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林火生态学习题

(完整版)林火生态学习题
(完整版)林火生态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达到一定的面积,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地起火。

2、计划烧除(营林用火):是指按照预定方案有计划地在指定地点或地段上,在人为控制下,为达到某种经营目的而对森林可燃物进行的火烧。因多用于营林的目的,所以又称营林用火。营林用火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安全用火并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一种森林经营的措施和手段。

3、森林防火(forest fire prevention):森林防火是指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和阻止森林火灾蔓延的一系列的行政和群众性的工作和措施。这个工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森林火灾的预防,二是森林火灾的扑救。

4、森林防火学(The science of forest fire prevention):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原理),系统阐述森林防火、灭火、用火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是进行森林防火工作的依据和专业基础。

5、绿色防火:指利用绿色植物(主要包括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进等措施来减少林内可燃物的积累,改变火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的难燃性和抗火性,同时能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这种利用绿色植物通过各种经营措施,使其能够减少林火发生,阻隔或抑制林火蔓延的防火途径即谓“绿色防火”。

6、“绿色防火工程”(Biological Fire-prevention):又叫“生物防火工程”、“营林防火工程”。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上的差异,结合林业生产措施;通过营林、造林、补植、引种,营造防火林带等措施,减少林内易燃可燃物的积累,调节林分组成和结构,改变火环境,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增强林分的抗火性和阻火能力,减少林火的发生和阻隔或抑制林火的蔓延。

7、防火树种:是高含水率、低燃烧性、较强抗火性的树种,如北方的水曲柳、落叶松;南方的木荷、火力楠等。

8、黑色防火工程:黑色防火又叫以火防火,是指人们为了减少可燃物的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等,而进行的计划烧除。因为火烧后的地段呈黑色,且具有防火功能,故形象地称为黑色防火。

9、现代森林防火: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以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作为前提,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在揭示林火行为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与森林生态系统。

10、森林燃烧环(Forest Burning Cycle):是指在同一生态系统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森林防火)的基本单位。11、可燃物负荷量(fuel loading):是指单位面积上可燃物的绝干重量,单位是kg/m2、t/ha。

有效可燃物负荷量:特定天气条件下,可望燃烧的可燃物的重量。

潜在可燃物负荷量:最强烈的烈火中可能烧掉的可燃物的重量。

总可燃物负荷量:即从矿物土壤层以上,所有可以燃烧的有机质总量,亦称潜在可燃物负荷量。

12、熄灭含水率(moisture of extinction):是指在一定热源作用下可燃物能够维持有焰燃烧的最大含水率。

13、可燃物发热量(热值):是指在绝干状态下单位重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是所放出的热量,单位有卡/克、千卡/千克、kJ/kg、J/g。

14、森林燃烧性(Forest Combustibility):是指在有利于森林燃烧的条件下,森林被引燃着火的难易程度以及着火后所表现出的燃烧状态(火种类)和燃烧速度(火强度)的综合。

15、可燃物类型:是指具有明显的代表植物种、可燃物种类、形状、大小、组成以及其它一些对林火蔓延和控制难易有影响的特征相似或相同的同质复合体。简言之,可燃物类型是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燃烧性的可燃物复合体。

16、火源(fire cause):凡是来自于森林外界,能够为林火发生提供最低能源的现象和行为的热源,我们统称为火源。

17、火环境:是指除可燃物和火源外的其他影响火发生、蔓延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火灾气候、火险天气、地形与土壤、林内小气候等。

18、森林防火期:是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禁止野外用火的期限。

19、森林防火戒严期:在森林防火期内,根据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出现的规律而划定的杜绝一切野外用火的期限,称森林防火戒严期。

20、火险天气(fire weather):森林中的细小枯死可燃物是引火物,其含水量(FFMC)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当FFMC低于MOE时的天气条件,我们称火险天气。

21、火行为:是指森林可燃物被点燃后,火在蔓延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和特征。

22、火强度(Fire Intensity):一般是指火线强度(fireline intensity),是指单位火线长度,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量,单位是Btu/ft.s-1、kw/m等。

23、火烈度:是指火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程度。

24、飞火(spotting, spot fire):飞火是由上升气流将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带到空中后飘撒到其它地区的一种火源。强大的对流柱是形成飞火的必要条件。

25、地表火:亦称地面火,沿地表蔓延,火焰高度在树冠以下,烧毁地被物,危害幼树、灌木、下木,烧伤大树干基和露出地面的树根。

26、林火预报(Forest Fire Prediction):是根据天气条件、可燃物状况、火源条件、地形等的变化规律,对森林火灾发生、发展及森林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预报的技术措施。

27、林火监测(Forest fire detection):是借助一定的设施、仪器,及时发现火情,准确探测起火地点、火的大小、动向的措施。

28、综合森林防火: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根据森林的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因素,进行综合森林防火规划,实施多种森林防火措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减少森林损失,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29、森林防火规划:借鉴世界各国对林火的对策,拟定森林防火规划原则、方法和步骤;确定规划的内容,为森林防火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它是林业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第一步骤。

