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法讲解

教育实验法讲解
教育实验法讲解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学年第 1 学期)

学院(中心、所):教育科学

专业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题目:教育研究方法——实验法

授课教师(职称):徐冰鸥(教授)

研究生姓名:王琨、李鑫洁、牛羊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21409006 201421409007 201421409009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 12 月 31 日

第八章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五、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教育实验的种类

七、教育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教育实验的效度

二、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

第三节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及分类

二、自变量的控制

三、因变量的控制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设计分类分类

三、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四、教育实验设计类型

五、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

六、教育实验研究的意义

七、文献分享

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

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或因素,人为地干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成因,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

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思辨的方法一直占主要地位。教育实验法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中试验方法的运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他把教育学看作应用心理学,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毕竟在教育学中导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及学校中其他实际问题。

其后,冯特的学生梅伊曼和同代人拉伊创立了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身心的状态,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对象的特点

严谨性。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等都会对教育实验过程产生影响,情况复杂多变。因而,对教育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更高,更复杂。

伦理性。教育实验应尽量避免失败,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点

真实性。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真实。

全面性。自然实验法条件控制困难,干扰较多。实验过程要全面、辩证地考虑问题。

3.教育实验周期的特点

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反复实验。

主动性、控制性。为了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要主动变革教育条件,探索有效的育人途径和方法。

4.教育实验结果的特点

量化的模糊性。教育实验中,人的精神活动千变万化,多是在人脑中,不便直接观察,也不便精确测量,难以获得准确数据。应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应进行定性分析,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认为只有量化的教育实验才是科学的。教育实验的科学化不等于教育实验的量化。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1.检验现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以丰富和发展已有理论。

3.检验他人的成果是否有效,以便在引进时改造、变通、发展。

4.为新的教育理论寻找可行的操作程序。

五、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最好的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一般是纵向的,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有时间先后。

能够严格控制无关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能清晰地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自变量变化引起的。

2.获得自然条件下遇不到或难以遇到的情境

可以排除或抑制某些对研究有不利影响的因素。使研究者具有主动性。

3.可以重复验证

人为地改变条件,多次获得同一状态下的某些问题。从而提高研究的信度、效度。

4.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精密度

可以使研究者准确地、分别地研究事物的各个方面或组成部分。容易观察到某些特定因素的效果。

(二)局限

1.需要花较多人力,往往受实验设备及其他实验条件的限制。

2.对实验所需要的对象和环境的控制难度大。

对象是人,要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严格控制是不可能的。

3.对进行实验的或参加实验的人员有一定要求。

有些实验要求实验者熟练地掌握实验法的有关技术,需要训练有素。

有些实验需要有关单位、学校的配合和协助。

4.研究结果存在适切性问题。

由于需要对情境进行一定控制,与真实的教育环境存在一定差异,所得结论有一定人为性,未必符合教育实际。

六、教育实验的种类

1.单因素实验/多因素试验(按自变量数量划分)

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单因素实验是常见类型。

多因素试验常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课题研究。

2.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按任务不同划分)

探索性实验:探明造成某些现象的原因、操纵某些条件会引起什么效果。因子多,实验规模小,实验精度不高。为了探索一个新的教育规律或解决教育实践中的新问题。

验证性实验: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或实践活动方法为目的的实验。课题比较明确,有具体的假设和方案,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方案有怎样的效果。因素不多,实验规模大,控制要求高。

3.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根据实验控制程度、内外效度划分)

前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部效度较差。被试不是随机分配的,难以推广到总体。

准实验:没有随机分派被试、不能完全控制误差来源,内部效度有一定问题。不打破教学班原有编制,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按正常秩序进行。应用最广。

真实验:随机分派被试、完全控制无关因子、内部效度很高。但是教育实验一般不能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大多是在确定的班级进行,随机抽样很难做到,对无关变量(如学生疲劳、学习兴趣等)也很难控制。应用受限制。

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真正严格控制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教育实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只能是准实验。

4.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实验背景和变量相对容易控制,能够较清楚地观察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影响。但许多内容无法在实验室中人工制造出来。

自然实验: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

5. 小规模实验/大规模实验

大规模实验:师生数量大、跨学区、跨地区,甚至遍及全国。

郭元祥认为,小规模实验是教育实验最有效的方式。小规模实验,保证实验过程中变量有序呈现、实验处理有效性,无关变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七、教育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

