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言语法(一)

词类活用

2020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三个前提:

①都活用为动词;

②都带有宾语(个别可能有省略);

③都可以翻译成:“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叫……(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后面的宾语省略)(《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练习: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动用法,使……来

2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晏列传》)——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桓公信守,守信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围》)——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的使动,使…投降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致:动词的使动,使…达到,实现

6水则(能够)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先秦诸子语录》)——覆:使……倾覆

7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产生

8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受到惊吓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练习: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2富国强兵(《管晏列传》)——使……富;使……强

3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先秦诸子语录》)——静:使……安静

4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使……强大

5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广:使动用法,使……扩大

6王(四声,名作动)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明:使……明显、显著7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虚:使动用法,使……空着

8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垓下之围》)

“王我”即“使我当王(君王)”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

练习:

1何以至今不业也(《赵威后问齐使》)——业,使动用法,让……当官,成就功业

2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戊午上高宗封事》)——使动用法,使…变成臣妾、刘豫那样

3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业,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4子元元,臣诸侯(《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子:使动,使…为子民;臣: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

注意:用为使动的名词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为朋友”的意思。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精讲【三篇】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精讲 【三篇】 导读:本文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精讲【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短歌行】《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 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大学语文精讲—使动用法

2020年山东省专升本《大学语文》 文言语法(一) 词类活用 2020考纲是怎么要求的—— 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掌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词类活用现象。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大学语文(公共课)考试要求》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有三个前提: ①都活用为动词; ②都带有宾语(个别可能有省略); ③都可以翻译成:“使……(宾语)怎么样”、“让……(宾语)怎么样”、“叫……(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之”即“使之(项伯)活了下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后面的宾语省略)(《荀子·天论》)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 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赵盾酒”即“使赵盾饮酒”。“饮”破读为yìn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ì “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àn 练习: 1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动用法,使……来 2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管晏列传》)——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桓公信守,守信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垓下之围》)——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的使动,使…投降 5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树郭橐驼传》)——致:动词的使动,使…达到,实现 6水则(能够)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先秦诸子语录》)——覆:使……倾覆 7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生:使……产生 8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惊:使……受到惊吓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秦”即“使秦国弱”。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绿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绿”。 练习: 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2富国强兵(《管晏列传》)——使……富;使……强 3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先秦诸子语录》)——静:使……安静 4强公室,杜私门(《谏逐客书》)——强:使……强大 5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广:使动用法,使……扩大 6王(四声,名作动)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谏逐客书》)——明:使……明显、显著7于是梁王虚上位(《冯谖客孟尝君》)——虚:使动用法,使……空着 8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察传》)——正,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雅正(和谐)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讲:大同_1476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精 讲:大同 【摘要】本文为大家整理了2018年成人高考语文的课文精讲,帮你更快的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 《大同》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着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概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有文字记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物质文明

自考大学语文译文精讲

《大学语文》新版教材课程介绍过去,大学语文分为两版,一种是六学分的版本,专门供社会科学类的考生来学习,比如:新闻系、法律系、英语系等。一种是四学分的版本,供财经类、理工类考生学习的版本。现在把这两个版本统一起来成了一个版本,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2006年新版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了中文专业之外,其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这门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学习这门课要求考生达到:第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第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第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的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 难易程度略低于原本科教材而与原专科教材接近;内容方面是原来两本教材中已有的占一半,新增选的占一半;总共52篇诗文,其中议论文十篇、记叙文十七篇、诗词十八首、小说七篇。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尺度。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的诗。 大学语文的通过率并不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认真的、刻苦的学习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 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而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在这个基础上做题巩固知识点。 前Array 言 1.学习目标: 本章共10篇文章,其中文言文4篇,白话文6篇;通过10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 (1)议论文的基础知识; (2)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3)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2.学习建议 (1)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读透; (2)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是从这两部分的内容出的; (3)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 (4)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3.难点与重点 具体课文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 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年来学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议论文的知识结构图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精讲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诗词精讲【三篇】 【篇一:短歌行】 《作家作品》 曹操东汉未年建安时期诗人,他的诗大多以乐府旧题表现新内容。 他的风格基本是苍凉悲壮。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写作于曹操晚年,抒写了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怀。在诗中,他感叹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渴望招纳贤才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诗中虽也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作者的精神实质是昂扬向上的,积极进取的。 二、词语解释

