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抗虫性机理

植物的抗虫性机理
植物的抗虫性机理

植物抗虫性物质的研究

张佳琴20125384

园林(风景) 2012级2班

摘要:几乎没有一种植物能够避免昆虫的取食为害,但也没有一种植物能被所有的昆虫取食为害。植食性昆虫有其特定的取食范围,植物对昆虫具有防御能力,植物在与昆虫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产生了抗虫性,研究植物的抗虫性对培育栽种植物,推广无公害农业,开发植物性农药、培育具有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开发利用诱导剂、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词:次生物质抗虫机理害虫防治植物植食性昆虫

1抗虫性物质的主要类型

在自然界,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抵抗虫害的物质及其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植物能直接产生有毒物质,将害虫直接杀死或使其受到严重的生物化学损伤。大多数植物在遭受植食性昆虫的攻击后,会做出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大量次生物质,增强植物的抗虫性和增强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引诱作用以防御害虫的攻击。

1.1有毒物质

有些植物能直接产生有毒物质,而将害虫直接杀死或使其受到严重的生物化学损伤。目前已知的杀虫植物就有1 000余种,如白花菜科、十字花科、金莲花科植物都含有芥子油,对害虫组织能产生严重伤害;茄科植物所含的生物碱能使害虫中毒;还有很多豆科植物种子含有大量的L一刀豆氨酸,萝摩科植物中所含的非极性甾类化合物,毛地黄属植物中所含的强心类化合物,千里光属和野百合属植物中所含的吡咯嗪烷等均可引起害虫中毒、麻痹或死亡。

1.2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类似物

有些植物可形成保幼激素或蜕皮激素类似物,能使害虫超龄;无法蜕皮或提早蜕皮,从而无法正常发育。如香枞能分泌保幼酮,可控制幼虫的成熟,使幼虫无法蜕皮羽化成蛾而死亡;凤尾蕨含有蜕皮激素衍生物,可促使一些害虫提早蜕皮。

2抗虫机理

植物产生的抗虫物质不同,其作用机理也不同。

2.1扰乱昆虫生理系统

一些植物含有的次生物质能够通过扰乱昆虫内分泌系统功能、抑制昆虫的神经系统反应、抑制昆虫体内的解毒酶系活性、降低昆虫血淋巴和肌肉海藻糖含量、干扰昆虫的行为等方式破坏昆虫的正常生理功能,致使昆虫的变态、发育受阻,毒杀昆虫。

2.2引诱昆虫天敌

植食性昆虫为害植物后,植物会作出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被诱导产生大量的次生性物质,其中就有HIVS,大多数HIVS能增强对害虫天敌的引诱作用。其作用,远远超过植食性昆虫本身或其排泄物。因为昆虫自身发出的气味物质量少,在远距离范围内不易被检测到,而HIVS释放量大,与致害昆虫有直接关系,提供的信息明显突出于环境中其它信息,利于天敌搜寻猎物。其次,植物接受外部的侵害信号后,将它转变为内部信号,产生某种水溶性的内源激发物使整株都释放HIVS,这就扩大了HIVS的空间影响范围或强度,使被害植株突出于周围环境,从而易被致害昆虫的天敌发现。再次,植物的HIVS可能作为植物之间的通迅信号,以便使同种植物的其它个体产生阻止植食性昆虫产卵和取食的防御反应,同时也影响附近植物对天敌的行为调控。此外,植物挥发物还可与昆虫的信息素协同对昆虫行为起调控作用,即昆虫寄主植物气味往往能增强它对性、聚集、示踪、报警等昆虫信息素的反应。

2.3调控昆虫习性

植食性昆虫在寻找寄主阶段,寄主植物的挥发性次生物质通过昆虫嗅觉感受器引诱昆虫到达植物,有些植物所产生的抗虫性物质可以控制害虫选择宿主,进食或拒食,拒绝产卵等生活习性。昆虫取食对植物造成的损伤,能诱导植物改变其次生性物质的组成。其最明显的变化是酚类等有毒化合物含量的增加,从而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2.4释放信息激素

有些植物受到虫害时不仅自身产生抗性物质,还会产生信号分子系统素,进行长距离的细胞间传递,诱导植株其他部位形成蛋白酶抑制剂,阻碍昆虫进一步危害。并且还能释放信息素,经空气传播化学信息,使附近植株抗虫性物质水平提高。

3影响植物抗虫性的因素

植物的抗虫性不是绝对的,会受植物、昆虫及外界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

植物及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外界环境下,对植食性昆虫的的防御能力也有所不同。

3.1植物方面

影响因素有植物的种类、品系、发育阶段等,如是植食性昆虫诱导产生的次生性物质还与植物受害部位、受害点的分布是否均匀、受害程度、受害持续时间等有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植物的种类,而且植物释放的HIVS往往具有植物的种属特异性。

