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南

妇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南
妇科手术预防用药指南

ACOG妇产科临床指南-妇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

摘要

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仍然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大约5%的手术患者会发生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手术风险增高。感染控制措施的一大进展之一就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然而,依据患者的个体化原则,不加区别的应用抗生素与耐药菌的产生相关。因此,把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征及时间,对临床医生来说相当重要。本文目的是综述预防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证据和妇科手术抗生素正确预防性应用。

背景

妇科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

随着手术部位污染细菌的数目和毒力的增强,术后感染的风险增高。手术和外源性物质的使用,例如缝线,进一步的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宿主全身或局部的免疫机制抑制增加了细菌种植和感染几率。组织内的抗生素提供了一个增强宿主自然免疫保护功能的手段。细菌的耐药机制可能通过使微生物逃避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大部分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皮肤或阴道的内源性菌群。当皮肤切开的时候,暴露的组织就存在内源性感染的风险。这些微生物通常包括需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当切口靠近会阴或腹股沟时,也可能包括粪便菌丛(如厌氧的细菌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当手术时打开阴道,手术部位暴露于厌氧和需氧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中。按照手术切口分类系统,(Surgical Wound Classification system)这些手术被划分为清洁-污染切口(见下表)。由于复杂的阴道菌群的改变而导致潜在的厌氧病原菌浓度升高,与子宫切除术后残端蜂窝组织炎发生的风险相关。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在手术时向腹部切口处扩散。而且,皮肤微生物(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能导致腹部切口感染。妇科手术操作,例如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后的感染往往是由于皮肤细菌的污染而并非来自阴道的细菌迁徙感染所致。

可能损伤宫颈内口的手术操作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声学造影、宫内节育器放置、子宫内膜活检、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和诊断性刮宫术,都可能导致阴道上段和宫颈内口才能发现的微生物在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的种植。然而,术后感染却很少发生,且常倾向于发生在有盆腔感染病史或手术时发现既往有盆腔炎的患者(例如,输卵管积水)。当选择预防性抗生素或治疗术后感染时,不论是子宫内膜炎或是盆腔感染性疾病,都应该考虑到多种微生物感染的特性。

预防性抗微生物理论

最新的无菌技术应用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大幅度下降相关,但是手术部位的细菌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定居的细菌和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在机体内的相互博弈是决定手术部位是否感染的最大因素。全身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是建立在宿主组织内的抗生素能够增强宿主自然免疫防御机制的理念上,从而帮助杀灭种植于伤口上的细菌。在此过程中,由于只有一个很窄的有效的抗微生物时间窗,因此需要在细菌入侵前的很短或入侵时就应用抗生素(如刚切开切口或刚进行阴道操作时,或脐带钳夹即刻)。延迟使用3-4小时会导致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失效。

麻醉诱导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时间(在切开切口一个小时之内)开始妇科大手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数据表明,对于长时间的妇科手术,为了保持整个手术过程中机体内足够的药物水平,应该每隔药物半衰期的一到两倍时间间隔,再次给予一剂。头孢唑林,建议在接近持续3小时的手术应该再次给予一剂。手术失血量增加(超过1500毫升)时,应再次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非上述情况之外,其他情况既不需要在手术前几天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也没有指征术后继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系术时患者呈非感染的状态,因此,除了前面提到的情况外,不需要重复使用抗生素。如果患者的手术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应该考虑使用治疗性抗生素。

药理学和药效学

头孢菌素作为大多数手术的选择药物是因为他们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低过敏反应和副作用。头孢唑林是最常用的药物因其合理的且较长的半衰期和低廉的价格。大多数的临床研究表明它和其他的头孢菌素相似,对清洁-污染切口如子宫切除术,在体外抗厌氧菌活性提高。表一列出了手术中抗生素的使用方案。

肥胖患者预防性抗生素的剂量应该增加。这篇文章中肥胖定义为体重指数超过35或者体重超过100公斤(220磅).一项研究表明肥胖患者血液和组织内的头孢唑林水平于低同其他对照患者(体重指数22?4)。标准的单次头孢唑林的剂量应该从1g增加到2g.

