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现代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从语言类型学上看,汉语是主题凸显的语言,而英语是主语凸显的语言。主语属于句法范畴,但对主题的范畴,国内外的学者有着理解上的分歧。有的学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把主题当作一个句子的主语(赵元任,1968);有的从句子的信息结构的角度把主题看作是一种语用成分(徐烈炯,1998);也有的认为句法和语用混在一起,难分你我。(潘文国,1997)笔者认为,不论主题是句法成分还是语用成分,主题在语义结构上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该角色在投射到句法结构中,也一定有一个句法成分与之相对应,因为不用句子成分跟事件角色的对应关系做基础,语法模型就无法使用,这是可以断言的。(杨成凯,1997)据此,我们认为,主题是一个具有语用功能的句法成分。本文拟从语义层面来确定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并从语义结构映射到句法结构的角度来探讨汉语句子主题的英译。

一、汉语句子主题与主题化的语义角色

主题是说话者在形成一个表述时意念上作为句子陈述对象的,作为整个陈述‘所关’的实体。(刘鑫民,2004),通常置于句首。陈述所关的实体,有的是整个句子的所关,有的是句中某一部分的所关。之所以成为主题,是因为言者把该实体作为推动交际进行的出发点,具有一定的语用功能。其所关的实体在句法上可能或可能不是句子的主语,但在语义结构中一定充当一个语义角色,与整句或句中其他成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语义关系。主题置于句首,往往是通过主题化手段移位生成的。所谓主题化就是通过移位的手段使一个不是主题的成分成为句子的主题。汉语中语义角色主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客体成分移位主题化

客体成分主题化是指将主体所涉及或改变的客体(直接宾语或间接宾语)移位置于句首成为主题的过程。如:

1.他昨晚就想到了这种结果。这种结果,他昨晚就想到了。

2.我送小李一本词典。小李,我送(他)一本词典。

3.他送人一本词典。一本词典被他送人了。

4.同学们请张教授去作报告了。张教授被同学们请去作报告了。

5.一只老鼠吓得她花容失色。她被一只老鼠吓得花容失色。

(二)限定成分移位主题化

限定成分移位主题化是将充当修饰语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句首成为主题的过程。如:

1.小王的手酸了。小王手酸了。

2.这些哥们的宿舍乱得像猪窝。这些哥们呀,宿舍乱得像猪窝。

(三)状元成分移位主题化

状元成分移位主题化是将具有情景语义角色的状元成分主题化的过程。这些语义角色在主题化之前,通常要用一个介词作为标记来说明其语义角色的类属,如我用这把刀切肉,介词用就标记其情景语义角色的类属为工具格。该状元成分移位至句首成为主题时,一定要省去介词,如这把刀我切肉。汉语可以主题化的状元语义角色主要有对象、关涉、范围、目的、依据、方面、工具和处所等。如:

1.(对)这门亲事,原本他们就没安好心。(对象)

2.(关于)这牲口的事情,我自己认倒霉吧。(关涉)

3.(在)这些书(里面)数这一种售得快。(范围)

4.(为了)什么事又开会?(目的)

5.(按照)现在的法律,再大的罪也只是个死。(依据)

6.(靠着)一个月200块怎么生活啊?(凭借)

7.(在)这件事(上)你说服不了我。(方面)

8.(在)图书馆他只待了十分钟就离开了。(处所)

二、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的确定与翻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以主题化的语义角色是移位的客体、修饰语和状元,投射到句法上则分别是宾语、定语和状语。汉语这种主题+说明结构恰恰是区别于英语主谓结构的重要特征。英语是法制的语言,各句法成分都有其固定的形态和位置。英汉语的语言类型虽然截然不同,但两者的语义网络是有共性的,都有着共同的语义基础,即英汉语中对同一场景分解出来的语义项及语义项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这种相互关系或作用都是用动词或形容词来加以说明的。这是因为动词或形容词的概念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用来叙述所指事物的运动状态、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概念。(鲁川,2001)其特点是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个事件表达中的体现总是以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语义角色为周边。换言之,动词或形容词是句子形成的语义关系的基础,周边成分都是受动词或形容词的支配来分别充当不同的语义角色。尽管英汉语的句法编码手段和规则不同,但共同的语义网络为语言翻译提供了依据。下面举例说明汉语句子主题的语义角色确定及其英译的方法。