课题产生与选定

假设形成

进行实验设计。选择自变量,设计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规定对应变量的观测指标。

2.实施阶段

在控制无关变量的前提下,操作自变量,观察、测量并记录应变量的变化。

3.实验结果总结评价与应用推广阶段

(1)实验总结

将大量原始资料、数据归纳整理成易于处理和能够理解的统计图表,并进行必要的统计检验与统计控制。

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做出因果关系结论。

将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和学术论文。坚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2)应用推广

任何教改实验总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

实验成果推广应作整体规划,协调各方面力量,有步骤、分层次推进。避免一哄而上,造成大面积教育失误。

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

八、教育实验研究效度

1.内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表明因变量的变化多大程度来自对自变量的操纵。没有内在效度的实验研究没有价值。取决于对无关变量控制的程度。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历史:实验期间,同时可能有其他事件发生。

被试成熟:实验期间心理或生理的变化

测验:前侧有助于后侧分数的提高

工具:前后测工具不同(如难易程度),测量者身心变化

统计回归:二次测量有向团体平均数回归的倾向。

差异的选择:未随机抽样和随机分派

受试者流失:实验期间被试迁居、退学、死亡

强亨利效应:实验过程中,控制组的被试不甘示弱,力图与实验组竞争,从而超水平发挥,使实验效果不明显

多因素交互作用:以上几种因素交互作用

2.外在效度:涉及实验结果的概括化、应用范围问题。表明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

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取样偏差

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前侧提高了对后侧的敏感性

实验安排效应:实验情境对被试的影响。如动机、情绪、实验期望传递

多重处理的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及以上的处理,后一处理受前一处理的干扰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条件,但内在效度高不代表外在效度一定高。

提高内在效度可能会降低外在效度。提高外在效度可能会降低内在效度。

九、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

1.随机控制法

随机分派受试。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佳方法。

2.物理控制法

注意实验情境的物理条件是否保持恒定,刺激的呈现是否标准,反应的记录是否客观一致。

3.排除控制法

设计实验时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预先排除在实验条件之外。

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但结果缺乏普遍的推论性。

4.纳入控制法

弥补排除控制法的缺点。设计实验时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当作自变量处理,成为多因子实验设计。

进一步了解变量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5.配对控制法

使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变量发生相等影响。

选择同等特质的受试者配对,配对后再随机分派。

实验上很难使用:配对的变量超过两个时,找到几个变量同时相等的受试很困难。配对的变量虽然会相等,但其他因素未必相等。对于动机、态度等内在因素,无法找到可靠的根据进行配对。

6.测量选择控制法

把实验对象全部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合理选择与分派

第三节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及分类

变量:是指与研究问题有关而且是可以操作或可以测评的可变因素或条件。研究变量包括三种: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一)自变量的定义

1.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变量(采取的教育方法或措施),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

例如:有几种不同的教材,考察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有没有显著差异。在这里,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

2.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才能进行比较,否则其本身就不能构成实验因子。(二)因变量的定义

. 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果或造成影响的因素,是一种结果变量。因变

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测性。

在教育实验中,因变量往往与被试身心发展的水平、程度、状况有关(如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能力发展、思想品德的发展程度、情感的发展、教学质量、学校效能等)。

(三)无关变量的定义

1.无关(干扰、控制)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对实验起干扰作用从而影响结果的因素。

例如:如进行几种不同教材的比较实验,教材之外的教师水平、学生原有基础、家庭辅导、学习时间等等一切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是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2.无关变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某种教法改革或单因子实验)

①态度(霍桑效应、约翰·亨利效应)

②成熟

③经历

④已有的知识经验

⑤能力水平

(四)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在理论假设的指导下,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揭示教育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二、自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确定,必须以研究的目的和假设为依据)

1.首先是对自变量的明确定义(如:确认自变量是否可以操纵)

可以操纵的自变量是指研究者能够控制、调节、操纵并且有规律地变化的条件(实验中的文字、声音、作业难度、时间等),不可操纵的自变量是研究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条件(性别、年龄、发展水平)。另外,在确定自变量时,要努力去寻找那些可以改变的变量。所谓可以改变的变量是针对那些相对稳定的变量而言的(如:弱智儿童)。

