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行政学

比较行政学
比较行政学

一、明确主题

在这些年国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中选取“非典型肺炎”和“5.12汶川地震”为例,并围绕着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展开各方面的比较,归纳其异同,总结出优缺点,提出建议。

二、核心概念

1.公共危机:

“危机”一词最早来源于医学术语,本来指人濒临死亡的那种状态,后来其适用对象不断扩大,含义也随之扩张。从字面上看,危机是指由意外事件引起的危险和紧急状态。《韦伯辞典》对危机的定义是: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关键时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危机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的困难关头。

在管理学领域中,也有很多专家对危机下了定义,其中赫尔曼认为:“危机是一种情境状态,其发生出乎决策主体意料,并威胁到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而决策主体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应时间有限。”①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②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③我国学者薛澜等在总结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危机界定为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作为决策者的组织(核心单元为政府)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面临严重威胁,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由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危机一般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从过程角度出发,把危机界定为对社会系统造成压力的紧张状态,另一种是从事件的角度出发,把危机界定为紧急事件。公共危机作为危机的一种,同企业或其他组织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影响对象上,公共危机事件会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损害的是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作为公共事务的处理者,政府理应承担起应对公共危机的主要职责,同时需要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等多种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配合,共同治理。

本研究将公共危机定义为对社会公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其他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应对,以期降低损害,减少损失的态势或事件。

2.公共危机管理:

芬克将危机管理定义为组织预测、分析、解除和预防危机发生的行动。中国人民大学张成福教授(2003)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高小平等(2005)从组织过程的角度把危机管理定义为组织为应付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划界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全过程。

在借鉴前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给公共危机管理做如下定义:危机管理主体(主要指政府)面对突发危机事件,在科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一系列措施及时有效地收集并分析信息,制定计划并对其实施加以控制,以期防范和化解危机,并做好善后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损失、控制事态,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参与主体如图示: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下:)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依法行使职能,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应承担相应的职责。应对公共危机即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公共危机事件爆发会威胁社会公共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可以扰乱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

附:公共危机处理中依法行政的特征解释:

3.“非典型肺炎”

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2003 年 2 月 3 日至 14 日,“非典型肺炎”疫情在广东地区集中爆发,但当时病原不明。其实在2002年12月初,广东民间出现了关于一种致命怪病的传言,甚至说出在一些医院有病人因此怪病而大批死亡。广州市和广东省政府一直没有发布相关讯息,亦没有向香港方面通报情况。当时政府禁止媒体报道有关病情并切断香港电视台的新闻片段。当地政府也要求媒体不要过度渲染该地区的疫情,以免引起民众恐慌。到12月底,关于这种“非典型肺炎”的疫情开始在互联网流传,由于当时不了解病情,相关的评论比较混乱。随后中国政府在国内封杀了关于疫情的讨论,所

有的论坛对“非典型肺炎”的消息一律消音,当时中国最大的官方论坛之一——人民网强国论坛有数位用户因讨论“非典型肺炎”疫情被管理员封账号。

最后非典的爆发其实有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在非典型肺炎问题上存在着瞒报、缓报、不报等现象,信息上报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公共危机意识缺乏,对疫情严重性的未充分认识,未及时做出战略决策,反应迟缓,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低下。

自 4 月 10 起,卫生部负责人举行多次新闻发布会,将原来每五天公布一次疫情,改为每日一报。4 月 13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各地区一旦发现疫情,就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要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所有地方、任何单位都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上报疫情,决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否则,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部门领导人的责任。”

接着,我国政府成立了危机处理领导组织,建立起国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4 月 14 日,成立以副总理吴仪领导的国务院非典疫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1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本着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4 月 20 日,由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不力,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被免职。4 月 23 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重大决策,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全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指挥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总指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任副总指挥,下设防治组、卫生检疫组、科技攻关组、后勤保障组、农村组、宣传组、社会治安组、外事组、教育组、北京组共十个工作组和办公室。中央财政从预算总预备费中拨款 20 亿,设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吴仪对工作组工作的三点部署分别是迅速行动起来,工作立即到位;严格工作责任,严肃工作纪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指挥部成立后,重点抓好组织指挥、技术指导、依法防治、物资资金、舆论宣传五个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指挥有力、运转协调、反应迅速、行动统一的防治工作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5 月 2 日,北京市疫情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进入高发平台期,政府主要采取措施隔离患者和疑似人群及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染源向易感人群的传播。5 月 9 日,温家宝总理签署