抗生素的副反应

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程度不等。过敏性休克少见,但可直接最危患者生命。据报道,由于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率为

0.2%,致命性危险发生率为0.0001%。

即使头孢菌素会导致胃肠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伪膜性肠炎在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并不常见。然而,医院总的与抗生素相关的腹泻发生率约为3.2%-29%。几乎15%的接受?-内酰胺酶抗生素治疗的住院患者发生腹泻,接受克林霉素治疗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

10%-25%。影响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的易感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高龄,相关疾病,近期手术和近期使用的改变肠动力的药物。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是预防性抗生素延长使用的结局。因此,不推荐重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1. 最佳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时间是麻醉刚刚开始诱导之前

2. 可供选择的药物包括头孢替坦、头孢西丁、头孢呋辛、氨苄西林舒巴坦

3. 2g剂量推荐用在体重指数超过35或体重超过100公斤(220镑)

4. 有青霉素速发型超敏反应妇女抗生素的选择

5.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

6. 如果既往有盆腔炎的病史或术中发现有输卵管扩张的患者;对于没有输卵管扩张的患者,没

有预防的指征。

临床思考和建议:

以下情况下,恰当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方案是什么?

当选择一个预防性抗生素药物时,应该考虑如下因素。药物选择必须1)低毒性2)其安全性得到公认3)不被常规用于治疗感染4)其抗菌谱包含最有可能引起感染的微生物;5)手术过程中,相关组织内能够达到有效浓度,6)能够短时间内进入患者体内7)给药途径采取有效的方式以确保在手术即时达到手术部位

子宫切除术

经阴道或经腹子宫切除的患者应接受单剂预防性抗菌素。近期的研究报道显示多达一半的接受子宫切除的妇女使用不正确时间的预防性用药或没有使用预防性抗菌素。

超过30个以上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和两个荟萃分析表明预防性抗生素充分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减少了术后住院时间。大多数研究显示了没有特别的优于其他药物的抗菌素。尽管尚无针对腹腔镜辅助下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次全或全切术的研究,但是在这些操作中,预防性抗菌素的使用看起来仍是合理的。腹腔镜手术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实这些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素是合理的。

细菌性阴道病是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一个公认的高危因素。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术前和术后采用甲硝唑的治疗至少4天,且在手术前立即开始,能够降低异常菌群妇女的阴道残端感染发生。

腹腔镜和剖腹手术

没有资料推荐预防性抗生素用于未累及阴道和肠道的清洁手术。一项安慰剂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未显示出头孢菌素预防性用于进行腹腔镜手术妇女的益处。预防性抗菌素不推荐用于进行诊断性腹腔镜手术或剖腹探查术。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宫腔声学造影和宫腔镜手术

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是一个常见的评价不孕夫妇输卵管性不孕的手术操作。这些患者HSG术后的盆腔炎并不常见,但是可能存在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对于在HSG时有输卵管扩张的妇女有较高的发生术后盆腔炎的发生率(11%)。在进行HSG前,应该考虑是否存在下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的可能性。一个回顾性的综述中,调查者观察到无输卵管扩张的患者中,无HSG术后盆腔炎的发生。(0/398)

无盆腔感染史的患者,HSG可以不使用预防性抗菌素。如果HSG证实输卵管扩张,采用多西环素100mg,每天2次,共5天,能降低HSG后盆腔炎的发生。对有盆腔炎史的患者,多西环素应该在手术前使用,如果发现输卵管扩张则术后持续使用。因为诊断性腹腔镜手术下的输卵管通液同HSG是相似的,如果发现异常输卵管则多西环素的推荐使用也相同。然而,目前尚无资料来支持这种推荐方案。对于考虑存在活动性盆腔感染的妇女(急性盆腔炎),不论HSG还是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等操作均不能进行。

对于进行宫腔声学造影的妇女,尚无我们可供建立预防性抗生素推荐方案的数据,但是报道的术后感染发生率微乎其微(在一项研究中0/300)。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与否应该建立在患者自身患PID的风险上;不推荐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宫腔镜术后感染不常见,估计发生率在0.18%-1.5%。一个包括2116例宫腔镜手术的前瞻性研究(782例子宫肌瘤切除、422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623例子宫内膜切除、90例子宫纵膈切除、199例子宫粘连分离术)均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仅有18例(0.85%)子宫内膜炎出现。一个前瞻性研究评价了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宫腔镜子宫内膜激光消融术和子宫内膜切除术后的菌血症,结果显示无效。尽管使用抗菌素组菌血症的发生率小于安慰剂组(2% vs16%),大多数分离出的微生物的临床意义不明确(厌氧葡萄球菌),推测可能由污染所致。在接受预防性抗菌素组中,术后发热翻倍。两组术后发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11.4%的安慰剂组患者需要使用抗生素,而预防组为9%。

