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应用课时导学案

浮力的应用课时导学案
浮力的应用课时导学案

浮力的应用课时导学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他们是水平仍进海里的

B、海水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

C、人漂浮在海面上,浮力总大于其重力

D、人漂浮在海面上,浮力总等于其重力

2、一个鸡蛋沉没在一杯清水里,选择下列添加物(足量)加入杯内的水中,经搅拌后,最终可使鸡蛋浮起来的是

( )

A.水 B.食盐

C.酒精 D.食用油3、目前,制造中国自己航母的呼声越

来越高,如右图所示是某位

网友提供的中国航母的设想图。一艘航母的舰载机飞离航母后,

则有()A.航母将上浮,所受浮力减小B.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增大

C.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减小 D.航母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

4、先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水面与溢水口齐平),水深为10cm,水的质量为

5kg,再放入一块重3N的木块,溢出的水全部用小烧杯接住(如图7所示).则

水溢出后溢水杯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________Pa,小烧杯中水的重力等于

________N。 (g取10N/kg)

5、一根木头重为1600N,体积为

0.2m3,漂浮在水面上,g取

10N/kg.求:

(1)木头的质量;(2)木头的密

度;(3)木头受到的浮力.

第二部分:提升题

6、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

“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13-76

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

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

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

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

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

A.浮力增大,

1

ρ=

2

ρ

B.浮力减小,

1

ρ=

2

ρ

C.浮力不变,

1

ρ>

2

ρ

D.浮力不变,

1

ρ<

2

ρ

7、“库尔斯克”号

潜艇爆炸沉

没,这是因为

爆炸后 ( )

图13-76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浮力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建立在前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要求学生能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了解浮力的应用。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如何用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但由于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所以,如何能让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不受主观想象力的干扰,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条件教学时设计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教师适时、必要的介入,促进了学生对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探究活动的持续深入与发展活动,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运用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是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设计中为鼓励学生亲手操作,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实验。但我认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时,最好让其亲自参与实验比较好,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从直观现象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也利于后边对“浮沉条件的应用”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知道如何用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来表述物体浮沉条件 (2)能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密度及二力平衡等知识讨论浮沉条件。 (3)得出用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表述物体浮沉条件 (4)知道轮船、潜水艇和气球和飞艇的基本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方法――逐步推理法和相关知识的整合。 (2)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建构要自主、科学探究要合作、意志要体验,探究要持久深入的教育理念。

第三节浮力导学案

第二节认识浮力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现象,知道浮力方向,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物体的沉浮的条件。 3、感受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的探究习惯。 重点:称重法测浮力。难点:物体的沉浮条件。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其使用规则有哪几条? 2.密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3.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尝试学习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它们除受到自身的重力 外还受到了水对它们的力。方向是: 2.飞艇、热气球能升上天空,说明它们也受到空气对它们的力。 3.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轻”或“重”), 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力。 4.你觉得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答:,它与重力方 向。 课堂学习 一、什么是浮力: 1.浮力的存在 探究实验1:将木块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你看到什么现象?木块受到重 力的作用,为什么不沉入水中呢? 实验结论:1、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 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 是。 [及时练习1]如右图,作出水中小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示意图。 [及时练习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 如右图所示。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 应是() A.F1B.F2C.F3D.F4 2.称重法测浮力大小: 1、仔细阅读教材64页“测量浮力”的内容,并结合右图甲乙回答下列问题: ①物体在空气中称为 N;浸没在水中时,它所受的重力变化了吗? ②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称的示数为 N,为什么示数会变小呢?因为 ③如右图2所示,你能否作出物体中水中时的受力分析,求出浮力的表达式吗?F 浮 = ④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为: N。 这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为称重法。公式:F 浮 = 。 [及时练习3]如右图所示,小明用测力计分别在空气中、水中和盐水中测出了物体的重,则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N; [及时练习4]一个石块重5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某种液体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液体的浮力为__N。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是