2.自变量要具有可操作性。

自变量是由主试操纵的一些措施,如果模糊不清,就无法准确操作,因此,对自变量要下出准确的操作性定义(用明确、统一、可以量化的术语,对自变量进行严格的规定)例: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的作用的实验

三、因变量的控制

对被试施加自变量后,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变化需要明确的评价指标加以衡量,有了明确的评价指标,并在实验的各阶段按照这些指标进行观察、测试,才可能对实验的假设做出解释。

在确定这些指标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指标与实验目的要密切相关。如实验是以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为目的,则必须有衡量其劳动习惯变化情况的指标。

2.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如以客观题型测试所取得的成绩等作为评价指标,而一些主观材料如社会、家长、学生的反映等可作为分析结果时的参考。

3.指标必须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即自变量的变化能明显地反映在因变量指标的变化上。

例如“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规定了四项评价因变量的指标:数学成绩,自学能力水平,自学能力的迁移水平,各科成绩发展水平。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

教育实验中,无关变量较大地影响着结论的准确性,只有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并对结果进

行适当的统计处理,才能将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1.对被试的控制

首先,被试必须处在自然状态之下,不能使他们了解自己是某一实验的对象,特别不能使他们了解实验的自变量,否则就可能造成由于他们对实验自变量的偏向而影响实验的结果。

在等组实验中,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使各组被试等质(随机分配)。

指导语控制;主试对被试者的态度规范化;双盲实验法等

2.对环境的控制

要防止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例如单组和轮组实验中,各阶段的实验必须在同样的环境下进行,如果第一阶段在一个十分安静的教室中进行,而第二阶段却在一个环境嘈杂的教室中进行,显然就出现了条件不等。在等组实验中,各等质组所处环境也应相当。采用恒定法、抵消法、平衡法等来控制无关变量。

3.对统计方法的控制

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作技术性处理,以消除无关因子在实验结果中的影响。

4.对主试的控制

在等组或轮组实验中,各组主试若不是同一人选,则必须注意他们各方面条件的对等,如教育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必须相当,更不应出现有的主试担任某一被试组的班主任,而其它主试却不担任班主任等差异现象。

对主试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实验的要求,如时间因素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实验,它的全过程所用时间往往是很明确的,如一个学期、一年、三年等等,但这并不是说在时间上不需要控制,因为实际上各被试组所用去的时间,可能是不等的,如实际教学、辅导、练习的时间,家长辅导的时间,都可能存在差异。这势必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对这些时间上可能出现的差异,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总之,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是提高实验科学性的关键,凡与自变量无关而又可能影响因变量的各种因素,都要自觉的、尽可能的加以控制,更不允许出现那种将好的教师、好的学生集中起来,提供好的设备条件进行实验,然后与一般条件的学校或班级比较,这显然是违背了实验研究的本意,必须极力防止。

第四节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的操作方法,指根据实验研究课题的性质和实验研究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对有关被试的选择和分组、自变量的操作、因变量的测量、无关变量的控制等问题所确定的具体操作程序。

二、实验设计分类分类

实验控制程度: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

自变量数量水平:单因子设计、多因子设计

实验组织形式:单组设计、等组设计、不等组设计

因变量的观测:前测后测设计、循环设计

三、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处理

3、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4、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5、判定该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的程度

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

案例:教师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使这一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明晰地凸显出来。以往虽有研究者曾提出或关注过该领域的问题,但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缺乏实证性研究。本研究将以实验的方法科学论证教师的情绪状态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假设

1、教师的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影响

2、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的消极情绪状态降低教学效果

(三)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说明

1、自变量:教师情绪状态

分三级水平:

正状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富有激情)

负状态(精神颓废面容憔悴萎靡不振)

常态(介于正负状态之间)

2、因变量:教学效果

分三方面内容:

学习成绩(知识的掌握)

学生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

教师情感体验(自我效能感)

(四)实验过程

1、被试的选择:从某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50名同学进行实验。

2、被试的分组:将被试随机分为正状态、负状态、常态三个组。

3、实验的实施:同一教师、同一内容、同一教学环境分别在三个组上课。

4、结果测查:

考试(考卷)

问卷调查(学生课堂情感体验问卷调查表)

