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学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学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学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重点难点】

重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难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主探究:

1.食物链的概念:

2.写出树、虫、鸟的食物链:。

(1)食物链是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怎样书写食物链?能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3. 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你是怎样数出的?

(2)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还是出现了交叉?

4.食物网的概念:

5. 对教材的“资料分析”进行讨论。

(1)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探究任务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主探究:

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呢?

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羊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3.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生态环境,你们知道哪些实例?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应注意什么呢?

【拓展提升】

谈谈你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句话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探究任务一: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树→虫→鸟。(1)生产者和消费者。(2)生产者(绿色植物)(3)形如: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箭头指向消费者或捕食者。

3.(1)9条。逐条数出,从绿色植物开始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停止。

(2)交叉。捕食多种生物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5.(1)大鱼。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除,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探究任务二:1. 不会。草的数量会减少,兔的天敌的数量会增多,这都会限制兔的数量增加。

2. 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可能变成沙漠。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拓展提升:这里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储存的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被草食动物捕食,植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就到了草食动物的体内,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捕食,那么草食动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的体内,所以物质和能量是严重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理论复习: 1.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阳光、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 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 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空气湿度: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微生物都易于繁殖与传播,其中 空气湿度在45%--55% 病菌死亡较快,是人类适宜的空气湿度 测空气湿度会用到干湿表和计时器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 目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观察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和非洲沙漠的大耳狐,它们耳朵的大小不同,这与它们生活地区的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A.水B.空气C.温度D.气候 2.把大小两种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地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天,其中的一种全部死亡,而另一种却仍然生长正常,这种现象属于()A.合作B.捕食C.竞争D.寄生 3.在大自然中,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森林可保持水土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蚯蚓疏松土壤 4.某同学做了植物对空气湿度影响的探究活动,下列根据测量结果绘制的曲线图最可能是草地一天湿度变化曲线图的是() 5. 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春九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环境》测试题浙教版

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 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 100 分,时间: 60 分钟 一、选 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 2013·黑龙江大庆) “人间 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认为影响山上桃花迟开 的因素是什么?( ) A. 光 B. 温度 C. 水分 D. 土壤 2. ( 2013·黑龙江大庆)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很大的一类生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绿色植物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B. 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C. 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氧和水等物质的循环发挥重要作用 D.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通过呼吸作用参与水循环 C.湖中的鲤鱼、鲫鱼 D. 照射到湖中的阳光 4. ( 2014·广东)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联系 B .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C .各类生态系 统共用阳光、空气等 D .各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 5. 微山湖是江北最大的淡水湖,有“日进斗金”的美誉。下列关于微山湖的描述中 ,属于生 态系统的是( ) A. 微山湖中的水 B. 微山湖中的荷花 C.微山湖中的全部鲤鱼 D. 微山湖 6. ( 2013·湖北黄石)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A .草→兔→狐 B .泥→小虾→小鱼→大鱼 C .蝉→螳螂→黄雀 D .田鼠→猫头鹰 7. (2014·湖南益阳) 下列有关生物圈、 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B. 外界干扰超出了一定范围,生态系统可能被破坏 C.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只有阳光、温度和水 D.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3.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城的清风湖经过综合治 理, 开放。下列属于清风湖生态系统中的生产 者的是( A. 湖中的细菌、真菌 B. 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已正式向市民 8. 右图中的动物③与动物②之间的关系是( ) A. 捕食 B. 竞争 C.合作 D. 互不影响 9. 人类作为生物 圈中的重要一员, 其 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 越大。那么,人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是( ) A.生产者 B. 消费者 C.分解者 D. 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讨论题 2.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哪些辩证关系? 生物受环境影响其分布区域和形态特征,同时还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其周围的小气候和微环境。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扩散或分部时,被称为限制因子。与此同时,生物为适应环境,还会从进化、生理、感觉和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其对环境的耐受范围发生改变,以生活在更多的复杂环境中。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即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二者相互对应,有暗含某种哲学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全面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众所周知,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把生态系统看作矛盾的统一体,生物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 3.试探讨说明生物的分部和数量与物理环境的变化和生物的耐受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质量或数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每种生物对于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有个最低点(耐受下限)和最高点(耐受上限),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成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耐受范围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有最佳的生理或繁殖状态。当物理环境哥哥因子在最适区附近时,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较为广泛,且数量较多;若物理环境因子偏离最适区向低或者向高发展,则此地该种生物分布会相应有所局限,且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4.何谓光周期现象,说明以光为指导因子的生态类型?试述光生态因子在引种驯化上的生态学意义。 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一)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光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要求日照时间需要大于某一时数才能形成花芽,例如小麦、大麦、油菜、菠菜、甜菜等 短日照植物要求光照短于临界光期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大豆、玉米等 中日照植物要求日照与黑暗各半的日照长度才能开花,如蒲公英、番茄、黄瓜等 (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的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来决定的。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长而开始生殖的,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雪兔换白毛也是对秋季日照长度逐渐变短的一种生理反应。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光照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 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但温度、湿度和食物也有一定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从遗传的角度,所谓引种是指一个过程或方法。将一种动物引种指向新的地区等引进而前五物种。驯化是引种的一个后续过程,是引种在新的栖息环境中的巩固过程,是一系

