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测量学后方交会matlab实习报告

摄影测量学后方交会matlab实习报告
摄影测量学后方交会matlab实习报告

摄影测量原理

单张影像后方交会实习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习原理 (3)

1. 间接平差 (3)

2. 共线方程 (3)

3. 单向空间后方交会 (4)

三计算流程 (4)

1. 求解步骤 (4)

2.计算机框图 (4)

四程序实现 (5)

五结果分析 (6)

1.外方位元素 (6)

2.误差 (6)

3.旋转矩阵R (7)

六实习体会 (7)

1. 平台的选择 (7)

2.问题的解决 (7)

3.心得体会 (8)

七代码展示 (8)

一实习目的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后方交会公式的理解,培养同学们对迭代循环编程的熟悉感,本次摄影测量课间实习内容定为用C语言或其他程序编写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程序,最终输出像点坐标、地面坐标、单位权中误差、外方位元素及其精度。

已知四对点的影像坐标和地面坐标如下。内方位元素fk=153.24mm,x0=y0=0。

本次实习,我使用了matlab2014进行后方交会程序实现。结果与参考答案一致,精度良好。

二实习原理

题干中有四个控制点在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和对应的像点坐标,由此可列出8个误差方程,存在2个多余观测(n=2)。故可利用间接平差的最小二乘法则求解。

由于共线方程是非线性函数模型,为了方便计算,需要将其“线性化”。但如果仅取泰勒级数展开式的一次项,未知数的近似值改正是不精确的。因此必须采用迭代趋近法计算,直到外方位元素的改正值小于限差。

1.间接平差

间接平差为平差计算最常用的方法。在确定多个未知量的最或然值时,选择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条件关系的独立量作为未知量组成用未知量表达测量的函数关系、列出误差方程式,按最小二乘法原理求得未知量的最或然值的平差方法。

在一个间接平差问题中,当所选的独立参数X个数与必要观测值t个数相等时,可将每个观测值表达成这t个参数的函数,组成观测方程。

函数模型为:L = BX + d。

2.共线方程

共线方程是中心投影构像的数学基础,也是各种摄影测量处理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式中:

x,y 为像点的像平面坐标;

x0,y0,f 为影像的内方位元素;

XS,YS,ZS 为摄站点的物方空间坐标;

XA,YA,ZA 为物方点的物方空间坐标;

ai,bi,ci (i = 1,2,3)为影像的3 个外方位角元素组成的9 个方向余弦。

3.单向空间后方交会

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A、B、Z与其影像上对应的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a、b、c,根据共线方程,反求该像点的外方位元素。这种解算方法以单张相片为基础,亦称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三计算流程

1.求解步骤

(1)获取已知数据。

(2)量测控制点的像点坐标并进行必要的影像坐标系统误差改正,得到像点坐标。(3)确定未知数的初始值。在竖直航空摄影且地面控制点大体对称分布的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确定初始值:

Z S0 = H = m*f

X S0 = 1/n*(X1+X2+…+X n)

Y S0 = 1/n*(Y1+Y2+…+Y n)

q0 = w0 = 0

k0可在航迹图上找出,或根据控制点坐标通过坐标正反变换求出。

(4)利用角元素近似值计算方向余弦值,组成旋转矩阵R。

(5)利用未知数的近似值按共线方程条件式计算控制点像点坐标的近似值x0,y0。(6)逐点计算误差方程式的系数和常数项,组成误差方程式。

(7)解求外方位元素改正数,并与相应的近似值求和,得到外方位元素新的近似值。

(8)规定限差限制迭代次数,检查计算是否收敛。

2.计算机框图

四程序实现

1.定义各种参数名并赋值。

由于题目是近似垂直观测,角元素q,w,k的初值我统一赋了0。从最终结果也可以看出三个值都非常接近0。

2.读取坐标

新建名为“坐标.txt”的文本文件,按顺序输入每个点的影像坐标和地面坐标。使用matlab读取文件语句textread将x,y,X,Y,Z分别存储到对应矩阵中。

3.从计算R阵开始,直到外方位元素改正,需要进行数次迭代循环。结束循环的条件为线元素最终改正值绝对值小于limit1(0.001),角元素最终改正值绝对值小于limit1(0.001),两者必须同时成立。

4.进入循环后,先按照书上公式,用程序中外方位元素赋的初值计算旋转矩阵R。

5.按照公式计算共线方程。共线方程左侧应为x-x0/y-y0,但本题中x0、y0都为0,故略去一步,直接记录左侧数值为x/y。存储在矩阵的顺序与c矩阵相同,方便二者作差求出L阵。

6.利用一个i(1~4)的循环,计算出系数阵A。在此之前需要计算Zbar。

7.计算常数项L,进而推导出外方位元素改正值dx。

8.改正外方位元素大小,判断是否满足循环条件。若不满足则输出结果。

9.循环结束后,分别输出外方位元素值、外方位元素误差和R阵,保存在txt文件中。

五结果分析

1.外方位元素结果如下;迭代次数为5次。

结果与参考答案一致,迭代次数也符合要求,说明外方位元素初值选取的比较好。本张像片近似垂直摄影。

2.外方位元素误差都比较小,同时角元素精度远高于线元素精度。

3.旋转矩阵R各元素大小四舍五入后与参考答案一致。

六实习体会

七代码展示

%单幅影像后方交会

%线元素10^-3,角元素10^-6

close all; clear all; clc;

disp('后方交会求解')%屏幕输出

[x,y,X,Y,Z]=textread('坐标.txt','%f %f %f %f %f');%读取文件

x=x/1000;y=y/1000;%修正单位

fk=153.24/1000;%主距修正单位

m=50000;%比例尺系数

limit1=0.001;limit2=0.000001;%改正值精度

Xs=sum(X)/4;Ys=sum(Y)/4;Zs=fk*m+sum(Z)/4;%待定参数初始值

q=0;w=0;k=0;%外方位角元素

R=zeros(3,3);%旋转矩阵

dx=ones(6,1);%改正值

H=m*fk;%航高

round=0;%迭代次数

c=[x(1);y(1);x(2);y(2);x(3);y(3);x(4);y(4)];%方便L计算

PI=3.1415926;