30、林火发生率:单位面积上平均每年发生火灾的次数。

31、化学灭火:是使用化学灭火药剂防止森林火灾发生、直接灭火或阻滞林火蔓延发展的扑救森林火灾的措施。

32、人工降雨灭火:在森林火灾发生后,在有降雨云层的条件下,用空中飞机、高炮、气球或地面火箭等,在云层中施洒催化剂,形成降水,降低森林燃烧性和直接灭火,的一种灭火措施。

33、火生态学(Fire Ecology):是研究火与环境、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4、热值:(发热量)在绝对干状态下单位质量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35、林火定位:使用火灾定位仪和瞭望台全景照片(单台定位)或交叉法(多台定位)

36、防火林带:是由防火树种和植物构成的具有防火功能的林带。

二、填空选择题。

1、《森林防火条例》第四章灾后处置

第四十条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一)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二)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三)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四)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2、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

(1)火场面积133万ha,其中过火林地面积114万ha; (2)死亡213人,烧伤226人。

3、(1)1987年8月,成立了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2)1988年1月颁布《森林防火条例》。(填)

4、北美的森林有两大特点:一是原始林面积大,二是雷击火多。北美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主要采取空中优势,进行航空巡逻和航空灭火。

5、北欧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北欧的森林以人工林为主,经营年代长,经营水平高。对森林火灾的防治主要采取“绿色防火工程”和地面道路工程措施。

6、至少五个防火树种:杨梅、油茶、木荷、火力楠、落叶松、水曲柳。(填)

7、地面道路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公路网畅通无阻,通讯系统完善。

8、澳大利亚控制森林火灾的对策:澳大利亚位于大洋洲,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为季雨林气候。主要防火对策是:黑色防火工程体系建设。

9、黑色防火的内容有:火烧防火线、火烧沟塘草甸、火烧采伐迹地、林内计划烧除。

10、引起森林火灾主要是人为火源。(百分之九十九)

11、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12、森林燃烧的条件是森林可燃物、火源和气象条件。

13、一般来说,同一可燃物的自燃点高于引燃点。

14、空气中氧的含量与天气有关,天气晴朗时:气压高、湿度小、空气中的氧含量高,所以,高气压控制天气,火险性高。

15、热量传播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16、热解三态(热解产物):气体(可燃性气体,H2、CO、烃类化合物等;不燃性气体,CO2、H2O等;助燃性气体,O2等)、液体(木焦油、甲醇】丙醇、酸类、酮类、醛类等)、固体(木炭)。

17、森林燃烧环的基本结构有四个部分:①可燃物类型: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②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重要条件。③火源: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④火行为:是森林燃烧的重要指标。

18、可燃物的含水率(fuel moisture content)

⒈相对含水率(%)=(湿重—干重)/湿重×100

⒉绝对含水率(%)=(湿重—干重)/干重×100

19、油脂高的易燃,如:马尾松高于油茶。(一般地:针叶树种的油脂含量多于阔叶树种,树叶大于树枝,木本植物大于草本植物。)

20、天然火源: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滚石火花、泥炭自燃等。

21、在一般情况下,RH>75%时,不会发生火灾;RH在55~75%时,可能发生火灾;RH 在30~55%时,可能发生重大火灾;RH<30%时,可能发生特大火灾。(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RH))。

22、在我国东北地区,根据水热条件的变化可划分为8个火灾气候区。

23、在一般情况下,树干被火烧伤部位均朝山坡一面,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片面燃烧。

24、坡度越陡,上山火的速度越快,下山火则相反。当坡度大于45°时,下山火往往因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滚落造成上山火。通常坡度每增加5°,火灾蔓延速度增加一倍。

25、坡向不同森林火灾发生概率,燃烧速度和扑火难易程度不同,一般南坡大于西坡,西坡大于东坡,东坡大于北坡。不同坡位发生火灾的易控程度亦不同,发生在坡脚的火灾最难控制,其次是坡腰,再次是坡顶。

26、每天的拂晓气温最低,湿度最高,风速最小,森林不易燃烧,最易扑救。

27、每天的中午气温最高,相对温度最低,风速往往最大,因此每天中午前后最容易发生火灾,也最不容易扑救,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8、某一时刻的火行为可由火的蔓延速度、火强度和火焰高(长)度三个指标定量描述。

29、罗森迈尔(Rothermel)林火蔓延速度模型最精确。

30、高能量火特征:⒈飞火(spotting, spot fire)⒉火旋风(flame while)⒊火爆(blowup)

⒋跳跃式火焰。

31、林火种类:20世纪初,苏联特卡钦科(М. Е. ТКАЧЕНКО)划分为四类: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和树干火。50年代,苏联聂斯切洛夫(В.Г.Нестеров)又细分为六类:急进树冠火、稳进树冠火、急进地表火、稳进地表火、腐殖质火和泥炭火。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可以划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

32、我国的森林防火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33、我国森林防火的近期目标:实现“四网两化”建设。

四网:观察了望网、预测预报网、通信网、阻隔网

两化:扑火队伍专业化、扑火工具机械化、(扑火方法科学化)

