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1]。髌骨是全身最大

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为膝关节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性能。髌骨位置表浅,只有皮肤、薄层皮下组织及髌前滑囊在髌骨之上,故髌骨易因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而损伤。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繁多,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的目的是保留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建其伸膝装置、术后早期活动及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Heppenstall[2]提出的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①骨折的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骨折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直至骨折端愈合;③应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④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文通过探讨各种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1、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伸膝

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髌骨上连股四头肌,下通过髌腱连接于胫骨结节,一部分股四头肌腱膜纤维延续过髌骨表面并与髌腱融合。髌骨上只有皮肤、很薄的皮下组织和髌前滑囊覆盖,这种解剖特点使髌骨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摔倒时容易损伤。髌骨后方是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软骨面成关节,其中央有一纵嵴与股骨髁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厚,外侧部较宽。其内侧的纵嵴又将内侧部分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髌骨的力学作用是机械性地使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对胫骨施加作用力, 以改变

其作用方向[3]。Kaufer[4]明确指出其生物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作为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将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传向髌腱;其次它有效的增加了伸膝装置对于膝关节屈伸轴点的杠杆力臂,从而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加强其机械效益。髌骨为膝关节提供了伸膝装置的弯矩作用力臂, 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 在膝关节屈曲早期, 伸直时髌骨可增加股四头肌力臂30% , 到弯曲30°时增加15% [5]。髌骨随其运动受力亦不相同,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受到来自股四头肌的轴向拉力和髌腱的反向作用力, 受力为张应力,而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 ,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关节接触,髌骨受多个方向力的作用, 除了前方的轴向拉力外, 还有来自后方与股骨髁相抵的压力, 此时受力为压应力,髌骨关节呈三点受力。三点受力导致髌骨前方产生为张力,同时被股四头肌的收缩而加强。Carpenter等[6]研究证实, 正是屈膝时作用在髌骨上的三向受力进而导致了许多骨折的发生。

2、髌骨骨折的分型

AO 根据髌骨骨折的部位和是否损伤伸膝装置, 将髌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波及部分关节面骨折, 以及波及关节面和伸膝装置骨折 3 型[7] 。王鹏建等[8]根据骨折块大小、数量进行量化性分型: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距离< 5 mm ,髌骨关节面移位< 2 mm , 或虽有移位, 但骨折位于髌骨下极且未涉及关节面。Ⅱ型: 骨折为2 块, 呈横形、斜形或纵形,位于髌骨体中部,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mm。Ⅲ型: 粉碎性骨折,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 mm。其中, Ⅲ型又分为ⅢA、ⅢB、ⅢC 3 个亚型。ⅢA 型: 骨折为3 块, 骨折块≥10 mm2 ⅢB 型: 骨折为4 块以上, 大部分骨折块≥10 mm2 ⅢC 型: 骨折块数目多, 大部分骨折块< 10 mm2 。此种分型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准确率不高。而杨占辉等[9]针对髌骨和髌骨骨折的特点, 提出有移位髌骨骨折的术中分型及分型标准, 将有移位髌骨骨折分为5 型, 不包括无移位髌骨骨折且在术中进行骨折分型,此种分型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术前即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宝平等[10]认为儿童的套袖型骨折及髌骨骨软骨骨折也应纳入髌骨骨折。

3、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3.1非手术疗法

对于无移位的髌骨骨折,骨折移位少,关节面不平整较轻(分离<3-4mm,关节面不平<2mm)以及伸肌支持带损失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用长腿石膏托固定于膝伸直位4-6周后行患膝康复功能锻炼。Shabat S[11]等通过对6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治疗后研究认为髌骨骨折虽然属于关节内的骨折,但是经过及时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Braun W[12]等通过对40例保守治疗的伤后平均30.5月的随访发现80%的患者无膝关节疼痛;90%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徐飞等[13]将手术组和保守组各13例分为横断粉碎型和星状崩裂型两大类,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加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和手法复位自制髌圈加石膏托外固定加中药熏洗,对两大类型髌骨骨折的治疗总治愈率进行比较,手术治疗76.9%显著优于保守治疗53.8%。保守治疗髌骨骨折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其适应证狭窄,治疗疗程长、并发症多,所以除非患者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术后功能要求较低,一般不选择保守治疗。

3.2手术治疗

3.2.1髌骨全切除术及部分切除术

髌骨全切除术主要适用于严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 软骨广泛破坏,难于将其保留的患者。髌骨在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髌股关节软骨的适应性使其摩擦系数明显小于股四头肌腱或其他替代物,切除髌骨后必然会减少伸膝力矩,股四头肌肌力需增加30%方能代偿[14]。髌骨切除后一般将股四头肌肌腱下拉固定于胫骨粗隆或与髌韧带缝合, 石膏固定6周。Nordin M[15]等认为原则上应尽量避免髌骨的切除,保存膝关节的完整性。Muller EJ[16]等指出如果髌骨切除术已是必然的话,那么髌骨的切除术应该在早期完成。他对21个行髌骨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早期进行的髌骨切除术的患者膝关节评分为71分,而拖迟进行手术的患者膝关节评分只为63.8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肖展豪等[17]认为髌骨具有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伸直膝关节最后10~15°的滑车作用及维护膝关节的稳定、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的作用,应努力修复或重建,不能轻易切除。而且髌骨全切除者术后易引起股四头肌力弱, 活动受限, 肌腱直接在股骨滑车软骨上滑动, 易造成股骨髁软骨的磨损及股四头肌腱滑脱, 甚至发生断裂。髌骨部分切除后, 髌股关节接触而完全错格, 使该关节的载荷传导紊乱, 易发生晚期的创伤性关节炎。上述资料表明,对粉碎性髌骨骨折行髌骨切除术应取谨慎态度,尽量保证髌骨的完整性,充分恢复髌骨的功能。

3.2.2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髌骨骨折发生率高,占全身骨折损失的10%,如何恰当、灵活、有效地选择内固

定的方法及材料治疗髌骨骨折,迅速促进伤膝功能的恢复, 是摆在临床骨科医生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 将直接影响髌骨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膝关节的功能恢复。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繁多,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内固定术式进行综述如下:

3.2.2.1髌骨周缘环形缝扎

环形缝扎是多年来固定髌骨骨折的传统方法, 常用材料为粗丝线及钢丝,丝线环

扎与钢丝环扎力学原理一样,可使骨折块向髌骨中心聚集,对抗髌骨周围的张力,达到复位、固定之目的。此方法适用于髌骨粉碎骨折或有分离移位的髌骨中段横行骨折, 骨折复位后关节

面尚光滑完整者。此方法的缺点是钢丝穿过髌骨周围的软组织, 不能取得坚强的固定, 故术后必须石膏外固定4~ 6 周后才能进行膝关节活动。丝线环扎优点是手术简单易行、创伤小、且避免二次手术痛苦,特别适应于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周伟等[18]采用钢丝环扎18例(A 组)、AO张力带固定68例(B组)、改良张力带固定24例(C组)治疗髌骨骨折,术后随访4~12 个月, 三种方式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 ,A组并发症发生率38.89 %。B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9.4 %。C 组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恢复评定依照张春才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A 组优良率66.67 %; B 组优良率80.88 %; C 组优良率达100 %。叶添文等[19]采用医用钛缆环扎固定髌骨粉碎性骨折,平均随访22.4个月, 术后开始伸屈膝关节锻炼时间最早, 平均约5.6 d, 但医疗费用较贵, 应用改良的Bostman髌骨骨折临床疗效评分标准评估远期疗效, 钛缆环扎固定组优良率为95.1% , 明显高于对照组,认为钛缆系统对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牢靠, 具有膝关节锻炼时间早, 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此钛缆系统因价格昂贵,在基层推广及普及尚还有一定困难。