%循环条件:线元素改正值<=limit1且角元素改正值<=limit2

while(abs(dx(1,1))>limit1||abs(dx(2,1))>limit1||abs(dx(3,1))>limit1||a bs(dx(4,1))>limit2||abs(dx(5,1))>limit2||abs(dx(6,1))>limit2)

%迭代计算旋转矩阵R

R(1,1)=cos(q)*cos(k)-sin(q)*sin(w)*sin(k);

R(1,2)=-cos(q)*sin(k)-sin(q)*sin(w)*cos(k);

R(1,3)=-sin(q)*cos(w);

R(2,1)=cos(w)*sin(k);

R(2,2)=cos(w)*cos(k);

R(2,3)=-sin(w);

R(3,1)=sin(q)*cos(k)+cos(q)*sin(w)*sin(k);

R(3,2)=-sin(q)*sin(k)+cos(q)*sin(w)*cos(k);

R(3,3)=cos(q)*cos(w);

xy_0=zeros(8,1);%共线方程。奇数为x-x0,偶数为y-y0

xy_0(1,1)=-fk*(R(1,1)*(X(1)-Xs)+R(2,1)*(Y(1)-Ys)+R(3,1)*(Z(1)-Zs))/(R( 1,3)*(X(1)-Xs)+R(2,3)*(Y(1)-Ys)+R(3,3)*(Z(1)-Zs));

xy_0(2,1)=-fk*(R(1,2)*(X(1)-Xs)+R(2,2)*(Y(1)-Ys)+R(3,2)*(Z(1)-Zs))/(R( 1,3)*(X(1)-Xs)+R(2,3)*(Y(1)-Ys)+R(3,3)*(Z(1)-Zs));

xy_0(3,1)=-fk*(R(1,1)*(X(2)-Xs)+R(2,1)*(Y(2)-Ys)+R(3,1)*(Z(2)-Zs))/(R( 1,3)*(X(2)-Xs)+R(2,3)*(Y(2)-Ys)+R(3,3)*(Z(2)-Zs));

xy_0(4,1)=-fk*(R(1,2)*(X(2)-Xs)+R(2,2)*(Y(2)-Ys)+R(3,2)*(Z(2)-Zs))/(R( 1,3)*(X(2)-Xs)+R(2,3)*(Y(2)-Ys)+R(3,3)*(Z(2)-Zs));

xy_0(5,1)=-fk*(R(1,1)*(X(3)-Xs)+R(2,1)*(Y(3)-Ys)+R(3,1)*(Z(3)-Zs))/(R( 1,3)*(X(3)-Xs)+R(2,3)*(Y(3)-Ys)+R(3,3)*(Z(3)-Zs));

xy_0(6,1)=-fk*(R(1,2)*(X(3)-Xs)+R(2,2)*(Y(3)-Ys)+R(3,2)*(Z(3)-Zs))/(R( 1,3)*(X(3)-Xs)+R(2,3)*(Y(3)-Ys)+R(3,3)*(Z(3)-Zs));

xy_0(7,1)=-fk*(R(1,1)*(X(4)-Xs)+R(2,1)*(Y(4)-Ys)+R(3,1)*(Z(4)-Zs))/(R( 1,3)*(X(4)-Xs)+R(2,3)*(Y(4)-Ys)+R(3,3)*(Z(4)-Zs));

xy_0(8,1)=-fk*(R(1,2)*(X(4)-Xs)+R(2,2)*(Y(4)-Ys)+R(3,2)*(Z(4)-Zs))/(R( 1,3)*(X(4)-Xs)+R(2,3)*(Y(4)-Ys)+R(3,3)*(Z(4)-Zs));

A=zeros(8,6);%系数阵

for i=1:4

Xbar=R(1,1)*(X(i)-Xs)+R(2,1)*(Y(i)-Ys)+R(3,1)*(Z(i)-Zs);

Ybar=R(1,2)*(X(i)-Xs)+R(2,2)*(Y(i)-Ys)+R(3,2)*(Z(i)-Zs);

Zbar=R(1,3)*(X(i)-Xs)+R(2,3)*(Y(i)-Ys)+R(3,3)*(Z(i)-Zs);

A(2*i-1,1)=1/Zbar*(R(1,1)*fk+R(1,3)*xy_0(2*i-1,1));

A(2*i-1,2)=1/Zbar*(R(2,1)*fk+R(2,3)*xy_0(2*i-1,1));

A(2*i-1,3)=1/Zbar*(R(3,1)*fk+R(3,3)*xy_0(2*i-1,1));

A(2*i,1)=1/Zbar*(R(1,2)*fk+R(1,3)*xy_0(2*i,1));

A(2*i,2)=1/Zbar*(R(2,2)*fk+R(2,3)*xy_0(2*i,1));

A(2*i,3)=1/Zbar*(R(3,2)*fk+R(3,3)*xy_0(2*i,1));