34、林火预报的类型:⒈根据输出的预报结果可划分为三个类型:①火险天气预报(fire weather prediction, FWP)(主)②火发生预报(fire occurrence prediction, FOP)③火行为预报(fire behavior prediction, FBP)⒉根据林火预报的时效可划分三个类型:①森林火灾的短期预报;②森林火灾的中期预报;③森林火灾的长期预报。

35、“火险尺”,使用了地被物状况、连旱指标、可燃物含水率、风速和降水量五个因子。

36、“双指标法(着火指标和蔓延指标)”。“三指标法(火险指标、火行为指标、火烈度指标)”。

37、林火预报因子:(1)稳定因子:①气候区②地形条件③土壤条件;(2)半稳定因子:①火源②林火管理水平③可燃物特征;(3)变化因子:①可燃物含水率②风向和风速③温度

④相对湿度⑤降水⑥连旱天数⑦雷电活动⑧气压⑨云量。

38、着火指标可以用每日最小相对湿度和最高温度来确定,林火蔓延指标可以用最大风速和实效湿度来确定。

39、1889年,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瞭望台。

40、林火监测措施按空间层次划分为地面巡护、瞭望台探测、空中飞机巡护和空间卫星监测。

41、瞭望台探测的具体选点可利用地形模型、地形图,或进行实地踏查。

42、用于林火探测的卫星类型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43、《森林防火条例》1988年1月16日发布;2008年进行修订

44、森林火灾的扑救原则是“打早、打小、打了”。打早是前提,是行动快的问题;打小是核心,是抓住时机的问题;打了是目的,是迅速解决战斗,彻底清除余火的问题。为实现此

扑火原则,我们应做到“三早”、“两快”、“一做到”。“三早”:早准备;早发现;早上人。“两快”:领导上组织扑火要快;扑灭林火要快。“一做到”:对大火应做到在低火险时段结束前扑灭。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警、早出击,灭火要彻底,防止死灰复燃。

45、航空灭火法(包括航空喷洒灭火、跳伞灭火,机降灭火,索降灭火等)

46、点火工具最简单的是滴油式点火器,应用汽油和柴油的1∶1的混合油。

47、航空灭火措施主要包括空降(跳伞到火场)灭火、机降(运送扑火队员到火场)灭火、航空喷洒(化学灭火剂和水)灭火、空中催化降水灭火、索降(扑火队员到火场)灭火、吊桶(洒水)灭火、火场扑火指挥等。

48、(多选)一、扑火组织:(1)群众性扑火队伍①普通扑火队伍:各单位参加扑火的职工、社员、青年;②基干扑火队伍:各单位的基干民兵;③机动快速扑火队伍:以林场等基层单位为主,具有扑火经验的青壮年,配有先进的扑火工具。(2)专业扑火队①森林警察组成的机降灭火队;②地方组建的专业扑火队(3)半专业扑火队:解放军预备役部队;民兵;防火期临时组建的扑火队。

49、时针折半对太阳,12指的是北方。

50、(判)当你看不到火线又不能与其他灭火队联络时,要特别谨慎小心。

51、灭火安全威胁主要来自高温,烟尘和CO。

52、林木烧伤程度分类⒈烧毁木⒉烧死木⒊烧伤木⒋未伤木

三、简答题。

1、“绿色防火工程”的特点:

(1)有效性:

(2)持久性:利用树木及其组成的林分自身难燃性防治火灾,一旦具有防火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就能持续很长。

(3)经济性: 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抗火、耐火植物,在防火基础上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4)生态意义:“绿色防火”措施能调节森林结构,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之,绿色防火是有效、持久的防火措施,是现代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

2、“绿色防火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1)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荒山荒地的及时造林更新。

2)对林中空地、疏林地及易燃林分等,要及时引进抗火、耐火树种、灌木。

3)调整林分结构,营造针阔混交林、降低森林燃烧性。

4)易燃的针叶林内营造绿色防火林带;建立结构合理的林农间作体系。

3、森林燃烧过程有哪些阶段

⒈预热阶段:是燃烧前的物理学过程,包括可燃物自身温度的升高和水分的蒸发这一阶段,可燃物由于受外界热源作用增温,不断逸出水汽,直至可燃物发生剧烈分解为止。

⒉炭化阶段:是燃烧前的化学过程(热分解过程)。热分解使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消耗能量,所以是吸热反应,可燃物迅速分解成可燃性气体和焦油行程可燃性挥发物。

⒊燃烧阶段。热分解达燃烧极限,形成明火,相对稳定阶段。

4、森林燃烧的特点

a.森林是一个开放性的生态系统,森林燃烧是开放式的燃烧,不受氧气的限制。但受森林可燃物的制约和环境的左右,其发生发展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b.森林燃烧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映像具有两重性,即有破坏、毁灭作用,也有促进作用,取决于火释放能量的大小。