3.2.2.2张力带内固定术

张力带是工程学上的原则,指材料弯曲时产生结构内应力的减小,这一原则应用

于骨折内固定称张力带固定。张力带技术最早是由Weber BG推荐应用到骨科领域。利用钢丝张力带固定时将钢丝置于髌骨张力侧,使之在承受功能状负荷时,由于肌肉等收缩因素,使张力转变为动力,产生断端间轴向加压,不产旋转力,有利于内固定的稳定,允许早期活动。Pauels首先把张力带钢丝作为一种骨折内固定方法应用于临床。AO学派[20]对张力带技术进行了改进,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国内胥少汀等又将AO张力带进行了改良,改良AO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术中,有两根克氏针穿过髌骨骨折块,并各有一根钢丝固定,其固定作用强,不会因固定针在髌骨内的位置不对称而失去稳定性。临床上张力带技术因其固定可靠,经济低廉成为治疗横断型骨折和骨折块较大的粉碎性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方式,但此种内固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膝关节主动伸直时股四头肌几乎和髌韧带平行,此时作用于髌骨的主要是股四头肌的牵张力,Wu等[21]认为张力带对此种牵张力无效。临床上在股四头肌收缩时常会造成骨片的移位。方小飞等[22]通过对402例髌骨骨折治疗认为,张力带无论如何改良均难以克服如克氏针松动、针尾反复刺激皮肤引起疼痛、取内固定较麻烦等不足,且对髌骨粉碎性骨折不易固定。随着临床上各种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改良AO张力带的基础又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拓宽了张力带技术的应用前景。如:魏杰等[23] 将克氏针一端做一个环, 环绕的钢丝经过环, 收紧结扎后使钢丝和克氏针构成一个锁定结构, 可避免克氏针退出、钢丝松脱的现象。任永康等[24]采用多向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根据骨折类型、骨块多少及大小采用横形或斜形穿针法,,将多块连成大块,纵形粉碎连成横形,较大骨块穿针小骨块嵌压复位,每根针一根钢丝固定。可靠的固定为膝关节活动创造了条件,关节早期活动为粉碎性骨折在磨造中愈合奠定了基础,髌股关节的早期磨造也降低了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伍正根等[25]推荐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钢丝从克氏针孔穿过, 贴近髌骨缘, 使克氏针不能滑动,钢丝也不会脱套。此外克氏针由于未弯曲,术后也不会因为出现克氏针旋转而导致的相关并发症。王忠发等[26]采用丝线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此法是在髌骨内、外或上、下两侧垂直、水平或呈梯形钻孔,丝线穿过骨隧道后在髌前腱膜下穿过,其中两根分别打结,另外两根呈“8”字形交叉打结固定。该术式属于弹性固定,避免了“应力遮挡,骨质疏松”等现象,不干扰影像学检查,不需外固定和二次手术。但少数重度粉碎性骨折仍需行一段时间的外固定,影响膝关节的早期功能锻炼。可吸收张力带及空心钉张力带固定技术见下文叙述。

3.2.2.3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术

Berg[ 27 ]指出, 空心钉加8 号钢丝环扎, 同张力带克氏针钢丝的生物力学坚强

程度是一样的, 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也适用。Carpenter[28]等比较了几种常见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经生物力学测试证实AO张力带钢丝、单纯拉力螺钉、空心钉结合张力带的固定强度为395、554、732 N,得出结论为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力量最强。此外,此方法还具有不压迫股四头肌肌腱及髌腱、不影响股四头肌肌腱、髌腱血运;无钢丝滑脱、内固定失效和骨折再移位的危险等优点。修玉才[29]等以20具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制成骨折模型,用4种方法固定,以WD210E电子力学实验机测定4种内固定的抗张强度,骨折端分离1mm为固定失败,结果显示4种固定方法均能满足420N股四头肌收缩力,但与其他3种内固定方法相比,空心拉力螺钉抗张强度最大,AO张力带和胥氏张力带抗张强度最小,松质骨加压螺钉固定欠可靠。林源等[30]认为拉力空心钉及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其实是Lotke和Ecker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技术与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良好组合。在临床上,通过空心钉固定牢靠,且具有骨折端初始加压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此法较克氏针张力带相比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克氏针必须穿出髌骨及髌韧带,膝关节活动时可造成克氏针弯曲,而且克氏针没有螺纹,有时会出现滑移并刺激周围软组织,从而限制了膝关节的活动,甚至不得不取出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由于股四头肌、髌韧带等软组织衬垫,钢丝不能完全贴附于髌骨骨质,在反复受力作用下,易造成钢丝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空心加压螺钉对骨折块间有加压作用,不会像克氏针那样出现滑移现象。而且还可以精确测量、选择适当长度的空心钉,使空心钉尖端完全埋在髌骨骨质内,避免了如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时克氏针尾部经常刺激皮肤、影响膝关节活动的缺陷。多数学者认为髌骨横行骨折以及二分髌骨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为最佳适应证。但因空心钉体积较大,对骨质破坏较多,在较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存在一定缺陷。

3.2.2.4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术

镍钛形状记忆金属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Bueher[31]首先发现,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32],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上都得到充分的证实[33].于1990年经美国FDA批准为医疗设备并可以进入临床。近年来使用NiTi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得到迅速推广使用,其主要在于其具备以下突出优点:(1)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Ryhanen[34-36]等人对NiTi合金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细胞试验表明NiTi对成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但NiTi在细胞培养介质中最初的Ni离子释放速度比较高;体内软组织生物相容性试验表明NiTi对肌肉组织没有明显的毒性,其肌肉内、神经内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内截肢手术愈合、骨矿化和再成型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其骨组织相容性良好,可以在临床外科推广应用。Wever[37]等人及Hanawa[38]等人发现,,NiTi合金在人体模拟液中浸泡或在体内植入后表面存在钙磷层,即在氧化物钝化膜上生成了钙磷层,而钙磷是骨组织基本成分,NiTi合金表面生成钙磷层可以有效提高合金基体与骨组织的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性,是非常理想的人体生物功能材料。 (2)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许硕贵等[39]采用环氧树脂模拟实用状态的髌骨模型,经光弹性三维生物力学试验证实,NT-PC 对髌骨三维光弹模型所产生的应力以纵向主应力为主、横向主应力为辅、剪应力相对较小,并且应力分布比较全面,表明了其对粉碎性髌骨骨折的良好治疗作用;髌面部应力的存在对维持髌面解剖对位较为有利;髌骨下极的应力场证明了NT-PC 对髌尖骨折的独特治疗作用。另外,NT-PC 所产生的主、剪应力值的合理分布有利于维持骨折复位固定并促进骨折愈合。李贺君[40]等采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作蟹爪式聚髌器,并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髌骨横型骨折,蟹爪式聚髌器的固定作用明显优于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而且证实其具有加压内固定作用,加压能明显促进内固定的坚固性,通过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加压内固定,可增强骨折之间的接触摩擦力,加强接骨的稳定性,从而保护重建血液循环,容易使新骨跨越骨折间

隙,促进骨折愈合,不必作外固定,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肢体组织的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3)操作简便, 不需要螺母、螺钉、钢丝等辅助内固定器材,放置和取出无需特殊器械,缩短了手术时间,钻孔、楔入等医源性损伤可以降至最低,持续的抱聚力同时可大大缩短骨折的愈合周期。使用NiTi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①选择合适的髌骨爪, 过大易造成环抱不紧, 导致聚髌器松动, 过小易造成爪枝不能完全复形, 导致脱落。②溶液温度要适宜, 复温时应控制在40~ 45℃, 温度过高易造成组织损伤;③术中髌骨爪应紧贴髌骨上下缘,避免术后功能活动中因髌韧带及股四头肌键牵张致爪枝脱出。应在髌韧带及股四头肌腱在髌骨的附着部用尖刀切开至骨质, 使爪枝紧抓髌骨骨质。Dai KR[41]等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证实了NT-PC在髌骨骨折的治疗上,尤其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上效果突出。到目前为止,可认为是一种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

3.2.2.5篮网钢板内固定术

篮网钢板最早于1988年由Smiljani设计用以

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42]。篮板主要构造(见右图)[43]:正下方两个钉孔,前表面上方3爪,尖端向上可覆盖骨折线,下方7爪,中间3爪尖端弯曲向后上方,两侧各2爪,尖端弯曲向后,两侧各有1个侧钉孔。整体造型就像一个篮网一样,可兜住并固定粉碎性骨折块。Matejcic等[44]回顾性分析120例有移位的髌骨下极骨

折,其中应用篮网钢板的有71例,髌骨下极切除的有19例,篮网钢板组病人可术后早期即可功能锻炼,而且不需任何外固定措施。根据改良Cincinnati膝关节分级系统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对两组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显示篮板组患者疼痛少、恢复好,主动活动度大,髌骨高度恢复接近正常值,优良率90.1%,而髌骨下极切除组优良率仅73.5%。认为篮网钢板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中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据krkovic[43]报道,其生物力学研究证实篮网钢板会造成髌韧带短缩及损伤。