A(2*i-1,4)=xy_0(2*i,1).*sin(w)-(xy_0(2*i-1,1)./fk.*(xy_0(2*i-1,1).*cos (k)-xy_0(2*i,1).*sin(k))+fk*cos(k))*cos(w);

A(2*i-1,5)=-fk*sin(k)-xy_0(2*i-1,1)./fk.*(xy_0(2*i-1,1).*sin(k)+xy_0(2 *i,1).*cos(k));

A(2*i-1,6)=xy_0(2*i,1);

A(2*i,4)=-xy_0(2*i-1,1).*sin(w)-(xy_0(2*i,1)./fk.*(xy_0(2*i-1,1).*cos( k)-xy_0(2*i,1).*sin(k))-fk*sin(k))*cos(w);

A(2*i,5)=-fk*cos(k)-xy_0(2*i,1)./fk.*(xy_0(2*i-1,1).*sin(k)+xy_0(2*i,1 ).*cos(k));

A(2*i,6)=-xy_0(i*2-1,1);

end

round=round+1;

L=c-xy_0;

dx=((A')*A)\(A')*L;

%改正外方位元素

Xs=Xs+dx(1,1);Ys=Ys+dx(2,1);Zs=Zs+dx(3,1);

q=q+dx(4,1);w=w+dx(5,1);k=k+dx(6,1);

end

%写入文件

fid1=fopen('后方交会.txt','w');%输出外方位元素

fprintf(fid1,'Xs = %f\r\n',Xs);

fprintf(fid1,'Ys = %f\r\n',Ys);

fprintf(fid1,'Zs = %f\r\n\r\n',Zs);

fprintf(fid1,'q = %f\r\n',q);

fprintf(fid1,'w = %f\r\n',w);

fprintf(fid1,'k = %f\r\n\r\n',k);

fprintf(fid1,'round = %d\r\n',round);

fclose(fid1);

fid2=fopen('R阵.txt','w');%输出矩阵R

fprintf(fid2,'\r\n');

for m=1:3

for n=1:3

fprintf(fid2,'%f ',R(m,n));

end

fprintf(fid2,'\r\n');

end

fclose(fid2);

fid3=fopen('精度评定.txt','w');%输出中误差

fprintf(fid3,'dXs = ±%f(mm)\r\n',1000*abs(dx(1,1)));

fprintf(fid3,'dYs = ±%f(mm)\r\n',1000*abs(dx(2,1)));

fprintf(fid3,'dZs = ±%f(mm)\r\n',1000*abs(dx(3,1)));

fprintf(fid3,'\r\ndq = ±%f(″)\r\n',abs(dx(4,1))*180*3600/PI);

fprintf(fid3,'dw = ±%f(″)\r\n',abs(dx(5,1))*180*3600/PI); fprintf(fid3,'dk = ±%f(″)\r\n',abs(dx(6,1))*180*3600/PI); fclose(fid3);

摄影测量学及其发展

摄影测量及其发展 一、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1、概论 摄影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研究摄影像片与所摄物体之间的内在几何和物理关系。利用这种几何关系可以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几何特性;利用它们之间的物理关系可以判定所摄物体的性质,做出正确的解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还需要从技术上研究和制造出摄影像片获取和处理的仪器、材料和作业方法。 摄影测量从本质上讲就是由二维影像→三维空间的学科。由测绘学科而言,摄影测量来自于“前方、后方交会”。而普通的测量定义则是在两个已知点1,2上,安置经纬仪,对未知点A测定水平角、垂直角,进行前方交会来测量未知点的坐标。 2、摄影测量的阶段: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其中模拟摄影测量主要是指模拟测图仪进行的摄影测量,属于手工操作的模拟产品;解析摄影测量则主要是依据像片像点与相应地面点的数字关系,借助计算机用数学解算方法进行的摄影测量,属于机助作业员操作的模拟数字产品;数字摄影测量是从数字影像中获取物体三维空间数字信息的摄影测量,属于自动化操作的数字产品。 3、摄影测量的分类: (1)、航天摄影测量(卫星):利用航天摄影资料所进行的摄影测量。 (2)、航空摄影测量(飞机):利用航空摄影资料所进行的摄影测量。 (3)、地面摄影测量(近景):利用地面摄影的像片对所摄目标物进行的摄影测量。 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摄影测量的两个基本内容。 (1)、建立起影像和物体的基本关系,即在两张影像上测定同一目标点——对应性。(2)、由影像坐标计算空间坐标——建立影像与空间的解析关系。 2、由影像到物体的变换差数。 3、由影像到物体的解析关系。 通过同名特征点的提取,获得一组观测值,应用于电脑处理搞定。 4、怎样确定9个方位元素。 九个方位元素主要包括内方位元素,即其在坐标轴上的横、纵、高坐标和外方位元素,即在空间坐标系中和地面辅助坐标系中坐标。前者一般是已知的,而后者则主要靠航摄像片来确定。 5、计算机怎样确定对应关系。 其基本原理是: (1)、物体表面一般都是光滑的,因此物体表面上各点在图像上的投影是连续的,其视差也是连续的。 (2)、区域匹配。即粗匹配,是指将大的表面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通过某种对应关系或者某种方法,将同一场景不同视点的区域进行匹配。 (3)、用两个摄像机同时观察空间点,则该点在摄像机中分别所成的像,成为对应点,且一一对应。 (4)、极线约束。 6、摄影测量的两个基本问题。