1、对酒当歌。当:面对; 2、但为君故。但:只是; 3、何时可掇。掇:拾取; 4、契阔谈宴。契阔:聚散; 5、枉用相存。问候枉驾前来的贤才。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八句,感叹人生苦短,忧思难忘; 第二层,(青青子衿——心念旧恩)求贤不得的忧愁和诚心纳贤的态度。分为四小层。 (1)(——沉吟至今)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2)(——鼓瑟吹笙)表示对贤才真诚欢迎的态度;

(3)(——不可断绝)贤才不易得,自己忧心不断; (4)(——心念旧恩)希望老朋友能前来,为自己举贤荐能。 第三层,(月明星稀——)惋惜贤才未得明主,自己有广招人才的信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学习要点》 分析前八句的内容。 前四句,感叹年岁已老,功业未成,“譬如朝露”用比喻手法,感叹人生苦短。接着四句,写政治抱负未得实现,心情苦闷,想借酒浇愁。 分析诗中思贤若渴的情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来表达对贤才由来已九的思念之情:“呦呦鹿鸣”借用来抒发诗人热烈欢迎贤才到来的情景。下面着重描写诗人求贤不得的惆怅和苦闷,设想众多贤才故友远道前来的幻影,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无比思慕的心情。 作者描写贤才无所依托,殷切希望贤才来到自己身边,助己完成统一大业。 诗中“月明星稀”四句,比喻当时贤才流散各地,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借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渴望得到更多的贤才,建功立业。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资料讲解

大学语文翻译重点

翻译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译: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译: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6.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译: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7.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

欲赴愬于王。 译: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9.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译:冯谖于是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十分高兴地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 10.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译:就请他来面见孟尝君。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沉溺于国家大事之中,得罪了先生。 11.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译:收完债,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吗? 12.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自考 《大学语文》刘臣国 精讲班 17先妣事略15

先妣事略 归有光 一、作家作品知识: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优秀散文家,他反对“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他 的散文长于抒情记叙,语言简洁。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 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 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 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 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作者追忆亡母的记叙文。 不动声色地感动: 全篇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篇中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另外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 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极其悲痛的心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 主要魅力。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 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 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 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 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追忆母亲一生多子、早逝。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写母亲的勤劳、简朴、关心孩子学习的美德及母亲娘家的概况。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母亲死后子女们的情况和周家的情况及我的哀伤之情。 1、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 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 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A、这段话中的“先妣”是对谁的称呼? “先妣”是对作者母亲的称呼。 B、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第几个孩子? 作者归有光是第二个孩子。 C、当“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时母亲“举之尽”的原因是什么?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1)

成人高考/备考辅导 2016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 点精讲(1)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鲁哀公在位时,国内季(康子)氏专权。费地是季氏的封地,为了扩张势力,季氏欲吞并近邻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 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孔子汇报。孔子因此严厉谴责了季氏的错误决策,也批评了弟子们作为家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和弟子一共有三次对话,在

第一次对话中就陈述了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理由有三: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3.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一主张出现在课文的第三段,孔子在驳斥了弟子冉有的自我辩护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议论方式。驳立结合 本文是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本文总体上是驳论,孔子以治国以礼反驳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尽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但驳论之中有立论,在驳斥之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在对冉有的批评中,提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不断将自己的观点推向深入。 5.论据的多样性

最新大学语文试题讲解

第一讲语言的功能和陷阱王蒙 一、填空题 1.优秀的作家开讲艰深的学问,也应当是别具风格、妙趣横生的。这就是多年前所倡导的“作家学者化”理念。 二、单选题 1、王蒙在《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中以契诃夫小说《苦恼》为论据阐述的论点是() A.语言文字的修辞功能 B. 语言的心理功能 C. 语言的信仰功能 D. 语言的创造功能 2、《语言的功能和陷阱》里面认为“仁孝忠信”、“礼义廉耻”本来是好词儿,后来变成人们厌恶的词汇,这是一种语言的() A. 言不尽意 B. 言过其实 C. 双刃剑 D. 狗屎化效应 3、王蒙在《语言的功能和陷阱》里面,王蒙提及了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论述了() A. 语言的记忆功能 B. 语言的审美宣泄功能 C. 语言的交际功能 D. 语言的浪漫功能 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王蒙创作的是()。 A.《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B.《班主任》 C.《活动变人形》 D.《踌躇的季节》 5.“……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但是起码马语没有人语这么发达。如果马语比人语还发达的话,那么今天王蒙这个位置上的可能就是一匹公马了。”这段话语突出体现了此篇演讲稿()的特色。 A.外松内紧 B.亦庄亦谐