3.2.2.6 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

Cable-Pin系统是基于钢缆与螺钉相结合的内固定原理而设计出的新型内固定

物。一套完整的Cable-Pin系统包括: 2根直径1.3 mm长448 mm钢缆(Cable) , 其一端连接于1 枚4.0 mm半螺纹松质骨加压螺钉( Pin, 长度35 mm~60 mm)尾端, 另端连于一光滑细圆引针,2 枚固定钢索用束缚器,压折器,扭力加压手柄,T 形手柄,钢索剪,动力系统等。Cable-Pin 的设计结合了AO张力带技术原则与骨科材料的生物力学特点。一旦螺钉被植入骨中,骨折断端即获得纵向静力加压,钢缆较钢丝具有更优秀的静力加压固定作用和更强的金属抗疲劳性, 与传统的钢丝进行的实验比较显示, 同等直径下钢缆抗牵拉强度是钢丝的3~6倍, 抗疲劳能力是钢丝的9~48倍[ 45 ] 。另一方面,钢索被“8”字环扎于髌骨前面张力侧,在骨折断端间起动力加压作用。钢索收紧后,其张力可以防止螺钉的脱出,同时由于钢索被固定于螺钉尾端,可有效阻止钢索的滑移。用Cable-Pin系统内固定髌骨骨折, 钢缆-束缚器连接部抗牵拉强度超过3200 N,术中无需联合其他内固定,足以耐受膝关节早期断裂需要[ 46 ]。实验也证实Cable-pin系统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 植入人体无毒性反应, 长期存留体内无害,同时合理的设计使其较钢丝更为柔滑坚韧,便于植入和取出,对软组织的刺激更小[47]。Cable-Pin系统固定髌骨骨折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 (1) 符合张力带原则, 2枚直径4 mm半螺钉拧入骨质后在骨折端产生加压作用, 钢缆包绕在骨面形成张力带; (2) 钢缆的使用方法灵活, 尤其在粉碎骨折时可增加一股环形结扎; (3) 钉和缆的连接既防止了钉的退出, 也防止了钢缆的滑脱和在髌骨表面的移位, 有利于骨折愈合及早期功能锻炼; (4) 钉头部不需露出髌骨皮质, 对股四头肌肌腱及髌腱不造成压迫,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刺激; (5) 钢缆是通过扭力加压手柄拉紧, 束缚器锁定可靠, 两股钢缆不会松驰, 使钢缆产生足够的张力, 达

到坚强的内固定, 更好地体现了张力带原理。陈晓斌等[48] 应用Cable - pin 系统治疗髌骨骨折18 例, 骨折均获得愈合, 无一例出现骨折块移位, 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但Cable – pin系统的最佳适应证为髌骨横形骨折和整块的纵形骨折,伴有上部或下部简单纵形骨折的患者也可应用, 而对于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以及冠状面骨折的固定则不适合应用。

3.2.2.7可吸收材料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1984年,RoKKanen教授首先将可吸收材料应用于临床,可吸收材料的应用避免

了患者再次手术而显示其优越性。临床应用的可吸收材料分两种,一种是可吸收缝线环扎加“8”字张力带固定。宋烜等[49]等采用可吸收张力带加环扎治疗40例髌骨骨折,优良率达92. 5%,钢丝张力带加环扎对照组达95%,经卡方检验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此方法克服了克氏针张力带的并发症和避免了二次手术,手术简单、患者痛苦少,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髌骨骨折。另外一种是可吸收钉联合可吸收缝线行张力带固定。可吸收材料的选择比较重要,临床上常选择超高分子量PDLLA(聚-DL-乳酸)材料的可吸收钉,PDLLA 材料与PLLA(聚-L-乳酸)相比强度相当,但PLLA吸收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易被人体完全吸收的降解颗粒,容易对组织产生刺激[50],而PDLLA 生物吸收性较好,能100%吸收。髌骨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质量要求高,愈合时间6~8周。PDLLA可吸收螺钉其拉伸强度>48 MPa,弯曲强度>13O MPa,在体内初始强度维持时间达3个月,其维持机械强度的时间可以满足髌骨骨折临床愈合所需要的时间[51],同时可吸收钉的生物强度也能达到松质骨强度的20 倍,能满足髌骨骨折固定的强度要求[52]。可吸收骨折内固定物是一种新型材料,其存在一些其他内固定不具备的优点,可吸收材料在植入人体2 小时后开始发生径向膨胀,纵向收缩,产生自动加压作用,可以使固定更加牢固,可吸收材料的弹性模量与松质骨相当,允许骨折端产生微动,有利于骨折愈合。随着其逐渐降解,应力逐渐转移到愈合的骨折面上,利于骨密度的增加,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但它也其局限性,它的固定强度仍不能与金属材料相媲美,尤其是抗扭转强度较弱,不能满足早期功能断裂的目的,需要辅助外固定。其价格也相对较贵,在临床普及也尚有一定难度。其远期治疗效果有内固定物局部软组织肿胀或积液的报道,术后感染率可达1.7%[53],生物植入材料的迟发性无菌性炎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8%[54]。

3.2.3髌骨骨折的外固定治疗

髌骨骨折外固定器最早是Malgaigne于1843年设计的爪型外固定器,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曾被广泛用于火器伤骨折,在当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机械结构有缺陷,固定骨折缺乏稳定性及针道感染等问题,致使其在战后未能成为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髌骨骨折采用外固定器治疗的临床报道不多,常用的外固定器主要有抓髌器、髌骨抱聚器以及一些自制的微型外固定器等。髌骨抱聚器是由孙永强教授根据传统抱膝圈理论研制出的髌骨外固定器,其充分利用髌骨附着部稳定的特点,按非关节面形状而设计的下针板,直接作用于撕脱骨折块上,在复位和固定过程中,有一持续使下骨折块向上、折块缘向后的提拉作用,防止了骨折块的旋转和向下移位[55]。穆晓红等[55]采用抱聚器治疗髌骨骨折,优良率达96.9 %,固定效果好,其应用缺陷在于它携带不方便,也不能用于纵行骨折等。王洁伟[56]等采用抓髌器共治疗各种类型髌骨骨折220 例, 6周后全部愈合,201例获得随访, 优秀达155 例。Ibrahim Yanmis等[57]提出可在关节镜监测下应用环形外固定器(Circular external fixator,CEF)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此方法适用于有移位的或无移位的大骨块骨折、无移位的粉碎性骨折及可闭合复位的粉碎性骨折。临床上尚有将已行内固定术的患者加用外固定,王全兴[58]对98例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后认为,髌骨骨折行内固定术后加用外固定,不影响骨折的愈合,但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

复。髌骨骨折外固定器固定尚不能克服如针道感染、复位、穿针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故在临床上一直没有被广泛接受。

4、展望

综上所述, 髌骨骨折不管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目的是为了尽早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和整齐的髌骨关节面,坚强的内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各种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膝关节功能。每种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均有一定优越性,但也不是尽善尽美。各种内固定的力学性能尤为重要,然而不同类型骨折选取内固定方式也不尽一样,因此,骨折类型决定内固定方法比固定强度更为重要,我们必须遵循骨折的生物学固定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优质医学材料的不断出现,我们相信设计一种临床疗效较好,价格低廉的生物材料固定器的研究是可以期待的。

治疗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材料

治疗髌骨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材料、方法的比较 及进展 解云川(综述) , 李长德(审校) 【摘要】目的: 比较四种髌骨骨折内固定的材料及方法, 以期为今后临床固定髌骨骨折确定方向。方法: 通过回顾文献, 对四种不同髌骨骨折内固定的材料、方法、生物力学特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四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各具特色。 结论: 固定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材料及方法是: (1) 允许早期功能锻炼; (2) 早期固定坚强, 后期应为弹性固定; (3)符合生物力学, 具有向心的聚合力; (4) 取材普遍, 经济实用; (5) 减少内固定物的数量和体积。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能量复合伤造成髌骨骨折的发病 率在逐年增长。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它是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膝关节的稳定、保护股骨髁使其免于直接遭受外伤性打击、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作用。髌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 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1. 65% [1 ] , 预后主要取决于良好复位、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如何恰当、灵活、有效地选择内固定的方法及材料治疗髌骨骨折,迅速促进伤膝功能的恢复, 是摆在临床骨科医生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 将直接影响髌骨骨折的愈合时间及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1髌骨骨折的概述 髌骨骨折常为高能量损伤, 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打击在髌骨上, 如撞伤、踢伤等。间接暴力多由于股四头肌猛力收缩, 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可分为四个基本类型, 即横断、粉碎、纵型和撕脱型。髌骨骨折系关节内骨折, 骨折后, 关节内大量积血, 髌前皮下淤血、肿胀, 严重者皮肤可发生水