c.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燃烧特征。

d.森林燃烧是一个固体燃烧过程,一般要经过液化、汽化过程。

5、我国主要森林类型的燃烧性

⒈兴安落叶松

易燃草类落叶松林、柞木落叶松林、杜鹃落叶松林

可燃杜香落叶松林、偃松落叶松林

难燃溪旁落叶松林.杜香云杉落叶松林.泥炭藓杜香落叶松

⒉樟子松林易燃类型。

⒊云、冷杉林

可燃草类云杉林、草类冷杉林

难燃藓类云杉林、藓类冷杉林

⒋阔叶红松林

易燃山脊陡坡苔草红松林

可燃山麓缓坡蕨类红松林

难燃山坡下部湿润云冷杉红松林

⒌蒙古栎林易燃类型。

⒍山地杨桦林

可燃草类山杨林、草类白桦林

难燃沿溪朝鲜柳林、珍珠梅赤松林、洼地柳林

⒎油松林易燃类型。

⒏马尾松林易燃类型。

⒐杉木林易燃类型。

⒑云南松林易燃类型。

⒒常绿阔叶林难燃类型。

⒓竹林难燃类型。

⒔桉树林易燃类型。

6、森林火源的管理技术的行政管理工作

认清特点—火源增加、旅游野炊…..

落实责任—签订责任状、防火公约、树立责任标牌等形式,把火源管理落实到人头、林地,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杜绝火种上山;

抓住重点-重点时期---防火戒严期节假日;--重点部位;--重点被管的人;

齐抓共管—森林火源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7、风与火灾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风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主要因子?)

(1)风能加快可燃物水分的蒸发,使其快速干燥而易燃;(2)能不断补充氧气,增加助燃条件,加速燃烧过程;(3)能改变热对流,增加热平流,加快了林火向前蔓延的速度;(4)也是产生飞火的主要动力。总之,风速越大,火灾次数越多,火烧面积越大,特别在连旱、高温天气条件下,所以风是决定森林火灾的重要因子。

8、控制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有哪些?简述它们与森林火灾的关系?

(1)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是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热带太平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2)在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大气特征是寒冷干燥、晴朗、温度日变化大,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这种天气形势下;热带太平洋气团起源于太平洋热带区域,温度高,湿度大,在夏季非常活跃,以东南季风的形式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是降水的主要水分来源,在这种天气形势下,是不会发生森林火灾的;赤道海洋气团起源于赤道附近的洋面上,比热带太平洋气团更为潮湿,在盛夏时,它可影响华南一带地区,天气潮湿闷热,常有热雷击,在

这种天气形势下,也不会发生森林火灾。

9、林火预报因子的选择与测定

⒈选择

①主要选择与可燃物含水率相关的因子

②在可燃物种类当中以易燃可燃物为主

⒉测定

①测定时间:在火灾季节内连续测定;在一天中主要在火险最高的时段(中午以后)测定。

②测定地点:在高火险地段。

10、森林防火宣传的方式:

①在防火期内,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无事故竞赛、森林防火资讯咨询等。

②举办森林防火运动会,模拟森林火灾的扑救

③开展护林防火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

④印发典型案例材料

⑤建立永久标志

⑥利用现代化手段,在电视台、电台进行宣传活动

11、森林防火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1)搜集资料:①森林资源资料:国有林和集体林的分布、面积、经济价值及开发经营情况;可燃物类型;②森林火灾资料:森林火灾分布、火源状况、危害等;③防火建设现状资料:现有各类护林防火机构、人员、设施和设备等资料。④社会情况资料:居民点分布、人口密度、交通情况(包括铁路和公路网密度)、工矿企事业等单位和农田的分布等资料。⑤自然资源资料:地形、山脉、河流和气象等资料。⑥各种图面资料(1:1万);⑦气候、气象资料,掌握季节变化规律。

2)调查研究,了解以下主要内容:过去火灾造成的损失状况;森林燃烧性,可燃物的负荷量及分布;已有的防火设施(天然、人工),发挥的作用;营林用火的情况等。

3)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专业报告。

4)进行规划:按林火管理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设计,提出既经济适用,又符合现代森林防火要求的最佳规划方案。

5)规划的鉴定和审批。

12、森林化学灭火的特点

⒈灭火快、效果好、复燃率小

⒉减少了扑火中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和损失

⒊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尤为适用

13、化学灭火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㈠对植物的影响:化学药剂使土壤中游离氨含量增加,会引起“假烧死”现象。

㈡对动物的影响:试验证明,铵盐灭火剂对家畜或野生动物直接或间接影响都不大。但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特别是药液中的缓腐蚀剂和放腐败剂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㈢对水源和水生动物的影响:药剂污染水源,使河流中鱼、虾被杀死。在国外已被禁止在水域附近施用化学药剂。

㈣对空气的污染:灭火药剂在熄灭火焰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烟,污染了空气。此外,药剂在火焰温度下发生热解反应,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

总之,为了使森林化学灭火发挥最大的效力,使不利因素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应制订森林化学灭火药剂的施用细则。

14、发生高危害森林火灾的自然因素

A、高危天气

大风天气:5级风及以上的大风天气。

连旱天气:实效温度<30%。

B、非常燃烧形态主要指:高强度地表火、速进地表火、树冠火。一般地,这些火灾的火焰高>2.5m;蔓延速度>8m/min。对于这些火灾,目前缺乏相应的灭火工具,火线多变,蔓延极快,危害极大。

