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 我国走向桥梁强国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 我国走向桥梁强国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 我国走向桥梁强国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我国走向桥梁强国里程碑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打破和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1.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全长55公里,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打破了世界上同类型桥梁的“百年惯例”。建成通车后,港珠澳三地车程由原来的三个多小时缩短至半小时。

2.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海底隧道全长5664米,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这是迄今世界最长、埋入海底最深、单个沉管体量最大、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也是中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堪称港珠澳大桥“最难啃的骨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世界上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公路

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全长2741米,由海域人工岛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陆域明挖段三种不同结构的隧道连接而成。在暗挖段采用国内首创、全球罕见的“曲线管幕+冻结法”施工,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零误差”的曲线管幕施工纪录。

4.世界上最大的沉管超级工厂。2012年2月,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厂在珠海牛头岛上落成。在这个无水无电的荒岛上,建设者们仅用了14个月,就建起了一座占地56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每节沉管重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沉管隧道浮在水中的时候,每一节的排水量约7.5万吨,而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也只有6.75万吨。

5.世界上最大的八向震锤。为了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港珠澳大桥工程团队启用了世界上最大的八向震锤,这个超级武器能够轻易吊起1600吨的重物。除此之外,施工中承建方还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了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6.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为了确保最终接头的成功安装,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前来助阵。最终接头的重量为6000吨,而“振华30”拥有世界第一的单臂架1.2万吨的吊重能力和7000吨360度全回转的吊重能力。

7.世界上最大橡胶隔震支座。针对港珠澳大桥跨度大、地势复杂的特殊工况,建设团队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长宽各1.77米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

高考地理小专题——港珠澳大桥

(1)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造价昂贵的原因。(6分)(2)分析港珠澳大桥中部采用隧道而不采用桥梁的原因。(4分)(3)运用城市中心地理论,简述港珠澳大桥通车对香港、珠海、澳门三城市的主要影响。(4分) 典型例题三: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陆地面积、常住人口、GDP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6%、0.5%、l 2 1%,有三个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

级区域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泛珠江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图6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 9公里的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大桥于2009年12月正式动工,2016年9月27日全线贯通。 (1)简述粤港湾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8分) (2)根据深圳港湾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建议。(8分) (3)从自然环境角度简析建设港珠澳大桥面对的主要困难。(6分) 典型例题四: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连接核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迺道,全长55千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由中央以及粤、港、澳三地政府斥资七百多亿元,于2010年开始修建,建成通车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半个小时。港珠澳大桥预计使用寿命120年,比目前世界跨海大桥普遍使用寿命长20年。 (1) 港珠澳大桥工程宏大,试分析该工程得以实施的社会经济原因。 (2) 说明影响港珠澳大桥使用寿命的因素。 典型例题五: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港珠澳跨海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该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该大桥所在海城每天有上千艘轮船和数百架飞机经过。下图为港珠澳大桥示意图。 (1)列举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建设需要克服的困难。 (2)分析港珠澳跨海大桥没有全部采用桥梁构造而是建造了6.7千米海底隧道的原因。

港珠澳大桥有感

港珠澳大桥有感 >之班级:道路姓名:陈鹏飞学号: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 它主要包括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全长为公里,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港珠澳大桥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港珠澳大桥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快速通道的建成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主要技术:根据外海厚软基桥隧转换人工岛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理论研制的砂桩船已在东人工岛区域完成了工艺性试验及典型施工,成功应用于大桥的岛隧工程。 港珠澳大桥技术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丰硕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采用两孔一管廊截面形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单节管道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沉管全部采用工厂法流水预制,完成舾装后拖运至施工地点进行安装。 港珠澳大桥上世界埋深最深沉管开始预制。 大桥的主航道位置将采用隧道形式,并将修建两个人工岛提供桥隧转换设施,确保不影响前往广州和深圳港口主行道的通行来往。 特点:海中桥隧主体工程及珠海接线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公里。