浮力的应用讲课教案

浮力的应用 编稿:辛灵审稿:郭金娟责编:李井军 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知道浮力的利用。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 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学习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轮船的漂浮原理。 学习难点 浮沉条件的应用。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和竖直向上的浮力。而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受力情况,物体的浮沉就取决于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当时,合力方向向上上浮 当时,合力为零悬浮 当时,合力方向向下下沉 2.对于实心的物体,由,,浸没时,所以当时,物体上浮;当时,,物体悬浮;当,物体下沉。 3.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最终状态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漂浮和悬浮的共同特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在平衡力作用下静止不动,不同点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漂浮时物体的体积大于排开液体的体积;悬浮时,物体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 4.物体浮沉各种状态比较表 浮沉状况物理现象运动状态条件物液密度关系与的关系 浮 上浮在液体中向上运动向上运动 漂浮浮在液面上静止在液面上 悬悬浮 停留在液体中 任何深度的地方 静止在液体中

下沉在液体中向下运动向下运动 沉 沉底停留在容器底部静止在容器底部 1、为探究物体的浮沉和有关因素的关系,小刚将一个鲜鸡蛋先放入一个装有大半杯清水的玻璃杯中,鸡蛋沉入杯底,然后向杯中逐渐加盐,在此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鸡蛋所受浮力不变 B.鸡蛋所受重力变大 C.杯底所受的压强不变 D.鸡蛋可能会慢慢上浮 解析:在向杯中加盐的过程中,杯中液体的密度不断变大,由浮力公式知,鸡蛋所受的浮力不断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鸡蛋就会慢慢上浮,由液体内部压强公式知,杯底所受的压强 也会不断变大,鸡蛋所受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无关,故重力不变。 答案:D 知识点二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轮船是采用“空心”法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使它浮于水面的,它们受到的浮力等于船的总重。 ②轮船浮力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来表示,排水量是指轮船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根据漂浮条件知,排水量=船自身的质量+满载时货物的质量。 2.潜水艇 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验浮沉的,潜水艇为了实现升降,必须使浮力大小不等于重力,潜水艇在水下时,由于艇壳不能任意改变,因此浮力是不变的,要想控制上浮、下沉就只有改变自重,潜水艇两侧都有水舱,与高压气舱相连,高压气体能将水从水舱内排出,减小潜水艇重力,当其小于浮力时潜水艇就上浮;当浮力大小等于重力,潜水艇可在水中任一位置保持静止,即悬浮;关闭高压气舱使进水口打开,在水压作用下水舱进水,自重增大到大于浮力时,潜水艇开始下沉。 3.气球和飞艇 气球和飞艇是漂浮在空中的,内部所充气体的密度必须小于空气的密度,一般充有氢气或氦气,充气时体积增大,浮力增大,当浮力增大到大于其重力时,气球和飞艇就上升;反之,排出一部分氢气或氦气时,气球和飞艇就下降,因此它们是通过改变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的。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的方式使气球内气体热膨胀,从而减小气体的密度,因此热气球只要停止加热,气球体积就会缩小,浮力减小,降回地面。 4.密度计 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来工作的,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 密度时,它受到的浮力总等于它的重力,由于密度计制作好后它的重力 就确定了,所以它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据 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则越小,密度计浸入液体 中的体积越小,露出部分的体积就越大;反之待测液体密度越小,则越大,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露出部分的体积就越小,所以密度计上的刻度值是“上小下大”。 规律方法指导 1.基本概念: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浮力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浮力》 一、教材分析 材对未来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对学生也给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接收知识的机器,他要积极参与到里面。所以学生对这种课比较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阶段也是物理的起始阶段,主要是培养兴趣,有兴趣就有了良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同时浮力概念比较抽象,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实验中区探讨,得出结论。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4.通过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难点:历探究过程,通过探究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者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看课本P75图9—28,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回答(a)、(b)、(c)、(d)四个图中的问题吗? 教师活动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 (二)、学习新知: 提出问题:什么叫浮力?课本上的定义包含哪些意义? 学生个别回答。(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一般只能举一些漂浮的例子) 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进一步引导:用铁桶吊水,装满水的水桶在水中会下沉。比较水桶露出水面前、后,手用力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活动:9.8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盛有水的烧杯、细线、橡皮筋等。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哪一种最合理?最可信?(用手来感觉、用橡皮筋来拉、用弹簧测力计来准确地测量等) 分组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提问:当铁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什么会变小?减小的数值有什么意义?(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9.9 浮力的大小 教师提供弹簧测力计、盛有水的烧杯、细线、小塑料袋等。