1.你提到的那个人,我们一起爬过泰山。

2.世界上的事不应该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

动词说了算是不能有宾语的,其主体是一两个国家。世界上的事既不是主体又不是客体,那么是什么语义角色呢?如果从状元主题化上考虑,使用介词将该句还原为对世界上的事,一两个国家不应该说了算。我们就可以确定该主题是整个句子的所关,表示对象。英语是没有省略介词的状元主题化手段的,而是使用不同的介词来标记出不同的语义角色。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学号:19910522 班级:英语二班13K1 姓名:鲍俊喜 摘要: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词的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差异且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对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义对比对应差别 1.引言 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汉英词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和语义学的对比之中,两者又以语义学的对比差异显得更为突出。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中西语言在不同的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产生不同的词汇对比差异。 2.汉英词汇总体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就像《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中说到“英汉词汇语义完全对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即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符,所指意义也完全一样,不会引起歧义。”这主要包括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例:Asia 亚洲:hydrogen 氢;table 桌子;moon 月亮;vegetable 蔬菜;hover craft气垫船;The U.S.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这类词汇在语义是完全对应的,一般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2.2英汉词汇语义假对应。《外语与外语教学》中说“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或词组从形式上看,它们相同或相象,但具体的涵义并不相同,即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对应。 (1)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使得英国人很吃惊,因为lover的涵义是情夫或情妇,而汉语中的爱人指的是丈夫(husband)或妻子(wife). (2)如rest room并不是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3)另如Labour Day 在我国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指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动节。 (4)Drug Store并不是汉语中的药店,而是小杂货店。 2.3英汉词汇语义部分对应。英汉词汇语义大部分属于部分对应,这种对应仅谈以下二种情况: (1)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即汉语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中的两个或更多概念。例如:A、汉语中“风”指任何室内或室外的部分;而英语中wind指自然风、室外风;室内风有专词draught.;B、汉语中汽车可指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面包车、出租车等。但英语automobile(汽车)只指motorcar(小汽车),其余各类车辆需要分别由bus,truck,

浅析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7321561.html, 浅析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争 作者:董晓庆,胡可欣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6期 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 早期翻译理论即前语言学时期对翻译的讨论忽视了翻译与意义、思维和语言普遍性的关系, 如何翻译应当视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文本类型而定。本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背景着手,进一步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区别;联系 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语言之间固然有很多不同,理论知识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习和借鉴前人总结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可以用来指导、启发翻译实践。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入门》一书中将翻译方法划分为“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两大类。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对新概念的提出曾引起中西翻译界高度重视 , 缓和了西方译学界长期就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尴尬局面, 为探索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 全新视角。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一书中借助Buhler 的语言三大功能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和 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把表达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 , 不改变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 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 试图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因此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更接近原文; 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对象, 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时能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 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 但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各有侧重。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的背景 自公元1 世纪以来延至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应当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太理想化。纽马克承认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 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 但他认为此矛盾是可以调和的。语义翻译是指“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 交际翻译是“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近似于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是在作者的语言层面进行书写,而交际翻译是在读者的语言层面进行书写。语义翻译的前提就是尊重译入语的语言结构。语义翻译尊重语言使用的场合,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屈从原语文化和作者, 更多地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在适当时候采取折中手段,另外在处理不