访谈(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

(五)实验结果统计

1、三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成绩

2、三种状态下学生非智力因素

3、三种状态下教师自我效能感

(六)实验结果分析

1、三种状态下学生学习成绩的比较

2、三种状态下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比较

3、三种状态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4、三种状态下性别差异比较

5、三种状态下专业差异比较

6、三种状态下成绩差异比较

(七)实验的基本结论

1、2、3、——

(八)实验干扰变量控制的说明

四、教育实验设计类型

实验设计符号说明:

X—一种实验处理;

O—一次测试或观察;

R—被试被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

S:被试

(一)单组实验

概念:用单一实验组为研究对象,施加某一种或数种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1.单组后测设计

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对其先实施实验处理,然后进行因变量的测量,用测量的成绩来描述实验的效果。

设计方式是:S(X-O)

这是比较粗糙的一种设计方法,有许多无关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可能无法排除,实验内在效度低。虽然简便易行,但因缺乏控制组和可比较的量数,许多因素会混淆实验结果。

案例: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假设:运用“情景作文”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处理:在作文课上,教师运用“情景作文”法进行教学

因变量测定:作文测验

实验设计:单组后测

2.单组前后测验设计

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前测验,然后实施实验处理,最后进行后测验。比较前后测的成绩来确定实验的效果——后测对前测具有显著性的增值作为实验处理的效应。(通常采用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N>30用Z检验,N<30用t检验)

设计方式:S(O1-X-O2)

优点:相同的受试者都接受前测和后测,差异的选择和受试者的流失两因素可被控制缺点;内在效度也很差,实验效果可能受到“历史”“成熟”“工具”以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的干扰

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假设:运用“情景作文”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处理:在作文课上,教师运用“情景作文”法进行教学

因变量测定:作文测验

实验设计:单组前后测

前测:在原来作文教学方法下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测验

后测:使用新方法一个月后进行写作能力测试

3、时间序列设计

是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一组被试进行一系列测验,而把实验处理安排在这一系列测验的某两个之间。实验的效果是通过比较实验处理前后各个测验结果的差异得到的。

设计方式是:S(O-O-O-X-O-O-O)

特点:对一个非随机取样的被试组作周期性的一系列测量,观察在施以实验处理前后的一系列测量分数是否发生非连续性变化的现象,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时间系列设计包含有重复测量,并且在多次测量之间插入一次实验处理

案例:榜样和强化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某校一个班40人,在实验前,老师连续4次(1周1次)测量学生的诚信观念,然后施加实验影响,即老师在1周内每天给学生介绍一个讲诚信的故事,当学生作出正确道德判断时,立即给予表扬(强化),1周过后连续4次(1周1次)复测学生的诚信观念。统计分析:比较前4次和后4次测试的结果是否连续,如果有跳跃上升,则说明实验处理有效。

(二)等组实验设计

等组设计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组(实验组与控制组)分别进行前后测验,科学化程度较高。

设计方式:S1(O1-X-O2) S2(O3--O4)

1、静态组比较设计

一班学生为实验组,另一班学生为控制组,给予实验组实验处理后,测验两班学生成绩。

设计的方式:S1(-O1) S2(X-O2)

利:

控制组比较,历史因素被控制

如果两组年龄相同,成熟因素被控制

没有前测处理,测验和工具因素被控制

弊:

两组实验对象条件不相等,差异的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实验结果。

2、前后测验等组设计

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随机选取被试,并把被试随机地分成两个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因子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因子处理;对两个组都进行前、后测验。

设计的方式:R S1(O1-X-O2) R S2(O3--O4)

“R”代表随机选择样本。

最主要规范:随机选择被试,进行分组,确保实验各组除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他各方面的情况基本相同,使一切无关因子对各组的影响效果相等,并随机确定各组所接受的实验处理。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技巧训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实验假设:语文教学中,阅读技巧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实验处理: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材料前老师讲解阅读技巧

控制班的语文教学中,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不进行阅读技巧讲解样本:在高一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随机编成两个班,实验班和控制班

前侧:在讲解阅读技巧前对两个班进行测验

后侧:实验班在讲解阅读技巧后进行测试,控制班也同时进行测试

条件控制:同一个教师,教学内容作业相同,学习时间相同

3.只有后测的等组设计

这种实验设计的方法与前后测验的等组设计类似,只是缺少前测验。具体的为:

设计方式:R S1(X-O1) R S2( O2)

这种设计方法由于没有前测验,如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很大差异的话,就会影响实验的效果。研究者如果不能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就不宜运用这种设计方法。当不能选择适当的前测验或前测验可能影响实验处理的效果,并且样本之间无显著差异时,可以选择这种设计方法。——配对分组(课本举例)

4、所罗门四组设计

符号表示为:

EG:R MB1 X MA1

CG:R MB2 MA2

EG R X MA1

CG R MA2

它由等组前后测设计和等组后测设计组合而成。(结果测定课本)

注意:

理想实验模型

成本太高,很少采用

5、不相等控制组设计

以班级为单位,将班级随机分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对两组实施前测

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

实验处理后,两组进行后测

(三)循环实验设计(轮组实验设计、对抗平衡设计)

把各种实验处理(不管几个),轮换施行于各组(各组不必均等),然后根据每种实验处理所发生变化的总和来决定实验的效果。

基本程序:

第一轮实验

实验1组前侧-实验处理甲-后侧(效果甲1)

实验2组前侧-实验处理乙-后侧(效果乙1)

第二轮实验

实验1组前侧-实验处理乙-后侧(效果乙2)

实验2组前侧-实验处理乙-后侧(效果甲2)

比较方法:(效果甲1+效果甲2)-(效果乙1+效果乙2 )

五、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

主要区别:受试者是否随机分派

准实验设计在教育研究中广泛应用,因为在学校抽样很难做到随机化,实际操作中是以原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进行控制。

六、教育实验研究的意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丰富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

教育实验研究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有效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是教育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的必经之路

教育实验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七、文献分享

教师课堂情绪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_邱莉

讲授法_自学法_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比较实验_周风

教育法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法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5、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6、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7、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必须把学校的基本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及所需物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优先、优惠政策。 8、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是? 答:(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答:(一)遵守法律、法规;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六)依法接受监督。

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试 试题及答案 招考教师试题 2009-08-30 17:42:48 阅读2011 评论2 字号:大中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师业务考试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B)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4.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B)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5.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6.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C)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7.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C)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12.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A)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13.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14.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

教育实验法讲解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4 ---- 2015学年第 1 学期) 学院(中心、所):教育科学 专业名称: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名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论文题目:教育研究方法——实验法 授课教师(职称):徐冰鸥(教授) 研究生姓名:王琨、李鑫洁、牛羊 年级: 2014级 学号: 201421409006 201421409007 201421409009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 12 月 31 日

第八章教育实验法 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五、教育实验法的优缺点 六、教育实验的种类 七、教育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教育实验的效度 二、教育实验研究效度的控制 第三节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一、变量及分类 二、自变量的控制 三、因变量的控制 四、无关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教育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 二、实验设计分类分类 三、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四、教育实验设计类型 五、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 六、教育实验研究的意义 七、文献分享

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 第二节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一、教育实验法的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或因素,人为地干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成因,揭示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实验法的起源 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思辨的方法一直占主要地位。教育实验法是在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中试验方法的运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他把教育学看作应用心理学,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毕竟在教育学中导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范围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及学校中其他实际问题。 其后,冯特的学生梅伊曼和同代人拉伊创立了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中儿童身心的状态,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1.教育实验对象的特点 严谨性。教育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等都会对教育实验过程产生影响,情况复杂多变。因而,对教育实验条件的控制,要求更高,更复杂。 伦理性。教育实验应尽量避免失败,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点 真实性。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真实。 全面性。自然实验法条件控制困难,干扰较多。实验过程要全面、辩证地考虑问题。 3.教育实验周期的特点 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反复实验。 主动性、控制性。为了提高教育活动的效率,要主动变革教育条件,探索有效的育人途径和方法。 4.教育实验结果的特点 量化的模糊性。教育实验中,人的精神活动千变万化,多是在人脑中,不便直接观察,也不便精确测量,难以获得准确数据。应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不能进行定量分析的问题,应进行定性分析,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认为只有量化的教育实验才是科学的。教育实验的科学化不等于教育实验的量化。 四、教育实验法的功能 1.检验现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2.检验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以丰富和发展已有理论。 3.检验他人的成果是否有效,以便在引进时改造、变通、发展。 4.为新的教育理论寻找可行的操作程序。