3.2昆虫方面

影响因素有害虫的种类、发育阶段、口器的大小和形状、取食的行为方式等。不同种的昆虫取食同种植物产生的次生性物质往往表现在成分含量的差异上。

3.3非生物方面

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季节、土壤肥力、水分等。大多数植物体内含有的次生性物质在光照下会较快分解失效;但有的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可在光照下,受光的活化作用转变为生物活性更强的化合物(称为光活毒素)。植物挥发性次生性物质对昆虫的引诱作用,往往还由于周围植物具排斥气味或者对原有植物气味遮蔽而降低引诱气味,或者具更强的引诱气味。

4 提高植物抗虫性的措施

4.1采取生物技术培育抗虫品种,如转BT基因的抗虫棉、转BT基因玉米等,将成为提高作物抗虫性的重要手段。

4.2栽培密度适当,控制氮肥施用,保证田间作物通风透光,健壮生长,可有效提高作物抗虫性。缺钾、钙都会降低植物的抗虫性。因此,合理施肥是提高植物抗虫性的重要措施。

4.3根据某些害虫的危害物候期,可通过适当早播或迟播来提高植物的生态抗虫性。

5应用前景

植物的次生性物质由于其对害虫独特的作用方式,成为研究植物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热点。在开发植物性农药、培育具有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开发利用诱导剂、重新完善和制定EIL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1开发植物性农药

化学合成农药有污染环境、增强昆虫的抗药性、导致人畜中毒等公害,而植物源杀虫剂对害虫具有特异性作用机制,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害虫不易产生抗虫性。因此,从植物中探寻新的活性先导物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已成为无公害农药开发的热点。

4.2 开发植物信息物质

探明寄主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化学通讯及信号识别的机制,开发利用这些化学信息物质来调控害虫和天敌的行为,可达到有效控制害虫的目的。根据害虫的行为特点,开发利用行为调节剂(以次生性物质为底物)诱杀或干扰昆虫的行为。如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气味的识别,对植物气味中的各成分的比例至关重要,如果改变寄主植物气味的组分,可使致害昆虫无法识别寄主植物而不能为害。也可开发并利用强诱导剂以提高植物的诱导抗虫性和增强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寻找、识别能力。但诱导植物产的次生性物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开发强诱导剂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3 培育具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

植物中次生性产物的合成途径是受遗传控制,所以可以通过传统的遗传育种手段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强抗虫性的作物品种。但抗虫育种往往使昆虫的抗药性增加,因此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性还应评价其生态风险性。这些都有待于人们继续探索和研究,以培育出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品质优良,对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小的抗虫品种。

6 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控制害虫等有害生物的为害而不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安全仍将是今后有关专家探索的课题。开发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控制害虫,探明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植物的自然防御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次生性物质的研究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可望探索出利用植物次生性物质控制害虫的新途径,植物次生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将在害虫综合治理(IPM)系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钦俊德.昆虫与植物的关系———论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9

[2] 吴福桢,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0.427

[3] 操海群,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7(1): 40-44

[4] 娄永根,等.植物的诱导抗虫性.昆虫学报,1997, 40(3): 320-331

[5] 张瑛,等.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及其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昆虫学报, 1998,41(2)204-212

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活动方案

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活动方案 一、目的与意义 由于我校(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学生对校园植物识别很不够,不清楚我校校园中植物物种有多少,树木的生活状态怎样,不知道怎样更好发挥校园绿化的功能,对此我们对校园植物物种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校园植物的调查,分析环境,让学生对校园环境和校园植物的多样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 二、调查探究对象和器材准备 研究对象:以本校各区域为调查研究区域,选择一些典型区域如校门旁、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及操场周边等进行 调查以校园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要调查和研究 对象。 常用器材:笔记本、枝剪、壶瓶山植物志、照相机等。 三、调查探究时间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结题。 学生调查小组的活动时间:每天文体活动课。 四、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舒兆恩(壶瓶山镇中心学校业务校长) 负责探究课题的规划指导。 组员:闫伯华(壶瓶山镇中心学校教导主任)

负责课题具体运作,课题课程安排、调查小组筹建与管 理、及调查小组活动行为指导。对学生调查小组安全负 责,并最终组织课题结题工作。 袁金(壶瓶山镇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 负责调查活动中的过程资料整理指导,及学生调查小组 的摄影技术指导。 彭秀欣(壶瓶山镇中心学校生物教师) 负责学生调查小组具体活动、课题课内教学、学生调查 小组的专业技术指导、协助学生调查小组进行资料分 析。 五、学生调查小组成员 校园植物取样组:覃雅琦(组长)指导老师:闫伯华组员:唐耿怀、易嘉佳、付炀 负责在校园各区域寻找各种不同的植物(可以参看七年级全体学生提供的调查报告),利用拍照等方式取样,并记录。 校园植物文献索检组:张琳(组长)指导老师:彭秀欣组员:杨帮隅、唐璇 负责将植物取样组取样过来的植物通过《壶瓶山植物志》等资料补齐相关资料。 资料整理组:唐纯一(组长)指导老师:袁金组员:唐植维 负责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活动小组及七年级有关资料的收集