C、危险地形危险的地形有:向阳陡坡,坡度>35度,火线速度超过平地几倍。山脊,是林火蔓延最快地带。

D、危险林型危险林型有:异龄针叶林、大密度的幼林、针叶人工纯林。

E、危险地域危险地域是指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域属于2小时之内不能实行有效控制火灾的地区。

15、森林灭火战术主要有:(1)一点突破,分兵夹击;(2)多点突破,分兵合围;(3)全线出击,包围作战;(4)分段作战,递进分割;(5)中间穿插,斩断火龙。

16、防止大火袭来的方法

1、沿山腰横向小路的逆风方向突围。

2、火烧安全带,大火袭来,无路可逃,看好地形,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点火,形成一个火头在前、一个火头在后,中间出现一个安全地带,人跟着火头前进,后面的火头烧到火烧迹地时,就会自行熄灭,这时,人由火头前面变成火头后面,不但安全脱险,且可乘势扑火,控制火灾蔓延。

3、穿火突围,万不得已时,可选择植被稀疏,可燃物少,坡小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保护眼睛和头越过火线。

4、防火罩避火(供3-5人,甚至一辆小汽车)

总之,万一被火包围,不要紧张,惊慌失措,向外突围时,要选择杂草少的地方,迅速冲出火区。

17、火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伤害和致死两个方面。

二、间接影响:林火对野生动物的间接影响一般大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改变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

2、改变野生动物的食源;

3、影响野生动物的种间关系。

三、野生动物对火的反应:野生动物对火有不同的反应,主要表现在:1、逃避行为2、吸引反应。

18、减少森林火灾损失的几个条件

1.时间上:进行有效扑救,时间越快越好

2.人的素质:指挥员、队员人数适宜

3.工具适用:状态好

4.通讯:及时准确,灵活面积大

5、指挥部:强有力组织,管理决策正确、及时。

19.火场伤亡情况分析

1.烧伤烧死

2.窒息死亡

3.摔伤摔死

4.石头、木头砸伤砸死5、炸伤炸死

20.伤亡原因

1.客观原因:危险地形:阳坡山崖,狭窄沟谷;危险天气:干燥、高温、连旱、大风;可燃物类型

2.主观原因a.指挥失误:冒险逞能,不按操作规则办事b指挥员不了解火场位置c对火势发展判断失误

21.黑色防火特点:

1.有效性:组织可燃物积累,降低森林燃烧性;火烧迹地有效防火。

2.速效性:黑色防火缺乏持久性

3.经济性:费用较其他方法低

4.生态影响:火烧加速凋落物的分解,增加了土壤养分,有利于森林生长发育,但要研究用火间隔期、用火时期。

22.营林防火措施

1.幼林抚育,清除林地上易燃杂草

2.在郁闭度较大的林地内和林缘修枝,防止发生树冠火

3.抚育间伐和卫生伐,伐去林内生长落后的林木、枯立木

4.清理采伐迹地上的采伐剩杂物

5.控制间伐强度、保持较高的林分郁闭度、抑制林内杂草的生长。

23.生物阻火原理

1.生物个体大小、形状、理化性质的不同,其易燃程度差异很大

2.森林群落具有特定的森林环境

3.林分的垂直结构、影响林分中可燃物的连续性;从而影响林火的种类

4.不同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森林具有不同抗火性

5.植物生物特性不同,具有不同抗火性

四、论述题。

1、详细论述森林火灾的扑救方法与扑火工具。

答:森林灭火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攻击法和间接攻击法。

直接攻击法是在那些可燃物数量较小(小于1千克/平方米)蔓延速度不快(每分钟低于2米),火焰高度低于1.2米的火线进行直接灭火,可直接扑打,可在火缘(0.6米)开隔离带等方法灭火。一般是扑火尾,火翼时采用这种策略。

间接攻击法是当不可能采用直接攻击法时运用的一种策略。利用自然屏障或沿着理想的地形,或在可燃物稀少的地带开设防火线,然后实施以火攻火。这种方法要尽可能地靠近火线,以免造成较大的人为损失。但太靠近火线,又可能被火突破防线,浪费人力物力,还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还有一种平行攻击法,即距火线1.5米至15米距离开设防火线,然后实施以火攻火。平行攻击法,实质也是一种间接攻击策略。

森林灭火具体的方法:①人工扑打法;使用的工具:一号工具(湿麻袋绑在木棍上、树枝条、扫帚);二号工具(塑料拖把:2号工具的橡皮条宽1 cm左右,长30~40cm,由9~11条组成,棍棒扑火一头,应经过阻燃处理,在磷酸铵或硫酸铵溶液中浸泡过。)