并设计其使用寿命为年。 而且它的防撞,防台风,防地震能力也很强。 自身感受:对于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进步,特别是对于桥梁,隧道,人工岛等基础建设的重大进步,而也作为即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人员的我,应该以其为骄傲,以其为目标,并将建设更加完美的建设来服务人民。 正所谓路桥不分家,学习道路专业的我对此深有感触,我们应该学习其中的技术,并努力超过,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技术。 第二篇:港珠澳大桥字广东筹建深圳中山跨海大桥与平行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新通道任重而道远据南方日报报道,珠江口东西两岸正谋划建设新的战略通道。 省发改委透露,作为除虎门大桥之外的珠江口东西岸的陆路连接通道,深圳至中山战略通道已列为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 据悉,作为联系珠江东西两岸的新的战略通道,深中通道项目早在年就列入《珠三角规划纲要》中的重点项目。 在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做好深圳中山跨珠江口通道的项目前期工作。 专家指出,深中通道将成为打破珠三角区域发展瓶颈的重要交通动脉,有利于推进珠江口东西岸的战略合作,促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实现珠江口东西岸优势互补,形成深港和东莞,经中山江门到粤西的产业辐射黄金走廊。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主桥施工方案完整版本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主桥施工 方案.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主桥施工方案一、工程结构概况1、青州航道桥:采用半漂浮体系双塔整幅钢箱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110+236+458+236+110=1150m。青州航道桥主要结构及数量编号 1 2 部位名称桩基现浇承台结构形式钢管复合桩+钻孔桩主墩:哑铃形承台,外轮廓尺寸**6m 辅助墩、过渡墩:承台外轮廓尺寸24**3m 采用H桥塔,上横梁采用钢结构“中国结”造型,塔身163m,塔柱采用渐变倒圆角矩形断面墩宽12m,厚,单节最大吊重约2100t 工程数量156根2个4个2个4个备注6个3 索塔预制墩身斜拉索加劲梁4 5 6采用1940Mpa,平行钢丝索,最长14+14 索长约250m,最大索重约29t 主梁采用“整幅式钢箱梁”方案,约

65块** 2、江海直达船航道桥:采用独柱型三塔整幅钢箱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129+258+258+129=994m。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主要结构及数量编号 1 2 部位名称桩基现浇承台结构形式工程数量60+26=86根备注6个 3 索塔 4 预制墩身钢管复合桩+钻孔桩主墩承台厚9m,平面尺寸横桥向2个35m,顺桥向26m 辅助墩、过渡墩:承台厚6m,平4个面尺寸横桥向33m,顺桥向19m 采用钢-混组合结构塔身,塔身高3个量)过渡墩墩高,墩底厚,宽12m,采用预制空心墩身,分两4个节吊装,吊重分别为500t和2300t 1 5 斜拉索 6 加劲梁中央单索面,平行钢丝斜拉索,钢丝抗拉强度1940Mpa,最长索长10+10+10 约135m,最大索重约20t 主跨和次边跨有索区段采用整箱形式,边跨无索区段采用分体箱形式,有索区段采用浮吊和桥面吊机架设,最大吊重24000吨)约350t,边跨区段则利用大型浮吊,采用大节段整体吊装,

港珠澳大桥有感作文,港珠澳大桥有感范文5篇,

港珠澳大桥有感作文,港珠澳大桥有 感范文5篇,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欢迎大家阅读!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昨天,回雨阳同学讲了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3日竣工并正式通车,这可是一项伟大工程,为什么说它是伟大工程呢?原来,它不仅将香港、澳门和珠海三个地方通过桥梁和隧道连接起来,而且港珠澳大桥还能抵抗12级台风、8级地震。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物。