副词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副词对比与翻译 副词是指从时间、程度、范围、情状、语气等方面,对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起修饰、限制、补充或连接作用的一类词。英汉语副词都有其次分类,一般都可以分为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频率副词、情状副词、否定副词、连接副词等。 1)时间副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a. 人们的生活终于回归了正常秩序。 b. Finally,people'slife returned toanormalorder. 2)范围副词:表示对事件某一方面的周边界限。 a. 这骚乱仅仅是人们不满的一种表露而已。 b. Thisriot is onlyone manifestation of people's discontent. 3)程度副词:表示事件的状态或动作行为发展到的状况。 a. 他是个极其老实的人。 b. He isan extremely frank person. 4)频率副词:表示事件在某一时间内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 a.人们应经常洗澡以保证个人卫生。 b.Peopleshouldwashregularly to ensure personal hygiene.5)情状副词:表示事件发生时的情态或状况。 a.猛然间我想起了先前曾在那里见到这个男孩。 b. Itsuddenlycame back to me where I had seen theboy before. 6)否定副词:表示对事件的行为或状态的否定。 a.实际上她是在暗示对他不感兴趣。 b.Sheis actuallyimplying that she is notinterestedin him. 7)连接副词:起连接作用。 a. 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生活。 b.If therewere no air, wecouldn't live.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副词在句中多数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这些是英汉语副词的相同之处。但英汉语副词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句法功能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英汉语副词的差异 1)英汉语副词的分类差异 英汉语副词最大的也是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副词的分类。汉语把副词归为虚词一类,而英语把副词归为实词一类。汉语之所以把副词归为虚词,可能是因为副词的意义比较虚灵,尽管副词比介词、连词和助词的意义稍实一些。汉语副词不像英语副词都具有实在的意义。汉语副词尽管也有英语那样的实在意义,但其次分类的界定和英语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副词语义上的分类。先看下面例句。 (1)a.他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我们。 b. He spreadout hisarmsto welcome uswarmly. 汉语“热情”是形容词。汉语形容词充当状语时,有时直接放在动词前起修饰作用,有时在可以在其后加加“地”,但其词性仍然是形容词;而英语则不同,英语形容词和副词有着严格的界限,一般不可以逾越。“warm”和“warmly”是异形异类。就是说,“warm”是形容词,一般只能修饰名词,或对主体起说明作用,而“warmly”是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

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_汪立荣

2011年第3期总第127期 外语研究 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 2011,l3 Serial l127框架语义学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汪立荣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成人二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二语词形对应于一语译词的意义;在第二阶段,二语词形逐渐过渡到对应于二语词义。根据框架语义学,词义以框架为依托,通过框架获得理解,而框架在许多方面因语言而异。二语词义在第一阶段是完全通过一语框架获得理解的,这种理解方式一直延续到第二阶段的开始。在第二阶段该理解方式开始从一语框架转向二语框架。学习者在这个阶段能否系统建立二语框架决定学习的成败,因此帮助他们建立二语框架是二语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框架语义学的相关概念之后,试图阐述二语词汇学习的两个阶段并探索在词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习者将一语框架调整为二语框架,包括梳理、重构和新建二语框架。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框架;侧显;二语词汇学习;二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242(2011)03-0049-08 1.引言 对于二语学习中语法和词汇孰重孰轻的问题,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没有语法,很少信息可以传达;没有词汇,则任何信息也传达不了0(Wilkins 1972:111),因此,/掌握了最低限度的结构和大量词汇的人比掌握几乎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基本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0(Celce-M urcia &Rosensweig1979:242)。这符合二语学习的实际情况。但语言教学理论,不管是语法-翻译法,还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情景-口语-结构教学法,或者80年代开始盛行的交际语言教学法,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忽视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Boers&Lindstromberg 2008:1-4)。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都跟当时的语言学导向密切相关,教学理论是否重视词汇教学研究跟语言学是否重视语言意义研究有关。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词汇教学研究开始引起关注和重视。 在二语词汇学习中学习者/首先是感到词汇很难记,再就是记熟了许多词又用不出来,用时容易出错0 (朱纯1994:214)。原因何在?所谓/记熟0的词语,仅仅意味着二语词汇的形式在记忆中与一语译词的意义配对。形式与意义的这种跨语言配对,在我们看来,就是二语词语/用不出来,用时容易出错0的根本原因。显然,二语词汇形式如果对应于二语词义,上述问题就不复存在。要实现这种对应,学习者就要在/记熟0词语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二语词义。因此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二语词义就是二语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即试图应用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 ics)探索与此相关的教学方法。 2.框架语义学的相关概念 /框架0(frame)这个概念如今广泛见于心理学、人工智能、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它在不同学科中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本文依据的是框架语义学的框架概念。框架语义学和格语法都是Fillmore创立的语言学理论,他心目中的框架概念在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中是连续的(Fillmore1982:115),但事实上格语法中的框架仅限于/语言描写的层面0,而框架语义学中的框架则延伸到/知识结构的描写,语言分析因而结合了认知现象的研究0,从而使得框架语义学/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影响特别大0(Cienki2007:171)。 2.1框架和词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环节0,即/现实)认知)语言0(王寅2005)。人类通过认知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从而形成概念结构并/以图式化的方式对-现实世界的知识.进行编码0(Lowe et al.1997:19)。框架语义学/求助于构成意义基础并以用法为理据的各种概念结构来描写独立的语言实体(词语、词汇化短语和一些特殊的语法构式)0(Fillmore2006:613)。/各种概念结构0在框架语义学中都被称为框架。因此,认知语言学文献中的各种术语,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场景(scenario)、概念架构(ideat 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 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 heory)等等,都被框架语义学统称为框架(Fillmore1982)。 思维中的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归属于某个概念系统的。概念系统不仅具有结构,而且概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方式是:/要理解其中一个概念,就必须理解该概念所适应的整个结构;当结构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认知框架的语义分析与翻译研究0(08K-01)和广州市高校科研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研究0(10A121)的部分成果。

