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129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8 Aug .,2011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乌头类方剂研究

张林,吴晓丹,杨勇,白晶,王坦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 100029)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张林(1980-),女,山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理论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白晶(1955-),女,北京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方剂学实验研究。E-mail:baijingldq@https://www.360docs.net/doc/0610176984.html,。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作为中医方剂的经典

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多种病证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对于疼痛一证的治疗上,张仲景更是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痛证,创立了多首配伍精当、疗效斐然的方剂。根据病证的不同,仲景灵活选用多种药物治疗疼痛,如桂枝、大黄、附子等。仲景常以桂枝配伍各类药物,治疗各类疼痛。笔者曾撰文专门探讨了桂枝类及大黄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1]。仲景以三承气汤及其他一些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瘀血留滞所导致的疼痛,大黄类方剂集中体现了张仲景“下法”治疗疼痛的特色[2]。对于寒瘀致痛的患者,仲景亦大黄、附子并用,大黄附子汤在疼痛治疗方面应用甚广,如以大黄附子汤热敷治疗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腿痛及身体偏侧疼痛等[3-4]。

附子与乌头因其大辛大热之性,在治疗寒痛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文将附子、乌头类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疗疼痛的方剂做以总结,希望能深入了解经方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组方规律,并为临床的疼痛治疗提供组方遣药的思路。

附子、乌头类方是一组以附子和乌头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仲景常用其治疗以寒邪为主的疼痛。本类方剂在仲景原书中数量众多,包括(1)附子汤;(2)桂枝附子汤;(3)白术附子汤;(4)甘草附子汤;(5)大黄附子汤;(6)真武汤;(7)四逆汤;(8)通脉四逆汤;(9)附子粳米汤;(10)大乌头煎;(11)乌头赤石脂丸;(12)乌头汤;(13)乌头桂枝汤;(14)九痛丸等。

1 附子类方

1.1 附子汤既温且补治虚痛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证为少阴阳虚,寒邪在内,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故身体痛、骨节痛,以附子汤扶阳温经,散寒除湿。炮附子扶真阳之虚,温经散寒而镇痛。茯苓、白术除湿止痛,利于阳气宣通。芍药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和营血而通痹止痛。人参补元气以除虚,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助诸药除痛之功。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有学者[5]

曾用附子汤治愈长达13年的定时臂痛,

本病患者起于产后,为寒、虚夹杂导致,其他药物效果甚微,而附子汤温补并用,正对病机。其他运用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效案亦是颇多,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常能取得较好疗效[6]。

《千金要方》的附子汤是以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温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是本方的进一步发展。

1.2 桂枝附子汤类和营缓痛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皆用附子为主药,配以桂枝、白术、甘草等药,共治风湿见表阳虚的身体骨节疼痛,乃风寒湿邪三者并祛之剂。桂枝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而通经络,白术燥湿和中而运水湿。甘草在《本经》中言其可“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尰字在《说文》中有:“胫气肿,本作瘇,从广,重声。”徐曰:“下湿地则有此疾,今文做尰。”甘草附子汤有身微肿,故以之为君。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

方选注》[7]

中提到: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留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徐徐解救也。”

摘 要: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乌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

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方;疼痛;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129- 03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ZHANG Lin,WU Xiao-dan,YANG Yong,BAI Jing,WANG T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It analys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rescriptions and clinical use in the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nge of Fuzi and Wutou.

Key words:Fuzi;Wutou;Categorized Formulas;Pain;ZHANG Zhong-jing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3卷

桂枝附子汤治疗产后身痛效果颇佳,产后身痛多因产时耗气伤血,腠理空疏,或产后气血俱虚,营卫失调,若起居不慎,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

有学者[8]应用桂枝附子汤加味治疗产后身痛20例,痊愈14例,显效4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如某女,产后半月,出现左髋关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痛甚时宛如锥刺,不能行走,啼哭不止。兼见汗出恶风,痛处无红肿灼热之征,舌淡苔白,脉弦紧。此系产后气血俱虚,复感外邪,寒邪独盛,留滞经络,闭阻不通所致。治以温经散寒、益气养血之法。以桂枝附子汤加制乳没、独活各10g。煎服3剂,疼痛消。随访疼痛未再复发。

桂枝附子汤在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的同时,疏通经络气血的阻滞,使营卫调和则外邪无所依而痹痛遂解。

1.3四逆汤加减可治诸痛 四逆汤可治阴寒至盛的身体疼痛,附子温肾回阳散寒止痛,干姜散寒化水湿,甘草调中补虚止痛。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大附子、干姜而成,在阳衰阴盛证的前提下,或见腹痛,或见咽痛,腹中痛者加芍药,取其活血和络、缓急止痛之功;咽痛者加桔梗,取其利咽开结之效。方后强调“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意在示人,随证加减,方能收效。

四逆汤在疼痛治疗方面可谓效用甚广,同时可以与其他经方合用治疗常见诸痛。如以四逆汤与麻黄汤合方辨治头痛,与苓桂术甘汤合方辨治心痛,与桂枝人参汤合方辨治胃痛,与大黄附子汤合方辨治腹痛,与当归四逆汤合方辨治手指疼痛等[9]。

1.4真武汤制水化气止痛 真武汤治素体少阴阳虚,邪从寒化,阳虚不能制水,水邪泛滥所致的“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为水寒在内致筋脉拘急,四肢沉重疼痛是水寒之气浸渍于四肢,经气运行不畅之象。真武汤为附子汤去人参加生姜三两,以其宣散水邪并可利水。芍药活血脉,利小便,又可敛阴和营制姜附刚燥之性,使之温经散寒止痛而不伤阴,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有学者[10]运用真武汤在真武汤原方基础上再加大黄、首乌、荔枝核,治疗结石性肾绞痛50余例,在急性发作期服本方一般2~3剂即可使疼痛停止,少数还排出结石。本方对各型肾绞痛均有较好疗效,肾虚挟瘀者疗效尤为显著。典型病案如下:某女,泌尿结石、肾绞痛。用654-2、杜冷丁、利尿合剂等治疗未效。症见左腰部疼痛,牵及左少腹,并向同侧大腿内侧放射;大便3日未解,腹胀欲矢气而不得,脉弦,舌苔白腻而厚。小便常规检查红细胞(+++),蛋白(+),白细胞少许。治以温阳利水,解痉行滞止痛。服本方1剂即解稀软大便l次,疼痛减轻,2剂服完疼痛即除。1年后又发作,再投原方3剂。服药后不仅痛止,还排出绿豆大小结石2粒。临床运用本方时白芍、茯苓用量不应少于30g。