植物多样性识别

实验三、大罗山植物多样性识别 实验目的:认识校园常见植物及其特征 实验内容:常见植物的名称,如下所示 1.小叶罗汉松 别名:细叶罗汉松 科名:罗汉松科 属名:罗汉松属 小叶罗汉松为罗汉松的一个变种,呈小乔木或灌木状,叶短而密生,枝叶婆娑,苍古娇健,姿态动人。生长季节萌发新梢,其嫩绿新叶点缀于浓绿叶丛之间。颇为美观,是一种上等的盆景制作材料,尤其对制作微型盆影更是首选对象。也是建筑和雕刻用优良木材,种托可食用。 2.紫藤 科名:豆科 属名:紫藤属 紫藤属豆科紫藤属,是一种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丽。紫藤为暖带及温带植物,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强,较耐寒,能耐水湿及瘠薄土壤,喜光,较耐阴。广泛分布于中国境内,具有较高的园艺装饰价值和药用价值。 3.黑松 别名:白芽松 科名:松科 属名:松属 常绿乔木,高可达30公尺,树皮带灰黑色。2针一束,刚强而粗,新芽白色,冬芽各针叶长约6~15公分,断面半圆形,叶肉中有3个树脂管,树脂道中生。 叶鞘由20多个鳞片形成,长约1.2公分。四月开花,花单,雌花生于新芽的顶端,呈紫色,多数种鳞(心皮)相重而排成球形。每个种基部,裸生2个胚球。雄花生于新芽的基部,呈黄色,上生多数雄,成熟时,多数花粉随风飘出。球果至翌年秋天成,鳞片裂开而散出种子,种子有薄翅。果鳞的麟脐具有短刺。 阳性树种,喜光,耐寒冷,不耐水涝,耐干旱、瘠薄及盐碱土。适生于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区域,喜微酸性砂质壤土,最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且含有腐殖质的砂质土壤处生长。因其耐海雾,抗海风,也可在海滩盐土地方生长。抗病虫能力强,生长慢,寿命长。黑松一年四季长青,抗病虫能力强,是荒山绿化,道路行道绿化首选树种。 4.瓯柑 科名:芸香科 属名:柑橘属 瓯柑是瓯海传统特产,宋元明清时均被朝廷列为贡品,其栽培历史约有二千四百年。 初食时有微苦味,为分析瓯柑苦味物质的成份及其价值,苦味物质的主要成份是新橙皮甙和柚皮甙,这两种有降压、降温、耐缺氧和增加冠脉流量等有药效作用。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目的意义: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调查,掌握群落多样性调查方法。通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掌握群落内多样性和群落间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校内外荒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调研,分析人为因素对于杂草生长的影响。 调查内容: 调查的植物包括狗尾巴草(禾本科)、马唐(早熟禾科马唐属)、狗牙根草(禾本科狗牙根属)、灰枝笕、灰绿藜、葎草(桑科)、龙葵(茄科)、臭草(禾本科)、草熟禾、打破碗碗花等常见野生杂草。 一.基本概念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 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测绳。

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实验)

《曹二校园草坪杂草物种多样性调查》预习学案请同学们预习以下内容,回顾物种多样性的理论知识,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完成以下预习作业,并自学微信小程序“形色识花”操作步骤。 一、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课本P76) D:多样性指数; N:;n i:;S: 例如:一个群落中有3个物种,其中一个物种个体数为10,一个物种个体数为5,还有一个物种个体数为3,求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多少? 解:已知S=3;n1=10; n2=5; n3=3,则N=n1+n2+n3= 二、物种多样性 物种:简称,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 物种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包括某一区域内 和。 三、物种鉴定方法:微信小程序“形色识花”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形色识花是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设计并运行的小程序,可以用来识别各类植物,目前形色的识别正确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1、打开微信,搜索“形色识花”并打开小程序; 2、点击界面下方“拍照识花”进行拍照,或者从相册上传植物图片; 3、将匹配度高的图片信息与你需要辨认的植物进行对比,选择你认为正确的植物物种名称。

《曹二校园草坪杂草物种多样性调查》课堂活动单一、曹二小花园区域划分图 二、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步骤: 1、选择样方 2、调查与记录:物种种类及物种数量 3、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三、调查器械及小组分工 调查器械:卷尺、竹桩、绳子、计算器