其他的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估了子宫内膜消融术,报道了相似的低感染率。一项568人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的系列研究中,只有1例发生子宫内膜炎(0.18%)。在第二个600人的研究中,两人(0.3%)发生轻微的盆腔感染,其中一人接受了预防性抗生素(1/495),另一人未接受预防性用药(1/105)。然而,在200名进行宫腔镜手术而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妇女的队列中,调查者报道有3例严重的盆腔感染,尽管这三人既往都有盆腔炎病史。普通人群中进行操作存在低感染风险,并且缺乏有效性的证据,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然而,其他的经宫颈的操作,例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宫腔声学造影等,对于有盆腔炎病史或在手术中发现输卵管受损的患者应该考虑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宫内节育器和子宫内膜活检

宫内节育器具有高效的避孕效果,但是它的潜在感染风险也限制了其使用。与IUD相关的感染风险绝大多数发生在放置后的最初几周或几个月内,表明了放置时引起的宫腔污染是感染的发病机制而不是宫内节育器或尾丝本身。有四个采用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作为预防性

抗生素的随机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了之中。不论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与否,盆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不常见,因此在放置IUD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没有指征的。一协作组织研究得出结论,IUD放置时不论多西环素或阿奇霉素,所得到的益处都很少。但当联合其他四项研究结果,发现与IUD放置相关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在美国进行的试验中,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淋球菌和衣原体的筛查,阳性结果的患者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因为所得数据有限,所以在放置IUD时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的卫生经济学尚不清楚。在美国进行的一个仅有的随机对照试验得出结论,对于IUD放置前进行了性传播疾病筛查的妇女,预防性抗生素并没有益处。

子宫内膜活检术后感染的发生目前尚无数据。其发生率假定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推荐不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手术流产

15个随机临床试验有11个支持在选择性堕胎的吸引刮宫术时采用预防性抗生素。一个由11个安慰剂做对照的双盲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妇女流产术后发生上生殖道感染与接受安慰剂的妇女相比,总的相对风险(RR)为0.58(95% CI)。高风险妇女中,术前有盆腔炎病史者总的RR为0.56;流产时支原体培养阳性者总的RR为0.38。低风险妇女中,无既往盆腔炎病史者总的RR为0.65;支原体培养阴性者,RR为0.63。流产的围手术期给予抗生素,如果不考虑它本身的风险,则能够降低总的42%感染的发生,因此证实了这些妇女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有效性。稽留流产进行吸刮术发生感染的风险同选择性堕胎相似。因此,尽管缺乏数据支持,对稽留流产也应该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最佳的抗生素和药物剂量尚不明确。四环素类和硝基咪唑类给予流产后盆腔炎显著的保护作用。一个荟萃分析显示,最有效的和最便宜的药物之一是多西环素,人流前一小时100mg 口服,随后手术后200mg口服。据估计,门诊治疗一例单纯流产后引起的盆腔炎的花费远远超过多西环素预防性用药的费用。一个前瞻性的随机试验显示在治疗不全流产前预防性用药没有益处。

术前肠道准备

由于既往手术史或炎症,例如盆腔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导致的盆腔粘连使妇科手术偶尔也会发生小肠和大肠损伤的风险。对于进行选择性肠道手术的患者,考虑使用有效的胃肠外抗生素预防感染是合理的。没有证据表明机械性的肠道准备进一步降低了感染的风险。机械性肠道准备的同时加入口服抗生素,与恶心、呕吐和腹部疼痛增加有关,对于预防术后感染没有益处,因此不推荐使用。8个随机临床试验证实了不论先前是否进行伴或不伴口服抗生素的肠道准备,术前胃肠外的预防性抗生素都是有效的,能够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

例如伤口和腹部内感染的风险。目前尚不确定是否有优于其他的药物,但是广谱的头孢菌素如头孢西丁常常被使用。一个近期的研究显示厄他培南对进行选择性结直肠手术的患者在防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方面优于头孢替坦,但是可能与升高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风险相关。

心内膜炎的预防

美国心脏协会关于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指南在2007年进行修订。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美国心脏协会不再推荐仅仅为了预防心内膜炎而对进行泌尿生殖道或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使用抗生素。这包括进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妇科泌尿手术