港珠澳大桥记录

港珠澳大桥纪事 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岛隧工程是大桥工程的施工控制性工程,由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起于伶仃洋粤港分界线,沿23DY锚地北侧向西,穿越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止于西人工岛结合部非通航孔桥西端,全长7440.546米。合同工期63个月,2010年12月至2016年3月。 岛隧工程结合、长距离通风及安全设计、超大管节的预制、复杂海洋条件下管节的浮运和沉放,高水压条件下管节的对接以及接头的水密性及耐久性、隧道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控制等技术均要达到世界最高水准。沉管隧道东西人工岛的深厚软土的加固处理、人工岛各部分差异沉降的控制、与沉管隧道的连接,岛、隧运营阶段的可靠性及耐久性等技术,也都具有世界挑战性。 项目特点除了超大型工程所普遍具有的规模大、工期紧、难度高、风险大等共性外,还具有社会关注度高、三地政府共建共管、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等特点,以及白海豚保护区、复杂的通航环境、工期及接口限制等限制条件。2012-11-22 9:10:00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一批沉管预制模板安全运抵桂山沉管预制 工厂建设现场

2011年8月13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一批沉管预制模板由“明光1001号”运输船安全运抵桂山沉管预制工厂建设现场。 第一批沉管预制模板包括8块行车道底模、两条针形梁及部分配件,总重约500吨,由“明光1001号”运输船负责运送,8月1日从上海振华江苏南通基地出发,途中因躲避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梅花”在温州乐清湾滞留了3天,途中共历时13天,行程1700公里,于8月13日下午5点抵达桂山沉管预制工厂的散货码头。Ⅲ工区一分区项目部与上海振华重工密切配合,已经开始模板卸船转运工作,计划于9月初完成第一批模板的安装工作。 第七船钢圆筒顺利运抵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步入冲刺阶段 2011年8月23日下午,由“振华17号”轮运载的第七船8个钢圆筒顺利抵达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施工海域。第七船共装载4个40.5 m高、2个42.5m高、1个45.5m高、1个46.5m高的钢圆筒。钢圆筒抵达施工海域后,Ⅰ工区项目部立即安排船舶驻位,8月24日开始振沉施工,随着第七船钢圆筒的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导读:《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桥》的电影。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跨在广阔无垠的伶仃洋上,这条长长的巨龙把珠海、澳门和香港连起来了。 港珠澳大桥最难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长6.7公里的海底 隧道。可是,当在沉放第15个沉管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工 人们两次尝试将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见底的海水里时,都被勇敢的潜水员阻止了,潜水员说:“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可是工人们并没有放弃,一个月后仍然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终于,第15 个沉管成功放入了大海里。 我觉得工人们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2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这座世纪大桥的宏伟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

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影片中,“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六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这么多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港珠澳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3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桥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港珠澳大桥与上海老房子升级改造”写作指导与范文示例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该工程筹备6年,建设9年,历时足足15年,创造了新的400多项专利。港珠澳大桥也是全球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深埋沉管隧道,已于今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届时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 材料二:老房子,对很多人来说,有一份特殊情感。上海城市升级改造正在大力推进“留改拆”,请来科技创新担纲“梦想改造家”:加装电梯、成套改造、综合治理、绿色转型、微景观设计……曾经的“老、破、旧”,经建筑科技“点石成金”,焕发出现代宜居的新光彩。老房子里的居民们纷纷称赞:老屋新生活,住得有腔调!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作文原题出自:甘肃省天水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第五次质量检测(1月)语文试题(6))

写作分析指导 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 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 本题由两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及通车情况,关键信息为“建设9年,历时足足15年,创造了新的400多项专利”“全球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深埋沉管隧道”,“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 第二则材料说的是上海城市升级改造大力推进的“留改拆”措施,关键信息是“科技创新”,“点石成金”。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因此本题可围绕“创新”来写,也要以直接围绕“科技创新”来写,还可以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来写。 对于“创新”,可以写“创新”的内涵,谈什么才是真正的“创新”;可以写如何才能“创新”;也可以写“创新”的意义;对于“科技改变生活”,可以分析科技是如何改变生活,点石成金的。 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名言及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名言如,袁隆平说过,科学研究的基本特色就是创新,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是科学研究的本色;事例如“中国芯”的研发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高中地理港珠澳大桥试题汇编