摄影测量学基础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 2航向重叠 3单像空间后方交会 4相对航高 5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6外方位元素 7核面 8绝对定向元素 二、问答题 1.写出中心投影的共线方程式并说明式中各参数的含义。 2.指出采用“后方交会+前方交会”和“相对定向+绝对定向”两种方法计算地面点坐标的基本步骤。 3.简述利用光束法(一步定向法)求解物点坐标的基本思想。 4.简述解析绝对定向的基本过程。 5.简述相对定向的基本过程。

6.试述航带网法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基本步骤。 二、填空 1摄影测量的基本问题,就是将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 2人眼产生天然立体视觉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的存在。 3相对定向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两种常用的相对定向元素系统的特点及相对定向元素。 2倾斜位移的特性。 3单航带法相对定向后,为何要进行比例尺归化?怎样进行? 4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基本思想。 5何谓正形变换?有何特点? 四、论述题 1空间后方交会的计算步骤。 2有三条航线,每条航线六张像片组成一个区域,

采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 (1)写出整体平差的误差方程式的一般式。(2)将像片进行合理编号,并计算带宽,内存容量。 (3)请画出改化法方程系数阵结构简图。 参考答案: 一、 1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想信 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加以 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影的对象 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2供测图用的航测相片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的重叠。 3知道像片的内方位元素,以及三个地面点坐标和量测出的相应像点的坐标,就可以根据共线方程求出六个外方位元素的方法。

摄影测量学复习资料

摄影测量学 第一章 1、摄影测量的定义、任务? 定义:摄影测量与遥感是从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系统,通过记录、量测、分析与表达等处理,获取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物体可靠信息的工艺,科学与技术。其中摄影测量侧重于提取几何信息,遥感侧重于物理信息。任务:(1)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地形数据库)。 2、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得的构象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面 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3、解决的基本问题:几何定位和影像解译。 4、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航摄仪物镜的焦距与其主距有什么不同? 焦距:自物方主点S1到物方焦点F1的距离称为光学系的物方焦距f1;自像方主点S2到像方焦点F2的距离称为镜头的像方焦距f2。 主距:像主点和摄影机物镜后节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摄影机主距。 2、量测摄影机与非量测摄影机的区别? (1)量测摄影机的主距是一个固定的已知值 (2)量测摄影机的承片框上具有框标,即固定不变的承片框上,四个边的中点各安置一个机械标志;框标,其目的是建立像片的直角,框标坐标系。 (3)量测摄影机的内方位元素是已知值。 3、航向重叠:摄影时飞机沿相邻影像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重叠度。一般P=50%~65%;P值最小不能小于53%。 旁向重叠:完成一条航线的摄影后,飞机进入另一条航线进行测量摄影,相邻航线影像之间也必须有一定的重叠。一般q=30%~40%,最小不得小于15%。 4、B与近景C之间这一段间隔内的所有景物,在像面上仍可获得清晰的图像,此时,近景 与远景之间的纵深度称为景深。 5、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 第三章 1、航摄像片上特殊的点、线、面。 (1)像主点:摄影中心S在像片平面上的投影点。 (2)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P的交点n称为像底点。 (3)等角点:倾角α的平分线与像片面交于点C称C点为等角点。 (4)主纵线:主垂面W与像平面P的交线称为主纵线W。 (5)等比线:过像主点平行于合线的直线称为等比线。 2、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它们是如何定义的? (1)像平面坐标系:是以该像片的像主点为坐标原点的坐标系,用来表示像点在像片面上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框标连线的交点为坐标原点,称为框标平面坐标系。X、y轴的方向按需要而定,常取与航线方向一致的连线为x轴,航线方向为正。 (2)像空间坐标系:以摄影中心S为坐标原点,X轴和Y轴分别与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平行,Z轴与主光轴重合,向上为正,像点的像空间坐标系表示为(x、y、-f)。 (3)像空间辅助坐标系:其坐标原点是摄影中心S坐标轴依情况而定,通常有三种方法:a、以每一条航线的第一张像片的像空间坐标系作为像空间辅助坐标系。 b、取u、v、w轴系分别平行于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D-XYZ,这样同一像点a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y、z=(-f),而在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的坐标为u、v、w。 c、以每个像片对的左片摄影中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 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 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 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7、像场 :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 :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 :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 :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 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 1、k 2称为核点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 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 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 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 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成 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 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33、空间后方交会 就是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值反求像片外方位元素 ()()()()(){}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摄影测量学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空中三角测量: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控制点,计算待求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测量方法。 2像点位移:由于在实际航空摄影时,在中心投影的情况下,当航摄的飞行姿态出现较大倾斜即像片有倾斜,地面有起伏时,便会导致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在理想情况下的构像,产生了位置的差异,这一差异称为像点位移。 3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个摄影站点间的空间距离。 4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应有一定范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5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相邻两像片的重叠度 6同名核线:同一核面与左右影像相交形成的两条核线,其中核面指物方点与摄影基线所确定的平面。 7像片的内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的参数,f,x0,y0 8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10绝对定向元素: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与其影像上对应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2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填空 1、4D 产品是指 DEM 、DLG 、DRG 、DOM 。 2、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3、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4、模拟摄影测量是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 5、解析摄影测量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6、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主要包括底片变形改正,摄影机物镜畸变差改正,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7、共线方程表达的是像点、投影中心与地面点之间关系。 8、立体摄影测量基础是共面条件方程。 9、把一条航线的航摄像片根据地物影像拼接起来,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现为弯弯曲曲的折线,称航线弯曲。 10、航摄像片为量测像片,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11、地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12、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像点的z 坐标值都为-f 。 13、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三个直线元素(Xs 、Ys 、Zs ):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三个角元素(?、ω、κ) ) :描述像片的空间姿态。 14、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目的、标准是两像片上同名像点的投影光线对对相交。 15、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任务是利用解析计算方法处理立体像对,获取地面点的三维空间信息。 16、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各自的像平面坐标系的x 、y 坐标之差,分别称为左右视差、上下视差。 17、解析法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是同名光线对对相交于核面内。 18、解析绝对定向需要量测 2 个平高和 1 个高程以上的控制点,一般是在模型四个角布设四个控制点。 1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按数学模型分为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光束法。 20、像底点上不存在投影差,但存在倾斜误差。倾斜航片上等比线上点的倾斜误差等于零。 21、立体模型空间相对定向时,连续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单独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 22、某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为(x,y),摄影仪主距为f ,则该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y ,-f )。 23、摄影测量采用的五种常用坐标系中,地面测量坐标系是左手系。 222 v w b b φωκ、、、、22211ωκ?κ?、、、、