四、曹二草坪杂草物种多样性调查记录表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 数均为50,按辛普森多样性指数计算,则甲、乙两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第42卷2006年第2期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Vol 142 2006 No 12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收稿日期:2005Ο03Ο23;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Ο05Ο23 作者简介:李淮(1959— ),男,甘肃临洮人,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科研综述?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李 淮1,王 莱1,武国凡1,于 玲2 (11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2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0) 摘 要: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病理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验室正在大量分离和培 养与抗病有关的突变体,并且寻找和研究与抗病有关的基因和抗病机制.研究表明,在病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病原信号的传导和抗病性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调节因子和基因,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研究进展,阐述了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关键词:植物抗病机制;信号传导;水杨酸中图分类号:Q 7:Q 9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88Ⅹ(2006)022******* The mechanism and signal t 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L I Huai 1,WAN G Lai 1,WU Guo Οfan 1,YU Ling 2 (1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G ansu ,China ; 2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G enetics and Breeding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 210000,Jiangsu ,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 he advance of mechanism and signal t 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The mechanism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is always t he focus of plant pat hology.Recently ,many mutant s related to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have been t rained and separated in many laboratory.Now new gene and mechanism about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are still seeked and researched. The result s indicate t hat series gene and regulation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and pat hogen ,in signal t ransduction and in p rocess of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t he complicated regulation net is established. K ey w ords :mechanism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signal t ransduction ;salicylic acid 研究植物的抗病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 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植物保护和环境建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植物的抗病性不仅与植物的种类有关,而且与病原物有直接关系.目前,对于病原物致病、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1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111 病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 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有抗病和感病两大类:抗 病反应又叫非亲和反应,这一系统是以寄主抗病和病原物无毒为特征,寄主植物对病原物有抑制、排斥和减毒作用,使病害不发生或受到限制;感病反应又叫亲和反应,以寄主感病和病原物有毒为特征,造成植物严重发病[1].通常由几类物质被认为是病原物致病因子,即毒素、酶类、胞外多糖及其它毒性因子.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与致病因子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腐烂通常认为与病菌的胞壁降解酶有关;坏死与毒素有关;萎蔫可能与毒素有关,也可能与胞外多糖有关;生长畸形与激素失调 3 11

植物多样性实验报告 盛爱华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植物地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1201 姓名盛爱华 学号2012119010131 成绩 日期

目录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内容 三,实习路线 四,结果与分析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植物界各大类群代表植物的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的共同特点及各大类群的特征,了解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发展过程。深入理解植物多样性。 二、实习内容 (1)通过比较和观察校园不同种类植物,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通过参观生命科学院标本馆,了解蜡叶标本的制作,并制作蜡叶标本。 (3)通过比较和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主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初步掌握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方法和使用检索表鉴定植物的方法。 三、实习线路 1).菌类植物代表类型的观察。 2).被子植物代表类型的观察。 3).蕨类植物代表类型的观察。 四、结果与分析

1.前言 植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地球上的植物约有55万种,其中有花植物为23.5万种。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遗传和变异,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进化仍在继续,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每一种植物都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库和遗传组成。植物生长发育中基因表达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调节控制的复杂性,是植物遗传多样性成多层次的表现,即表现在植物体的外部形态上,生理代谢和染色体的DNA分子水平上。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他们都具有各自独立的遗传系统。平原,高山,沙漠,戈壁滩,盐碱地,赤道,极地,江河湖海及大气,无一处无植物生长。植物和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相结合,构成一个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综合协调的生物系统。 2.内容 1).菌类是个庞大的家族,它无处不在。现在,已知的菌类大约有10多万种。菌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一般不具有叶绿素等色素,大多营异养生活。菌类植物可分为细菌门、粘菌门和真菌门三类彼此并无亲缘关系的生物。其中粘菌是介于动物和真菌之间的生物。它在营养期为裸露的、无细胞壁、多核的原生质团,称变形体(与变形虫相似)。但在繁殖期,它可产生具纤维素细胞壁的孢子,又具真菌的性状。 代表植物: ①木耳木耳指木耳属的食用菌,是子实体胶质,成圆盘形,耳形不规则形,直径3-12厘米。新鲜时软,干后成角质。口感细嫩,风味特殊,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著名食用菌。 ②银耳 真菌类银耳科银耳属植物,又称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性平,味甘、淡、无毒。夏秋季生于阔叶树腐木上。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等十几个省份。它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的补药。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目的意义:过对植物群落多样性的调查,掌握群落多样性调查方法。通过对植 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掌握群落内多样性和群落间多样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校内外荒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调研,分析人为因素对于杂草生长的影响。 调查内容: 调查的植物包括狗尾巴草(禾本科)、马唐(早熟禾科马唐属)、狗牙根草(禾本科狗牙根属)、灰枝笕、灰绿藜、葎草(桑科)、龙葵(茄科)、臭草(禾本科)、草熟禾、打破碗碗 花等常见野生杂草。 一.基本概念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 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测绳。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 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2.取样技术