髌骨骨折的康复

髌骨骨折的康复 髌骨,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伸膝动作中起到支点的作用,帮助膝关节更加自如的发挥最大力量。因其地位重要,而所在部位又凸起于膝关节处,在各种直接暴力损伤中,容易成为比较脆弱的环节,在股四头肌过度发力时,也可能出现各种形态的骨折。 本文不讨论骨折的具体成因以及伤后处理的具体方法,只针对这类损伤,提出康复方面的建议。文章中所提及的各种具体练习方法可参照我的其他文章,里面均有详细介绍。 通常,从伤后处理手段上大致可分为两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两类处理方法的不同,伤后康复练习原则完全不同。 一、髌骨骨折固定术后康复原则 髌骨骨折,常见手术方式主要有:克氏针+钢丝减固定法、空心螺钉+钢丝减固定法、髌骨爪固定法、编织线“荷包”式缝合法。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术后的练习原则也稍有不同。 术后练习的容主要分成几大类:伸直功能练习、抗血栓练习、屈曲功能练习、力量练习等。 1.伸直功能 在各种术式中,伸直功能练习均毫无限制,从下手术台一刻开始,就应该在过伸位放置下肢,保证伸直功能无碍。

术后伸直练习应始终作为重点练习项目,直到屈伸角度均恢复正常为止。 2.踝泵 术后麻醉消退后应尽量多做,最大幅度缓慢屈伸踝关节,每小时应尽量做至少5分钟,用肌肉自身收缩产生的挤压力按摩下肢血管,防止血栓形成,这种方式不但针对于中老年患者,年轻患者也应有足够的重视。 3.屈曲功能 屈曲功能练习在术后最多2-3天以后即应该正式开始,且无需在术后额外进行任何方式的外固定。首先是髌骨松动,在尽量不触及固定物及伤口(可能增加疼痛感,但是一般不会导致固定物松动)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方法推动髌骨使其尽量维持正常活动围。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练习屈曲角度,按照文章中的方法及原则进行练习,进度没有限制,在疼痛感可耐受的围,以科学的训练量,循序渐进地达到最大活动围。在前面段落介绍的几种常见手术方法中,前几种金属固定法均可以使髌骨在术后早期即获得较大的可靠性,可以承受较大幅度的牵拉刺激,所以一般的练习完全可以保证安全。最后一种“荷包”式缝合的方式,由于编织线的强度不如金属,早期练习开始时更加强调控制疼痛强度,严格控制在中等强度以,轻度疼痛感即可保证安全。(在练习过程中,无法直观监测髌骨是否安全,这时疼痛程度就是最可

(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1]。髌骨是全身最大 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为膝关节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性能。髌骨位置表浅,只有皮肤、薄层皮下组织及髌前滑囊在髌骨之上,故髌骨易因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而损伤。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繁多,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的目的是保留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建其伸膝装置、术后早期活动及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Heppenstall[2]提出的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①骨折的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骨折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直至骨折端愈合;③应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④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文通过探讨各种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1、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伸膝 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髌骨上连股四头肌,下通过髌腱连接于胫骨结节,一部分股四头肌腱膜纤维延续过髌骨表面并与髌腱融合。髌骨上只有皮肤、很薄的皮下组织和髌前滑囊覆盖,这种解剖特点使髌骨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摔倒时容易损伤。髌骨后方是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软骨面成关节,其中央有一纵嵴与股骨髁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厚,外侧部较宽。其内侧的纵嵴又将内侧部分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髌骨的力学作用是机械性地使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对胫骨施加作用力, 以改变 其作用方向[3]。Kaufer[4]明确指出其生物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作为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将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传向髌腱;其次它有效的增加了伸膝装置对于膝关节屈伸轴点的杠杆力臂,从而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加强其机械效益。髌骨为膝关节提供了伸膝装置的弯矩作用力臂, 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 在膝关节屈曲早期, 伸直时髌骨可增加股四头肌力臂30% , 到弯曲30°时增加15% [5]。髌骨随其运动受力亦不相同,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受到来自股四头肌的轴向拉力和髌腱的反向作用力, 受力为张应力,而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 ,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关节接触,髌骨受多个方向力的作用, 除了前方的轴向拉力外, 还有来自后方与股骨髁相抵的压力, 此时受力为压应力,髌骨关节呈三点受力。三点受力导致髌骨前方产生为张力,同时被股四头肌的收缩而加强。Carpenter等[6]研究证实, 正是屈膝时作用在髌骨上的三向受力进而导致了许多骨折的发生。 2、髌骨骨折的分型 AO 根据髌骨骨折的部位和是否损伤伸膝装置, 将髌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波及部分关节面骨折, 以及波及关节面和伸膝装置骨折 3 型[7] 。王鹏建等[8]根据骨折块大小、数量进行量化性分型: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距离< 5 mm ,髌骨关节面移位< 2 mm , 或虽有移位, 但骨折位于髌骨下极且未涉及关节面。Ⅱ型: 骨折为2 块, 呈横形、斜形或纵形,位于髌骨体中部,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mm。Ⅲ型: 粉碎性骨折,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 mm。其中, Ⅲ型又分为ⅢA、ⅢB、ⅢC 3 个亚型。ⅢA 型: 骨折为3 块, 骨折块≥10 mm2 ⅢB 型: 骨折为4 块以上, 大部分骨折块≥10 mm2 ⅢC 型: 骨折块数目多, 大部分骨折块< 10 mm2 。此种分型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准确率不高。而杨占辉等[9]针对髌骨和髌骨骨折的特点, 提出有移位髌骨骨折的术中分型及分型标准, 将有移位髌骨骨折分为5 型, 不包括无移位髌骨骨折且在术中进行骨折分型,此种分型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术前即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宝平等[10]认为儿童的套袖型骨折及髌骨骨软骨骨折也应纳入髌骨骨折。