国务院第376 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是国务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总结前阶段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该条例明确规定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处理原则和各项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公民在事件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相关规定的法律责任。5 月 12 日,卫生部发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五月中旬开始,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治愈出院人数大幅上升,疫情基本趋于平缓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2003 年 8 月 16 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发布权威消息,截止 8 月 16 日 10 时,我国内地 24 个省区市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共波及 266 个县和市(区),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 5327 例,治愈出院 4959 例,死亡 349 例。鉴于全国内地目前已无非典型肺炎临床诊病例,连续 52 天没有新增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报告,“非典型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停止每日公布非典疫情。至此,“非典型肺炎”事件告一段落。

4.“

5.12汶川地震”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地震

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

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赶赴抗震救灾前线、迅速有效的应急反应和指挥部署、冒着余震的危险夜以继日地安抚灾区人民、情况危急时刻和看望灾区人民时的动情言语。各级部门积极抗震救灾。截至2008年9月1日,

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71.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98.1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73.54亿元。此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要求各级财政税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可以适用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党中央及时作出了“两手抓”的决策部署: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坚持以人为本,把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一手坚定不移地抓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8 年 10 月 14 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召开总指挥部第 26 次会议,总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研究部署灾后重建任务。国务院成立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重大政策问题,指导重建规划落实,组织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结束时的全面总结工作,不再保留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国际社会和舆论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灾难,取得抗震救灾重大胜利,并充分肯定、赞扬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果。“5.12 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仍然在按计划进行中。现在灾区重建取得很大的成果……

5.“非典型肺炎”与“5.12汶川地震”

“非典型肺炎”疫情与“5.12 汶川地震”同属于我国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尽管虽然前者属于公共卫生事件,而后者属于自然灾害事件,但总的来说,两次事件符合公共危机的概念界定,具备公共危机的基本特征,均属于公共危机的典型,对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于公共危机管理都有不少研究,也有相关的危机管理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可供参考。

1. 国外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1)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进行的一般性研究,其代表著作有赫曼的《国际危机》,阿金·伯恩的《危机管理政治学—压力之下的公共领导能力》,Dynes的《灾难

中的组织行为》,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Jervis的《国际政治中的认知与错误认知》,格雷厄姆·阿利森的《决策的实质》等,他们均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过程进行分析和阐释。

(2)风险社会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领域。代表著作有德国学者乌里希尔·贝克的《风险社会》和《世界风险社会》,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斯科特·拉什的《自反性现代化》和《风险、环境和现代化:走向一个新生态》,以及彼得·泰勒—顾柏主编的《风险的社会扩大》等书籍。

(3)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对国家安全进行的研究,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彼得·卡赞斯坦的《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和认同》,泰勒的《变局中的国家安全》,詹姆斯·R·施莱辛格的《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等

(4)从全球秩序角度对现代社会暴力冲突的分析和研究,主要有查默斯·约翰逊的《帝国的悲哀黩武主义、保密与共和国的终结》,约翰·伯顿的《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内根源》等著作

(5)经济学领域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和分析

(6)关于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与《寂静的春天》等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的研究起步较晚,“911”事件之后,公共危机管理才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重视,直到2003年的“非典”之后,公共危机的研究才步入正轨。国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体系:

(1)自然领域的公共安全和公共安全管理研究体系,主要侧重从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讨论;

(2)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要侧重从制度建设、应急机制建构、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解决公共危机。

总的来讲,我国的公共危机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是对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历史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古代荒政的研究和理论总结。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荒政很早就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邓云特的《中国灾荒

史》,孙绍骋的《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夏明方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等。

(2)是对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代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构建和政策研究上。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当前的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国家政策导向,缺少应有的独立性。一方面受学科划分和国家政策导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的公共安全研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应急管理研究;另一方面,公共危机治理方面的研究数量相比之下是很少的。二是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研究普遍侧重危机的对策和应对机制的研究,缺乏对公共危机是什么以及如何形成这两个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吴志敏的《当代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2008),廖惠芳的《公民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2009),马小伟的《公共危机治理中参与主体协作机制的建构》(2008),张小进的《公共危机治理:概念、框架与体系构建—政府能力提升的视角》(2006)。特别是2003年“非典”危机后,国内对西方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研究以及相关方面的译著增加,主要有夏宝成编著的《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导论》(2007)等。