时事地理 | 地理视角下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7月7日,世界最长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贯通。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后,届时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陆路车程由3.5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从1983年第一次提出港珠澳大桥构想,到2003年立项,再到2009年动工,至今已有34年。一桥飞架三地。“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古人的诗句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 1港珠澳大桥简介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将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新的公路运输通道。港珠澳大桥的起点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整座大桥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它是全球第一例集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大桥;沉管隧道,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长、埋深最深、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它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2修建中面临的困难 水文状况: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虽属弱潮河口,但其下有两个深海沟,即便是无风天气,看似平静的海面,也会形成凶猛的涌浪。 涌浪是风停止后或风已削弱,改变了原来风向,在海面上留下的波浪。涌浪是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远处的风),或已经过去的风所引起的波浪。“无风三尺浪”指的就是涌浪。 风浪是由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与风浪的区别 气候:季风气候,多暴风雨,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地质: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地基不稳;海底地质状况复杂,对施工影响大; 其它:海域宽阔,桥梁长度大;海底隧道长度大,埋藏深,技术要求高; 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的要求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横跨三个区域,协调困难等。 3大桥为何要用“桥隧'构造 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此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航线起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为了减少对海上航道、飞机起落和中华白海豚生存区域的干扰(海洋生态的保护),就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了这种海底隧道+岛+桥的方式。 4大桥建成对三地的影响 大桥建成后可以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大珠三角城市区域发展; 有利于珠港澳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规模扩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 有利于缩短三地间的行程,完善区域间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珠江两岸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拓展城市经济腹地;促进旅游发展等。 5地理题中的港珠澳大桥 例1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0千米,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间段的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公里是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 A. 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 B. 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C. 节约建设成本,降低难度 D. 方便旅客欣赏水下风景 2.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 提升澳门物流业的区域主导地位 B. 极大破坏珠江口水域的生态环境 C. 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D. 澳门将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3. 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 A.方便游人观景 B.方便旅客休息 C.抵御地震台风 D.利于桥隧转换 BCD 1、从图上可知,海底隧道并没有缩短通行距离,A错。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难度更大,C错。图示隧道埋在海底,应不能欣赏水下风景,D错。海底隧道建设在珠江的主航道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珠江主航道的正常通航,B 对。 2、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时间距离,有利于促进三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澳门的物流业在区域中不占主导地位,香港占主导地位,大桥修通后澳门也不会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需要澳门自己的发展,AD 错;大桥建设对珠江口生态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会太大,B错。 3、人工岛建在桥隧交界处,并非主要目的地,为方便游人观景,建有观景台,并不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A错;隧道两侧的人工岛,从图上可知,是隧道的出入口,其主要功能是为桥隧转换提供必要的空间场所,D正确;该大桥通过时间短,旅客不下来休息,B错;整个大桥的桥岛隧都会考虑抵御地震或台风的影响,并非人工岛的主要功能,C错误。 例2港珠澳大桥工程浩大,是迄今行业内最大的投资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路、桥、隧、岛等多项工程。港珠澳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级的跨海通道。据此并结合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港珠澳大桥修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2)结合区域位置,分析大桥建设过程中将成为施工障碍的自然条件。 (3)简述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 (1)经济因素(分析:工程浩大,行内投资最大) (2)夏秋季节的台风,海上的风浪、潮汐;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地基不稳;海岸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3)完善了粤港澳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使珠海西岸地区与香港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更加密切,促进珠江两岸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例3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总投资达720多亿元的港珠澳大桥于2010年12月15日在珠海举行开工仪式。大桥跨越珠江口海域,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大桥全长为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 578公里,岛隧工程全长约7 440米,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作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示意图。