C.取譬引喻 D.极具煽情 6.“比如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就造成了我们中国人的心理模式,我们一看到明月就会想到家乡……你有没有真实的对于明月的感受。”这段话语体现了王蒙先生所谓的语言()的陷阱。 A.文不尽言 B.言过其实 C.落入俗套 D.扼杀创造 7.“‘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觉得这话多好呀……但是现在你如果什么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它就已经丧失了它原本的力量。”这段话语体现了王蒙先生所谓的语言()的陷阱。 A.文不尽言 B.言过其实 C.落入俗套 D.扼杀创造 8.王蒙在论证语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即“语言是把双刃剑”时,比较《伊索》话剧中“最好的菜和最坏的菜都是口条”,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 B.类比法 C.对比法 D.演绎法 三、多选题 1、根据《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下列属语言的陷阱的是:() A.掌握了“芝麻开门”就使密室的石门洞开 B.用语言倾诉进行精神分析治疗 C.言过其实 D.言不尽意 E.语言的俗套 四、问答题 1.《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一课中所谈到的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1)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点精讲(1)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录 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记言为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2.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这个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鲁哀公在位时,国内季(康子)氏专权。费地是季氏的封地,为了扩张势力,季氏 欲吞并近邻颛臾。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为季氏家臣。 季氏发兵前,冉有、季路将此事向老师孔子汇报。孔子所以严厉 谴责了季氏的错误决策,也批评了弟子们作为家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孔子和弟子一共有三次对话,在第一次对话中就陈述了反对季氏攻伐 颛臾的理由有三: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3.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个主张出现在课文的第三段,孔子在驳斥了弟子冉有的自我辩 护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4.议论方式。驳立结合 本文是对话形式展开的驳论文。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 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 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本文总体上是驳论,孔子以治国以礼反驳

季氏将伐颛臾;以家臣应尽职尽责驳“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以为政以 德驳“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但驳论 之中有立论,在驳斥之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治国以礼,为政 以德。在对冉有的批评中,提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持续将自 己的观点推向深入。 5.论据的多样性 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 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6.双重比喻句的作用和含义 本文的重点双重比喻句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是 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好比虎兕从笼中 出来伤人,颛臾无辜受难,如同龟玉毁于椟中。第二层含义是将冉有 和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无论是季氏出兵还是颛臾被毁,冉有和季 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7.反诘句的作用 本文的反诘句有:“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 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作用是增强感情色彩,增大说理 力度。

自考 《大学语文》刘臣国 精讲班 01 寡人之于国也17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主讲:刘臣国 孟子简介 前(385年?-前304年?)名轲,字子舆,一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师承子思,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 并称为“孔孟”。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 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 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 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 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文本内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立项,通过三年的建设,在网站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第二课堂活动、教案试题库建设、教学录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强化精品课程建设,现将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2008年申报,获准为泰山科技学院精品课程项目立项建设;2009年7月出版《大学语文》教材,2009年12月网站建设完成,所有材料上网。2009年申报并获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研究》(其中两项已结题)为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立项;强化了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该课程以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课程特色承载了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能。 2009年10月在高校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上发表论文《以大学语文为媒介推动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提升》 2010年9月在科技信息杂志发表论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竞争力》2011年4月在大众文艺杂志上发表论文《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二、取得的成绩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针对大学语文开设学时少,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多,并且大学语文肩负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我们从学院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并出版了《大学语文》一书。用书一个循环后,各方反应较好。(关于教材编写的原则、编写特色已在阶段总结里,此处不再赘述)(二)完成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取得好的效果 通过三年的教学内容改革,系统建构了学生的文学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完成了大学语文的