《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13 英文名称:Plant 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植物免疫学是专门研究植物抗病性机制及其利用方法的科学,是植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选修课。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农学专业、园艺专业和草业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抗病性原理,系统掌握利用植物抗病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科学利用植物抗病性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免疫学(第一版).李振岐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5年 (2)植物免疫学实验(第一版).商鸿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4年 参考书目: (1)植物病理过程的遗传学和分子基础.范德普朗克著(曾士迈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2)植物分子遗传学(第二版).刘良式.科学出版社.2003年 (3)主要农作物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朱立宏.江苏科技出版社.1990年 (4)抗病性的持久性.杨作民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5)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第三版).余叔文等.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课,平时测验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闭卷考试 9.课外自学要求 据教学进展情况,要求学生对中外文植物免疫学相关文献进行性选择性自学,扩大知识面,并对所学内容做好笔记,将自学笔记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依据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2012—2013学年专业必修课 《植物资源调查》实践论文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学院:农学院 班级:植科112班 姓名:马宇丹 学号:2011010175 组员:马宇丹方辉李连军高波加孜依古丽·努拉泰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摘要:根据学校内或学校周边的某些地区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对学校周围的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调查时间:2012-12-10至2012-12-13 调查人员:高波,李连军,方辉,马宇丹,加孜依古丽 调查地点:杨陵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及其周边村庄 关键词:群落多样性取样测定 正文: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若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 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如果群落结构复杂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则应提高取样数目。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o岳北农林襦祉大学N O f t fl "W 6 S t A & F U I V 6 r S I t y 2012—2013学年专业必修课 《植物资源调查》实践论文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学院:农学院 班级:植科112班 姓名:马宇丹 学号:2011010175

组员:马宇丹方辉李连军高波加孜依古丽?努拉泰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摘要:根据学校内或学校周边的某些地区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对学校周围的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调查时间:2012-12-10 至2012-12-13 调查人员:高波,李连军,方辉,马宇丹,加孜依古丽 调查地点:杨陵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及其周边村庄 关键词:群落多样性取样测定 正文: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若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1.取样数目。如果群落内部植物分布和结构都比较均一,则采用少数样地;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结构抗性机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结构抗性机制 作者:刁毅, Diao Yi 作者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名: 攀枝花学院学报(综合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23(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23条) 1.董合忠;李维江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其利用[期刊论文]-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1(04) 2.张元恩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1987(02) 3.张晓燕;武爱兵Ca2+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期刊论文]-河北林果研究 2002(02) 4.刘西钊;陈长永棉花枯萎病抗病性诱导物的筛选和有效间隔期 1990(02) 5.李冠植物诱导抗病性 1990(06) 6.J.G.Fuchs;Y.M.oenee-loccoz;G.Defago Nonphathogenic Fusarium oxysporum Strain Fo47 indudces Resisitance to Fusarium Wilt in Tomato 7.T.Reglinski;P.R.Poole Induced resistance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kiwifruit leaves[外文期刊] 1997(46) 8.Richard Karban;Rodney Adamchak Induced Resistance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spider mites and a vascular wilt Fungis[外文期刊] 1987 9.L.sticher;B.Mauch-Mani;metraus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1997 10.Induction of systemic acquir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 by chemicals 1994 11.Vance C.P;Kirk T.K Lignification as a mechanism of disease resistance 1980 12.Campbell M.M;Ellis B.E Fungal elicitor mediated response in pine cell cultures 1992 13.梁永超;孙万春硅和诱导接种对黄瓜碳疽病的抗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2(03) 14.骆桂芬;孙俊涛黄瓜叶片中糖和木质素的含量与霜霉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1997(01) 15.胡景江;朱玮溃疡菌杨树细胞壁中HRGP和木质素的诱导作用 1997(03) 16.宾金华;潘瑞织茉莉酸甲酯诱导烟草幼苗抗病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关系[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02) 17.石雪晖;王淑英葡萄叶片中单宁、木质素、PPO活性与抗黑豆病的关系 1997(04) 18.黄雪梅;张昭其果蔬采后诱导抗病性[期刊论文]-植物学通报 2002(04) 19.李淼;檀根甲植物抗病性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 20.毛爱军水杨酸诱导辣椒抗疫病生化机制的研究 2006(05) 21.夏启中植物抗病的物质代谢基础[期刊论文]-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 22.胡东维白粉菌初生芽管对小麦诱导抗性的细胞学研究 1997(02) 23.马青寡聚糖诱导黄瓜对白粉菌抗病反应的超微结构研究[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2004(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瑜.吴丽芳.余增亮茉莉酸及其甲酯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2000,17(1) 2.王海华.康健植物诱导抗病性的应用研究与展望[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3) 3.王海华.康健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应用前景[期刊论文]-生物学通报2001,36(6)