1.5附子粳米汤主治腹痛肠鸣 附子粳米汤所治疗的疼痛部位在于腹中,主要症状是腹痛、肠鸣。由于中阳不足,虚寒内生,水湿不得运化,所以雷鸣切痛,寒气上逆,则胸胁逆满,呕吐。治以附子粳米汤散寒降逆,温中止痛。附子温中散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湿降逆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扶益脾胃以缓急迫痛势。《金匮要略正义》特别指出粳米之用:“脾为稼穑之区,胃为仓禀之府,腹痛呕逆,脾胃伤极,用粳为所以承土德培元气也。”

2 乌头类方

乌头汤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寒湿侵袭于关节之间,凝结不去,阻碍气血的运行,所以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治以乌头汤散寒止痛,方中麻黄辛温,散风寒湿邪;乌头温通阳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通络敛阴;黄芪益气祛湿,可制麻黄发汗太过;乌头大辛大热,有毒,用白蜜之甘润以缓其燥热,并能解毒。本方使寒湿之邪微微汗出而解,邪去而正气不伤。仲景特别嘱咐“不知,尽服之”,是一种灵活掌握服药用量的方法。

大乌头煎用乌头一味合蜜以治寒疝腹痛,由于寒盛阳虚,阳气不能行于外,则恶寒,阳气衰于内,运化失常,则不欲食;寒气内结而阳气不温,则绕脐剧痛,成为寒疝。由于寒气攻冲,阳气不达,疼痛逐渐加重,因而汗出肢冷,此时脉象也由弦紧而转为沉紧,说明疼痛已至相当剧烈的程度,故用大乌头煎破积散寒止痛。乌头性大热,临床常用以治沉寒痼冷,对于腹痛肢冷、脉象沉紧的发作性寒疝证能祛寒助阳,缓和疼痛。用蜜煎者,既能制乌头毒性,且可延长药效。其用如《金匮要略直解》所言:“乌头大热大毒,破积聚寒热,治脐间痛,不可俯仰,故用之以治绕脐寒疝痛苦。治下焦之药味不宜多,多则气不专,此沉寒痼冷,故以一味单行,则其力大而厚,甘能解毒药,故纳蜜煎以制乌头之大热大毒。”

乌头汤与大乌头煎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肋软骨炎、坐骨神经痛方面效果均佳,但是乌头的用量与疗效密切相关,乌头是大毒之品,故其用法又至关紧要。如使用不当,即使按教科书用量3~6g也足以致人中毒。曾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擅自吞服生川乌粉1.5g左右即发生中毒的病例,后经抢救而愈。如使用得当15~30g作为常用量有起镇痛之效。张仲景在大乌头汤中用大乌头5枚(约合3~45g),方法是要求以蜜汁煎服。

有学者[11]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到乌头以生用为佳,且川乌、草乌合用有协同作用。方法是把二药杵打浸润后先煎2h。临床证明久煎可使毒性成分水解,且水解物有镇痛作用[12]。另外,川草乌性辛热,有温经散寒止痛之效应,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的理论,将其研粉以75%酒精调敷,通过酒精的渗透作用,再以热灸,增强了局部的温运止痛功效,与乌头汤随证化裁,内服合用,效果更佳。

3 乌头附子共用方

《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联用附子乌头,治疗阴寒痼结之心痛,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系指心窝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痛势剧烈而无休止,并伴有四肢厥冷、脉象沉紧等。其病乃因胃气虚冷,阴寒痼结,至感寒或饮冷而发。本方集大辛大热之品于一方,用乌头、附子、蜀椒、干姜,温通胃阳,逐寒止痛力强。赤石脂温摄守中,固涩阳气,并防止诸药辛散太过。峻药缓治,用蜜作丸,既可缓药之峻,又使之药力持久。

130

131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8 Aug .,2011

赵学敏《串雅》方剂特色探究

阎智强1,章健2

(1.安徽中医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8)收稿日期:2011-05-03

作者简介:阎智强(1983-),男,吉林龙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方剂的文献与组方理论研究。通讯作者:章健(1957-),女,江苏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方剂的文献与组方理论研究。E-mail:zhangjian_az@https://www.360docs.net/doc/0610176984.html,。

《串雅》是一部专门介绍民间“走方医”医术

的专著。作者赵学敏遵循“不悖于古,而利于今”,“可济于世”的原则,在博采大量民间验方、秘方基础上,“弃俗从雅”,“删其眩异繁褥,参以秘笈所藏”整理成书。《串雅》保存和搜集整理了大量走方医的经验,其中3/10取自有丰富经验的老走方医赵柏云,3/10取自《百草镜》、《救生苦海》,另3/10取自《养素园传信方》及江闽方本,余下1/10取自一些医生传用的成方。书分内外2篇,《内编》共有4卷9门435条,《外编》共有4卷28门603条。内容宏丰,涉猎广博。既有“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又有走方医常用的内治、外治、杂治、顶药、串药、禁药、奇药、针法、灸法、贴法、熏法、洗法、吸法、取虫等治病手段,并具体介绍了内、外、妇、儿、伤、五官、皮肤、虫病及急重病证等的治疗。这些珍贵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民间方药医术及民间方药的现代应用有着很重要价值。本文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研究《串雅》方剂特色,为民间医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处方简便 体现“贱”、“验”、“便”