第六节 浮力的应用学案

第六节浮力的应用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会判断物体的浮沉.. 知识回顾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用公式表示为F浮=_______=__________. 2.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即V排=V物 3.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指导】当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如图甲所示,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的受力情况. 当F浮>G物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上浮,会露出液面一部分体积,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如图乙所示.漂浮时:F浮=G物 当F浮=G物时,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会悬浮在原来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悬浮时:F浮=G物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F浮F浮或ρ物>ρ液,物体下沉. 典型例题 例 1.煮饺子时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把包好的饺子放入锅中,饺子会沉到底部,但过一会饺子会全部浮到水面上来,请你利用浮力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例2.一个物体的质量是6kg,体积是0.01m3,若将它全部浸没入水中,放手后物体的将会怎样运动?最后处于什么状态?(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题) 第六节浮力的应用学案(第2课时)

浮力的应用教学案教案

第十四章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情况决定于和;如果物体上浮,则浮力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下沉,则浮力物体的重力, 如果物体漂浮或悬浮,则浮力物体的重力。 2、思考: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轮船是用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从而达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改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

艇用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改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改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实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讨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回答点拨。 1、漂浮、悬浮和下沉 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分析讨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决定。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浮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上,其体积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浮力教学设计

五“浮力”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在研究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思考、讨论、实验等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感受浮力的存在,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大小;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敢于创新;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应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 2.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教具和学具 乒乓球、钩码、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烧杯、水、盆、塑料 块。 【教学过程】 问题导学 鸭子能浮在水面,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气球能在空中上升是因为受到了空气的浮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不会游泳的儿童落水会有生命的危险,但用上救生圈后就安然无恙;钢板会沉入海底,而钢板制成的万吨巨轮却能浮在海面上,为什么呢?原来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就是本节课要探究和学习的问题。(板书§5 浮力) 一、认识浮力 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思考相关的问题: 实验1:把乒乓球压入水中,松手后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先用 手托起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发现测力计示数减小,然后再 将弹簧测力计下的钩码慢慢的浸没在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 变化。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再将钩 码慢慢浸没在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钩码受

浮力导学案

第一节浮力 第1课时初步认识浮力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浮力的方向. 2.知道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 3.知道大气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会用称重法计算浮力. 二、基础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9-50,5min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浮力的方向是,请你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出边长为a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3.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如图甲所示,所受的浮力为,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下表面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如图乙所示,所受的浮力为。 4.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三、达标训练 1.将空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直到完全浸没.下列对矿泉水瓶受到的浮力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矿泉水瓶受到水对它的浮力 B.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C.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D.浸没后,压入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2.水鸟在水中游动时,受到水的浮力作用,这个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 ) A.空气、鸟 B.水、鸟 C.地球、鸟 D.鸟、水 3.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 示.图中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 ) A.F1 B.F2 C.F3 D.F4 4.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海滨游泳的人受到海水对他的浮力 B.在空中漂浮的氢气球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C.将一石块扔到水中,在其下沉过程中不受浮力 D.在水中浮起的木块受到浮力5.游泳的人从河边浅水区走向深水区,若水底布满小石头,则下述体验与分析合理的是( ) A.脚底疼痛感觉减弱,因为人越来越轻 B.脚底疼痛感觉减弱,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大 C.脚底疼痛感觉加重,因为人越来越重 D.脚底疼痛感觉加重,因为水对人的浮力越来越小 6.下列关于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铁块在水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块只有全部浸没在水中时,才能测量浮力 B.测量中,铁块始终只受两个平衡力作用 C.浮力大小等于铁块分别在空气、水中时,弹簧测力计指针静止时两次示数的差值D.实验原理是牛顿第一定律 7.在浅海中潜入海底观光是人们旅游休闲的方式之一.人从水下2m继续下潜的过程中,他受到海水的浮力和压强变化的情况是( ) A.浮力不变 B.浮力逐渐变大 C.压强逐渐变小 D.压强逐渐变大 8.小华选取了一个重为4.ON的铁块放入水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5步操作.下列四个图象中,能够反映“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浮与浸入水中深度h关系“的是( ) 9.如图所示,甲和乙与容器侧壁、丙与容器底部紧密固定在一起(物体与侧壁、底部之间没有水),四个物体中,所受浮力大小为零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如图所示是大鱼和小鱼的争论,你认为鱼的 说法是正确的,因为 11.(1)如图a,一个球在浮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静止 在水面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根据二力平衡 条件,球所受浮力的方向是。 (2)石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将石块悬挂 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如图b实验,物重G= N. (3)当用手向上托物体时,如图c实验,手对 物体竖直向上的托力F2= N. (4)当物体浸没水中后,如d实验所示,将c实验与a,b实验对照,说明水对物体也有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水对物体的浮力F浮= N,浮力方向是. 10.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请将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有关系. (3)实验中他采用了的研究方法.