教师法、教育法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 1、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l)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现化代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4)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5)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6)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2、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是什么?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3、设立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程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备案手续。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 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或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5、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l)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6、受教育者享有平等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女子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7、《教育法》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是如何规定的? (l)国家、社会对贫困生提供各种形式资助;(2)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提供便利;(3)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8、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 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开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教育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主要有:零次文献(第一手文献)、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有: (1)提出课题或假设; (2)进行研究设计; (3)搜集文献; (4)整理文献; (5)进行文献综述。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言谈、问卷等。 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调查对象; (2)拟定调查计划; (3)实施调查; (4)整理调查材料; (5)撰写调查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根据某种设想来创设某种环境、控制某种条件来对教育进行研究以得出某种因果性联系的一种方法。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法可分为:等组实验法、单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有: (1)教育实验的设计; (2)实验方案的实施; (3)实验成果总结与应用推广。 (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在真实情境中对某个特定的教育样例进行研究(一般是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了解研究实效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个案研究的课题; (2)实施个案研究; (3)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4)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

(五)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教育经验(自己的或他人的)进行分析与概括,以揭示教育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的基本步骤有: (1)准备工作(确定题目、选定对象、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制订计划); (2)收集材料; (3)分析和综合。 (六)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比较研究法可分为:同类比较研究和异类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定量分析比较和定性分析比较;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比较的问题; (2)制定比较的标准; (3)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4)比较分析; (5)得出结论。 (七)移植法 移植法是运用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 移植法的种类有:纵向移植法;横向移植法;综合移植法 移植法的基本步骤: (1)定向学习,优选方法 (2)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3)实施研究,分析结果 (4)进行总结,形成成果 (八)其它方法 统计法、理论推导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等。

职业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2、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 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 4、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克扣职业教育的经费。 6、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 7、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举办企业和从事社会服务的收入应当主要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8、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 9、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10、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公民有依法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力。() √ 2、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制度。()× 3、企业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 4、学历证书、培训证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的毕业生、结业生从业的凭证。() √ 5、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开征的用于教育的地方附加费,可以专项或者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 × 6、国家不支持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扶持发展职业教育。() × 7、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不给予劳动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9月1日起施行。 2、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 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4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和规范字。 5、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7、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8、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9、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

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10、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11、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6、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教育实验的特点及优缺点(新)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有四个: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实验过程被施行严格的积极主动的控制;探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教育实验法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育实验法有其自身优点,也有其局限性。教育实验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总结与评价实验这三个基本阶段,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程序。 特点:1.以科学的假设为前提 实验法与其他观察法、调查法等显著的区别是,实验法要求在实验开始前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科学假设。实验假设是实验者在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实验因素与教育效果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是经过由科学的假说到实验和实践的验证才确立起来的。 教育实验是针对教育中存在的某种问题,提出有科学根据的设想和假说,然后付诸实验的检验,从而得出结论,接受或拒绝假设。例如,研究型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有什么关系,班队活动与班级集体的凝聚力有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格发展有哪些影响?某种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2.实验过程被施行严格的积极主动的控制 与观察法、调查法在自然状态下,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出现不同的是,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人为设置某种情境,积极主动地促使某些现象、性质特征的出现,进而揭示事物、现象发生的原因。在教育实验中,自变量即实验因素,因变量即实验效果,是依赖于其他变量而变化的变量,是实验因素等变量作用下的反应,是实验的结果。如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中,教学方法即自变量(实验因素),教学质量是因变量(实验结果),实验控制即控制除实验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年龄、人数、智力、学习成绩、教师水平、教材、学生努力程度、教学时间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是实验法的本质特征和精髓,没有控制,也就称不上是实验。 3.探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实验过程中一切无关因素都已受到严格控制,而作用于因变量的只有实验因素。因此,这一结果是必然的,研究者可确定实验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小学美术深入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实验因素是深入尝试教学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对“尝试教学法”作出操作性定义后,分别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中各选2个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班学生每个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创作前进行深入尝试,而对照班学生在创作前不进行深入尝试,在严格控制其

教师招聘: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考试试题(最新)

