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5页《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本课教学的重点:计算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难点: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及经过的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认识了时、分、秒及时间单位的进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

三、说教法

1、如何突出重点: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某个学生早晨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再找三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家和到校的时间,计算经过的时间。最后让学生总结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计算我们学校早自习和第一节课用的时间,来巩固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

如何突破难点:通过画时间轴,标出某时刻,及经过的间,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时刻和经过时间的概念,进而学会本节重点内容。

2、学思路和策略上,我选择了发现教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展示学生上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调

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课件呈现由易到难的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并能够及时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有充足的对照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使课堂更有效率。

四、说学法

1、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心理、思维发展水平还不高,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2、学生在以前学习时、分、秒的时候都是通过直观教学,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完成的。

3、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饶有兴趣的学习比较抽象时刻、和经过时间得计算问题,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观察、操作、讨论、概括、自主探究得到新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和我们生活接触最多的三个时间单位。请说一说是哪些时间单位,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爱继续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时间的计算。(设计意图:复习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例一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同时也为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识

1.教学例一

(1)出示:2小时=()分

大家想一想括号里应该填多少?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谁来说一说。

两个60为什么就是120?你是怎样算的?

预测:1、60+60=120 2、60*2=12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自然的引入例一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同时通过教师的一再追问,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述出来,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3时=()分 4分=()秒

分别找一位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及时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巩固时

间单位之间的进率)

2.教学例二

(1)出示某学生早上离家的时间7:15和到校的时间7:30,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预测: A.分针从3走到6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B.30-15=15分钟

措施: A.让学生在钟表上实际拨动分针,观察分针走了多少个大格。

B.如果学生想不到这方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时间轴,同时也让学生感知一下时刻与经过的时间之间的不同。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7:15、7:30及通过A种方法得到的经过的时间可以得出用30-15=15(分钟)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计算某同学从家出发到学校经过的时间,目的是让他们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具体计算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通过让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新知识。)

(2)及时练习

让学生列举自己从家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算一算自己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找三个同学说一说怎么想的。最后,由学生总结出求经过的时间有什么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由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从家到学校经过的时间。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安排是为了突出重点。在通过例题和这一练习,由学生总结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达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目的)

(三)练习

1.出示本校作息时间表的一部分: 7:30-8:20早自习 8:20-9:00第一节课问早自习用了多少时间?第一节课用了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减法计算经过的时间,同时也知道在不够减的时候借1当60,在这里多问问为什么,以突破练习中的这一难点。)

2.师:课间有十分钟,你知道第二节课是几点上课吗?生:9:10 师:每节课都是40 分钟,你知道第二节课几点下课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如何求结束时刻的时间,可以通过时间轴让学生加深理解,并总结出结束时刻的计算方法。)

3.让学生计算间操9:50-10:25所用时间

(设计意图:巩固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及借1当60的原因)

4.依次让学生完成作息时间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补充作息时间表来巩固如何求结束时刻的时间。)

5.上午11:30同学门在做什么?下午2:10同学们正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看时间轴进一步理解时刻的含义,突出难点。)

6.如果你从家到学校要走10 分钟,你最晚什么时候从家出发?

(设计意图:此题可以作为拔高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答案,并总结可是时间的求法。)

师:看来时间的计算和我们有很密切的关系,在许多时候都用的上。

出示第5页做一做、第6页5题

(设计意图:这两道题就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了这些知识能有什么用,这两道题可以机动处理,如有时间纠结决如没有时间可作为作业)

(四)小结: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所学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武冈市邓元泰镇中学潘用江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对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2、实验重难点 重点知识: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 (2)会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难点知识: 如何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实验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

②、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 有关的物理现象。 ③、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使学生学会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学生体验:实验桌上放着两个完全相同的铝块和铅块,你能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简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简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正确使用天平、量筒能做到尽量周全.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通过实验,间接地利用公式测量物体. 2.观察法:用正确的方法给天平和量筒读数. 教具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水、铁块、铜块、铝块、细线、花岗岩、刻度尺、三角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测量?用什么仪器可以测量密度? [生]可以先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然后用量简测出液体的体积,根据密度的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一下测量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今天,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测物体的密度.同学们先分组(三人一组). [师]大家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这样一些实验器材:天平一架,砝码一盒,量筒一只,烧杯中装有水、铁块、铜块、铝块各一个,另外还有一根细线,一块花岗岩,一副三角板,刻度尺. [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投影] 一、测铝块、铁块、铜块的密度. 二、测水的密度. 三、测不规则物体――花岗岩矿石的密度. [师]根据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们会测吗? [生]测三种金属圆柱体的密度分为几步: (1)先用天平测出铜、铁、铝各自的质量. (2)接下来测三个物体的体积. 即上节课讲过的,采用体积差的方法测它的体积:即先用量简量取一定量的水,记下示数V1,将物块全部浸入水中,再记下这时的示数V2.所以囱块的体积即为V2-V1. [师]讲得非常好.下面提一个问题:能不能先测体积后测质量? [生]这要看怎样测体积了,如果是采用第一种方法测体积,则先测体积还是先测质量都无所谓,如果是采用第二种方法测体积,则必须先测质量,后测体积.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如果采用后一种方法测体积,则物块要沾上水,我们知道,天平在使用时是不能沾上水的,同时物块沾上水后质量有可能会变大,因此应测质量后测体积,[师]总结得非常精彩.通过大家群策群力,我们已经找到了测铁块、铜块、铝块密度的方法.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测量中.由于仪器、操作方法及操作人的因素影响,必定会产生一些误差.如何来减小这些误差呢? [生]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改进测量工具、完善测量手段等,但我认为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办到的还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最有效. [师]说得很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是一种有效地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测几次好呢? [生]三次为宜. [师]对,咱们做本实验时三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误差. [生]今后的实验过程中是不是都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呢?