三种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

第20卷第7期 2012年7月 Vol.20 No.7 Jul,2012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 ? 114 三种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邹胜明,刘金波,周军箭 (湖北十堰市西苑医院 骨科,湖北 十堰 442004) 摘要:目的 研究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张力带固定及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的临床疗效,总结出髌骨骨折的个性化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我院2003-2010年间68例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5例,女性13例,年龄18-71岁,平均39.8岁。经保守治疗11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45例,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12例。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按胥氏综合评分法标准评定:保守治疗11例,优良率85.6%。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45例,优良率达87.2%,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12例,优良率达95.1%。结论 三种方法各有不同的适应范围,个性化治疗彰显优越性,其中记忆合金髌骨爪疗效优于张力带固定,因保守治疗选用适应症严格,与张力带固定疗效差异不大。 关键词:三种方法;髌骨骨折;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 396.41 文献标识码:B 髌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大部分髌骨骨折由直接及间接暴力联合所致。髌骨骨折造成的重要影响为伸膝装置连续性丧失及潜在的髌股关节失配[1]。我院2003-2010年间治疗68例髌骨骨折患者,三种方法个性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8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13例,年龄18-71岁,平均39.8岁。致伤原因 :跌伤 37例 ,车祸伤 27例 ,刀砍伤 3例 ,机器碾轧伤 1例 ;损伤类型 :闭合性骨折 65例 ,开放性骨折 3例 ;骨折的分离程度 :0.8-5.0cm ;受伤距入院时间3 0min-70d ;治疗方式 :经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11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45例,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12例。 2 结果 68例均经2年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评定按胥氏综合评分法:(1)膝关节功能:优:无痛,劳动能力正常,4分;良:偶痛,能力稍差,3分;中:经常轻度疼痛,2分;差:常痛,失去劳动能力,1分;(2)膝关节活动范围:优:正常141°-150°,4分;良:121°-140°,3分;中:91°-120°,2分;差:小于90°,1分;(3)骨折复位(关节面为准):优:解剖复位,4分;良:关节面错位1mm以内或裂隙2mm以内,3分;中:关节面错位1-2mm,裂隙大于2mm,2分;差:关节面错位大于2mm,1分;(4)总评:优:10.1-12分;良:7.1-10分;中:5.1-7分;差:5分以下。按上述评定标准,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6-8周,在此期间,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拆除石膏后,及时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11例患者优良率85.6%。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后配合3周石膏外固定,拆除石膏后,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45例患者优良率达87.2%。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12例,术后不用外固定,及早功能锻炼,优良率达95.1%。 3 讨论 3.1 三种治疗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及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无移位骨折或移位较少,关节面不平整轻,一般断端分离<3-4mm,关节面不平<2mm,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对移位大于2mm,关节面不平整,合并伸肌支持带撕裂的骨折及开放性骨折要施行手术治疗[2]。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 分离移位>4mm,或关节面不平>3mm, 髌骨内表面软骨需要有良好的支撑以适应钢丝压应力的需要。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粉碎性及冠状位髌骨骨折适用髌骨爪固定。治疗原则为恢复髌股关节面平滑,内固定牢固可靠,骨折愈合快及早期关节活动。 3.2 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石膏外固定保守治疗,无须手术,费用低,患者接受度好,感染及伤口愈合不良的可能性小。缺点是外固定时间长,关节固定久,僵硬风险大。克氏针针张力带固定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使关节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恢复和减轻肌萎缩,促进骨折的愈合。缺点如两针偏离髌骨中心的距离不相等或不平行,则会产生钢丝的稳定性不佳使得固定失效而产生侧方移位等不良后果。克氏针易松动致内固定失效,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取出内固定麻烦等。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无需在骨质上钻孔,避免骨结构过多的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且生物相容性好和低生物蜕变,少引起不适和疼痛等不良反应。人为创伤小,操作简便,保护了髌骨的血运,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不需外固定,可早期锻炼膝关节。关节僵硬可能性低。李贺君等[3]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并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提示聚髌器优于各种改良张力带,特别是在纵形、髌骨尖及全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使用上。缺点是费用昂贵。儿童及青少年因骨骼生长快,易致取出困难。 3.3 三种方法影响预后的因素 髌骨断面复位不佳,关节面不平滑,内固定不够坚强,过早活动易致关节面骨折张开,愈合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外固定时间较长,关节面可发生粘连,妨碍关节活动。遵循关节练习原则: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不适为过。所以手术尽可能解剖复位骨折,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保证膝关节早期有效康复锻炼,消除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3.4 疗效评价及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按胥氏综合评分法评定标准: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45例,优良率达87.2%,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术12例,优良率达95.1%。保守治疗11例,优良率85.6%。其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切口周缘皮瓣坏死,与剥离不当有关。本组患者有1例,切口周缘少许坏死,未行特殊处理自愈。切口感染重时关节内感染,与局部条件不佳或关节内血肿有关,一旦确诊,需大剂量抗生素,并做关节内置管灌洗术。疼痛或针尖滑囊炎,与克氏针预弯不当刺激皮肤有关。内植物松动致固定失效,需克氏针固定于稳定的位置,钢丝粗细合适。创伤性关节炎或膝关节功能障碍。与术中复位不佳,关节面台阶状 机械磨损较大有关。术后因疼痛、粘连或外固定较久,关节僵硬致功能障碍。本组有3例,与功能锻炼不到位,不能坚持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综上所述,保守治疗、张力带固定及记忆合金髌骨爪固定三种方法各有不同的适应范围,个性化治疗彰显优越性。 参 考 文 献 收稿日期:2012-05-17 临床研究? ?

骨盆骨折的分型及手术指征

骨盆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指征 1988年Tile根据骨折稳定性提出分类: (一):A型:稳定骨折(移位轻微) A1型: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如骨盆边缘撕脱骨折、髂前上棘骨折、髂前下棘骨折、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 A2型: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或无移位的单侧、双侧耻坐骨支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纵形骨折、单纯髂骨翼骨折(Duverney)。 A3型:未波及骨盆环的骶骨和尾骨横断骨折。 (此类无需手术,卧床休息) (二):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骨折(累及前后环) B1型:分离型骨折,仅髂骨外旋不稳。翻书样损伤,外旋损伤,open books(外旋暴力)。联合分离小于2.5CM:是联合韧带损伤,而骶棘韧带与骶髂韧带无损伤;联合分离大于2.5CM:都有损伤,需手术治疗。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半侧骨盆内旋不稳(内旋暴力)。表现为:前环:单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重叠;后环:骶骨压缩骨折,其又分B2.1(同侧骨折),B2.2对侧骨折。如果耻骨支移位不是巨大,一般不手术,可行外固定架。 B3型:双侧B型骨折。 (三):C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骨折(稳直剪力),同时累及前后环,其特点:整个骨盆底的破裂(骶髂复合体的破裂)。 前方损伤:耻骨联合分离,单侧或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后方损伤:髂骨骨折,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或单纯脱位),骶骨骨折,此为C型和B 型主要区别。 C1型:单侧损伤失稳。 C2型:双侧损伤失稳。一侧为C型,对侧为B型损伤。 C3型:双侧C型骨折(合并髋臼骨折)。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损伤。 Tile内固定指征: 1. 垂直不稳定为绝对指征 2. 合并髋臼骨折 3. 外固定后残存移位 4. 韧带损伤导致骨盆不稳定,如单纯骶髂后韧带损伤 5. 闭合复位失败 6. 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 补充1.Matta认为骨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超过1CM或耻骨移位合并骨盆后侧失稳,患肢短缩1.5CM 可考虑手术治疗 2.Olson认为骨盆骨折后下肢出现内旋或外旋障碍≥30度,可考虑手术治疗。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研究进展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研究进展 在临床各类骨折,髌骨骨折属于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骨科创伤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改善,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对骨折进行飞行试验影响到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对髌骨骨折的分型以及固定治疗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高内固定方法的总体治疗效果。 标签:髌骨骨折;骨折临床分型;内固定治疗 髌骨位于人体骨四头肌肌腱内,是下肢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并具有膝关节保护功能。髌骨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1]。发生原因主要在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等因素,骨折之后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受到明显的影响。该病的治疗原则在于尽可能保留髌骨,并恢复骨折的解剖关系,促使伸膝装置连续性以及髌骨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对于未发生移位的髌骨骨折,临床中大多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出现移位的则应用内固定等方式进行治疗。然后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果,探讨髌骨骨折分型与内固定治疗现状及进展。 1 髌骨骨折的分类与分型 髌骨骨折分类不同意则无法为临床资料收集与学术交流提供固定模式,按照损伤的机制可以分为直接暴力损伤和间接暴力损伤;根据骨折后是否发生移位可以分为移位骨折和无移位骨折,其中无移位骨折所指的是骨折端分离的位移在3mm以下,骨折断端的关节面台阶移位小于2mm;根据骨折的形态还能够分为横形骨折、纵形骨折、近端骨折、边缘骨折、下极骨折、粉碎骨折、星形骨折等,其中横行骨折占髌骨骨折的50%~80%,位置处于髌骨中部;粉碎性骨折和星形骨折占全部的30%左右,二者之间容易混淆;纵形骨折占12%左右[2]。 就当前而言,髌骨骨折常用的分型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Rockwood分型与AO/OTA分型。其中前者克分为:I型:骨折发生后没有明显的移位现象,即骨折移位距离在3mm以下、髌骨关节面移位在2mm以下,或者虽然存在移位但是骨折处于髌骨下极位置,未涉及关节面;II型:髌骨横断骨折,骨折为两块,可呈现横形、纵形或者斜形,位于中部位置,位移距离较大;III型:发生于髌骨下部或者下极的骨折,骨折块多;IV型:粉碎性骨折,但无明显移位现象;V 型:粉碎性骨折且发生移位,距离在5mm以上;VI型:垂直型骨折;VII型:骨软骨骨折。另外,AO/OTA分型主要有:A型骨折:具体所指髌骨关节外骨折;B型骨折:髌骨部分关节内骨折,但是伸膝装置保持完整;C型:髌骨完全关节内骨折,且伸膝装置出现破坏。 除了上述主要应用的两种分型之外,Meenen分型也较为常见,主要分为:a 型骨折:单纯的横形骨折;b型骨折:简单斜形骨折;c型:骨折且撕脱;d型:简单纵型骨折;e性:简单粉碎性骨折;f型:复查的粉碎性骨折[3]。

髌骨骨折(保守石膏固定)康复程序

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康复计划 (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执行) ※注意事项: 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 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 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 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 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 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 5. 早期开始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时,力求每次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 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 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 7. 附录中带有阴影一侧为患侧。

正文 一·早期——长腿石膏固定期(骨折后6-8周) 目的:促进循环,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避免肌肉过度萎缩。 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 ㈠ 1 活动足趾(如石膏未固定踝关节,则活动踝关节)——用力、缓 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2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 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 3 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 ( 但注意不要将石膏托压断! ) 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见附录1—图2)。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 ㈡ 1 可扶拐下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 2 开始侧抬腿练习(有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方法见附录1—图5、6。) 3 后抬腿练习:俯卧位,后抬腿至足离床5厘米,30次/组, 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根据损伤的情况及手术固定方式不同,石膏托一般需戴6-8