浮力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浮力》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忻州市第十二中学马志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浮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教案

水的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 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2 3 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 2、四、STS 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

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评价任务 感知与激疑 (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 1 2让学生来直接 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习活动 让学生来直接参与该活 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1 数记为N1。2N2。3、比较弹簧测力计读数N1、N2的大小。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N1 N2 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教师阐述课本中的实验。 体也会产生浮力。 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活动四 写着

201x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浮力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会进行简单的浮力的计算,能利用复利计算物体或液体的密度 2、直接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利用他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知道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与检测 (浮力) 1、浮力的方向始终是____________的, 2、浮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______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浮力是由于物体 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F浮=P下S-P上S 3、称重法测量浮力时先测出物体的重力,再用测力计吊着物体浸入液体中十测力计的示数会 _________,测力计示数减小的这部分就等于浮力。F浮=____________ 4、影响浮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液体密度一定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 浮力_________,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_________。将物体用测力计吊着逐渐没如水中的过程中,浮力逐渐_________,测力计的示数逐渐_________,当物体完全浸没后浮力_________,测力计示数_________。 (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用 公式表示为F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石块的重力G=___________N。 (2)石块浸没在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F拉=___________ N,由此可得石块所受浮力F浮=___________N。 (3)石块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G排= ___________ N。 (4)比较F浮和G排 的大小,可以发现:F 浮___________G排。

浮力的应用课时导学案

浮力的应用课时导学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他们是水平仍进海里的 B、海水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 C、人漂浮在海面上,浮力总大于其重力 D、人漂浮在海面上,浮力总等于其重力 2、一个鸡蛋沉没在一杯清水里,选择下列添加物(足量)加入杯内的水中,经搅拌后,最终可使鸡蛋浮起来的是 ( ) A.水 B.食盐 C.酒精 D.食用油3、目前,制造中国自己航母的呼声越 来越高,如右图所示是某位 网友提供的中国航母的设想图。一艘航母的舰载机飞离航母后, 则有()A.航母将上浮,所受浮力减小B.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增大 C.航母将下沉,所受浮力减小 D.航母始终漂浮,所受浮力不变 4、先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水面与溢水口齐平),水深为10cm,水的质量为 5kg,再放入一块重3N的木块,溢出的水全部用小烧杯接住(如图7所示).则 水溢出后溢水杯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________Pa,小烧杯中水的重力等于 ________N。 (g取10N/kg) 5、一根木头重为1600N,体积为 0.2m3,漂浮在水面上,g取 10N/kg.求: (1)木头的质量;(2)木头的密 度;(3)木头受到的浮力. 第二部分:提升题 6、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 “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13-76 所示.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 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 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 力以及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 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 A.浮力增大, 1 ρ= 2 ρ B.浮力减小, 1 ρ= 2 ρ C.浮力不变, 1 ρ> 2 ρ D.浮力不变, 1 ρ< 2 ρ 7、“库尔斯克”号 潜艇爆炸沉 没,这是因为 爆炸后 ( ) 图13-76