《近景摄影测量学》课堂实验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 《近景摄影测量学》教学实验报告 (专业必修课) 2011年月日 ┄┄┄┄┄┄┄┄┄┄┄┄┄┄┄┄┄┄┄┄┄┄┄┄ 实验成绩: 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1年月日

实习报告一:相机的认识和使用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熟悉使用相机并对物体进行高清晰拍摄 2.了解相机的各功能键对拍摄景物的作用 二、实验仪器: 佳能相机一台 三、实验步骤 1.打开相机 2.阅读相机的使用说明书,了解相机的参数设置 3.用一种拍摄模式对物体进行拍摄然后观察其效果 4.换一种拍摄模式在观察相片的效果,然后与上一张相片对比,观察其图形的差别 5.修改相机参数再观察相片的成图效果。 四、实验体会与收获: 这次实习让我学会到如何使用相机对物体进行高清晰拍摄,同时认识了相机的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和用法,初步掌握了拍摄的技巧,了解了相机各个功能键对拍摄景物的作用。

实习报告二:Lensphoto软件的处理过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Lensphoto软件的操作步骤 2.掌握Lensphoto软件对非量测相机参数的检校。 二、实验内容: 用Lensphoto软件对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处理结果 三、实验步骤 1.相机检校 2、新建工程 (1)工程--新建--导入(导入对应要处理的工程影像数据),输入航带数,对影像进行航带分组。 3、打开工程 打开对应的工程文件*.prj。 (1)、空三匹配匹配前人工给定航带内和航带间立体像对的种子点,目的是确定匹配像对两张影像间的概略偏移量。 (2)、光束法平差只有进行了相对定向,控制点量测才具有预测功能 (3)、控制点量测 4、引入控制点 (1)把全站仪导出的三维点信息,进行编辑。整理成软件可识别的*.ctl数据格

最新摄影测量学试题(含答案)

摄影测量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30分) 1摄影测量学2航向重叠 3单像空间后方交会4相对行高 5像片纠正6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7透视平面旋转定律8外方位元素 9核面10绝对定向元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摄影测量的基本问题,就是将_________转换为__________。 2物体的色是随着__________的光谱成分和物体对光谱成分固有不变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而定的。 3人眼产生天然立体视觉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的存在。 4相对定向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 5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时,若像片按垂直于航带方向编号,则改化法方程系数阵带宽为_______,若按平行于航带方向编号,则带宽为_________。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20分)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同名像点必定在同名核线上 B.像点、物点、投影中心必在一条直线上 C.主合点为主纵线与核线的交点D.等角点在等比线上 2、以下为正射投影的为()。 A.框幅式相机拍摄的航片 B.地形图 C.用立体模型测绘的矢量图 D.数字高程模型 3、立体像对的前方交会原理能用于()。 A.相对定向元素的解求 B.求解像点的方向偏差 C.地面点坐标的解求 D.模型点在像空间辅助坐标系中坐标的解求 4、解析内定向的作用是()。 A.恢复像片的内方位元素 B.恢复像片的外方位角元素 C.部分消除像片的畸变 D. 恢复像片的外方位线元素 5、光学纠正仪是()时代的产品,其投影方式属于机械投影。 A.模拟摄影测量 B.解析摄影测量 C.数字摄影测量 D.数字投影 6、卫星与太阳同步轨道是指()。 A、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公转周期 B、卫星运行周期等于地球的自传周期 C、卫星轨道面朝太阳的角度保持不变。 D、卫星轨道面朝太阳的角度不断变化。 7、以下()不是遥感技术系统的组分。

摄影测量学考试复习.docx

4D 产品是指DEM、DLG、DRG、DOM。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照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摄影测量按远近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镜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按用途口J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2.由于立体像对选取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不同分为连续邃戒与里独像对 摄影机的主距:航空摄影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1?摄影比例尺: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之比。摄影像片的影像比例尺处处均不相等 3?摄影航高: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2?绝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平均海平而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拔高度。 3?相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2 ?制定航摄计划: 1.确定摄区范围; 2.选择航摄仪; 3.确定航摄仪的比例尺;4,确定摄影航高;5,需要像片数,F1期等。 5.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称为摄影基线。 2?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1.影像的色调,2.像片的重叠,3.像片倾角,4.航线弯曲,5,像片旋角 2?像片倾角: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目的:保 证像片立体量测与拼接 4?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与一点 7?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的交点 2 ?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些? 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摄影测量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 3.对于一张航摄像片其内外方位元素为内外方位元素均为常数, 8?内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 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及像主点o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兀。,儿 9?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角元素:确定像空间坐标系的三轴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方向。 14 ?像点在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U X坷a2 a3X V=R y—久b2伏y W-f°1 C2°3-f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14 ?摄影基线:同一航线内相邻两摄站的连线 15?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核线会聚于核点 16?核面:摄影基线与地而点所作平而 17.同名像点:地面上一点在相邻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摄影测量坐标转换实验报告