一些研究表明预防性抗生素用于由于尿动力学检查所致的尿道感染方面无效。一项研究证实在进行尿动力学测试后45名妇女中有2名(4%)未给予抗生素发生了术后尿培养阳性,与之相比,测试后3天每天给予呋喃妥因50mg每天3次,51名妇女无一例感染。第二项研究证实尿动力测定后的49名妇女中有10名(18.9%)未给予预防性抗生素者尿培养阳性,接受了预防性治疗的4名妇女(8.9%)尿培养阳性。两项研究之间差异相比没有显著性。因为尚无研究关于“症状性感染”或术后菌尿症的微生物学的报道,这个部位可能由于非尿路致病菌污染所致。然而,在发生无症状菌尿的妇女中,进行尿动力学测定时大约8%有菌尿。因为菌尿和尿路感染能够引起逼尿肌的不稳定性,推荐采用尿培养或尿液分析或两者进行预测。阳性结果患者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尿路感染在一次膀胱插管后的发生率据报道大约为2%。尚无随机试验用来对比预防性抗生素和安慰剂以试图进一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目前尚无成人的资料,但是有个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尚未批准对进行清洁的间歇性插管的儿童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实际上,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在持续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显著升高。因此,对于膀胱插管者,由于感染率较低,因此并没有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的指征。

进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的患者,不论是否行子宫切除,都是预防性抗生素的适应症。阴道上皮切开时,按照外科手术分类上被划为清洁-污染手术切口。目前尚无关于此前瞻性研究。尽管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预防性抗生素还是被常规使用在包括经阴道放置补片等的有效性的研究中。

进行泌尿妇科手术的患者经常在出院时需要留置尿管。有限的证据表明接受环丙沙星200mg,从术后2天直至尿管拔出能减少菌尿或其他感染体征例如脓尿或从手术病人术后至少24小时的膀胱引流中分离出革兰氏阴性菌。对于泌尿妇科手术后留置尿管出院的病人应

该每天使用抗生素。一个随机试验显示,泌尿妇科术后,放置多达6周的耻骨上造瘘管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可减少42%的尿道感染。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该用哪种抗生素?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7-4%,涉及四种免疫病理学机制,所有这些在?-内酰胺酶抗生素中可以看到:1)速发型过敏反应;2)细胞毒性抗体;3)免疫复合物4)细胞介导的超敏性。5-20%患者有对?-内酰胺酶抗生素发生反应的病史。

像青霉素样,头孢菌素含有?-内酰胺环。然而,五噻唑烷环结构被六环的-内酰胺环并氢化噻嗪环,头孢菌素副反应发生率为1-10%,罕见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不足0.2%。青霉素过敏者发生头孢菌素过敏的风险有轻度升高。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上市后,研究表明青霉素过敏史者头孢菌素过敏的发生率并无增高。98名青霉素皮试阳性者中有一例发生(1%)。310名皮试阴性者有6例发生反应(2%)。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临床交叉反应的发生率很小,但是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速发型青霉素过敏反应史者不应该使用头孢菌素,而应该给予其他的可替代的药物作为预防。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只要不是E免疫球蛋白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都可以选择头孢菌素。

甲硝唑和克林霉素分别都可以降低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但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的降低感染。因此,对青霉素有速发的高敏反应的妇女应该推荐联合用药。

推荐和建议:

以下结论建立在良好的一致的证据上(A级)

进行子宫切除术者术前应该接受单剂预防性抗微生物治疗;

宫内节育器放置时用或不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盆腔感染都不常见。因此在没有指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选择性吸引刮宫术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有指征的;

诊断性腹腔镜的患者,不推荐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以下结论建立在有限的和不一致的科学证据上(B级)

无盆腔炎病史者,进行HSG可不应用预防性抗生素;如果HSG证实有输卵管扩张,则应该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盆腔炎的发生;

进行宫腔镜手术的普通人群,不推荐常规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青霉素过敏史者,(只要不是E免疫球蛋白介导的速发型超敏反应)都可以选择头孢菌素

子宫切除术前发现有细菌性阴道病的患者术前都应该进行治疗;

以下的建议或结论基于共识和专家的意见:(C级)

剖腹探查术者不推荐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经宫颈内口的操作,如HSG,输卵管通液术、宫腔镜手术,若有盆腔炎病史和手术时发现输卵管损伤史,应用预防性抗生素;

青霉素有速发型超敏反应者,不应该应用头孢菌素;