学敏总结走方医三大特色为“一曰贱,药物不

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即处方简便短小,药材廉价易得,而疗效又快之意。这三大特色始终贯彻并体现于《串雅》之中。经统计,全书中6味药以内组成之方就有527首,占全书方剂的80%,而这些方剂中,只1味药之单方就有239首之多,占全书方剂的36%;另有2味药组成之方110首占全书方剂的17%。由此可见,《串雅》全书方剂以6味药以内的方剂为主,更以单方和2味药组成之小方所占比例为大。其药物取材除常规药材外,尽是寻常可取,甚至唾手可得之物,如,蔬菜类:葱、蒜、姜、萝卜、韭菜、荸荠等;果品类:桃、梨、枣、西瓜、冬瓜、桑葚等;动物类:鸡、鸭、鱼、虾、鸽、鹅,羊、猪、龟、蜒蚰、田螺、蛆、蝎、蟹、蜗牛、苍蝇老虎、蜈蚣等;生活用品食品其他等:如梳子、香油、菜油、米、面、醋、盐、豆豉、人乳、人指甲、人粪、猪粪、鼠粪、童便、百草霜、灶心土、田间蚯蚓粪等;更有路边山野之野花、野草、野菜、树皮、树枝等

摘 要:文章对赵学敏《串雅》中方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研究,发现其具有处方简便,体现贱、验、便;顾名

思义简单实用;毒药使用疗效非凡;剂型丰富用法灵活;服法详细随机应变等特色。民间医药疗效独特,值得发掘与整理研究。

关键词:串雅;方剂;民间医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131- 02乌头与附子虽为一本所生,但其功用略有不同。乌头长于起沉寒痼冷,并可使在经的风寒得以疏散,附子长于治在脏的寒湿,能使之得以温化。《本草纲目》有云:“附子性重滞,温经逐寒;乌头性轻疏,温经去风。”乌头较之于附子更加辛温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更强。故对于发作性疼痛或剧烈疼痛属沉寒痼冷者,常选用乌头。

以上对于张仲景治疗疼痛的乌头、附子类方剂归纳可见:仲景常用炮附子温经散寒治疗寒痛,用量用法因人而异,灵活变通。若见寒湿在脏,以炮附子温阳散寒;若为沉寒痼冷,用乌头温经逐寒;若见脏腑经络阴寒皆盛,阴寒邪气病及心背、内外、脏腑、经络时,仲景乌附同用峻逐阴邪,以达振奋阳气,驱散寒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 张林,许文忠.张仲景治疗疼痛的桂枝类方研究[ J ] .新疆中

医药,2007,25 ( 2 ):144-147.[ 2 ] 张林,白晶,刘迪谦.方剂学现代研究[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8:109-111.[ 3 ] 王颖辉,景婧,张华,等.赵进喜教授应用大黄附子汤治疗偏侧

疼痛验案举隅[ J ]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9,16 ( 3 ):27-28.

[ 4 ] 李蜜蜂,何洛建.大黄附子汤热敷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疼痛

56例[ J ] .河南中医,1998,18 ( 6 ):342.

[ 5 ] 张长庆. 附子汤治愈十三年定时臂痛[ J ] . 国医论坛,1989

( 6 ):606.[ 6 ] 艾相乾,张仕玉.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 J ] .光明中医,

2011,26 ( 2 ):356-357.

[ 7 ]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M ]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

[ 8 ] 曹云云.桂枝附子汤治疗产后身痛20例[ J ] . 四川中医,1999,

17 ( 8 ):48.

[ 9 ] 王付.四逆汤合方辨治诸疼痛[ J ] .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 10 ):2035-2036.

[ 10 ] 邓燕仪.真武汤加味治疗肾绞痛[ J ] .中国中医急症,1999,8

( 5 ):506.

[ 11 ] 蔡建成,钱国忠.乌头汤治疗痛证及体会[ J ] .吉林中医药,

1995 ( 3 ):14-15.

[ 12 ] 杨仓良.毒剧中药古今用[ M ] .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1991:120.

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2 附子研究概况 附子为亚门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侧根(子根)的加工品,其性大热、辛、甘,归心、肾,生品极毒。中医认为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风通痹、温阳行水等功效。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1]。 2.1 附子化学成分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附子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附子的化学成分分为生物碱类物质、脂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三大类。其中生物碱类物质为其主要成分,包括脂溶性生物碱: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新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下乌头碱、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和乌胺(higeramine)棍掌碱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2],异飞燕草碱(isodelphi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enzoyl mes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北乌头碱(beiwutine),多根乌头碱(karakoline),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准葛尔乌头碱(songorine);水溶性生物碱:江油乌头碱(jiangyouaconitine),新江油乌头碱(neojiangyouaconitine)、尿嘧啶(Uracil)[3]、附子亭碱(fuzitine)、消旋去甲基衡州乌药碱(demethylcoclaurine)[4]、、附子宁碱(fuziline)、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5]等。其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为其主要成分,约占0.4%-0.8%,易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醇和乙醚,难溶于水,微溶于石油醚,既是附子的药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三者易水解成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碱(乌头次碱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碱(Ba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碱(Benzoylhypaconine)[6]。其毒性仅为双酯型生物碱的1/1000。单酯型生物碱如果进一步水解则变为毒性更小或无毒的醇胺类生物碱:乌头胺(乌头原碱Aconine)、中乌头胺(Mesaconine)、次乌头胺(Hypaco-nine)。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左右[7]。此外,附子还含有棉子油、蓖麻油、附子脂酸等脂类物质和乌头多糖。 2.2附子主要药理作用 2.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附子对心血管系统的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强心作用,附子的强心机理是附子中的强心成分致β受体兴奋,释放儿茶酚产生强心作用。已经被证明的具有强心作用的成分有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尿嘧啶以及附子苷,其中去甲乌药碱活性很强,对体内心脏、离体心脏和功能衰竭的心脏均有较强的强心作用,在稀释至10-9时仍表现出强心作用。秦永刚[8]等用离体蛙心,对不同蒸煮时间的附子进行了强心作用及心脏毒性的初步