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与其场景框架语义学之简要介绍

?Charles J. Fillmore Charles J. Fillmore (born 1929) is an American linguist, and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61. Professor Fillmore spent ten yea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in 1971. He has been a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Dr. Fillmore has been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 the area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He was a proponent of Noam Chomsky's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during its earliest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phase. In 1963, his seminal article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al cycle, which has been a foundational insight for theories of syntax since that time.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the theories of Case Grammar (Fillmore 1968), and Frame Semantics (1976). In all of his research he has illuminate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role in motivating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His earlier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 Kay and George Lakoff, was generalized into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He has had many students, including Laura Michaelis, Chris Johnson, Miriam R. L. Petruck, Len Talmy, and Eve Sweetser. His current major project is called FrameNet; it is a wide-ranging on-lin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lexicon. In this project, word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mes they evoke. Data is gathered from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annotated for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and stored in a database organized by both lexical items and Frames. The project is influential -- Issue 16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was devoted entirely to it. It has also inspired parallel projects, which investigat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Spanish, German, and Japanese. Frame semantics Frame semantics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 that extends Charles J. Fillmore's case grammar. It relates linguistic semantic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he basic idea is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word without access to all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that word. For example, one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word "sell" withou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transfer, which also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 seller, a buyer, goods,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ey and the goo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and so on. Thus, a word activates, or evokes, a frame of semantic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specific concept it refers to (or highlights, in frame semantic terminology). A semantic frame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that specif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a denotatum,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nteractions with things necessarily or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 (Keith Alan,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A semantic frame can also be defined as a coherent structure of related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such that without knowledge of all of them, one does not have complete knowledge of any one; they are in that sense types of gestalt. Frames are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So the commercial transaction frame is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ords not only highlight individual concepts, but also specify a certain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frame is viewed. For example "sell" view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ler and "bu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yer. This, according to Fillmore, explains the observed asymmetries in many lexical relations. While originally only being applied to lexemes, frame semantics has now been expanded to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other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linguistic units and has more or less been integrated into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the main semantic principle. Semantic frames are also becoming used in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example in Gellish,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definition models' and 'knowledge models'.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框架语义学与译文质量评估 朱晓敏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常熟 215500) 摘 要:Fillmore 提出的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义学的支柱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为了我们了解分析语义的产生,识解、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翻译研究与语义学紧密相关,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推动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框架;框架语义学;译文质量评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0)12-0015-04 Frame Semantics and Assess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Zhu Xiao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one of the founding theorie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argues that understanding of any concept inevitably triggers a whole set of relevant concepts including its implied and socio-cultural meanings. The employ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partially enables Frame Semantics to uncover the “black box” in which human beings construe meaning.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semantics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paper endeavors to assess translation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in the hope that studi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ll ? ourish in the near future. Key words :Frame; Frame Semantic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收稿日期] 2010 - 3 - 2 [作者简介] 朱晓敏 (1979~ ),男,常熟理工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翻译是一项古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西方的翻译实践都源远流长。有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理性思考和探究。虽然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和翻译实践一样古老,但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翻译与语言天生不可分离的关系,所以翻译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保持着同步。虽然是后起之秀,翻译学却在广泛吸收新兴语言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模式被不断引入到翻译学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翻译的文化学理论、翻译的交际学理论、翻译的后现代理论、翻译的符号学理论等。