推荐采用尿培养或尿液分析或两者进行联合预测。阳性结果的患者应该给予抗生素治疗。

(整理)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2004年8月19日卫生部颁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性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列出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根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妇产科抗生索使用指南》(《指南》),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妇产科临床医师上E确使用抗生素。各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请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指南》为临床应用抗生素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指南》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指南》中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体治疗原则供临床医师 参考。《指南》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在医疗丁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

具体情况,制汀个体化给药方案。除《指南》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病原体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生素。第一部分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生素;(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一、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一)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或经病原微生物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由真菌、衣原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果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生素。DOI:10.3760/ctrnj.issrL0529-567x.2011.03.018通信作者:刘朝晖,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Email:xyxlzh@hotmail.tom.临床指南.(二)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的原则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程度而定,即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必须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病原微牛物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微生物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凭经验推断最可能的病原微生物,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一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二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一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二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第三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四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第五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六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手术质量安全管理 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包括:围手术期管理;手术室管理;手术安全核查及术风险评估;手术分级管理。 一、围手术期管理 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 1 、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 、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科主任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 、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 、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 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2 、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3 、术中遇到困难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应暂停手术,拟请上级医生或医务科进行术中会诊。术中如需调整手术方式或扩大

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43696

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 1、手术病人必须使用腕带标识,准确注明病人信息项目。 2、术前严格执行“五查十八对”,术中落实“三不交接”,“三人三次清点及五数”。 3、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认真落实“三查七对”,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执行输血制度。 4、病人入室后有专人守护。各种抢救设备及药品做到“四定”、“三及时”、“五到位”。 5、注意环境安全。 6、认真行接送病人工作流程,并作好交接记录。 7、注意消防安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 手术室查对制度 1.手术室接病人时,应查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皮肤准备、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及其标志,术前用药、配血报告、输血前八项结果、药物过敏试验结果与手术通知单是否相符,手术医嘱所带的药品、物品(如CT.X线片)。评估病人的整体状况及皮肤情况,询问过敏史。 2.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3.手术护士检查准备手术器械是否齐全、各种用品类别、规格、质量是否合乎要求。病人体位摆放是否正确,尽可能暴露术野和防止发生坠床和压疮。 4.手术人员手术前再次核对科别、住院号、床号、姓名、手腕带、性别、年龄、诊断、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用药、配血报告等。 5.在皮肤切开之前,手术医师、麻醉师及护士共同确认患者的身份、手术部位、手术方式以及手术体位,核对无误方可进行手术。 6.洗手护士打开无菌包时,查包内化学指示卡是否达标,凡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手术前和术毕缝合前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都必须严格核对,共同唱对手术包内器械、大纱垫、纱布、缝针等数目,并由巡回护士即时在手术清点单记录并签名。术前后包内器械及物品数目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通知手术医师关闭手术切口,严防将异物留于体腔内。 7.手术取下的标本,应由洗手护士与术者核对。 8.坚持三查七对常规手术在术前开好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需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使用药物前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后应立即补开医嘱。 9.取血、输血前要详细查对姓名、年龄、诊断、血型、交叉配血结果、抽血日期、血液质量等,并经两人核对无误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三、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四、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五、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六、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表1、附表2 八、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定和制度为切实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加强手术管理,根据《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卫生部、湖北省卫生厅有关医疗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一)术前管理: 1. 凡需手术治疗的病人,各级医生应严格手术适应症,及时完成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和必需的检查。准备输血的病人必须检查血型及感染筛查(肝功、乙肝五项、HCV、H1V、梅毒抗体)。 2. 手术前质术者及麻醉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向病人及家属或病人授权代理人履行告知义务,包括:病人病情、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自付费项目等内容,征得其同意并由病人或病人授权代理人签字。如遇紧急手术或急救病人不能签字,病人家属或授权代理人又未在医院不能及时签字时,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在病历详细记录。 3. 主管医师应做好术前小结记录。中等以上手术均需行术前讨论。重大手术、特殊病员手术及新开展的手术等术前讨论须由科主任主持讨论制订手术方案,讨论内容须写在术前讨论记录单上,并上报医务处备案。 4. 手术医师确定应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重大手术及各类探查性质的手术须由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或科主任担任术者,必要时须上报医务处备案。 5. 手术时间安排提前通知手术室,检查术前护理工作实施情况及特殊器械准备情况。所有医疗行为应在病历上有记录。如有不利于手术的疾患必须