2017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17生物中考试题汇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017广东)6.广东温暖潮湿,生物种类和数量比新疆要多,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和水 C.植物 D.土壤和空气 【答案】B 【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如水稻生活的其他生物.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与寒冷干旱的地区,不同的是温度和水分,温暖潮湿的地区,温度适宜、水分充足,适宜生物生殖繁殖,因此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一般比寒冷干旱的地区多 【考点定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生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解答时可以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面来切入. (2017广东)8.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条件是实验的变量 B.可以用1只鼠妇完成 C.只有光影响鼠妇的生活 D.在一个盒子进行,不用设置对照 【答案】A 【考点定位】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名师点睛】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017山东济宁)1.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这种现象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 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答案】A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 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 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C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案 ●康定县第三中学曾祥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本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课标指出:任何环境中都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一定的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旨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生物以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材以问题和图片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几种动植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以及它们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改变,而在特定环境下存活下来的生物均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过的生物出发、或通过查阅资料的途径,关注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此外,本节中关于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探究活动是初中生物的第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侧重训练学生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等方面的探究能力。不应局限于面面俱到地介绍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和生物的关系:即非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活动。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学期乃至本学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过渡:依据课标和教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通过“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的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4)理解生物同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5)概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阐述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能力目标 通过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方面重难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曾用网将草场罩起来,结果草几乎被虫子吃光,而未加网的草却长势良好。在草场上,昆虫吃草;有的鸟吃草籽,有的鸟吃昆虫,有的鸟既吃草籽又吃昆虫;吃草籽和昆虫的鸟又往往被狐和鹰等动物捕食。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制约的。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个湖泊、一块农田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一、组成成分及各部分的功能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方式的不同, 二、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某种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改变,甚至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图)。亦可用以下图示表示: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叫做食物链。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生产者。 2.食物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在某生态系统中,蚱蜢以青草为食,青蛙可以捕食蚱蜢,又可以被蛇捕食。在这条食物链中,青草作为生产者,是最基础的环节,蚱蜢为初级消费者,青蛙为次级消费者,蛇则为三级消费者。 图例: 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一种肉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食性动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也可以成为多种肉食性动物的食物。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许多条食物链,而且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联系。 1.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2.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波动或毁灭。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只要某一个物种突然发生变化,就会牵动整个食物网,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要点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al 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一)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原理与规律 (二)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 (三)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与保护措施的研究 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容(包括那几块内容)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反映了地球上包括植物、动物、菌类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 /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 4.环境的概念 ?环境科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人”,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5.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五个方面) ?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非等价 ?阶段性作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 ?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7.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章生态系统复习教案

生态系统复习课教案【课题】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生态系统 【课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概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会能量流动的计算。 4.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天的观点,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复习模式】五环节复习模式、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点拨法、小组竞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

合作探究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师多媒体展示目标: 问题展示一: 一、食物链的书写 二、食物链的书写方法 1.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食物链的

四、生物富集 教师多媒体展示DDT在生物体内的含量: 设问:如果人吃了鸬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检测反馈一: 展示中考题:

问题展示: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起点和源头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起点: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源头:太阳能合作探究二:能量流动 学生组内分组,两人一小组,在自我回顾的基础上,相互提问,将答案呈现给对方,针对存在的

(1)在此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共包含 条食物链。蛇能获得最多能量的食物链 是__________________。 随后,教师增加食物链条数,变成一个 食物网,引导学生在食物网中计算最高 营养级最多或者最少获得的能量以及知 道最高营养级的能量,求最多或者最少 消耗低营养级的能量。 师生总结技巧: 学生在食物网中学会计算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 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是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简要分析说明。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第一课时,突出概念教学,围绕材料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影响分析。再通过搜集实例,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

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