教师招聘: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考试试题 -- 1、填空题?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A、“双赢”协作原则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A、三年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A、1995年9月10日B、1994年1月1日 二、单选(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B)之日起开始实施。A、1990年9月1日B、1995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B )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A、国务院令B、主席令 3、国家实行( A )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教师资格B、教师竞聘上岗? 4、( A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5、( A )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A、中国公民B、世界公民 三、双选题(5分)

《教师法》和《教育法》学习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学习笔记 学习时间:2015年3月2日下午4:40—5:40 学习地点:教师会议室 主持发言人:刘俊 学习内容: 一、教师法: 1、【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实施】: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3、【目的】:{合法权益、教师队伍、事业发展}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4、【教师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二、教育法: 我国义务教育的涵义、特点 1含义:“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特点: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国家性的特点。(112页) 学习时间:2015年3月9日下午4:40—5:40 学习地点:教师会议室 主持发言人:刘俊 学习内容: 一、教师法: 5、【教师资格学历】: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四)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6、【教师资格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

《义务教育法》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义务教育法》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事业。 2.凡具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3.适龄儿童、少年的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发展。 5.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批准。 6.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7.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不得开除。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 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9.国家鼓励教科书使用。 10.各级人民政府对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实施义务教育。 1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 13.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15.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二、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5分) 1.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A.九年 B.十年 C.十一年 D.十二年 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3.义务教育实行领导,统筹规划实施, 为主管理的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 年3 月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9 月1 日起施行。 2、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 与宗教相分离。 4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 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和规范字。 5、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 管理。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 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7、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8、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9、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 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10、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 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11、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 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 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判断题(正确的划V,错误的划X)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 共和国教育法》。(X)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 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V)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V)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年制 义务教育。(X)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种类。(X)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实验控制程度以及实验内外效度可分为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 (1)前实验:可以用于观察比较但控制程度较弱的实验,缺乏控制无关因子的措施,内外效度较差且不太规范; (2)真实验:对所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控制的实验,能随机分派被试,保证各组被试等值,有效操纵自变量及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内外效度非常高; (3)准实验:与真实验的设计有些类似,但它不能随机分派被试,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子,无法避免误差,只能尽可能的加强条件控制,内部效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2.根据实验是否具有开创性,可将实验研究分为开创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改造性实验 (1)开创性实验:指前人从未做过的实验,具有开创性; (2)验证性实验:指前人已经做过的实验,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方法重复进行,包括第一轮实验后的第二论实验; (3)改造性实验:指在别人曾经做过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单位实际加以充实、改进的实验; 3.根据课题覆盖区域的大小,可分为单科单项实验、多科实验和整体实验 (1)单科单项实验:指一门学科或一项专门性的教育活动的实验;(2)多科实验:指包括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的一项或多项教育活动

的实验; (3)整体实验:指运用系统和整体的现代思维方法,研究整体内部各要素及其组成结构的改革,以求整体功能最优化的教育实验;4.根据实验因子的多少,可分为单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和多因子实验 (1)单因子实验:只操纵一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2)双因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操纵两个实验因子从而考察其效果的实验; (3)多因子实验:在实验中施加了三个及以上实验因子的实验;5.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进行实验;(2)自然实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实验,只能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实验时间较长,便于推广,其中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因为实验对象和和实验环境很难作到充分严密的控制。 参考资料: 1.https://www.360docs.net/doc/059751088.html,/view/efe86a9851e79b89680226a5.html 2.https://www.360docs.net/doc/059751088.html,/view/23cc8f651ed9ad51f01df2fb.html 3.https://www.360docs.net/doc/059751088.html,/v69376979.htm 4.教育实验之我见余柏民中国教育学刊1 9 9 6年第3期 5.关注教育实验法范小韵教育科学研究2001.1 6.关于教育实验法的几个问题范小韵教育科学研究2001.1 7.教育实验方法论雷实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8./209 8.教育研究方法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9

职业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职业教育法》考试题学校:姓名: 一、单项选择测试题 1、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 )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A、企业领导B、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 C、管理人员 D、专业人员 2、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从办企业和从事社会服务的收入应当主要用于()。 A、发展职业教育 B、扩大招生规模 C、改善办学条件 D、提高教师收入 3、国家制定《职业教育法》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 A、企业管理水平 B、就业率 C、劳动者素质 D、劳动生产率 4、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是()。 A、鼓励发展 B、扶持帮助 C、积极推进 D、大力加强5、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A、职务分类 B、职务等级 C、专业类别 D、职业分类 6、国家()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 A、大力发展 B、加大投入 C、鼓励并组织 D、积极推进 7、《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职责划分明确了,()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 A、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B、劳动行政部门 C、市级 D、县级 8、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以()以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 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专