3.关于“非典型肺炎”和“5.12汶川地震”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

有这两个案例的研究,也有两个案例的比较研究。重庆大学郑梦颖有一篇名为《“非典型肺炎”与“5.12汶川地震”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比较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而收集到的一些具体信息如下:

“非典型肺炎”疫情给我国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学界和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公共危机管理,开始建立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

而“512 汶川地震”是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政府此次的抗震救灾活动同之前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危机管理相比,应急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危机管理效果显著,得到人民的认可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四、新的比较框架

1.概念界定与测量:

以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为研究对象,以“非典型肺炎”和“512 汶川地震”为案例。通过搜索论文、新闻、官网、书籍等收集有效信息。

首先,界定了公共危机和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与内涵,划分了公共危机的类型,

总结分析了公共危机的特征及其影响,以及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主体地位,指出政府具有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能和义务。

接着,对我国发生的两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非典型肺炎”和“512 汶川地震”时,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行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

2.分析对象及层次范围

分析对象为: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尤其是在“非典型肺炎”和“5.12汶川地震”这两次公共危机中所表现出来的政府行为。

比较层次有:公共危机案例的内部比较,以及两次公共危机的两相比较,还有综合来看与其他参与主体、与国外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比较。

3.确定比较内容:

(1)比较“非典型肺炎”这一公共危机事件里国务院(中央政府)与部分地方政府行为,比较“5.12汶川地震”这一公共危机事件里国务院(中央政府)与部分地方政府行为,归纳异同。

(2)将“非典型肺炎”中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与“5.12汶川地震”中的政府危机管理进行比较。(以这部分为主)

(3)综合来看,面对以“非典型肺炎”和“5.12汶川地震”为例的这类公共危机时,将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行为与公共危机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比较,以及与国外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进行比较。(总结得出建议)

4.假设或系统的框架逻辑

采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危机管理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为基础,在吸收和借鉴前期学者的研究成果上展开研究。

对中国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行为进行比较;也进行内外部、国内外的比较。从危机识别预警、危机控制处理、危机修复重建、信息沟通公开、政府公共关系这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两次重大公共危机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五、收集数据

(1)文献法。运用已有的各种书面资料对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等进行查阅、总结、分析,通过搜集相关新闻讯息和各类信息来掌握国内外各级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为之后的理论分析奠定基础。

(2)比较法。通过比较我国政府在“非典型肺炎”爆发和“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危机管理行为,比较各级政府行为,分析自身优点与不足,与国外政府成熟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机制进行比较,分析自身优缺点并加以借鉴,从而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3)案例分析法。选取“非典型肺炎”爆发和“5.12汶川地震”为例,搜集相关的新闻、论文等研究成果,以其中政府的危机管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回顾并分析两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我国各级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时的应对措施,总结我国危机管理体制的进步,并对期间暴露出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4)问卷法,搜集相应合适人群对于这两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管理行为的看法以及各类信息。

(5)访谈法,通过设置与主题有关的问题,选取人进行访谈从而获取有效信息。

六、参考文献

①Hermann, Charles F. 1972. International Crise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M].New York: Free Press.

② 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1989.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M]. Charles C. Thomas.

③罗伯特·希斯, 王成, 宋炳辉, 金瑛译. 2003.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还有很多很多……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全部多项选择题答案

行政管理学(0277)多项选择题(2009-04-23 14:23:40) 标签:教育分类:教育学习类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意识形态、C。道德论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执 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墨西哥、D。埃及。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 市场、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5、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立法、C。行政、E。司法三种权力。 6、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西蒙B.怀特C.汤姆森E.斯密 斯堡。 7、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E.X理论时期。 8、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 离的观点。 9、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10、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 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D.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E.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11、一般公共行政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政治环境C.经济环境E.文化环境。 12、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B.管理对象E.组织文化。 13、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特殊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E.约束性。 1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D.衍射型 公共行政模式。