②隔离灭火法:隔离带有防火线(生土带、防火沟)、防火林带、公路、河流等。工具:手工工具、油锯、机引单刀割草机、拖拉机。

③以土灭火法:适用于枯枝落叶厚的沙壤;主要的工具有:手工工具和喷土枪、推土机。

④以水灭火法:机具:胶囊水枪灭火器;手抬机动泵;森林消防车。

⑤风力灭火法:不能用于扑救树冠火、地下火、暗火及高强度地表火。

⑥以火灭火法:扑救高强度地表火和树冠火的有效灭火方法。以火灭火方法有两种:⒈火烧法⒉迎面火法。

⑦化学灭火法: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尤为适用。

⑧爆破和爆炸灭火法:适用于偏远的林区;工具:手投干粉灭火弹,灭火炮。

⑨航空灭火法(包括航空喷洒灭火、跳伞灭火,机降灭火,索降灭火等):运用飞机运载扑火队员、装备或直接进行灭火。

⑩人工催化降水灭火:在森林火灾发生后,在有降雨云层的条件下,用空中飞机、高炮、气

球或地面火箭等,在云层中施洒催化剂,形成降水,降低森林燃烧性和直接灭火。

2、详细论述扑救森林火灾安全措施要点。

答:一)、加强扑火队伍组织领导

1、扑火队伍要精干,要尽可能进行技术训练。《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加。

2、扑火指挥要熟悉火场的具体情况,全面部署扑火力量。

指挥员必须做到:A、时刻注意气象条件和天气预报。B、对火行为了如指掌。C、准备充分的应用能力。D、事先安排好进路和退路。E、注意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和环节。F、保持机警,冷静、思路清晰、行动果断。G、保持全方位的通讯联系。H、以扑火队员的指令必须明确。I、把扑火队员的行动始终控制在指挥员的手中。

3、每个扑火队员要有1-2个熟悉地形和道路的人作向导。

4、做好通讯、后勤供应和医疗救护工作。

5、扑火人员必须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绝对不能擅自离队

二)、加强安全教育工作

1、指挥员在扑火队员上山时要清点人数,讲解安全措施或安全注意事项。下山时,也要清点人数。

2、参加扑火的人员,既要勇敢战斗,同时,也不能鲁莽从事,冒险逞能。

三)、坚持安全扑火作业方法

1、坚持从火尾进入火场,向火翼、沿火线进行扑火作业。直到扑灭火头,控制蔓延。

2、扑火时,注意风向的变化,不迎风对着火头打火;

3、决不在悬崖陡壁和乱石窖打火;

4、决不在风大、火猛以及林火蔓延速度超过每小时4km时打火,这时要暂停打火,养精蓄锐,总结经验教训等风小火弱时,就迅速突击,一举扑灭。

5、扑火机具,一定要按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办事,未经培训的,不能担任风力灭火机手和使手投灭火弹。

6、扑灭队员,不得穿容易燃烧的化纤制品,例如:的确良、尼龙制品等,应带防火盔,穿防火鞋、衣。

7、要扑下山火,不要扑上山火。因为随坡度增加,上山火蔓延速度和火强度成倍增加,甚至产生树冠火。

8、要在山谷或山下部扑火,尽量避免到山脊扑火。

9、风速小时,背风处较安全,风速大时,背风处很危险

10、峡谷地带是危险地带,也是扑火要害地带。

11、河谷是林火通道,所以是扑火的关键地带。

12、夜间要注意向下游发展的火场。

四)、防止大火袭来的方法

1、沿山腰横向小路的逆风方向突围。

2、火烧安全带,大火袭来,无路可逃,看好地形,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点火,形成一个火头在前、一个火头在后,中间出现一个安全地带,人跟着火头前进,后面的火头烧到火烧迹地时,就会自行熄灭,这时,人由火头前面变成火头后面,不但安全脱险,且可乘势扑火,控制火灾蔓延。

3、穿火突围,万不得已时,可选择植被稀疏,可燃物少,坡小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保护眼睛和头越过火线。

4、防火罩避火(供3-5人,甚至一辆小汽车)

总之,万一被火包围,不要紧张,惊慌失措,向外突围时,要选择杂草少的地方,迅速冲出

火区。

五)、防止坠崖和石头、木头伤人

1、集体行动,听从指挥,互相关心;

2、黑夜扑火,带电筒照明;

3、火场行进,宜走山脊,不走沟槽;

4、不攀登被火烧松的石头、树枝、小树;

5、清理火场时,注意烧焦、倾倒站杆和“树枝”倒落伤人。

六)、防止被烟熏的方法

扑火过程中,如被浓烟熏倒,附近的同志要尽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或在湿地上扒个坑,把脸贴近湿土呼吸,可减轻烟害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植物生态学