附子生物碱提取影响因素的实验探讨

附子生物碱提取影响因素的实验探讨 梁春妹3,严汝庆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贺州542800) [摘要] 目的:探讨附子生物碱提取的影响因素,确定适宜的提取条件。方法:以药典法测定提取物收率,以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碱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可能影响附子生物碱提取的因素分别进行考察。结果:提取溶剂以85%乙醇为宜,采用药材中粉作为提取原料,加10倍量的提取溶剂提取2次,每次1.75h。以此条件制得的提取物收率为1.21%,生物碱含量为0.33%。结论:单因素试验所确定的提取条件稳定可行。 [关键词] 附子;生物碱;提取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4)0320222203 附子是常用的中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功。在许多经方如四逆汤、附子汤、参附汤、真武汤等中均有应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类,其中有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临床上附子大多使用炮制品熟附片、黑附片、黄附片等,主要是因为生附子毒性较大,经炮制加工后其中酯型生物碱被部分除去或水解,而毒性低的乌头原碱含量则增加。本笔以临床上常用的黑附片为药材样品,对其提取生物碱的工艺中常见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探讨。 1 材料、仪器 1.1 材料 黑附片(贺州市药材公司,经严汝庆鉴定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ili Debx.的子根的炮制加工品),乌头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其余试剂为市售分析纯。 1.2 仪器 UV-75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pHs-2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 2 方法 2.1 样品中生物碱的含量测定[1] 2.1.1 乌头碱对照品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乌头碱6mg,置25m L量瓶中,加0.01m ol?L-1盐酸溶液,并添加至刻度,摇匀,即得0.24g?L-1的乌头碱对照品溶液。 2.1.2 pH缓冲溶液(pH 3.05) 精密称取无水乙 [收稿日期] 2002202210 [通讯作者] 3梁春妹酸钠0.3g,加适量水溶解,加冰醋酸11.2m L,再加水至1000m L。混匀。用pH计测定该溶液的pH值为3.05。 2.1.3 0.1%溴甲酚绿溶液 精密称取溴甲酚绿200mg,用0.05m ol?L-1NaOH溶液 3.5m L研磨,加水溶解至200m L,滤过,以氯仿除去脂溶性杂质。 2.1.4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量取乌头碱标准溶液0,0.2,0.4,0.6,0.8,1.0,1.2m L,分别置干燥分液漏斗中,加乙酸钠缓冲液5.0m L与溴甲酚绿指示液2.0m L,加蒸馏水使总体积达到10.0m L,摇匀。再精密加入氯仿10.0m L,充分振摇3min,静置1h 后,分取氯仿层,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收集续滤液至已放入0.5g无水硫酸钠的试管中,放置0.5h。用75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于416nm处测定吸收度。回归方程:A=0.00312C-0.03568,r= 0.9985。乌头碱含量在48~288μ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1.5 样品测定方法 取各样品溶液10m L,置分液滤斗中,用浓氨水调pH10~11。用氯仿萃取5次(每次10m L),收集氯仿液,水浴蒸干。残渣用0.01 m ol?L-1HCl溶解并定容于10m L量瓶中,混匀。取此样品供试液2m L,按标准曲线方法操作,测定总生物碱含量。 2.2 样品提取物收率的测定 参照药典法[2],取各样品溶液10m L,置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105℃下干燥3h,取出置干燥器中放冷30min,称重。按下式计算提取物收率(%):收率(%)=[(W2-W1)/W]×100%。式中, ? 2 2 2 ?

谁说乌头,附子有剧毒

谁说乌头,附子有剧毒 从陕西省周至县人喜食附子谈附子毒性的监制及安全 应用之法 薛盟举李永勤 【关键词】中药;附子;毒性监制;安全用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等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药,若临床运用得当往往立起沉疴。但附子虽是疗疾之猛将,亦是大毒之品。历代医家在用附子之时,每每慎之又慎不无顾忌。至于用量,多则亦不过数钱。在临床上虽有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报道,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省周至县,当地人竟把这大毒的附子如同红薯、土豆般大量食用。 陕西省是附子的产地之一.1。周至县,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秦岭北麓,盛产附子。当地人称附子为“乌药”。每年秋冬季节,附子收后,很多人便日食附子碗余(约200—400 g),连食数月至来年开春。笔者也系陕西省周至县人,自幼随乡俗,喜食附子,每食也以斤计。 至于该县人从何时开始食用附子,已无从考证,据一些老人

说,他们小时候就这样吃过。为何要吃 附子,当地老人们的说法是:“乌药”是一味中药,常吃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连个虱子都不生。故人多喜食之,以致该县产生了一种当地独有的小吃生意,即将附子煮好后沿街叫卖,并美其名日“甜乌药”,生意甚好。买食者多是妇女和老人。所谓“甜乌药”,未食过之人初尝之,实在苦不堪食,刚一人口,便难忍其苦,随即吐出。但隔日再食,数日后就不觉苦,半月过后便觉其香甜可口,一日不食则数思之。附子有毒,当地人也都知道,但为何如此大量久食而不会中毒?究其原因,全在其加工过程:当地一般于10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当地称为“乌药母枝”),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干燥处储存。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具体煮法为:晚饭后约21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人干净的附子,水约没附子20 cm,然后加人甘草(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煮约2 h后,向灶中加人几根大柴(未劈的直径约10 cm粗的树枝),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2 h),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中加人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由于知道附子若煮不好,吃了会中毒,故每次煮好待食之前,老人们便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二十六例