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6. 手术前患者应固定好识别用的腕带,所标的信息准确无误;同时完成手术部位的标记。 (二)手术当日管理: 1. 医护人员要在接诊时及手术开始前要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房间等。病人进手术室前须摘除假牙,贵 重物品由家属保管。 2. 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台上与巡回护士、其它相关人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由手术者讲述重要步骤、可能的意外的对策、严格按照术前讨论制定的手术方案和手术安全核对的要求执行。 3. 手术过程中术者对病人负有完全责任,助手须按照术者要求协助手术。手术中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须请示上级医师。 4.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应始终监护病人,不得擅自离岗。 5. 手术中如确需更改原订手术方案、术者或决定术前未确定的脏器切除,使用贵重耗材等情况时,要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务处或主管院长报告;并须再次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实施。 6. 核查术中植入的假体材料、器材标示上的信息及效期,条形码应贴在麻醉记录单的背面。 7. 术中切除的病理标本须向患者或家属展示并在病案中记录。手术中切取的标本及时按要求处理,在标本容器上注明科别、姓名、住院号,由手术医师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手术中需做冰冻切片时,切除的标本由手术室专人及时送病理科,专人取回病理报告。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

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的分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情况,以下药物作为“特殊使用”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精品文档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作者:单位:来源: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2004年8月19 Et卫生部颁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性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列出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根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妇产科抗生索使用指南》(《指南》),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妇产科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生素。 各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请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指南》为临床应用抗生素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指南》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指南》中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体治疗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指南》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在医疗丁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汀个体化给药方案。除《指南》所列通常选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用的药物品种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病原体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生素。 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第一部分 抗生素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生素;(2)选用的品种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最新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 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 手术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

医院手术室安全管理措施.doc

手术室安全管理措施 一、接送病人的安全管理措施 1.接病人工作人员每日检查手术推车性能,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提出以便维修。 2.到病房后,与病房护士点清术中所带药品、物品、并按手术通知单、病历认真核对病人姓名、 床号、住院号、手术名称及手术时间等,核对无误后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并认真检查术前准备情况,如术前用药、试敏、检查假牙、首饰是否取下,嘱病人解大小便。 3.协助病人平移到手术推车上平躺,注意病人移动时要将手术推车一侧紧靠在病床边,护士靠在 手术推车另一侧将推车固定住,防止病人移动时推车移位,摔伤病人。 4.所有病人(不合作的小儿除外)必用手术推车接送,禁止步行,推车过程中要保护好病人,护 士站在病人的头部,将床挡扶起,嘱病人把手放在身体的两侧,不要握床挡。病人躺在担架车的正中,不要将病人的头或脚露在车端,被子要将脚盖住,推车速度适中,动作轻、稳。尤其对老年病人要注意询问病人的感受,以免晕车。 5.将病人接至换车室后,手术室接病人护士要再次认真查对病人的姓名、年龄、手术间等项目, 给病人戴好一次性帽子,进行内外车交接,交接车子时特别注意,两推车对接,握住衔接的锁把并卡紧,将两推车的轮子均固定好,交换车时动作要轻、稳,车两边要有人保护。 6.巡回护士将病人安全送到每个房间,注意要将推车紧贴手术床并固定好,再嘱病人慢慢移至手 术床,盖好被子,并做好心理护理与解释工作,减少其恐惧感。 7.病人等候手术期间,应有专人陪伴,尤其是小儿、老人、神志不清或病情严重的病人,巡回护 士应时刻守护病人,以防意外发生。 8.术毕由术者、麻醉师、巡回护士一起将病人抬至手术推车上,搬动前检查各种并固定好,以防 搬动引流管滑脱。搬动病人过程中一定要将推车紧靠手术床并固定好,车、床两边均有人保护。 9.巡回护士应与麻醉师、医生一同将患者送回病房,途中医护人员守护在病人头侧,注意观察病 情,有特殊情况及时处理,并与病房护士交接用物及病人。 二、摆放手术体位的安全管理措施 1、手术前巡回护士应仔细检查病人皮肤,检查受压部位及手术区皮肤是否完整,对昏迷、消瘦、小儿(身体有无抓伤)、长期卧床及外伤病人尤其应注意,如有异常及时与病房护士、手术医生沟通,在手术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 2、手术床单位铺平无褶皱,病人的皮肤不能托手板、尺布等橡胶物品直接接触,勿与金属床、头架、器械托盘等金属接触,以防使用电刀时导电灼伤。 3、摆放手术体位过程中应尽量暴露病人手术野,并注意保暖。 4、给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病人眼部涂眼药膏,防止角膜干燥划伤,头面部手术病人眼睛用保护膜保护,防止消毒液溅入眼内烧伤角膜,耳部手术病人用棉球堵住耳道,防止消毒液流入耳内,灼伤鼓膜。 5、摆放体位时病人的骨隆突处应用软垫衬托,防止受压、破损。手术时间较长如心脏手术等手术病人躯干及枕部应垫软垫。 6、平卧位时颈下垫软垫保护颈椎,上肢外展不得超过90°,以免损伤臂丛神经。膝关节下垫软垫,避免膝关节过伸,造成术后疼痛或神经损伤。踝关节下垫软垫,防止足跟受压。 7、俯卧位时注意避免呼吸运动受限。在胸腹下垫俯卧位垫时注意腹部的位置置于垫子中空处,避免受压。小腿要垫高,使脚尖自然下垂,保持功能位。硬膜外麻醉或清醒病人,巡回护士术中注意帮助病人变换面部受压位置,防止面颊部长时间受压,并确保眼球不受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防止插管脱落。 8、侧卧位胸部垫软枕,在垫高手术部位的同时,注意舒展健侧肢体,避免大出血、腋神经受压,保证输血输液通畅。肾脏手术时腰桥要对准手术部位摇起10—15cm,不要过高,防止腰椎滑脱,