壮观的港珠澳大桥作文600字

壮观的港珠澳大桥作文600字 前不久,港珠澳大桥与肆虐了大半个地球的强台风“山竹”从容握手告别,再一次令世界瞩目。欣闻喜讯,我心头的那点不安也烟消云散,港珠澳大桥的壮丽景象更加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今年“五一”假期,我和家人完成了“珠澳游”,亲眼目睹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珠海和澳门的好多地方,我们都能远眺到尚未通行的港珠澳大桥,欣赏它不同的姿容。比较而言,在珠海九洲港看到的大桥景象最为壮观。 观赏点是在海边一块高高的峭岩上。放眼望去,港珠澳大桥似乎近在咫尺。我看到了圆圆的西人工岛,看到了从人工岛伸出的通向澳门和珠海的两段桥体,看到了从人工岛另一端延伸出去的长长的、长长的桥体。这望不见尽头的桥,在夕阳的照射下,好像是粼粼波光上一道接一道微微律动的乐谱,舒展安然地伸向泠汀洋……我似乎看到了四十多公里的沉沉一线连到了东方之珠——香港。

不知不觉,太阳收起了它最后一缕光芒。忽地,那律动的乐谱上闪亮起一豆又一豆的小音符。啊,港珠澳大桥亮灯啦!夜幕下的港珠澳大桥格外迷人。在广袤的苍穹下,黑暗的大海上,大桥的灯火越发亮丽。一豆豆音符已化身为一粒粒璀璨的钻石,点点相连延向远方,如同撒在大海上的长长珠串,静静闪烁,微微浮动,若远若近,如梦如幻。我不禁沉浸在无法言说的瑰丽与静谧之中,期待着铺展过来的海浪,或许有一排,能把那长长的闪闪烁烁的珠串送到我的身边,与它相拥片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连接珠江东西,将漫长海路变为便捷通途,这里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湾发展区,这神话般的创举,令中华儿女荡气回肠…… 港珠澳大桥,我期待您早日通车,期待早日成为您的通行者。

高中地理港珠澳大桥试题汇编修订版

高中地理港珠澳大桥试 题汇编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时事地理 | 地理视角下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7月7日,世界最长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贯通。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后,届时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陆路车程由3.5小时缩短为半小时。从1983年第一次提出港珠澳大桥构想,到2003年立项,再到2009年动工,至今已有34年。?一桥飞架三地。“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古人的诗句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 1港珠澳大桥简介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将形成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新的公路运输通道。港珠澳大桥的起点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整座大桥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它是全球第一例集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大桥;沉管隧道,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长、埋深最深、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它的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 2修建中面临的困难 水文状况: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虽属弱潮河口,但其下有两个深海沟,即便是无风天气,看似平静的海面,也会形成凶猛的涌浪。涌浪是风停止后或风已削弱,改变了原来风向,在海面上留下的波浪。涌浪是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远处的风),或已经过去的风所引起的波浪。“无风三尺浪”指的就是涌浪。 风浪是由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与风浪的区别 气候:季风气候,多暴风雨,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地质: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地基不稳;海底地质状况复杂,对施工影响大; 其它:海域宽阔,桥梁长度大;海底隧道长度大,埋藏深,技术要求高; 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的要求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横跨三个区域,协调困难等。 ? 3大桥为何要用“桥隧'构造 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此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航线起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为了减少对海上航道、飞机起落和中华白海豚生存区域的干扰(海洋生态的保护),就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了这种海底隧道+岛+桥的方式。

