、标题、编 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 2.软件总体概述 2.1.软件标识 本节列出软件的标识:软件全名称、软件缩称、版本号等。软件标识必须具有唯一性。 2.2.软件描述 2.2.1.系统属性

本节描述被开发软件与其他相关产品之间的关系。 a.如果该软件是独立的,应在本节说明; b.如果该软件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应说明本产品与该系 统中其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这部分内容已包含在较高层次的 说明(如《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应在本节指明。 本节无须描述设计方案和设计约束。 2.2.2.开发背景 本节说明软件的开发目的、应用目标和使用范围等背景材料。 2.3.软件功能 本节为软件功能提供一个摘要,无须描述功能的细节。应为每一软件功能的需求分配一个唯一性的标识,以利于需求的跟踪和测试。应说明功能的优先级定义,和每一功能的优先级(从用户角度而言)。优先级定义可采用以下方法(QFD 对功能需求的分类方法): a.高——软件必须实现的功能,用户有明确的功能定义和要求; b.中——软件应该实现的功能,用户的功能定义和要求可能是模糊的、不 具体的、或低约束的,但是这类功能的缺少会导致用户的不满意,因此 这类功能的具体需求应当由需求分析人员诱导用户产生并明确; c.低——软件尽量实现的功能,并可根据开发进度进行取舍,但这类功能 的实现将会增加用户的满意度。 可用以下表格来说明软件功能: 也可用软件的功能结构图加以说明。 2.4.用户的特点 本节描述影响具体软件需求的最终用户的特点,充分说明用户方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教育水平和技术专长,这是对软件开发工作的重要约束。 2.5.限制与约束

【XXX系统】功能需求规格说明书_模板

【系统名称】功能需求规格说明书 【——子系统名称】

文档创建信息 文档修订记录 修改类型分为A– ADDED(增加)M– MODIFIED(修改)D– DELETED(删除)

目录 1.引言 (4) 1.1 目的 (4) 1.2 读者范围 (4) 1.3 术语或缩略语 (4) 2.系统定位 (5) 2.1 目标用户 (5) 2.2 针对的用户需求 (5) 2.3 卖点功能 (5) 2.4 系统性质 (6) 3.需求综述 (6) 3.1 概念界定 (6) 3.1.1角色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1 用户 (6) 3.1.1.2 外部系统 (6) 3.1.1.3 内部子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信息实体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系统外延 (7) 3.2.1系统应用环境总览 (7) 3.2.2系统与用户交互关系 (7) 3.2.3系统与外部系统交互关系 (7) 3.3 系统内涵 (7) 3.3.1系统总体结构 (7) 3.3.2系统功能概述 (8) 3.3.3系统内部协作关系 (8) 4.功能使用流程 (8) 4.1 功能使用流程总览 (8) 4.2 功能使用流程描述 (9) 4.2.1【功能使用流程名称】 (9) 4.2.2【功能使用流程名称】 (10) 5.用户界面 (10) 5.1 总则 (10) 5.2 界面总览 (10) 5.3 界面详解 (11) 5.3.1【界面名称】 (11) 5.3.1.1 界面功能概述 (11) 5.3.1.2 界面元素总览 (11) 5.3.1.3 界面元素详解 (12) 5.3.1.4 界面默认规则 (13) 5.3.2【界面名称】 (13)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校网站 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变更历史

目录

0.文档介绍 0.1文档目的 主要是将学校网站的开发设计及开发需求进行介绍。 0.2文档范围 属于开发技术人员使用的文档 0.3读者对象 四组开发技术人员以及具备.net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员

1.产品介绍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凭借其信息存储容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化,高度共享、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等独特的优势,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与校园网的链接,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校网站的建设可以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前的学校都是消息非常闭塞的环境校外新闻进不来,校内新闻要靠各级领导传达给老师,老师才能传达给学生,老师学生之间的交能够流也只能通过面对面的被动方式进行,为了改变现状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最新的校内外新闻,老师可以将最新的学习资料传到网上,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有一个自由交流平台,学校网站的建设势在必行。 2.产品面向的用户群体 设计一个性能良好并且实用的学校网站,以满足用户网站功能的需求,对产品用户的需求和特征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1)用户信息需求:本产品主要面向老师和学生,可以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及时了解校内外新闻的平台,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输入网址打开学校网站对该网站中的所有新闻信息进行浏览,有ftp权限的用户可以登录后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下载,用户可以学校网站聊天室进行聊天交流。 2)用户管理要求:任何系统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进行管理,本学校网站设置两种身份的用户,分别是普通用户和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用户通过管理员帐号登录后可以管理登录帐户,可以对注册用户信息进行维护,可以上传修改删除新闻等内容,可以查看所有信息 3)本系统的优势:网站安全性较高,进入不同的页面要有不同的登录帐户,信息量大,方便浏览,可实施性强,目前,大学的校园网路覆盖了教学区和学生区的主

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规范

{产品名称} 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编写人: 编写日期:年月日

目录 1.产品描述 (3) 1.1.编写目的 (3) 1.2.产品名称 (3) 1.3.名词定义(可选) (3) 2.产品需求概述 (3) 2.1.功能简介 (3) 2.2.运行环境 (3) 2.3.条件与限制(可选) (3) 3.功能需求 (3) 3.1.功能划分(可选) (3) 3.2.功能1 (4) 3.3.功能N (4) 3.4.不支持的功能 (4) 4.数据描述 (4) 5.性能需求(可选) (4) 6.运行需求(可选) (4) 6.1.用户界面 (4) 6.2.硬件接口 (4) 6.3.软件接口 (5) 6.4.通信接口 (5) 7.其它需求(可选) (5) 8.特殊需求(可选) (5) 9.不确定的问题(可选) (5) 10.编写人员及编写日期 (5) 11.附录 (5) 11.1.引用文件 (5) 11.2.参考资料 (5)

1.产品描述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本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产品名称 【本项目的名称,包括项目的全名、简称、代号、版本号。】 1.3.名词定义(可选) 【对重要的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包括词头和缩写)进行定义,以便读者可以正确地解释软件需求说明。】 2.产品需求概述 2.1.功能简介 【对产品的基本功能做一个简介,包括: 1.本产品的开发意图、应用目标及作用范围。 2.概略介绍了产品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给出,也可以用图形表示主要的需求分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数据流程图的顶层图或类图等。 3.说明本产品与其他相关产品的关系,是独立产品还是一个较大产品的组成部分。 可以用表示外部接口和数据流的系统高层次图,或者方框图说明。】 2.2.运行环境 1.硬件环境: 【详细列出本软件运行时所必须的最低硬件配置、推荐硬件配置(如主机、显示器、外部设备等)以及其它特殊设备。】 2.软件环境: 【如操作系统、网络软件、数据库系统以及其它特殊软件要求。】 2.3.条件与限制(可选) 【说明本软件在实现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和所受的限制,并给出相应的原因。 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输入数据的范围以及格式。 所受的限制包括软件环境、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必须使用或者避免的特定技术、工具、编程语言和数据库;企业策略、政府法规或工业标准;硬件限制,例如定时需求或存储器限制;经费限制、开发期限;项目对外部因素存在的依赖。例如其它项目开发的组件。等等】 3.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描述系统特性,即产品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可以通过使用实例、运行模式、用户类、对象类或功能等级等不同方法来描述,还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使用。 功能需求的表述形式可以参见《需求分析和管理指南》第8.2节。】 3.1.功能划分(可选) 【此部分从用户的角度描述将软件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并给出总体功能结构。对于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