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康复计划—康复科资料

髌骨骨折(保守治疗石膏固定)康复计划 1 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 2.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 3.多角度坐位抗阻伸膝:坐位小腿自然下垂于床外,0-30°--0-90°(疼痛不明显后可用沙袋为负荷,)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日。 4.俯卧(立)位“勾腿练习”:静力练习,用健侧腿辅助屈膝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10次/组,4组/日。 5.静蹲练习: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半分钟/次,间隔5秒,3-4连续/组。2-3组/日。 6.单腿蹲起练习: 保护下患侧单腿站立,上体保持正直,缓慢蹲下约30°,再缓慢伸直下肢站起。即在0-30°范围蹲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此练习主要强化下肢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因此练习时不要求速度,关键在于通过下肢肌肉协调的收缩控制稳定的动作。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早期练习可以双侧腿同时进行,逐渐过渡重心至患侧,一般为10-30秒/次,2-3次/组,1-2组/日。 二、活动度练习 1.髌骨松动术: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方向20次,2—3次/ 日。 2.坐位抱膝:坐立位,双手抱住脚踝,使脚跟缓慢接近臀部。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此练习应循序渐进,切忌盲目冒进或畏痛不前。保持10分钟/次,隔日一次练习。 3.俯卧屈膝: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于脚腕处,以便于牵拉)。或由他人帮助。 1

压缩性、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对策

压缩性、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2011-05-30T16:33:46.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韩秀英1 吴晗2 [导读] 总之,对于粉碎性、压缩性髌骨骨折,通过植骨衬垫,克氏针软骨下穿针复位,钢丝、内聚髌器等坚强固定 韩秀英1 吴晗2(1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骨科 163453;2黑龙江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89-02 【关键词】髌骨骨折软骨下穿针撬拨植骨 随着交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日趋增多,有分离、有移位的粉碎性髌骨骨折发生率不断增高,特别是压缩性骨折越来越多。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7 例,男18 例,女9 例;年龄17~62 岁,平均38 岁;左侧12 例,右侧15 例。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 例,撞击汽车仪表盘致伤6 例,跑步绊倒4 例,骑摩托车致伤9 例。本组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压缩性骨折7 例。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一般拍摄膝关节正、斜位片,必要时加摄切线位片,有条件的可行CT扫描加三维重建,这样更直观些。粉碎性骨折关节腔积血多,肿胀明显,患者自觉胀痛难忍,可行无菌穿刺抽吸、加压包扎以暂时缓解症状。 2.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大腿根部缚气囊止血带,取膝关节前正中切口,有的骨折股四头肌扩张部撕裂不明显,要切开延长,以便于术中随时触摸了解关节面的光整性,将髌骨翻转,关节面向外,检查骨折的粉碎、压缩情况,清除积血块。先将小的骨块聚拢复位,以0.8~1.5 mm的克氏针自髌骨关节软骨下穿针,方向从中心穿向髌骨周缘,针尾刚好与骨折端平,留针备用。待骨折成为2~3个大块后,整体复位,将预留的克氏针继续穿入对合后的骨块软骨下,自对侧髌骨周缘出针,剪除多余部分,再以钢丝环扎、“8”字缝扎等固定。如以内聚髌器环抱,则要测量髌骨的上下径,缩小10%~15%,所得尺寸方为要选的内聚髌器的尺寸。骨块如有压缩,则在髌骨冠状位的前、后1/3处以骨刀轻轻击入,开槽撬拨复位,所留的间隙以切取相邻股骨髁的内或外侧少许皮质骨填充。固定牢固后关节腔要反复冲洗,不留碎屑,髌前腱膜、股四头肌扩张部要仔细修补。 2.3 术后处理术后石膏托或塑料支具伸膝位固定4周,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4周后在CPM机帮助下进行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3 结果 27 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优:膝关节可伸15°,屈130°,无疼痛,无行走障碍;良:膝关节可伸30°,屈120°,偶有疼痛,轻度行走障碍;可:膝关节可伸40°,屈90°~119°,活动时疼痛,中度行走障碍。本组优16 例,良8 例,可3 例,优良率88.9%。 4 讨论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共有七个关节面,对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起重要作用,能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伸膝力量,保护股骨髁部免受直接打击。一旦发生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有分离、有压缩,这些作用将丧失殆尽。既往有的采取部分或全部切除髌骨,但远期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等病的发生率高。这也说明了最大限度地保持髌骨完整性的重要性,虽然可能出现局部的高低不平,但在整个关节运动过程中也只是到达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才有接触,很短暂,磨损不明显,大部分关节面是相匹配的,可以自下而上地传导负载,以滑移和自旋两种方式滑动,使压力不过分集中,避免出现剪切应力。因此,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髌骨,充分恢复后关节面的平整,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横形撕裂,早期练习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力。即使存在很大的分离和移位,也不要选择部分或全部髌骨切除术。 但是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尤其是有分离、有压缩的骨折,治疗很棘手,以传统的钢丝或丝线环扎等方法处理,很难整复后关节面,可能是因为钢丝等很难真正在髌骨某一适中的同一额状面周缘环绕缝扎,以致收紧结扎时不易获得良好的对位,造成关节面阶梯变和前方张开[1]。这样就使得关节软骨面不光整,有缺损,出现台阶,造成关节磨损退变。对于这类骨折,我们经治了27 例,其中有压缩7例,处理的策略是:先将小的碎骨块拼接复位在较大的骨块上,以克氏针从髌骨关节软骨面下,方向从中心穿向髌骨周缘,针尾刚刚好与骨折端平,留针备用。待骨折成为2~3个大块后,整体复位,将预留的克氏针继续穿入对合后的骨块软骨下,自对侧髌骨周缘出针,剪除多余部分,应用内聚髌器或钢丝环扎等方法固定。 手术要点:a)手术入路选择前正中切口,这样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切口小,不损伤隐神经和膝降动脉髌下支[2]。b)部分患者股四头肌扩张部无明显横行撕裂,应作适当切开延长,以便于触摸检查关节面是否光整。c)术中尽量保持髌前腱膜的完整性,利用此软组织的合页连接,使碎骨块不至于分散、游离。d)应尽量在关节软骨下穿针,因该处骨质较坚硬,利于确切固定。同时,克氏针紧邻软骨面,能做到软骨面与软骨面的对合,便于整复后关节面。e)有压缩的骨块,如不予以垫平,势必造成关节面的高低不平,出现台阶。术中应注意骨刀撬拨的位置要靠近髌骨前方皮质,约前、后1/3处为宜,尽量多地保留后方骨量,易于稳定后方关节面。撬拨后所留的间隙不大,仅需在相邻股骨内侧或外侧髁的非关节面处,切取少许薄层皮质,修整后嵌入,这样坚硬的皮质就能起到很好的衬垫作用,类似胫骨平台骨折的植骨支撑,避免因术后功能锻炼而再次发生塌陷压缩。而取骨处位于股骨髁的内、外侧,为非关节面,取骨量少,对膝关节的结构、功能无任何损伤。f)内聚髌器的材料性能决定了它的形变量不宜超过8%,否则将不能获得100%的记忆功能,因此术中内聚髌器大小的选择要适中。以游标卡尺测量髌骨的上下径,数值缩小10%~15%,即为所选的尺寸。g)关节腔应仔细冲洗,避免残留碎骨屑、凝血块等造成关节黏连、游离体。h)仔细修补股四头肌扩张部和髌前腱膜,恢复膝关节的稳定结构。 总之,对于粉碎性、压缩性髌骨骨折,通过植骨衬垫,克氏针软骨下穿针复位,钢丝、内聚髌器等坚强固定,能最大限度恢复后关节面的光整,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步平,黄永刚,马向阳.形状记忆合金髌爪固定髌骨骨折178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2006,13(4):364. [2]黄卫国,李玉民,袁义明,等.膝前正中直切口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7):514.