当下,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各种跨学科研究中,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具体说是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对翻译的研究,已经 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认知语义学支柱理论之一的框架语义学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破解人类识解语义的“黑匣子”,因而得到语言学家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分析译文质量,希望能为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的运用打开一扇窗,以期出现更多这方面的研究。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简介 Minsky 是较早提出框架理论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的知识以数据结构形式贮存在记忆中,称为“框架”。框架代表典型的情景,这些典型情景以如下方式使用:“在遇到新的情景时(或对当前问题的看法作出改变时),我们必须从自己的记忆中筛选出一个结构,即框架。这是一种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民族大学 【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贡献。语义翻译聚焦于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交际翻译是带有译者主观性的翻译。从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出发,对比分析“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三个译本,可认识和解释这两种翻译现象。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领导人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CRI)、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互联网,发表了2017 年新年贺词。贺词里提到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于是,“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了网络热词之一,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译界也对“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译文争论不休。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此之前就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本文以“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一、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布勒的语言三大功能(暗指、暗含、暗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Z义翻译是在源文文化的围,限制译文的表达容,力求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接近源文;交际翻译则是注重目标语读者,让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的效果等值于源语读者阅读源文的效果。”也就是说,“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可以理解为直译,而“交际翻译”要求译文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可理解为意译。同时,纽马克在他的著作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并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使用围。在纽马克看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重视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倾向于保留源语文化、词汇特色,但是由于它忠实源文,不可避免会丢失源文意义;交际翻译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和交际效果,试图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读者阅读源文时的感受,可是由于带有主观性,译文就会丢失语义容”。见图1。 从使用围上来看,语义翻译适用于文学、个人抒情式作品和重要的政论文体;交际翻译适用于非文学累、信息型文本、技术类文本等。在译文评价方面,“语义翻译强调是否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xxxx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摘要: 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着重阐述了以经验主义哲学和皮亚杰(J. Piaget)的建构论为哲学基础的框架语义学,其在理论方面,基本继承了菲尔谟(Charles J. Fillmore)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 关键词: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框架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as a major 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which provides us a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and this paper mainly express basic philosophy of Frame Semantics which based on Empirical philosophy and J. Piaget?s Constructivism, on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it inherits the basic idea of Case Grammar. Key words: Case Grammar; Frame Semantics; Frame 1.引言 在20世纪70年代末,Charles J. Fillmore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它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 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 影响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 响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翻译论》(1991)和《翻译短评》(1993)。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在纽马克之前,翻译方法一直处于传统的二分命题法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争,和纽马克同时代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无法摆脱这种二分法模式。一元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即人与人当面说话的方式;翻译和语言一样,纯粹是一种社会现象。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就是针对这两个概念而制定的。纽马克在其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中提了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际翻译。在这八种翻译方法中,纽马克认为,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的两个目标,即准确与简洁。根据纽马克自己的叙述,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的反思促成了他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因为他认为仅有“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是不完整的,原作的语义结构和思维过程不能弃之不顾。但是,纽马克不是抽象地决定采用语意或交际翻译,而是以特定的语篇参照框架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的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达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述和定义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他还采纳了弗格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区分这两种翻译。 1.语义翻译。1981年,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给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下的定义分别是“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和“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到1988年,纽马克在其《翻译教程》一书中,将原来给语义翻译下的定义送给了比较侧重源语的忠实翻 译:“忠实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的限制下,译出原文确切的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基础 孙启耀刘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摘要: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分支,为我们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着重阐述了以经验主义哲学和皮亚杰(J. Piaget)的建构论为哲学基础的框架语义学,其在理论方面,基本继承了菲尔谟(Charles J. Fillmore)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格语法的系统化、具体化。 关键词:格语法;框架语义学;框架 Abstract: Frame Semantics as a major branch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provides us a new viewpoi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word, and this paper mainly express basic philosophy of Frame Semantics which based on Empirical philosophy and J. Piaget?s Constructivism, on the aspect of the theory, it inherits the basic idea of Case Grammar. Key words: Case Grammar; Frame Semantics; Frame 1.引言 在20世纪70年代末,Charles J. Fillmore在格语法(Case Grammar)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它是一种通向理解及描写词语和语法结构的意义的途径。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需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使用的背景和动因。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国内外的学者对框架语义学也不乏研究,如Atkins B(1995)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词典中例子的作用;Fontenelle T(2000)则认为应为框架语义学提供一个双语词汇数据库;国内的学者如钱德明、周庆芳(2005)研究了框架语义学在英语词汇中教与学的启示;俞晶荷(2008)则研究了在框架语义学角度下的翻译研究;然而众学者对于框架语义学理论基础进行专门研究的却很少见,本文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追溯其根源,了解其基础,对于日后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该学科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2.框架语义学理论的理论基础 框架语义学作为格语法理论系统化的发展,其哲学基础与格语法一样,都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依托,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研究方面,它还吸收了皮亚杰在建构论方面的主张,两者的结合,最终构成了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 2.1 框架语义学的哲学基础——皮亚杰的建构论 在心理研究史上,对待智能来源问题上存在着天赋论(innat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两大派别。乔姆斯基推崇天赋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人脑天生就有的。而有别