植物多样性的观察

植物多样性的观察 基础知识 自地球上出现原始生命以来,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至今在地球上200多万种生物中,有一类能够进行光合自养生活的,对人类极其重要的生物——我们称它为植物,包括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等多种类型。各类植物的大小、形态结构、寿命和生活习性、营养方式、生态适应和生态习性等多种多样,它们共同组成了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植物界。 现存植物已知种类达4O余万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热带的雨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温带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到寒带的草甸;从海底森林——褐藻、平原的栽培植物、丘陵山地的森林到高山的矮灌丛。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植被类型上,而且体现在形态结构上,如最小的植物要用显微镜观察,而北美的巨杉,可高达142m;最简单的植物——衣藻只有一个细胞,而种子植物是具有复杂结构并有根、茎、叶等分化的植物体。植物寿命长短也不一,寿命长的可生活一千多年以上(银杏)、而短命菊只需一周就可完成整个生活史。有的植物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有的需要强烈阳光,有的则喜欢光弱阴暗的地方;绝大多数自养但也有异养—。植物的多样性,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植物有机体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经过长期不断的遗传变异适应和选择等一系列的矛盾运动有规律地演化而成的。其演化规律是从原核到真该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实验认知 实验一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实验二识别校园植物及参观植物标本馆 实验三植物标本的制作保存 实验一植物多样性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 通过植物界各大类群代表植物的观察,了解并掌握各类植物的共同特点,了解植物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发展过程。 二、实验材料 (一)藻类植物 颤藻、衣藻、水绵、紫菜和海带浸制标本及带片横切制片。 (二)地衣植物 叶状地衣、壳状地衣和枝状地衣的干制标本,叶状地衣的横切制片。 (三)苔群植物 地钱植株及雌雄生殖器托纵切制片、葫芦藓 (四)被子植物 常见被子植物分科 三、实验器材 显微镜解剖镜放大镜镊子解剖针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和纱布等。 四、实验操作 (一)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属低等植物其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主要生长在水中,在潮湿的土壤、岩石树

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介绍

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是用来描述一个群落的多样性的统计量。在生态学中,它被用来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地区中经济活动的分布。多样性指数经常被用来估算任何一个群落,每个成员都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或物种。在很多情况下,多样性指数的估计量是有偏的,因此相似的值之间往往不能直接比较。 一些常用多样性指数将讨论如下: 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种丰富度S便是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这个指数无法表示相对丰度。实际上,除了一些非常贫瘠的系统之外,记录一个生态系统真实的种总丰富度是不可能的。系统中物种的观察值是其真实物种丰富度的有偏估计值,并且观察值会随着取样的增加非线性的增长。因此在表示从生态系统中观察到的物种丰富度时,S 常被称作种密度(species density)。 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香农多样性指数用来估算群落多样性的高低,也叫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或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S表示总的物种数,pi表示第i个种占总数的比例(Pielou 1975)。当群落中只有一个居群存在时,香农指数达最小值0;当群落中有两个以上的居群存在,且每个居群仅有一个成员时,香农指数达到最大值ln k。 物种均一度(Species Evenness) 物种均一度用来描述物种中的个体的相对丰富度或所占比例。群落的均一度可以用Pielou均一度指数J表示(Pielou's evenness index,J): 其中H'为香农指数,H'max是H'的最大值:

小龙门小生境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关系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暑期实习课题汇报 小龙门小生境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关系

小龙门小生境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关系 调查背景 小龙门景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地处北京最高峰—灵山脚下,平均海拔1300米,距北京144公里,总面积11567亩。四面群山环抱,通道敌台矗立,站在高出远眺,东、西灵山对峙。小龙门景区,是天然动植物园,有动物700余种,其中哺乳动物40多种,鸟类150多种,有植物844种。 小龙门森林公园不仅可供观赏,而且适于科研。中国科学院在小龙门建立了生态观测站,同时每年有众多首都学校的大学生及研究人员来此进行参观、实习和调研。 小龙门小生境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关系 调查地点:小龙门森林公园森林浴场 调查时间:2012年7月6、9日 调查目的: 1、通过对不同道路干扰程度下的小生境划定样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分析道路干扰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2、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样方内植物的多样性差异,得到小龙门林场植物群落抗干扰程度的生态指标。 3、认识并学会辨别分类不同植物。 调查内容 1、对同一条道路不同坡向海拔(m、m)的样地(10m ×10m)及在同一海拔下远离道路干扰的阴坡阳坡样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其中包括对10m ×10m的所有乔木及灌木的物种类别、高度、胸径、盖度、株数,及大样方中5个1m ×1m的小样方(具体分布见图1)中草本的物种类别、高度、盖度、株数进行调查与记录。

小龙门小生境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关系 2、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出四个样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重要值分析,进而比较出不同道路干扰程度下的群落生物多样性差异。 主要分析指标 1、物种丰富度:样方内物种的数量之和。 2、重要值:重要值是群落中物种生态适应能力和物种在群落中所处地位的综合指标,其大小是确定优势种和建群种的重要依据。 计算公式:相对盖度+相对高度+相对密度 3、Shannon-Weaner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 H=-∑(Pi*lnPi) 其中Pi=n/M (n为物种株数,M为所有物种总株数) 通过计算得到每个样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以及每个物种的重要值,定出每个海拔的优势种;在进行计算时,重要值应将乔木、灌木和草本分开进行比较。 样方一小生境特征