比较行政学考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贤人会议:贤人会议是王国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出席贤人会议不但是 一种荣誉和权力,还是一种义务。贤人会议是盎格鲁—萨克森时代不列颠王国的一个特有的中央机构。他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征税和议决的权力,既是国王的助手,又是制约者。 2、行政双头制:在法国,“行政双头制”政府领导体制意味着总统和总理共 同分享国家最高行政领导权。所谓“分享”也并非完全“平分”行政领导权或平行行使行政领导权,而是说,在实际行使最高行政领导权的过程中,两个主体间虽有权力大小的不平衡和权力领域(决策和执行)的基本分工,但两个主体谁都无法完全抛开对方而单独行使最高行政领导权,因而,总统和总理均是“实位”的而非“虚位”的最高行政领导主体。 3、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因此得名。其主要的内容是确定皇帝选举法和规定诸侯权限等。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 4、政党分肥制:从政治理论的观点考虑,政党分肥制就在于把所有被 赋予执行法律权利的官员,主管的或从属的,委任的或选任的,都置于在美国政治体制中承担协调政治与行政功能任务的团体---政党的控制之下 5、绅士政府:而从杰斐逊到安德鲁·杰斐逊之前的几任总统,因 为都是共和党人,不存在因政党原因大换班的条件,所以官员班子几乎没有重大变动,其成员占住职位也就不动了。因此,美国一些学者称这个时

期为“绅士政府”时期。 6、内阁制政府 内阁制起源于英国,是由内阁(政府)总揽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制度。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或几个政党(政党联盟)组成,由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经国家元首任命,由他们对国家政策做出集体决定。内阁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 7、综视决策模型: 美国社会学家艾兹尼于1967年提出旨在同时避免理性模型和渐进模型的缺陷的一种决策模型。可以说,它是这两个模型的一个“混合”模型。 然而,这个模型的一个致命缺陷是,连艾兹尼自己也不清楚在实际中如何彻底使用 二、简答题 1、英国型地方政府组织的特点:英国型地方政府是一种以地方议会为 中心的分权制地方政府模式 在英国,地方政府是指地方居民选举产生的负责管理法律规定属于某一地方的行政事务并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行政组织。英国地方政府特点是: 1.地方自治观念由来已久,其形成和发展受到洛克、边沁等思想家自由、平等理念和功利主义学说的深远影响。2.地方政府具有法律人格和独立地位,它能以自己的名义享受权利、承担义务。3.地方政府以地方议会为核心之代表机关,各级地方议会由选举产生之议员组成,但地方议会内部的各种委员会是实际处理议会事务的机构,并由议会任命

《行政学导论》期末复习

第一节导论 行政管理学:是以行政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2.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 4.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5.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探讨和发现行政活动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行政管理的性质和特点:1.行使公共权力——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管理公共事务——社会性、广泛性和权变性 3.谋求公共利益——服务性、非赢利性、整体性和全局性 4.承担公共责任——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又被称为传统管理时期,从1887年到1930年。 威尔逊《行政研究》,1887,标志着行政学的诞生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 ,“行政二分法” 怀特《行政学导论》,1926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行政管理之父;韦伯,1911,《论官僚制》,组织管理之父。) 第二阶段是成长阶段,又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大致从1930年到1960年。 行为科学—“社会人”—“经济人”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巴纳德的动态平衡理论、麦克雷戈的X—Y理论等等。 第三阶段是科学化阶段,称为现代化管理时期,大致从1960年到1980年。 系统理论—系统科学阶段—“全面的人”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等等。 第四阶段是新公共管理发展阶段,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 主要特征:公共性、国家意志、依法行政、民主行政、公平行政、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1)强调尊君(2)主张重民(3)重视治吏 第二节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和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管辖区域上划分,行政环境可划分为国际行政环境与国内行政环境。也可以划分为中央行政环境与地方行政环境。 不同结果程度上划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良性结果的行政环境、恶性结果的行政环境、良性结果与恶性结果相互兼有的行政环境。 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斯,最早提出行政生态研究,发表了《政府生态学》1952年,美国夏威夷大学,里格斯,在此基础上于1961年发表了《行政生态学》一书。 行政环境的特点:复杂性、差异性、综合性、层次性、变异性。 行政生态模式:(1)融合型: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2)衍射型: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3)

自考行政管理学重点教学总结

自考行政管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概述 一、行政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1、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2、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3、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行政管理,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管理的总和。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2、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3、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三、当代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威尔逊《行政研究》;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和怀特《行政学导论》;法约尔《工业管理及一般管理》;马克斯?韦伯;泰罗。) 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学派、系统学派等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代表性的理论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 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为代表的行下管理学。(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后果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等。) 四、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规范方法; 2、经验方法; 3、案例方法; 4、比较方法。 第二章行政环境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二、行政环境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三、行政环境的类型: 1、以环境因素的形成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标准,行政环境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2、根据特定行政系统的作用与影响层次,可以把行政不环境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种类型。 3、以行政区划或者说一国政府的管辖区域为标准,行政环境因素还常常被分成: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两种类型。 四、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提出的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 1、首先是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 2、其次是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 3、再次是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五、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4、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六、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3、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三章行政权力 一、权力的分类: 1、从权力特性看,权力可分为:本原性权力和从属性权力 2、根据权力主体及目的,权力可分为: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力 3、根据权力的作用领域,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社会权力。 二、行政权力的概念: 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性权力、从属权力,也是一种政治权力,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力量。 三、行政权力的基本特征: 1)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以及被授予行政管理权限的非政府组织。 2)行政权力的客体是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所有的公民及由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 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意志。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强制力。 四、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 1)强制力 2)诱导力 3)组织制度 4)信息 5)个人因素 五、行政权力的特性: 1、公共性, 2、执性性, 3、有限性。 六、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