高中地理港珠澳大桥试题大全

时事地理 | 地理视角下的港珠澳大桥 2017年7月7日,世界最长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贯通。年底具备2003年立项,再到2009已经变为现实。 1港珠澳大桥简介 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长达120年。 2修建中面临的困难 水文状况海面,也会形成凶猛的涌浪。 涌浪气候地质其它:3大桥为何要用“桥隧'构造 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为了减少对隧道+岛+桥的方式。 4大桥建成对三地的影响 大桥建成后可以加快港珠澳有利于珠港澳城市等级提升有利于缩短三地间的行程有利于促进珠江两岸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保持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拓展城市经济腹地;促进旅游发展等。 5地理题中的港珠澳大桥 例1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0千米,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间段的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列各题。 1.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公里是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 A. 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 B. 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极大破坏珠江口水域的生态环境 澳门将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C .抵御地震台风 ? ? ? ? D .利于桥隧转换 A 错。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难度更大,C 错B 错。 D 正确; 。 ??? 2010年12月15日在珠海举行开工仪式。大桥跨越珠江49.968公里,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 578公里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材料二: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示意图。 (1)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造价昂贵的原因。(6分)

(2)分析港珠澳大桥中部采用隧道而不采用桥梁的原因。(4分) (3)运用城市中心地理论,简述港珠澳大桥通车对香港、珠海、澳门三城市的主要影响。(4分) (1)海域宽阔,桥梁长度大;海底隧道长度大,埋藏深,技术要求高;海底地质复杂,施工难度大;气候条件复杂,对施工的影响大;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的要求高。(回答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该处海域海水深度较大,采用隧道比采用桥梁在运行时的安全性要高、维护更方便;该处是重要的海运通道,采用 隧道对船舶运输不会产生影响。(每点2分,共4分) (3)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职能种类可能增多,甚至转变城市职能;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规模扩 大。(回答2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例4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 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 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粤港澳大 湾区陆地面积、常住人口、GDP 总量分别占全国的0.6%、 0.5%、l 2 1%,有三个港口排名世界前十。2017年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级区域战略,粤港 澳大湾区规划是泛珠江经济协作区规划的升级,粤港澳大湾 区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图 6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 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迄今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 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 9公里的 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 个人工岛。大桥于2009年12月正式动 工,2016年9月27日全线贯通。 (1)简述粤港湾大湾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 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8分) (2)根据深圳港湾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 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出建议。(8分) (3)从自然环境角度简析建设港珠澳大桥面对的主要困难。(6分) ?(1)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海运条件好,对外经贸合作便利:(3分)通过发达的水路交通网,能带动广阔经济收地(泛珠江流城)的发展;(2分)工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丰富(答出2项得2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l 分) (2)提升港口服务水平:(l 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发展高端服务业(创新设计的分)加强区内外合作,加工环节向西部地区转移,利用香港对外经贸的渠道(开拓对外经贸集道); ( 保护,加大开放力度。(答出1项得1分) (3)海洋多风浪、大雾,施工和保障难度较大;(2分)海洋沉积物深厚,桥墩埋设深度大;(2分),处 区.工程防台风标准高;(2分)海洋空气中的水汽盐分高,桥梁防腐蚀标准高。(2分)答出3项得6分

港珠澳大桥 地理

一、大桥修建中面临的困难: 1、水文状况: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虽属弱潮河口,但其下有两个深海沟,即便是无风天气,看似平静的海面,也会形成凶猛的涌浪。 涌浪是风停止后或风已削弱,改变了原来风向,在海面上留下的波浪。涌浪是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远处的风),或已经过去的风所引起的波浪。“无风三尺浪”指的就是涌浪。 风浪是由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与风浪的区 2、气候:季风气候,多暴风雨,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 3、地质: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地基不稳;海底地质状况复杂,对施工影响大 4、其它:海域宽阔,桥梁长度大;海底隧道长度大埋藏深,技术要求高。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的要求高;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横跨三个区域,协调困难等。二、大桥为何要用桥隧构造: 大桥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桥的形式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 伶仃洋位于中国广东珠江口外,为一喇叭形河口湾。又称零丁洋、珠江口。其范围北起虎门,口宽约4千米,南达香港、澳门,半径60公里内有14个珠三角大中城市、7个机场。 此地经过珠江主航道,经过该海域的海上运输繁忙,香港机场航线起落较多,同时该水域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为了减少对海上航道、飞机起落和中华白海豚生存区域的干扰(海洋生态的保护),就在相应的区域采用了这种海底隧道+岛桥的方式。 三、大桥建成对三地的影响: 1、大桥建成后可以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大珠三角城市区域发展; 2、有利于珠港澳城市等级提升,城市服务范围扩大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规模扩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