植物多样性综述

综述 前言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其内容包括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了四个主要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以植物为主体,由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所形成的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上二者都涉及到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正文 多样性研究渐渐从物种的组成与变化向多样性对演替过程中生物进化的响应、多样性功能方面发展。 植物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一、群落演替过程多样性动态 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是群落和生态系统恢复过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研究植被演替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学者为了了解群落恢复过程与机理,并探求恢复和重建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大量与群落恢复相关的多样性研究。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大体趋势为低、高、较高,但恢复的途径及自身特点有着明显的作用,如人工播种恢复可能不及自然恢复的起伏大,竞争、入侵、生态位分化等差异显著,因此多样性变化的规律可能不同。 当前,植被恢复过程中多样性的研究趋向于探讨多样性恢复的机制和多样性维持的机理,指导恢复和重建、保护和可持续发的实际作用。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就是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更替的过程。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特征是研究群落多样性时空动态规律的重要内容。 十九世纪以来,对群落演替的研究从描述方面渐渐向功能解释方面发展,在解释多样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与本质规律上取得显著进步。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了群落演替过程多样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不同演替阶段生态响应等。虽研究的区域不同,环境差异可能很大,但其变化趋势大体上是相似的,即随演替特别是次生演替的发展,先增加后降低。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随着演替进行,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单峰曲线,曲线的弧度在不同区域不同演替上差异较大:

生物多样性调查

植物群落多样性调查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 调查人员: 目的意义: 调查内容: 一.基本概念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它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 在数学公式里用S代表。 物种的丰富程度跟纬度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即使考虑高纬度地区地表面积减少等因素的修正,离赤道越远,物种就越稀少。 物种多样性的其它度量包括种群的稀有程度,以及他们具备的进化稀有特征的数量。 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城市植物的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关键,是其他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生物流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并决定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调查研究,对植物群落作综合分析,找出群落本身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各 类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用品与材料 1.测量仪器:指南针,经纬仪,气压高度表,测绳,计步器。 2.调查测量设备:钢卷尺,剪刀,标本夹,采集杖,各种表格,记录本,标签。 3.文具用品:彩笔、铅笔、橡皮、小刀、米尺、绘图薄、资料袋等。 4.采集工具:铁铲、枝剪、土壤袋、标本夹、标本纸、放大镜、昆虫采集箱。 三.内容与方法 (一)样地的设置 样地形状可以是方形的或圆形的,前者称为样方法。样地的大小一般需要事先进行实验。 对于草本群落,一般最初用10cm×10cm的面积,对于森林群落,一般最初用5m×5m或者更大的面积,登记这一面积内所有的植物种类,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扩大样地边长,每扩大一次,登记新增加的种类,扩大样地的方式如图2-1所示。

植物免疫的机制

植物免疫的机制 摘要:植物具有特异与动物的免疫机制,它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是植物在于病原物对抗并协同进化的过程中获得的。植物在受到病原物入侵后,不亲和植株能通过在入侵部位识别诱导因子,再通过各种信号传递途径引起预存诱导防卫系统及诱导防卫系统的应答,依靠物理性及化学性的防御机制,阻止病原物的入侵,同时整株植株获得诱导性系统抗性。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 Mechanisms of Plants’ immunity Summary: Plants have immune mechanism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animals, they represent at three ways—preventing, resisting and enduring. These mechanisms are obtained by antagonizing and evolving with pathogens. After invaded by pathogens, antipathic plants can recognize inducing factors in invasive place, response by prestored inducible system and inducible system throught many kinds of signal ways, stop pathogens’ invading by physics and chemistry recovery mechanisms and obtain inductivity systemic fastnes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plants; immune mechanisms.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与各种病原物的接触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却能正常生长发育并繁衍后代,这是因为植物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与病原物对抗的途径,获得了免疫性。由于植物营固着生活,不像动物般能通过运动来躲避病原物,也不具有动物般的神经系统及体液循环系统,因此,植物的免疫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点。 1.植物免疫性的表现 植物的免疫性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 1.1.植物的避病性 自然界的各种病原物几乎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发生和传播期,这是因为病原物的生长、传播及繁殖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使其生长周期与节气相关。比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大量发生和传播的最适条件是低温和高湿,对应我国华北地区就是七、八月份的雨季。同时,植物对某些病害又有一个最易染病期,上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易染病期就在现蕾之后。不难发现这是由病原物的入侵特性决定的,如病原物特定的入侵途径、特定的入侵部位等,使其入侵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关。 如此一来,有的植物就可以通过发展出使其最易染病期避开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的免疫的机制而免受或少受病原物入侵,即获得了避病性。 植物的避病性的获得相信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即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相一致的植物因受病原物入侵而灭亡,不能通过繁殖而将其基因传给后代,而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不一致的植物却得以繁衍,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种群获得了避病性。 1.2.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直接抵抗病原物入侵的特性,包括抗侵入、抗寄生及抗再侵染三方面。 1.2.1.抗入侵 抗入侵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通过机械力量或酶类溶解植物表层或植物的伤口的方式