1.与植物密切相关的生态条件(生态因子)包括水条件__温度条件__主条啤__空气和风__土壤条件___地形条件__生物条件_和_人类影响___等八类。 2.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有___旱生植物__中生植物_____湿生植物___和___水生植物 3.水生植物因其生长和水层深浅不同,可分为汽水植物____浮水植物____、和__挺水植物___ 4.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有_最适点__最低点__和_最高点_称为温度三基点。 5.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植物可分为___酸性土植物____中性土植物__和___碱性土植髓__三大生态类型。 6.对某一特殊的生态环境有指示作用的植物称为___三指示植物___ 7.温热多雨地区的森林,常常包括____乔木层_灌木层_____草本层_和____地被层_等层次。 8.同一生活型不同种的组合称为____层片 9.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活周期性变化的起止日期称为___物侯期__________________。 10.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______季相 11.植物种间关系的形式有_____竞争、寄主、共主、附生、种间结合_ 12.中国植被可分为如下八个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夸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植被区域 13.群落最上层的优势种对群落的外貌、结构具决定意义,特称__建群种 1.何谓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何谓生态条件? 3.某植物从播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18"C,经历7天,该作物从播种到出苗的有效 积温是多少? 4.植物从播种到出苗,当月均温度为15℃时,需15天才能出苗,问此阶段棉花的活动积 温为多少? 5.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的原因是什么? 6.为什么西藏高原的白菜,萝卜比其它地区的要7.简述光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8.为了合理利用光,生产上采用了哪些措施? 9.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10.简述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11.以稻为例说明稻的不同生态型。 12.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决定植物群落外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4.何谓群落结构?植物群落有哪些结构特征? 15.何谓植物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 16.植物群落旱生演替有哪几个阶段? 17.举例简述水生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18.在桦林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桦林植物群落可能出现什么变化?为什么? 19.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哪些? 20.我国的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湖北省、湖南省属什么植被区域? 21.植被区域命名的原则是怎样的? 22.举例说明我国植被群落的分类单位。 23.群丛命名的根据是什么? 1.答;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植物生态学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态学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环境之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掌握自然规律,以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使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答:在植物的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只有那些在植物生长的不同时间或地点,对植物的代谢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密切联系的条件,如对植物特征、特性的产生,类型的形成,分布的限制,具有深刻影响作用的环境条件,才能称为生态条件。如水份、光照、温度、空气、风、土壤、地形、生物等生态条3.答:根据有效积温的公式计算:K=(18一10)×7=56(℃) 4.答:根据活动积温的公式计算:K(15—0)×15=225(℃) 5答:樟不过长江、云杉不能栽种在华北平原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温度的限制。樟不 越长江,是受到长江以北低温的限制,云杉不能在华北平原上生长是受到华北平 原的高温限制。这表明温度条件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因素。 6.答:植物生长的呋慢幸要求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 昼夜温差比较显著的地巨千毛芝的生长和产品芒更量有良好的影响。西藏高原地 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的高温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夜间的低温使植物的呼吸 作用减弱,因此白天产生的光合产物积累得较多。因此植物生长快而大,品质好。 7.答:太阳光在绿色植物芝兰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植物的生活中需要利 用光能进行物质生产,把二氧化碳和水加工成糖和淀争。三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需 要。植物的一切产量都是依靠这种作用而取得的。此外.尤其是影响植物生长和 发育厂一个重要生态条件。因为光的强弱和光的波长官目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器官 的分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植Q:器言芝形态和组织结构。而且,日照时间的 长短,还限制着很多植物的发育。由此看来,光对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 此,在生产活动中如何提高植物对阳光的利用率,使植物生产更多的有机物质, 这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8.答:生产上为了协调植物与光芒关系.满毛植物对光的需要,合理利用光能,充 分发挥植物的生产潜力,采用了合理密植、间套复种这些提高作物对日光能利用 的有效措施。 9答:禾谷类作物由南方向北方引种。往往会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 因为南方为短日照、高温条件,到北方后变为长日照、低湿条件。使禾谷类作物 出现生育期延长,发育推迟的现象。因此应先选引早熟类型或对光、温反应迟钝 的品种,以免发生以上现象。 10答: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土壤能经常不断地为植物提供一定数量的水 分,养料、温度和空气。植物要在土壤里扎根和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肥沃土壤是 植物丰产的基础。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证。 11答:根据稻对温度、光照、土壤水分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而分别形成对这些条 件的特殊要求.从而声生了不同类型的生态型。如籼稻和粳稻是不同类型的温度 生态型。早稻、中稻、晚稻是不同类型的光照生态型:陆稻、水稻是不同类型的 土壤生态型。 12.答:植物群落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有关群落的外貌与结构,群落的生态与动 态,群落的分类与打芒等有关基本内容。 13.答;群落外貌是指群落的外表形态和相貌,它是群落和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 应的结果。而群落外蓑三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或长相,生活型或生长型, (特别是优势种的生活型)叶形以及周期性等几方面.因此群落的外貌特征主要反映 在群落的高度、种类组成、季相变化、成层现象、树冠类型、颜色、树皮特征、 芽的位置、类型、叶子形态、生活能力、以及变态根等因素有关。 14.答:销构是指群落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结构是群落的一 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群落对环境的适应、动态和机能。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群 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和同生群。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 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结构主要包括群落的地上成层现象,地 下成层现象与阶的特点。群落的水平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在空间水平分化或镶 嵌现象的情况。时间结构反映出不同群落因组成成员不尽相同,群落在时间上的 周期变化或更替情况不一样。同生群能反映出群落的重要生态结构特征。 15.答;植物群落演替是指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植物 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类型。原生演替即植物群落的演替是从操迪 上‘芒芦簧譬:生演替即植物群落是从被破坏的群落中开始的演替。 16.答:群落旱生演替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即首先在岩石上出现的是地衣檀 QF举摹;纂二簧孟.田蓍募植物阶段;第三阶段,即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第四阶 段,即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17.答:水生植物群落演替共有六个阶段,其简单过程为冲口低等藻、菖植物巧 弓三浮爵植物阶段一如轮藻等沉水植物阶段一如睡莲、莲、芡实等浮叶根生植物 阶段一如芦苇、香薄,予百等羹荩植物阶段一如莎草、禾本科等湿生草本植物阶 段+木本植物阶段。 18.答:在桦林群落中,若出现较多的云杉幼苗,今后以择卞为建群种缩植物群 落,将可能变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所代替。因为云杉比桦树耐阴.当云 杉处在苗期耐对棒树影响不大,当云杉生长超过桦树时,由于桦树不如云杉耐阴, 所以很快衰弱下去,而云杉生长得更好.成为以云杉为建群种的群落了。这说明 植物群落形成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应运用植物群落的知识把握群落变化 的方向和速度,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19.答:地球上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热带雨林群落,红树林群落,雨绿木本群落, 硬叶木本群落.夏绿木木群落,针叶木本群落,雨绿干燥草本群落,夏绿干燥草 本群落,中生草本群落,湿生草本群落,水生草本崔落.冻荒漠群落等。 20.答:《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区域划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即:寒温带针叶林区 域,温带针叶筒卜逞交林区域,暖湿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热带季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羹巨壤.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湖北、 湖南两省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21.答:植被区域的划分是按照热量带加上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型或其组合.再 加上区域QF食名万式命名,如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22.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将植物群落分为三个“级”,即植被型(为高级单位), 群系(为中级单位)和群丛(为基本单位)。在每个“级”之上设辅助单位“组”, 级以上设"亚型"为分类单位的补充。例如: 植被型组如针叶林,阔叶林等植较茎如寒温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植被亚型如山地杨桦林,河岸落叶阔叶林群系组如温带松林,石栎林等 群系如大针茅草原,芨芨草草甸等亚群系如羊草十中生杂草类 群丛组如杜鹃、落叶松林群丛如羊草十大针茅十寸草苔草原 23.答:群丛命名一般以优势种为根据,通常依照群落的层次由上而下地依次写 出各层的优势种。如狗尾草十马唐群落。 错误!未指定书签。第 1 页共1 页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高级植物生态学试题