(完整word版)简单的时间计算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67—68页信息窗1第2个红点及“自主练习”第3—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钟表、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继续到天文馆看看还有哪些新知识等 待我们去发现? 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我们 是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 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 法表示时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 预设1:天文馆的开馆时间是8:30~16:30 预设2: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

《宇宙旅行》 9:00 《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10:30 《奇妙的星空》 15:00 《小丽访问哈勃》 15:45 引导: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 问题1:天文馆每天开馆多长时间? 问题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 问题3:《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 …… 引导: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引导: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请大家尝试解决:开馆时间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 (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要测出物质的密度,根据公式ρ=m/V,测出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体积,就可以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师生互答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精编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并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密度表可以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只要测量出它的度,把测量的密度跟密度表中的密度值一比较,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物质了。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时间的计算》说课稿 大家好!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62页、63页《时间的计算》这一课题。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加强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发展”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时间的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时间换算的方法,正确地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本课教学的重点:计算间隔不超过1小时的两个时刻之间经过的时间。 难点: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及经过的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认识了时、分、秒及时间单位的进率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 三、说教法 1、如何突出重点: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某个学生早晨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再找三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离家和到校的时间,计算经过的时间。最后让学生总结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再通过让学生计算我们学校早自习和第一节课用的时间,来巩固经过时间得计算方法。 如何突破难点:通过画时间轴,标出某时刻,及经过的间,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时刻和经过时间的概念,进而学会本节重点内容。 2、学思路和策略上,我选择了发现教学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在思维活动的组织上采取由实例列算式抽象的方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方法,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展示学生上学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课件呈现由易到难的题目,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并能够及时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有充足的对照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使课堂更有效率。 四、说学法 1、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心理、思维发展水平还不高,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完整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天长市中小学教师物理实验说课评选 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0一六年四月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这节内容我是按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117页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性实验课,是对天平和量筒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前面两节所学的天平的使用,和对量筒的正确运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 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2)知道一些测密度的原理,能合理设计出测量的步骤;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两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难点:利用公式ρ=m/V进行有关实验去解决密度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测出待测物质的密度,加上本节教材中又没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这也就需要和学生先讨论如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将所要测的各个量具体实验得出。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实验室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以及物质密度与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刚刚接触密度这个概念的初中生来说,对密度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不透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再给学生补充必要的学习方法。

《简单的时间计算》练习题

练习题 1.想一想,填一填。 (1)时针从12起走到5,是( )小时; 时针从2起走到9,是( )小时。 (2)分针从12起走到4,是( )分钟; 分针从3起走到9,是( )分钟。 2.在○内填上 “>”“<”或“=”。 1时○100分 1时40分○60分 150分○2时 300分○5时 4时○4分 2时25分○225分 3.做晚餐。 15分钟 10分钟 5分钟 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好三件事,算一算,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4.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辆火车从7:15出发,行驶了3小时20分到站,到站时刻是( ) ①10:55 ②10:35 ③11:25 (2)水上游艇每次限坐20分钟,小明11:30下艇,想一想他上艇的时刻( ) ①11:50 ②11:10 ③10:50 5.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一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15分钟。 ( ) (2)小明下午2:00到校,4:30分放学,在校时间是2小时30分。( ) (3)12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

参考答案: 1.想一想,填一填。 (1)时针从12起走到5,是( 5 )小时; 时针从2起走到9,是( 7 )小时。 (2)分针从12起走到4,是( 20 )分钟; 分针从3起走到9,是( 30 )分钟。 2.在○内填上 “>”“<”或“=”。 1时< 100分 1时40分>60分 150分>2时 300分= 5时 4时>4分 2时25分<225分 3 15分钟 10分钟 5 分钟 合理地安排时间做好三件事,算一算,最少需要多少分钟? 先烧水,烧水的同时再摘菜、淘米,一共需要15分钟。 4.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 (1)一辆火车从7:15出发,行驶了3小时20分到站,到站时刻是( ② ) ①10:55 ②10:35 ③11:25 (2)水上游艇每次限坐20分钟,小明11:30下艇,想一想他上艇的时刻(③ ) ①11:50 ②10:50 ③11:10 5.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一人唱一首歌要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15分钟。( × ) (2)小明下午2:00到校,4:30分放学,在校时间是2小时30分。( √ ) (3)12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 )

