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 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及详解

一、江苏2004(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江苏2005(8分)

(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

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江苏2006【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五、江苏2008【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

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

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

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

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

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六、江苏2009【答案和解析】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

畅心情。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探微

江苏自主命题已经历了6个年头,从2004年-2009年的诗歌鉴赏题分别是:2004年考

的是唐代柳中庸诗《征人怨》,题目分别是:(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

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5年

考的是唐代李益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目分别是: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

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

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006年考的是元代

魏初词《鹧鸪天?室人降日》,题目分别是: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2007年考

的是宋代辛弃疾词《鹧鸪天?送人》,题目分别是:(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

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

出了哪两层新意? 2008年考的是唐代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题目分别是:(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考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设置的三个问题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

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由此,可看出下列不争的事实:古代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必考内容,选材相对稳定,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偶尔也选择其他时代、题材的作品,诗体主要有三类:绝句、律诗、词中的小令、中调。从作品定位看,一般是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或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从考点上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鉴赏,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具体指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二是评价,即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题型稳定,一般是2至3道主观题,从发展趋势看,2道主观题

为主。分值近几年一直保持8分,09年10分。关注点在相关知识储备,信息筛选,比较分析,评价审美等素养与能力。从题目设计的角度看,主要有: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如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如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如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多角度综合设问,如2007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

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设问点都很具体,提示也很清楚、明晰、简练。每年的考点都有所侧重,6年的考点覆盖面几乎涵盖了鉴赏与评价的方方面面。

在设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提示语分别是:“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的看法”、“好在哪里”、“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等。涉及“意境”、“表达技巧”、“炼字炼意”、“内容”、“主旨”、“评价”、“修辞”、“知识储备”等方面,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讲究解题技巧。

在解答有关“意境”题时,如2005年的“'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时也这样设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定要根据诗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

优美。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上列2005年题可用“清冷、幽静”概括即可。

在解答有关“表达技巧”和“炼字炼意”题时,如2006年的“`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和“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有时“表达技巧”题也可这样表述: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炼字炼意”题也可能这样表述: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表达技巧”题时一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要结合诗句阐释如何具体体现的,三是指出运用的效果(如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某种感情等)。如2006年题可这样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无奈之情。“炼字炼意”题一般考实词,解答时,一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要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要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江苏卷有所创新,考的是“虚词”,解答时可根据具体语境从程度、频率、范围等视角解答,最后归结到“意境”或“情感”,如2006年的这道题可如此解答:“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在解答有关“内容”、“主旨”、“评价”题时,如2007年“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008年“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6年“有人

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在解答有关“内容“时,一要能按层分点理解诗句写了什么内容(重视标点符号),二要作简练概括表述精当,如2007年题可答为“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因为该题提示已点明为“两层”,故难度有所降低。有关“主旨”的设问也可能是: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或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在解答时,一要看清问点,明确范围,二要理解诗句,提炼意象,三要关注情感,准确定位。如2008年题中“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可提炼为: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评价”题的呈现方式一般是:列举或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也是则是泛指式“有人认

为”“有人说”等,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或谈谈自我看法。在解答“评价”题时,一要认真仔细审题,二要深入研读文本,三要扣住1-2个关键词,四是分层表述,有理有据,五是结构完整,观点明确。如2006年的“评价”题,可答为: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009年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之问,就要通篇考虑,简析到位:“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在解答“修辞”题时,要能明确指出是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如2008年的“`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可答为:比喻。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在答有关“知识储备”类题时,要看清“问点”,简洁作答,如答2005年“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

到`知音'的故事?”一问时,只要把“为拂绿琴埃”一句找准即可。2009年“用了哪种修辞

手法”的解答就是“借代”,

特别要指出的是凡出现“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

的看法”等提示语的题就一定不能蜻蜓点水或不着边际草草就答,一定要在“赏”、“析”,“说明”、“分析”、“看法”等字眼上做到精心、精致和精彩,精心是指态度的高度重视,精

致是指过程的严谨细致,精彩是指结果(源于文本、有理有据、表达简练)的令自己满意。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 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及详解

一、江苏2004(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江苏2005(8分)

(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

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江苏2006【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诗歌鉴赏历年高考题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 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 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 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 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 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019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请下载支持! 2011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汇编 东海高级中学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5分) 参考答案: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2分)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3分)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2分)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①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②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③庾楼月:《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⑴请概括说明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表达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5分) ⑵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作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⑴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2分,只要答出两个角度即给2分)表现了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2分)反衬或对比。(1分)。⑵①倦意官场(或被名利所缚),寄寓人在旅途的感叹;②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③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一点2分,三点全答到得5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莫做商人妇,金钗当纸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5分)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 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3分)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3分) (3)不矛盾。前事可悲,今复可笑。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其中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 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 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4分) 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⑴(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⑵(6分)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知识点汇总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