实验一、坐标转换 一、实验背景: 解析摄影测量学通过坐标系统旋转和共线方程建立了像点坐标与对应物点坐标的严密关系。数字影像像素坐标系不同于像平面坐标系,需要通过内定向建立像素坐标系与像平面坐标系的关系,故此次实验的本质即数字影像内定向。 二、实验原理: 1.内定向通过对影像框标的量测来解决,影像内定向的实质是确定像平面坐标系。 2.进行解算的时候我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个点的像平面坐标,而根据扫描所得到的相片 我们只能得到其像素坐标,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转换的关系,即仿射变换: 数学模型: ,, 012 ,, 012 x a a x a y y b b x b y =++ =++ 其中x’y’分别为像素点在像素坐标值,x y为对应点像平面坐标值。根据上式我们可以通过部分控制点求得仿射变换中的系数,然后就可以根据一个像素点的像素坐标而 求得其所对应的像平面坐标。 注:当量测分别位于影像四边中央和四角的8个框标,也可采用双线性变换公式进行像 点坐标改正。 三、实验工具: MATLAB,Photoshop 四、实验步骤: 1.量测像框标的像素坐标。 通过PS打开量测其8个框标的像素坐标。 框标分布图: 具体方法:将范围拖动至框标所在处,放大框标,鼠标瞄准十字丝中心,显示出X,Y坐标。

量测完8个框标的像素坐标,同理对中的8个框标点进行量测。 2.找出两张相片上控制点所对应的像素坐标。 由找出下图中左图6个控制点像素坐标。再 由找出下图中右图6个控制点像素坐标。 具体方法:比如要找到6157的像素坐标,我们先找到其大致范围,然后放大,再与周围环 境比对,利用放大的图综合比较,找到控制点

摄影测量学考试复习

产品是指 、、、。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照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 摄影测量按远近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镜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由于立体像对选取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不同分为连续像对与单独像对 摄影机的主距:航空摄影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 .摄影比例尺: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之比。摄影像片的影像比例尺处处均不相等 .摄影航高: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绝对航高 :摄影物镜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拔高度。 .相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制定航摄计划: .确定摄区范围;.选择航摄仪;.确定航摄仪的比例尺;,确定摄影航高;,需要像片数,日期等。 .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称为摄影基线。 .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影像的色调,.像片的重叠,.像片倾角,.航线弯曲,,像片旋角 .像片倾角: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以上。目的:保证像片立体量测与拼接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以上 .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与一点 .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的交点 .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些? 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摄影测量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 .对于一张航摄像片其内外方位元素为内外方位元素均为常数, .内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到像片的垂距(主距)及像主点o 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00,y x .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角元素:确定像空间坐标系的三轴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方向。 .像点在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摄影基线:同一航线内相邻两摄站的连线 .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核线会聚于核点 .核面:摄影基线与地面点所作平面 .同名像点:地面上一点在相邻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123123123u x a a a x v R y b b b y w f c c c f ???????? ???????? ==????????????????--????????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不 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 7、像场?: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1、k 2称为核点 ?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 成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 差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 素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数字摄影测量实验报告

《数字摄影测量学》之“4D 产品生产”综 合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任务及目的 在所有专业课程结束之后,为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毕业前的以实际生产为标准的4D 产品生产实习,进一步深入掌握摄影测量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全数字摄影测图过程。包括掌握VirtuoZo 的主要模块的功能、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线画地图(DLG)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并在4D产品基础上,制作出该区域虚拟现实成果。 此实习主要针对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摄影测量与遥感方向的本科生。 二、试验流程 设置模型参数设置 影像 参数 设置 DEM 参数 设置 正射 影像 参数 设置 等高 线参 数 模型定向 (内相对绝对) 打开工程 打 开 模 型 核线重采样 影像匹配 编辑匹 配结果 生成 DEM 生成 等高线 生成正 射影像 生成等高线叠合 正射影像 IGS编辑4D产品 将4D成果导入三维软件

三、内容和形式 ●了解掌握VirtuoZo 的主要功能模块,利用自动空中三角测量软件完 成一个区域的加密任务 ●利用空中三角测量的成果,生成DEM ●进行数字微分纠正,生成DOM,并且进行影像镶嵌 ●采用已有航空影像的调绘资料,结合等高线图完成一幅全要素矢量 DLG 制作 ●对已有的纸质地形图扫描数字化,完成DRG 制作 ●将4D成果,导入三维软件,制作虚拟现实场景; 四、实验准备 ●23×23一对数字航空影像以及相应的影像参数。例如:主距、框标距、 摄影比例尺、成图比例尺、控制点、数字高程模型的间隔参数以及正 射影像的比例尺等。 ●每个学生提供一台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 及立体观测设备