手术预防性用药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 含介入诊疗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简称预防用药 的管理 促进合理用药 减少细菌耐药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 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 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 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 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 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 道、女性生殖道时 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 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 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在任何部 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三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四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 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第六条 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五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八条清洁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 如腹股沟疝修补术 包括补片修补术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 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 抗菌药物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 手术范围大 手术时间超过2小时 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颅内手术、心 脏手术等 三 异物植入手术 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 节臵换等 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 四 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 高危因素包括 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 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 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 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第九条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手术 上、下消化道手术 泌尿生殖道手术 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 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 手术时可能污染手

妇产科抗生素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2012-6-7 阅读字号:T|T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根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第一部分: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一、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应用。 2.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 3.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选择抗生素。 4.综合确定抗生素的应用方案: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生素治疗方案。妇产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妇产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一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妇产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则:妇产科手术基本上属于清洁一污染手术或污染手术,应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 第二部分:妇科常见感染及抗生素应用 一、阴道感染

1治疗原则:(1)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通常在显微镜下检查即可诊断,必要时再进行培养。难治性或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必须进行酵母菌培养,获病原微生物后进行药敏试验,根据不同病原微生物选择抗真菌药物。如为两种病原微生物同时感染,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和滴虫性阴道炎,可同时使用两种抗 生素。(2)应同时去除病因,如停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糖尿病等。⑶ 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或性交时坚持使用安全套。(4)抗生素使用必须按疗程完成。(5)妊娠期应选择阴道局部用药,妊娠初期3个月,禁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6)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应区分单纯性和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应参照《外阴阴道念珠菌 病诊治规范(草案)》区别治疗。 2.治疗方案:表一 、宫颈炎 阴畫盛染的治沖沖窠 ■■ ■ ■■■ ana 甲讷呼全身咸周那蜡药 克坤幕索全身或陽邮给药 制味喻程局箫给苗,按翅萃伺封分娄 蜡予木同的疗程 局95给药 惮曲撫连、辄貳嗤全轴药 全身或尼的咚鋳宣单次口服尢拒量 ("■)奴果最好 1治疗原则:(1)检测宫颈炎致病微生物,可根据高倍(X 400)显微镜下宫颈涂片每个视野中多形核白细胞>30个,或油镜下可见每个视野多形核白细胞>10个作出初步诊断。(2)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3)

《安全管理制度》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一、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同时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本制度所指的手术医师是指术者,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应参照执行。 三、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四、手术安全核查由麻醉医师主持并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如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则由术者主持并填写表格。 五、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一)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中内容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与标示、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其他内容,由核查三方共同核查确认。 (二)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示,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四)三方核查人确认后分别签名。

六、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七、术中用药的核查: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负责核查。 八、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九、医院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十、《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案中保管。 十一、手术科室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要建立交接制度,并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逐项交接。