比较行政学

一、明确主题 在这些年国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中选取“非典型肺炎”和“5.12汶川地震”为例,并围绕着中国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展开各方面的比较,归纳其异同,总结出优缺点,提出建议。 二、核心概念 1.公共危机: “危机”一词最早来源于医学术语,本来指人濒临死亡的那种状态,后来其适用对象不断扩大,含义也随之扩张。从字面上看,危机是指由意外事件引起的危险和紧急状态。《韦伯辞典》对危机的定义是: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关键时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危机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危险的祸根,二是指严重的困难关头。 在管理学领域中,也有很多专家对危机下了定义,其中赫尔曼认为:“危机是一种情境状态,其发生出乎决策主体意料,并威胁到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而决策主体在改变决策之间可获得的反应时间有限。”①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②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人员、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③我国学者薛澜等在总结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危机界定为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作为决策者的组织(核心单元为政府)所认定的社会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面临严重威胁,突发紧急事件以及不确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紧张和压力,为使组织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由上述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危机一般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从过程角度出发,把危机界定为对社会系统造成压力的紧张状态,另一种是从事件的角度出发,把危机界定为紧急事件。公共危机作为危机的一种,同企业或其他组织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影响对象上,公共危机事件会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损害的是全体公众的共同利益。而作为公共事务的处理者,政府理应承担起应对公共危机的主要职责,同时需要各类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等多种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配合,共同治理。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本课程的试题类型: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6种。卷面成绩100分。 2、具体分值和结构分布: 一、填空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上。 2、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3、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立法、、和司法三种权力。 4、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这是公共组织与其他私营部门的主要区别之一。 5、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 6、在我国,是公共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由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7、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 8、一般来说,管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比,管理幅度越则管理层次越;相反,管理幅度越,则管理层次越。 9、政府的政治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和职能。 10、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同时,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能动作用,它可以影响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 11、行政领导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行政领导者、和行政领导环境三者有机组成的,缺一不可。 1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行政体制的惰性,是由其演变而来。 13、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14、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级。 15、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在法律制度上规定领导中国各级人民政府。 1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17、国家公务员的回避一般包括公务回避、和任职回避。 18、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选任制、、考任制和四种。 19、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改为国务院。 20、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被称为。 21、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条件包括的内容是年龄条件、以及身体与精神状况。 22、中国地方政府是以为原则的政府形式。 23、行政决策一般有两种决策方式即和个人决策。 24、行政处分的种类分为警告、、记大过、、撤职和。 25、科学管理实际的组织理论,也叫组织理论。它产生并形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 26、政控制的起点。 27、专家咨询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28、行政领导者分为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四种。 29、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 30、行政监察的对象是国家、国家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31、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中规定了国家公务员调配的四种基本形式是调任、、轮换和。 32、舆论监督的主体为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 33、检察机关对行政管理的监督主要体现为和监督两方面。 34、是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实际权力的把持者。 35、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和地方各级预算,组成国家预算,具有法律效率。

2019电大行政组织学作业答案

《行政组织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我国进行的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第一次: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 第五次:2003年 2003年的第五次改革——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 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7项主要任务是: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4、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5、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6、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7、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第六次:2008年 2008年进行了第六次改革---新时期以来的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具体内容包括: 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加强能源管理机构。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组建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民用航空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不再保留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建国家公务员局,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不再保留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再保留建设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明确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 国务院这轮机构改革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体现了积极稳妥的指导思想。