9、残疾人职业教育除由残疾人教育机构实施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纳残疾学生。 A、应当 B、结合实际情况 C、可以 D、不得 10、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 A、单位领导同意 B、特种作业资格 C、高级专业技工的认可 D、用工单位的书面合同 11、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只要符合法定的办学条件,既可以由地方政府来主办,也可以通过签合同的方式联合办学,或者()办学。 A、委托 B、跨境 C、远程 D、虚拟 12、对于未能按照规定对本单位职工或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A、停业整顿B、开出罚单C、加重税收D、收取企业应当 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 二、多项选择测试题 1、下列法律中属于教育单行法的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2、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 教育工作的()。 A、统筹规划 B、综合协调 C、宏观管理 D、制度设计 3、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 ()实施。 A、职业中介 B、职业培训机构 C、职业学校 D、职业导师 4、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职业教育的经费。 A、暂扣 B、使用 C、挪用 D、克扣 5、职业学校教育分为()职业学校教育。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特征 教育实验法的特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控制情境 实验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工作。实验的因素有所选择;实验的步骤事先确定;实验的情况比较单纯才好,这样可以得到出更为精确的结论。(二)排除无关的因素 每次进行实验时要排除或改变一个因素,同时使其他的因素完全相同,才能逐渐地考察出实验的结果。例如,实验两个小学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快慢”与两个小学的学生的智力和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相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实验出环境的好坏同两个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关系;若在相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不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显示出小学生智力的高低与他们的学习进步的关系。(三)数量记载精确 实验的结果可以有精确的数量记载,其所表示的准确性,是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容易做到的。 (四)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 所谓科学的实验,可贵的就是它的客观性,可以反复地实验其结果都应是一致的。从事教育实验的人稍受训练,就可以按规则进行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大体相同的。这是教育实验法的一大特点。 二、种类 一般地说,教育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实验法,也叫对照实验法;一种实验室实验法,也叫模拟实验法。(一)自然实验法 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被试验者并不知道是在做实验,因而他们的活动也是自然的。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验出来的结果,才能应用和推广。教育实验法多是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实验的。俄国心理学家朱尔斯基把这种实验法叫作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也是一种观察,但比观察法更有组织,时间更经济,因为它不是等待现象出现,而是引起或创造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并且是更精确的。 (二)实验室实验法 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的,多是适用于有关心理学的研究方面。由于条件控制得完整,实验室实验所得的结果更为准确。但在实验室的情境和教育实际情况的差别是比较大的,因而实验室实验结果的实际效用,不如自然实验法的效果好。这种实验室实验法需要同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才能符合教育实际的要求。 教育实验法进行实验时,又有3种具体的组织形式,即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轮组实验形式。或分别讲述如下。 1.单组实验形式单组实验的形式是被实验者仅有一组,只能前后比较,就叫作单组实验形式。单组实验的形式,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实验形式,是以一人或一班学生为实验对象的,控制一种或几种实验因素,然后测量这些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出结论。例如,我们实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方法与默读方法哪一个比较好些。用一班学生为对象,每一次以半年为期,先实验朗读方法,后实验默读方法,然后比较两个实验的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出哪一个方法比较好一些。这就是运用单组实验的形式,求出来的结论。2.等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的形式,是常用的一种教育实验形式。其形式是把被实验者,分为人数

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习笔记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地点:一楼会议室 主讲人:朱峰 学习内容:学习义务教育法 一、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 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二、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 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三、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 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四、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 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五、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六、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 学校就近入学。 七、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 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八、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 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九、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 谋取利益。 十、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 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十一、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并改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办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十二、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9月1日起施行。 2、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 3、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 4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5、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7、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8、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9、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10、税务机关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 11、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不得违反中国法律,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1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3、高等教育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 4、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5、国家教育考试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 6、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教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民办教育除外。(×)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所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 9、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10、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除外。(×) 11、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12、受教育者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13、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