髌骨骨折的治疗(综述)

髌骨是膝关节伸膝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股四头肌的力臂,在伸膝运动中要承担5 倍于体重的力量。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虽然保守治疗是髌骨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 或部分髌骨切除术为髌骨骨折治疗的首选。在近期的Orthop Clin North Am 杂志上,美国辛辛那提医学中心的Kakazu 教授就髌骨骨折的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 髌骨骨折的治疗主要由骨折类型决定。其治疗目的主要包含两点:恢复伸膝装置的完整和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因此,关于髌骨骨折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关注的是治疗的方法而不是骨折类型。 保守治疗 1. 适应症 包括星形粉碎骨折、横行骨折、垂直骨折在内的无移位型骨折和闭合骨折,只要关节面台阶小于2 mm 均可选择保守治疗。发生星形骨折、横行和垂直骨折时的膝关节内、外侧支持带通常完整,伸膝功能得以维持。 横行骨折可以出现明显的移位,例如4~5 mm 的移位。但如果患者可以主动完成伸膝运动,就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除此之外,远端关节外髌骨骨折以及髌骨下极骨折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2. 方法 保守治疗的方法通常包括使用支具或铰链式护具对膝关节制动,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2~3 周之后,进行被动的0~30°的膝关节运动,每周加大15°。8 周左右,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的被动活动角度,然后去除制动支具进行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 手术治疗 1. 手术适应症 手术适应症包括开放性骨折、关节面台阶超过2 mm 的骨折以及伸膝功能丧失(图1)。发生星形粉碎性骨折通常支持带不会受到损伤,但是由于关节面不匹配而需要手术治疗(图2)。横行骨折通常存在严重的粉碎和移位,有较多的骨碎块,星形骨折也常常存在骨折块的分离。这些骨折通常为开放性骨折。

骨盆骨折的分型

骨盆骨折得分型(四) 骨盆骨折得Tile分类与AO分类 Tile分类方法与AO分类方法相似,主要依据就是骨盆稳定性与致伤暴力得作用方向两个相互关联得因素、骨盆骨折分为三型,A、B与C型,按严重性顺序逐渐增加。每型再分为A1、A2、A3三个亚型,而每个亚型又都被扩展了。这种分类方法现已被多数医生所接受。这种分类分法可以当作一个指南来应用。对每一个具体患者得处理,还需要仔细得个性化评估,而不就是依赖死板得分类。 许多类型得骨折、脱位并不符合已有得精确得分类,譬如一些机动车所致得创伤导致骨盆环变得极不规则、因这些暴力都就是高能量暴力,所以骨盆通常就是不稳定得。但仔细分析,所有得病例应该符合已有得分类标准。 (一)A型(稳定型) A型骨盆稳定骨折有两种类型。第一,不影响骨盆环得骨折,譬如骨盆边缘得撕脱骨折,髂骨骨折,骶骨、尾骨得横向骨折。第二,累及骨盆环但骨折轻微而且软组织较完整、这些A型骨折可进一步如下分类: 1、A1型:撕脱骨折:最常见于髂前上棘。?A1-1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A1-2型:髂前下棘撕脱骨折 A1-3型:耻骨结节(棘)撕脱骨折?A1-4型:髂结节撕脱骨折?A1-5型:坐骨结节撕脱骨折 A1型损伤大都可以通过卧床休息等保守治疗方法来处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则可以通过外科手术使撕脱得骨折复位固定。? 2.A2型:稳定得髂骨翼骨折或移位较小得骨盆环骨折。 A2-1型:孤立得髂骨翼骨折?A2—2型:稳定得无移位或仅少许移位得骨盆环骨折?A2—3型:孤立前环骨折。这型种损伤也被称为骑跨骨折或蝶状骨折,因为它累及全部4个耻骨支而没有后部损伤。? 3。A3型:骶/尾骨得横向骨折 A3-1型:尾骨骨折或骶尾关节脱位,此型损伤较常见,一般不会有神经损伤,但在某些患者 会长期疼痛。?A3-2型:无移位得骶骨横向骨折,通常由摔伤所致,特别就是老年人常见,预后相对较好而不需要手术治疗。?A3-3型:有移位得骶骨得横向骨折,,此型损伤可发生于单纯得摔伤。? (二)B型(部分稳定型)?这类骨折都就是旋转不稳定,但垂直方向与后方却就是稳定得。这类骨折可以有前方得移位,如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支骨折移位,但就是没有垂直方向或后方得移位,或者有移位但通常小于1cm。若后方得移位大于1cm,就说明存在垂直方向得不稳定,即C型损伤。垂直方向稳定得B型损可以由外部得旋转暴力(前后向得挤压)导致,也可由内部得旋转暴力(侧方挤压)所导致。暴力可以就是单侧得,也可以就是双侧得、B型损伤得特征就是后部张力带完整(就是由于骶髂韧带得存在与坚固得骶骨或髂骨影响) 以及骨盆底完整。

骨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58

骨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58 简答题 1. 什么情况下髌骨骨折可以行保守治疗? 答案:髌骨骨折的非手术外固定治疗包括伸直位石膏固定、抱膝圈外固定、多头弹力兜外固定和支具外固定。其适用于无移位的髌骨骨折或稍有移位而移位不超过2cm的髌骨骨折,其髌骨腱膜和关节囊无撕裂、关节面光滑完整者。对移位明显的髌骨骨折,因石膏或抱膝圈不易有效地对抗造成骨折断端分离移位的股四头肌收缩力,故固定效果常不甚满意。 2. 如何确定髌骨骨折的手术方式? 答案:髌骨骨折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髌骨完整性和对抗张应力。手术指征是骨折移位大于3mm,关节面不连续,台阶超过2mm的伸膝装置损伤。 手术方式可以根据骨折分型和X线、CT表现确定,具体如下: (1)传统钢丝张力带固定:主要有环形钢丝、Magnson钢丝与张力带固定。 (2)改良AO张力带钢丝固定及8字钢丝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其固定作用牢靠,不会因克氏针在髌骨的位置不对称而失去稳定性,两钢丝间不产生扭矩的弊端,故不需要外固定,允许早期活动。 (3)环形记忆性整复器内固定:即髌爪内固定,此内固定以多方向、向心性、纵向为主,持续自动地向骨折端施加聚合力,能固定粉碎性骨折,直至愈合。 (4)Cable-pin系统内固定:即钢缆钉,主要用于新鲜髌骨下极或横行骨折。 (5)髌骨部分切除术:主要用于髌骨上下极粉碎性骨折、软骨粉碎性骨折。切除小骨块或骨折粉碎部分,在残余髌骨上钻孔,重新固定伸膝装置。 (6)髌骨全切除术:只适用于不能部分切除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将碎骨片和碎裂的软组织仔细解剖后切除,尽可能地保护伸膝装置,以利于肌腱的重建。切除髌骨后,在伸膝活动中,可使股四头肌肌力减弱30%。因此应尽可能补救全部或部分髌骨,只有当损伤严重,不能修补重建时,才考虑行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 3. 髌骨骨折术后早期能进行锻炼吗? 答案:骨折固定牢靠时,可实施早期关节被动活动,1~2日拔除关节内引流,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直腿抬高练习。2~3周后软组织基本愈合,开始主动

髌骨骨折的治疗(综述)

髌骨骨折的治疗(综述) 2015-12-30 16:45 来源:丁香园作者:虎群盛 字体大小 -|+ 髌骨是膝关节伸膝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股四头肌的力臂,在伸膝运动中要承担5 倍于体重的力量。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虽然保守治疗是髌骨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 或部分髌骨切除术为髌骨骨折治疗的首选。在近期的Orthop Clin North Am 杂志上,美国辛辛那提医学中心的Kakazu 教授就髌骨骨折的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 髌骨骨折的治疗主要由骨折类型决定。其治疗目的主要包含两点:恢复伸膝装置的完整和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因此,关于髌骨骨折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关注的是治疗的方法而不是骨折类型。 保守治疗 1. 适应症 包括星形粉碎骨折、横行骨折、垂直骨折在内的无移位型骨折和闭合骨折,只要关节面台阶小于2 mm 均可选择保守治疗。发生星形骨折、横行和垂直骨折时的膝关节内、外侧支持带通常完整,伸膝功能得以维持。 横行骨折可以出现明显的移位,例如4~5 mm 的移位。但如果患者可以主动完成伸膝运动,就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除此之外,远端关节外髌骨骨折以及髌骨下极骨折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2. 方法 保守治疗的方法通常包括使用支具或铰链式护具对膝关节制动,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2~3 周之后,进行被动的0~30°的膝关节运动,每周加大15°。8 周左右,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的被动活动角度,然后去除制动支具进行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 手术治疗 1. 手术适应症 手术适应症包括开放性骨折、关节面台阶超过 2 mm 的骨折以及伸膝功能丧失(图1)。发生星形粉碎性骨折通常支持带不会受到损伤,但是由于关节面不匹配而需要手术治疗(图2)。横行骨折通常存在严重的粉碎和移位,有较多的骨碎块,星形骨折也常常存在骨折块的分离。这些骨折通常为开放性骨折。