大学语文诗词精讲

一、单元内容概要 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大学语文精讲题解部分作业

《大学语文》精讲篇目题解部分作业 《诗经》选篇《鹿鸣》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2.《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文学的主义传统。 3.《鹿鸣》选自《诗经·》,以起兴。 《楚辞》选篇《湘夫人》 1、《湘夫人》选自。 2、《九歌》是一组祭祀乐歌,共篇。 3、《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和为基础创作的祭祀乐歌。 4、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5、《湘夫人》中叙事和抒情以洞庭湖和潇湘、为背景。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填空题 1、《国语》是我国的第一部历史著作。 2、《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主要观点是。 3、《国语》以为主。 4、《召公谏厉王弭谤》反映了古代先民原始朴素的。 5、《国语》的作者据说是春秋末年的。 《论语》十则 一、填空 1、孔子在哲学上提倡,在政治上主张。 2、孔子被尊称为,其核心思想是。孔子说:“仁者,。”基于“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基于“仁”,孔子树立了的道德标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仁”,教育是为了。 3.《论语》是记述的书,儒家文化经典。它的体例是 体,这里“论”是的意思。

《赏刑》作业 1、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名鞅,战国中期人,故又称公孙鞅或卫鞅。 2、商鞅因辅佐变法有功,封于,后人称商鞅或商君。 3、商鞅是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4、商鞅青年时即好“之学”,曾受前期法家等人的思想影响。 5、前361年下令求贤,商鞅到秦国,以说孝公,得孝公赏识。 6、《》是商鞅死后,由继承其学说的法家后学辑录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29篇,现仅存篇。 7、《商君书》较系统地反映了商鞅的和秦国的,是研究我国古代法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史的重要资料。 8、《赏刑》是《》第篇,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大政策,即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 9、《赏刑》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大政策,即、、。 10、《赏刑》提出治理国家应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这三大政策对摧毁奴隶制“、”等制度,有着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 《谏逐客书》 1、李斯(?—前208),战国时人,战国后期代表人物。曾与韩非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后由楚入秦,投奔做门客,后为所器重,为秦统一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2、李斯曾与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 3、《谏逐客书》选自《》,是李斯在秦国任时,于前237年为规劝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所写的一个。 4、《谏逐客书》摆事实、讲道理,指出“”的做法将导致“”的后果,破坏秦统一大业的完成。 5、《谏逐客书》是李斯为规劝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所写的一个,集中了李斯的全部才华和智慧,是散文中有名的代表作。

大学语文讲授篇目纲要

《大学语文》精讲篇目 第一讲《诗经》二首《郑风·溱洧》;《王风·黍离》 第二讲楚辞一篇屈原《涉江》 第三讲《论语》十则犁牛之子等励志好学类、君子之道类十则 第四讲《礼记》、《大学》四则《学记》“玉不琢”;《礼运》“大道之行也,大下为 公”《大学》“大学之道”;“君子慎独” 第五讲阮籍、嵇康诗二首《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五》(息徒兰圃) 第六讲李白诗二首《将进酒》;《登金陵凤凰台》 第七讲杜甫诗二首《丽人行》;《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 第八讲苏轼诗词二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第九讲李清照词二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第十讲辛弃疾词二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十一讲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 十二讲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 十三讲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十四讲鲁迅《伤逝》《伤逝——涓生的手记》 十五讲当代诗歌二首食指《相信未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一讲《诗经》二首《郑风·溱洧》;《王风·黍离》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溱洧 溱(zhēn)与洧(Wěi),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第二讲楚辞一篇屈原《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欵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竣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大学】大学语文精讲题解部分作业

【关键字】大学 《大学语文》精讲篇目题解部分作业 《诗经》选篇《静女》《鹿鸣》 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2.《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文学的主义传统。 3.《静女》选自《诗经·》。 4.《鹿鸣》选自《诗经·》。 《楚辞》选篇《湘夫人》 1、《湘夫人》选自。 2、《九歌》是一组祭祀乐歌,共篇。 3、《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和为基础创作的祭祀乐歌。 4、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5、《湘夫人》中叙事和抒情以洞庭湖和潇湘、为背景。 《子产论政宽猛》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 2、《左传》是对的传。 3、《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典范。 4、《左传》善于叙写。 5、《左传》的作者据说是春秋末年国史官左丘明。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一、填空题 1、《国语》是我国的第一部历史著作。 2、《召公谏厉王弭谤》的主要观点是。 3、《国语》以为主。 4、《召公谏厉王弭谤》反映了古代先民原始朴素的。 5、《国语》的作者据说是春秋末年的。 《论语》 一、填空 1、孔子在哲学上提倡,在政治上主张。 2、孔子被尊称为,其核心思想是。孔子说:“仁者,。”基于“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 ”;基于“仁”,孔子树立了的道德标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基于“仁”,教育是为了。 3.《论语》是记述的书,儒家文化经典。它的体例是 体,这里“论”是的意思。 《赏刑》作业 1、商鞅(约前390—前338),姓名鞅,战国中期人,故又称公孙鞅或卫鞅。