最新整理《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1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桥》的电影。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它就像一条长长的巨龙横跨在广阔无垠的伶仃洋上,这条长长的巨龙把珠海、澳门和香港连起来了。 港珠澳大桥最难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长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可是,当在沉放第15个沉管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工人们两次尝试将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见底的海水里时,都被勇敢的潜水员阻止了,潜水员说:“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可是工人们并没有放弃,一个月后仍然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终于,第15个沉管成功放入了大海里。 我觉得工人们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2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全长55公里。这座世纪大桥的宏伟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

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影片中,“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导演的视线,着眼在每一个大桥建造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为了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花了六年去筹备,用了八年去建设,四百多名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这么多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人从二十多岁干到三十多岁,也有三十多岁,现在已成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港珠澳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3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

地理热点专题:港珠澳大桥

专题港珠澳大桥 一、选择题。 港珠澳大桥(下图)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桥隧全长55千米,主题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桥梁长约29公里,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据此完成1~3题。 1.港珠澳大桥中部以海底隧道代替桥梁,主要目的是 A. 保障主航道通航能力 B. 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 C. 避免海洋灾害的影响 D. 增加旅客的风景体验 2. 港珠澳大桥桥梁建设中要求限高120米,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A. 降低桥梁建设的成本 B. 提高大桥的稳定程度 C. 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D. 利于航空的交通安全 3. 修建港珠澳大桥的意义主要是 A. 缩短通行距离 B. 方便沿线居民出行 C. 缩短三地距离 D.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对区域影响。 1. 港珠澳大桥中部以海底隧道代替桥梁,主要目的是方便大型轮船通行。不影响珠江航道的正常通航。A正确。 2. 港珠澳大桥桥梁建设中要求限高120米,主要是为了保障大屿山机场飞机飞行的安全。D正确。 3. 港珠澳大桥建在海上,沿线没有居民.B、D错;港珠澳之间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A错;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便利了三地交通.缩短了三地间通行的时间.提高了通行效率。C正确。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总长55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读图完成4~6题。

4. 港珠澳大桥是全世界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原因有 ①海域宽阔,桥梁跨度大 ②桥、隧结合,海底地质条件复杂 ③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多台风活动 ④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要求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客货运量 B.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 C. 推动珠江两岸经济的协调发展 D. 加强深圳经济特区与港澳的联系 6. 港珠澳大桥建成对深圳经济特区产业影响最大的是 A. 服装产业 B. 金融产业 C. 物流产业 D. 科技产业 【答案】4.D 5.D 6.C 【解析】 4.港珠澳大桥是全世界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原因有海域宽阔,桥梁跨度大,总长约55 公里,①对。桥、隧结合,海底地质条件复杂,②对。位于南部沿海,属于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多台风活动,③对。海水腐蚀性强,对建筑材料要求高,④对。D对,A、B、C错。 5.关于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叙述中,交通发展,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客货运量,A正确。交通通达度提高,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B正确。区域联系加强,利于推动珠江两岸经济的协调发展,C 正确。不能直接加强深圳经济特区与港澳的联系,D错误。 6.港珠澳大桥建成,交通网络更加完善、通畅,对深圳经济特区产业影响最大的是物流产业,运输更便利,C 对。特区产业结构升级,服装产业迁出,A错。金融产业、科技产业受交通运输的影响小,B、D错。 港珠澳大桥(如图)跨越伶仃洋,东连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读图,完成7~9题。