春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说明

《公共行政学》课程 期末复习的说明 根据中央电大《行政管理学》课程期末考试的安排, 现将本课程期末复习与期末考试的有关问题加以说明: 1、《行政管理学》课程使用中央电大教材——《公共行政学》( 第二版) ( 齐明山主编) 课程内容有几点重要变化: 第一、教材新增加一章内容, 即”行政改革”; 第二、每一章节从体系到内容都是全新的阐述; 第三、每一章后的综合练习题大量增加; 新教材、新内容要求各分校、工作站务必加强管理, 组织好课程教学与期末复习。 2、四次作业一定要认真完成。特别是作业中的论述题, 要求在答案要点的基础上, 从教材和实践上给予展开。 注意: 物业管理专业的作业当前也采用中央电大的形成性考核练习册, 请分校注意购买。 3、本课程期末复习, 同学们能够参考: ( 1) 中央电大录制了《行政管理学》课程的音像课, 共20节, 由齐明山教授讲授。

( 2) 中央电大发行的《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期末复习指导》对本课程的期末考试题型和考核要求做了说明, 并对课程的主要内容, 作了分层次的归类分析。而且, 提供了全教材的综合练习。 ( 3) 《公共行政学学习指导》( 第二版) 该辅助教材比较清晰的展示了课程各章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每一章都有完整的内容练习, 包括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题和论述题的习题及部分答案。 《学习指导书》是本课程最主要的学习和复习的辅助材料。 ( 4) 春, 北京电大录制了《公共行政学》课程的全程流媒体课, 共有44节课。内容包括: 课程导学, 课程16章内容的讲解, 各章的案例分析, 作业讲评, 以及期末复习和重点难点问题的讲解。 流媒体课以IP课件形式挂到北京电大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网上, 同学们能够自己收看学习。 ( 5) 中央电大在线平台和北京电大在线平台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辅导栏目中都有文本学习资料, 同学们能够学习使用, 也能够下载复习。 ( 6) 同学们务必注意, 课程的主教材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学

西方行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单项 1.威尔逊(美)——《国会制政体》《行政学研究》《国家》《美国的宪法政府》 《美国人民的历史》 2.古德诺(美)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比较行政法》《政治与行政》 3.韦伯(德)“官僚制”理论——博士论文《中世纪贸易商社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社会学论文集》《政治论文集》《国家社会学》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计件工资制》《工场管理》《效率的福音》《科学管理原理》(最为著名) 5.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论管理的一般原则》《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邮电部门的改革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公共精神的觉醒》《国家行政理论》(被认为对行政管理作出大贡献,收入古利克和厄威克的《行政科学文集》) 6.怀特的系统化行政学理论框架——《行政学概论》(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 《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联邦主义者》《外国公务员制度》 7.古利克一体化行政管理思想——《组织理论评论》《行政原则》《公共行政的下一步》《科学、价值观与公共行政》,与厄威克合编《行政科学文集》 8.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行政科学文集》(与古利克合编,有重要影响力)《动态管理》《行政要素》《科学的组织原则》《管理备要》 9.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新国家》《创造性的经验》《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建设性冲突》《发号施令》《领导者和专家》《权威的基础》《领导的必要因素》《协作》《控制过程》,并有著名《动态行政管理》《自由与协调》论文集 10.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理论——最早运用“系统”观点组织概念——《组织职能》

西南大学18秋《0717比较行政学》机考大作业

考试剩余开始计时.. 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问答题 1 2 3 已做未做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课程名称:(0717)《比较行政学》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姓名:潘丕能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2.0分,共20.0分) 1. 行政人员道德修养的内容不包括 A.社会主义道德 B.专业技能 C.健全的心理素质 D.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代表行政授权的结构形式是 A.行政权力的横向结构 B.行政法律制度 C.行政职位 D.行政权力的纵向结构 3. 农林水利管理属于政府职能中的 A.公共安全管理 B.经济管理 C.生态管理 D.公共服务管理 4. 主管我国公共预算的的政府部门是 A.国家统计局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 C.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D..财政部 5. 以下表现属于政府失灵的是 A.垄断 B.外部效应 C.失业 D.公共政策失误 6. 行政责任的表现为 A.职业责任 B.公共责任 C.职务责任 D.职业责任和职务责任 7. 行政制度创新类型的划分依据不包括() A.以行政能力为导向 B.以目标为导向 C.以民主为导向 D.以资源配置为导向