。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 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小学数学《年月日》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年月日》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年月日这一单元 的内容之一。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二年 级已经学过与他们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时、分、秒。随 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 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的时间观念 的基础,理解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借助一定的 想像力。因而教材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教材先组织学生利用年历进行活动,并注意联系 实际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 闰年的基本含义及相互关系。接着给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 的判断方法及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 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归纳整理出所学时间单位的一览表,以便学生记忆时间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为应用到今后的生 活和学习中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说学生) 我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时间单位时、分、秒方

面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 的感性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且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学 中,学生可能对年、月、日概念有理解上的困难,对此,我 将利用课件进行三球运动的演示。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 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有关年、月、 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 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阐述,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 和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本着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 念,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 月,平年、闰年,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平年、 闰年。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通过探索 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数感,培养学生认 真观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 会合作、交流与简单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

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

7.3探究: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探究:物质的密度 邛崃市宝林中学郑睽 一、教材和学情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的第七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鉴别外表相同,实质不同的物体这一问题开始,用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讨论得出密度公式和单位,进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并找寻特点进入密度知识的应用,通过练习的形式将之具体化: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来研究空心问题。 2、学生情况 我所教学生现阶段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已建立了“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不正确概念。大多数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科学探究的经验相当欠缺,本课将通过猜想、实验、讨论、辨析、归纳、交流和训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和比较概括的方法,认识到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体会比值定义法在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把有关密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密度计算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难点:让学生相对完整地体验对一个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二、教学方法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作为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初二学生

有关0的运算的说课稿

《有关0的运算》说课稿(张英英)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5 课时“有关0的运算”。 一、说教学达标情况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零散地学习了有关0的四则运算,并从大量的实际计算中感受到0 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性,只是还不能将它们系统概括出来。基于以上,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3点: 1、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并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利用0的特性进行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帮助学生将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他们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从刚才的教学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学生基本能概括总结出“0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性”,并能运用这些特性进行四则运算。 二、说教法运用情况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迁移法、类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法等,通过由旧知引入,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了“有关0的运算”,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培养了他们归分析概括、归纳整理及看书质疑的能力。 (1)首先用一组有关0的口算题引入,不仅让学生落实了口算训练,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0有关,易学易懂,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归纳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的能力。由于学生已经会正确计算有关0的运算,从计算中也感受到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性,只是还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而且这些知识点在头脑中也只是零散的存在,所以本节课我设计通过一个“记录单”来帮助学生分类整理和归纳。 从刚才的教学看,学生首先通过口算有关0的式题,在口算的过程中,唤醒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性”的记忆;紧接着根据算式的分类,让他们感受到这些知识要按四则运算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根据分类的结果,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归纳、举例说明、展示汇报,师生共同整理出有关0的运算。在展示汇报时,教师还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对特性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在加法中,“一个数”表示的是哪些数?以帮助学生对特性的全面理解。整个教学流程清晰自然,以学生为主体,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始终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3)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选择了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其目的是想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同时也让孩子们有一个交

物体密度的测量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密度公式

四年级数学:《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卫星运行时间》,首先我对本节课的教材来做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第一课时,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位于书本的第33页到34页。 卫星运行时间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要求,对乘法的整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算意义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充分的交流。 而教材中呈现的情境虽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通过媒体、网络和书籍已经了解了许多相关的知识,通过情境教学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

的教学目标: 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竖式计算。 难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技巧和算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教法: 《卫星运行时间》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拓展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习本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在教法上,我采取自主探索、观察的教法来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操作、思考等辅助教学方式。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优秀说课稿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优秀说课稿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合作探究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像效果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充分给予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展开“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探究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的能力,努力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P97、98)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观察与实验,自主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科学知识打好基础。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关键是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关键,本节课采用网页型课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氛围,使学生从探究中自主感知、体验长方形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1、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西谚说:“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虽然教师可以通过纪律或训斥的方式把学生“拴”在教室里,你却无法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因此,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借助多媒体分析事物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和完整的概念。 在教学中,许多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或者对学生来说是高度抽象的知识,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显示出来,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用动画动态展示了长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马上就猜想出长方形的面积的变化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3、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六章《密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深化了质量这一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全册而言为今后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做准备,并且“比值定义法”是今后学习很多物理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把“密度”列为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简 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用“比值定义 法”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 拓展,同时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我将重点确定为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并会进行简单计算。难点为通过探究实验对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二、教法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认为: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与学习科学知识同等重要的,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所以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用多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天平、量筒、立方体组、铁钉、铁球、细线、烧杯、水。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物质的气味、颜色等特征来区别不同物质,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是对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以及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没有涉及。所以这节课要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 学法指导: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学以致用—回放反思—作业设计 (一)激趣导入 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是《汶川不相信眼泪》的电影片段,在生活中的房屋是用钢筋水泥建成的,那影视拍摄中如果也使用这样的材料,就会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