数字摄影测量试题

《数字摄影测量》考查题 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30分) 1.数字摄影测量:基于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 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取所摄 对像以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的摄影测量学的分支学科。 2.灰度匹配:指把不同传感器获取的同一地区影像基于灰度的图像匹配算 法进行匹配,以左、右像片上含有相应的图像的目标区和搜索区中的像 元的灰度作为图像匹配的基础。 3.同名像点:同一地理位置目标点在不同像片上的构像点。 4.正射影像纠正:原始遥感影像因成像时受传感器内部状态变化、外部状 态、及地表状况的影响,均有程度不同的畸变和失真;对遥感影像的几 何处理,不仅提取空间信息,也可按正确的几何关系对影像灰度进行重 新采样,形成新的正射影像。 5.金字塔影像结构:对二维影像逐次进行低通滤波,增大采样间隔,得到 一个像元素总数逐渐变小的影像序列,将这些影像叠置起来颇像一座金 字塔,称为金字塔影像结构。 6.灰度量化:把采样点上的灰度数值转换成为某一种等距的灰度级。 7.核线:通过摄影基线与地面所作的平面称为核面,而核面与像面的交线 为核线。 8.数字高程模型:用一组有序数值阵列形式表示地面高程的一种实体地面 模型。 9.影像分割:把影像分割成互不重叠的区域并提取感兴趣目标的技术。 10.特征匹配:利用相关函数评价两幅影像特征点领域的相似性以确定对应 点 二、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航摄像片上任意一点都存在像点位移。(正确) 2.最初的影像匹配是利用相关技术实现的,因此也常称影像匹配为影像相 关。(正确) 3.贝叶斯判别或相关系数为测度的匹配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但其他基本 匹配方法发生错误的概率不比贝叶斯判别更小。(错误) 4.多点最小二乘影像匹配不仅可以基于像方,也可以基于物方。(正确) 5.基于特征匹配是最好的匹配方法。(错误)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摄影测量学的新发展。 答:1)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字影像+RPC;2)数码相机逐步应用于航 空摄影测量;3)POS 自动空三;4)动态GPS配合惯性测量系统 (GPS/IMU);4)激光雷达/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5)干涉雷达INSAR 2.数字摄影测量的组成。 答:1)计算机辅助测图:一台计算机工作台,影像获取装置与成果输出

摄影测量学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是从非接触成像系统,通过记录、量测、分析与表达等处理,获取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物体的几何、属性等可靠信息的工艺、科学与技术。 1.2摄影测量学的任务:地形测量领域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特种地图 、正射影像地图、景观图 ;建立各种数据库 ;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非地形测量领域:生物医学、公安侦破、古文物、古建筑、建筑物变形监测 2.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模拟摄影测量阶段:(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硬拷贝像片。(2)利用光学机械模拟装置,实现了复杂的摄影测量解算。(3)得到的是(或说主要是)模拟产品。(4)摄影测量科技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围绕着十分昂贵的立体测图仪进行的。(5)利用几何反转原理,建立缩小模型。(6)最直观,好理解。解析摄影测量阶段:(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硬拷贝像片。(2)使用的是数字投影方式,用精确的数字解算代替了精度较低的模拟解算。(3)得到的是模拟产品和数字产品。(4)引入了半自动化的机助作业, 因此,免除了定向的繁琐过程及测图过程中的许多手工作业方式。 但需要人用手去操纵(或指挥)仪器,同时用眼进行观测。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1)使用的资料是数字化影像、(2)使用的是数字投影方式 。(3)得到的是数字产品、模拟产品。(4)它是自动化操作,加人员做辅助。 3.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摄影测量的根本区别在于: 1.两者采用的原始原始资料不同,前者是是数字影像,后者是硬拷贝影像。 2.两者的投影方式不同,前者是数字投影,后者是物理投影。 3.两者的操作方式不同,前者是自动化,人员做辅助,后者是其本人人工进行。 第二章 3.摄影测量学的航摄资料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航影仪应安装在飞机的一定角度,飞行航线一般为东西方向。 2.相邻两像片要有60%左右的重叠度,相邻两航线间要有30%左右的重叠度。 3.航摄机在摄影曝光的瞬间物镜主光轴保持垂直地面。4.像片倾角,倾角不大于2°,最大不超过3°。 5.航线弯曲,一般要求航摄最大偏距△L 于全航线长L 之比不大于3%。 6.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间的夹角称为像片旋角,以K 表示。一般要求K 角不超过6°,最大不超过8°。 4.计算题对于18cm*18cm ,航向:18*60%= 旁向:18*30%= 对于23cm*23cm, 航向:23*60%= 旁向:23*30%= 8.如何对空中摄影的质量进行评定? 1.检查其航向、旁向重叠度是否达到要求。 2.检查其航向弯曲是否超过3%。 3.检查其像片旋角是否小于等于6°,个别不大于8°。 9.造成像片上影像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其影响进行改正? 因素:1.地面地形起伏 2.像片倾斜,产生像片位移。3.航线偏离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 改正: 13. 摄影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哪些?各有何用?(各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和坐标轴是如何选择的?) 答:摄影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于描述像点的位置,称为像方空间坐标系;另—类是用于描述地面点的位置.称为物方空间坐标系。 (1).像方空间坐标系①像平面坐标系像平面坐标系用以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通常采用右手坐标系,y x ,轴的选择按需要而定.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中,常根据框标来确定像平面坐标系,称为像框标坐标系。②像空间坐标系,为了便于进行空间坐标的变换,需要建立起描述像点在像空间位置的坐标系,即像空间坐标系。以摄影中心S 为坐标原点,y x ,轴与像平面坐标系的y x ,轴平行,z 轴与主光轴重合,形成像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xyz S -③像空间辅助坐标系,像点的像空间坐标可直接以像平面坐标求得,但这种坐标的待点是每张像片的像空间坐标系不统一,这给计算带来困难。为此,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统一的坐标系.称为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用XYZ S -表示。此坐标系的原点仍选在摄影中心S 坐标轴系的选择视需要而定。 (2)物方空间坐标系①摄影测量坐标系 ,将像空间辅助坐标系XYZ S -沿着Z 轴反方向平移至地面点P ,得到的坐标系p p p Z Y X P -称为摄影测量坐标系②地面测量坐标系, 地面测量坐标系通常指地图投影坐标系,也就是国家测图所采用的高斯—克吕格?3带或?6带投影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两者组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左手系,用t t t Z Y X T -表示。③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由于摄影测量坐