大病历模板

住院病历 姓名:出生地: 性别:民族: 年龄:入院日期:年月日 婚姻: 记录日期:年月日 职业: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现住址:可靠程度:可靠 工作单位:电话 主诉:进食后中上腹不适伴恶心呕吐2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月余进食后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不适,伴嗳气及饱胀感,无明显腹痛。近1月渐加重,并出现恶心,偶晨起后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胆汁),无呕血,无便血,无黑便。遂至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给予常规护胃治疗(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变。于2013年3月4日在我院门诊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肿瘤伴幽门不全梗阻。本院病理提示:胃低分化腺癌,部分为印戒细胞癌。现拟“胃癌伴不全性幽门梗阻”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收治入院。 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可,胃纳欠佳,大便如常,小便如常,睡眠尚可,体重下降明显,一月内下降10kg。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传染病史:1977年曾患甲肝,已愈 预防接种史:不详 过敏史:无 外伤史:有,2005年髌骨骨折,予保守治疗愈合 手术史:无 输血史:否认输血史 系统回顾: 头颈五官:无视力障碍、耳聋、耳鸣、眩晕、鼻出血、牙痛、牙龈出血及声音嘶哑史。 呼吸系统:无慢性咳嗽、哮喘、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史。 循环系统:无心悸、胸闷、胸痛、端坐呼吸、下肢水肿史。 消化系统:无嗳气、反酸、吞咽困难、腹痛、腹泻、呕吐、黄疸、呕血、黑便史。 泌尿系统:无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尿量异常、排尿困难、颜面水肿史。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无多饮、多食、多尿、烦渴、乏力、显著肥胖或明显消瘦史,无毛发增多、色素沉着史。 造血系统:无皮肤苍白、头晕、耳鸣、皮肤粘膜出血、黄疸史。 神经系统:无头痛、晕厥、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失眠、意识障碍、皮肤感觉异常、瘫痪、抽搐史。 肌肉骨关节系统:无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关节畸形、肢体活动障碍及肌无力、肌肉萎缩史。 精神系统:无幻觉、妄想、定向力障碍、情绪异常史。 个人史:出生生长于原籍。否认疫水接触史,否认疫区久居史。否认吸烟史。否认饮酒史。 月经史:初潮岁,每次持续天,末次月经日期,绝经年龄岁,周期天,经量(少一般多),痛经(有无),经期(规则不规则), 婚姻史:24岁结婚,丈夫体健。 生育史:妊娠次,顺产胎,流产胎,早产胎,死产胎,难产及病情:(有/无)子个,女个。 家族史:父:健在患病已故死因母:健在患病已故死因 兄弟姐妹:子女及其他: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T 36.9℃P 85 次/分R 18 次/分BP 122/83 mmHg 一般情况:神志清晰,发育正常,体型适中,营养中等,正常面容,表情自然,步入病区,自主体位,对答切题。 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毛发分布正常,弹性正常,无破溃。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头部:头颅:外形正常,头颅无畸形,无压痛,无包块,无凹陷,毛发分布稀少。 眼:上睑眼睑正常,双侧结膜正常,无巩膜黄染,双侧角膜透明,瞳孔等圆,双眼瞳孔对光反射灵敏。 耳:耳廓正常,无外耳道分泌物,无乳突压痛,无听力粗试障碍。 鼻:外形正常,无鼻翼扇动,无鼻塞,无鼻分泌物,无鼻窦压痛,无鼻中隔偏曲。 口:唇色红润,无齿龈肿胀,齿列整齐,伸舌居中,无咽喉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髌骨骨折治疗及观察

髌骨骨折治疗及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3T12:10:42.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3月第6卷第9期供稿作者:付晓伟[导读] 目的我院自2000年2月~2005年10月,治疗髌骨骨折30例。 髌骨骨折治疗及观察 付晓伟 (黑龙江省亚布力林区人民医院 150031)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073-02 【摘要】目的我院自2000年2月~2005年10月,治疗髌骨骨折30例。方法采用环绕钢丝、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及尼龙线,改良A0张力带,“8”字形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结果全部病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部治疗后,4-6周恢复膝关节伸屈功能练习,8-10周骨折愈合,经6~68个月随访,30例中优27例,良3例。结论对于髌骨模断形骨折,环形钢丝加“8”字张力带及A0张力带或尼龙线“10”号,均可取 得良好效果,对髌骨粉碎性骨折,环形钢丝,加“8”字张 力带及克氏针固定效果良好。 【关键词】髌骨骨折撕脱性粉碎性内固定克氏针钢丝 髌骨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1.65%,内固定方法很多,目的,是避免髌股关节错格并能早期恢复,膝关节,对于横形骨折,可用尼龙线“10”号或钢丝环绕固定,对有移位或粉碎性骨折,一般采用克氏针及软钢丝固定治疗。对粉性严重髌骨,大致可保留髌骨或切除髌骨,但髌骨切除或部分切除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遗症,对30例髌骨骨折采取内固定术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左侧18例,右侧12例,年龄22-76岁,平均49.3岁,骨折最短时间为 1h、最长时间3天,横形2例,2-4块骨折片19例,5-7块骨折片 9例。 1.2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下,取髌骨丛形或内侧改良切口,横形骨折可取髌前横孤形切口,将骨折复位,用髌骨钳子临时固定。①尼龙线或软钢丝法,用“10”号或软钢丝在髌骨上下缘作荷包缝合,术后石膏外固定4周,②环绕钢丝法,于髌骨上下极骨片横形钻孔,用Φ1.0mm软钢丝将按钻孔穿入髌骨荷包及环绕缝合,在髌骨内侧拧紧打结。③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法,取两根克氏针Φ1.5mm在髌骨前后1/3处丛形平行髌骨,上下由股四头肌腱两侧至髌韧带处,取1.0软钢丝,由髌骨外上下方环绕穿过两根克氏针头、针尾、在髌骨内上下拧紧打结或“8”字钢丝穿过髌骨拧紧打结固定(2-4块骨折片)。④改良A0张力带钢丝法用2根 Φ1.5mm克氏针在髌骨中内1/3处及外1/3处上端向下丛形穿过髌骨下端,在针头分别用Φ1.0软钢丝环绕或“8”字编成网罩拧紧打结,使粉碎髌骨平行完整或用多个钢丝环绕汇骤髌前固定,将克氏针两端弯曲埋于软组经织内,髌骨面与股骨髁关节面完全接触平整,处于压力下,使关节面对合平整,(5-7)块骨折片。 1.3术后处理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应长腿石膏固定膝关节屈曲15°位,在术后48h开始股回头肌收缩锻炼,术后2周去除石膏,开始床上活动膝关节练习,但不能扶重,术后3周可扶拐下床锻炼及强化膝关节功能锻炼。 2 讨论 髌骨骨折应尽可能解剖复位,髌骨骨折是种关节,内骨折,治疗要求高,早期活动恢复原有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①环绕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谱遍采用,操用简单,可在观察时发现,战立复位不如钢丝环扎,尤其是对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难以复位固定,术中加重粉碎程度。②克氏针“8”字张力带钢丝固定,有优于钢丝环绕,抗弯性能加上髌前钢丝在髌骨前面中心交叉捆扎固定后呈主体三角形,固定稳定,防止膝关节屈曲时髌骨前面出现分离和骨块旋转分离移位,保持关节面平整。③良好A0张力带是以髌股关节运动特点为依据设计的,对髌骨横形骨折及大块粉碎性骨折疗效好,髌骨作为膝部装置的组成部分,表面承受较大的张力,存在分离趋势,张力带置于髌骨表面使其为一体,符合髌骨生物力学,因固定牢固,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但张力带克氏针无论改良,都难以克服克氏针的松动,在针头、针尾反复刺激皮肤时引起痛疼,取内固定时较麻烦,无论在某种内固定上各有不同的优点。在防止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治疗髌骨骨折时起着重要性,应注意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障碍尽早恢复髌骨生理解剖的完整性,并一次性完成髌骨固定满意,内固定要坚强,不易发生骨质疏松是治疗髌骨骨折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髌骨骨折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最主要原因,是石膏外固定过长,以及功能锻炼力度不够,术后3周骨折端形成较坚韧的纤维素,加上钢丝固定,有足够的强度,充许术后3周膝关节功能锻炼,在绝大多数病例中,术后1. 5个月恢复膝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髌骨骨折治疗方法选择如评价.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5.10(4):208. [2] 陈敖忠.膝内侧改良口在髌骨骨折切开复位术的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122. [3] 周金冰.钢丝环扎加“8”字内固定治疗髌骨折.中华骨科杂志.1999.17.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