2、商鞅因辅佐变法有功,封于,后人称商鞅或商君。 3、商鞅是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4、商鞅青年时即好“ 之学”,曾受前期法家等人的思想影响。 5、前361年下令求贤,商鞅到秦国,以说孝公,得孝公赏识。 6、《》是商鞅死后,由继承其学说的法家后学辑录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29篇,现仅存篇。 7、《商君书》较系统地反映了商鞅的和秦国的,是研究我国古代法治思想和法律制度史的重要资料。 8、《赏刑》是《》第篇,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大政策,即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 9、《赏刑》提出了治理国家的三大政策,即、、。 10、《赏刑》提出治理国家应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这三大政策对摧毁奴隶制“ 、”等制度,有着积极意义和进步作用。 《谏逐客书》 1、李斯(?—前208),战国时人,战国后期代表人物。曾与韩非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帝王之术”。后由楚入秦,投奔做门客,后为所器重,为秦统一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2、李斯曾与一道师从著名思想家荀况学“ ”。 3、《谏逐客书》选自《》,是李斯在秦国任时,于前237年为规劝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所写的一个。 4、《谏逐客书》摆事实、讲道理,指出“ ”的做法将导致“ ”的后果,破坏秦统一大业的完成。 5、《谏逐客书》是李斯为规劝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所写的一个,集中了李斯的全部才华和智慧,是散文中有名的代表作。 《货殖列传序》 一、填空 1.司马迁,字,夏阳龙门人,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2.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李陵投降匈奴辩护,触怒,获罪下狱,受刑。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五十多万字。记事起自,止于。共 篇。

大学语文复习题答案知识讲解

大学语文复习题 《大同》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答案:C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是()。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答案:D 2.填空题 《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读音是_gu

àn_ _。 3.翻译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修习亲睦。 《忆菊》课后练习 1.选择题: (1)使闻一多产生最初的民主思想的学校是()。 A. 北大 B. 清华 C. 丹佛阿罗拉多大学 D. 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答案:B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新诗早期发展的三大流派的一项是()。 A. 格律派 B. 自由派 C. 抒情派 D. 象征派

答案:C 2.填空题 (1)闻一多在20世纪40年代的那些演说明显是激情多于理性,而他在清华时期的那些文章和演讲现在看来倒是非常冷静的。他在《清华周刊革新底宣言》中还阐明了批评精神所应遵守的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是:(1)鼓励善良;(2)注重建设;(3)务避激愤;(4)力矫浮夸;(5)删除琐碎。 (2)闻一多在艺术上追求“三美”,他发表的《死水》一诗,努力想把音乐美、绘画美、 建筑美统统溶于诗中。 3.思考题: 诗人“忆菊”包含几层意思? 答:诗人“忆菊”,首先赞美菊花之自然美。阅读《忆菊》,我们仿佛置身菊花的海洋,在诗人的笔下,开遍祖国

《大学语文》课文精讲:炉中煤

【文本内容】 炉中煤 ——眷恋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弃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饿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作家作品】 1、郭沫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2、本诗选自他的诗集《女神》,这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文体知识】 象征主义诗歌,是一首表现眷念祖国之情的现代诗。

【本文要点】 1、概述: 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呤咏燃烧着的“炉中煤”,来抒发“眷念祖国”的情绪,表现出诗人对新生的祖国的无比热爱和赤诚无私的奉献精神。 2、写作特点: ⑴、本诗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反复咏叹的 表达,营造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主要意象。 诗人用拟物法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又用拟人法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全诗就建筑在这一组核心意象之上。“炉中煤”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第一,“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第二,“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炉中煤”既指“小我”,也指“大我”——诗人所代言的劳动人民;第三,“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女郎”这一意象暗示诗人对祖国的爱有如情爱一般热烈,“年青”一词则暗示了祖国在五四革命时代里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 ⑵、本诗构思新颖,韵律跌宕起伏,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 从格式、韵律看,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炉中煤”这一意象,熔物的特性、“我”的气质和时代精神于一炉;写“煤”之燃烧,即抒“我”之激情,亦抒人民之情、时代之情。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 ⑶、诗三节的双重象征意义的写法,“重见天光”具有喻指性。 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取复叠形式,前后呼应,将全诗推向高潮。“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中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