港珠澳大桥学习总结材料

港珠澳大桥 港珠大桥处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 海通道。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香港口岸、珠海口岸、澳门口岸、香港接线以及珠海接线。大桥主体工程采用桥隧组合方式,全长49.968公里,工程造价超过720亿元。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大桥的设计寿命为120年,预计于2016年完工。 港珠澳大桥落成后,将会是世界上最长的六线行车沉管隧道,及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港珠澳大桥在促进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具重要的战略意义。 港珠澳大桥总体平面布置图 我们本次考察、学习的内容有主要有四项,第一是参观了珠港澳大桥管理 局的沙盘;第二是参观学习了海下沉管制作的施工工艺;第三是参观学习了海上钻孔平台及钢套箱围堰的施工工艺,第四是参观学习了装配式墩台及装配式钢箱梁的施工工艺。 通过以上项目的参观学习,我们深有体会: 一、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管理 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港珠澳大桥这样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能有条不香港口岸 澳门口岸

紊的按计划、按施工步骤有序进行,各种施工信息的交换等是怎样来协调完成的?通过对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这样复杂的工程能这样有条不紊的进行是与大桥建设者们的各项准备工作离不开的。在工程的前期,首先成立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管理局在施工方案设计以及各种方案的比选、研究上组织各方专家通过充分的研究、比较、设计最终才使得港珠澳大桥工程能有条不紊进行。同时,大桥管理局也是各种信息的一个中转平台。通过它收集信息,发出指令,大桥的建设才能按部就班的向前推进。 隧道沉管预制为港珠澳大桥的一项重点施工项目,全隧道共分成33个节段,每节段长180米,180米分成8个小节段(每个节段22.5米长)预制,预制后逐节拼接成一标准节段(180米长)。隧道沉管预制场从选址到建设,施工单位经过了六个月的选址和施工方案的比较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施工地点和施工方案。 沉管钢筋 绑扎区域 沉管预制区域 施工材料卸 货码头区域 混凝土 搅拌站 沉管拼 接区域 沉管存放及 浮运深水坞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篇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4篇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纪录的故事之一港珠澳大桥。下面我们来看看港珠澳大桥观后感,欢迎阅读借鉴。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1 5月17日晚上,我们全体项目员工一起在影院观看了港珠澳大桥记录片。在一个多小时的观看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中交建设者们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才智所折服,被他们不惧困难,百折不饶的精神而感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这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中交人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了我们中交人引以自豪的强项之一。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桥,被英国人称之为世界第七大人工奇迹之一。 六百年前,当文天祥一身枷锁,被忽必烈的军队押着从这个地方经过,回中原赴死时,他满腔的爱国情怀中有多少悲愤与痛苦呀?那时的亡国耻辱与现在国人的自豪感是多么让人感慨!物是人非,然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那份爱的情怀却是一样的。 港珠澳大桥带给了我们不仅只是眼前的奇迹,通过完成这样一座大桥。我们中交集团建造跨海大桥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在将过去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行,同时也会将时空的距离越拉越小。一个个割开血脉和亲情的天堑将不复存在。

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看到大湾区经济带将在这里形成,它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热土。 我们是一群建设者,更是一群拓荒者,我们创造的不仅是实体的奇迹,更是在修筑起祖国繁荣强大的基石。我们中交人在用自己的那份担当,在用林鸣那样的敬业精神,与亿万中华儿女一起用我们的勤劳与智慧,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2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为有了比天空更宽阔的人的胸怀,一架倾注了施工人员十几年心血,联通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车了,这就是伶仃洋上腾飞的巨龙——港珠澳大桥。一个伟大的奇迹! 影片《港珠澳大桥》以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沉放安装过程为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艰辛。整个施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节,每节重达8万吨,在海底对接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如此高难度的精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在沉管的关键时期,工作人员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是啊!多么沉重的打击,看的我也是泪流满面。 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工程人员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觉了,看他们不择而眠,我已经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