仲景方剂临床应用二十六例 这是我一篇30多年前的临床病案总结,经谷振声教授审阅并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当时在努力运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发表于此仅供参考。 ——娄绍昆十年前,我开始接触中医。在翻阅中医书籍的过程中,听说《伤寒》《金匮》是中医立法处方的典范。因而就以涉猎的心情浏览了二书,尽管二书辞义深奥以致不能尽解其意,但仍然为其叙述之周详、处理之严慎、立法之简洁所深深吸引。于是开始研读了一些所能弄到手的各家关于《伤寒》《金匮》的注释本。这样就更加感到《伤寒》《金匮》条理严密和方剂的神奥。然使我感到疑惑是的,一般中医尽管崇奉仲景,而对仲景诸方却绝少采用。询诸各相识中医,则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二点:1、仲景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地点不同,因而仲景所立诸方难以采用,特别是流行性热病的治疗,温病的卫气营血分证治疗已取代了伤寒的六经。2、仲景的方剂严森简洁,如辩证不慎或稍有疏忽,即祸不旋踵,不如后世诸方平易而易于掌握。以上二种说法,虽然言之成理,但总难以消除我胸中的疑问。72年暑假,我自身偶患流感,诸医遍试桑菊、银翘及其各式变方均无疗效。自忖诸症状极似麻黄汤证,即自拟麻黄汤一剂以试,方内麻黄用至二钱(6g),那知方至药店,营业员拒不给药。理由是:“时值夏月,重用麻黄二钱(6g),真是以人命为儿戏。”及经再三说明,始勉强给配,不料服后,竟霍然汗出,一剂而愈。因而心中以为,只要方证相符,仲景方剂既不会不适于今人,也不会招来飞祸。因些随后偶而为相识者进行治疗时,只要症状符合仲景诸方所列证候,

就给予开列经方,而时常效如桴鼓。现将我年来典型的运用仲景方剂的治验数则条列于下: (一)1975年3月9日本校教师的一个七岁女孩,平日身体一向强健,五天前突然发高热(40度),喘咳,血象检查:白血球20000/mm3,中性78%。一医院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作西医常规处理,效果不很好,家长央求我予以中医治疗。诊之,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直喊头痛,气喘而咳,无汗,脉浮紧数,脉摶110次/分,舌苔薄白,断为外感风寒,太阳为病表卫不宣,虑其化热内传,拟解表发汗宣肺平喘,处以麻黄汤(生麻黄钱半(4.5g),桂枝一钱,杏仁二钱(6g)半(4.5g),生甘草一钱)服后三小时,渗然汗出,体温下降,诸症悉除。 (二)1975年8月10日陈小茵,三岁女孩,住离校20多里外之关元公社徐岙大队,四天来由于持续高热,神昏嗜睡,颈项强直等症状,送院治疗,西医认为有“乙脑”可疑。因其家人拒绝抽验脊髓液等检查,故未确诊。仅予以中西药物对症治疗,但病状自加,特来邀诊。当时病儿处于嗜睡状态,体温高达41 C°,头额极烫,而两足冰凉,脉浮数130次/分,家人见其高温不退,整日以冷面巾敷额,大扇搧风,以求降温,而病儿却毛孔悚立呈恶风寒状,查其苔白而滑,项部强直,克氏片彼明显,问之无汗,并时有喷射状呕吐。当时我以其项背强直,发热恶寒无汗,脉浮数,苔白滑为主证,并顾及呕吐等症状,断定应予葛根汤加半夏汤以求解肌发汗,升津舒络,止呕降逆,主用葛根三钱(9g),生麻黄钱半(4.5g),桂枝一钱,白芍二钱(6g),生草一钱,大枣3个,生姜二钱(6g)。并告其家人“外感表证高热为机体抗病的征象,无须进行任何外力强求降温。”服后2小时,汗出,体温降至

附子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

科类农学学号2011311854 本科生毕业论文 附子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 Composition of 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谢成 指导教师:张丽梅职称副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黑龙潭 650201 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年级: 2011 论文提交日期: 2015年5月10日答辩日期: 2015年5月17日 答辩委员会主任: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 2015年5月

附子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 谢成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昆明 650201 摘要 【研究目的】对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析(1H-NMR,13C-NMR,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总碱中分离鉴定了11个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江油附子碱甲(jiangyoufuzine A,1),江油附子碱乙(jiangyoufuzine B,2),苯甲酰下乌头原碱(benzoylhypaconine,3),下乌头碱(hypaconitine,4),中乌头碱(mesaconitine,5),苯甲酰中乌头原碱( benzoylmesaconine,6),乌头碱(aconitine,7),附子灵(fuziline,8),卡拉可林(karakoline,9),尼奥灵(neoline,10),松果灵(songorine,11)。【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附子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附子;毛茛科;二萜生物碱 Composition of 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XIE Cheng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区别

川乌、草乌、附子和白附子鉴别 目录 乌头 (2) 川乌 (3) 附子 (3) 北乌头 (5) 草乌 (6) 黄花乌头 (6) 关白附 (7) 短柄乌头 (7) 雪上一枝蒿 (8) 独角莲 (9) 禹白附 (9)

表1 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来源 注:白附子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称关白附。天南星科独角莲(禹白附)何时收载入药尚无考证。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故而为白附子的正品被广泛应用。 乌头 草本。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茎高60-150厘米。叶片常3全裂,中央裂片宽菱形或菱形,急尖,近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形,侧生裂片斜扇形,不等地2深裂。总状花序狭长,密生反曲的微柔毛;小苞片狭条形;萼片5,蓝紫色,外面有微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2.5毫米;雄蕊多数;心皮3-5,通常有微柔毛。蓇葖美长1.5-1.8厘米;种子有膜质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北达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达广西北部;越南北部也有。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四川、陕西大量栽培。块根为镇痉、镇痛剂,主治关节痛、神经痛、风寒湿痹等症。 图1 乌头