最新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 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2004年8月19日卫生部颁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性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列出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根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妇产科抗生索使用指南》(《指南》),希望能更好地帮助妇产科临床医师上E确使用抗生素。各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请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原则》。《指南》为临床应用抗生素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指南》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指南》中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体治疗原则供临床医师参考。《指南》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在医疗丁作中,临床医师仍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汀个体化给药方案。除《指南》所列通常选用的药物品种外。临

床医师可根据患者临床情况、病原体耐药性及当地药物供应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生素。第一部分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生素;(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一、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一)细菌性感染的抗生素应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或经病原微生物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由真菌、衣原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有指征应用抗生素。如果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生素。DOI:10.3760/ctrnj.issrL0529-567x.2011.03.018通信作者:刘朝晖,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Email:xyxlzh@hotmail.tom.临床指南.(二)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用的原则是根据病原微生物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程度而定,即根据细菌的药物敏感(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必须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尽早明确病原微牛物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微生物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凭经验推断最可能的病原微生物,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2021年)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2021 年)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22

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2021年) 一、加强手术负责制 1、三级医师负责制科主任应根据本科现已开展的手术,制定各级医师的手术权限并报医政科备案,所有医师必须在本人责任权限内开展手术。 2、报告当遇到紧急手术超出当班医师的手术权限或技术水平时,在采取急救措施的同时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必要时向医政科汇报。 3、教学手术管理在医院开展的各类手术中,实习生、进修医师只能在本院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观摩学习或担任助手从事辅助工作,不得独立上台操作 二、加强手术操作规范化、

1、制定常规手术规范科主任负责制定本科范围内的常规手术操作规范,内容要详细、具体。 2、围手术期检查 (1)、术前全面检查: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各学科专业的手术如有必要的项目检查不全者,手术室可拒绝安排手术。 (2)、术中异常情况会诊:在术中如出现异常情况须向其他科室或医师会诊时,该科室或医师必须以会诊为当前第一选择,迅速及时应诊,不得拖延,更不得决绝。 (3)、术后监护:危重患者术后先送入ICU,经24-48h监护后再转入相应病区;一般患者术后回所在病区,但医护人员必须注意加强患者监护,如有问题,须尽可能保证随叫随到,以免贻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三、加强术前讨论 1、常规手术专业组讨论对于常规开展的手术,须在本专业组内进行术前讨论,形成手术操作意见,并作记录。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绵竹市第二中医医院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外科病区、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并由医务科组织协调,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制度贯彻落实。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2.清洁手术: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用药比例不超过30%,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等。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3.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和儿童常用的抗生素 下面简要介绍抗生素使用原则。但是,由于小儿病情的多样性及多变性,孩子生病,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作出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1、由医生来判断是否应用抗生素 发热、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包括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为病毒、细菌、支原体等,对上述症状的原因作具体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儿患病应看医生,由医生根据小儿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状况,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在常见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细菌、支原体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儿科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则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2、病原菌不同用药也不同 儿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龄阶段、不同季节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发病季节及当时流行疾病状况对临床诊断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据临床诊断,医生可以推断病原菌的种类,或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对病原菌诊断不明,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家长为病儿自选抗生素,缺乏针对性,可能造成疗效不佳或无效,并有可能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或耐药菌的传播。 抗生素无高级与低级之分,只有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与不敏感之分,以价格判断药物好坏、高级低级是没有道理的。 3、不能盲目同时服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同时使用称为联合用药。同时服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药无效的后果。通常,有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较长期应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者,以及联合用药可使毒性较大的药物剂量得以减少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联合用药。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仅用一种抗生素即可,多用药多保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4、药物剂量由医生来确定 针对病原菌选药后,需从患儿病情、药物在体内代谢特点、给药顺从性等方面考虑,来决定给药剂量及方式。为确保抗生素很好地发挥作用而不对机体产生危害,掌握恰当的抗生素剂量是必须的,在儿童,药物剂量通常是由医生根据诊断、病情、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得出,另外,亦应考虑小儿机体代谢状态,对患有肝、肾疾病的小儿,除应避免应用具有相应毒副作用的药物外,还应仔细考虑用药剂量。认为儿童用药即为简单的成人剂量减半的概念是错误的。 抗生素治疗疗程因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对现有治疗的反应等而异,具体应咨询医生,认为症状消失即为病愈的概念是错误的。 5、一般不需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预防1~2种特殊细菌侵入伤口或血液循环而发生感染,部分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6、警惕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