植物形态结构多样性观测与分析

课程名称:生态学及实验(乙)实验名称:植物形态结构多样性观测与分析 成绩: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七、讨论、心得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 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物质分配及形态构成方式是植物在自然界中能否竞争取胜的关键特征。对不同植物生长性状和形态 结构的比较研究是分析其野外生存能力的重要方法。植物体影响附近的微环境,如吸收辐射、提高空气湿度、减弱风速等,同时其自身体型、冠型、冠密度亦受到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较不同种类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微环境特征,认识植物-生态关系的多样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实验内容:测量比叶面积(SLA)、树冠生物量和树冠四方向的温/湿度。 (1)比叶面积(SLA, specific leaf area )=叶面积/叶生物量 通过总干重除以总鲜重计算干鲜比(Dw/Fw),换算出每片叶片的干重,从而计算每片叶片的SLA最后计算平均值标准差。 (2)树冠叶生物量 比例法计算树冠叶生物量(B): B = V* AD* ( 1/SLA ) V为由树冠参数计算所得的树冠体积(假设树冠为球体),AD为仪器测定的树叶面积密度值。实验原理:因为无法伐倒整棵树来测量其叶生物量,故采用分形法估算。即选取该棵树中的一枝,测量该枝的叶生物量,从而通过比例估算。 三、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扫描仪、叶面积分析系统、卷尺、温/湿度仪、高枝剪。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i选择一颗银杏,测量胸围(1.3 m、株高、冠幅、冠高、树的分枝数。用温湿度传感器测定树冠四周温湿度。用高枝剪剪取适当大小的枝条。测量剪取枝条的枝径、枝长、叶部分的直径及高度(类似于冠辐和冠咼)。 2、摘下取样枝条的叶片,称量所有叶片总鲜重选择老、中、幼三种叶片各10片,编号(如老-01 , 写在叶面),称量30片叶片每片叶片鲜重。 3、扫描上一步骤中的叶片,用软件读出每片叶片面积(有字面向下),分别将老中幼三种叶片装入 3个信封,80 C烘干约72 h至恒重。恒重后,称重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和分析 树叶SLA和树叶标准偏差:

植物抗逆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机制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各样的环境胁迫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因各种环境因素及土地条件所导致的产量和经济损失巨大,因此植物整体抗逆性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以干旱胁迫、盐胁迫及低温胁迫为切入口,详细论述了不同因素对植物的影响以及植物对抗的胁迫的机制。同时介绍了基因组学在植物抗逆性基因研究中的应用。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抗逆机制;基因组学 背景 植物生存的环境并不总是适宜的,经常受到复杂多变的逆境胁迫,植物的环境胁迫因素分物理、化学和生物3大类。其中,物理类有:干旱、热害、冷害、冻害、淹水(涝,渍)、光辐射、机械损伤、电伤害、磁伤害、风害;化学类有:元素缺乏、元素过剩、低pH、高pH、盐碱、空气污染、杀虫剂和除草剂、毒素、生化互作物质;生物类有:竞争、抑制、生化互作、共生微生物缺乏、人类活动、病虫害、动物危害、有害微生物[1]。我国是农业大国,干旱、盐碱和低温等逆境每年都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抗逆性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对植物适应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步入分子水平,甚至利用基因组学等技术,进行新的抗逆性基因的筛选,为抗逆性植物的杂交提供新思路。 1 植物抗逆性举例 1.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抗旱机制 植物在自然界中生长时,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会出现植物耗水量大于吸水量的情况,此时植物体内水分亏缺,即为干旱缺水胁迫[2]。根据水分亏缺的原因,可以将干旱胁迫分成三类:1、大气干旱。空气湿度降低或是烈日炙烤,加剧植物蒸腾作用,此为植物失水量大于根系吸水量而导致的缺水;2、土壤干旱。由于土壤中缺乏水分,导致植物根系吸水困难,无法供应生长代谢及蒸腾作用所需水分;3、生理干旱。土壤温度过低或土壤中化肥、有毒物质浓度过高,导致植物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干旱时,原生质仍保有一部分束缚水,使得其不至于变性凝聚,从而避免了机械损伤的发生。干旱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会大量聚集海藻糖、蔗糖、麦芽糖等糖类物质,它们会发生玻璃溶胶化,充满细胞的原生质,起到一定的保水作用,同时还增加了原生质的黏性,限制了大分子的混合,保持了细胞的相对稳态[3]。同时为保护细胞内水分平衡,植物通过无机离子和小分子有机代谢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区域化等机制解除渗透胁迫。如H+-ATPase是质膜与液泡膜上的一种H+泵,可维持细胞质Na+﹑Cl-浓度。Na+/H+逆向转运蛋白则在外界环境的Na+浓度提高时,通过Na+/H+逆向转移将Na+转运到液泡中,从而减少细胞质中的Na+浓度[4]。 1.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抗盐机制 土壤盐分过多会对植物造成盐胁迫。当土壤含盐量超过0.20%~0.25%时,我们认为就会引发盐胁迫。盐胁迫对植物伤害很大,一类是盐离子本身对植物的毒害,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