川乌 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制川乌,为不规则圆形或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图2 川乌药材及制川乌饮片 附子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小点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图3 盐附子药材及饮片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附子品种调查

附子品种调查 一、产区及产新信息 1.1产地分布 附子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绵阳的江油、安县以及凉山州,目前江油、安县的附子种植面积已经很少,主要职能转变为加工附片和附片销售集散地;陕西汉中的南郑、城固、勉县、西乡、洋县、留坝,其中以南郑种植面积最大,城固为附子、川乌、草乌主要加工地和集散地;云南丽江的玉龙、宁蒗、大理以及次产区湖北十堰房县等地。 1.2产新时间 四川江油、安县为每年附子最早产新的产区,当地附子一般在夏至后开始采挖,在夏至后的一周时间内必须采挖完毕,今年预计可采挖面积有所增加。 陕西汉中产区在7月底进入产新期; 凉山州在8月底9月初将陆续进入产新阶段; 云南产区在10月份进入产新期。 二、种植情况 三、销售去向 江油附子因其品质疗效都优于其他产区,因此在每年刚产新的时候各大药企和供货商就和当地的加工户签订加工协议,使其按照订单要求进行加工。每年加工出来的成品80%都用于出口,其中特级几乎全部出口,一、二级也有部分出口,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带。其中出口往日本的部分主要用来再加工,销往本国和欧美市场;韩国则主要用来生产高丽参;东南亚和香港、台湾则多用江油的炮附片来制作药膳和煲汤。剩下的20%被三九、三精、宛西、涪陵制药等国内制药大厂瓜分。 陕西汉中产区所产大多集中到药商和小贩。南郑在每年附子产新的时候,多将货源做鲜货卖给四川和城固的加工户,实际留下来加工干货的很少。凉山州产区的种植户多是依附于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每年产新的货源多被该企业收购,只有少量货源流往外地。云南产区货源多作鲜货被四川加工户买走,还有一部分主要做种子和干附子销售。 四、市场行情 根据截至5月25日的信息,由于江油产区下月即将产新,且今年附子的可采挖面积有增,估计到产新的时候行情将会有所下滑,目前行情暂时保持稳定,但走货不快,现在荷花池市场清水白附片好货价格在130元/公斤(非江油产),统货价格在120元/公斤左右,胆片根

乌头碱中毒

乌头碱中毒 病例:25例患者中男18例,女7例;年龄20~80岁,平均47.9岁;草乌中毒11例,黑附子中毒4例,附片中毒10例;合并乙醇中毒7例;均为口服中毒。 9例进食过程中、7例进食后30 min、7例30~120 min内、2例120 min 后出现中毒症状;从出现中毒症状到就诊时间15 min~22 h,平均4.9 h,1~2 h 内就诊者12例。 1.2 治疗:全部患者均给予输液,滴注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促进毒物排泄,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硫酸镁导泻等。10例低血压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20 ~30 ml静脉滴注。洗胃及呕吐严重者给予制酸剂及保护胃黏膜治疗。心率<60次/m in及( 或)临床症状严重的20例给予阿托品0.5~ 2.0 mg,10~30 min 重复,达阿托品化后改为0.3~0.5 mg,4~6 h给1次。20例患者达阿托品化用量0.5~4.5 mg,平均2 mg;其中草乌、附子、附片3种药物中毒者达阿托品化的平均用量分别为2.4 mg、1.8mg及1.5 mg,住院期间维持阿托品化平均用量分别为 3.3 mg、2.5 mg、1.0 mg,用药期间无阿托品中毒及中毒反跳。21例有心律失常者均给予补钾、营养心肌、避免引发或加重心律失常的药物。室性期前收缩于25~60 min内全部消失。 1.3 治疗效果:全部患者均在2~3 d痊愈出院,平均住院 2.5 d。 2 讨论 2.1 乌头碱是附子、川芎、草乌、一枝蒿、落地金钱、搜山虎等乌头类植物所含有毒成分,口服0.2 mg即可中毒,口服3~4 m g即可致死〔1〕,其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律失常和呼吸衰竭。因此,服用此类药物时不宜饮酒,以免加重中毒〔2〕。使用含乌头碱的药物时,剂量不宜过大,煎煮3~4 h,使乌头碱全部破坏才能服用。 2.2 乌头碱中毒抢救措施包括催吐、洗胃、导泻、补液以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及加速毒物排泄,阿托品拮抗强烈兴奋的迷走神经。达阿托品化越早,症状缓解越快,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窒息、呼吸衰竭的可能性越小,预后越好。草乌毒性最大,附片毒性最小。在治疗乌头碱中毒时,除考虑症状轻重、用药后反应情况外,对毒性大的药物,阿托品用量可适当偏大,毒性小的应偏小,以尽快达到阿托品化,防止中毒反跳或阿托品中毒。但乌头碱中毒轻重除与药物本身

不同采收期的附子中三种乌头碱的含量比较

不同采收期的附子中三种乌头碱的含量比较【摘要】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时间的附子中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A:乙腈-四氢呋喃(25:15);流动相B:0.1mol/L醋酸铵溶液,检测波长:λ=235nm;流速:1ml/min;柱温:25℃。结果不同采收时期附子中三种乌头碱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时间(7 ~ 9月份)的推移,新乌头碱的含量呈下降趋势,次乌头碱、乌头碱的含量呈上升趋势。结论此方法简单、易行,可为附子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附子;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高效液相色谱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tent mensuration of Hypaconitine,Mesaconitin and Aconitine of Aconite root in different period of harvest.Methods The Diamonsil C18 column (150mm×4.6mm,5μm) was used,and mobile phase was composed of CH3CN - C4H8O (25:15)and 0.1 mol/L of ammonium acetate solution,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at 235 nm; the flow rate was 1.0ml/min;column temperature was at 25℃.Results The content mensuration of three types of aconitine of aconite root in different period of harvest has chenged apparently,the content of hypaconitine appears to be decline tendency,instead,the