翻译定义标准语义翻译2

第二讲:翻译的定义及标准、语义翻译(2) 一.什么是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带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 ---翻译是技能,再现原文信息时,为避免信息的损失,力戒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和过载翻译(overtranslation),译者要采用增词,减词,引申,并句和分句等技巧。 ---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文体对等。 二.翻译的教学标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汉翻译的评估项目标为: A.忠实:“原文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文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60% B.通顺:“断句恰当,句式正确,选词妥贴”40% 三.翻译技巧(2): 语义翻译(2)---翻译时应当注意词义的褒贬。 翻译时,必须正确理解原作者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然后选用适当的语言手段译出。原文中词语的褒贬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即使有些词语孤立起来看似乎是中性的。Eg. As a demanding boss, he expected total loyalty and dedication. She is a demanding teacher, yet she’s very kind to her students. John was an aggressive salesman who did his job quite well. Hitler pursued an aggressive policy after he seized power. 四.翻译练习(2)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oice of words. 1.She is fidgety and restless. 2.All the inventors have a restless mind. 3.They incited him to go into further investigation. 4.The plotters incited the soldiers to rise against their officers. 5.The general ha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courageous. 6.He was an honest man, but unfortunately he had a certain reputation. II. Improve the following translation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and fluency. 1.I have read your articles.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er man. 我拜读过你的文章,我期望可以找到一个年纪稍长的人。 2.They ran away as fast as their legs could carry them. 他们跑得像他们的腿所能载动他们那样的快。 3.I will go and attend the reception, if only to make some new friends. 我将去参加招待会,但只是为了交些新朋友。 4.When she and he met again, each had been married to another. 当再次相见时,每个人都结婚了。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翻译论》(1991)和《翻译短评》(1993)。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在纽马克之前,翻译方法一直处于传统的二分命题法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争,和纽马克同时代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无法摆脱这种二分法模式。一元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即人与人当面说话的方式;翻译和语言一样,纯粹是一种社会现象。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就是针对这两个概念而制定的。纽马克在其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中提了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际翻译。在这八种翻译方法中,纽马克认为,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的两个目标,即准确与简洁。根据纽马克自己的叙述,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的反思促成了他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因为他认为仅有“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是不完整的,原作的语义结构和思维过程不能弃之不顾。但是,纽马克不是抽象地决定采用语意或交际翻译,而是以特定的语篇参照框架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的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达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述和定义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他还采纳了弗格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区分这两种翻译。 1.语义翻译。1981年,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给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下的定义分别是“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和“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到1988年,纽马克在其《翻译教程》一书中,将原来给语义翻译下的定义送给了比较侧重源语的忠实翻译:“忠实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的限制下,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语义翻译只在一点上与忠实翻译不同,就是必须较多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语义翻译的新定义则是“试图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 2.交际翻译。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中上下文的含义。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翻译效果力求接近原作,试图翻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