完整word版,《浮力》导学案

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浮力。(重点)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难点) 3、知道浮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重点) 【知识链接】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和。 【课堂导学】 一、自主预习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这个力叫做浮力。 2、在生活中,我们用手提着一个物体,慢慢把它浸入水中,是觉得轻了还是重了? 3、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4、河中的桥墩受不受到水的浮力呢? 5、你觉得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说出你的猜想:浮力的大小跟 有关。 二、合作、探究 1、实验体验: (1)、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中,你的手觉得有一个向的力。 (2)、用手提着系石块的细线,感觉一下拉力的大小,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觉得了。(填“重”或“轻”)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合作探究:测量物体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1)用弹簧测力计测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2)再将石块浸没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示数;(3 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之。表达式:F浮= 。 【应用知识】石块的重为16N,把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则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N。 3、浮力产生的原因(1)观看视频。 (2)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产生的原 因:。总结:F浮= 。 【我会做】一个竖直悬挂在水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5N,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10N,你认为这个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是N。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猜一猜: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 等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 (1)把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怎样变化?。 说明浮力的大小跟有关。 (2)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使石块浸得更深,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九年级物理 14.6浮力的应用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科目:初三物理 课题:《 14.6 浮力的应用》 课型:新授 班级: 班 学生姓名 : 学习小组: 第 组 学习目标 1.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能应用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学习难点:能应用物体的沉浮条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做好实验,主动发现规律,敢于猜想,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课时:2 【课前预习准备】:自学课本讨论并完成下面的练习: 1.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浸在液体中的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2.物体在液体中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 、 、 。 【 反 馈 】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 激情展示 ★自学指导一:沉浮条件: 思考:当将一个物体放在水中时,物体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1、当物体漂浮时:思考F 浮与G 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观察漂浮的物体V 排与V 物的关系。在此础上进行推导可得出ρ液与ρ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记入下表。 将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压入水中,松开手后,物体将上浮。:当物体上浮的过程中,在没露出水面之前,思考F 浮与G 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观察上浮的物体V 排与V 物的关系。在此础上进行推导可得出ρ液与ρ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记入下表。 注:物体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水面上。 4、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静止在水中,或在水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情况称为悬浮: 思考:漂浮与悬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5、当物体下沉时:思考F 浮与G 物之间的大小关系, 观察漂浮的物体V 排与V 物的关 系。在此础上进行推导可得出ρ液与ρ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记入下表。 总结: ★自学指导二.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1) 改变物体的重力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应用:潜水艇。 例: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麦管(或塑料管)、容器和水等,按图制作了一只潜水艇模型.为使潜水艇下沉,则必须从进排气管处 (吹气/吸气),潜水艇在下沉的过程中所受到水的压强 (减小/不变 /增大)。 2) 改变物体的体积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应用:用浮筒打捞沉船、飞艇、气球。 例:飞艇要上升时应向飞艇里 、(冲气、放气)使体积变 、浮力变 ,当飞艇要下降时应 气使飞艇的体积变 、使浮力变 。 3) 改变液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沉浮情况 例如:如何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 【训练】 体验成功 快乐闯关 我能行 1、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都漆着五条"吃水线",又称"载重线",如图所示.其中标有W 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 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 北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海水密度ρ1和ρ2的关系,有______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 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浮力教学设计公开课

浮力 朱意 一、设计理念 1. 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 3.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 会用弹簧秤法测浮力。 3.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4. 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决定的判断物体浮沉。 5. 会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并知道漂浮、悬浮的物体浮力大小等于物重。 三、教学器材 弹簧测力计、墨水瓶、烧杯、水、乒乓球(3个)、NaCl溶液。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力? 2. 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测力计) 3. 出示弹簧测力计下挂空墨水瓶。墨水瓶受几个力?(两个) 4. 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一对平衡力) 5.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 导入新课 1. 演示实验 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 学生实验: 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 演示实验: 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NaCl溶液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