方剂集锦: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盛某,男,2003年3月22日入院治疗。患者自2000年来,出现心悸,怔忡,气促,胸闷,头晕乏力。曾住院治疗半年,服用中西药物,但症状一直不能控制。入院时见:心悸、气短,劳累活动后加剧,伴头晕、乏力,手足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心电图报告:1.窦性心动过速;2.ST段下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中医诊断:怔忡(心阳不振)。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温补心阳,安神定悸。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栝楼10g,煅龙骨、煅牡蛎各15g.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共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报告在正常范围内。 二、梅尼埃病 赵某,女,40岁,工人。自诉从2000年开始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欲呕,有时吐出痰涎。在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病”,服用过温胆汤、二陈汤、杞菊地黄汤等方,疗效不佳。2002年11月份来门诊进行治疗。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痰为阴邪,非阳不化,治以通阳化气,辅以平肝熄风之品。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炙甘草5g,党参10g,钩藤15g,石决明10g.服五剂后,自觉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经访,以后未再发作。 三、慢性支气管炎 伍某,男,44岁,干部。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2002年12月份来就诊。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舌淡,苔白,脉弦滑。证属痰饮犯肺,宜健脾燥湿,止咳化痰为治。药用: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法夏10g,党参10g,杏仁10g,炙甘草6g,共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四、心衰 男,60岁,农民。患者于1996年开始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曾在当地住院治疗两个多月,服用中西药,症状未能控制。2001年10月14日来门诊治疗,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入院时见:胸闷,心悸,气促,纳差,腹胀。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心电图:1.窦性心律; 2.ST-T段改变,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 3.左房压力过重。 患者年已花甲,脾肾虚衰,脾失健运,肾气虚不能化水,致水气凌心射肺,故纳差,腹胀,心悸,气促,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则见双下肢水肿,治法宜温阳利水,养心定悸。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茯苓皮15g,白术10g,附片10g,泽泻20g,桂枝10g,白芍12g,杏仁10g,炙远志6g.进1剂后,小便量增加,次日双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自觉症状减轻,服用五剂后,下肢水肿消退,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再服上方加党参15g,栝楼10g.服药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浮肿完全消退,食纳增进,精神转佳,住院三十多天而出院。 体会以上几个病例虽然属于不同疾病,但运用此方治疗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其病机基本是一致的。例一是心阳不振而致的心悸、怔忡,故用苓桂术甘汤加上益气之黄芪、党参,镇静之龙骨、牡蛎,全方具有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之功用,药中病机,因而获效。例二是痰浊上犯清阳之眩晕证,三是痰饮犯肺之咳嗽,虽病位不同,临床表现亦异,但病机均是由于脾虚生痰,痰饮内阻。用此方温阳化饮,阳气得振,痰饮得化,则诸症自除。例四为脾肾阳虚所致之水肿,是一种危急证候,用此方一剂后,水肿明显消退,服五剂后水肿尽除,心衰得以控制。以上病例均以阳虚为本,故用此方温阳利水治本,临床适当加减,标本兼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方剂学理论临床应用

《方剂学理论临床应用》考试大纲及样题 方剂学是研究的中医方剂理论和临床应用的课程,是中医药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中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中医学本科、七年制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已掌握方剂 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方剂的功效性能、应用理论和知识技能。《方剂学临床应用》考纲是根 据临床对本课程的要求而专为进入临床实习前的学生所制定。考纲要求明确,实用可行,范 围清晰。按照考纲要求复习,有助于提高临床实习的质量,使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实用型中 医专业人材。 一、前言 【考纲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应用方法、使用注意等内容,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专业基础。 【考纲要求】 本考纲为中医学专业学生小学期实践考试所设,通过方剂学课程的复习,要求掌握常用方剂的分类、组成、功效、用法及使用注意,其中同时考察学生灵活运用方剂学知识的能 力。 二、考纲要求和内容 上篇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常用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变化形式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剂 概述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九味羌活汤、香苏散、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

配伍意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章泻下剂 概述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大陷胸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节:温下 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大黄附子汤的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节:润下 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四节:逐水 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服用方法及其意义第五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第三章和解剂 概述 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第一节: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及化裁运用 蒿芩清胆汤、达原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二节:调和肝脾