《高级植物(生理)生态学》课程考试试题 生命科学学院周晓丽学号:G2004477 一、名词解释(30分) 1.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低于阳生植物,C3植物低于C4植物。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2.CO2饱和点和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CO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环境中CO2的浓度称二氧化碳饱和点。 CO2补偿点: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时外界环境中的CO2浓度,就是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 3.量子产率与羧化效率 量子产率:体系吸收每一个光子所引发的某种事件的数目。符号为ψ,Y。积分量子产率为Ф=事件数/吸收光子数。对于光化学反应,ψ=反应物消耗(或产物产生)的数量/吸收光子数量。微分量子产率为φ=(d[x]/dt)/n。式中d[x]/dt为某可测量量的变率,n为单位时间内所吸收的光子数(摩尔或爱因斯坦)。ψ可用于光物理过程或光化学反应。 羧化效率:在低CO2浓度条件下,CO2浓度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直线的斜率(CE)受羧化酶活性和量的限制。因而,CE被称为羧化效率。CE值大,则表示Rubisco的羧化效率较高。 4.叶面积指数: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植株绿叶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是反映作物群体大小的较好的动态指标。 5.植物的碳同位素区异:主要指C3、C4在植物体内的不同含量。

二、简答题(40分) 1、画图示意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并标示出暗呼吸、光补偿点和光饱和 点。 光和响应曲线 2、如何理解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中的F V/F m和NPQ,它们在分析植物光合生 理分析有何意义? 调制叶绿素荧光全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叶绿素荧光,我们国内一般简称调制叶绿素荧光,测量调制叶绿素荧光的仪器叫调制荧光仪,或叫PAM。 调制叶绿素荧光(PAM)是研究光合作用的强大工具,与光合放氧、气体交换并称为光合作用测量的三大技术。由于其测量快速、简单、可靠、且测量过程对样品生长基本无影响,目前已成为光合作用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技术。 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的工作原理 1983年,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德国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 Schreiber 博士利用调制技术和饱和脉冲技术,设计制造了全世界第一台脉冲振幅调制(Pulse-Amplitude-Modulation,PAM)荧光仪——PAM-101/102/103。 所谓调制技术,就是说用于激发荧光的测量光具有一定的调制(开/关)频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植物生态学

植物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德国,HAECKEL,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美国Odum,1983);生态学是研究影响有机体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加拿大Krebs,1985)。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 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区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生态学前沿科学领域与热点问题: (1)生物多样性的起源、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制 (2)生态系统服务 (3)生态健康与生态修复 (4)全球变化 (5)生态环境变迁与重大疫病和人群健康效应 (6)转基因生物释放的生态效应 (7)生态入侵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 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第二章植物的生存环境 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物资和非生命物质的枢纽正是由绿色植物所组成的植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表面的生物及其周围的物理环境所组成的总体,是生活物质及其生命活动的产物所集中的圈层。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区域环境:由于地球环境的非均一性而形成的区域环境,各个区域都是气候和地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 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 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 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 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 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 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 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 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 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 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 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 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 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 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 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 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