8. 行政权力结构的二元要素指的是 A.一般行政权力和特殊行政权力 B.特殊行政权力和具体行政权力 C.一般行政权力和具体行政权力 D.抽象行政权力和具体行政权力 9. 依据人事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可将人事机构划分为 A.决策和综合管理型 B.部内制、部外制和折中制 C.监督和仲裁型 D.协调和咨询型 10. 以下属于我国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是 A.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税收体制 B.强化市场执法 C.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 D.严格市场准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3.0分,共30.0分) 1. 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的一般准备活动包括 A.计划准备 B.人员准备 C.物质准备 D..思想准备 2. 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 A.政策目标 B.政策标准 C..政策效果 D.政策方案 3. 行政改革模式根据价值取向分 A..以外延为主的行政改革 B.以民主为典范的改革 C.以理性为典范的改革 D.以组织为中心的改革 4. 我国《国家公务员法》规定 A.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 B.国家行政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 C.按照学历高低录用 D.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 5. 我国的民意表达渠道有 A.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 B.网络 C. 听证会 D.信访 6. 行政决策按决策问题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后果的确定程度划分为 A.常规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确定型决策 7. 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A. 税收收入 B.其他收入 C.企业收入 D.公债收入 8. 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包括 A.预防

电大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电大行政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纲鉴易知录》上。 2、提出管理五项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亨利?法约尔。 3、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 4、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这是公共组织与其他私营部门的主要区别之一。 5、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 央政府组织。 6、在我国,为人民服务是公共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由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 决定的。 7、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怀特。 8、一般来说,管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 9、政府的政治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和民主职能。 10、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同时,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能动作用,它可以影响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 11、行政领导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行政领导者、被领导者和行政领导环境三者有机组成的,缺一不可。 1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也就是行政体制的惰性,是由其稳定性演变而来。 13、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价值观是组 织文化的核心。 14、我国国家公务员的级别分为15 级。 15、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在法律制度上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各级人民政府。 1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17、国家公务员的回避一般包括公务回避、地区回避和任职回避。 18、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和聘任制四种。 19、1954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改政务院为国务院。

0717比较行政学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行政管理 2016年12月 课程名称【编号】:比较行政学【0717】 A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一、大作业题目:(共5题,任选4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论述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 2、论述未来行政组织的发展趋势。 3、论述职位分类的步骤。 4、论述行政权力的类型。 5、论述行政决策的原则与程序。 大作业要求(包括格式、字数、字体等): 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每一个答题要点一段,要对要点进行阐述,并结合实际回答。1、论述行政体系的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 答:主观结构是由行政权力、行政法律、行政政策和行政管理方法等主观要素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客观结构是由行政体制、行政组织、行政机构和行政人事资源等物质性客观要素构成的;价值结构是指由行政意志、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和行政人格等要素所构成的一个调节系统。 2、论述未来行政组织的发展趋势 答:(1)行政组织的环境将更为动荡和复杂。知识经济、网络社会、全球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秩序。因此,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的环境变得更为动荡和复杂。如何解决巨大的不确定和复杂性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议题,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则成为组织管理者的核心能力。 (2)知识管理的兴起与发展。考虑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价值,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与永续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管理并非单指建立新部门、聘任新的人力资源,而是使组织内部的成员充分体认知识产生、分享与应用的重要性,使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知识得到有效管理。 (3)战略性管理的重要。面对更加动荡的环境,发展战略性管理则成为组织管理的另外一个趋向。战略性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更好的”战略性计划,而是在组织中将战略性变革扩大到变成与管理本身同义的方法。 (4)利用信息科技,创新服务型态与治理型态。随着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科技运用于行政组织的管理,利用科技改革政府,建立“电子化政府”已经成为各国的一个普遍趋势。科技应用,正在促进公共服务型态的转移,甚至于治理型态的变化。5、更为弹性、有机式的组织结构。当代世界和社会的许多问题,是按照等级原则建立的组织结构所无法解决的。传统的组织形式正在腐化,在许多领域,人们在创造不同的能够替代这种机械式组织的新形式,人们也赋予其不同的称号,如有机式组织、虚拟组织、网络组织、无缝隙组织、学习型组织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这种组织与传统的组织相比,更为开放,更富有弹性,更为灵活。

公共行政学复习(齐明山主编第二版)