“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二、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 1.鉴赏方法:融情造境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传统意象比较固定,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亮代表思乡怀人等。但在具体诗歌中有变数。 鉴赏景物形象,一要注意景物描写的方式,如动静、色彩,来把握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感情;二要抓住意象来分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2)意境 意境:意,作者的情感;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境指诗歌通过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简单地说,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营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叠加、组合之后的升华。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完整word)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推荐文档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版

古诗鉴赏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三、古诗鉴赏(8分) 2008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09年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0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高考古诗鉴赏知识清单(简洁全面)

高考古诗鉴赏知识清单 (简洁全面)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古诗鉴赏知识清单梳理 按内容分类: 1.怀古诗: 形式标志:古迹、古人、古事、“怀古” 写法特点: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对比 内容特点: 1)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志向,或壮志难酬。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3)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大前途命运。 4)抒发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 2.咏物诗 形式特点:物象为题、“咏”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3.山水田园诗 形式特点:景物描写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烘托渲染、白描 内容特点; 1)热爱自然美景 2)喜欢田园生活恬淡闲适、悠然自得、隐居为乐 3)渴望归隐,厌弃官场,对现实不满 4)仕途失意的寂寞 4.战争诗 形式特点:“塞”、“征”、“军”、“战” 写法特点:典故使用 内容特点: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2)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 3)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战争的惨烈 4)报国无门的怨愤,归家无望的痛苦 5)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 5.行旅诗(羁旅漂泊诗) 形式特点:特殊意象(“月”“雁”“芳草”“船”“马”等)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对写法、想象、联想 内容特点: 1)旅途的艰辛、寂寞、飘零之感 2)思乡怀人 3)怀才不遇,落魄潦倒 6.闺怨诗 1)妇女对征战在外或求取功名的丈夫的思念,孤独寂寞,盼望其归来2)希望丈夫建功立业 3)对战争的厌恶 7.送别思念诗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 年高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卷)柳梢青·送卢梅坡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容具体说明。【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

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卢梅坡,南宋诗人,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 三、古诗词鉴赏(11 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1. 迫;逼迫。邻舍比里,共相压迮。――《后汉书·陈忠传》2. 压;榨。例:迮取汁,如饴饧。――《齐民要术》 3. 狭窄。通"窄"。 4. 仓促。仓猝例: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5. 姓。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凤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三、古诗词鉴赏(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

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甚:为何,为什么。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学科&网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019年江苏省中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诗歌鉴赏 一(2015·江苏宿迁市)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二(2015·江苏常州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三(2015·江苏扬州市)(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 ▲ 9.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⑴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清单:结构特点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清单:结构特点 诗歌结构特点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句标目。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 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先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势。 (4)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作铺垫。 (5)伏笔照应。 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6)画龙点睛。 即在诗歌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撞钟,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卒章显志。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6)2018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有详尽解析) 一、(2018年全国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 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全国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 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1)D【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 王令 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 (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①“气吞风雅妙无伦”,作者赞叹杜诗的成就,是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又“气吞风雅”,达到精妙无比的程度。②“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③“碌碌当年不见珍”,结合注释内容“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分析可知,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家来江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历年真题解析总结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021高考备考诗歌鉴赏知识

2021高考备考诗歌鉴赏知识 一、把握诗意 1、看标题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和主旨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感情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揭示作品的线索表明诗歌的题材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时间:夏日事件:游山家题材:山水田园诗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2、看意象意象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众多意象组成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意象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看注释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作者等 4、看句法1)省略:简洁明快,留下想象2)倒装:满足强调、对仗、平仄或押韵的需要柳色春山映(柳色映春山)香稻啄余鹦鹉粒(鹦鹉啄余香稻粒)一夜飞度镜湖月(一月夜飞度镜湖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3)词类活用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形容词“软”“轻”的意动用法,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4)互文见义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5)典故分为语典和事典,效果:含蓄、精炼、有文采、强调突出。6)题材二、鉴赏诗歌形象1.鉴赏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1)明确形象:思想性格特征(两字词或四字词)+人物身份(隐士、官员、文人、思妇、游子、征夫、农夫、渔夫等)(注:人物形象包括性格、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大于性格特征);(2)结合诗作分点说明、概括;(3)概括形象的意义。(分析诗人通过形象所寄寓的感情)。两种题型:概括型(性格+身份)、简析型(先概括、再分析、后意义)概括型举例: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性格)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2.鉴赏事物形象(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2)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不同感官),或运用什么手

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试题+答案解析)

2013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2013 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 题。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 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8.(5 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6 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 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二、2013 年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 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 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4.(8 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三、2013 年福建卷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 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 分) (2 )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