摄影测量实验报告

《摄影测量原理》 实 验 报 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预备知识 一、实验目得 1、了解4d得基本概念。 2、了解VirtuoZo NT系统得运行环境及软件模块得操作特点。 3、了解实习工作流程,从而能对4d产品生产实习有个整体概念。 二、实验内容 1、熟悉4D得基本概念。 数字高程模型(缩写DEM)就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得平面坐标(X,Y)及高程(Z)得数据集。 数字正射影像图(缩写DOM)就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经扫描处理得数字化航空像片,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得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它就是同时具有地图几何精度与影像特征得图像,具有精度高、信息丰富、直观真实等优点。 数字线划地图(缩写DLG)就是现有地形图要素得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得空间关系与相关得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 数字栅格地图(缩写DRG)就是现有纸质地形图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得栅格数据文件。每一幅地形图在扫描数字化后,经几何纠正,并进行内容更新与数据压缩处理,彩色地形图还应经色彩校正,使每幅图像得色彩基本一致。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上、几何精度与色彩上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保持一致。 2、了解VirtuoZo NT系统,熟悉系统得运行环境及配置,主要软件模块以及作业方式等,了解系统目录。 3、系统启动。 4、4d产品制作流程

根据VirtuoZo制作4d产品得基本工作流程如下: 三、实验方 法与步骤 通过阅读 实验指导书, 对制作DE M、DOM流 程以及基本知 识进行足够得 了解。 四、实验结 果 五、实验心得与体会 通过学习摄影测量这门课,我已经了解4D得一些知识,现在又做了这次实验,使我对4D产品又加深了了解,此外,我也接触到了一个软件VirtuoZo NT,我开始就将这个软件进行练习,不断得去了解这个软件,通过实习指导书与视频,我对这个软件得又了更进一步得了解,这个软件就是做摄影测量实验得基础,在这个界面里能够做出一个完美得数字模型,能够将整个城市或者整个地区得影像制作成地形图与正摄投影图,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得瞧出地区得整体景象,我们能够用它制作4D产品,我要理解这个软件得制作流程,能够更好得做出产品。

摄影测量学复习题及答案(全)

摄影测量学复习题及答案(全) 一、名词解释 1、解析相对定向:根据同名光线对对相交这一立体相对内在的几何关系,通过量测的像点坐标,用解析计算方法解求相对定向元素,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确定模型点的三维坐标。 2、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将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动态GPS 定位技术获取的摄影中心曝光时刻的三维坐标作为带权观测值,引入光束法区域网平差中,整体求解影像外方位元素和加密点的地面坐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的理论和方法。 3、主合点:地面上一组平行于摄影方向线的光束在像片上的构像 4、核线:立体像对中,同名光线与摄影基线所组成核面与左右像片的交线。 5、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的重叠度。 6、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7、影像匹配:利用互相关函数,评价两块影像的相似性以确定同名点 8、影像的内方元素:是描述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 9、影像的外方元素:描述像片在物方坐标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0、景深: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11、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

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2、空间后方交会:利用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或反求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这种方法称为单张像片的空间后方交会。 13、摄影基线:相邻两摄站点之间的连线。 14、像主点:像片主光轴与像平面的交点。 15、立体像对:相邻摄站获取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两张影像。 16、数字影像重采样:当欲知不位于采样点上的像素值时,需进行灰度重采样。 17、核面:过摄影基线与物方任意一点组成的平面。 18、中心投影:所有投影光线均经过同一个投影中心。 19、单模型绝对定向:相对定向所构建的立体模型经平移、缩放、旋转后纳入到地面坐标系中的过程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20、数字影像内定向:同一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与其扫描坐标不相等,需要加以换算,这种换算称为数字影像内定向。 21、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22、内部可靠性:一定假设条件下,平差系统所能发现的模型误差的下界值

摄影测量学实验报告

课间实验报告 2010年——2011年第 2学期 实验课程:摄影测量学 实验班级:08级地理信息系统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重庆交通大学测量与空间数据处理实验室

目录 实验一: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算法实现 实验二:人眼立体相对观察

实验一:单像空间后方交会算法实现 一、 实验目的 通过用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C++或者C 语言、C# 、VB 语言)编写一个完整的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程序,通过对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地面控制点进行计算,运用共线方程式反求输出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并评定精度。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单片空间后方交会的原理、方法,体会在有多余观测情况下,用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实现解求影像外方位元素的过程。通过上机调试程序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实验器材 1. 航片坐标量测数据,控制点成果表,航片摄影参数等: ①已知航摄仪内方位元素:f=153.24㎜,000x y ==,摄影比例尺:1/50000 ②已知4对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面坐标 ③要求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三、 实验原理 以单幅航空影像为基础,从该影像所覆盖地面范围内若干控制点的已知地面坐标和相应点的 像坐标量测值出发,根据共线条件方程,求解该影像在航空摄影时刻的外方位元素 。由于空间后方交会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共线方程是非线性函数,为了方便外方位元素的求解,需要首先对共线方程进行线性化。 四、 实验步骤 运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计算过程代码,其代码编写原理为: 1. 运用空间后方交会的基本公式: 2. 误差方程式和法方程式的建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