附子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附子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何 军1,2,祝 林1,奉建芳1 (1.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部,上海200437;2.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目的 比较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UV )法在测定附子总生物碱中差异,探讨适宜附子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用两种方法测定相同样品,比较测定结果差异,并考察操作步骤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两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对附子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滴定法的加样回收率为97.7%,而 UV 法为75.6%,滴定法测定结果更准确。水分及萃取静置时间对UV 法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结论 附子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以滴定法(药典法)为宜,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其测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附子;附子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R 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199(2003)0620020203 中药川乌、草乌、附子等其主要有效成分为总生物碱,虽然含量较低[1],但因药理作用强、有一定的毒性,常作为中药的制剂质量控制的指标。2000版中国药典中有关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滴定法[2],文献中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3,4],但哪一种方法更灵敏、准确和具有更好的重现性,文献中并未见报道。本文以附子提取物作为样品,对这两种方法用于测定附子总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为含该类成分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1 仪器、材料与试剂 仪器:7512G W 分光光度计(安捷伦科技上海分 析仪器有限公司)。 材料:乌头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72029807)。制附子(上海雷允上中药饮片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 样品溶液制备 取制附子药材适量,粉碎成中粉,加85%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2次。醇提液经回收乙醇、浓缩、调pH 、 过滤后得提取液。提取液经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收集80%醇洗脱液,经减压浓缩与药材量相当后所得溶液作为样品溶液。 2.2 滴定(药典)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含量精密量 取样品液20.0m l 蒸干,残渣以少量水溶解,置分液漏斗中,以氨水调pH =10~11,氯仿萃取5次(10,10,10,8,8m l ),合并氯仿液,回收氯仿,水浴挥干,残渣用乙醇5.0m l 溶解,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 o l L )15m l 、水15m l 与甲基红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 o l L )滴定至黄色, 读取消耗的N aO H 溶液的量,计算总生物碱的含量 [每1m l 硫酸滴定液(0.01m o l L )相当于12.9m g 的乌头碱(C 34H 47NO 11)]。 2.2 紫外分光光度(U V )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含量[4] 2.2.1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12.0m g 乌头 碱对照品于50m l 的容量瓶中,加1m o l L 盐酸溶液数滴,溶解,加等量1m o l L N aO H 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24m g m l 的对照品溶液。 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乌头碱对照品 液0、0.35、0.40、0.50、0.80、1.00m l ,分别置于分液漏斗中,各加蒸馏水3.00、2.65、2.60、2.50、2.20、2.00m l ,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2.0m l ,邻苯 二甲酸氢钾2氢氧化钠(pH =6)缓冲液5.0m l ,加氯仿10m l ,振摇3m in ,静置1h ,分取氯仿液,并加入 0.5g 无水硫酸钠,放置0.5h ,以第一份为空白,于410nm 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归方程,A =0.0035 M -0.0869,r =0.9999,乌头碱含量在84~240Λ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3 样品测定方法 取上柱洗脱液5.0m l 蒸 干,残渣以少量水溶解,置分液漏斗中,以氨水调pH =10~11,氯仿萃取5次(10,10,10,8,8m l ),合并氯仿液,回收氯仿,水浴挥干,残渣用少量1m o l L 盐酸溶解后,加入等量的1m o l LN aO H 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25m l ,摇匀。精密吸取2.00m l ,按标准曲线项下测定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见表2。2.3 两种测定方法含量测定结果的比较 取同一样品溶液,分别用上述两种测定方法各 — 02—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年第17卷第6期R esearch and P ractice of Ch inese M edicines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中药附子问题的真相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天,再进行袪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

附子、川乌、草乌的合理炮制经验

附子=川乌=草乌的合理炮制经验李荣宗C泉州市国专医院南安$B9$95D 关键词[附子\川草乌\炮制 中图分类号[]9?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577B Y$>B6C9775D79Y77

和华乌头等的干燥块根!其性味"功效与川乌同!而毒性更强#它们的主要成分多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即中乌头碱%&’()*+,-.-,’/!次乌头碱%012)*+,-.-,’/#乌头碱%3*+,-.-,’/#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对它们经过合理的加工炮制#这些生物碱毒性较大!将它们水解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4’,5+16)*+,-,’/类生物碱!进而分解为毒性更小乌头原碱%3*+,-,’/类生物碱7另乌头碱类生物碱8位上的乙酰基在较缓的加热条件下被一些脂肪酰基置换生成毒性较小的脂生物碱类%6-2+9)6:)6+-;/!从而降低其毒性#可见附子"川乌"草乌的毒性主要取决于双脂型乌头碱的水解或分解程度#附子的生物碱既是毒性成分!又具有局麻"强心"抗炎"升压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附子在较长时间的浸泡和蒸煮过程中!剧毒性的乌头碱被水解成毒性较小及至很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7附子的毒性遇热能分解!所以加热处理是降低毒性的关键#还有加辅料如甘草或干姜对附子也有解毒作用#盐附子的毒性则较蒸煮过的黑顺片!白附片为大!所以高压蒸煮既可破坏毒性生物碱!保留强心等成分# 川乌毒性极强!口服<=>?@可致中毒!A?@可致死亡#种乌的炮制可通过对甘草或干姜与川乌同煮使其毒性降低!或将川乌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切片厚为>??BA??#加水煮沸>C或蒸A C干燥#草乌含有多量淀粉"应将药材浸泡润透!否则蒸煮过程中会出现D夹生E现象!达不到D内无干心E的要求#用乌豆"甘草煎汤后同泡煮透至无白心!捞出切片晒干#此法炮制可减低毒性及麻辣感#或以润蒸结合炮制草乌!以润A8C!切片厚为F=G??B>??!压力H8=H G I J)蒸>C# 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川乌生用有毒!多用外治疥癣"痈疮#经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心腹冷痛"疝痛"跌打剧痛等#草乌生品有毒!多外用于肿毒"止痛#制后降低毒性!内服多于风寒湿痹!中风瘫痪"寒邪头痛等#以上K种药品入汤剂应先煎K<

附子中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一)

附子中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一) 作者:贾金艳,彭小冰,沈洲卿,杨卫平 【摘要】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子中新乌头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elchrom-C18色谱柱(5μm,4.6mm×250mm),以甲醇-水-三乙胺(75∶25∶0.033)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3nm,柱温为30℃。结果新乌头碱在0.0464~0.3248μg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7%,RSD=2.1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附子中新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关键词】附子;新乌头碱;高效液相色谱法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子根的加工品,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1〕。附子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类生物碱,可分为单酯类、双酯类和胺基醇类生物碱。其中以双酯型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成分毒性较大,但又同时是附子的药性成分。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附子的毒性及其用量〔2〕。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3,4〕,对附子生品中的新乌头碱进行含量测定,希望能够为其在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岛津LC-20A高效液相色谱仪,HS10260D超声洗洁器,XS205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JT1003电子天平(千分之一)。 1.2试药新乌头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批号:110799-200404);甲醇为色谱纯;三乙胺、乙醚为分析纯;盐酸;氨水;纯净水。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Welchrom-C18(5μm,4.6mm×250m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75∶25∶0.033);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3nm;柱温:30℃。进样量:5μl。在该色谱条件下,新乌头碱与杂峰分离良好。结果见图1~2。 2.2溶液的配制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新乌头碱对照品适量,配制成0.116mg·ml-1的对照品溶液,再精密吸取此对照品溶液,0.4,0.8,1.2,1.6,2.0,2.4,2.8ml分别定容于5ml容量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