公共行政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D.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C.公共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C,欧文)。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A.威尔逊)。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D.《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B.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B《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C.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工权分立思想的是(D.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3.1926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A.怀特)。 1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B.张金鉴)。 1.公共行政环境的(A.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B.里格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B.农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种公共行政模式是(D.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A.工业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D.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C《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眼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C.非赢利性)上。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D.29 )。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D.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A.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3.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A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B.美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C.半总统制)。 6.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B瑞士)。 7.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D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8.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B.德国)国的地方政府。 9.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特殊型)的行政区。 10.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C.特殊型)的行政区。 1.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D.选任制)。2.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A.委任制)。 3.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D.委任制)。4.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C.考任制)。 5.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A.决策权力)。 6.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B.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1.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C.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2.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B.部外制)类型。. 3.部外制是(D.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4.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国家有(A.英国)。 5.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B.中国)。 6.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D.英国)。 8.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B.美)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D.2006年1月1日)。1.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A.临时方案)。 2.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B.追踪方案)。3.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4.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D.领导决策系统)。 1.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A.准备阶段)。 2.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B.实施阶段)。 2.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C.纠正偏差)4.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B.横向沟通)。 5.(D.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6.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A.确定评估对象)。1.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A.社会监督)。2.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D.跟踪监督)。 3.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C.事先)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4.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C.行政监察机关)调查处理。 5.对监督对象构成犯罪的案件,由(B.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6.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子处分的,由(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给予处分 7.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国家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B.行政监察机)给子政纪处分。 8.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A.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1、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D、中央预算)。 2、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税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A、2003年1月1日)。 1.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C.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2.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B.30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1.目标管理方法是(D.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从20世纪(C.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1.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A.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公共产品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 2'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如何从公共行政过渡到公共管理的?]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建构→转型 ·公共选择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 △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 政治领域:政策制定 行政领域:政策执行 主张对公共行政学进行独立研究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的官僚制理论. 从组织体制的角度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神秘化组织、传统组织、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是权威行使的基础 被领导者对权威的服从实质上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只有与这种合理合法的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 “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合理的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形式正规的

决策文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综上,行政应具有独立地位,公共行政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地排除政治性因素。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提出为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的内容: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标准化的工具,经测算规定的工作定额.....) 科学管理原理同样适应于行政邻域 意义: 建立了专业化和普遍化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与理性官僚制相一致。按照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层级式管理结构就是官僚制组织结构。——————————————————————————————————△怀特的系统化公共行政理论 认为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原则→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知识系统和理论原则 完成了公共行政研究系统化的历史性任务,使传统公共行政思想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为公共行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使公共行政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学化公共行政原则 提出了公共行政原则 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行政问题→发现“行政原则” △福莱特的动态化公共行政理论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之间起着桥梁作用 研究人的问题 注意对包含在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动机的分析,注意对一个人在他本身所处组织群体中的种种反应作出分析。组织、权力和领导等问题都是从人的角度来对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组织运作的一般问题上。“协调”是管理的核心。

西方行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西方行政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单项 1.威尔逊——《国会制政体》《行政学研究》《国家》《美国的宪法政府》《美国人民的历史》 2.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比较行政法》《政治与行政》 3.韦伯“官僚制”理论——博士论文《中世纪贸易商社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社会学论文集》《政治论文集》《国家社会学》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计件工资制》《工场管理》《效率的福音》《科学管理原理》 5.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论管理的一般原则》《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邮电部门的改革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公共精神的觉醒》《国家行政理论》 6.怀特的系统化行政学理论框架——《行政学概论》《近代公共行政的趋势》《联邦主义者》《外国公务员制度》 7.古利克一体化行政管理思想——《组织理论评论》《行政原则》《公共行政的下一步》《科学、价值观与公共行政》,与厄威克合编《行政科学文集》

8.厄威克的系统化行政管理原则——《行政科学文集》《动态管理》《行政要素》《科学的组织原则》《管理备要》 9.福莱特的动态行政管理理论——《新国家》《创造性的经验》《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建设性冲突》《发号施令》《领导者和专家》《权威的基础》《领导的必要因素》《协作》《控制过程》,并有著名《动态行政管理》《自与协调》论文集 10.巴纳德系统行政组织理论——最早运用“系统”观点组织概念——《组织职能》《经理人员职能》 13.维尔达夫斯基的公共预算理论——《预算过程与政治》《预算:预算过程的比较理论》《怎么限制政府开支》《赤字与公共利益》《预算过程的新政治》 14.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民众行政理论家”——系列文章以专集形式出版,取名为 《帕金森定律及关于行政的其他研究》 15.麦戈雷格的人事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的经典论文,提出Y理论——《企业的人性方面》《领导和激励》《职业的经理》 16.沃尔多的综合折中行政观——荣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莫舍奖与伯奇菲尔德奖——美国行政学会以他的名字设立了美国行政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大奖“沃尔多奖”——《行政国家》《组织与行政的新观点》《骚乱时代的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