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 学生实验: 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 板书 一、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 ↓↓ (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方向) 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任何一个都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受力物体是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另外对浸入的理解,它包含两种情况:①部分浸入;②浸没。 讨论: 1. 给你弹簧测力计、水、烧杯、钩码,如何测出钩码浸入水中的浮力? (1)先测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G 。 (2)物体浸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 (3)求浮力 2. 浸在液体中物体一定受到浮力吗?(有各种意见) 演示实验: 图1 (1)取一只去底的矿泉水透明塑料瓶,瓶口朝下,瓶口略小于乒乓球。放入乒乓球。 问:如果我往里面注水,乒乓球会浮起吗?(会。因为要受到水的浮力)(2)往塑料瓶里面注水。现象:乒乓球被水压在瓶底,同时有水从塑料瓶口漏出。 (说明浸在水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为什么呢?)

八年级物理全册 9.1认识浮力导学案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9.1 认识浮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3.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学习一种实验方法——类比实验法。 学习重点:1.认识浮力。 2. 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难点: 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过程 结合课本P169 页,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所见过的各种浮力现象。试分析生活中见到 的各种浮力现象,提出一些关于浮力的问题。 思考: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求浮力的大小?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点一】感受认识浮力 实验器材:物理书、塑料瓶、乒乓球、烧杯、水、氢气球、气球。体验活动:感受浮 力。 托在手中的物理书不会掉下来,是因为书受到手向上的力,漂浮在水中的塑料瓶不会下沉,是因为它受到的力。手中的氢气球一松手会 观察思考认识浮力: 1.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向运动,原因是它受到 的力,最后在水面上。 2. 儿童喜欢玩的氢气球,一松手会飞向空中,是因为氢气球受到 的力。 分析:静止是一种平衡状态。从二力平衡的角度看,能静止漂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或漂在空气中的氢气球,由于它们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因此必定有一个竖直向的力和它们相平衡,我们把这竖直向上托的力称为“浮力”。 由此分析可得到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静止漂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F 浮力= 总结:液体(或者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的托力称为浮力结论:a.浮力的概念:浸入 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填方向)托的力。 b.浮力方向:_ _ c.浮力 的施力物体是:

跟踪练习:

1.漂浮在水面上静止的木快受到力和的作用,其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它们的大小是的。 2.静止在空气中的气球受到力和力的作用,其施力物分别是和 3.把一个塑料球放到水中(如图所示)它受到的浮 力方向是,若将杯子倾斜放 置,它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思考:沉入水底的石头受浮力吗? 【学点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一)探究液体和气体的浮力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小石块、细线。 〖小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依照教材P170 图9-3 完成实验。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读出物重为 牛,用手向上托石块,观察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 变小,则手对它向上托的力大小为牛,再将石块浸在水中,石块下沉,水对它向上托吗?把石块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因为水。通过实验法,认识浮力。 〖问题1〗观察教材P170 图9-3 实验,独立完成 石块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 N,在水中的示数为F/= N,G- F/= N。 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即浮力) 〖问题2〗观察教材P170 图9-4 实验探究空气的浮力 结论: 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气体的_ 力。 (即浮力). 〖归纳〗根据以上实验及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二)浮力的测量 实验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钩码。 实验:将一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读数 G=10N,再将钩码浸入水中,记下读数 F=8N,比较两个力的

浮力复习(学案)

F 浮 G 查汗淖尔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物理 执笔: 訾刚 审核: 陈杰 内容: 浮力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 总案数 21 备课时间: 2014.4.22 授课时间: 2014.4.28 学生姓名: 学 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3、会判断物体浮力大小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 叫浮力。 2、浮力方向: ,施力物体: 。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即浮力。 4、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 (2)公式表示:F 浮 = G 排 =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和物体 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5、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G F 浮

体密度为 2/3ρ 分析:F 浮 = G 则:ρ 液 V 排g =ρ 物 Vg ρ物=( V 排/V )·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 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 排=V 物 漂浮ρ液 ρ物;V 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